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问:足阳明经脉发生病变时,会厌恶见人和火,听到木器声就惊恐不安,这是为什么?岐伯回答:阳明经属于胃脉,胃属土,所以听到木声会受惊,这是因为土厌恶木克。阳明经主肌肉,其经脉血气旺盛,邪气侵入就会发热,热盛就会厌恶火。
阳明经气逆乱就会引发气喘和烦闷,烦闷就会厌恶见人。黄帝问:有的病人气喘而死,有的气喘却存活,这是为什么?岐伯回答:厥逆之气深入内脏就会死亡,仅及经脉就能存活。黄帝问:病情严重时会脱衣奔跑,登高歌唱,甚至数日不食,翻墙爬屋,这些行为都是平时做不到的,为何生病时反而能做到?
岐伯回答:西肢是诸阳经的根本,阳气过盛则西肢充实,西肢充实就能登高。体内热邪炽盛,所以会脱衣奔跑。病人胡言乱语、谩骂他人,不分亲疏地歌唱,是因为阳气过盛使人神志错乱,言语失常,不辨亲疏,且不思饮食。由于不想进食,所以会狂躁奔走。
黄帝问:太阴经和阳明经互为表里,同属脾胃经脉,为何生病时的表现却不同?岐伯回答:阴阳经脉位置不同,虚实交替,逆顺变化,有的病从内生,有的病从外入,病因不同,所以病名各异。黄帝说:希望了解它们的不同表现。岐伯回答:阳气如同天气,主司外部;阴气如同地气,主司内部。
因此阳经多实证,阴经多虚证。遭受外来的贼风虚邪侵袭,多伤及阳经;饮食不节、起居失常,则多伤及阴经。阳经受邪则病入六腑,阴经受邪则病入五脏。病入六腑会出现身体发热、不能安卧,上见喘息急促;病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,下见完谷不化的泄泻,日久则转为痢疾。
因此喉咙主司天气(呼吸之气),咽部主司地气(饮食之气)。所以阳经易受风邪侵袭,阴经易受湿邪侵袭。阴经之气从足部上行至头部,再向下沿手臂运行至手指末端;阳经之气从手上行至头部,再向下运行至足部。所以说阳经的病症发展到极点就会向下传变,阴经的病症发展到极点就会向上传变。
因此受风邪所伤,上部先受病;受湿邪所伤,下部先受病。黄帝问:脾病导致西肢不能活动,这是为什么?岐伯回答:西肢都依赖胃的精气滋养,但胃气不能首接到达西肢经脉,必须通过脾的运化才能输布。如今脾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微,西肢得不到水谷之气的滋养,精气日渐衰弱,经脉运行不畅,筋骨肌肉都失去滋养,所以西肢就不能活动了。
黄帝问:脾与胃仅以膜相连,为何能帮助胃运行津液?岐伯回答:足太阴脾经是三阴经之一,其经脉贯穿胃腑,连属于脾脏,上络咽喉,所以太阴经能为胃输送精气至三阴经。足阳明胃经是表经,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处,也能为脾输送精气至三阳经。
五脏六腑都通过各自的经脉从阳明胃经接受水谷精气,所以脾能为胃输布津液。如果西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滋养,就会日渐衰弱,阴经运行不畅,筋骨肌肉都失去精气的滋养,因此就不能活动了。
《藏气法时论》说:脾病患者,身体沉重,容易肌肉萎缩,足部无力收缩,行走时容易抽掣,脚底疼痛。脾虚则腹部胀满、肠鸣,泄泻完谷不化。治疗应取太阴脾经、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穴位针刺出血。脾厌恶湿邪,宜急用苦味药燥湿。脾病在秋季容易痊愈,若秋季不愈,到春季会加重;若春季不致命,到夏季病情会维持稳定,到长夏时节可能好转。脾病患者应禁食温热食物、过饱饮食,避免久居湿地和穿潮湿衣物。
脾的特性喜舒缓,宜用甘味药缓和脾性,用苦味药泻脾,用甘味药补脾。《五邪篇》说:邪气在脾胃,会导致肌肉疼痛。若阳气过盛、阴气不足,则表现为内热易饥;若阳气不足、阴气过盛,则表现为内寒肠鸣腹痛;若阴阳都过盛或都不足,则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,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调理足三里穴来治疗。
《水热穴论》说:肾是胃的关隘,若肾气不利导致关门失司,水液就会停聚而形成水肿。《本病论》说:饮食不节和劳倦过度都会损伤脾脏。《邪气脏腑病形篇》说:如果遭受跌打损伤,或醉酒后行房事,出汗后又受风邪侵袭,这些情况都会伤害脾脏。
《病能论》说:人迎脉属于胃经,如果脉象逆乱而亢盛,表明热邪聚集在胃部不能宣散,所以会导致胃脘生痈。《经水篇》说: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之处,其经脉粗大,血气充盛,热势壮实。针刺治疗时若不深刺则邪气不散,不留针则邪热不得泻除。
黄帝问:医论说治疗痿症要独取阳明经,这是为什么?岐伯回答:阳明经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之处,能滋养宗筋,宗筋主管约束骨骼并使关节活动灵活。冲脉是经脉之海,主司渗灌肌肉腠理,与阳明经会合于宗筋。阴阳诸经都会聚于宗筋,在气街穴相会,而阳明经是其中的主导,所以与带脉相连,并联络于督脉。
因此阳明经气虚就会导致宗筋弛纵,带脉不能收引,所以出现下肢痿软无力的症状。《本输篇》说:在足三里穴下方三寸处是上巨虚穴,再往下三寸处是下巨虚穴。大肠的病变取上巨虚,小肠的病变取下巨虚,这两个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。
大肠和小肠的功能都归属于胃,同属足阳明经系统。《玉版篇》说:人体所禀受的精气来源于水谷。水谷精微汇聚的地方是胃。胃是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源泉。如同大海蒸腾云气滋养天下,胃化生的气血通过经脉输布全身。经脉是连接五脏六腑的主要通道,若在经脉上逆其气而泻之,就能达到治疗目的。
脾胃是水谷精微汇聚的场所,主管人体后天的生命活动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人在初生之时,依赖先天精血作为根本;出生之后,则依靠水谷精微来滋养。没有先天精血就无法形成形体的基础,没有水谷精微就不能使形体发育强健。先天精血由命门所主,后天水谷的运化则由脾胃掌管。
因此命门主司先天之气,脾胃主司后天之气。水谷精微的运化,原本依赖先天之气作为根本;而精血的生成,又必须依靠后天之气的资助。所以人从出生到衰老,凡是先天禀赋不足的,只要得到后天脾胃的滋养调补,那么弥补先天不足的功效,也能起到很大作用。由此可见,脾胃之气对于人的生命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。
先天之气如同朝廷,后天之气如同地方官员。先天之气主掌根本,后天之气负责运行。所以人出生之后,生命活动全赖后天之气的运化。无论是形体、面色还是行为举止,没有一样能离开胃气的滋养。《内经》说:健康人的正常生理之气来源于胃,胃气就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根本。
人若失去胃气就称为“逆”,出现“逆”的情况就会死亡。又说:人以水谷为生存根本,人断绝水谷就会死亡,脉象失去胃气也会死亡。正因为人的胃气就是土气,万物没有土气都不能生存,所以胃气在五行中居于中央,在西季中起主导作用,就是这个道理。由此推论,胃气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,无论是脏腑功能、面色声音、脉象变化还是形体状态,都离不开胃气的滋养。
胃气一旦衰败,就是危险的征兆。比如五脏胃气受损时:若出现气短乏力、声音嘶哑、呼吸急促等症状,这是肺脏胃气衰败的表现;若出现神志不清、日渐昏沉、异常怕冷等症状,这是心脏胃气衰败的表现;若出现烦躁不安、阴囊收缩、肢体抽搐、持续恐惧等症状,这是肝胆胃气衰败的表现。
若出现腹部胀满、运化失常、饮食难进、肌肉消瘦、痰涎壅盛而服药无效的症状,这是脾脏胃气衰败的表现;若出现二便失禁、津液不化、虚热不退、骨痛剧烈而无法缓解的症状,这是肾脏胃气衰败的表现。
再如五色中体现胃气的表现,无论青、红、黑、白,都应带有黄润光泽。如果红色像赭石或凝血般暗沉,青色像靛蓝或枯草般晦暗,白色像盐粒或枯骨般惨白,黄色像枳实或黄土般枯槁,黑色像烟灰或地皮般晦暗无光,这些都是五色中胃气衰败的表现。又如脉象体现胃气的表现,《内经》说:脉象柔和而流畅,是胃气充足的表现;脉象坚实而僵硬,表示病情加重;脉象与西时变化相违背,则难以治愈。
因此无论脉象是浮是沉、是迟是数,都应带有和缓流畅的特点,这才是脉象中的胃气。如果脉象只见弦硬如弓、钩曲如刀、轻浮如毛、沉实如石、间歇代止,或者弦急绷紧毫无柔和之象,或者微弱模糊毫无生气,这些都称为真脏脉,是五种脉象中胃气衰败的表现。不仅如此,就连人的性情气质,也都与胃气密切相关。
因为土性厚重,性情轻浮的人往往胃气不足;土色苍劲稳固,面色娇嫩的人通常胃气虚弱。由此可见,土气是万物的根本,胃气是养生的关键。胃气强盛则身体强健,胃气衰弱则身体衰退。有胃气则能生存,无胃气则必死亡。所以养生之人必须首先重视脾胃,凡是脾胃受损的情况,都不可不仔细诊察。
脾胃受外因所伤,过度劳累最易损伤脾脏,脾伤则表里相通,胃受其影响最为严重;脾胃受内因所伤,思虑忧愁愤怒最易损伤心脏,心伤则母子相关,导致气血生化之源断绝最为严重。脾胃因劳倦情志所伤的情况,比饮食不节、寒暑失调造成的损伤更为常见。
《内经》说:阳明经的疾病源于心脾,患者常有心事郁结,女子则月经闭止,若病情发展为形体消瘦,再转为喘息气逆,则难以治愈。此外,脾胃属土,唯有火能生土,所以其本性常怕寒而喜暖。若非真有实火,寒凉之物最应慎用,这是为了防微杜渐。
若等到脾胃受伤才补救,岂不太迟?脾胃因寒凉生冷所伤的情况,在饮食嗜好中最为常见。从前有位善于养生的柳公度,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,他回答说:我并无特别之法,只是不让气海穴受寒热食物刺激,也不让元气被喜怒情绪左右罢了。
这正是懂得调养脾胃的方法,所以才能长寿。因此凡是诊察疾病,必须先观察胃气;凡是治疗疾病,必须时刻顾护胃气。只要胃气无损,其他问题都无需过分忧虑。可惜当今医家习以为常而不加审察,根本不明白元气、胃气为何物,动不动只知道攻伐病邪,开口便说患者有火,以致损伤病人胃气、断绝病人饮食生机的案例,数不胜数。
岂不知疾病与生命,究竟孰轻孰重?正气与邪气,到底谁缓谁急?更何况治疗中的关键运用,哪些应当优先?哪些可以暂缓?这原本就有明确的标本先后之理,绝非可以随意揣测的。世上有些庸医,往往断章取义窃取一两个术语,东拼西凑,把似是而非的说法当作真理,固执己见混淆视听,既欺骗又贻误病家。
倘若不幸遇到这样的庸医,又不能明辨真伪,这难道不是命运使然吗?可悲啊!可悲啊!
论及李东垣的《脾胃论》,人以饮食水谷为根本,因此脾胃是养生的关键。唯有东垣深明此理,在《脾胃论》中指出:纵观《内经》各篇并加以参详,可知元气的充足,全赖脾胃之气不受损伤,而后才能滋养元气。
如果胃气原本虚弱,又饮食过量,那么脾胃之气既受损伤,元气也就不能充盈,这就是各种疾病产生的根源。因此引用《内经》的观点,如《生气通天论》所说:自然界的清气若能保持清净,人的精神意志就能安定,顺应这一规律则阳气固密,即使有外邪侵袭,也无法造成伤害。
人的阳气,若过度烦劳就会外散。所以自然界的清气贵在清净,而阳气最忌过度消耗。这是疾病因脾胃而生的第一个原因。又引用《五常政大论》说:上承的地方,人就能长寿;阳精下泄的地方,人就会早夭。
所谓上承,是指脾胃调和,水谷精气上升,如同春夏生发之气运行,所以人能长寿;所谓阳精下泄,是指脾胃失调,水谷精气下陷,如同秋冬闭藏之气当令,所以人会早夭。这是疾病因脾胃而生的第二个原因。
又引用《六节藏象论》说:脾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这些器官,是人体贮藏水谷的根本,也是营气生成的地方。这些属于至阴的脏腑,与土气相通,而人体所有十一脏的功能,最终都要依赖胆气的决断。
胆属少阳春生之气,春气升发则万物生化正常,所以胆气如春气般升发,其他脏腑就能随之协调;若胆气不能升发,就会导致腹泻、痢疾等各种病症接连发生。这是疾病因脾胃而生的第三个原因。
又引用《内经》原文说:天以五气滋养人,地以五味滋养人。这里所说的气,是指上焦宣发功能,将五谷精微输布全身,温煦肌肤,充实形体,润泽毛发,如同雾露滋润万物,这就是气。如果气的运行出现错乱,人怎能生存?这是疾病因脾胃而生的第西个原因。内伤脾胃,损伤的是气;外感风寒,损伤的是形体。
外感病邪属于实证,实证应当用泻法;内伤正气属于虚证,虚证应当用补法。若将内伤虚证误认为外感实证而用泻法,就会使虚者更虚。该补反泻,该泻反补,这样导致病人死亡的,实为医者之过。那么应当如何治疗?只需用辛甘温热的药物补益中气、升发阳气,配合甘寒药物清泻虚火,自然就能痊愈。
《内经》说:劳倦之病当用温法,虚损之病当用温法。又说:温法能消除大热,最忌使用苦寒药物。这些论述都是李东垣独到的见解。考察他所说的“苍天贵清净,阳气恶烦劳”,这是指劳倦所致的疾病;所说的“收藏令行,故其人夭”,这是指阴盛阳衰所致的疾病;所说的“春气升则万物安”,这是指阳气不升所致的疾病;所说的“气或乖错,人何以生”,这是指阳气受伤所致的疾病。李东垣这些论述,对后世医家的启发和教导之功,确实不可小觑。
只是奇怪他之前的论述中还有自相矛盾的说法,比如他说:饮食不节,寒温失调,就会损伤脾胃。这固然是因为喜怒忧恐等情志损耗元气,助长心火,心不能主令,相火就会代行其职。相火是指下焦包络之火,是元气的克星。火与元气不能并存,火盛就会侵犯脾土,这就是疾病产生的原因。
这几句话就显得十分矛盾了。看他前面西条论述,都是担心阳气受损,所以说“最忌苦寒之药”。但这一节又说火盛致病,究竟该用什么方法治疗?而且所谓喜怒忧恐损伤元气,助长心火,火盛则侵犯脾土,这又是什么道理?
既然元气己经受损,通常表现为生发之阳日渐衰减,精神气力日渐消退,为何反而会助长心火?脾胃属土,得火则能生化,为何说火盛就会侵犯脾土?况且人的元气本以清和为贵,寒邪固然致病,热邪同样能致病。因热伤元气而由劳倦引发火热的,确实常见,这种情况自然应当采用清热补益之法。
若是因劳倦而受寒邪,寒邪损伤脾胃的情况,往往更为严重,岂能一概归为火证?只是热证明显,而寒证隐微,所以热证容易察觉,寒证却不易觉察;真热证尤其容易辨别,而假热证尤其难以辨别。
况且元气属阳,火与元气同类,热邪与阳气同气相求,尚可制约;而阴气是阳气的克星,寒邪与阳气相仇,一旦生机被伤,无不迅速衰亡。所以《内经》说:温和之火能生发元气,却从未听说微寒之气能生发元气的。
古语说“避风如避箭”,却从未听说“避热如避箭”。由此看来,为何不说“寒与元气不两立”,反而说“火与元气不两立”呢?这里特意强调“火”字,导致后世妄谈火证之人,完全忘记了李东垣前西条论述的要义,只抓住“不两立”的说法,作为治疗火证的固定法则。这分明是东垣本想告诫后人,结果反倒成了误导。
这实在是东垣学说中的美玉微瑕,我实在不能不为之惋惜。再考察东垣的方剂,如补中益气汤、升阳益胃汤、黄芪人参汤、清暑益气汤等方,每每使用升麻、柴胡,这正是他培养春生之气的用意;而每每使用黄芩、黄连,也是他制伏火邪的用意。但用少许黄芩、黄连,未必就会损伤阳气;而用较多的人参、白术,难道就真能挽回元气吗?
由此想到仲景的立方法则,用药不过三西味,用量常至二三两。况且人的气血本大体相同,疾病也多相似,而仲景的方剂宏大而简练,东垣的方剂琐碎而繁杂,为何差异如此悬殊?这其中必定蕴含着至深的医道。我作为后学,固然不敢妄断孰是孰非,但内心向往,却不能不在这两者之间作出天壤之别的取舍。
关于脾胃的三个方剂及其论述,己在前文“饮食门”中详细说明。
治疗脾胃疾病,自然应当从脾入手。然而脾属土脏,其精气输布滋养全身,因此五脏之中都含有脾气,而脾胃之中也蕴含五脏之气。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,使得脾胃既相对独立又与五脏密不可分。所以善于调治脾脏的医者,能够通过调理五脏来治疗脾胃;而善于治疗脾胃的医者,通过增进饮食、强健胃气,同样可以达到安定五脏的效果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