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0章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

咳嗽的经典理论记载在《咳论》中。黄帝问道:肺为什么会让人咳嗽呢?岐伯回答说: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,不只是肺。黄帝说:我想了解具体情况。岐伯说:皮毛与肺相合,邪气先侵犯皮毛,就会顺着相合关系传入肺。如果饮食寒凉进入胃,寒气会沿着肺的经脉上达于肺,使肺受寒。肺受寒后,内外寒邪相合而留滞,就会形成肺咳。

五脏分别在相应的季节容易发病,若不在本脏主令的季节患病,则是其他脏腑传变所致。人体与自然界相应,因此五脏各在其主令季节感受寒邪就会发病,轻则表现为咳嗽,重则出现泄泻或疼痛。秋季感受邪气则肺先受病,春季则肝先受病,夏季则心先受病,长夏季节则脾先受病,冬季则肾先受病。

肺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伴有喘息声,严重时会咳血。心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心口疼痛,喉咙有梗阻感,严重时会出现咽喉肿痛。肝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两胁下疼痛,严重时身体不能转动,转动则两胁下胀满。脾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右胁下隐隐作痛并牵引肩背,严重时身体不能活动,活动则咳嗽加剧。肾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腰背相互牵引作痛,严重时会咳出涎沫。

黄帝问:六腑的咳嗽是怎样的?病邪从何处传入?岐伯回答:五脏久咳不愈,就会传至六腑。脾咳日久不愈,就会传给胃,胃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呕吐,严重时会吐出蛔虫。肝咳日久不愈,就会传给胆,胆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呕吐胆汁。

肺咳日久不愈,就会传给大肠,大肠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大便失禁。心咳日久不愈,就会传给小肠,小肠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放屁,气与咳同时排出。肾咳日久不愈,就会传给膀胱,膀胱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小便失禁。

咳嗽日久不愈,就会传给三焦,三焦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腹部胀满,不想饮食。这些病症都是邪气聚集在胃,影响于肺,使人多流涕唾而面部浮肿、气机上逆。黄帝问:如何治疗?岐伯回答:治疗五脏之咳要取各脏的俞穴,治疗六腑之咳要取各腑的合穴,面部浮肿的要取各经的经穴治疗。黄帝说:讲得好。

《生气通天论》说:秋季感受湿邪,湿气上逆就会引发咳嗽。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秋季被湿邪所伤,冬季就会发生咳嗽。《示从容论》说:咳嗽烦闷的,是肾气上逆所致;喘息咳嗽的,是水气侵犯阳明经所致。《脉解篇》说:少阴经所说的呕吐咳嗽、气逆喘息,是因为阴气在下、阳气在上,阳气浮越无所依附,所以出现呕吐咳嗽、气逆喘息。

《阴阳别论》说:少阳经发病时,会出现气短、容易咳嗽、经常腹泻的症状。《五脏生成篇》说:咳嗽气逆,病根在胸中,与手阳明经、手太阴经的异常有关。《玉机真藏论》说:秋季脉象虚弱,就会使人喘息,呼吸气短而咳嗽,气逆时可能咯血,听诊时可闻及病理性呼吸音。

《刺禁论》说:针刺误伤肺脏,三日内会死亡,其症状表现为咳嗽。《评热病论》说:劳风病的病位在肺的下部,具体论述详见后文论证部分。《气交变大论》说:凡是火运太过的年份、金运太过的年份、水运太过的年份,以及木运不及的年份等,都会出现咳嗽的症状。

《五常政大论》说:凡是审平之纪、从革之纪、坚成之纪的年份,以及少阳司天的年份等,都会出现咳嗽的症状。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凡是少阴司天、太阴司天、少阳司天、阳明司天的年份,以及阳明之气偏胜、少阴之气来复、太阴之气来复、少阳之气来复、阳明之气来复的年份,还有厥阴司天而客气偏胜、少阳司天而主气偏胜、太阳司天而客气偏胜的年份等,都会出现咳嗽的症状。

《五邪篇》说:邪气侵犯肺脏,就会导致皮肤疼痛、恶寒发热、气逆喘息、汗出,咳嗽时牵动肩背。《缪刺论》说: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,会使人胸胁疼痛不能深呼吸,咳嗽时伴有汗出。

关于咳嗽的论证共有西条。我发现各家论述过于繁杂,都未能抓住要点,导致后人临证时无所适从,所以治疗难以见效。依我看来,咳嗽的关键只有两种证型。哪两种?一是外感,二是内伤,这就概括全了。

外感咳嗽必定从皮毛侵入。因为皮毛与肺相合,凡是外邪侵袭,必定先进入肺脏,日久不愈就会从肺传至五脏。内伤咳嗽必定起于阴分,因为肺属燥金,是水之母,亏损于下,则阳气独亢于上,水源枯竭则肺金干燥,肺受燥邪侵扰就会发痒,发痒就会咳嗽不止。

总而言之,咳嗽证候虽多,无非是肺的病变。而肺的病变,也无非就是外感和内伤这两类。但在这两类之中,应当辨别阴阳,分清虚实。外感咳嗽属于阳邪,阳邪从外侵入,所以治疗宜用辛温之药,邪气得温自然就会消散。

内伤咳嗽属于阴病。阴气在内受损,所以治疗宜用甘平养阴之药,阴气恢复咳嗽自然痊愈。然而外感之邪多属实证,若实中夹虚,就应兼用补法以散邪;内伤之病多属虚证,若虚中夹实,也当兼用清润之法来调治。

总的来说,咳嗽的病因不外乎这两类。从这两方面入手,自然能抓住根本。把握了根本,治疗就能得心应手,又何必拘泥于巢元方的十种咳嗽证型,或陈无择的三因学说?这些只会扰乱思路而不得要领。有心人应当细细体会其中的道理。

《内经》说:肺病会使人咳嗽。又说: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,不单是肺。还说:皮毛先受邪气侵袭,邪气就会传入与之相合的肺脏。又说:五脏各在其主令的季节受病,若非当令之时,则是其他脏腑传变所致。

由此可见,五脏的咳嗽都是由肺传变而来,因此肺是主脏,而五脏则是兼证。所以五脏六腑各有其证候特点,正是为了辨别其兼证。既然有兼证,就应当有相应的兼治之法。虽有兼治,但始终要以治肺为主。这个道理是确凿无疑的。

然而我还有要补充的: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,其病机根本不同,治法也各异。外感咳嗽,病邪先犯肺脏,所以必然由肺传及五脏,此时肺为本而五脏为标。内伤咳嗽,先因五脏受损,所以必然由五脏影响及肺,此时五脏为本而肺为标。

治疗内伤咳嗽,若不懂得调治五脏而只治肺,真阴如何能恢复?阴气不复则咳嗽终究难愈。治疗外感咳嗽,若不懂得治阳分而误治阴分,邪气如何能解除?邪气不解则咳嗽始终不得安宁。《内经》说:治病必求其本。为何今人不能明察这个道理?

《内经·评热病论》记载:劳风之证病位在肺下,其症状表现为颈项强首、视物昏花、咳唾黏痰如涕、恶风战栗。此病在精气充盛者三日可愈,中年者五日可愈,精气亏虚者七日方愈。若咳出青黄色脓涕状痰块,大如弹丸,能从口鼻排出则愈;若痰不能出,则会损伤肺脏,肺伤则危及生命。

张景岳按语:此劳风之证,实为劳力伤风之证。大凡劳力之人,必因毛窍开泄而汗出,故风邪易乘虚而入。今人患伤风者,多见此证。轻者三西日,重者五六日,必待咳出浊痰如涕状方能痊愈,此即属劳风之证。

若按外感之法治疗劳风之证,自然都能痊愈。但若劳损过甚者,或内伤肾精,或外伤形体,劳伤既重,精血必亏,致使邪气不能消散,痰浊不能排出,这就属于劳损干咳之类,往往难以治愈。

外感可致咳嗽,内伤亦可致咳嗽,此二者一实一虚,治法应当辨别。外感咳嗽必因突然感受风寒所致,故或见恶寒发热,或见呼吸急促,或见鼻塞声重,头痛咳痰。邪轻者脉象和缓,邪重者脉或弦洪微数。只要患者平素无积劳虚损等症,而突然发病咳嗽者,即属外感之证。

内伤咳嗽则起病缓慢,或因酒色过度,或因劳倦内伤,必先有轻微咳嗽,而后逐渐加重。其症状或表现为夜间潮热,或形体日渐消瘦,或两颧时常发红,或气短咽干。脉象轻者亦必微数,重者则见细数弦紧。外感咳嗽发病急骤,内伤咳嗽起病徐缓。

外感咳嗽由寒邪引起,内伤咳嗽因阴虚所致。外感咳嗽可用温散之法治疗,较易治愈;内伤咳嗽则需滋补调和,治疗较难。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。然而也有平素脉证虚弱却突然外感发病的情况,或体质强健却因劳损导致内伤咳嗽的情形。其中真伪难辨之处,需从病因、脉象、面色等方面仔细推敲,自然能获得确凿依据。

若诊断不准确,误将外感作内伤或内伤作外感来治疗,则关乎生死,不可不慎。外感咳嗽的证治共五条:外感咳嗽不论何时发病,皆因寒邪所致。寒邪随季节变化侵入肺中,故治疗咳嗽只需用辛温之剂发散邪气,其中以六安煎加生姜最为有效。

凡属外感咳嗽,皆宜先用此方加减治疗。若肺中干燥滞涩,痰气不畅,或年老体弱、气血不足而咳嗽费力者,可在原方中加入当归。若寒气过盛,或中寒导致肺气不温、邪气难解者,可于方中加入北细辛。

若冬季寒气过盛,肺气闭塞,邪气难以发散者,可加用麻黄、桂枝,或选用小青龙汤。若伤风兼寒或伤寒兼风,症见寒热往来、咳嗽不止者,宜用柴陈煎治疗。若寒邪较轻,痰气不多者,只需以二陈汤加减治疗,无不痊愈。

外感咳嗽者,若本身阴虚血少,或脾肺虚寒,最易受邪。若诊见脉象偏弱,胸膈无积滞,或肾气不足导致水泛为痰,或胃脘嘈杂、恶心呕吐、饥不欲食,或年岁渐长、气血渐衰而久咳不愈者,均宜用金水六君煎加减治疗,此方堪称神效良方。

若兼有阳气虚弱,表现为脉象微弱、精神困倦、懒言多汗者,务必加入人参,不必迟疑。若因脾胃虚弱,不能生养肺金,导致邪气难解,宜用六君子汤补益脾肺。若脾虚不能制水,水湿泛溢而成痰饮,宜用理中汤、理阴煎或八味丸等方剂温补脾肾,皆为良法。

外感咳嗽兼有火热的,必定伴有内热、喜冷饮、脉滑等症状。治疗仍以二陈汤、六安煎等方剂为主,适当加入清热药物辅助。轻微发热的,可加黄芩;热象较重的,再加知母、栀子等药;若热邪在阳明经,兼见头痛、口渴的,最适合加入石膏。

春季外感多因升浮之气所致,治疗宜配合降气药物,如泽泻、前胡、海浮石、瓜蒌之类。夏季外感多因炎热之气所致,治疗宜配合清热药物,如黄芩、黄连、知母、黄柏之类。秋季外感多因阴湿之气所致,治疗宜配合温燥药物,如苍术、白术、干姜、细辛之类。

冬季外感多因风寒之气所致,治疗宜配合发散药物,如防风、紫苏、桂枝、麻黄之类。医经所言岁气与天时相应之理,正是指此类情况。然而时令之气固然需要了解,但病证特点更需仔细辨别。若时令与病证不相符合,出现时令与症状不一致的情况,则应当舍弃时令因素而依据具体病证施治。

若咳嗽兼见其他脏腑病证,则需根据具体情况配合治疗,不可拘泥于固定治法。凡遇秋冬季节即发作的咳嗽,多属寒邪包裹热邪所致,只需解除外寒,内热自能消散。可选用六安煎、二陈汤或金水六君煎三方,根据患者体质虚实及年龄强弱,灵活选用。

若内热较重,可适当配合黄芩、知母等清热药物。内伤咳嗽的证治共分七条,凡内伤咳嗽必源于阴分。所谓阴分,即五脏之精气。五脏皆藏精气,而肾为元精之根本,肺为元气之主宰。

若五脏气分受损,则病势必然从上向下发展,由肺至脾,最终及肾;若五脏精分受损,则病势必然从下向上发展,由肾至脾,最终及肺。倘若肺肾同时发病,其他脏腑也难免受累。

因此劳损所致的咳嗽最难治疗,正是因为病根深重,难以着力施治。既然病在根本,岂能不从根本入手?所以治疗上焦之病,关键不在上焦而在下焦;治疗下焦之病,关键不在下焦而在上焦。唯有明白气中有精、精中有气的道理,才能真正懂得虚劳咳嗽的治疗之道。

肺属金,是清虚之脏。若金被火克则发为咳嗽,金寒水冷亦会导致咳嗽,这类咳嗽应当治肺。然而内伤咳嗽,病位不独在肺。因五脏之精皆藏于肾,而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行贯穿肝膈,入肺中,循喉咙,挟舌根。所以肺金虚弱,多因肾水枯涸所致,这正是子病累母的道理。

因此治疗劳损咳嗽,必须以滋补肾阴为主,使肺气得以充养,咳嗽方能逐渐痊愈。可选用一阴煎、左归饮、琼玉膏、左归丸、六味地黄丸等方剂,根据证候选用。若因元阳亏虚,生机不振,导致脾失健运,肺气不宣,出现气喘、脘腹胀满、痰涎上泛、呕吐恶心、腹泻畏寒等症状,凡脉象细弱、证属虚寒而久咳不止者,此类证候不必专治咳嗽,只需温补阳气,咳嗽自能平息。

治疗此类证候可选用右归饮、右归丸、八味地黄丸、大补元煎、六味回阳饮、理中汤、劫劳散等方剂,根据病情及时使用,不可延误以致病势深重难以救治。内伤咳嗽若因肾水亏虚于下,虚火上炎于上,导致火邪灼伤肺金,出现口干渴、烦热、咽喉疼痛、口舌生疮、潮热、大便干结喜冷饮、寸关尺三部脉滑数等症状时,则必须兼用清热之法以保真阴,宜选用西阴煎,或加减一阴煎、人参固本丸为主治方剂。

此证应当与咳血证相互参照,具体治法详见血证门。咳嗽声音嘶哑者,因肺属金,金实则不鸣,金破亦不鸣。所谓金实,是指肺中有邪气,非寒邪即火邪所致;所谓金破,是指真阴受损,非气虚即精虚所成。

若因寒邪所致,治疗宜用辛温之法;若因火邪所致,治疗宜用甘凉清热之法。属气虚者,当温补阳气;属精虚者,当滋养。一般而言,实证发病急骤,治疗较易;虚证起病缓慢,治疗较难。治疗虚损之法,当与后文干咳证相互参照施用。

治疗内伤虚损所致的咳嗽,大多不宜使用燥烈药物及辛香耗气之品,如六安煎、二陈汤等方剂均不可轻易使用。应当选用甘润养阴之品,如乳酥、蜂蜜、百合、地黄、阿胶、麦冬、去皮胡桃肉等药物,皆为适宜之选。

外感病证常被误认为劳伤,最终演变成真正的虚劳之症。这种情况多因患者体质本就虚弱,而医者先入为主,一见发热便断为火证,一见咳嗽便判为劳伤。不辨表里,草率使用滋阴降火之剂。殊不知寒邪尚在体表,凉药岂可妄投?若外有寒邪未解,内又受凉药所伤,则表里寒邪相合,必然导致邪气滞留不散,病情日益加重。

俗话说“伤风不愈变成劳”,伤风岂能真的变成虚劳?实因庸医误治,日日用寒凉清削之药,体质柔弱之人,如何经得起这般反复清泻?久治不愈,最终难免演变成虚劳。这实在是医者误治所致。因此医者面对此证,最应当详细审察病邪在表在里、新感久病等病因,通过脉象、面色、形体、气色等全面辨证。若能准确辨别病机,只需用六安煎、金水六君煎或柴陈煎之类方剂,不需多服便可痊愈。医术不精,这正是其中一大弊病。

关于干咳嗽证,朱丹溪认为:此乃火郁过甚所致,实为痰郁化火,邪气壅滞肺中。治疗当用苦梗开提肺气,再配合补阴降火之法。若久治不愈则成虚劳,须用倒仓法治疗,此证多见于不得志之人。我认为丹溪此说未必尽然。既然说是不得志所致,当属忧思内伤之证,岂能简单归为痰火为病?又岂是苦梗、倒仓等攻伐之法所宜?

干咳嗽之证,是因肺中津液不足,肺脏干涸所致。这显然是内伤亏损,肺肾之气不相交通,气不能生精,精不能化气,所以才会如此干涩。但需辨明有火无火,方能对症施治。若脏腑平和无火者,只因肺气虚损,必当先补其气,气足自能生精,宜用五福饮之类方剂主治。

若患者脏气偏寒,非辛温不能润燥,应当先补阳气,阳气充足自然能生阴液,宜用理阴煎或六君子汤等方剂主治。若兼有内热火旺之象,则需固护真阴,必先滋补肾水,肾水充足自然能制约虚火,宜用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,配合贝母丸等方剂主治。若对此证只知消痰开郁,必将导致元气愈加耗损,阴液日益亏虚,终成涸辙之鲋,难以救治。

刘河间曾辨析道:所谓“咳”,是指无痰而有声音,这是肺气受伤而失于清肃所致;所谓“嗽”,是指无声而有痰液,这是脾湿内动而生痰所致;所谓“咳嗽”,则既有痰又有声音,是因肺气受伤,又兼脾湿内动,咳与嗽并作而成。所谓脾湿,是指秋季感受湿邪,湿气积滞于脾。所以《内经》说:秋季伤于湿邪,冬季必定发生咳嗽。

秋季本应气候清肃,若反受邪气扰动,必致气机上冲而发为咳嗽,严重时更会引动湿邪而生痰饮。倘若湿邪在肝,医经称之为风痰;湿邪在心,医经称之为热痰;湿邪在脾,医经称之为湿痰;湿邪在肾,医经称之为寒痰。治疗应当随证施治。若是干咳无痰者,当用辛甘之品润肺,如蜜煎生姜汤、蜜煎橘皮汤之类方剂最为适宜。

若咳嗽兼有痰者,治疗当以化痰为先。化痰之法,必以理气为主,故用南星、半夏祛除痰饮则咳嗽自愈;用枳壳、陈皮疏利气机则痰饮自消。若痰多而能进食者,可用大承气汤轻下其痰;若痰多而不能进食者,则用厚朴汤疏导气机,此乃治疗之大法。

我观河间此论,认为治嗽当先治痰,故以南星、半夏之类为主药,似乎掌握了治嗽之法。其意以为嗽必因痰而起,故祛其痰则嗽自愈,然而此理未必尽然。大凡外感咳嗽,必因风寒而起,风寒袭肺则肺气不清,因而引发咳嗽,咳嗽发作而后生痰,此乃风邪痰嗽之根本,其本在于外感,并非外感之根源在于痰。

再如内伤咳嗽,必因阴虚所致,阴虚则津液枯竭、肺金失润,故而引发咳嗽;脾虚肾衰,因而生痰。此乃阴虚痰嗽之根本,其本在于内伤,并非内伤之根源在于痰。如今主张治嗽当先治痰,岂是探求病本之道?然而治疗外感咳嗽时,确实以二陈汤之类最为有效,这又是什么缘故呢?

南星、半夏、生姜、陈皮、枳壳之类药物,其味皆辛,辛味能入肺经,辛能散寒,寒邪消散则痰嗽自愈,这正是治本之法,而实际上并非专为治痰。若是内伤阴虚之咳嗽,则最忌辛燥之品,此类药物岂可轻易使用?

《内经》有言:肺喜辛味,可用辛味宣泄肺实,这是针对肺气壅实者宜用辛味。又言:辛味走散气机,气病者不可多食辛味,这是针对肺气虚弱者忌用辛味。药物气味宜忌之理,《内经》精妙运用如此,河间为何未能明察?却认为南星、半夏之类仅能治痰。难道仅治痰之标,便能治愈咳嗽之本吗?

杨仁斋说:肺主呼气,肾主纳气,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。凡咳嗽牵动全身,自觉气从脐下冲逆上行的,这是肾虚不能摄气归元,应当用地黄丸、安肾丸主治,不可只治肺脏,这就是“虚则补其子”的道理。

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