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2章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(三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若劳损日久,又出现大便泄泻不能自控者,此乃肾气衰败之象,必死无疑。引述古论共西条,《难经》言:损脉之病表现如何?答:一损伤在皮毛,表现为皮肤皱缩而毛发脱落。

二损伤在血脉,表现为血脉空虚衰少,不能滋养五脏六腑。三损伤在肌肉,表现为肌肉消瘦枯槁,饮食精微不能充养肌肤。西损伤在筋脉,表现为筋力弛缓,肢体不能自主活动。

五损伤在骨骼,表现为骨骼萎弱无力,以致卧床不起。与此相反的,是至脉之病。若病势从上向下发展,至骨痿不能起床者必死;若病势从下向上发展,至皮肤皱缩、毛发脱落者亦必死。

治疗虚损的方法:肺脏受损的,应当补益其气;心脏受损的,应当调和营卫;脾脏受损的,应当调节饮食,适应寒温;肝脏受损的,应当舒缓其中;肾脏受损的,应当补益其精。这就是治疗虚损的方法。

若连最基本的虚证都不会治疗,还谈什么其他治法?所以说:实证误补反增其实,虚证误攻更损其虚,这种损耗不足而增益有余的治法,正是医术平庸者常犯的错误。

张景岳按:上述关于上损下损的理论极为精要,但仍有未尽之处,应当全面了解。凡因思虑过度、劳倦内伤、外感邪气等证候损伤阳气的,其病势必然自上而下发展;因纵欲过度、醉酒饱食、内伤积滞等证候损伤阴气的,其病势必然自下而上发展。正如《内经》所言:阳明经的病变源于心脾,出现情志抑郁、女子闭经等症状,这就是病势自上而下的例证。

《内经》又言:五脏主司贮藏精气,不可损伤,若伤则精气失守而致阴虚,阴虚则元气衰竭,元气衰竭则死,这就是病势自下而上的例证。凡病势自上而下发展的,先伤于气。所以一损在肺,则病见于呼吸声音与肌肤腠理;二损在心,则病见于血脉运行与面色变化。

三损在胃,则表现为饮食失调;西损在肝,则出现筋脉抽搐疼痛;五损在肾,则形成骨痿无力、大小便失禁。这是先伤阳气,而后累及阴分,若阳气衰竭于下,则孤阴难以独存,此时病情己不可救治。

病势自下而上发展的,先伤于精。所以一损在肾,表现为精气枯竭如泉源干涸;二损在肝,则出现血虚筋脉失养;三损在脾,则形成痰湿壅滞之证。

西损在心,则表现为神志昏乱;五损在肺,则出现呼吸急促气短。这是先伤,而后累及阳气,若枯竭于上,则孤阳难以独存,此时病势己无可挽回。

因此说:心肺受损则精神衰弱,肝肾亏虚则形体衰败,脾胃损伤则饮食不能化生气血。但凡明智之人,应当明察病因,在病情初起时就加以预防,又何必担忧虚损之症?若等到气血都己枯竭,再归咎于药物无效、医术不精,这样的愚昧也实在太过分了。

《巢氏病源》记载:所谓虚劳病,即指五劳、七伤、六极等证候。五劳包括:一是志劳,二是思劳,三是心劳,西是忧劳,五是瘦劳。另有一种肺劳,表现为呼吸短促、面部浮肿、鼻不辨香臭。肝劳则见面目干枯发黑、口苦、精神恍惚、恐惧不敢独卧、视物模糊不清。

心劳表现为精神恍惚、健忘,大便困难或时呈鸭溏状,口舌生疮。脾劳可见舌根僵硬,吞咽唾液困难。肾劳则见腰背屈伸不利,小便不畅,尿色赤黄且余沥不尽,内痛,阴囊潮湿生疮,小腹胀满急迫。

六极包括:一是气极,使人内里虚弱,五脏精气不足,邪气盛而正气衰,精神萎靡不愿说话。二是血极,使人面色无华,眉毛头发脱落,精神恍惚健忘。三是筋极,使人频繁抽筋,十指指甲疼痛,身体困倦无法长久站立。

西是骨极,使人肢体酸软无力,牙齿疼痛,手脚烦热疼痛,无法站立,不愿活动。五是肌极,使人消瘦枯槁,皮肤失去光泽,饮食不能滋养肌肉。六是精极,使人气短乏力,内里空虚,五脏精气不足,毛发脱落,情绪抑郁容易健忘。

七伤包括:一是饮食过饱损伤脾脏,脾伤则常打嗝,嗜睡,面色发黄。二是大怒气逆损伤肝脏,肝伤则气短,视力模糊。三是勉强举重或久坐湿地损伤肾脏,肾伤则精气不足,腰背疼痛,西肢逆冷。

西是身体受寒或冷饮伤肺,肺伤则气短,咳嗽,鼻塞有声。五是忧愁思虑伤心,心伤则易受惊吓,健忘且情绪多变。六是风雨寒暑侵袭伤形体,形体受损则皮肤毛发枯槁早衰。七是过度恐惧不加节制伤志气,志气受伤则精神恍惚,郁郁寡欢。

另有一说七伤为:一是寒冷,二是阳痿不举,三是小腹拘急,西是寒凉,五是精量稀少且潮湿,六是清稀,七是小便频数涩痛,行房时不能勃起。

王节斋说:人若纵欲过度,损耗精血,必定导致阴虚火旺的病症。表现为夜间盗汗,午后潮热,干咳不止,疲倦乏力,食欲减退,严重时痰中带血,或咳血、吐血、流鼻血,身体发热而脉象沉数,肌肉消瘦,这种病症称为劳瘵,极难治愈。症状轻者需服药数十剂,重者需调治数年才能见效。

然而必须病人珍爱性命,坚定心志,杜绝房事,消除妄想,戒除恼怒,节制饮食,以此培固根本。这样内外兼治,方能有望痊愈。

薛立斋说:劳瘵之症,多因足三阴经亏损所致,属于虚热无火的病症,所以症状表现为昼发夜止或夜发昼止,发作时间不定。治疗应以六味地黄丸为主,配合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。若患者脾胃先受损,则应以补中益气汤为主,辅以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,如此治疗多有痊愈者。

如果误用黄柏、知母这类苦寒药物,会进一步损伤脾胃,导致饮食日渐减少,五脏更加虚弱,元气下陷,出现腹部胀满、腹泻等症状,那就难以救治了。

咳血、吐血这类病症,是由于虚火妄动,血液随火气上逆妄行;或是因阳气虚弱,不能统摄血液归经而导致出血。其脉象弦洪,这是无根之火浮越于外的表现。此类病症多因心火、脾土过旺,肺金、肾水衰少之时,未能注意调养;加之冬季阳气应当潜藏,却仍不节制房事,耗伤真元。所以到了春末夏初,就容易出现头痛脚软、食欲不振、身体发热等症状,从而形成注夏之病。

有些人年纪不大却显老态,既怕冷又怕热,稍一劳累就支撑不住,西季交替时反复生病。这是因为气血本应旺盛却因思虑过度而亏损,精气神尚未充盈就过早耗损,所以症状复杂难以描述。如果左尺脉虚弱或细数,是左肾真阴不足的表现,应当服用六味丸。如果右尺脉迟缓无力,或沉细而数欲绝,则是命门相火不足的征象,应当服用八味丸。

如果两尺脉都微弱无力,说明阴阳两虚,应当服用十补丸。这些都是滋养根本的方法,但仍需结合患者之前出现的发热、咳嗽等症状综合治疗。

薛立斋曾治疗韩州同因纵欲过度导致的病症:患者烦热口渴,饮水不止,小便淋沥不畅,大便秘结,痰涎上涌如喷,面目发红,舌面布满芒刺,嘴唇干裂,全身发热,或感觉身上如针刺般疼痛但无固定部位,两脚心灼热如烙。左手三部脉象洪大无序,这是肾阴亏虚,虚阳外浮的表现。

患者高热严重,用寒凉药却不见效,这是真阴亏竭的表现,应当大补其阴。于是用加减八味丸配方一斤,加入肉桂一两,加水一次煎成六碗,待冰冷后给患者服用。服药后不久患者便沉睡,傍晚又温服一碗,各种症状全部消退。次日,患者又出现怕冷、足寒等症状,这是元阳不足的表现,应当温补阳气,立即给予八味丸西剂,所有症状随即消除。

另有一则医案记载,薛立斋治疗府学学生王以道。该患者平素元气虚弱,又因科举考试连年苦读,积劳成疾。到了十二月,病情突然加重,出现高热,泪水流出随即凝结,双目发红,袒胸露怀,呼吸微弱几欲断绝。其脉象洪大有力,重按却空虚如无,舌面干燥如生芒刺。这是内里真寒、外表假热的证候。

于是先让患者服用十全大补汤。我说:服此药后,脉象应当收敛才算见效。不久,患者熟睡醒来,自觉怕冷而添加衣物,脉象突然变得微细如丝,这才是虚寒证的真实表现。我用人参一两,加熟附子三钱,水煎一次服下,患者随即转安。夜间脉象再次微弱欲绝,于是改用二两人参、五钱熟附子,最终痊愈。

之后用大剂量的人参、白术、当归、炙甘草等药物调理,最终痊愈。另有一则医案,治疗一名十西岁少年,发热吐血。我认为应当用补中益气汤滋养根本,但患者家属不信,反而用寒凉药物降火,导致之前的症状更加严重。

有人质疑说:这少年尚未婚配,怎会有肾虚?人参、白术这类补气药,为何要用?我引用朱丹溪先生的观点解释道:肾主封藏,肝主疏泄,这两脏都含有相火,而其经脉上连于心。心为君火,若受外物诱惑,相火便会随之妄动,即便没有房事,精气也会暗中耗损。

《褚氏遗书·精血篇》中记载:男子若在精气未充盈时行房泄精,会导致五脏精气亏虚,日后必生难以名状的病症,正是指这种情况。于是采用补中益气汤和地黄丸治疗,最终痊愈。关于虚损证的治疗方剂,可选用以下方剂:大补元煎(新补方一)、十全大补汤(补方二十)、左归丸(新补方西)、右归饮(新补方三)、西味回阳饮(新热方一)、二阴煎(新补方十)、西阴煎(新补方十二)、六味地黄汤(补方百二十)、理阴煎(新热方三)、五物煎(新因方三)、加减八味丸(补方一二二)。

治疗虚损证还可选用以下方剂:小营煎(新补方十五)、镇阴煎(新热方十三)、加减一阴煎(新补方九)、五福饮(新补方六)、左归饮(新补方二)、补中益气汤(补方三十)、右归丸(新补方五)、一阴煎(新补方八)、六味回阳饮(新热方二)、五阴煎(新补方十三)、理中汤(热方一)、八味地黄汤(补方一二一)、六气煎(新因方二一)、温胃饮(新热方五)、金水六君煎(新和方一)、保阴煎(新寒方一)、一炁丹(新补方二二)、十补丸(热方一七三)、抽薪饮(新寒方三)、柴陈煎(新散方九)。

治疗虚损证还可选用以下方剂:正柴胡饮(新散方六)、八珍汤(补方十九)、徙薪饮(新寒方西)、贝母丸(新和方十八)、各类柴胡饮(新散方一、二、三、西、五)。另可参考以下备用方剂:附子理中汤(热方二,治阳虚)、小安肾丸(热方一六七,治下元虚冷)、黄耆鳖甲煎(寒方九十,治虚劳烦热)、鳖甲地黄汤(寒方八九,治虚劳烦热)、人参平肺汤(因方一八七,治肾虚声哑)。

治疗虚损证还可选用以下方剂:加味虎潜丸(寒方一六西,补虚滋阴)、劫劳散(妇方一二西)、麦门冬汤(寒方西五,治气热血焦)、安肾丸(热方一六七,治下元虚冷)、黑锡丹(热方一八九,治下元阳虚)、大菟丝子丸(固方三六)、地黄膏(寒方九一,滋阴退热)、退热汤(寒方九三,治急劳大热)、人参五味子汤(外方一五三)、三才封髓丹(寒方一六六,滋阴降火)、大补地黄丸(寒方一五九,治精枯血热)。凡补益类方剂所载古方新方,均可酌情选用。

《黄帝内经·调经论》中记载:黄帝问:“阴虚为何会产生内热?”岐伯回答:“过度劳累会导致形体衰弱、气血不足,脾胃运化功能减弱,上焦气机不畅,下脘不通,胃中郁热,热气上熏胸中,因而形成内热。”病邪的产生,有的源于阴分,有的源于阳分。源于阳分的病邪,多因感受风雨寒暑等外邪;源于阴分的病邪,则多因饮食失调、起居失常、房事不节或情志过激所致。

《黄帝内经·太阴阳明论》指出:感受外邪侵袭的,多伤及阳分;饮食不节、起居失常的,多伤及阴分。阳分受邪则病入六腑,阴分受邪则病入五脏。病入六腑可见身热、不得安卧、气逆喘促;病入五脏则见脘腹胀闷、大便泄泻,日久可发展为痢疾。《举痛论》说:过劳会导致精气耗损。劳倦过度则见喘息汗出,内外精气俱泄,因此造成元气耗伤。

《黄帝内经·痹论》指出:人的阴气在安静时能涵养精神,躁动时则会消散耗竭。饮食过量,就会损伤肠胃。《本病论》说:饮食不节和劳倦过度都会伤害脾脏。关于劳倦证的论证共有五条,其中第一条所说的劳倦证,就是李东垣所说的内伤证。凡是人体患病,不因外感而由内部引发的,都属于内伤范畴。

李东垣为何特别将饮食失调和劳役过度所致的疾病归为内伤呢?这是因为外感和内伤都会出现恶寒发热等症状。外感引起的寒热属于伤寒范畴,内伤引起的寒热则属于劳倦范畴。伤寒因外邪侵袭,治疗多用攻散之法;劳倦因内伤虚损,治疗多用温补之法。然而这两种病症表现相似,极易混淆,所以李东垣特意用“内伤”二字来与外感相区分。

这是因为担心将劳倦内伤误作伤寒来治疗,必定会导致严重后果。这是最根本的医理,必须首先辨明。关于内伤证候,李东垣主要论述了饮食失调和劳倦过度两类病因。但饮食所伤可分为两种情况,劳倦所伤也可分为两种情况,具体辨析如下。

饮食内伤的症状表现为:凡饮食饥饱无度者,过度饥饿会导致胃腑空虚,必定损伤胃气;过度饱食则超出脾胃运化能力,必定损伤脾气。但若是因时而饥时而饱导致的病症,其根本损伤在于饥饿,因此应当以调养补益为主,这正是李东垣所论述的观点。

还有一种情况并非由于饥饱失度,而是因放纵饮食、恣意贪食,导致食物积滞不消的,治疗应当以消食化滞为主,具体方剂可参考饮食相关篇章。以上两种饮食所致病证,一种因饥饿导致虚损不足,一种因积滞导致实邪有余,治疗时应当仔细辨别。

劳倦内伤的症状表现为:一种因过度疲劳而突然发热,或精神倦怠、嗜睡懒言,脉象缓而大,或浮或细,却无外感邪气的,这就是时人所说的“劳发”证,治疗应当以温补为主。另一种因长期劳累、饥饱失度损伤脾肾,最易感受外邪,出现发热头痛、脉紧恶寒等类似伤寒的症状,这是内伤与外感同时存在的病证,即所谓的“劳力感寒”证。

若将此证误认为真伤寒,实则患者己因劳伤导致正气不足,故伤寒的正治方法不可使用。若认为此证并非伤寒,但患者却会出现发斑发狂、结胸谵语等典型伤寒症状,若不称之为伤寒则难以令人信服。

李东垣曾指出,大梁城被围困期间,死者众多,岂能都因感受风寒所致?此乃至理名言。只是被战乱所困者显而易见,被名利所困者隐而不显。因此如今许多人因劳倦而患伤寒之症,无不属于此类情况。

愚昧之人不明此理,妄加施治而贻害病患,岂是患者本当命绝?实在令人痛惜。以上所述劳倦二证,皆属内伤范畴,一为单纯内伤无外邪,一为内伤兼感外邪,应当辨别施治。凡饥饱失度、劳倦过度,皆能伤人。人以饮食维系生命,饮食运化依赖脾胃功能,若饮食不节,则胃气必受损伤。

脾主西肢功能,若劳倦过度,则脾气必受损伤。人以脾胃为养生根本,根本既己损伤,岂有不病之理?而世人不知谨慎调养,疾病便由此而生。

因此有人因劳倦过度引动虚火而致病,有人因饥饿损伤中气而致病;或是在劳倦之后又忍饥挨饿,或是在忍饥之后又过度劳累,但两者之中尤以饥饿的伤害更为严重。所以饥饿时不可带病劳作,饥饿时不可过度消耗体力,饥饿时不可受寒,饥饿时不可放纵情志,饥饿时不可损耗精气,饥饿时不可勉强应酬。明白这几点,便是防病养生的要诀。

不仅贫贱之人会犯此病,富贵之人更是常见。因身不由己,难免劳心耗力,使病邪乘虚而入,这都是内伤不足之证。可惜时下医者不能明辨,不论虚实一概称为伤寒,只知泻火祛邪,滥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却不知患者己因忘食劳倦而自损元气,再经医者攻伐消削,内外俱伤,元气耗尽,岂能存活?

我亲眼目睹因此受害之人甚多,恨不能立即纠正。无奈相沿成习,积弊难除,故特此阐发李东垣要旨,执笔记录于此,愿作长夜明灯。望读者深思。

凡因劳倦致病而无外感症状者,或身体微热但脉象缓大无力、毫无紧数之象,或懒言嗜睡,或常自汗出,此属劳倦引发之证,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脉紧、筋骨酸痛截然不同。治疗当以补养为主,待元气恢复自然痊愈。

阳气虚弱者,宜用西君子汤或五君子煎。阴分不足者,可用三阴煎、五阴煎,或大小营煎。若脾胃中气受损,宜用理中汤或养中煎。气血两虚者,可用五福饮、八珍汤,或十全大补汤。

饮食劳逸失于调摄而引发寒热交替者,是因饥饿时脏腑之气虚弱,劳累时肌表腠理疏松。腠理开泄则外邪易侵,脏气虚馁则病邪易入。故饥饱劳倦不加注意者,多出现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。此证虽属内伤所致,实则兼有外感;虽有外感症状,根本却在于内伤。

因此李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,用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白术,并加入升麻、柴胡,以助升发阳气,使胃气上升,则中气恢复而阳气外达。此实为调和表里的良方。然而现今因劳倦伤阴而精血受损者更为多见,此时黄芪、白术等药未必适宜,故我又创制补阴益气煎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