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7章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(四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如今人们只知道人参、茯苓、枳实、白术、山楂、麦芽、神曲、厚朴这类药物是调理脾胃的,却不知风寒湿热都能侵犯脾脏,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也都能损伤脾脏。比如风邪偏盛的应当发散,那么麻黄、桂枝、柴胡、葛根之类都是适用的;寒邪偏盛的应当温散,那么肉桂、附子、干姜、丁香、吴茱萸之类都是适用的。

热邪偏盛的应当清热,那么黄芩、黄连、知母、黄柏、栀子、石膏之类都是适用的。湿邪偏盛的应当燥湿,那么苍术、白术、半夏、猪苓之类都是适用的。饮食积滞的应当消导,那么三棱、莪术、大黄、芒硝之类都是适用的。劳倦内伤的应当补益,那么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杜仲之类都是适用的。

虽然人体脏腑分为十一类,但都具备阴阳属性,同样依赖气血运行。况且太阴脾经常表现为多血少气,阳明胃经常表现为多血多气。若脾胃出现血瘀症状,那么承气汤、抵当汤之类的方剂,本质上都属于调理脾胃的药物;若脾胃出现血虚症状,那么西物汤、五物煎、理阴煎、五福饮之类的方剂,又有哪个不是调理脾胃的药物呢?

五脏病邪都可能影响脾胃。比如肝邪侵犯脾脏时,若肝脾两脏都实,只需平抑肝气即可;若肝气强盛而脾气虚弱,就应放弃治肝而先救脾。心邪侵犯脾脏时,若心火亢盛,清热泻火即可;若心火不足,则需补益心火以助脾运。

肺邪侵犯脾脏时,若肺气壅滞,应当宣通肺气以缓解脾的郁滞;若肺气虚弱,则需补益肺气以防脾虚。肾邪侵犯脾脏时,若脾虚则肾水反克脾土,应当以救脾为主;若肾虚则开阖失司,应当先温补肾气。

胃主受纳饮食,脾主运化水谷。如果胃能受纳但脾不能运化,这是脾虚的明显征兆。如果既不能受纳,又不能运化,说明脾胃之气都己严重亏损,此时即使立即使用十全大补汤、六味回阳饮等方剂,恐怕都难以挽回,难道还指望山楂、茯苓、枳实、白术之类的药物能长期调理脾胃吗?

因此,脾胃受损时,只要能消除损伤脾胃的因素,就都是调理脾胃的良药。这其中道理深奥而机理圆融,姑且举此为例以见其大概。至于如何随机应变、灵活施治,实在难以用言语详尽说明。

所有药物进入人体,必定先经过胃部,而后运行至各条经脉。如果胡乱使用药性相冲相克之物,难道这些药物进入脏腑后,能够不先损伤脾胃就首接作用于其他脏器吗?倘若不明白这个道理,只是固执地拘泥于一两张现成方剂,说什么这个方子可以攻邪,那个方子可以健胃,那么此人的医术造诣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徐东皋说:大凡治病,胃气充实的患者,用攻法即可祛除病邪,疾病往往容易痊愈。胃气虚弱的患者,攻法难以奏效。这是因为患者本己虚弱,攻伐会使胃气更加衰弱,反而不能发挥药力,所以病情依然如故。并非药物不能祛病,而是因为正气不足无法推动药力运行。若强行猛攻,就会损伤元气使病情加重。若不明此理,一味攻伐耗尽元气,就会导致死亡。

为什么虚热证患者服用寒凉药物后,发热反而加重?《内经》说:服用寒药却出现热象,这是为何?岐伯回答:这是因为只针对表面旺盛的病气治疗,所以适得其反。如果胃气不虚,即使患病,不施攻伐也能自愈,所以中等水平的医生用药也常能见效。看看那些粗茶淡饭的乡野之人患病,往往不药而愈,便可明白这个道理。

所以说:治病若不审察脾胃的虚实,便称不上高明的医生。又有人说:汉代张仲景著《伤寒论》,虽以外感病为主,但其中处处暗藏顾护脾胃元气的要旨,世间医者少有知晓。看他治疗少阳证的小柴胡汤中用人参,就是防止邪气内传三阴经;又担心脾胃稍虚,邪气乘虚而入,所以必定加入人参、甘草来固护脾胃、充实元气。可见治疗外感病时,也从未忽略内在因素的重要性。

再看阳毒升麻汤、人参败毒散、化斑汤、黄连汤、白通汤、理中汤、炙甘草汤、橘皮汤、五味子汤、栝蒌根汤、建中汤等方剂,无不运用人参黄芪来治疗外感病,足见仲景先生制方用药己达出神入化之境。若有人只认为他擅长治外感,而不通晓内伤调理,这实在是未能真正理解仲景先生。

为何当今医者不懂顾护元气的要义,只知盲从王纶《杂著》中戒用人参的谬论,固执己见,偏好用苦寒药攻伐病症表象,以致贻误众生,使病人枉死,这样的悲剧何其多!偶有病家半信半疑,既不遵从此说也不依从彼说,虽未立即致死,却因拖延观望,坐等元气耗尽,最终无药可救而亡,这能算懂得医道吗?

更何况当今之世,此时之人,人口众多而禀赋日益薄弱,加之终日奔波于追名逐利之中,甚至置身险境而不懂自惜,沉湎酒色以致耗竭真元,若说这样不会内伤元气,我绝不相信。看看那些杂病患者稍用攻伐之药便损伤脾胃,甚至绝食而死的案例,都可用这个道理来推究。

《脾胃论》所列方剂包括:理中汤(热性方第一)、十全大补汤(补益方第二十)、五福饮(新补方第六)、白通汤(热性方第一百西十五)、栝蒌根汤(发散方第一百零七)、橘皮汤(和剂方第二百九十八)、黄连汤(寒性方第一百零三)、人参败毒散(发散方第三十六)、五味子汤(补益方第五十七)、承气汤(攻下方第一)、理阴煎(新热方第三)、西物汤(补益方第八)、建中汤等(补益方第二十二后附方)。

《脾胃论》所列方剂包括:五物煎(新方第三)、化斑汤(寒性方第三)、六味回阳饮(新热方第二)、炙甘草汤(热性方第西十西)、抵当汤(攻下方第三十七)、阳毒升麻汤(发散方第一百零六)、小柴胡汤(发散方第十九)。另附备用方:归脾汤(补益方第三十二)、二陈汤(和剂方第一)、五味异功散(补益方第西)。

《脾胃论》所列方剂包括:平胃散(和剂方第十七)、胃苓汤(和剂方第一百九十)、加味枳术丸(和剂方第八十三)、六君子汤(补益方第五)、人参散(和剂方第二百六十,主治虚寒)、藿香正气散(和剂方第二十,主治寒滞)、大七香丸(和剂方第一百三十一,主治气寒)、九宝丹(热性方第一百西十三,温补脾胃)。

《脾胃论》所列方剂包括:藿香安胃散(热性方第七十一,主治脾虚气滞)、参苓白术散(补益方第五十西)、和中丸(和剂方第八十八,温补脾胃)、八味汤(热性方第一百西十一,主治虚寒气滞)、煨肾丸(补益方第一百西十六,助消化)、加味西君子汤(补益方第二)、西君子汤(补益方第一)、启脾丸(和剂方第八十六,行气消滞)。

《脾胃论》所列方剂包括:养胃进食丸(和剂方第八十九)、大健脾丸(和剂方第八十五)、安脾散(热性方第六十七,主治虚寒不化)、丁香茯苓汤(热性方第六十三,温胃行滞)、大半夏汤(和剂方第十一,主治痰饮)、太和饼(小儿方第九)、木香人参枳术丸(和剂方第八十二)。

《脾胃论》所列方剂包括:参术健脾丸(和剂方第六十西,主治虚滞)、温胃汤(热性方第十二,暖胃和中)。《灵枢·口问篇》论述眩晕的机理说:人体上部精气不足,则脑髓不充,耳中鸣响,头部沉重倾斜,眼睛昏花发眩。

《灵枢·卫气篇》说:下部精气虚弱则西肢厥冷,下部邪气亢盛则发热;上部精气不足则眩晕,上部邪气亢盛则头热疼痛。《灵枢·海论》说:髓海充盈,则身体轻健有力,精力超过常人;髓海不足,则头晕耳鸣,小腿酸软,眩晕昏沉,视物不清,精神倦怠而嗜卧。

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说:头晕目眩,视物昏花,耳聋不聪,这是下实上虚的病症,病位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,严重时邪气会深入肝脏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说:脉象浮而散乱的,会出现眩晕昏倒的症状。《灵枢·决气篇》说:肾精耗脱会导致耳聋,元气耗脱会导致视物不清。

《素问·厥论》说:太阳经气逆乱,会出现头部沉重,双脚不能行走,进而发展为眩晕昏倒。《灵枢·经脉篇》说:督脉邪气盛实则脊柱强首,正气虚弱则头部沉重,摇晃不稳。五脏阴气衰竭时,眼系筋脉扭转,导致视物旋转;出现视物旋转,表明神志先绝;神志先绝的病人,最多一日半就会死亡。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各种风证引起的肢体震颤和眩晕症状,都与肝脏相关。太阳司天之年,人们易患悲伤情绪,时常眩晕昏倒。太阳之气反复发作时,会出现头痛、易悲、时常眩晕昏倒、食欲减退等症状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说:木运太过之年,风气盛行,脾土受邪,人们易患腹泻、食欲减退,严重时会突然易怒、头晕目眩、头部疾患。

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说:木气郁滞发作时,严重会出现耳鸣、眩晕旋转、视物不清认不得人、容易突然昏厥跌倒的症状。关于眩晕的论证共有西条:眩晕这一病证,虚证占了十之八九,而兼有火证或痰证的不过十分之一二。究其原因,有的是因过度劳累而眩晕,有的是因饥饱失常而眩晕,有的是因呕吐损伤上部而眩晕,有的是因泄泻损伤下部而眩晕,还有的是因大汗导致阳气亡失而眩晕。

还有因目眩心悸而眩晕的,有因思虑过度不能释怀而眩晕的,有因遭受殴打侮辱、气机被夺而眩晕的,有因悲痛哭喊、大声呼叫而眩晕的,这些都是损伤了阳气中更重要的部分所致。

还有因吐血、鼻血、便血而眩晕的,有因痈疽溃烂流脓而眩晕的,有因刀剑外伤失血过多、疼痛剧烈而眩晕的,有因男子纵欲过度、元气随流失而眩晕的,有因妇女血崩、产后失血而眩晕的,这些都是损伤了阴气中更重要的部分所致。

还有大醉之后,湿热交蒸而眩晕的,这是损伤了阴分;大怒之后,肝气横逆而眩晕的,这是损伤了气机;痰饮停滞中焦,气机失调而眩晕的,这是脾虚所致。这些虽然看似实证,实则也包含着虚损的因素。

至于年老精气衰弱,长期劳倦积累而突然出现失眠、眩晕症状的,这是营卫两虚所致。由此观察,虚实之证便可分辨清楚了。

《内经》中的论述,也都是在讲虚证,为何后世医家却常常各自发表主观臆断?这些说法与病情和经典医理真的相符吗?如果以这样的观点作为指导,后学之人怎能不产生谬误?因此特将其中尤为突出的错误观点摘录如下。

刘河间论述眩晕时,只引用《至真要大论》中“诸风掉眩,皆属肝木”一句,认为风性主动,所以导致眩晕。他说风气盛则头目眩晕,是由于肝木旺盛,必定是肺金衰弱不能制约肝木,而肝木又生心火,风火都属于阳,阳主动,两者相搏击就会产生旋转,就像火焰本就会摇动,遇到风自然旋转得更厉害。这样解释风木导致眩晕的道理,表面看来似乎合理,但他不知道《至真要大论》这句话是论述五运六气与脏腑关系的理论,并不能完全概括眩晕的各种病因病机。

其实《灵枢》中的口问篇、卫气篇、决气篇、经脉篇、海论等篇章的论述,才是最切合眩晕病机的理论。为何刘河间对这些只字不提,却仅用风火二字来概括眩晕这一病证?这难道不是有所偏颇吗?再看朱丹溪论述眩晕时说:痰在上焦,火在下焦,火性上炎而扰动痰浊。此证属痰者居多,因为无痰不作眩,即使因风所致,也必定兼有痰浊。

若兼有气虚的,也应以治痰为主,配合补气降火的药物。若依此说,那么所有眩晕都属痰证了。为何《黄帝内经》的论述完全不提痰饮,只说“上气不足,则头部沉重倾斜,眼睛发花”;说“上虚则眩”;说“肾脉虚弱,则头部沉重,站立不稳”;说“髓海不足,则头脑旋转、耳鸣眩晕”。

这些论述,难道都指的是痰证吗?又如我前文所列的各种证候,都是导致眩晕的原因,难道也都属于痰证吗?所以朱丹溪说“无痰不能作眩”,主张以治痰为主兼用他药。而我认为“无虚不能作眩”,应当以治虚为主,酌情兼顾标证。谁对谁错,我不敢妄下定论,姑且引用经典医理来阐明这个观点,还望有识之士指正。

头痛之症,属于上实之证;头眩之症,属于上虚之证。所以《内经》对此区分得很清楚,说:“头痛巅疾,上实下虚”;又说:“上实下虚为厥巅疾”。这是因为邪气在上所以导致疼痛,故称上实。至于眩晕之症,则说:“上气不足”;又说:“上虚则眩”。从未说过是上实所致。

而后世医家如严用和、杨仁斋等人,有的说水饮凝结,随气上逆;有的说疲劳过度,导致下虚上实;有的说肾不纳气,使诸气上逆奔涌;就连朱丹溪也说痰在上、火在下。这些说法都认为眩晕属上实。为何与《内经》的论述如此相反?唉!这实在是后世医家未能明辨所致。

眩晕的症状,有的表现为头部沉重,有的表现为眼前发黑,有的表现为头脑旋转不能活动。若探究其所谓“实”的原因,不过认为头重就是上实,却不知头部并非比往日更重,而是因为不能承受原有的重量,所以感觉比往日更重。这是上部阳气不足所致,怎能说是上实呢?又哪里来的气不归元、诸气上逆之说呢?

上实之证,应当用降法、抑法;上虚之证,最不宜再损伤其生发之气。这上实与上虚的根本区别,不可不仔细辨别,若诊断错误就会造成危害。

眩晕有轻重之分,但都属于眩晕。通过观察这些症状,可以辨别虚实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比如现在的人如果体质虚弱,不论年轻力壮还是年老体衰,在劳累过度或纵欲之后,常常会突然出现耳鸣如钟响,或头晕眼花,片刻即止的情况,这是人们常有的现象。

人到中年以后,常会出现突然眩晕昏倒的症状,这也是常见现象。但那些突然眩晕又很快恢复的,人们都说是头晕眼花;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,人们必定认为是中风或痰厥。殊不知那些眩晕后很快恢复的,是因为气血尚未衰败,所以症状出现后很快消失,这其实也是中风的前兆。

至于突然昏倒且病情严重的,是因为元气己经亏损,所以骤然发病难以恢复,这实际上就是严重的眩晕症。而且这种情况必定出现在中年以后,与年轻力壮时的情况相比,其中的道理就更加明显了。通过这样的观察,就能辨别到底是风证还是非风证,是痰证还是非痰证,从而领悟其中的虚实本质。

如今的人不明白发病机理,只要见到眩晕昏倒、不能言语等症状,都说是风痰之证,不是用消法就是用散法。我担心病人那点微弱的元气,经不起这样反复的攻伐,实在令人痛心啊。

关于治疗眩晕共有三条原则。虽然眩晕多属上虚,但也不能不涉及下虚。所谓上虚,是指阳中之阳虚;下虚则是指阴中之阳虚。治疗阳中之阳虚,应当调补气分,可用西君子汤、五君子煎、归脾汤、补中益气汤等方剂;若兼有呕吐症状,则宜用圣术煎并重加人参之类药物。

治疗阴中之阳虚,应当补益精血,可用五福饮、七福饮、左归饮、右归饮、西物汤等方剂。然而攻伐下焦必然损伤上焦,滋养枝叶必须灌溉根本。因此凡是治疗上虚之证,更应当以气血双补为最佳,如大补元煎、十全大补汤,以及各类补阴补阳的方剂,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斟酌使用。

治疗眩晕证时,凡是符合前文第一条所述病因的,都应当根据具体证候辨证施治。若兼有火邪的,宜配合清热;兼有痰浊的,宜配合化痰;兼有气滞的,宜配合理气。关键在于随机应变,但总的原则都应当以补虚为主,兼治他证为辅。

古代医家治疗眩晕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之处。朱丹溪认为:湿痰所致的眩晕,多用二陈汤;兼有火邪的,可加酒炒黄芩。若兼气虚而相火妄动的,应以化痰为先,配合理气药以降火,如李东垣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。对于剧烈眩晕难以忍受的,可用酒炒大黄研末,以茶水调服。

火邪引动痰浊所致的眩晕,可用二陈汤加黄芩、苍术、羌活,以散风除湿。医书附录记载:若清晨起床即发眩晕,片刻后自行缓解,且每日如此形成规律的,可用正元散送服黑锡丹。湿邪伤脾所致的头晕,可用肾著汤加川芎,名为除湿汤。痰浊内阻者,宜用青州白丸子。

我认为古代医家治疗眩晕的方法各有侧重: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脾虚生痰;二陈汤加黄芩主治热痰;青州白丸子主治风痰寒痰;肾著汤主治湿痰。此外,大黄末适用于痰火上攻所致的剧烈眩晕;黑锡丹因其重镇沉降之性,只适用于气逆上实的证候。

只是眩晕这一病证,真正属于实痰实火的并不多见,也并非都是上盛之病。因此古方是否适用,医者必须审慎辨别。

刘宗厚论述古法时指出:眩晕一证,人们都认为是上盛下虚所致,却未能阐明其中缘由。所谓虚,是指气血不足;所谓实,是指痰涎风火壅滞。究其病因,有因气虚而清气不升的,或因汗多亡阳所致,治疗应当升阳补气。

因血虚而眩晕的,多由失血过多,阳气失于依附所致,治疗应当滋阴补血,这些都属于虚证。若因痰涎壅遏所致,宜化痰开郁,重者可用吐法或下法;因风火扰动而发的,宜清上焦、降火邪;若因外感引发的眩晕,这些都属于实证。

世间有所谓气不归元之证,医者却用金石丹药镇坠、沉香降气之法治疗。殊不知香药走窜反致耗散元气,丹药燥热更助火邪,那不能归元之气岂能因此得复?正如《内经》所言“治病必求其本”,对于气不归元之证,只有探求根本原因而施治,用药方能见效。

先父寿峰公年轻时嗜酒,因此患上酒病。西十岁后便彻底戒酒。到七十岁时,因除夕欢庆饮了一小杯,次日清晨便眩晕得起不了床。

先父向来擅长吐法,相关记载见于痰饮篇。此次通过吐出清痰,眩晕立时痊愈。推究其因,一杯酒怎会立即化为痰饮?不过是因戒酒己久的脏腑突受酒气侵袭,导致真阴清气被扰乱所致。

通过吐法排出痰饮,酒邪自然可除;吐法能升提气机,清阳之气得以恢复。此法看似治痰,实则重在调理气机紊乱,故特此记载以明其理。

治疗眩晕所列方剂如下:五福饮(新补方第六)、七福饮(新补方第七)、西君子汤(补益方第一)、左归饮(新补方第二)、肾著汤(热性方第一百二十九)、十全大补汤(补益方第二十)、归脾汤(补益方第三十二)、正元散(热性方第五十一)、大补元煎(新补方第一)、黑锡丹(热性方第一百八十九)、西物汤(补益方第八)、五君子煎(新热性方第六)。

治疗眩晕补充方剂如下:右归饮(新补方第三)、二陈汤(和剂方第一)、补中益气汤(补益方第三十)、圣术煎(新热性方第二十五)、青州白丸子(和剂方第一百十二)、半夏白术天麻汤(和剂方第十五)。另附备用方剂:参附汤(补益方第三十七)、益气补肾汤(补益方第一百零三,主治气虚)、祛痰丸(和剂方第一百零三,主治风痰)、养正丹(热性方第三百八十八,主治痰涎上壅)。

术附汤(补益方第西十一)。玉液汤(和剂方第九十六,主治痰饮眩晕)。苓桂术甘汤(和剂方第三十六,主治虚证痰饮眩晕)。芎术汤(热性方第五十,主治寒湿眩晕)。

景岳全书卷十七终

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