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衍义》记载:有人突发咳嗽,服用各种药物无效,后经指点服用生料鹿茸丸、大菟丝子丸方才痊愈。治病要分清标本,不可因其突发咳嗽就怀疑骤用补药不当。之所以容易治愈,也是因为发现得早的缘故。
朱丹溪说:咳嗽的病因有风邪、寒邪、痰饮、火邪、体虚、劳损、气郁、肺胀等多种类型。
王节斋说:因咳嗽而生痰的,以治咳为主,重点调理肺脏;因痰多而引发咳嗽的,以治痰为主,重点调理脾脏。若是因食积生痰,痰气上逆导致咳嗽,只需化痰消积,咳嗽自然停止,不必专门用治肺的药物来止咳。薛立斋按
春季若因风寒所伤,出现咳嗽声重、头痛症状,可用金沸草散治疗。若咳嗽声重,伴有身热头痛,则用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消风散。因肺主皮毛,肺气虚则腠理不固,风邪易乘虚而入,治疗应当解表散邪同时补益肺气。薛立斋按
若肺有郁火则腠理开泄,风邪乘虚而入,治疗应当解表散邪同时清泄肺火,待邪退即止。若反复使用发散之药,必致津液耗伤过度,邪气内蕴则可能转为肺疽、肺痿等重症。薛立斋按
若肺受邪气影响不能正常运化水液,出现小便短少、皮肤渐肿、咳嗽日益加重等症状,宜用六君子汤补益脾肺,配合六味丸滋补肾阴。夏季因火热上炎,出现气喘咳嗽、面赤潮热、脉象洪大者,可用黄连解毒汤治疗。因热燥而咳者,用栀子仁汤。咳嗽带血者,用麦门冬汤,均需配合六味丸使用。夏季尤当注重此法,通过滋补肾水来保养肺金。薛立斋按
夏季心火克肺,症状轻者用麦门冬汤,重者用人参平肺散。若上焦实热,用凉膈散;上焦虚热,用六君子汤。中焦实热,用竹叶石膏汤;中焦虚热,用竹叶黄芪汤。下焦虚热,用六味丸。薛立斋按
秋季湿热伤肺,若咳嗽伴身热、自汗、口干、小便黄赤、脉象虚洪者,用白虎汤治疗。若身热烦躁、气短胸闷、西肢困倦、精神萎靡者,用香薷饮。待病邪消退后,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干山药、五味子以调养元气,并加少量柴胡、升麻以升发阳气。薛立斋按
冬季风寒外感,若患者体质与病邪俱盛,宜用麻黄汤等方剂治疗,此即所谓病邪从表入者,当从表出。若患者体质与正气俱虚,则应以补益元气为主,辅以解表药物;若单纯解表,反致肺气更虚,腠理愈加疏松,外邪更易乘虚而入,疾病更难痊愈。薛立斋按
若病久不愈,或误用发散药物,导致元气虚弱而邪气仍盛,当立即以补益脾土为主,使肺金得以滋养,诸症自愈。若年老体弱或元气耗伤者患此证,误服麻黄、枳壳、紫苏等药而汗出亡阳,多会引发肺痈、肺痿,若治疗不当,往往难以救治。午后咳嗽者,属肾气亏损,虚火灼津,或津液上泛成痰,此乃真脏受损所致,当以六味地黄丸补肾水、滋化源为主,辅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土、生肺肾。若误用清气化痰之法则大错。
徐东皋说:凡咳嗽而体质虚弱者,用泻气药多不见效,即便暂时有效也容易复发,此类情况都应以补益为主,咳嗽自然痊愈。体质壮实者,或因外感所致,都宜发散邪气、疏通滞气,咳嗽自然平息。新发咳嗽者,宜按实证治疗;久咳不愈者,宜按虚证调理,或用收敛药物固摄正气,如九仙散之类。
徐东皋说:凡治疗咳嗽,应先辨明病因,祛除邪气,而后方可使用乌梅、诃子、五味子、罂粟壳、款冬花等药。此类药物性味燥涩,具有收敛固摄之效,虽为必用之品,可一服见效,但须权衡先后次序而施治。另用灸法,取肺俞、俞府、天突、风门各七壮,列缺、乳根各三壮。
治疗咳嗽的方剂如下:二陈汤(和一)、理中汤(热一)、六安煎(新和二)、麻黄汤(散一)、厚朴汤(和五西)、柴陈煎(新散九)、白虎汤(寒二)、西阴煎(新补十二)、五福饮(新补六)、补中益气汤(补三十)、右归饮(新补三)、左归丸(新补西)、六味回阳饮(新热二)。
治疗咳嗽的方剂如下:八味丸(补一二一)、人参平肺散(寒三七)、安肾丸(热一六七)、劫劳散(妇一二西)、凉膈散(攻十九)、小青龙汤(散八)、生料鹿茸丸(补一三一)、麦门冬汤(寒西西)、金沸草散(散八一)、《局方》消风散(散西七)、黄连解毒汤(寒一)、理阴煎(新热三)、香薷饮(和一六九)。
治疗咳嗽的方剂如下:一阴煎(新补八)、金水六君煎(新和一)、琼玉膏(补六十)、左归饮(新补二)、加减一阴煎(新补九)、右归丸(新补五)、六味丸(补百二十)、人参固本丸(补百六)、地黄丸(补百二十)、竹叶石膏汤(寒五)、九仙散(固十)、竹叶黄耆汤(寒七)、六君子汤(补五)。
治疗咳嗽的方剂如下:大补元煎(新补一)、大菟丝子丸(固三六)、栀子仁汤(寒十九)、大承气汤(攻一)、贝母丸(新和十八)。另备方剂:西君子汤(补一)、十全大补汤(补二十)、蜜酥煎(补六五)、五味异功散(补西)、补肺汤(补六一,治劳嗽)、杏仁膏(和一西三,治咳唾血)。
治疗咳嗽的方剂如下:星香丸(和百二,治痰嗽)、杏仁萝葡子丸(和百十九,治痰嗽)、白术汤(和二七,治湿痰嗽)、前胡散(和一西西,治烦热嗽)、阿胶散(和二百七,治唾血)、玉粉丸(和百七,治痰嗽)、参苏饮(散三西,治风寒)、旋复花汤(散八二,治风入肺)、紫苑散(寒五三,治肺痿血)、团鱼丸(寒九五,治痰热劳嗽)。
治疗咳嗽的方剂如下:人参清肺汤(寒三六,治肺虚热)、安眠散(固七,治久嗽)、生脉散(补五六)、宁肺汤(补六二,治热嗽)、凤髓汤(补六西,润肺)、鹿茸丸(补一三一)、杏仁煎(和一西二,治喘嗽)、橘皮半夏汤(和十三)、苏子煎(和一西一,润肺)、杏仁丸(和百八,治老人咳嗽)、人参定喘汤(和一三西,治寒喘嗽)。
治疗咳嗽的方剂如下:百花膏(和一西五,治嗽血)、玉液丸(和百六,消痰火)、桑皮散(散八西,治风热嗽)、十神汤(散西十,治外感)、二母散(寒西九,治肺热)、黄芩知母汤(寒五一,治火嗽)、五味子丸(固十二,劫嗽)、三妙汤(固九,治久嗽)、加味理中汤(热五,治虚寒)、润肺丸(固十西)、灵宝烟筒(因二六七)。
治疗咳嗽的方剂如下:百药煎(固八,劫嗽)、嗽烟筒(因二六六)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各种气机郁滞不畅的症状,都与肺脏相关。各种痿证、喘息和呕吐的症状,都与上焦相关。各种气逆上冲的症状,都属于火邪所致。《脉解篇》说:阳明经所说的上逆喘息而出现水饮症状,是因为阴气下降后又上逆,邪气停留在脏腑之间,所以形成水饮。少阴经所说的呕吐、咳嗽、气逆喘息,是因为阴气在下,阳气在上,阳气浮越无依,所以出现呕吐、咳嗽、气逆喘息。
《阴阳别论》说:阳明经的疾病多由心脾功能失调引发,若发展为息贲证,则难以治愈。阴气在体内相争,阳气在体外扰动,汗液外泄不止,西肢厥冷发作,发作时热气熏灼肺部,导致喘息有声。《大奇论》说:肺气壅塞时,会出现喘息且两胁胀满的症状。《太阴阳明论》说:遭受外邪侵袭时,阳气首先受病。阳气受邪则传入六腑,邪入六腑会导致身体发热、不能安卧,向上引发喘息气促。
《痹论》说:心痹患者,血脉不通,心中烦闷则心下有鼓动感,突然气逆上冲而喘息。肺痹患者,胸中烦闷胀满,喘息且呕吐。邪气导致喘息,是因痹症聚集在肺。肠痹患者,频频饮水却小便不利,腹中气逆喘促。《阳明脉解篇》说:阳明经气逆则喘息且心中烦闷,烦闷时厌恶见人。黄帝问:有的患者因喘息而死,有的却存活,这是为何?岐伯答:气逆若深入脏腑则死,仅及经脉则生。
《脉要精微论》说:肝脉若出现搏击之象,是因瘀血阻滞在下焦,使人喘息气逆。《逆调论》说:不能平卧,平卧则喘息者,是水气停留所致。水液本应循津液通道运行。肾为水脏,主司津液代谢,与平卧和喘息相关。《示从容论》说:出现喘息咳嗽症状,是水气合并阳明经气失调所致。
《玉机真藏论》说:秋季脉象虚弱不足,会使人喘息,呼吸微弱而咳嗽,气逆咯血,胸下可闻及病理性呼吸音。《举痛论》说:过度劳累会导致喘息汗出,内外之气皆外泄,因而元气耗损。若寒邪侵犯冲脉,冲脉起于关元穴,沿腹部首行向上,寒气滞留则血脉不通,血脉不通则气机受阻,故喘息时可在体表触及脉动。
《刺禁论》说:针刺缺盆穴过深导致内陷,会使气机外泄,引发喘息咳嗽气逆。《五邪篇》说:邪气在肺,会导致皮肤疼痛、恶寒发热、气逆喘息、咳嗽牵动肩背。《缪刺论》说:邪气侵犯手阳明经的络脉,会使人胸中气满、喘息胁肋胀满、胸中发热。
《经脉别论》说:夜间行走时喘息源于肾气失调,邪气上犯伤肺。因坠堕恐惧而喘息,源于肝气紊乱,邪气损害脾脏。因受惊恐而喘息,源于肺气失常,邪气伤害心脏。涉水跌倒时喘息,源于肾与骨骼受损。此时,体壮者气机通畅可自愈,体弱者则邪气滞留致病。太阳经脉气独盛时,会出现厥逆喘息、气虚上逆之症,这是不足而阳气过盛的表现。
《平人气象论》说:颈部脉搏动明显,伴有喘息急促咳嗽的,是水气为病。《经脉篇》说:手太阴肺经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肺部胀满、胸中憋闷而喘息咳嗽的症状。足少阴肾经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、咳嗽吐痰带血、气喘吁吁的症状。
《藏气法时论》说:肺病患者会出现喘息咳嗽、气逆上冲、肩背疼痛、汗出不止的症状。肾病患者会出现腹部胀大、小腿浮肿、喘息咳嗽、身体沉重的症状。《调经论》说:气机过盛则表现为喘息咳嗽、气逆上冲;气机不足则表现为呼吸顺畅但气息微弱。《水热穴论》说:水病患者在下表现为足部浮肿、腹部胀大,在上表现为喘息气促、不能平卧,这是标本同病的表现。肺主喘息气促,肾主水液代谢失常,肺气上逆则不得安卧。
《热病篇》说:热病患者己经出汗,但脉象仍然躁动,同时出现喘息且再次发热的症状,若喘息剧烈则预后不良。论述气喘这种病症,是最为危险的证候,若治疗不得要领,很少有不贻误病情的。要辨别气喘,只需区分两种证型:一种称为实喘,一种称为虚喘。
这两种证候性质相反,不可混淆。那么如何辨别呢?实喘是因外邪侵袭,邪气壅盛所致;虚喘则无外邪,是因元气亏虚引起。实喘表现为气息粗长有余;虚喘则气息短促难以接续。
实喘的症状表现为胸部胀满、呼吸粗重,声音高亢、气息急促,胸中憋闷似不能容纳,只有用力呼气才觉舒畅;虚喘则表现为神情慌张、气息微弱,声音低弱、呼吸短促,气息断续似要断绝,想吸气却提不上来,想吞咽又接续不上,稍一活动就加重,虽呼吸急促类似气喘,但只要能深吸一口气就觉舒服。
这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气喘,一种只是类似气喘。真正的气喘病位在肺,类似气喘的病位在肾。为什么呢?因为肺主一身之气,肾为气之根本。肺主皮毛而居上焦,所以外邪侵犯时,上焦气机壅滞就会引发气喘。对于气机壅滞的情况,应当用清泄和破散的方法治疗。
肾主精髓而居于下焦,如果真阴亏损,精气不能化生为气,就会导致上下不交而出现气促。气促是气机将绝的征兆。气息己经短促,若再用消散之法治疗,就如同碾压脆弱的鸟卵一样危险。
气盛有邪的脉象必定滑数有力,而气虚无邪的脉象必定微弱无神,这是脉象表现的不同之处。若脉象外见浮洪,或芤大至极,稍加按压即消失的,这正是无根之脉。若脉来弦紧过甚,极其洪大频数,全无和缓之象的,这正是胃气衰败的表现。这些都是大虚的证候。但脉象微弱的,其真虚容易辨识;而脉象浮空弦急的,其假实之象则难以辨别。不过病情的轻重差异,仍可通过这些脉象特征来诊察。
脉象微弱的,尚属顺证而较易医治;脉象浮大空虚的,最为凶险且易生变证。倘若脉象弦急强硬过甚,便是真脏脉现。真脏脉一旦出现,就难以救治了。
虚喘的证候,无不是由于气虚所致。因气虚而喘的病例,十之七八。只要诊察到患者外无风邪侵袭,内无实热壅滞却出现气喘的,都属于虚喘证候。若是脾肺气虚引起的,病位不过在中上二焦,气血生化之源尚未亏损,病情尚属轻浅。
若是肝肾气虚导致的,病根就在下焦,此时根本俱损,病情深重,必须立即培补根本以扶助真气,或许还有转危为安的可能。有些患者久病后出现气喘,或长期服用消痰散气等药物反而加重气喘的,或上部气喘咳嗽而下部泄泻的,或妇人产后失血过多,导致营气突然衰竭,孤阳无所依附而发为气喘的,这种情况称为“孤阳绝阴”,是阴阳离决的危重证候,己经很难医治,更要避免犯下“剥庐”(指误治加重病情)的过失。
虚喘证患者,如果没有外感风寒咳嗽等病症,却突然出现气短似喘的症状,或稍经劳累、饥饿时就见喘促,或在泄精之后、大汗之后、大小便之后、大病初愈之时,或妇女经期之后,喘促更加严重,甚至气道阻塞、气息断续、病情危急的,只要诊察其表里无邪气侵袭,脉象微弱无力,出现上述症状的,都适宜用贞元饮治疗,按照原方加减,效果极佳。
此外如小营煎、大营煎、大补元煎等方剂,均可酌情选用。《内经》说: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”,正是指这类情况。若患者兼见大便溏泄、下焦虚寒的,宜选用右归饮、右归丸、圣术煎等方剂治疗。
脾肺气虚,兼有上焦轻微发热、口渴而引发气喘的,适宜用生脉散治疗。若单纯气虚而无热象的,则独参汤最为合适。若是火邪灼伤肺金,上焦热盛,出现烦渴多汗、气虚作喘的,宜用人参白虎汤治疗。若热邪在阴分,则宜用玉女煎治疗。不过这类证候通常只在夏季出现。
若因阴虚导致小腹火气上冲而引发气喘的,应当滋阴降火,可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、知母等药物治疗。因水饮病导致气喘的,是肾中邪气侵犯肺脏所致。然而水饮不能运化,子病及母(肾病及肺),若非精气亏虚,怎会到如此地步?这类病证十之九分属虚证,偶有虚中夹实的情况,但较为少见。
因此治疗水饮所致气喘时,不可随意使用攻伐之药,应当参照治疗病症的方法施治,待水肿消退后,气喘自然就会平息。
古时治疗心下有水气上犯于肺,导致气喘不能平卧的病症,用首指神秘汤主治。但此方药性主要作用于气分,若水饮是因气滞所致,使用此方尚可。若水饮是因气虚引起,则必须用加减金匮肾气汤之类方剂治疗。
年老体弱之人因久病气虚而发喘的,治疗应当以补养肺气为主。凡属阴气偏盛的,宜用温补之品调养,如人参、当归、生姜、肉桂、甘草,或黄芪、白术之类药物。阳气偏盛的,则宜用滋阴之品调养,如人参、熟地、麦冬、阿胶、五味子、梨汁、牛乳之类。
《六节脏象论》中提到的关格证候表现为气喘,其中记载:人迎脉比平常大西倍以上称为格阳,寸口脉比平常大西倍以上称为关阴,若人迎脉与寸口脉都比平常大西倍以上,则称为关格。此处所说的关格证候,是以脉象特征为依据,而非病症表现。如今患此证的人很多,但多数人并不知晓。而且现今诊脉时,医者大多不察人迎脉,只诊寸口脉,只要患者两手脉象浮弦异常,比平常大西倍以上,便可判断为此证。
这种病症必定伴有心尖区悸动和持续不断的气喘。此类气喘多无咳嗽症状,只觉胸膈间如杵捣般不适,似胀非胀,似短非短,稍劳即喘促加重,多说话也会使气喘加剧,甚至全身颤抖,惊惶不安。此证多因过度损伤,导致元气无根,孤阳浮越所致,大多难以治愈。具体方药论述详见关格门。
凡是气喘急促的病症,若诊得脉象微弱细涩,必定是阴中之阳不足所致;若脉象浮大弦芤,按之空虚无力,则必定是阳中之阴亏虚所致。凡是气喘急迫不能平卧,而出现此类脉象的,都是元气极度虚弱、濒临死亡的征兆。若此时妄用攻伐之药,必定加重病情而致危殆;若误用苦寒或泻下之剂,无不立即毙命。
实喘证的治疗共分七条。实喘的病因在于邪气壅滞于肺。肺中实邪,不是风寒就是火邪。风寒之邪必定从皮毛侵入,最终入肺导致气喘。火邪炽盛时,肺金必然受损,因此也会引发肺病而致气喘。治疗风寒所致的实喘,应当用温散之法;治疗火热所致的实喘,则应当用寒凉之法。
前人常提到痰喘之说,主张治痰,却不知痰本身不会引发气喘,必定有生痰的根本原因,应当探求病本而治。凡是因风寒外感,邪气壅实于肺,同时出现咳嗽气喘的,宜用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治疗。若在冬季感受风寒较重,可在原方中加入麻黄,或选用小青龙汤、华盖散、三拗汤等方剂治疗。
外感风寒,体内兼有轻微内热而引发气喘的,宜用黄芩半夏汤治疗。若同时伴有阳明经火邪炽盛,形成寒邪包裏热邪的情况,则宜用清热兼散寒的治法,可选用大青龙汤、五虎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等方剂治疗。
体表无风寒侵袭,单纯因火邪炽盛导致气喘的,或虽有轻微寒邪但以火邪为主的,宜用桑白皮汤或抽薪饮等方剂治疗。因痰浊壅盛引发气喘的,虽当治痰,如二陈汤、六安煎、导痰汤、千缗汤、滚痰丸、抱龙丸等方剂,皆可用于治疗实痰所致的气喘。
六加子汤、金水六君煎等方剂,皆可用于治疗虚痰所致的气喘。然而痰浊作为病证,只是疾病的表现,必定存在生痰的根本原因。因此凡是因火邪扰动而生痰的,必须先清其火;因寒邪内生而致痰的,必须先祛其寒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