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9章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如果因思虑过度导致心虚失眠,并伴有轻微烦热的,宜选用养心汤或酸枣仁汤。若是过度焦虑耗损心血,扰动心火,出现烦热口渴、失眠的,应当服用天王补心丹。如果心虚火旺,内热烦乱而怔忡失眠的,宜用安神丸治疗。

如果精血亏虚,兼有痰气内停,导致心悸怔忡、夜间难以安睡的,可用秘传酸枣仁汤;痰湿较重的则宜用十味温胆汤。凡是因过度劳累、思虑太过的人,必定会导致血液耗损、神魂失养,因而失眠。此时即使有轻微痰火,也不必专门处理,只需着重调养气血,待气血恢复,各种症状自然消退。

如果治疗时兼顾太多症状而杂乱用药,就会导致病情时好时坏难以痊愈,最终可能使元气耗尽而无法救治。

我治疗周公失眠的医案,附在后面的三消门章节中。因外邪侵袭导致失眠的,祛除邪气后心神自然安宁。所以治疗风寒邪气必须用发散法,如各种柴胡饮以及麻黄、桂枝、紫苏、干葛等方药。治疗火热邪气必须用清凉法,如竹叶石膏汤及黄芩、黄连、栀子、黄柏之类。治疗痰饮邪气应当化痰,如温胆汤、六安煎、导痰汤、滚痰丸等方剂。

因饮食积滞导致邪气的,应当消食导滞,如大和中饮、平胃散等方剂。水湿邪气应当利水渗湿,如五苓散、五皮散或加减金匮肾气丸之类。气机逆乱的邪气应当行气降逆,如排气饮、西磨饮等方剂。阴寒邪气应当温中散寒,如理阴煎、理中汤之类。以上只是略举大概,未能详尽说明,具体治疗仍应参考各门类寻求相应治法。

徐东皋论述古法时指出:痰火扰动心神导致不安,思虑过度造成火旺痰凝,因而失眠的情况很常见。也有因肾水亏虚,真阴不能上济,心阳独亢而失眠的。还有因脾虚火郁,气机不畅,每到黎明时分随气上逆而烦躁,导致无法安睡的,这种情况宜采用健脾解郁、化痰降火的方法治疗。

对于体质壮实、偶然因痰火导致失眠的,宜先用滚痰丸,再用安神丸、清心凉膈散之类方药。体质素来虚弱,或因过度劳累,或因病后体虚导致失眠的,属于气血不足,宜用养血安神类方剂。凡是病后及妇人产后失眠的,都是因气血亏虚、心脾两脏不足所致,即使有痰火症状,也不宜过度攻伐,仍应以补养为主,或适当配合清痰降火的药物。

对于并非因病后虚弱而失眠的患者,即使按痰火证治疗,也必须配合养血补虚的药物,这样才恰当。治疗失眠的常用方剂包括:半夏汤(和十西)、补中益气汤(补三十)、七福饮(新补七)、归脾汤(补三二)、《金匮》肾气丸(补一二西)。

治疗失眠的常用方剂还包括:理阴煎(新热三)、养心汤(补七九)、竹叶石膏汤(寒六)、西磨饮(和五二)、三阴煎(新补十一)、五福饮(新补六)、天王补心丹(补百八)、寿脾煎(新热十六)、理中汤(热一)、十味温胆汤(和一五三)。

治疗失眠的方剂还包括:排气饮(新和六)、安神丸(寒一西二)、五君子汤(新热六)、六安煎(新和二)、大和中饮(新和七)、导痰汤(和九一)、五苓散(和一八二)、《秘传》酸枣仁汤(补八五)、大补元煎(新补一)、温胆汤(和一五二)。

治疗失眠的方剂还包括:平胃散(和十七)、酸枣仁汤(补八西)、滚痰丸(攻七七)、五皮散(和六七,六八)。其他备用方剂有:远志汤(补八八,主治虚烦)、茯苓补心汤(补八三,主治多烦)。

治疗失眠的方剂还包括:酸枣仁汤(补八六,主治虚热)、益营汤(补九一,主治心血耗伤)、圣愈汤(补九十,主治血虚)、琥珀多寐丸(补百十九,清心养神)。

《阴阳别论》说:二阳经的病症发源于脾,其传变会形成风消病。二阳经气郁结就会形成消渴病。

《气厥论》说:心脏的寒气转移到肺脏,就会形成肺消病。肺消病的症状是喝一份水却排出两份尿,这种病无法治愈。心脏的热气转移到肺脏,就会形成膈消病。

《五变篇》说:五脏都柔弱的人,容易患消渴病。

《本藏篇》说:五脏脆弱的人,都容易患消渴病且易受损伤。

《师传篇》说:体内有热导致消渴病,治疗宜用寒凉之法。胃中有热就会消化过快,使人心中悬空容易饥饿。胃中有热而肠中有寒,就会很到饥饿,并伴有小腹胀痛。

《脉要精微论》说:热邪郁积会形成消中病。

《玉机真藏论》说:肝病传变到脾,病名叫脾风,会引发黄疸,腹中发热,心烦且小便发黄。

《通评虚实论》说:治疗消渴、中风偏瘫、肢体痿弱厥冷、气逆胀满等病症,对于富贵之人来说,多因饮食肥甘厚味所致。黄帝问:消渴病的虚实情况如何?岐伯回答:脉象实大,即使病久仍可治疗;脉象悬小坚硬,病久则难以治愈。

《邪气脏腑病形篇》说:心脉、肺脉、肝脉、脾脉、肾脉若出现微小的脉象,都可能导致消渴病。

《腹中论》记载黄帝问:先生多次提到热中、消中病不可服用肥甘厚味、芳香草药和矿物药,因矿物药会引发癫疾,芳香草药会导致发狂。但患热中消中病的人多是富贵之人,若禁止他们食用肥甘厚味,则违背其意愿;若禁止使用芳香草药和矿物药,又恐疾病难以痊愈,希望能听听您的见解。

岐伯回答说:芳香草药气味浓烈,矿物药性刚猛,这两种药性都迅猛强烈,所以不是心性平和之人,不能服用。人体内热邪本就躁急刚烈,这些药物的性质同样如此,二者相遇,恐怕会损伤脾脏。脾属土,而土最怕木克,服用这些药物的人,到了甲乙日(木旺之日)病情就会加重。

《奇病论》记载黄帝问:有一种口中发甜的病,叫什么病?是怎么得的?岐伯回答:这是五脏精气外溢所致,病名叫脾瘅。饮食五味入口后,贮藏于胃,靠脾来运化其精气。若津液滞留在脾,就会使人口中发甜。这种病是过食肥甘厚味引起的。

肥腻食物会使人内热积聚,甘甜食物会使人中焦胀满,因此脾中精气上溢,就会转化为消渴病。治疗可用兰草,以清除体内郁积的陈腐之气。

《五邪篇》说:邪气侵犯脾胃,就会导致肌肉疼痛。如果阳气过盛,阴气不足,就会引发内热而容易饥饿。

消渴病主要涉及三焦病变。上消表现为口渴症状,患者极度口渴而大量饮水,但饮后仍渴,这是因为上焦津液枯竭所致。古人认为此病在肺,但实际心、脾及阳明经的火热之气同样能熏灼津液导致此症,因此也称为膈消。

中消属于中焦病变,表现为食量增大却容易饥饿,吃下的食物不能转化为肌肉,反而身体日渐消瘦,其病根在脾胃,因此也称为消中。下消属于下焦病变,症状为小便黄赤,或出现淋浊症状,尿液浑浊如膏脂,面色发黑,耳廓干枯,身体日渐消瘦,其病根在肾,所以又称肾消。

古人认为这三种消渴病都属于火证,但其中有实火证,是因邪热过盛所致;也有虚火证,是因真阴亏虚引起。如果治疗消渴病不分辨虚实,就难免出现误治的情况。

消渴病有阴阳之分,这一点尤其需要明辨。比如以多饮多渴为主的称为消渴,以多食易饥为主的称为消谷,以小便浑浊如膏脂为主的称为肾消,这些多由火邪所致,火邪炽盛则伤阴,都属于阳消证候。至于阴消的含义,则很少有人真正了解。

所谓“消”,既指消烁,也指消耗。凡是阴阳气血日渐消损败坏的病症,都可称为消病,因此不能一概归为火证。何以见得?《气厥论》说:心将寒邪转移至肺,形成肺消之症,表现为饮一升水而小便两升,此症不治将死。

这正是因为元气衰弱,肺金虚寒而肾水冰冷,导致水液不能化生精气,反而精气都化为水液排出,这难道不是阳虚所致的阴证吗?又如《邪气脏腑病形篇》说五脏脉象细小的都属于消瘅病,难道能以微小的脉象来判断为有余的阳证吗?

《内经》关于阴消的含义其实己经说得很清楚,只是人们没有仔细体察罢了。因此凡是治疗三消证时,必须诊察患者的脉象、病证和体质状况。只要发现元气亏虚或假火等证候,就应当立即培补根本,以助生化之源。

如果只知道消渴属火证而一味清热泻火,没有不导致阴阳两伤的。

治疗消渴病的方法,最重要的是先辨明虚实。如果通过脉象和症状判断确实是由于实火耗伤津液所致,只需清除火邪,津液自然就会恢复,消渴症状也会自行消除。如果是由于真阴不足引起的,则完全属于阴虚,不论病在上焦、中焦还是下焦,都应当立即调治肾脏,必须使阴气逐渐充盈,精血逐渐恢复,这样疾病自然就会痊愈。如果只知道清热泻火,阴液就得不到滋养,病情会日益加重,患者就会更加虚弱。

上消证主要表现为口渴严重,中消证主要表现为容易饥饿。虽然上消证属肺,中消证属胃,但总的来说,火邪在中上二焦的,无非是胃火上炎所致,只需稍加区分来治疗。如果中上二焦确实由实火引起,都适合用白虎汤治疗。如果口渴严重而饥饿较轻,病主要在肺的,适合用人参白虎汤治疗。如果肾水亏虚于下,虚火上炎于上,不得不清热的,适合用玉女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方剂治疗。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上焦口渴是心火刑克肺金所致,应当降火清金,用兰香叶、白葵花、黄柏、知母,稍加升麻以引清气上升,口渴自然就会停止,这个治法也可以酌情采用。

中消证属于火证,表现为容易饥饿且形体消瘦,古代医家常用调胃承气汤及三黄丸等方剂治疗。然而既然患者容易饥饿,说明胃中并无积滞,既然没有积滞,就只宜清热泻火,怎能使用攻下之法?如果没有大便干结不通等症状而用这两类方剂,恐怕并不合适。如果确实属于胃火亢盛,且没有其他虚证,那么三补丸、玉泉散、白虎汤及抽薪饮等方剂,都可以选择使用。

下消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膏脂,或伴有烦躁、耳轮焦枯等症状,这是肾水枯竭的证候。古代医家常用六味地黄丸之类方剂治疗,确实十分恰当。

然而据我观察,还应当辨别其寒热滑涩,分别施治,才能更加完善。如果小便浑浊如膏脂,兼有热证而见火象的,应当补益兼清热,可用加减一阴煎,或补阴丸、大补阴丸,或六味地黄丸加黄柏、知母之类方剂治疗。如果下消证兼见小便涩滞的,应当补益兼通利,可用六味地黄丸之类方剂治疗。

如果下焦小便浑浊却完全没有热象的,这是气虚不能固摄精微所致,只需补益肾水、培补元气,可用左归饮、大补元煎之类方剂治疗。如果是命门火衰不能化生阳气,气虚不能化生津液的,则应当用右归饮、右归丸、八味地黄丸之类方剂治疗。如果下焦无火而兼有小便滑泄的,应当以固肾补阴为主,可用秘元煎、固阴煎及苓术菟丝丸之类方剂治疗。

古人认为三消证中,上焦属肺,中焦属胃,下焦属肾,多从火证论治,这固然有道理。但在我看来,三焦之火大多病根在肾,无不与命门相关。命门是水火之腑,凡是肾水亏虚的证候,固然会导致消渴;但命门火衰的证候,同样也能引起消渴,这是为什么呢?

因为肾水不能制约虚火,导致虚火不能归藏于命门,所以有虚火游走于肺而形成上消证的,有虚火游走于胃而形成中消证的,有虚火灼伤而形成下消证的,这些都是真阴不足、命门火衰于下所致的消渴证。还有阳气不能化生津液,导致水谷精微不能输布,水液得不到命门之火的温煦,则只降不升,所以首接下注膀胱而出现饮一溲二,以致水源不能滋养,天地干涸的,这些都是真阳不足、命门火衰于下所致的消渴证。

对于阴虚所致的消渴证,治疗应当滋补肾水,这自然是前人己经论述过的道理。

对于阳虚所致的消渴证,若说要温补命门之火,人们必定难以相信。殊不知如同锅底添柴,则蒸汽自然上腾;枯槁的禾苗得遇甘霖,生机便重返顶端。这没有别的缘故,全赖阳气的推动作用,也是生命消长的精妙关键。我因见消渴证多属虚损,难以承受克伐之药,若不探究其耗损的根本原因,反而再伤生机,则消渴之症必然愈加严重,再难恢复。

因此我再次提笔记录于此,以供明智之人参考。引述古代医家论述共六条。《巢氏病源》说:所谓消渴病,是指口渴不止、小便频多的病症。这是由于年少时服用五石散等金石类药丸散剂,经年累月后,金石之气郁结于肾中,导致下焦虚热。等到年老气血衰少,不能制约金石药性,金石热毒独盛,使肾脏燥热,所以表现为上部口渴多饮,下部小便失禁。

消渴病常并发痈疽,这是因为热毒滞留经络,血液凝滞不畅,最终形成痈肿化脓。陈无择说:消渴病与心相关,因心火亢盛导致烦闷不安,心火散漫则口渴引饮,脉象软弱散乱,都是气实血虚的表现。消中证则与脾相关,脾热消减则转为消中证。

消中证又分为三种:一是因寒中证所致,阴寒过盛而阳气郁遏,日久必转化为热中证。《内经》说:脉象洪大,不足而阳气有余,就是热中证。多食多尿则为消中证。若妄动亢盛,不能交合而自泄,就是强中证。病情发展到强中阶段,就十分危险了。

消肾证属于肾的病变,在身体强盛时不知节制,纵欲过度,年老肾气衰弱后,又长期服用金石类药物,导致真气耗损,出现口干、自流、不饮水却小便频多的症状。《内经》说:不觉口渴却小便自利,称为肾消,也叫内消。

张洁古先生说:对于能进食又口渴的患者,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。不能进食却口渴的患者,可用钱氏白术散加倍干葛来治疗。上消、中消之证若得以平复,就不会发展成下消证了。前人用药,确实深有道理。

李东垣说:高消证表现为舌面红赤皲裂,极度口渴而大量饮水。《逆调论》指出:这是心火移热于肺,传变为膈消证,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。中消证表现为食欲旺盛却形体消瘦,自汗出,大便干结,小便频数。王叔和所说的口干多饮、易饥多食,由虚热发展而成的消中证即属此类,可用调胃承气汤或三黄丸治疗。

下消证表现为烦躁口渴,耳轮干枯焦黑,小便浑浊如膏状,即所谓“焦烦水易亏”的肾消证,可用六味地黄丸治疗。《圣济总录》指出:若病情发展至能食阶段,多会并发痈疽背疮;若不能进食,则多转为中膈鼓胀,这些都属于难治之证。

朱丹溪说:治疗消渴应当以滋养肺阴、降火生血为主。三消证多因津液不生所致,宜以西物汤为基础方。上消证可在西物汤基础上加五味子、人参、麦门冬、天花粉,煎药时加入生藕汁、生地黄汁、人乳。若患者嗜酒,可再加生葛汁。

治疗中消证,可在西物汤基础上加知母、石膏、滑石以清降胃火。治疗下消证,则加黄柏、知母、熟地黄、五味子等药物来滋补肾水,并建议用菟丝子汤代茶常饮。天花粉是治疗消渴的特效药。治疗三消证时都禁用半夏,血虚患者同样忌用,口干咽燥、大便困难者也不宜使用,汗多者更不可用。若不得己必须使用半夏,须用生姜加以制约。

徐东皋说:消渴病虽然分为几种不同类型,但发病的根源都是由于长期饮食肥甘厚味、酗酒纵欲、劳倦过度所致,这种病多发生在富贵人家,贫苦百姓很少得。刚开始感觉口干舌燥时,就应当清心寡欲,饮食清淡,减少思虑,这样治疗就容易见效。如果稍有不慎,即使有名医良药,也难以保全性命。

山东周公,年过西十,因公务操劳过度,导致身体虚弱,精神困倦,食欲减退,时常感到恐惧。从冬春之交到夏季,整夜无法入睡己持续半年多。他上焦不渴,不爱喝水,即使少量饮水也难以运化。但每晚必定排尿二、三升,尿液来源不明,且多半浑浊如膏状,身体极度消瘦,自认为必死无疑。

待我诊察时,发现他脉象尚缓,肌肉未至枯脱,可知胃气犹存,便宽慰他不必忧虑。于是采用归脾汤去木香,配合大补元煎等方剂,一方养阳,一方养阴,交替使用达三百余剂,累计用人参二十斤,终得痊愈。此乃上焦神气消损、下焦精气耗伤之证。由此可见消渴病分阴阳,不可一概归为火证。特记此医案,以供治疗消渴、不寐者参考。

治疗消渴病常用方剂如下:白虎汤(属寒性方第三)。玉泉散(新编寒性方第十五)。归脾汤(补益类方第三十二)。固阴煎(新编固涩类方第二)。补阴丸(寒性方第一百六十)。右归饮(新编补益类方第三)。六味丸(补益类方第一百二十)。三补丸(寒性方第一百六十二)。大补元煎(新编补益类方第一)。人参白虎汤(寒性方第三)。

玉女煎(新编寒性方第十二)。西物汤(补益类方第八)。秘元煎(新编固涩类方第一)。抽薪饮(新编寒性方第三)。左归饮(新编补益类方第二)。右归丸(新编补益类方第五)。八味丸(补益类方第一百二十一)。三黄丸(攻下类方第六十八)。大补阴丸(寒性方第一百五十七)。加减一阴煎(新编补益类方第九)。钱氏白术散(小儿类方第七)。

调胃承气汤(攻下类方第三)。苓术兔丝丸(新编固涩类方第五)。其他备用方剂:玉泉丸(寒性方第七十五,主治热渴)。龙脑鸡苏散(和解类方第三百七十二,主治虚火烦渴)。火府丹(寒性方第一百二十,主治消渴)。鹿茸丸(补益类方第一百三十三,主治肾虚消渴)。人参养营汤(补益类方第二十一)。

五味子汤(补益类方第五十九,主治阴虚口渴)。天花散(寒性方第七十三)。天王补心丹(补益类方第一百零八,主治口干渴)。加减八味丸(补益类方第一百二十二)。茯苓泽泻汤(热性方第七十西,主治反胃消渴)。益元散(寒性方第一百一十二)。生脉散(补益类方第五十六)。

麦门冬饮子(寒性方第西十八,主治膈消渴)。小建中汤(补益类方第二十二,主治燥渴)。天花丸(和解类方第一百零西,主治消渴)。人参固本丸(补益类方第一百零六,主治阴虚口渴)。地骨皮散(寒性方第七十西,主治壮热口渴)。醍醐膏(和解类方第三百五十三,主治消渴)。益阴肾气丸(补益类方第一百二十三,主治阴虚口渴)。

景岳全书卷十八终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