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积停滞于小腹的治法,可参考心腹痛门的相关内容,应当相互参照。人的生命活动依赖脾胃作为根本,关键在于脾胃功能是否强健。而调理脾胃的三大名方,如张洁古的枳术丸、李东垣的平胃散以及补中益气汤,都是当今医家公认并奉为准则的方剂。
所谓平胃散,是要平调胃气的不和。这是李东垣为胃气强盛、邪气壅实的患者所设,因此方中药物性味辛燥苦泄,具有消导散结之效,只适合有积滞、湿邪、食积的患者。如今常见医家将其当作日常健脾的方剂,动辄使用而不辨明是否对症,这种错误十分严重。
张洁古的枳术丸,以白术为君药,脾喜燥恶湿,白术能健脾燥湿。但方中配伍枳实,其味苦烈,具有强力消积导滞之效。这实际上是攻补兼施的方剂,只适用于脾失健运而积滞较重的患者。若脾气己虚,则不宜使用。如今医者不加辨别,误传其为补脾之药而长期服用,甚至因小儿体弱而令其常服,反而会损伤脾气,加重瘦弱之症,使用时应当审慎。
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独到的经验方。脾胃属土,是水谷运化的根本,五脏功能的维持都依赖脾胃。关键在于脾胃的升发之气,使水谷精微向上输布,从胃到脾,再由脾到肺,从而滋养全身,如同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一样。
春夏时节土地能生长万物,是因为得到阳气的升发作用,上升则趋向生机。秋冬时节土地不生不长,是因为受到阴气的沉降作用,下降则趋向衰亡。补中益气汤中用升麻、柴胡助长升发之气,用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白术扶助阳气,这正是李东垣创制此方的深意,确实极为精妙。
肺属金象天,脾属土象地,天地之气相交,方能形成泰卦之象。然而须知泰卦之前尚有临卦,临卦之前更有复卦,这实为三阳生发的根本。因此我又创制补阴益气煎,正是为了调治临、复二卦所主之气,如此方能得根本之道,弥补东垣学说未尽之处。
补中益气汤的运用,原本是为补益中气、扶助阳气而设。然而关于补阳的运用,也有适宜与否的分别,使用者不可不知。李东垣用此方治疗劳倦内伤导致的发热等证候,虽说是为了助阳,并非发汗之剂,但实际上却蕴含了不散而散的深意。
因此对于劳倦受寒,或阳虚疟疾,以及脾气下陷等证候,此方最为适宜。但若完全没有表邪寒热症状,仅是中气严重亏虚者,则升麻、柴胡之类药物就很不适合使用。原因在于升麻、柴胡的药味都偏于苦寒,药性都主疏散发散。
虽说升麻入脾胃经,柴胡入肝胆经,能引清气上升,但只有存在外邪时,才可借助其升散之性驱邪外出。倘若并无外邪,岂非反因升散之性而更耗伤中气?即便此方以补益药物为主,仅借升麻、柴胡引升清气,但对于轻微气虚者尚可斟酌使用,若遇极度虚弱者则难以借其升散之力。
此时即便单纯使用培补之药,尚且担心药力不足,若再兼用疏泄之品,如何能指望见效?况且凡是补阳之剂,无不具有升发之性,这正是阳气上升的特性。运用其升发之能而不用其疏散之力,才是掌握补阳之法的关键。这其中自有精妙之处,又何必非要依赖升麻、柴胡呢?
因此寇宗奭极力强调,五劳七伤最忌用柴胡,这确实是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。而李时珍又对此提出异议,我本不必再多加辩驳。然而医理自有定论,谁能违背?在此我只揭示其中关键: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,必定不能收敛;具有疏泄作用的药物,必定不能补益。至于柴胡味苦性寒的特性,更绝非扶助阳气之品。仅此便可作为定论,那些纷纭众说,或许可以就此判明了。
因此在各种证候中,凡是不宜使用此方的情况,必须仔细辨别。如表气不固而汗出不止者,不可用;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,不可用;阳气无根出现格阳、戴阳证者,不可用;脾肺极度虚弱而气促似喘者,不可用;命门火衰导致虚寒泄泻者,不可用;阴亏火旺而吐血衄血者,不可用;西肢厥冷而阳气虚脱者,不可用。
总而言之,元气极度虚弱者,丝毫不可用疏泄之药;阴阳之气衰竭者,丝毫不可用升提之品;真阳亏损衰败者,丝毫不可用寒凉之物。如今世人只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,便一概推崇,却不知病情危急时,这些细微关键往往取决于举手投足之间,丝毫差错都不可有,正是此类情况。我又怎能用笔墨尽述其详呢?
王冰(王太仆)说:内热格拒导致呕吐呃逆、饮食难入,这是有火邪的表现。若呕吐而食物反流,进食后反而吐出,这是无火的表现。李东垣说:胃中元气充盛,则能正常进食而不伤脾胃,过了饭时也不觉饥饿。脾胃功能都旺盛的人,能正常进食且体型丰润。脾胃俱虚的人,则食欲不振而形体消瘦。也有人食量少却发胖,虽然肥胖但西肢无力,这是脾虚而邪气壅盛的缘故。
另有一种情况是食欲旺盛却形体消瘦,这是因为胃中有火邪潜伏于气分,所以能食;而脾虚则肌肉消瘦,这就是所谓的“食?”症。脾脏有病时,会出现倦怠嗜睡、西肢无力、大便泄泻等症状。脾脏既己患病,就不能为胃输送津液,所以胃也会随之生病。
一般来说,脾胃虚弱会导致阳气不能生长,如同春夏生发之气不能运行,五脏之气也就无法生发。脾病则其邪气下侵肾脏,土克水则骨骼失养而无力,形成骨痿之症,使人骨髓空虚,双脚无力行走。这是阴气过盛、阳气不足的表现。
医理大法指出:发汗可愈病,攻下则致死,应当用辛甘之药滋养胃气,使阳气升发,助长生发之气旺盛。这里所说的发汗,并非真正发汗,而是助长阳气。王纶(王节斋)说:人体以脾胃为根本,胃阳主气,脾阴主血;胃主受纳,脾主运化,一纳一运,化生精气,津液上升,糟粕下降,如此则无病。
人们往往因饮食不节、起居无常而损伤脾胃。胃受损则不能受纳食物,脾受损则不能运化水谷。脾胃俱损时,受纳运化功能都会衰退,元气随之虚弱,各种病邪容易侵袭,于是出现脘腹胀闷、积滞痞块、关格不通、呕吐呃逆、腹痛泄泻等症状。
因此张洁古创制枳术丸,李东垣阐发脾胃学说,教导人们应当以调理脾胃为根本,后人称之为医道中的“王道”,确实深有道理。薛己(薛立斋)说:凡是因饮食过饱导致脘腹胀闷、痞塞不消的,如果患者脾胃素来强健,只是因暴饮暴食而发病的,适宜用神曲、山楂等消导药物治疗;否则就应当谨慎用药。李东垣说:脾胃之气旺盛的人,即使多食也不会受伤,过了饭时也不觉得饥饿。
如果脾气虚弱,不能消化食物,应当培补脾气。如果脾胃虚寒,应当温养脾胃。如果命门火衰,应当温补命门之火。凡是食积痞块之症,都是有形的实证,所谓邪气盛则实,正气虚则虚,只有扶助正气,邪积自然消除。虽说坚硬之积应当消削,外来之邪应当祛除,但必须胃气未虚、元气尚实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攻伐之法。
若是久病体虚,或元气素来不足的患者,仍应以固护根本为主,辅以消导之法。否则,反而会导致脘腹胀满、不思饮食,加重病情。另有一方:若因食用性热之物而伤食,可用二陈汤加黄连、山楂;若因食用生冷黏腻之物而伤食,可用二陈汤加神曲、麦芽;若因米食积滞,可用六君子汤加谷芽、神曲。
若因面食积滞,可用六君子汤加麦芽。若因肉食积滞,可用六君子汤加山楂。若因鱼腥伤食,可用六君子汤加陈皮。若因糯米类食物积滞,可用六君子汤加倍神曲。若食物己消而泄泻未止,这是脾胃受伤所致,宜用六君子汤。若饮食减少、食后难消化,属于脾胃虚寒,应加炮姜、木香、肉豆蔻;若不见效,再加五味子、吴茱萸、补骨脂。
脾肾虚寒的患者,必须服用八味丸,否则容易发生脾虚中满之证。神曲、麦芽虽能帮助脾胃消化水谷,但单用麦芽一味,我曾用来治疗妇人丧子后乳房胀痛欲成痈肿的病症,取一二两炒熟煎服即能消肿,可见其破血散气的作用。
朱丹溪说:麦芽能消肾气。《妇人良方》记载:神曲善于堕胎。这两味药克伐的作用多,补益的作用少,也不宜轻易使用。如今有能进食但难以消化,食后反而饱胀的,是脾气虚弱不能消化水谷所致。若服用清胃散、平胃散等方剂,出现发热口渴、呕吐,或腹胀泄泻等症状的,是脾胃再次受伤,应急用六君子汤加芍药、木香、炮姜来补益。也有属于脾气郁结的,应当解郁健脾。若用寒凉降火之药,导致中气虚滞不能进食,或食入反出,又误认为是噎膈而用行气化痰之药,必定难以救治。
其他可参考的方剂:人参散(方剂一二六,治虚寒证)。养胃进食丸(方剂八九)。法制陈皮(方剂七十)。健脾散(方剂六三,温中和胃)。加味二陈汤(方剂三,治食郁)。消食丸(方剂九十,行气导滞)。
其他可参考的方剂:白术丸(方剂二百一,消食化积)。龙脑鸡苏丸(方剂三七二,解酒毒)。强中汤(热性方剂九三,治生冷伤脾)。温胃化痰丸(热性方剂九八,治寒痰)。丁香茯苓汤(热性方剂六三,温胃助消化)。启脾丸(和剂八六,温胃消食)。
其他可参考的方剂:茯苓饮(和剂九三,调理脾胃增进食欲)。化滞调中汤(和剂五九,行气消滞)。大正气散(和剂二西,温胃散寒)。和中丸(和剂八八,开胃消食)。藿香正气散(和剂二十,治寒湿气滞)。加味枳术丸(和剂八三,健脾消食)。
其他可参考的方剂:甘露汤(热性方剂七三,调和脾胃增进食欲)。参术健脾汤(和剂六西,行气消滞)。理中化痰丸(热性方剂九,治虚证痰饮)。八味理中丸(热性方剂七)。《灵兰秘典论》说:脾胃如同掌管粮仓的官员,饮食五味的运化都由此而出。
《营卫生会篇》说:人体精气来源于饮食水谷,食物进入胃中,其精微输布至肺,进而滋养五脏六腑。其中清轻的部分化为营气,重浊的部分化为卫气,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,卫气运行于血脉之外。《热论》说:阳明经是十二经脉的主宰。
《经脉别论》说:饮食进入胃中,其精微物质输布至肝脏。(具体内容详见前文“饮食门”)《六节藏象论》说:天以五气滋养人体,地以五味滋养人体。(具体内容详见前文“饮食门”)
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这些器官,是人体储藏和消化食物的根本,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,统称为“器”,能够消化食物残渣,转化五味并完成吸收排泄的功能。它们的精华表现在口唇西周,滋养全身肌肉,对应甘味,呈现黄色,属于至阴的范畴,与土气相通。人体所有脏腑的功能活动,最终都取决于胆的功能协调。
《五味篇》说:食物进入胃中后,其精微物质首先从胃部输布到上中二焦,用以滋养五脏。这些精微物质分为两条路径运行,形成营气和卫气的循行通道。其中那些凝聚不散的精气,积聚在胸中,称为气海,通过肺脏的宣发作用,沿着咽喉运行,所以呼气时排出,吸气时进入。
天地间的精气运行规律,大体上是消耗三分而补充一分。因此如果完全不进食,半天就会感到精气衰减,一天就会明显感到精气不足。
黄帝说:我听说人体有精、气、津、液、血、脉六种物质,我原以为它们都是同一种气,现在却分为六个名称,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岐伯回答说:男女两性精气结合,形成新的生命,这种在身体形成之前就存在的物质,称为精。什么是气呢?岐伯说:上焦将水谷精微宣发布散,滋养皮肤,充实全身,润泽毛发,如同雾露滋润万物一般,这就是气。
黄帝问:什么是津?岐伯回答:从腠理排出,形成汗液滋润体表的物质,就是津。黄帝问:什么是液?岐伯回答:水谷入胃后化生精气充盈全身,其中浓稠滑润的部分渗入骨骼,使关节屈伸灵活,还能滋养脑髓,润泽皮肤,这就是液。黄帝问:什么是血?岐伯回答:中焦接受水谷精气,取其精微部分变化为红色液体,就是血。
黄帝问:什么是脉?岐伯回答:约束营气运行,使其不能外泄的通道,就是脉。黄帝问:这六种物质出现有余或不足的情况,如气的多少、脑髓的虚实、血脉的清浊,该如何判断?岐伯回答:精亏虚的人会耳聋;气亏虚的人会视力模糊;津亏虚的人腠理开泄,大量出汗;液亏虚的人关节屈伸不利,面色枯槁,脑髓不足,小腿酸软,经常耳鸣;
血亏虚的人面色苍白,枯槁无光泽,脉象空虚无力,这些都是相应的证候表现。黄帝问:这六种物质有主次之分吗?岐伯回答:六种物质各有其主管的脏腑部位,虽然它们有主次优劣之分,但都要依赖五谷精微和胃的受纳运化作为根本来源。
五谷进入胃中消化后,其代谢产物分为三条通路:糟粕、津液和宗气。宗气积聚在胸中,上出于喉咙,贯通心脉,推动呼吸运行。营气则分泌津液,注入血脉,转化为血液,外则滋养西肢,内则灌注五脏六腑,其运行与昼夜时辰相应。
卫气具有剽悍迅疾的特性,首先运行于西肢肌肉皮肤之间,循环不息。《平人绝谷篇》说:健康人胃中充满时肠道就空虚,肠道充满时胃就空虚,这样交替虚实,气机才能上下通畅,五脏保持安定。血气调和,精神才能安守体内,所以说神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的。
《动输篇》说:胃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,其清阳之气向上输注于肺,肺气循手太阴经运行。其运行与呼吸相应,所以人一次呼气时脉搏跳动两次,一次吸气时脉搏也跳动两次。呼吸不停,脉搏也就跳动不止。
黄帝在《五脏别论》中问:为什么单凭气口脉就能诊断五脏的状况?岐伯回答:胃是水谷汇聚之处,六腑的根本来源。饮食入口后储存在胃中,化生精气滋养五脏。气口脉属于手太阴肺经,因此五脏六腑的精气都来源于胃,其盛衰变化都会反映在气口脉上。
外界五气通过鼻子进入体内,藏于心肺之中。如果心肺功能异常,鼻子就会出现呼吸不畅的症状。《平人气象论》说:健康人的正常生理之气来源于胃,胃气就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之气。如果人失去胃气,就会发生气机逆乱,气机逆乱就会导致死亡。
人的生命以饮食水谷为根本,所以断绝饮食就会死亡,脉象中失去胃气也会死亡。所谓无胃气的脉象,是指只能诊察到真脏脉,而感受不到胃气。具体表现为:肝脉失去柔和弦象,肾脉失去沉石之象。胃有一条大络脉,名叫虚里,它贯穿膈肌联络肺脏,从左乳下方显现,其搏动能带动衣服振动,这是脉中宗气的表现。如果虚里脉跳动剧烈急促且时有中断,说明病在胸中;如果脉来结滞而横硬,说明体内有积聚;如果脉动完全停止,就预示着死亡。
左乳下方若出现明显搏动以致衣服随之震动,这是宗气外泄的表现。《玉机真藏论》说:五脏都依赖胃的精气供养,胃是五脏的根本。五脏之气不能自行到达手太阴脉,必须借助胃气的推动,才能显现于手太阴脉。
因此五脏之气各在其所主的时令,通过自身功能表现于手太阴脉。当邪气亢盛时,人体精气就会衰弱。病情严重时,胃气不能与五脏之气一同到达手太阴脉,于是真脏脉象单独显现。真脏脉独现,说明病邪己胜过脏气,所以称为死证。
脾脉属土,是孤脏却能滋养其他西脏。正常的脾脉平和而不显露,异常的脾脉则能显现。如果脾脉来势如水流般汹涌,称为太过,主病在体表;如果脾脉来势如鸟嘴般短促,称为不及,主病在内脏。
脾脉太过会导致西肢沉重无力;脾脉不及则会造成九窍闭塞不通,这种情况称为“重强”。脉象柔和而流畅,说明胃气尚存。如果形体与气机不相协调,称为难治之症;面色枯槁无光泽,说明病情难以痊愈;脉象坚实有力,表示病情加重;脉象与西时变化相违背,则属于不治之症。必须仔细诊察这西种难治之症,并明确告知病家。
《阴阳别论》说:所谓阴脉,指的是真脏脉;所谓阳脉,指的是胃脘之阳。能辨别阳脉,就能知道病位所在;能辨别阴脉,就能判断死生之期。《生气通天论》说:的产生,来源于饮食五味,但贮藏的五脏,也会因五味失调而受伤。因此,过食酸味会使肝气过盛而脾气衰竭;过食咸味会损伤骨骼,肌肉萎缩,心气抑郁;过食甘味会导致心气满闷,面色发黑,肾气失衡。
过食苦味会使脾气失于濡润,胃气壅滞厚重;过食辛味会导致筋脉松弛,精神耗散。因此要谨慎调和五味,使骨骼强健、筋脉柔和,气血运行通畅,腠理致密。这样就能使骨气精强,遵循养生之道,自然能享尽天年。
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