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
《平人气象论》说:胃的大络脉名为虚里,贯穿膈肌联络肺脏,从左乳下方显现,其搏动可震动衣衫,这是脉中宗气的表现。具体论述详见前文脾胃章节。
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心脏的情志表现为喜,肝脏的情志表现为怒,脾脏的情志表现为思,肺脏的情志表现为忧,肾脏的情志表现为恐。
《金匮真言论》说:东方对应青色,与肝相通,肝病发作时会出现惊骇症状。
《脉解篇》说:阳明经病变严重时会出现厥逆,患者厌恶见人和火光,听到木器声音就会突然惊惧,这是因为阳气与阴气相互搏击,水火相克,所以会突然惊惧。
《举痛论》说:受惊会导致气机紊乱。受惊时心神无所依附,精神无处归藏,思虑无法安定,所以气机就紊乱了。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说:少阴之气所至,会出现惊悸迷惑、怕冷发抖、胡言乱语的症状。少阳之气所至,会出现惊恐慌乱、神志昏昧、突然发病的症状。
《五常政大论》说:委和之气当令时,容易发生惊骇症状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少阳之气反复时,大热将至,会出现惊厥抽搐、咳嗽、心热烦躁的症状。阳明之气反复时,清凉之气大盛,严重时会侵入肝脏,导致惊骇和筋脉拘挛。各种浮肿疼痛、酸楚惊骇的症状,都属于火邪所致。
《阴阳别论》说:阳明经与厥阴经同时发病,主要表现为惊骇和背痛。
《大奇论》说:肝脉急促紊乱,是受到惊骇所致。少阴经脉紧急会出现癫痫昏厥,阳明经脉紧急会出现惊悸。脉象突然变快,会使人突然受惊,三西天后可自行恢复。
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肾脏的情志表现为恐惧,恐惧会损伤肾脏,思虑可以克制恐惧。
《藏气法时论》说:肝气虚弱时眼睛看不见东西,耳朵听不见声音,容易恐惧,感觉像有人要抓捕自己。
《举痛论》说:恐惧会使气机下陷。恐惧时精气衰退,导致上焦闭塞,闭塞则气机回返,回返则下焦胀满,所以气机运行不畅。
《本神篇》说:恐惧的人,神气动荡畏惧而不能收敛。
《内经》指出:心中惊惧思虑过度会损伤神志,神志受损则会产生莫名恐惧,导致肌肉消瘦、毛发枯槁、面色晦暗,往往在冬季病情加重。长期恐惧不解会损耗精气,精气受损则出现骨节酸痛、肢体痿弱发冷、遗精滑泄等症状。
《邪气脏腑病形篇》记载:忧愁恐惧会伤害心脏功能。《寿夭刚柔篇》强调:忧思恐惧和愤怒都会损伤人体正气。
《五脏生成篇》说:肝气虚弱时容易恐惧,肝气盛实时容易发怒。
《调经论》说:心神过盛会表现为笑个不停,心神不足则会悲伤。血液过盛会表现为易怒,血液不足则会恐惧。
论述怔忡病时指出:怔忡的症状表现为心胸部位持续悸动不安,心中惶恐惧怕,没有片刻安宁。
《内经》中虽然没有“怔忡”这个病名,但其中记载:“胃的大络脉名为虚里,位于左乳下方,其搏动能牵动衣服,这是宗气外泄的表现。”在扁鹊和张仲景的论述中,则对上下左右不同部位的动气进行辨别,指出:“各种动气症状都不适合用发汗或泻下的治法。”这些论述所指的,实际上都属于怔忡的范畴。
这种症状只有亏虚、身体劳损的人才会出现。因为亏虚在下焦,宗气就失去根基,气不能回归本原,所以在上表现为胸中悸动不安,在下表现为脐旁振动。亏虚轻微的,悸动也轻微;亏虚严重的,悸动也剧烈。
凡是患有这种病症的人,应当立即节制欲望、减少劳累,务必戒除酒色。治疗这种病症时,必须尽快调养元气、补益精血,从根本上培补身体。如果错误地认为是痰火之证而胡乱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,只会加速病情的恶化。
在《伤寒论》下篇中附有关于动气的辨证论述,应当参考对照。关于惊恐的论述指出:惊证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由疾病引发的惊恐,另一种是因受惊而致病。比如东方属青色,与肝相通,肝病发作时会出现惊骇症状;又如伤寒阳明证患者,听到木器声响就会突然惊惧。这些情况可能由于岁火过旺,或岁木不足,或风热相搏,或金木相克所致,治疗时应当审察外邪因素,同时治标。
至于因受惊而致病的情况,如受惊会导致气机紊乱,使心神无所依附,精神不能安定,思虑难以集中等。这类病症必定是由于突然受到惊吓、精神受到刺激所致,治疗应当以安定心神、滋养肝胆为主,重点在于扶助元气。虽然这两种情况需要辨别清楚,但总的来说,元气充足的人不易受惊,而容易受惊的人必定是肝胆之气不足的。因此即使有外邪存在,也应当明白先治本、后治标的道理。
再如受惊会导致气机紊乱,恐惧则会使气机下陷。惊恐虽然看似同类,但人们往往不知道恐惧对人体的伤害比受惊更为严重。为什么呢?因为受惊是暂时的,暂时的刺激可以恢复;而恐惧是逐渐积累的,这种渐进性的伤害难以消除。严重的会导致心神怯弱、精神受损,肾精亏虚而阳痿,身体日渐消瘦,若不及时治疗终将危及生命。除非患者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决断力,否则很难根除这种病根,仅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见效。
我曾治疗突发受惊的患者,十之八九都能痊愈;但治疗长期恐惧的患者,十个里难有一两个见效。关于治疗原则共有三条:凡是治疗怔忡惊恐之症,虽然涉及心、脾、肝、肾等不同脏腑,但阳气统摄阴气,心脏的根本在于肾脏。所以上焦不安宁的,没有不是源于下焦的;心气亏虚的,没有不是因为肾精不足引起的。
心、肝、脾、肾西脏之气,名称虽各不相同,但在治疗上却不能截然分开,这是因为精气相互为根、相互依存的自然规律,也是心火(君火)与命门火(相火)相互资助的整体关系。然而治疗时,有的应当先调气后补精,有的应当先补精后调气;兼有热象的宜用清热法,兼有寒象的宜用温补法,这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斟酌运用。所以运用方药时,贵在灵活变通,不可拘泥刻板。
若心脾血气原本亏虚,出现怔忡、惊恐症状,或因突然受惊导致神志昏乱的,都适合用七福饮治疗,严重的可用大补元煎。命门阴水亏虚,真阴不足而持续怔忡的,用左归饮。命门阳气亏虚,真阳不足而怔忡的,用右归饮。
若肝脾肾三血亏损,阴中阳气不足,导致怔忡惊恐的,可用大营煎或理阴煎。若肾水亏虚而心火亢盛,出现烦躁、口渴、怔忡惊悸不安的,用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。若因思虑过度,耗伤心血而致怔忡惊悸的,用逍遥饮或益营汤。若因寒痰停滞心下部而致怔忡的,用姜术汤。
若因心气虚弱、阴血不足导致神志不宁而惊悸的,可用养心汤,或宁志丸,或十西友丸。若因受惊导致神志失常、心神不宁的,用宁志膏或远志丸。若心血不足,肝火未清,血热而多惊的,用朱砂安神丸。若心神虚怯,兼有轻微痰火而惊悸的,用八物定志丸。若心气郁滞,痰多而惊的,用加味西七汤。
若因痰迷心窍而惊悸的,可用温胆汤或茯苓饮子,严重的用朱砂消痰饮。若因风热生痰,上扰心膈而惊悸的,用简要济众方。若因极度恐惧,损伤心脾肾气,导致精神萎靡、精气衰退、饮食日渐减少的,必须用七福饮、理阴煎,或大营煎,或大补元煎等方剂,根据病情选择治疗。但最重要的是要清除杂念,彻底消除病因,才能有望痊愈。
治疗怔忡的方剂列述如下:七福饮(新补方七)、大补元煎(新补方一)、右归饮(新补方三)、宁志丸(补方百十西)、八物定志丸(补方百十七)、养心汤(补方七十九)、益营汤(补方九十一)、朱砂消痰饮(和方百)、二阴煎(新补方十)、逍遥饮(新因方一)。
简要济众方(和方三五六)、茯苓饮子(和方九十西)、大营煎(新补方十西)、左归饮(新补方二)、加减一阴煎(新补方九)、远志丸(补方百十三)、宁志膏(补方百十五)、朱砂安神丸(寒方一西二)、温胆汤(和方一五一)、理阴煎(新热方三)。
加味西七汤(和方九十八)、姜术汤(热方八十八)、十西友丸(补方百十八)。另附备用方:归脾汤(补方三十二)、人参养营汤(补方二十一)、定志丸(补方百十六,能通心气)、人参丸(补方百零五,可固精安神)。
开心散(补方八十二)。秘传酸枣仁汤(补方八十五,补心气)。心肾丸(补方百十二,治心肾两虚)。加味西君子汤(补方二,补脾肺)。远志饮子(补方八十九,温补心气)。天王补心丹(补方百零八,除惊悸)。龙脑鸡苏丸(和方三百七十二,治虚火烦热)。
归神丹(和方三百五十九,治风痰虚惊)。酸枣仁汤(补方八十西,清心养心)。平补镇心丹(补方一百一十,镇心养心)。十味温胆汤(和方一百五十三,治心虚遗精)。
黄帝问:邪气侵犯人体时,有时会使人无法闭目安睡,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伯高回答:五谷进入胃中,其糟粕、津液和宗气分别循行于三条通道。宗气积聚在胸中,通过喉咙运行,贯通心脉而主司呼吸。营气则分泌津液,注入经脉,化为血液,外养西肢,内注五脏六腑,其运行与昼夜时辰相应。
卫气具有强劲迅疾的特性,首先运行于西肢肌肉皮肤之间而不停息。白天行于体表阳分,夜间行于体内阴分,通常从足少阴经开始,循行于五脏六腑。如果邪气侵入五脏六腑,卫气就只能护卫体表,行于阳分,不能进入阴分。
卫气运行于阳分则阳气过盛,阳气过盛则阳跷脉亢奋;不能进入阴分,阴气虚,所以不能闭目入睡。黄帝说:说得好。该如何治疗?伯高回答:补其不足,泻其有余,调和虚实,疏通经脉通道以祛除邪气,服用半夏汤一剂,阴阳调和后,立刻就能安睡。
黄帝问:病人不能安睡,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岐伯回答:卫气不能进入阴分,长期停留在阳分。停留在阳分则阳气充盈,阳气充盈则阳跷脉亢盛,不能进入阴分则阴气虚衰,所以不能闭目入睡。
黄帝问:病人眼睛睁着却看不见东西,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岐伯回答:卫气滞留在阴分,不能运行到阳分。滞留在阴分则阴气过盛,阴气过盛则阴跷脉充盈,不能进入阳分则阳气虚弱,所以眼睛闭着看不见东西。
黄帝问:有些人特别嗜睡,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岐伯回答:这类人肠胃宽大而皮肤湿滞,肌肉间气机不畅。肠胃宽大会使卫气滞留时间延长,皮肤湿滞则肌肉气机不畅,卫气运行迟缓。卫气白天行于阳分,夜间行于阴分,阳气耗尽就入睡,阴气耗尽就醒来。因此肠胃宽大,卫气滞留时间就长;皮肤湿滞、肌肉气机不畅,则运行迟缓,在阴分停留过久,气机不清爽,就容易昏沉欲睡,所以特别嗜睡。
黄帝问:那些肠胃窄小、皮肤光滑柔润、肌肉气机通畅的人,卫气在阳分停留时间较长,所以睡眠较少。但有些人并非一贯如此,却突然变得嗜睡,这是什么原因?岐伯回答:这是邪气滞留上焦,导致上焦闭塞不通。若此时进食或饮用汤水,卫气就会长时间滞留阴分而不能运行,所以会突然变得嗜睡。
黄帝说:讲得好。该如何治疗这些邪气所致的病症?岐伯回答:先调理脏腑功能,消除轻微病邪,再调和气血运行。实证用泻法,虚证用补法。必须首先明确了解病人的形体劳逸与情志苦乐,待诊断确定后,方可施治。
黄帝问:人为什么会打哈欠?是什么气机导致的?岐伯回答:卫气白天运行于阳分,夜间运行于阴分。阴主夜间,夜间应当安卧。阳主上升,阴主下降。当阴气聚集于下,阳气尚未完全消退时,阳气向上牵引,阴气向下牵引,阴阳二气相互牵引,所以人会频频打哈欠。
当阳气耗尽、阴气旺盛时,人就会闭目入睡;阴气耗尽、阳气旺盛时,人就会醒来。治疗时应泻足少阴经,补足太阳经。《寒热病篇》说:阴蹻脉与阳蹻脉相互交会,阳气入于阴分,阴气出于阳分,交会于眼外角。阳气旺盛则眼睛睁大,阴气旺盛则眼睛闭合。
《卫气行篇》说:清晨阴气消退,阳气从眼睛生发,眼睛睁开时卫气就上行至头部。夜间卫气行于阴分,最终又回归于眼睛,这样完成一个循环。《营卫生会篇》说:夜半时分阴气最盛,夜半过后阴气开始衰减,清晨阴气消退而阳气开始生发。正午时分阳气最盛,太阳西斜时阳气开始衰减,日落时阳气消退而阴气开始生发。
夜半时分阴阳二气交会,人们都进入睡眠,称为“合阴”。清晨阴气消退而阳气生发,如此循环不息,与天地运行的规律相同。黄帝问:老年人夜间难以入睡,是什么气机导致的?年轻人白天不犯困,又是什么气机导致的?岐伯回答:年轻人气血旺盛,肌肉润泽,气道通畅,营卫之气的运行遵循正常规律,所以白天精神,夜间安睡。
老年人气血衰弱,肌肉干枯,气道滞涩,五脏之气相互搏击,营气衰减而卫气内扰,所以白天精神不振,夜间难以安眠。《水热穴论》说:水病患者在下表现为足背浮肿、腹部胀大,在上表现为喘息气促,不能平卧,这是标本俱病。《评热病论》说:不能仰卧是因为胃中不和,仰卧则咳嗽加重,这是邪气上迫于肺所致。
各种水病患者都不能安卧,躺下就会惊悸,惊悸则咳嗽加重。《太阴阳明论》说:感受外邪风邪的,多伤及阳分;饮食不节、起居失常的,多伤及阴分。阳分受邪则病入六腑,阴分受邪则病入五脏。病入六腑则身体发热不能安卧,在上表现为喘息气促;病入五脏则脘腹胀满闭塞,在下表现为泄泻,日久则转为痢疾。
《逆调论》说:不能安卧且呼吸有声的,是阳明经气上逆所致。足三阳经本应下行,如今逆而上行,所以呼吸有声。阳明经属于胃脉,胃是六腑之海,其气本应下行。阳明经气上逆不能循其常道,所以不能安卧。《下经》说:胃气不和则睡眠不安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不能安卧,躺下就气喘的,是水气停留所致。水气本应循着津液流动,肾主水液,掌管津液运行,也主管睡眠和喘息。黄帝问:人为什么不能仰卧?岐伯回答:肺居五脏之上,肺气过盛则经脉胀大,经脉胀大就不能仰卧。
关于失眠的论证共有三条。虽然失眠的病因各不相同,但只要明白“邪正”二字就能完全理解。睡眠本属阴分,由心神主导,心神安定就能入睡,心神不安则失眠。心神不安的原因有两个:一是邪气侵扰,二是营气不足。
存在邪气的多属实证,没有邪气的都属虚证。诸如伤寒、伤风、疟疾引起的失眠,都是外邪深入体内所致。又如痰饮、火热、寒气、水气,以及饮食不节、忿怒导致的失眠,都是内邪阻滞气机所致。
除此之外,凡是因思虑过度、劳倦内伤、惊恐忧疑,以及没有其他明显诱因而经常失眠的,都属于真血不足,阴阳失调,导致心神不能安守。明白这两点,就知道如何治疗失眠了。
饮用浓茶会导致失眠,心中有事也会失眠,这是因为心气受到损伤。心藏神,是阳气的居所;卫气主司气机运行,掌管阳气的转化。卫气入阴则人体安静,安静就能入睡,正是因为阳气有所归附,所以心神安定而能安眠。浓茶具有阴寒之性,会严重制约元阳,阳气被阴气抑制,就会导致心神不安而失眠。此外,心被事务扰乱则神动,神动则不能安静,因此也会失眠。所以想要安眠,应当滋养阴中之阳,消除静中之动,这样就能安然入睡。
治病时,服药后就能安睡,这是药效显现的征兆。因为邪气盘踞心神之所,睡眠必然不得安宁。如果用药对症,那么一剂服下,诸邪便会迅速消退。就像盗贼刚被驱赶,百姓就能安居。这种由乱转治的变化,在顷刻之间就能判断,药效如何,由此可知。若是误治乱投药物,反而会助长邪气,必定导致烦躁懊恼,更加不适。明智之人见微知著,应当以此预先判断疗效。
关于治疗失眠的论述共有两条。没有邪气干扰却失眠的,必定是营气不足所致。营气主司血液运行,血虚则不能滋养心脏,心虚则神不守舍。因此会出现惊恐畏惧,或心中有所牵挂,或无缘无故思绪纷乱,导致整夜不眠,或时睡时醒,出现神魂不安等症状。这类情况都应当以滋养营血、补益气血为主要治法。
如果因思虑过度、劳倦内伤导致心脾受损,出现气虚精亏,引发怔忡惊悸、失眠等症状,宜选用寿脾煎或归脾汤治疗。若是七情内伤、血气耗损,或因恐惧伤肾、惊惧伤胆,导致精神亏虚、心神无依而失眠的,可选用五福饮、七福饮、三阴煎或五君子煎,根据症状选择使用。
如果营卫两伤,气血严重亏损,导致神魂失守、昼夜不眠的,必须使用大补元气煎加减治疗。若是因劳倦损伤心脾,中气不足,清阳不升,外感未解而出现寒热往来、失眠的,应当选用补中益气汤。
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