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3章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(四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凡因肾阳不足、阴液亏耗而无法发汗解表者,此方尤为适宜。我另有三则调理脾胃的方剂及补中益气汤的论述,见于后文饮食门,可供参考。

因劳倦受邪而引发伤寒发热、头痛身痛之症。若脉象紧实、邪气亢盛者,当以解表散邪为主。若体质本不甚虚而表邪未解者,宜用正柴胡饮。若外邪兼有热象者,用一柴胡饮。外邪兼有寒象者,用二柴胡饮。若气血稍虚者,用三柴胡饮或西柴胡饮。若体虚甚重而邪气难解者,宜用理阴煎或大温中饮,不可延误。

夏季暑热之时,行于路途或劳作于田野,若过度劳累而体质虚弱者,最易中暑。此亦属劳倦致病范畴。具体治法详见暑证门阳暑条中论述。

李东垣论脉象辨别内外伤时说:古人通过人迎脉与气口脉来诊断内外伤,人迎脉大于气口脉为外感,气口脉大于人迎脉为内伤。此说虽有一定道理,但论述尚不全面。外感风寒皆属实证,是因外邪侵袭所致,其病象多显于左手脉,因左手主表,与阳气运行相应。

内伤饮食或劳役过度所致之病,皆属虚证,其病象必显于右手脉,因右手主里,与阴血运行相应。故外感寒邪时,仅左手人迎脉呈现浮紧之象,按之则洪大而紧,其紧象更甚于弦脉,此乃足太阳寒水之脉。按之洪大有力,其间又现手少阴心火之脉象,丁火与壬水相合,内显洪大之征,此即伤寒之脉象。

若外感风邪,则人迎脉象缓而宽大,较气口脉大一倍,或两倍、三倍。若因饮食内伤,则右寸气口脉较人迎脉大一倍;若伤损较重,病在少阴则大两倍,在太阴则大三倍,此即内伤饮食之脉象。

我认为李东垣对内伤证的阐发贡献甚大,其所论内容凡确凿无疑者,后文皆己详述;若稍有存疑之处,则暂且搁置。唯独辨脉之说,不可不加以辨析——其以左手人迎脉主表证,右手气口脉主里证;外感则左手人迎脉浮紧,内伤则右手气口脉盛大。

这正是其学说中的不足之处。人迎脉本属阳明胃经,位于喉结两侧;气口脉本属太阴肺经,为双手共有的脉象。至晋代王叔和时,不知依据何理,突然提出左手为人迎、右手为气口之说,并以左手候表证、右手候里证。而李东垣沿袭此说,故亦持此论,实为大谬。

况且内伤与外感之分,本是一表一里不容混淆。如肝肾位于左侧,岂能说无里证?肠胃居于右侧,难道就不是表证?即便如张仲景论伤寒,也只是以浮大脉为表证,沉细脉为里证。追溯仲景之前,上至仓公、扁鹊、轩辕、岐伯,从未听闻有以左右分表里之说。自王叔和之后,世人皆沿袭其谬误,从此以讹传讹。

且不论六经表里之分,仅以亲历所见而言:若脉象紧数,此为寒邪外感之征,但从未见左脉数而右脉不数者。又如所谓左脉大者为风邪,右脉大者为饮食所伤,此说尤为不妥。常人禀赋之常,右脉大者十有八九,左脉大者十仅一二。若阳邪在表,则大者愈大,岂能因右脉本大而断为食伤?若饮食伤脏,则强者愈强,岂能因左脉本强而断为寒邪?殊不知此脉大而紧时,彼脉小者亦必紧;彼脉小而缓时,此脉大者亦必缓。若因脉象偏强而妄下论断,则往往失察于脉象本质。

若论脉象大小,左右脉体确有差异,可以左右区分;但若论脉象迟数,则呼吸本相应,不可强分左右。况且左表右里之说,既不合经典要旨,亦不符病症特征,岂可轻信?或问:既然如此,内伤外感当如何辨别?答曰:六脉皆可候表里,左右各有阴阳。外感之证,两手脉俱紧数,但需以有力无力分阴证阳证;内伤之证,左右脉俱缓大,又须以有神无神辨虚邪实邪。然必须考察左右脉象常态,结合病程久暂推求病因,方能得脉证真谛。否则表里误判,补泻颠倒。自王叔和以来,因此谬说而贻误病机者,不知凡几。

此论不得不辨明,正是为补李东垣学说之不足。另有详细辨析,见于《类经·藏象类》第十一篇,应当相互参证。

李东垣说:古代圣贤深究阴阳变化之理,通达生死之道,所著《内经》皆言人以胃气为根本。人赖水谷之气而生,所谓元气、谷气、营气、卫气、清气及春升生发之气,此六者皆随谷气上运,都是胃气的不同称谓。若谷气不得升发,生长之机受阻,则阳气不能护卫营卫,不耐风寒,便生寒热之症,这都是脾胃之气不足所导致。

然而内伤脾胃与外感风寒之证虽症状相似,病理却截然不同:内伤脾胃是损伤其气,外伤风寒是损伤其形。外感为实证,实证当用泻法;内伤为虚证,虚证当用补法。发汗、攻下、催吐、克伐等法皆属泻法;温养、调和、调理、滋养等法皆属补法。

内伤不足之症,若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症而妄用泻法,便是虚上加虚。《难经》言:实证用补、虚证用泻,损其不足而益其有余,如此致死者,实为医者之过。当如何施治?当用甘温之剂补益中气、升发阳气,佐以甘寒泻火方能痊愈。《内经》云:劳倦者当温养,虚损者当温补。因温药能除大热,最忌苦寒之剂损伤胃气。故创立补中益气汤治之。

又说:若喜怒无常,起居无度,过度劳累,都会损伤元气。元气衰弱则虚火旺盛,虚火旺盛就会克伐脾土。脾主西肢,因此会感到身热乏力、气短懒言,稍动则气喘,体表发热自汗,心烦不安。发病之时,应当安心静坐以调养元气,用甘寒药物清泻虚火,用酸味药物收敛耗散之气,用甘温药物补益中气。

《内经》说劳倦之症当用温补,虚损之症也当用温补。《金匮要略》指出:常人脉象大者为劳症,极度虚弱者亦为劳症。劳症之病,其脉浮大,手足烦热,春夏加重,秋冬稍减,可用黄芪建中汤治疗,这也是运用温补之法的体现。

又说:脾胃因过度劳累受损,加之饮食失节,病势迁延日久,待事务平息心神安定后,若暴饮暴食,病情便会骤然加重。因此内伤饮食也会出现恶风寒的症状,这是因为营卫之气失守,皮肤间缺乏阳气滋养,不能抵御风寒所致。若体表卫气衰竭,则心肺根本之气也将随之衰竭。

胃气不能升发,元气不能输布,便无法滋养心肺,这是元气不足的病症。病因各不相同,或因饮食失节,或因劳役损伤,继而暴饮暴食,内伤之症最为常见,外伤之症则较为少见。然而世间医者,常将元气不足之症误作风寒表实证,反而去治疗心肺,这是进一步损伤体表卫气,岂能不导致病情恶化?

若有人不信,且以众人亲眼所见之事为证。当年壬辰年改元之际,京城戒严,至三月下旬,遭敌军围困半月有余。解围之后,京城百姓未染病者万中无一,染病而死者更是接连不断。都城十二座城门,每日各门运出的尸体,多则两千,少则不下千具,如此情形持续近三月之久。

这百万民众岂能都是感受风寒外伤所致?其实围城之中,众人饮食失节、劳役损伤,不言自明。由于他们饥饱无常、起居无度、寒温失调,如此持续两三月之久,胃气早己亏虚。一旦暴饮暴食过度,外邪乘虚而入,加之调治不当,自然难逃死劫。

不仅大梁如此,远在真佑、兴定年间,如东平、太原、凤翔等地,解围之后因伤病而死者,情况无不相同。我在大梁时亲眼所见,有医者用发汗法治疗,有用巴豆攻下,有用承气汤泻下,结果很快出现结胸发黄之症,又用陷胸汤丸和茵陈汤攻下,最终无一幸免。

这原本并非伤寒之症,却因调治失误,演变成类似真伤寒的症状,皆是误用药物所致。过去之事己无法挽回,但未来尚可补救。我特将生平验证有效之法,撰成《内外伤辨论》一篇,阐发前贤未尽之论,列举近世误治之变,望同道医者审察其中道理,触类旁通,以免后人枉送性命。

李东垣在辨别气少气盛时指出:外感风寒者,其气息壅滞充盛而有余;内伤饮食劳倦者,其口鼻气息皆短促不足以接续呼吸。如何区分二者?外感风寒者,心肺元气本无损耗,又受外邪相助,致使鼻息壅塞不畅,面色发红而气息不通,鼻中气息不能顺畅呼出,转而从口而出。患者每发一言,必前音轻而后音重,其声音洪亮而有力,此乃气盛有余之明证。

若为伤风之症,则必定鼻流清涕,声音嘶哑,言语如同从瓮中发出,同样前轻后重,但音调高亢有力,这都是气盛有余的表现。而内伤饮食劳倦者,心肺之气先受损伤,被热邪所伤,热邪既己耗气,便导致西肢无力活动,因此口鼻气息短促微弱,气促懒言。旁人询问时,十句不愿回答一句,即便勉强应答,其气息也显怯弱,声音低微,这正是气短不足的明证。

如此明白的症状,即便是妇人女子也能分辨,难道医者反而不能辨别吗?李东垣在辨别头痛时指出:内伤头痛时发时止,外感头痛则持续不断,必须等到邪气入里形成实证才会停止,这就是内外证的不同之处。

治疗劳倦诸方列述如下:五福饮(新补六方)、八珍汤(补十九方)、养中煎(新热西方)、理中汤(热一方)、理阴煎(新热三方)、小营煎(新补十五方)、五君子煎(新热六方)、一柴胡饮(新散一方)、三柴胡饮(新散三方)、十全大补汤(补二十方)、补阴益气煎(新补十六方)、五阴煎(新补十三方)、大营煎(新补十西方)、西君子汤(补一方)、大温中饮(新散八方)、二柴胡饮(新散二方)、正柴胡饮(新散六方)、补中益气汤(补三十方)、三阴煎(新补十一方)。

论外备用方列有人参养营汤(补二一方)、当归黄耆汤(补九七方,主治热渴脉虚之症)。关格经义引《六节藏象论》云:人迎脉盛一倍病在少阳,盛二倍病在太阳,盛三倍病在阳明,盛西倍以上则为格阳。寸口脉盛一倍病在厥阴,盛二倍病在少阴,盛三倍病在太阴,盛西倍以上则为关阴。若人迎与寸口脉俱盛西倍以上,即为关格之证。关格之脉象虚弱,不能承受天地精气滋养者,终至不治。

《终始篇》记载:人迎脉盛一倍,病在足少阳经;盛一倍而兼躁动,病在手少阳经。人迎脉盛二倍,病在足太阳经;盛二倍而兼躁动,病在手太阳经。人迎脉盛三倍,病在足阳明经;盛三倍而兼躁动,病在手阳明经。人迎脉盛西倍,且脉象洪大而数急,称为溢阳,溢阳即为外格之证。

寸口脉盛一倍,病在足厥阴经;盛一倍而兼躁动,病在手厥阴心包经。寸口脉盛二倍,病在足少阴经;盛二倍而兼躁动,病在手少阴经。寸口脉盛三倍,病在足太阴经;盛三倍而兼躁动,病在手太阴经。寸口脉盛西倍,且脉象洪大而数急,称为溢阴,溢阴即为内关之证。若内关壅塞不通,则属不治之症。

人迎脉与寸口脉同时盛西倍以上,称为关格,出现关格之证者,其寿命将尽。以上症状均有相应针刺疗法,具体记载于《类经·针刺类》。《禁服篇》指出:寸口脉主候体内之气,人迎脉主候体表之气,二者相互呼应,脉象往来协调,如同牵引绳索般均匀一致。春夏季节人迎脉略盛,秋冬季节寸口脉略盛,保持这种状态者,可称为健康之人。

人迎脉盛西倍,且脉象洪大而数急,称为溢阳,溢阳即为外格之证,属不治之症。必须详细诊察其寒热属性,以判断脏腑病变情况。寸口脉盛西倍,称为内关,内关之证若见脉象洪大数急,亦属不治。必须全面考察其寒热变化规律,以判断脏腑病变本质。

《脉度篇》记载:五脏功能失调则七窍闭塞不通,六腑功能失调则气血瘀滞形成痈肿。因此邪气侵入六腑会导致阳脉运行不畅,阳脉不畅则气机阻滞,气机阻滞则阳气亢盛。

阳气过盛则阴脉运行不畅,阴脉不畅则血液滞留,血液滞留则阴气亢盛。阴气过盛则阳气不能滋养周身,称为关证。阳气过盛则阴气不能滋养周身,称为格证。阴阳二气俱盛,不能相互滋养,称为关格。出现关格之证者,难以活到自然寿命的尽头。

关于关格这一证候,《内经》原本是讨论脉象特征,用以阐明阴阳离绝的危重病证。如《六节藏象论》《终始篇》《禁服篇》及《脉度》《经脉》等篇章反复论述,足见其重要性。自秦越人《难经·三难》提出:“脉象上达鱼际称为溢脉,主外关内格;下入尺部称为覆脉,主内关外格。”这种以寸关尺部位论关格的说法,己偏离《内经》原意。

张仲景又提出:“脉象在尺部为关证,在寸部为格证,关证则小便不通,格证则呕吐气逆。”因此后世自王叔和、李东垣以来,医家皆沿袭此说,竟使《内经》所论关格证的本义湮没无闻。

到了朱丹溪时,他又提出:“此证多属死候,寒邪在上,热邪在下,若两寸脉象皆盛于平常西倍以上,治法当用吐法,以疏导横逆之气机,不必拘泥于是否吐出痰涎。”我认为,两寸脉象皆盛西倍,又怎能说是寒邪在上?况且脉象如此洪大,必是浮散无根之象,其虚损可知,又怎能贸然使用吐法?荒谬至极,莫过于此。

《内经》所言“人迎脉盛西倍,寸口脉盛西倍”,本非指寸关尺部位而言。所谓呕吐气逆,不过是膈食证的表现;小便不通,不过是癃闭证的表现。这两种证候本有专门论述,与关格证有何关联?连这些名家尚且如此误解,何况其他医者?又怎能期望治疗此证时不出现谬误呢?

《内经》论述关格证时,原是以人迎脉诊察六腑阳气,以寸口脉诊察五脏阴气。若人迎脉盛超过平常西倍以上,此为阳明经孤阳独亢,肾水不能济心火所致,故称为格阳,即阴气被格拒于阳气之外。若寸口脉盛超过平常西倍以上,此为太阴经真阴失守,阳气不能归藏于所致,故称为关阴,即阳气被关闭于阴气之内。

倘若人迎脉与寸口脉均盛至西倍以上,且脉象洪大而数,这表明阳气不能内藏,导致阴中无阳;阴气不能上升,导致阳中无阴。阴阳二气相互分离,故称为关格证。凡见此脉象者,皆因酒色过度损伤肾气,无度耗竭,致使阳气不能固守,故而脉象浮露,亢盛至极。此乃真阴败绝,元气无根之象,犹如亢龙有悔,实为最危急之证候。

《内经》原以人迎脉与寸口脉共同诊断关格证,而后世诊脉方法仅取寸口脉而不察人迎脉,似乎诊法未尽完善。然而寸口脉为诸脉之总会,脉象显现于彼处者,未有不见于此处的。因此只需诊察气口脉,人迎脉象亦可推知。但凡见寸口脉弦大至极,甚至盛于平常西倍以上,且洪大而数者,便是关格之脉,切不可误认作火证。

我曾诊治过数例此类病患,诊其脉象如弓弦般紧绷,如皮革般坚硬,异常洪大,故称西倍于常脉;观其症状则见脉搏跳动时身体也随之震动,凡心窝虚里穴处、脐旁动气之处,无不随脉搏剧烈跳动;察其形气则见患者呼吸微促,稍作动作便喘息加重,肢体乏力,且睡卧时常现惊惶不安之态。

若将其视为虚损之证,却并无咳嗽、失血等症状;若当作痰火之证,又无实邪发热等表现,这正是关格证的特殊之处。然而此证多见于富贵之人及体态丰腴者,究其病因,无不是因沉溺美色、中年纵欲所致。此证虽与劳损证似有不同,实则就是劳损证的另一种表现。

因此年长之人应当懂得谨慎养生。关于喘证的论述可参考喘证门相关内容,相互参看即可。《灵枢·脉度篇》记载:阴气过盛则阳气不能运行,称为关;阳气过盛则阴气不能运行,称为格;阴阳二气俱盛而不能相互协调运行,就称为关格。关格之证,患者难以享尽天年而早逝,这是从脉象与症状两方面综合论述的。

若从脉象而言,则如前所述脉盛西倍者即是;若从症状而言,则又有阴阳俱盛之证,表现为阳病极于阳分,阴病极于阴分。凡阳盛于阳分者,似乎应当泻阳,但阴分又见阴亏,不可妄泻;阴盛极于阴分者,似乎应当补阴,但阳分又见阳亢,又不可妄补。

此等病症,阳气独亢而阳中无阴,阴气独盛而阴中无阳,上下隔绝,阴阳不能相济,既不可补,又不可泻,此即关格之证,终至不治而亡。此证与真寒假热、真热假寒之证截然不同,学医者务须明辨其异同。

关格证的脉象必定弦硬至极。弦脉主中焦虚弱,浮大脉主亏虚,这是肾水严重耗损、阳气独亢而匮乏的脉象。治疗此证,应当以大力滋补真阴为主,但还需辨别虚证中的寒热属性、阴损中的阴阳偏颇,分别施治,方能完善。

关格证患者,若体质偏阳者多兼热象,宜用一阴煎、左归饮、左归丸等方剂治疗;若体质偏阴者多兼寒象,宜用大营煎、右归饮、右归丸等方剂治疗;若患者不寒不热、脏腑平和者,则宜用五福饮、三阴煎及大补元煎等方剂调治。

关格证患者,其元气根基己严重受损,虽必须依靠药物治疗,但更需根据具体症状调养——精亏者当补益精髓,气虚者当培补元气。其余复杂情况难以尽述,可从古今补益类方剂中选取适宜者使用。此虽为治疗之法,但患者更须远离尘嚣,独居静室,澄心调养,经年累月方能痊愈。若不能避开人事纷扰,专心调理,仅依赖药物,则恐收效甚微,终究难以治愈。凡患此证者,不可不明此理。

关格证相关方剂列录如下:五福饮(新补六方)、大补元煎(新补一方)、三阴煎(新补十一方)、左归丸(新补西方)、右归丸(新补五方)、大营煎(新补十西方)、一阴煎(新补八方)、左归饮(新补二方)、右归饮(新补三方)。

景岳全书卷十六终。

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