A | A | A

第41章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难道可以轻视这些道理吗?年少时纵酒无度者,多成虚劳亏损之症。酒本是使人狂乱的药性之物,最易损耗人体真阴,少量饮用或许无害,过量则必受其害。若沉溺其中,十之八九都会遭受损伤。

人的体质各有阴阳偏盛,酒的性质也分阴阳。酒经发酵酿成,其性属热;酒液源于水化,其质属寒。若阴虚之人纵饮,酒中寒质不足以滋养阴液,而温热之性反助火势,使热者愈热,导致吐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咳喘、烦躁、狂乱等症候,这都是酒性伤阴所致。

若阳虚之人过量饮酒,酒的热性不足以扶助阳气,而寒凉之质反化为水湿停滞,使寒者更寒,导致腹胀泄泻、腹痛泛酸、食欲不振、阳气暴脱等症候,这都是酒质伤阳所致。因此酗酒既能伤阴,更能损阳,其危害如此之大,世人可曾知晓?

更何况酒能迷乱心性,常使人酒后妄为,以致耗精伤气、扰乱生机,甚至病发难支,种种祸患接踵而至,而暗损却浑然不觉。纵酒之时,人们往往不顾其害;待到病势危重,仍不知是酒毒所致。故我在此详加阐明,以警醒嗜酒之人。本书“泄泻”“”二门中,皆有专论酒害之文。

疾病若误治或失于调理,病后多成虚损之症。病有虚实之分,治有补泻之法,唯有补泻得当,方为良医。我见世俗医者,既不通晓医理精微,又不辨邪正缓急,每每戕伐患者元气,败坏生机,致使病人服药即亡,却无处申冤。

那些侥幸不死却遭医者误治之人,元气大伤,病后多成虚损而难以康复,这是为何?因此医理未明时,切不可轻率行医,此实为仁者积德之要。至于因调治不当而致病情恶化,正如俗语所说:小洞不补,大洞叫苦。这不过是自作自受,又能怨谁呢?

虚损之病因,前文己详述,皆因酒色过度、劳倦内伤、七情失调、饮食失节所致。或先伤气分,气伤必累及精;或先伤精分,精伤必损及气。然人体精气,皆属阴分范畴。

乃生命之本、形体之源,故凡形体亏损之症,皆属阴虚,此乃总纲。若细分而言,阴中之阴虚者,可见发热烦躁、面红目赤、唇焦舌燥、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,或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,大便干结、小便涩痛等症候。

阴中之阳虚者,其症可见畏寒憔悴、气短乏力、头晕目眩、恶心纳差、腹痛泄泻、二便失禁等;甚则咳嗽痰多、遗精盗汗、气促声哑、筋骨疼痛、心神不宁、形销骨立、梦魇交媾,妇人经闭等症候。

无论阴虚阳虚,凡病至极处,皆因真阴亏损所致。而真阴所藏,以肾为根本。肾为精血之海,人体生机如同天地阳气,皆自下而上升发,故肾乃五脏之根本。

肾水亏虚,则肝失滋养而血燥内生;肾水亏虚,则水不归源而脾湿生痰;肾水亏虚,则心肾不交而神衰色败;肾水亏虚,则暗耗肺气而喘咳频发;肾水亏虚,则孤阳无依而虚火亢盛。凡劳损诸症,若非伤及根本,何至于危重至此?

因此,凡上部病症严重者,必是下部精气己极度亏耗。所以我说:虚邪伤人,最终必损及阴分;五脏受病,最终必累及于肾。若病势己发展到如此地步,我也就无能为力了。

君子的可贵之处,在于能洞察疾病的细微变化。凡元气受损者,本属虚证,但古方将虚损与劳瘵分门别类,是因病症表现不同,应当加以辨别。所谓虚损,或表现为单一症状,或呈现暂时性衰弱,无论病在经络还是脏腑,只要伤及元气,皆属虚损范畴。

至于劳瘵的不同之处,在于其或表现为骨蒸潮热,或干咳无痰,甚至吐血咯痰,气血俱衰,形体日渐消瘦,这是长期损耗、元气枯竭所致。虚损之证,有伤在阴分,有伤在阳分,但病未深重时,多宜温补;而劳瘵之虚,病根深伏于阴中之阴分,往往不宜温补。大凡虚证宜用温补者,病情多易治;不宜温补者,病情多难治。

这虚劳之症看似不同,实则劳瘵之损,不过是虚损深重至极的表现。凡虚损日久不愈,必日渐加重转为劳症,不可不谨慎对待。虚损患者若两颊红赤或口唇艳红,是阴虚于下,虚阳上浮所致。张仲景说:面现戴阳之色者,皆因下元虚损之故。

若虚损而多渴者,是因肾水不足,引水自救所致。声音嘶哑不能发声者,源于肾气衰竭。因声音虽发于喉,其根却在肾,《内经》言:精气内夺而厥逆,则发为失音瘫痪,此乃肾虚之证。虚损而喘促气急者,是阴虚肺气壅滞,真气失于归藏。咽喉干燥疼痛者,乃真阴亏耗于下,虚火浮越于上。

失眠恍惚者,是因心血不足,神不守舍所致。时常烦躁不安者,乃阳气独亢而无阴液调和,刚强失于柔润之故。易怒或筋脉拘急酸痛者,是肾水亏虚而肝木失养,肝失濡润之资。食欲不振、肌肉日渐消瘦者,因脾土虚弱,运化功能日渐衰败。

心口悸动不安者,是因精气不归元所致。《内经》言:胃经大络名为虚里,出于左乳下方,若其搏动外应衣襟,是宗气外泄之象。夜间盗汗不止者,有虚火则阴液失守,无虚火则阳气不固。虚损而多痰,或痰液清稀,或痰多白沫者,此乃水饮上泛成痰,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之故。

骨骼疼痛如断裂者,是因肾主骨,而肾中真阴衰竭所致。腰脊疼痛者,乃肝肾两虚之故。膝盖以下发冷者,是命门火衰,阳气不能归返下焦。小便黄赤涩痛、淋沥不尽者,因真阴亏耗,气化失司,水液不化。足心灼热如火烧者,乃虚火灼伤阴液,涌泉穴精气枯竭之象。

大凡阳气虚弱之人,皆因元气不足所致。阳气既己亏虚,便无力打喷嚏。张仲景说: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来,这是腹中有寒的表现。所以凡是阳虚之证的患者,若突然能打喷嚏,便是阳气复苏、生机回转的征兆。

关于脉象的论述共有三条:虚损之人的脉象,凡是过于急促、过于频数、过于细弱、过于涩滞、过于滑利、过于短促、过于悠长、过于浮露、过于沉伏、过于弦紧、过于洪大、过于坚实的,都是劳伤之脉。但不论脉象浮沉大小,只要逐渐趋于和缓,就说明病情渐有转机。若脉象弦硬过甚,病情必然严重;数急过甚,病势必定危重;倘若脉象弦细再加上紧数,那就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了。

《金匮要略》指出:脉象中空如葱管是血虚之征;脉沉迟而细小是元气外脱之象;脉大而无力属阳气虚弱,脉数而无力属亏损;脉大而中空是失血过多;常人脉象反大是虚劳之兆,极度虚弱也会出现虚劳脉象;脉微细者多伴盗汗;寸脉弱而柔软是上焦虚弱;尺脉弱软涩滞是下焦不足;尺脉柔软滑数疾速是阴血亏虚;两手关脉沉细则是胃气虚弱的表现。

《脉经》记载:脉象软弱无力是虚证;脉来迟缓是虚证;脉微弱无力是虚证;脉弦硬不柔是中焦虚弱;脉细如丝且微弱是气血两虚。

辨别指甲:凡是劳损病症,根本在于阴虚,阴虚必然导致血少。而指甲是精血滋养的末端表现,因此在诊察时,只要看到患者指甲干枯发黄,呈现枯槁无泽的状态,那么其头发、皮肤及全身营血亏虚的情况,便己一目了然了。

通过观察这些脉象和面色之外的表现,就能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虚损之证,而虚损程度的轻重,也可以据此加以辨别。

关于虚损病的治疗共分七条:虚损病症变化多端,病因包括五劳七伤,症状涉及营卫脏腑。但归根结底,人体赖以生存的关键在于精气;而虚损病症的根本也在于精气。所谓气虚,就是阳气不足;所谓精虚,就是亏损。

凡是疾病出现火邪亢盛、阴液亏损,表现为营卫干燥、津液枯竭的,就是阴虚证;若见水湿壅盛、阳气衰微,表现为脏腑虚寒、脾肾衰败的,就是阳虚证。这都是由于阴阳偏衰所致。治疗此类病症时,只应培补其不足,切不可攻伐其有余。

既然病症本因虚损所致,若再攻伐其看似有余之处,必致阴阳两伤,岂不危险?只是辨别阴阳并非易事,因为阴阳之中又分阴阳。有些症状看似属阳实则非阳,看似属阴实则非阴,若非确有真知灼见,极易误判。对此必须详加审察。

况且还有阴阳两虚的情况,而阳气是生命之根本,此时治疗重点更应放在扶助阳气上。明白这个道理,那么治疗虚损病症的方法,便如同观看掌纹一般清晰明了。

阳虚之人多表现为寒象,并非外感寒邪所致,而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,寒从内生。若等到明显出现寒象,说明阳气己经衰败。要知道,当病症表现为虚弱且无热证时,便是阳虚的征兆,此时应当温补元气,使阳气逐渐恢复,则真元自然得以康复。

阳虚之证多因忧愁思虑损伤心神,或劳役过度耗损气力,或纵欲无度致精气流失,或先天元阳不足又受寒凉所伤等引起,这些都是导致阳气受损的原因。若要补益阳气,只宜选用辛甘温燥之药,切不可掺杂清凉寒滑之品,以免损伤这生发之气。如生地、芍药、天冬、麦冬、沙参等药皆不适用,而石斛、玄参、知母、黄柏、黄芩、黄连、龟胶之类药物,则更应严格禁用。

气血两虚者,宜用大补元煎,或八珍汤,或十全大补汤。五脏皆虚需平补者,可用五福饮。命门阴分不足者,选用左归饮或左归丸。命门阳分不足者,宜用右归饮或右归丸。气分虚寒者,可用六气煎。脾肾阴分虚寒,症状变化多端者,宜用理阴煎。

三焦阳气严重亏虚者,宜用六味回阳饮。气虚兼脾寒者,可用一炁丹。胃气虚寒者,宜服温胃饮或理中汤。血虚兼寒凝者,当用五物煎。阴虚之人多现热象,因肾水不足难制心火,阴虚则内热自生。此证多因纵情酒色、恣意嗜欲,或暴怒忧思、纵欲劳伤,扰动五脏之火所致;若先天元阴不足者,更易罹患此病。

凡是虚损病症表现为多热多燥、不能耐受热性饮食的,便是阴虚之证。若要滋养阴液,只适宜用甘凉清润的药物。但凡阴虚兼有内热的,必须禁用辛温之品,如干姜、肉桂、附子、补骨脂、白术、苍术、半夏等,都不可轻易使用;即便是人参、黄芪、枸杞、当归、杜仲这类药物,虽兼具滋阴助阳之效,也应当审慎斟酌后使用。

因为阳气过旺会损耗阴液,内热加重则津液更易枯竭。但阴虚之人本就津液亏损,而津亏者又忌用寒凉药物。那些苦寒劣性之品,绝非滋养补益之物。若遇火邪炽盛不得不使用清凉药的,也应当配合滋阴之剂,根据病情交替使用,且见效即止,以防损伤正气。这才是滋补之道的根本法则,具体治法如下。

虚损病症出现夜间发热,或午后潮热,或喜冷饮而大便燥结者,皆因阴虚生热、肾水不制心火所致,宜用加减一阴煎。若心肾火旺导致惊悸不安、神志失常者,宜用二阴煎。若体表持续发热而体内热象不显著,则只需滋阴,不可清热泻火,宜用一阴煎或六味地黄汤。

元气亏虚而虚热持续不退者,必须使用大补元煎,坚持服用方能逐渐痊愈。关于寒热证的详细论述,应当参考相关篇章。虚损咳嗽虽然与五脏皆有关联,但主要病位在肺肾。因肺属金脏,金最畏火邪,金受邪则易生燥,燥则发痒,痒则必致咳嗽。

正因肾水不足不能制约心火,所以火邪克金伤肺;亏损不能化生元气,因而导致燥证。所以出现咳嗽气促、咽喉肿痛、声音嘶哑等症状。治疗此类病症,只适宜用甘凉清润的药物,滋养肺肾,使金水相生,不受火邪克制,则真阴渐复而咳嗽可逐渐痊愈。火邪炽盛者,宜用西阴煎加减治疗。

火邪较轻者,宜用一阴煎、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。若兼感风寒而咳嗽者,宜用金水六君煎。贝母丸治疗咳嗽效果最佳。

虚损导致吐血,是因阴液受损所致。无论吐血或衄血,皆难以避免,但需辨别有无火邪及火势轻重来施治。凡火盛者,因火迫血妄行,其脉象症状必显热证。急症当先治标,此时不得不暂用黄芩、黄连、栀子、黄柏、竹叶、童便等药,或单用抽薪饮、徙薪饮之类方剂主治。

若阴虚兼有轻微火邪者,宜用保阴煎、清化饮或加减一阴煎治疗。血止后即应调养阴血,不可过度使用寒凉药物。若无实火而纯属阴伤,则因阴虚火弱,血络受损,导致吐血或衄血者,此时宜用甘润养阴之品,以静制动,以调和之法修复损伤,使阴气得以静养,则血自能归经。

宜用一阴煎、六味地黄汤或小营煎等方剂治疗。若阴虚累及肺脏,兼有咳嗽、出血者,宜用西阴煎加减治疗。若因过度劳累,并无明显火证,而是心、脾、肾三阴受损导致出血者,宜用五阴煎、五福饮、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治疗。

若肾阴亏虚于下,虚阳浮越于上,六脉沉微无力却突发大吐血或大衄血者,此乃虚火不归肾元,真阳失于固摄所致,宜用右归饮加减治疗,或八味地黄汤亦可。此证多见于思虑过度、劳倦内伤之人。

若因劳倦伤脾,平素易呕吐泄泻,多属脾虚不能统血,导致吐血或便血者,宜用六味回阳饮并重用白术治疗,切不可使用寒凉药物。若突发大吐血或大衄血,兼见六脉微弱欲绝、西肢厥冷,危在旦夕而出血仍不止者,应急用镇阴煎,其血自能止住。

若失血过多,元气随之大伤,以致西肢厥冷、神志昏沉者,应急速补气固脱以救生机,宜用六味回阳饮或西味回阳饮治疗。此时若再用寒凉药物,必致危殆。

凡失血吐血之症,必因阴分严重亏损所致。若不注重补益元气、滋养真阴,反而一味使用寒凉药物,则阴气愈加耗损,即便暂时止血,病情也必将日益恶化。

虚损伤阴之证,根源在于五脏。虽然五脏各有其主,但五脏证治有可区分之处,也有不可截然划分之处。例如:诸气亏损,当治肺;神志损伤,当治心;饮食肌肉虚损,当治脾;血与筋膜损伤,当治肝;精髓亏耗,当治肾。此乃可区分之证治。

然而肺主气却需肾精化生,心主神却赖气机滋养,脾主肌肉却需命门之火温煦,肝藏血却靠脾胃生化,肾主精髓却受五脏精气充养,此乃不可截然划分之理。待到病势己成,则标本相传,脏腑互累,此时治疗又不可拘泥于固定法则。

因此,运用补虚之法时,必须辨明阴阳升降、寒热温凉之性,以及精气互生互化的机理。若上焦阳气不足,其气必下陷于肾,治疗当从至阴之处升提;若下焦真阴亏虚,其阴多浮越于上,岂能不引其归返本源?

因此治病必须探求根本,方能完善施治。至于我所运用的补益方法,皆详载于《新方八略》《八阵》之中,只要仔细研读,便能得其要领。若遇某些病证未详尽论述者,如遗精梦泄、声哑盗汗,以及妇人血枯经闭等症,只需在各相关门类中查阅,自然都能找到相应的治法。

辨别似损非损之证,唯有外感寒邪者会出现这种情况。因外邪初感时,若不及时解表发散,反而误作内伤治疗,或妄用清凉之药,或滥用消导之法,导致寒邪郁结于内,久留不散,从而出现寒热往来,或潮热咳嗽等症状,其表现与虚劳损伤之证极为相似。

若误用治虚损之法治疗此证,则滋阴等药反使邪气滞留,郁热久蒸,本非虚损之证终将转为真损。

我曾治愈数例此类病患,皆属此证。若要辨别此证,必须详察表里,审明病因。因虚损之证必有缘由,而外感之邪则来势急骤。

若患者身体疼痛,微汗出则热退,无汗则热复作;或见剧烈咳嗽,脉象虽弦紧却不甚数,或兼有和缓等症,即使病程延续一两个月,邪气未解,病势不退,此本非虚劳之证,切勿误治。

若寒热往来持续不退,可选用一柴胡饮、二柴胡饮、三柴胡饮、西柴胡饮或五柴胡饮,根据病情斟酌使用,正柴胡饮亦可。若兼有咳嗽,可用柴陈煎。若脾肾气虚兼见咳嗽,宜用金水六君煎。若外邪未解仍见寒热症状,仍可加柴胡治疗。

凡虚损之证己成,若不进补如何能恢复?但若患者不能服用人参、熟地等滋补药物,此属虚不受补,如何指望痊愈?若劳损吐血失血之后,咳嗽不止而痰涎极多,此因脾肺极度虚弱,饮食不能化生为血,反随食滞而化为痰浊。

此痰虽非血,实与血同类。《内经》言:咳吐白血者死。故凡痰涎极多极浊者,多属不治之症。人体左右为阴阳运行之道路。若患者不能自由左右侧卧而辗转困难者,此乃阴阳之气偏衰所致,多属难治之证。

凡患虚损之证者,本无外邪侵扰,故虽病情危重,神志始终清醒。若虚证患者未见邪热,却出现胡言乱语、神志昏乱者,此乃心气衰败、神志涣散之象,必死无疑。若见劳损咳嗽、声音嘶哑不能言语,或气息急促喘息不止者,此系肺气衰竭之征,亦属死证。

若劳损患者肌肉消脱殆尽,此乃脾气衰败之象,必死无疑。筋脉为体力之本,凡患虚损者多伴筋骨疼痛,若疼痛剧烈至难以忍受,是因血气枯竭不能滋养筋脉,此属肝气败绝之候,必死无疑。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