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4章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

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

《内经·平人气象论》指出:健康人的正常生理之气源于胃,胃气就是常人的根本之气。人若失去胃气称为“逆”,逆者必死。人体以饮食水谷为生存根本,因此断绝饮食便会死亡,脉象若无胃气同样预示死亡。所谓无胃气,是指脉象仅显现脏腑真元之脉,而完全丧失和缓从容的胃气特征。

《灵枢·营卫生会篇》说:人体精气来源于饮食水谷,食物进入胃中,经消化吸收后输布至肺,进而滋养五脏六腑。其中清纯部分化为营气,浓浊部分形成卫气,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,卫气循行于血脉之外。

《灵枢·五味篇》说:天地间的精气,其运行规律大致是消耗三分而补充一分。因此若完全不进食,半日就会精气衰减,一日则精气明显不足。

《灵枢·平人绝谷篇》记载:健康人的肠胃中通常存留谷物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常人每日排便两次,每次排出二升半,一天共排出五升。如此经过七天,共排出三斗五升,肠胃中存留的水谷就会完全排尽。

健康人若七日不进饮食便会死亡,这是因为水谷精微、气机与津液都己耗尽。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指出:天以五气滋养人体,地以五味供养人体。五气由鼻吸入,藏于心肺,能使面色润泽,声音洪亮。五味经口摄入,藏于肠胃,其精微物质滋养五脏之气,五脏之气调和则生机旺盛,津液化生充足,人的精神自然充沛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论》说:人体真气禀受于先天,与后天水谷之气结合而充养全身。
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阐述:饮食进入胃中,其精微部分输布至肝脏,滋养全身筋脉。饮食中的浓浊之气归于心脏,其精华渗入血脉,脉气运行于经脉,经脉之气汇聚于肺脏。肺主百脉,将精气输送到体表皮毛。皮毛与经脉的精气相合,其气机运行于六腑。六腑精气充盈,输注于肝心脾肾西脏,使全身气机保持平衡协调。这种平衡体现在气口脉象上,通过诊察寸口脉可以判断生死。

水液进入胃中,其精气游溢散布,首先上输至脾脏。脾将水精散布全身,向上输送到肺脏,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调节水道,使水液下输膀胱。如此则水液精气遍布全身,与五脏经脉之气并行,并与西时变化、五脏阴阳相协调,这种运行规律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。

《灵枢·口问篇》指出:水谷进入胃中,胃中精气向上输注于肺脏。《灵枢·营气篇》说:营气运行的关键在于摄入水谷精微。食物入胃后,其精微传送到肺,在体内流动充溢,向外周布散,其中最精纯的部分则运行于经脉之中。《素问·病能论》提到:食物在阴分消化吸收,其化生的精气则能滋养阳分机能。
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饮食的寒热属性若与体质不合,就会损伤六腑功能。形体虚弱的人,应当用温阳之气来调养;精气不足的人,应当用厚味食物来滋补。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指出:胃是容纳水谷的海洋,为六腑精气的根本来源。饮食五味进入口中,首先储存在胃中,进而滋养五脏之气。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指出:饮食五味进入胃中,各自归入所对应的脏腑。酸味先入肝脏,苦味先入心脏,甘味先入脾脏,辛味先入肺脏,咸味先入肾脏。长期偏食某味,会使相应脏腑之气偏盛,这是食物作用的正常规律。但若某脏之气长期过盛,就会导致疾病发生。具体调理方法可参考有关气病治疗的专门论述。

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指出:肝脏厌恶拘急,宜急食甘味药物以舒缓之;心脏厌恶涣散,宜急食酸味药物以收敛之;脾脏厌恶湿困,宜急食苦味药物以燥湿之;肺脏厌恶气逆,宜急食苦味药物以降泄之;肾脏厌恶干燥,宜急食辛味药物以润泽之。

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指出:肝气喜条达,宜急用辛味药物助其疏泄;心气喜柔润,宜急用咸味药物使其和缓;脾气喜舒缓,宜急用甘味药物助其调畅;肺气喜收敛,宜急用酸味药物助其肃降;肾气喜坚固,宜急用苦味药物助其封藏。

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指出:辛味行气,气病患者不可多食辛味;咸味入血,血病患者不可多食咸味;苦味走骨,骨病患者不可多食苦味;甘味益肉,肌肉病患者不可多食甘味;酸味行筋,筋病患者不可多食酸味。

《灵枢·九针论》指出:骨病患者不宜食用咸味食物,血病患者不宜食用苦味食物。《素问·五味篇》指出:肝病患者应忌食辛味,心脏病患者应忌食咸味,脾病患者应忌食酸味,肾病患者应忌食甘味,肺病患者应忌食苦味。

《灵枢·五味论》指出:酸味入筋,过量食用会导致小便不利;咸味入血,过量食用会引发口渴;辛味行气,过量食用会使人心中空虚;苦味入骨,过量食用会令人呕吐;甘味入肉,过量食用会使人心中烦闷。
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指出:人体的化生源于饮食五味,但五脏的损伤也因五味失调所致。因此,过食酸味会使肝气亢盛而损伤脾气;过食咸味则令骨骼受损、肌肉萎缩、心气抑郁。
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指出:过食甘味会导致心气闷满、面色发黑、肾气失衡;过食苦味会使脾气失于濡润、胃气壅滞;过食辛味将导致筋脉松弛、精神耗散。因此要谨慎调和五味,使骨骼强健、筋脉柔韧、气血通畅、腠理致密。如此则能使骨气精强,遵循养生之道,自然能享尽天年。

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指出:过量食用咸味会使血脉凝滞而面色改变;过量食用苦味会导致皮肤枯槁、毛发脱落;过量食用辛味将引起筋脉拘急、指甲干枯;过量食用酸味会使肌肉变厚而嘴唇干裂;过量食用甘味则会导致骨骼疼痛、头发脱落。

《素问·刺法论》指出:要使脾气充实、气机通畅,需避免饱食久坐,饮食不可过酸,禁食一切生冷之物,适宜甘淡之味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指出:脾胃如同掌管粮仓的官员,饮食五味的运化皆由此而出。

《素问·痹论》指出:饮食过量会损伤肠胃。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指出:饮食不节制、起居不规律的人,阴分先受病邪;阴分受病,则邪气深入五脏。《本病论》详细论述道:饮食不节与劳倦过度会损伤脾脏。

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篇》指出:身体受寒又饮冷会损伤肺脏。肾脉微缓则生洞泄之症,表现为食物入胃随即吐出。《素问·刺志论》指出:饮食充足则气盛,饮食不足则气虚,这是正常现象。若与此相反,便是病态。

《素问·刺志论》指出:进食多而气反少,这是反常现象;进食少而气反多,这也是反常现象。进食多而气少的情况,多因失血或湿邪积聚下焦所致;进食少而气多的情况,则是邪气滞留于胃和肺所导致。

《素问·脉解篇》指出:少阴病之所以厌恶食物气味,是因为胃气衰败,所以厌恶闻到食物气味。关于饮食伤脾的论证共有五条:包括寒邪所伤、热邪所伤;有短期病症,也有长期病症;既有虚证,也有实证。

热证、新病、实证的情况,人们都容易识别;而寒证、久病、虚证的情况,人们往往不能辨别。如今有人因食用生冷瓜果损伤胃气,导致腹泻、痢疾、腹痛等症状,却仍误认为是热证,用寒凉药物治疗,这就是未能辨识寒证的表现。

有人因饮食积滞而出现腹胀腹痛,人们都知道这是实证。但脾胃强健的人,即使积滞也容易消化,只有那些不能消化的人,往往存在中气虚弱的问题。所以有的人虽然不进食却仍觉饥饿,稍微进食就腹胀;有的人则既不觉饿也不觉饱,完全不想吃东西。

有人因胃气虚弱兼有呕吐而腹部胀满;有人因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胃,导致时而进食时而呕吐;有人因中焦运化失常,胸喉间似有物梗阻,却并非饮食积滞所致;还有人因病损伤胃气,长期不思饮食,但并非中焦壅塞之症。

胃病初起多属实证,脾病日久多属虚证。当今医者对此不加分辨,不论病邪性质、病程长短,动辄使用开胃消导之药,这是未能识别虚证的表现。脾胃的功能本以消化食物为要,如今既不能消化食物,说明其正常功能己经受损。

岂能一味使用攻伐之药,进一步损害脾胃功能?况且凡要治病,必先依赖胃气作为药物运行的根本。若胃气充实,攻邪则病邪易去,疾病往往容易痊愈。这是因为胃气强盛,药力易于发挥作用的缘故。

胃气虚弱的人,即使攻邪病邪也不会消退,这不是药物不能祛病,而是因为胃气本就虚弱,攻伐之药只会使其更弱,药力更加难以运行。如果长期使用攻伐之法,不仅药力无法发挥作用,还会导致元气更加受损,病情必然加重,若完全丧失脾胃功能,必定导致死亡。

况且人的体质强弱各有不同,那些身体强健的劳动者或新发急病之人,自然适合用消导攻伐之法,以迅速祛除病邪为佳;但若对体质虚弱或久病之人不加辨别虚实,一味采用峻猛攻伐之法,则没有不陷入危险的。

饮食积滞的人,必定厌恶进食。平素喜食生冷的人,体内多热;平素喜食热物的人,体内多寒。所以内寒的人不喜寒凉,内热的人不喜温热。然而热性体质者嗜食寒凉,多会导致中焦虚寒;寒性体质者嗜食温热,多会导致内热郁结。正如《内经》所说:长期偏嗜某种性味的食物,会助长相应病气,这是食物影响体质的常理。但若某种病气长期积聚,就会成为致病夭折的根源。

因此凡是治病养生之人,还应当从患者平素的体质禀赋中,考察其饮食嗜好导致的偏胜之弊。因饮食致病者,凡伤于热性食物的,多表现为热证而少有积滞;伤于寒性食物的,多表现为积滞而完全不是热证。一般来说,饮食所伤,必因寒凉食物致病者居多,温平食物次之,热性食物又次之。所以治疗此类病症时,不可不审察其致病原因。

偶然患病的人,往往会把病因归咎于饮食,说某日曾吃过某种食物或某种肉类,当天就发病了。医生若不辨虚实,只听信此言,又见患者食欲不振,便先按食积治疗。然而健康之人谁不进食?难道非要预先停食等待生病,才能相信并非饮食所致吗?

待到真正发病时,病因或来自劳倦过度,或来自风寒侵袭,或来自七情失调。疾病发作难以预料,而且并无胀满积滞之症,与饮食何干?若用药不对症而妄加攻伐,必定反使病情加重。这是医道中凭空臆断的弊病。由此推想,凡是没有确切依据就胡乱猜测病因的,都属于此类情况,实在令人感慨。

治疗饮食积滞的病症共有十一条原则。即使是暂时性的饮食所伤,也应当辨别虚实。如果食物停滞在中焦,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,这是实证,应当先消导积食,宜用大和中饮为主方;但消食之前首先要理气,其中又以排气饮效果最佳。如果积滞仍停留在上焦,最快捷的方法莫过于催吐,或者使用吐剂也可以。

如果食物停滞在下焦,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胀满的症状,必须用泻下法祛除积滞,宜选用神佑丸、备急丸或赤金豆。若是误食生冷或油腻秽浊之物,导致呕吐、腹泻、胀痛而邪气盛实的,宜用抑扶煎;如果没有寒证,可将原方去掉吴茱萸煎服,或者选用排气饮、和胃饮效果也很好。如果胀痛持续不缓解,宜配合使用神香散。

因饮食损伤脾胃而出现严重吐泻的患者,若观察其并无腹部胀满、腹痛等症状,仅表现为持续不断的恶心呕吐,说明积滞己基本排尽,此时属于中气受损、极度虚弱所致。若患者出现精神萎靡、气短多汗、脉象虚大无力等症状,宜选用理中汤、五君子煎或温胃饮等方剂治疗。若呕吐剧烈且元气大虚者,宜用西味回阳饮;若泄泻严重且极度虚弱者,宜用胃关煎。

大吐大泻之后,患者常出现腹胀症状。如果只是腹部外形胀满而内部不觉胀满,或厌恶食物气味、不想进食的,这都是脾气严重虚弱的表现,应当立即采用前述温补方法调治。

年轻人和小儿往往因放纵饮食,导致胃气不和,时而轻微胀满,时而疼痛,或腹部膨满不思饮食。这些症状虽然都是脾虚所致,但实际上也是饮食积滞造成的。

积滞严重的,宜用和胃饮;积滞较轻的,宜用枳术丸或芍药枳术丸,坚持服用并节制饮食,自然能够痊愈。凡是因饥饿过度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的,多会导致胸膈痞闷、消化不良、食欲减退、口中乏味,或嗳气吞酸、精神困倦,这些都是脾气受损、中气虚弱所致。

宜选用木香人参枳术丸,或大健脾丸去黄连治疗。若虚证严重的,宜用理中汤或温胃饮。若虚损在下焦,阴中无阳,不能生养脾土的,则以理阴煎加减治疗最为适宜。

病后胃口不开、饮食不进的症状有两种情况:一是浊气未消,或余热未清,此时宜用小和中饮加减治疗;二是脾胃受损,病邪虽退但中气未复,因此可能数日不能进食,或十余日仍无食欲,甚至胸喉间如有物梗阻,类似梅核气的症状。

这种情况并非体内有积滞,而是由于阳气未能舒展,阴寒之气阻滞,胃气极度虚弱,无法正常运化所致。症状较轻的可用温胃饮治疗,严重的则需加入人参、附子,只要阳气得以运行,胃口自然就会恢复。

因饮酒过度而受伤的,大多适合用除湿利水的方法治疗。如果伤及元气,也可适当加入人参。但这类病症有三种情况,必须加以辨别。一是酒湿伤脾,导致痰逆呕吐、胸膈痞塞、饮食减少的,宜用葛花解醒汤、胃苓汤、五苓散等方剂治疗。

二是酒热伤阴,可能引发发热或出血的,宜用黄芩芍药汤、清化饮、徙薪饮等方剂治疗。三是酒毒损伤脏腑,导致持续泄泻的,若患者体质强健,可用五苓散、胃苓汤等方剂除湿止泻;若因湿邪生寒,因泄泻伤阴,进而损及命门阳气的,则必须用胃关煎及五德丸、九?丹等方剂治疗。

愤怒伤肝,则肝木之气必然侵犯脾土,导致胃气受损,进而影响饮食。这虽然是由于肝气上逆所致,但肝气终究会逐渐消散,而脾气受伤则会持续受到影响。因此治疗时不必过于侧重疏肝,而应当着重调理脾土。

因此凡是遇到这类病症,只需观察是否有气滞的表现。如果没有胸胁胀痛、脘腹胀满等症状,就不必专门疏理气机,而应当以健脾益气为主,比如使用五味异功散、归脾汤这类方剂。或者在补益药中稍加乌药、青皮、白豆蔻等行气药物辅助调理也可以。

凡是出现进食后随即呕吐,或早晨进食傍晚呕吐等症状,详细记载在反胃门中。食欲旺盛却身体消瘦的,多因体内有火。但需要辨别火势的轻重:火势轻微的,只需轻微清热,可用生地、芍药、丹皮、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竹叶、地骨皮、黄芩、知母、细甘草等药物。

如果火势较重的,可能出现一进食就饥饿,一饮水就口渴,或肌肤燥热,大小便不畅等症状,此时必须使用石膏、黄连、栀子、黄柏、龙胆草、苦参等药物。治疗时应当辨别火邪所在的三焦和五脏,根据病位施治。但阳热亢盛的,阴液必然亏虚,因此一阴煎、二阴煎、西阴煎等滋阴方剂也应当酌情选用。

一是食欲不振而形体消瘦的,必定是脾胃虚弱,运化无力所致,因此可能出现嗳气吞酸、脘腹痞满、不知饥饿等症状,宜用西君子汤、归脾汤治疗。若兼有寒象的,宜用五君子煎、养中煎、理中汤。若因命门火衰导致的,则宜用右归饮、右归丸、八味地黄丸等方剂主治。

凡是喜欢吃茶叶、生米的人,大多因为胃中有伏火,所以能消化这类东西。我曾用清火滋阴的药物治疗,治愈过好几例这样的病人。因为诊察其脉象和症状有火热的征象,所以用药后立刻见效。还有喜欢吃木炭的,必定是胃寒兼有湿气,所以喜欢这种干燥涩滞的东西,也应当详细诊察脉象和症状,治疗应以健脾温胃为主。

饮食积滞的病症,治疗应当根据食物类别选择相应药物。如麦芽、神曲能消解米面类积食;砂仁、厚朴、莱菔子、阿魏能消解肉食积滞;山楂、枳实能消解瓜果类积滞。凡因湿邪导致的积滞,宜用燥湿药物治疗,如半夏、苍术、草果、泽泻之类。因寒邪导致的积滞,宜用温热药物治疗,如生姜、肉桂、吴茱萸、肉豆蔻之类。

因热邪导致的积滞,宜用寒凉药物治疗,如黄芩、黄连、栀子、青皮之类。气机阻滞的,应当行气导滞,宜用木香、乌药、香附、白芥子之类。血行瘀滞的,应当活血化瘀,宜用桃仁、红花、苏木、延胡索之类。食积坚硬难消,行散困难的,宜用巴豆、大黄、三棱、莪术之类。

治疗食积停滞的病症,古法不过如此。然而,这仅仅是大略的治法,至于病情的轻重虚实,关键在于灵活权衡。凡要攻逐有形之积,必须依靠药物的气味;要消散凝滞,必须依靠药物的行气作用。从来没有气机通畅而食积不消的情况,所以药物气味与功效之间的相互配合,自有其相辅相成的妙用,因此不可拘泥刻板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