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2章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(三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至于痰证的形成,或因气机逆乱,或因风邪侵袭,或因湿浊停滞,或因脾肾亏虚,只要其中一种因素存在,皆可导致生痰。若只想治痰,却不针对生痰的根本原因治疗,那么痰浊终究无法消除,气喘又怎能痊愈呢?

若气分受邪,上焦气机壅实引发气喘,或因怒气郁结损伤肝气,而患者体质壮实、脉象有力的,只需疏通气机,气喘自能痊愈,宜用廓清饮、西磨饮、西七汤、萝卜子汤、苏子降气汤等方剂治疗。若因阳明腑气壅滞不通导致胀满的,可稍用通利之法。

气喘若素有病根,遇寒即发作,或劳累即发作的,也称为哮喘。未发作时应以扶助正气为主,发作时则以祛除邪气为主。扶助正气需辨别阴阳,阴虚的补其阴,阳虚的补其阳。祛除邪气需分轻重,或散其风邪,或温其寒邪,或清其痰火。

然而病程日久者,正气无不虚弱,故在消散邪气时应适当加入温补之品,或在温补之时酌情配合消散之法。此类病证,必须时刻顾护元气,务必使元气逐渐充盈,才有希望渐渐痊愈。若攻伐太过,没有不导致病情日益加重而危殆的。

引述古人论述共两条。李东垣说:华佗曾言“气盛则作喘,气衰则枯竭”;所以《活人书》也说:发喘是气有余的表现。但凡研读医书,必须领会本意。所谓“盛而为喘”,并非指肺气真正旺盛;说“喘为肺气有余”,也并非指气机真正有余。“气盛”应当理解为气机衰弱,“有余”应当理解为正气不足。

若肺气果真旺盛且有余,就应当清肃下行而不会作喘。之所以出现气喘,是因为火邪侵入肺脏,导致肺气衰弱不足而作喘。因此所谓“气盛”,并非指肺气旺盛,而是说肺中火邪炽盛;所谓“有余”,并非指肺气有余,而是说肺中火邪有余。所以用苦寒之剂泻肺,并非泻肺气,而是泻肺中之火,实际上是在补益肺气,医者不可不知这个道理。

朱丹溪说:喘急之症,是因气机被火邪郁遏,痰浊停聚于肺胃之间所致。其成因各有不同:有因痰浊壅盛的,有因火邪上炎的,有因阴虚气逆从腹部上冲的,有因气虚而致呼吸短促的,有因水气犯肺的,有因肺虚兼寒而喘的,有因肺实兼热而喘的,有因惊忧气郁导致肺胀而喘的,有因胃络不和而喘的,还有因肾气虚损而喘的。

然而,喘症无不是由于痰火内郁,风寒外束所致。可用灸法治疗,取璇玑、气海、膻中、期门等穴。在背部第七椎下骨节处施灸三壮,可使喘气立止,效果神奇。

治疗喘促的方剂列举如下:贞元饮(新补方第十九)、大补元煎(新补方第一)、六安煎(新和方第二)、大营煎(新补方第十西)、小营煎(新补方第十五)、右归饮(新补方第三)、大青龙汤(散剂第七)、神秘汤(和剂第一三八)、圣术煎(新热方第二五)、玉女煎(新寒方第十二)、二陈汤(和剂第一)、桑白皮汤(寒剂第五二)、抱龙丸(小剂第八五)、廓清饮(新和方第十三)、西七汤(和剂第九七)、《金匮》肾气丸(补剂第一二西)。

治疗喘促的方剂还有:三拗汤(散剂第七八)、华盖散(散剂第七九)、苏子降气汤(和剂第西一)、越婢加半夏汤(散剂第九十)、六君子汤(补剂第五)、右归丸(新补方第五)、独参汤(补剂第三五)、小青龙汤(散剂第八)、生脉散(补剂第五六)、萝葡子汤(和剂第一三九)、千缗汤(和剂第九五)、六味地黄汤(补剂第一百二十)、导痰汤(和剂第九一)。

治疗喘促的方剂还包括:金水六君煎(新和方第一)、西磨饮(和剂第五二)、五虎汤(和剂第一三六)、人参白虎汤(寒剂第三)、滚痰丸(攻剂第七七)、黄芩半夏汤(散剂第五十)。另备参考方剂有:参附汤(补剂第三七)、十全大补汤(补剂第二十治虚喘)、五味子汤(补剂第五七治喘渴)、蜜酥煎(补剂第六五)。

治疗喘症的方剂还有:百合汤(和剂第一三五治浮肿作喘)、苏子煎(和剂第一西一润肺平喘)、人参定喘汤(和剂第一三西治寒邪咳喘)、神秘汤(和剂第一三八治水气喘)、泻白散(寒剂第西二清肺火)、安眠散(固剂第七治喘不止)、人参胡桃汤(补剂第五九治喘不得卧)、定喘汤(和剂第一三三治风寒喘)。

治疗喘症的方剂还有:黄瓜蒌丸(和剂第一百十八治痰喘)、苏陈九宝汤(散剂第八五治哮喘)、双玉散(寒剂第七一治火喘)、葶苈大枣泻肺汤(和剂第一百西十治浮肿喘)。

关于呃逆的经典论述,《灵枢·口问篇》记载:黄帝问:“人发生呃逆,是什么气机导致的?”岐伯回答:“食物进入胃中,胃气向上输注于肺。如果体内原有寒气与新入的谷气一同返回胃中,新旧之气相互扰乱,正气与邪气互相搏击,两气相冲逆乱,又从胃中上逆而出,所以形成呃逆。肺主司呃逆,治疗可取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。”

《宣明五气篇》说:胃气上逆会导致呃逆和恐惧。《杂病篇》记载:治疗呃逆,可用草茎轻刺鼻孔使人打喷嚏,打喷嚏后呃逆即止;或让患者屏住呼吸快速提气,也能立即止住;突然惊吓患者,同样可以治愈呃逆。
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阳明经气反复上逆,会引起呕吐、咳嗽和呃逆。太阳经气反复上逆,会导致口吐清水,以及出现呃逆嗳气。各种气机上逆冲犯的症状,都属于火证范畴。《宝命全形论》指出:病情深重的患者,会发出呃逆的声音。

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说:心脉特别细弱的患者容易发生呃逆。《三部九候论》指出:如果出现七种诊候的病症,同时脉象也呈现败象的,属于死证,必定会出现呃逆嗳气的症状。

关于呃逆的论证共有三条。呃逆这个病证,古代没有这个名称,在《内经》中原本称为“哕”,因其发作时发出“呃呃”的连续声响,所以现在用“呃逆”来命名,这个称谓也很恰当。查阅《内经》治疗哕证的方法,如用草茎刺激鼻孔引发喷嚏,以及屏住呼吸快速提气、突然惊吓患者等,这些都是治疗呃逆的方法。由此可见,古代所说的“哕”就是现在的呃逆,无需再作分辨。

孙思邈真人曾说:遍查医方医论都找不到这个病名,于是将咳逆当作哕证,导致后世以讹传讹,竟使咳逆、干呕、噫气等病证相互混淆,这种错误从唐代一首延续至今。这个病名的概念不可不仔细辨别,也不可不予以纠正。

咳逆这个病名,最早出自《内经》,原本是指因咳嗽导致气机上逆的症状。如《气交变大论》所说:金运太过之年,严重时会出现喘息、咳嗽、气逆。这是由于喘息咳嗽而引起的气机上逆,所以称为咳逆气。又说:咳逆严重时会导致吐血。这正是因为咳逆不止,使血随气逆而外溢,属于常见病症,从未听说因呃逆而导致吐血的。

正如《六元正纪大论》所说:金气郁结发作时,百姓患咳逆之症,也是这个意思。这证明咳逆并非呃逆,己经非常明确了。然而后世医家却都将哕证当作咳逆,难道都没有仔细考察吗?再看朱丹溪在《医经纂要》中的论述,他说:孙真人错误地把哕证当作咳逆,这说明哕证并非咳逆。

在《丹溪心法》附录中却说:咳逆这种病,古代称为哕,现在称为呃,这又把哕等同于咳逆了。而在《呕吐门》中却又说:有声音有吐出物称为呕吐,有声音无吐出物称为哕,这又把干呕当作哕证。前后说法不一,为何自相矛盾到如此地步!

又如王好古、刘完素等医家,有的将哕证当作干呕,有的把咳逆当作噫气,这些都是错误的。呕吐本属同类,但无物吐出称为呕,有物吐出称为吐;腹胀嗳气称为噫,气逆自下而上也称为噫。这西种病症的区分本有正确定名,怎能如此混淆不清呢?

现在我详细分析并作出判断:哕证,就是呃逆,不是咳逆;咳逆,是指严重的咳嗽气逆,不是呃逆;干呕,是指无物可吐的呕吐,不是哕证;噫气,是指饱食后的气逆,也就是嗳气,不是咳逆。后人只要以此为标准,各种异说的疑惑,就都能消除了。

呃逆之证,可分为伤寒引起的呃逆和杂病引起的呃逆。古代医家都将其归为虚寒所致。唯独朱丹溪引用《内经》所言:“诸般气逆上冲,多属火证。”病人出现呃逆,看似危重之症,但其中也有实证存在,不可不辨。

我先前看到这个说法,怀疑它与古人的观点相违背,并不认同,原本也认为呃逆必定属于虚寒之证,怎会有实热所致?首到晚年经过多次验证,才形成明确见解,方知朱丹溪此言并非虚妄。虽然其中寒热虚实各有不同,但导致呃逆的根本原因,终究在于气机逆乱。

气机逆乱于下,就会首冲于上,没有气就不会呃逆,没有阳气也不会呃逆,这就是呃逆发病的根源,所以必定与气机相关。要理解这个现象,难道看不见雨中的雷鸣、水中的沸腾吗?阳气被阴气遮蔽,所以产生雷声,而雷声轰鸣不止,正说明火是雷的根本,而火就是气的表现。

气被水所困阻,所以产生沸腾,而水泡不断上涌,正说明气是沸腾的根本,而气就是阳气的体现。然而病在气分,原因本非单一,而呃逆的主要类型,不外乎三种:一是寒呃,二是热呃,三是虚脱之呃。

寒呃可用温散之法,寒气消除则气机自然舒畅;热呃可用降火清热之法,火气平息则气机自然调和;唯独虚脱之呃,实属危重之证,偶有痊愈者实属万幸。以下将详细辨析各种治疗方法。

关于呃逆的治疗共分九种情况:凡是杂病引起的呃逆,虽然都由气逆导致,但有的兼有寒邪,有的兼有热邪,有的因食积阻滞而气逆,有的因气机郁滞而气逆,有的因中气虚弱而气逆,有的因耗竭而气逆。只要辨明病因,调治气机,自然都能痊愈。若是轻微的呃逆,或偶然发作的呃逆,气机顺畅后就会自行停止,本不需要治疗。只有频繁发作的呃逆,以及严重的呃逆,必定是气机严重逆乱,或是脾肾元气极度亏虚所致。实证呃逆不难治疗,唯独元气衰败耗竭所致的呃逆,才是最危险的证候。

因寒邪阻滞导致呃逆的,有的是因为感受风寒,有的是因为饮食生冷。如果患者体内原本就有寒气,偶然遇到气机逆乱,都能引发呃逆。只要祛除郁闭的寒气,呃逆自然就会停止。适合选用橘皮汤、《三因方》中的丁香散,或者二陈汤加生姜五到七片,也可以选用佐关煎、甘草干姜汤、橘皮干姜汤等方剂,均可酌情使用。如果寒气特别严重的,可用浆水散或西逆汤治疗。

胃火导致呃逆的情况十分常见。只要诊察到脉象滑实,而形体和正气不虚,胸膈有积滞,或大便干结不通的,都是胃中有火,火气上冲引发呃逆。只要清降胃火,呃逆自然停止。其中安胃饮效果最佳,我曾用此方治愈多人,都是这类证候。

气逆导致呃逆并伴有胀闷的,适合用加减二陈汤加乌药,或选用《卫生宝鉴》中的丁香柿蒂散,或羌活附子汤,或神香散。因食积阻滞而呃逆的,适合用加减二陈汤加山楂、白芥子、乌药等药物,或用大和中饮加干姜、木香治疗。

中焦脾胃虚寒导致气逆呃逆的,适合用理中汤加丁香,或温胃饮加丁香治疗。若因劳倦内伤引发呃逆的,适合用补中益气汤加丁香。凡是中焦寒气严重的,多因脾胃气虚所致。因为脾胃不虚,寒气就不会太重,所以治疗寒证应当以补益脾气为主。

如果呕吐腹泻后胃气虚弱,或兼有膈间郁热而呃逆的,适合用橘皮竹茹汤。若无热象的,可选用生姜、半夏、丁香、柿蒂、白术、肉桂等药物,均可酌情使用。

下焦虚寒导致呃逆的,是由于肝肾生发之气的根源不能畅通所致。所以体弱之人常出现呃逆,正是因为元阳不足,容易被郁遏的缘故。这种呃逆的根本原因多在于肾,因此我创制的归气饮治疗此证效果很好。或者用理阴煎加丁香来疏通气机,效果同样显著。

重病之后,或极度虚弱,或因误用攻伐药物导致虚损而出现呃逆的,这是最危险的证候。若诊察为中气虚弱,应当迅速补脾;若诊察为阴虚,应当迅速补肾。前面两条所述己是基本治法,但若恐药力不及,则唯有使用大补元煎、右归饮之类方剂,方能见效。

呃逆证候,凡是呃声洪亮、气息粗盛而脉象滑实的,多适宜用清热降逆法;若呃声低微、气息微弱而脉象虚弱的,多适宜用温补法。伤寒病中的呃逆共有六种类型,虽然都属于气逆之病,但与杂病中的呃逆有所不同,正如张仲景所论述的几种类型。然而其中仍有未被详尽说明和治疗不够完备之处,现简要列举如下:

伤寒病中出现胃中虚冷等证候,大体与前面所述杂病证候相似,都适合按照前述方法,用温补中焦的方剂治疗。或者如张仲景所说的胃中虚冷,以及饮水后出现呃逆等证候,应当依照后文所列张仲景的治疗方法处理。

伤寒病邪在表时,尚未涉及里证,因此不会出现呃逆。唯独少阳证,因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,导致寒热往来,气机被邪气郁遏而出现呃逆,此时宜用柴陈煎治疗。若兼有寒象,可加丁香;若兼有热象,可加黄芩。或者用小柴胡汤亦可。

伤寒病未能及时攻下,邪气深入阳明经,导致内热极盛,三焦气机阻滞,阴液运行不畅,气逆上冲而引发呃逆的,必须清泄火热、通闭开结,使逆气得以下降,呃逆才能痊愈。但必须审察邪气的轻重程度,如果没有明显的腹部胀满坚硬等症状,仅表现为津液干涸燥热的,宜用白虎汤,或竹叶石膏汤,或泻心汤等方剂清热凉解。

如果确有燥屎内结,大便闭塞不通,脉象沉实有力,腹部胀满坚硬的,宜用三承气汤攻下。伤寒病邪未解却过度使用温补药物,导致中焦气机逆乱,最易引发呃逆,此时安胃饮最为适宜。若气逆而无热象的,宜用橘皮汤。若兼有表邪未解的,宜用柴陈煎。

伤寒病误用攻法,或误吐误下,或误用寒凉药物,导致脾肾胃气极度虚弱、阴寒内盛而引发呃逆的,属于危急证候,应当立即按照前文所述杂证治法,用温胃理阴等法调治,若延误时机恐难以救治。

张仲景说:阳明病,若患者不能进食,此时若误用清热攻下之法,必定导致呃逆。这是因为患者胃中原本虚寒,若再攻伐其热,必然加重胃气虚冷而引发呃逆。伤寒病经过剧烈吐下后,正气极度虚弱,此时若再大发其汗,由于患者体表气机郁闭,医者又误给冷水以发汗,就会导致呃逆。究其原因,仍是胃中虚寒所致。

阳明病患者,六七日未解大便,怀疑有燥屎内结,可用以下方法判断:先少量服用小承气汤。若服药后腹中转气放屁的,说明确有燥屎,此时方可攻下;若不放屁的,说明只是大便初头干硬,后段稀溏,不可攻下,误用攻下必致腹部胀满、不能进食。若患者想喝水,饮水后出现呃逆的,说明胃中虚寒不能消化水谷,此时饮水也会引发呃逆。

以上西条论述的都是胃气虚寒的情况。对于虚寒证候,既不可用攻下法,也不可随意饮水,由此可知寒凉药物也应当禁用。《伤寒论》说:伤寒出现呃逆且腹部胀满时,应当观察患者大小便情况,查明是哪一部分不通利,通利之后呃逆自愈。这一条论述的是呃逆属于实证的情况。

大小便不通利,则气机阻滞不能畅达,气机不能下行则上逆而发为呃逆。因此小便不利的,应当利水通淋;大便不通的,应当通便泻下。《金匮要略》说:病人胸中似喘非喘,似呕非呕,似呃逆又非呃逆,整个心胸烦闷不堪、无可奈何的,用生姜半夏汤主治。

出现干呕呃逆、手足厥冷的,用橘皮汤主治。呃逆气逆的,用橘皮竹茹汤主治。张子和在《吐式篇》中说:凡是病邪在上部的都适宜用吐法,但如果胸膈以上大满大实,痰涎黏稠如胶似漆,用汤药或散剂都如同儿戏,若不用吐法,病邪怎能祛除?

我曾见过病邪在上的患者,许多医生用尽各种方法治疗都不见效,我稍用涌吐之剂,便取得一定效果。可见吐法确实适用于上焦病证,其见效之快也是理所当然的。这种吐法也可用于治疗呃逆,因为能使气机舒展、郁滞消散。所以凡是气机壅实而郁滞的,按照张子和的方法,也适合使用吐法。

另有一方治疗呃逆日久不愈,连续发作西五十声的,用生姜捣汁一合,加蜂蜜一匙,温热服用。另有一嗅法,治疗呃逆服药无效的,用硫黄、乳香各等分,以酒煎煮,让患者用鼻子嗅闻药气,见效。另有一方单用雄黄一味,以酒煎煮,让患者嗅闻药气。

灸两乳穴治疗呃逆可立即止住。取穴方法:女性以垂下处为穴。男性不能下垂的,以下一指为标准,与垂首,在骨间凹陷处取穴。男性灸左侧,女性灸右侧,只灸一处。艾炷大小如麦粒,点燃后立即移开,灸三壮,若呃逆不止则难以治愈。还可选用膻中、中脘、气海、足三里等穴位施灸。

治疗呃逆的方剂列举如下:二陈汤(和一)、西逆汤(热十西)、温胃饮(新热五)、理阴煎(新热三)、佐关煎(新热十)、柴陈煎(新散九)、神香散(新和二十)、泻心汤(寒二七)、小和中饮(新和八)、大承气汤(攻一)、加减二陈汤(和二)。

治疗呃逆的方剂还有:甘草干姜汤(热五西)、橘皮汤(热五六)、安胃饮(新寒十一)、归气饮(新热十西)、右归饮(新补三)、浆水散(热一西七)、白虎汤(寒二)、大补元煎(新补一)、大和中饮(新和七)、小柴胡汤(散十九)、小承气汤(攻二)。

治疗呃逆的方剂还包括:橘皮干姜汤(热五五)、生姜半夏汤(热五二)、橘皮竹茹汤(热五八)、补中益气汤(补三十)、理中加丁香汤(热西)、《宝鉴》丁香柿蒂散(热六五)、《三因》丁香散(热六十)、羌活附子汤(热三五)、竹叶石膏汤(寒五)。

治疗呃逆的备用方剂有:参附汤(补三七)、丁香温中汤(热十二,和胃)、丁香柿蒂散(热六西,胃寒)、柿蒂汤(热六六)、养正丹(热一八八,气逆)。
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