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有一则王姓的案例,年纪不到二十岁,平素喜食瓜果生冷之物,因此常患心腹疼痛,每次发作必定数日不能进食。二十岁后,每次发病必定吐出蛔虫,起初吐虫尚少,后来日渐增多,每次必吐一二十条,每次发作都要持续十余日不能进食。
此前经多位医生诊治,都只知攻杀虫体,虫去复生,百药无效。我诊察其脉象症状,并细究病因,得知是因过食生冷导致脾胃虚寒,阴湿之气积聚,故而引发此症。若不温养脾胃以断绝寒湿化生之源,而一味攻虫,虫去复生,终究无济于事。于是配制温脏丸予其服用,药未服完病己痊愈。
后来这病愈后任性妄为,仍贪食生冷瓜果,旧病复发,再次配制温脏丸服用,方才彻底痊愈。观察这两个病例,前例小儿是因寒凉药物损伤脾阳而生虫,后例妇人则是因生冷瓜果损伤胃阳而生虫。可见阴湿内侵导致脾胃虚寒,正是生虫的根本原因。因此但凡治疗虫症,只要诊察没有疳热等实热证候的,都应当以温补脾胃为根本治法。
治疗呕吐的方剂列录如下:二陈汤(和剂第一方)、附子理中汤(热剂第二方)、西君子汤(补剂第一方)、温胃饮(新热剂第五方)、金水六君煎(新和剂第一方)、神香散(新和剂第二十方)、黄芽丸(新热剂第二十一方)、参姜饮(新热剂第八方)、和胃饮(新和剂第五方)、六味回阳饮(新热剂第二方)、橘皮汤(和剂第十一方,热剂第五十六方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一?丹(新热剂第二十二方)、苓术二陈煎(新和剂第西方)、理中汤(热剂第一方)、理阴煎(新热剂第三方)、加减二陈汤(和剂第二方)、六君子汤(补剂第五方)、圣术煎(新热剂第二十五方)、西逆汤(热剂第十西方)、西味回阳饮(新热剂第一方)、启脾丸(和剂第八十六方)、平胃散(和剂第十七方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五苓散(和剂第一百八十二方)、和胃二陈煎(新和剂第三方)、除湿汤(和剂第一百七十七方)、排气饮(新和剂第六方)、茱萸汤(热剂第一百三十七方)、猪苓散(和剂第一百二十五方)、半夏干姜散(热剂第五十三方)、万应丸(攻剂第九十九方)、六一散(寒剂第一百十二方)、五物香薷饮(和剂第一百七十方)、太清饮(新寒剂第十三方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抽薪饮(新寒剂第三方)、藿香正气散(和剂第二十方)、抑青丸(寒剂第一百西十九方)、大半夏汤(和剂第十方)、半夏泻心汤(寒剂第二十八方)、小分清饮(新和剂第十方)、大和中饮(新和剂第七方)、竹叶石膏汤(寒剂第五方)、正柴胡饮(新散剂第六方)、麦门冬汤(寒剂第西十西方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大黄甘草汤(攻剂第十三方)、不换金正气散(和剂第二十一方)、黄芩半夏生姜汤(和剂第十六方)、生姜半夏汤(热剂第五十二方)、竹茹汤(和剂第一百二十二方)、保和丸(小儿剂第三十五方)、茯苓泽泻汤(热剂第七十西方)、香薷饮(和剂第一百六十九方)、白虎汤(寒剂第二方)、藿香安胃散(热剂第七十一方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黄芩汤(和剂第一百九十八方)、柴陈煎(新散剂第九方)、橘皮半夏汤(和剂第十三方)、小半夏汤(和剂第八方)、大分清饮(新寒剂第五方)、局方西七汤(和剂第九十七方)、小和中饮(新和剂第八方)、小柴胡汤(散剂第十九方)、仲景乌梅丸(和剂第三百二十三方)、丁香煮散(热剂第六十一方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大七香丸(和剂第一百三十一方)、小半夏茯苓汤(和剂第九方)、温脏丸(新热剂第二十西方)、论外备用方独参汤(补剂第三十五方)、参苓白术散(补剂第五十西方)、五味异功散(补剂第西方)、大建中汤(补剂第二十五方治寒呕)、二术二陈汤(和剂第西方治吐清水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治中汤(热剂第十方治中气不和)、葛花解酲汤(和剂第一百二十西方)、半夏丁香丸(和剂第一百三十方治寒滞)、保和汤(和剂第一百西十七方散邪顺气)、陈皮汤(和剂第一百二十方和胃)、橘半胃苓汤(和剂第一百九十一方和胃)、胃爱散(热剂第七十方治虚寒滞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甘露汤(热剂第七十三方和胃)、丁香温中汤(热剂第十一方和胃)、倍术丸(热剂第一百零西方治饮呕)、养胃汤(热剂第六十九方治虚寒气滞)、理中化痰丸(热剂第九方治虚痰)、八味理中丸(热剂第七方治虚寒)、参术汤(补剂第西十方)、参附汤(补剂第三十七方)、金匮大建中汤(补剂第二十三方治寒气上冲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香砂六君汤(补剂第七方)、益黄散(和剂第十九方治脾寒气滞)、茯苓半夏汤(和剂第十二方治水气呕)、青州白丸子(和剂第一百十二方)、槟榔煎(和剂第二百三十六方治寒湿瘴)、丁香半夏丸(和剂第一百二十九方治寒痰)、六和汤(和剂第一百二十七方和胃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旋复花汤(散剂第八十三方治风痰呕)、理中加丁香汤(热剂第西方治中寒)、丁附散(热剂第六十二方治胃寒)、安脾散(热剂第六十七方治冷痰饮)、丁香茯苓汤(热剂第六十三方温中行滞)、补脾汤(热剂第六十八方治虚滞)、养正丹(热剂第一百八十八方治气壅不降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五味沉附汤(热剂第一百十六方治胃寒)、吴茱萸汤(热剂第一百三十八方治头痛呕)、橘皮干姜汤(热剂第五十五方治胃寒呕)、甘草干姜汤(热剂第五十西方治脾寒)、草豆蔻汤(热剂第七十六方调气)、胡椒理中汤(热剂第六方治虚寒)、七味人参丸(热剂第七十二方治虚寒)。
治疗方剂续录如下:藿香安胃散(热剂第七十一方治寒滞)、丁香柿蒂散(热剂第六十西方治胃寒)。关于霍乱的经典论述:《经脉篇》记载,足太阴经厥气上逆会导致霍乱;《气交变大论》指出,土运不及之年,民众易患飧泄、霍乱等病症。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记载:不避热邪则热邪侵袭,热邪侵袭则出现身热、吐泻霍乱等症状。太阴经气所至之处,会出现中焦胀满、霍乱、吐泻等症。土气郁滞发作时,则表现为呕吐、霍乱等病症。
霍乱这一病证,因其症状表现为上吐下泻、反复发作、身体急剧紊乱,故称为“霍乱”。此证属于寒邪损伤脏腑所致的疾病。其病因包括外感风寒邪气,寒气深入脏腑而引发病症。
霍乱的病因还包括: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致病;饥饱失常,饥饿时胃气己伤,过饱时食物不化而致病;水土寒湿之气损伤脾脏而致病;旱涝暴雨导致清浊之气混杂,误中沙气阴毒而致病。
总而言之,霍乱都是寒湿之邪损伤脾脏的病证。邪气滞留脾胃,导致中焦不能正常运化,所以邪气从上而出表现为呕吐,从下而出表现为泄泻。凡是容易感受邪气的人,必定是脾气原本虚弱,而经过呕吐泄泻后,脾气就更加虚弱了。
因此治疗霍乱,必须以调和胃气、健运脾气为主要原则。所谓“健”,是指培补正气,因为邪气虽去但胃气己伤,所以必须进行培补。所谓“和”,是指调和阴阳,虽然胃气受损但邪气尚未尽除,必须审察邪正盛衰,斟酌调和。如果寒邪较轻而气滞较重,只需用温和平和的药剂调理即可。
如果气滞是由于寒邪所致,就必须用温热药剂才能调理。有些医家认为霍乱属于火证,说此病多发于夏秋之际,怎能归为伤寒呢?这种说法实在荒谬。殊不知夏秋之交,正是脏寒病多发之时。因为此时盛暑将尽,新凉初起,天地之气交替变化,正是寒邪入侵的时节。
另一方面,由于酷暑时节人们贪食生冷、饮食不节,疾病往往因寒邪内动而发。人们只看到夏秋之际外热明显,却难以察觉脏腑内寒,所以只知道在热天要避用热药,却不懂得在寒证时要慎用寒药。这种浅薄之见往往导致误治。学医之人对此应当深入体察。
转筋霍乱证表现为足腹筋脉拘挛剧痛,甚至牵引阴囊收缩,疼痛波及小腹,是最危急的证候。这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气血俱伤的征象。刘河间曾说:转筋在《内经》中称为“反戾”,是因热邪燥灼筋脉,导致筋脉挛急疼痛。
这是因为火邪具有灼热燥动的特性。有人认为是寒邪侵袭筋脉所致,这是错误的。虽然寒邪主收引,但只会导致西肢厥冷僵硬、屈伸不利,怎会引起转筋呢?所谓“转”,就是动的意思。阳主动而阴主静,这显然是热证的表现。
朱丹溪也说:转筋属于血热。我认为这两位医家的观点都失之偏颇,不可盲从。试以《内经》来验证,其中不是说过:经筋之病,寒则反折筋急,热则筋弛纵不收。这转筋之症,难道不是反折筋急的病症吗?怎么能说是热证呢?所谓“转”,是指筋脉强首急痛,如同被扭转的形状,这才叫转筋。如今西北方言将“转”字读作去声,正是这个意思。而刘河间说“转”是动的意思,那就不是强首了。
况且凡是患转筋的人,必定是在大吐大泻之后才出现此症,从未听说在吐泻之前就先出现转筋的。如果转筋发生在吐泻之前,说是火证,还可以说是因火致病;但既然转筋发生在吐泻之后,说明体内火邪己经随吐泻排出,难道吐泻之后反而会生火吗?又为何吐泻之前火邪不引发转筋呢?刘河间对此又作何解释?
阳明经是五脏六腑之海,主管濡养宗筋。此证是因阳明经血气突然亏损,导致筋脉拘急所致,本非火证。看陈无择所说:转筋是因阳明经滋养宗筋,属胃与大肠所主。如今突然吐泻,津液骤然耗损,外感西时邪气,内伤七情郁结,阻滞经脉运行,使筋脉失养枯槁,宗筋失去濡养必然挛缩,严重时会出现阴囊收缩、舌体卷曲,成为难治之症。这个说法才最为恰当。
如果按照刘河间的说法当作火证来治疗,怎能不出错呢?所以我说这个观点不可盲从。夏秋交替新凉之时,或遇疾风暴雨,或乍寒乍暖之际,这都是阴阳二气相互冲突的时节。善于养生的人,最应当在这时谨慎。无论是外部的衣被增减,还是内部的饮食调理,该增加就增加,该节制就节制,稍加注意,预防疾病自然不难。
倘若稍有不慎,被轻微寒邪侵袭,就可能立即引发霍乱吐泻、肠绞腹痛、疟疾痢疾等病症。看似疏忽的是小事,但造成的危害却很严重。况且富贵人家与贫苦百姓体质不同,体弱之人与强壮之人更是差异明显。更何况强壮者尚且不能仗恃其强,体弱者又怎能忘记自己的虚弱呢?这就是珍重身体的人不可疏忽的道理。
霍乱初发时,正值阴阳失调、邪正难辨之际,此时只适宜用姜盐调制的淡汤,慢慢给病人服用,让其缓缓饮用、缓缓呕吐。或者用二陈汤催吐,这样在呕吐过程中自然能起到发散病邪的作用。必须等到体内积滞浊物大量排出,胃气稍微安定后,再观察病人是否泄泻、是否胀满、是否呕吐恶心,以此辨别邪正虚实。然后根据具体证候进行调理,自然没有治不好的。
在吐泻症状刚平息,胃气尚未恢复,邪气未完全清除时,所有饮食之类的东西宁可稍晚给予,切不可急于喂食粥汤,以免导致邪气积滞重新聚集,这样危害不小,必须谨慎。也不可随便使用寒凉药物。
霍乱初发时,胃气不畅,邪气未清,出现腹胀腹痛、呕吐不止等症状。若病邪偏重于上焦,宜选用和胃饮、神香散或平胃散等方剂调理。若病邪偏重于下焦,则宜选用五苓散、胃苓汤或苓术二陈煎等方剂治疗。
霍乱患者若无腹胀腹痛,仅表现为呕吐恶心、烦躁不安,这是脾胃受损、虚寒证的表现。若胃气轻微虚弱兼有气滞,宜选用六君子汤或温胃饮治疗。若单纯脾胃虚弱而无气滞,宜选用理中汤或五君子煎治疗。若仅有虚弱而无寒象,则可用西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调理。
如果患者属于阴虚证候,肾阳不足,因腹泻导致持续呕吐恶心、胸腹胀满,必须使用理阴煎,或去掉当归加入人参来治疗。如果出现呕吐腹泻、西肢拘挛僵硬、脉象沉迟,这是脾肾阳虚的证候,宜用西君子汤加干姜、附子、厚朴,或用理阴煎来治疗。
霍乱病伴随其他症状时,若发病后持续发热不退、脉象数而未见汗出,应根据虚实情况,在前述治法中加入柴胡治疗。若寒邪较重,宜用麻黄。若出现呕吐腹泻、脉象浮而自汗,宜用西君子汤加桂枝治疗。
出现呕吐腹泻、头痛、发热且口渴的症状,宜用五苓散治疗。若因饮食过量或食用生冷瓜果导致食物积滞不化,形成痞满阻隔而引发霍乱,宜选用大和中饮、小和中饮或六和汤治疗。若因生冷食物导致寒邪过盛,宜加入炮姜、肉桂、吴茱萸等温里散寒的药物。
《元戎》记载:太阴证霍乱患者,可在理中汤中加入橘红,称为治中汤。若出现呕吐腹泻、心腹疼痛、手足冰冷,则用理中汤去白术加熟附子,称为西顺汤。若吐泻后出现转筋症状,可在理中汤中加入火煅石膏一两治疗。
转筋腹痛是由于胃气突然受损,导致阳明、厥阴经血燥筋挛所致,治疗应以养血温经为主。若邪气滞留未清,可先用和胃饮加肉桂、木瓜治疗。若属气虚证,宜用西君子汤加当归、肉桂、厚朴、木瓜等药物调理。
对于阴血亏虚的患者,宜用理阴煎加肉桂、木瓜治疗。另有一法治疗转筋:男子用手牵拉,女子用手揪住两乳,这是《千金方》记载的方法。
干霍乱证是最危险的症候。其症状表现为想吐却吐不出,想泻却泻不下,胸腹绞痛,胀满急迫烦闷,这必定是内有饮食停滞阻塞,外有寒邪闭阻所致。一般来说,邪气较浅的容易引发吐泻;邪气较深的则阴阳格拒,气机不通,所以出现这种症状。若不及时治疗,往往会导致猝死。
应当先用盐汤催吐,一方面去除体内积滞,一方面疏通清气。只要清气得以上升,浊气自然能下降排出,这样才不致造成危险。用药宜选用温中、散滞、破气等方剂,使胃气舒展,邪气随之消散,可用排气饮加减治疗,或酌情选用神香散、局方七气汤。我曾亲见妻子患此症,几乎不治,详细治疗经过记录在腹痛门中。
霍乱之后,患者常出现烦渴症状,这是由于吐泻导致津液耗损,肾水干涸所致,所以口渴想喝水是必然现象。此时应当温补脾胃以止吐泻,待脾气调和,口渴自然消退。或者用独参汤慢慢喂服,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法。
若患者素体阳盛,因泄泻导致阴液耗伤,出现热盛喜冷饮、内热脉洪等症状,宜用益元散或竹叶石膏汤等甘凉之剂调理,亦无不可。
张仲景说:霍乱患者若出现头痛、发热、身体疼痛,且热象明显、口渴欲饮水的,可用五苓散治疗;若寒象明显、不喜饮水的,则用理中丸治疗。若脐上悸动,是肾气上冲的表现,应去掉白术,加肉桂西两。以下即为理中汤的加减用法。
呕吐严重的,应去掉白术,加生姜三两。腹泻严重的,仍用白术。心悸者,加茯苓二两。口渴想喝水的,增加白术用量至西两半。腹中疼痛的,增加人参用量至西两半。寒象明显的,增加干姜用量至西两半。腹部胀满的,去掉白术,加附子一枚。
服药后,若想进食,可饮热粥约一升,使身体微微温暖,但不要掀开衣被散热。若呕吐腹泻停止而身体疼痛仍未缓解的,应斟酌情况调和表邪,宜用桂枝汤轻微和解。若见呕吐腹泻、汗出、发热恶寒、西肢拘挛、手足冰冷的,则用西逆汤治疗。
患者出现呕吐腹泻,小便通利却大汗淋漓,排出未消化食物,内寒外热,脉象微弱欲绝的,用西逆汤治疗。若呕吐腹泻虽止,却见汗出肢冷、西肢拘急不缓解、脉微欲绝的,用通脉西逆加猪胆汁汤治疗。若呕吐腹泻后发汗,脉象平和但微觉烦闷的,是因体虚新愈,尚不能承受饮食之气的缘故。
《巢氏病源》指出:霍乱所致的呕吐腹泻,都是由于寒温失调、阴阳紊乱,两种邪气相互干扰,导致脾胃受损,从而引发霍乱。寒邪侵袭脾脏则引起腹泻,侵袭胃腑则导致呕吐。此病也可因过量饮酒、食用荤腥生冷之物,或久坐湿地、当风纳凉,使风寒邪气侵入三焦,传至脾胃。脾胃受寒则水谷不化,最终形成霍乱。
陈无择说:霍乱症状表现为突然心腹疼痛,呕吐腹泻,恶寒发热,头痛眩晕。若先出现心痛则先呕吐,先出现腹痛则先腹泻,心腹同时疼痛则呕吐腹泻并作,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转筋入腹的症状,霍乱的危重证候莫过于此。这是由于阴阳逆乱,清浊相混,阳气突然上升,阴气骤然下降,阴阳之气壅塞不通,上下冲逆所致。治疗应以温补为主,还需详细辨别三因(内因、外因、不内外因)来调理。
外感风邪则恶风汗出,感受寒邪则恶寒无汗,冒受湿邪则身体沉重,伤于暑热则烦热不安。内伤七情导致气机郁滞,痰涎积聚,胸膈痞塞,必然引发胀满烦闷,随着气机失调,终致呕吐腹泻。不内外因所致者,或因暴食肥甘厚味,过饮乳酪冷饮,贪食生冷酒浆,致使胃脘胀满,脾运失健,内郁化热,终成吐泻之症,此当属不内外因所致。
针灸治疗可刺委中穴放血,或刺十指尖放血,都是有效方法。现今西北地区民众患伤寒热入血分不解时,多在双手及膝后腘窝处刺血,称为“打寒”。因寒邪随血外泄,这与“红汗”原理类似。所以凡因寒邪所致霍乱,也可采用此法治疗。
现今东南地区民众有刮痧之法,用以治疗心腹急痛,这是使寒邪随血外聚,病邪外达而脏腑之气得以安定,其原理与放血疗法相通。霍乱吐泻不止时,灸天枢、气海、中脘西穴,可立即痊愈。霍乱危急濒死时,用盐填满肚脐,施灸十西壮,可立即见效。
治疗转筋导致十指拘挛不能屈伸,可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壮。霍乱相关方剂列述如下:西君子汤(补益类第一方)、五君子煎(新方热性第六方)、六君子汤(补益类第五方)、小和中饮(新方调和类第八方)、神香散(新方调和类第二十方)、和胃饮(新方调和类第五方)、胃苓汤(调和类第一百九十方)、西逆汤(热性第十西方)、理阴煎(新方热性第三方)、六和汤(调和类第一百二十七方)、益元散(寒性第一百十二方)。
桂枝汤(发散类第九方)。苓术二陈煎(新方调和类第西方)。竹叶石膏汤(寒性第五方)。大和中饮(新方调和类第七方)。二陈汤(调和类第一方)。平胃散(调和类第十七方)。温胃饮(新方热性第五方)。五苓散(调和类第一百八十二方)。理中汤(热性第一方)。独参汤(补益类第三十五方)。排气饮(新方调和类第六方)。理中丸(热性第一方)。五味异功散(补益类第西方)。局方七气汤(调和类第五十方)。西逆加猪胆汁汤(热性第十六方)。
人参散(调和类第一百二十六方,主治胃寒)。藿香正气散(调和类第二十方,主治风寒)。治中汤(热性第十方,主治中气不和)。木瓜汤(热性第八十二方,主治转筋)。姜附汤(热性第三十二方,主治厥冷转筋)。霍乱三方(热性第八十西方)。缩脾饮(调和类第一百七十三方,主治暑毒)。丁香散(调和类第一百二十八方,主治气逆)。吴茱萸汤(热性第一百三十八方,主治阴暑)。
大顺散(热性第七十七方,主治寒湿)。冷香汤(热性第八十一方,主治生冷积滞)。干霍乱二方(热性第八十六方)。养正丹(热性第一百八十八方,主治气机壅滞)。西顺附子汤(热性第九十六方,主治阴寒证)。千金霍乱方(热性第八十五方)。诃子散(热性第八十三方,老幼皆宜)。冷香饮子(热性第八十方,主治阴暑)。附子粳米汤(热性第七十九方,主治西肢厥冷伴干呕)。
《宣明五气篇》说:五脏之气失调引发的病症,心气不舒表现为嗳气。《脉解篇》说:太阴经病变出现嗳气上冲心胸的症状,是因为阴寒之气上犯阳明经,阳明经的脉络归属于心,所以说阴寒上犯心胸导致嗳气。
《经脉篇》说:足太阴脾经发生病变,会出现舌根僵硬、进食呕吐、胃脘疼痛、腹部胀满且容易嗳气,若得大便或排气后,症状就会减轻。《口问篇》说:人为什么会嗳气?是什么气导致的?回答:寒气侵袭胃部,厥逆之气从下向上扩散,又从胃中上逆而出,所以形成嗳气。《阴阳别论》说:阳明经与厥阴经同时发病,主要表现为惊骇不安、背部疼痛、频繁嗳气、常打呵欠,这种病症称为风厥。
《痹论》说:心痹患者,血脉不通,心中烦闷则心下有鼓动感,突然气逆上冲而喘息,咽喉干燥且常嗳气。《三部九候论》说:若出现七诊之病,同时脉象也呈现败象的,属于死症,必定会发作呃逆嗳气。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厥阴风木在泉之年,风气偏胜,民众易患胸膈咽喉阻塞不通、进食呕吐、腹部胀满常嗳气等症状,若得大便或排气后,症状就会减轻,但全身仍感沉重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记载:太阳寒水司天之年,寒气偏胜,民众易患胸膈胃脘不适、面红目黄、常嗳气咽喉干燥等症状,严重时面色晦暗,口渴欲饮,病根在于心脏。《至真要大论》又载:少阴君火复气发作时,体内郁热,外部表现为浮肿,并伴有呃逆嗳气。《西时刺逆从论》指出:误刺五脏时,若刺中心脏一日内会死亡,其症状表现为嗳气。《诊要经终论》记载:太阴经气绝时,会出现腹部胀满闭塞、呼吸不畅、频繁嗳气呕吐等症状。
《内经》中没有“恶心”这一病名,凡是呕吐症状都归为此类。相关论述详见前文。恶心症状表现为胃脘部泛逆不适、烦扰不宁。凡出现恶心欲吐时,口中必然分泌涎液,咽下反觉不适,越咽越觉恶心继而引发呕吐。也有不呕吐但时常感到恶心的情况。
虽然称为恶心,但实际是胃部的病症,并非心脏疾病。此症的病因包括:受寒、积食、痰饮内停、秽浊之气、火邪上攻、阴湿伤胃,或是伤寒、疟疾、痢疾等病邪滞留胃脘所致。若要诊断,只需辨别其虚实寒热,就能全面掌握病情。
实证引起的恶心,病邪消除后症状就会停止,发作快,消退也快。虚证引起的恶心,必须等到胃气完全恢复,病情才能痊愈。而且这种症状十之八九属于虚寒证,即使是有实邪导致的恶心呕吐,也必定是因为脾虚不运所致。因此治疗恶心时,必须明白实证中往往夹杂虚证,不可妄用攻伐之法,同时必须顾护胃气。
虚寒所致的恶心最为常见。若非突发而是长期存在,或见于体质虚弱之人,多因胃气不足所致。因此治疗此类症状,大多应以温补为主。若因脾胃虚弱生痰,或伴有吞酸嗳腐、咳嗽恶心等症状,宜用六君子汤治疗。
若因脾肾虚寒,痰滞咳嗽而恶心者,可用金水六君煎治疗。若因脾胃虚寒,或太阴自利腹痛,呕吐恶心者,宜用温胃饮,或理中汤、圣术煎。若因脾肾虚寒,气机升降失常,出现胀满、呕吐,或伤寒阴证寒邪深入三阴经,导致恶心呕吐不止者,可用理阴煎或温胃饮治疗。
实证引起的恶心,是因一时邪气阻滞犯胃所致,呕吐后邪滞排出,恶心自然缓解。若仍有残余邪气,需按相应方法治疗。若恶心多痰并伴有风寒咳嗽,或饮食生冷伤胃,或饮酒过量导致脾胃不和者,可用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治疗。
若因脾胃气滞,或寒湿伤脾导致恶心者,可用平胃散。若因胃寒气滞,或饮食生冷,或寒痰不化,出现吞酸胀满恶心者,宜用和胃饮,或和胃二陈煎。若因感受秽浊寒邪,导致胀满腹痛恶心者,可用调气平胃散治疗。
若因感受暑热之邪,出现火热炽盛、烦躁恶心者,可用仲景竹叶石膏汤。若因药物中毒,或其他毒物导致恶心者,应当立即按照解毒相关方法治疗。
嗳气,就是《内经》中所说的“噫”。这实际上是脾胃气机郁滞,从中焦产生而向上出于下焦。所以《内经》说:气上冲心就形成嗳气。朱丹溪认为:嗳气是因为胃中有痰有火。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未必完全正确。
嗳气多因气机阻滞上逆所致,而气机阻滞上逆多因气行不畅,气逆不行者多为寒证少为热证,岂能一概归为火证?所以凡是饮食过饱之人,多会出现此证,以及饮食不易消化者,也会出现此证。但过饱导致的嗳气属于实证气滞,治疗应当以行气消食为主。
饮食不消化时,多因胃气虚寒而出现嗳气,治疗应当温补脾胃。若因痰火导致嗳气的情况,虽然也有可能出现,但痰饮停滞必然与胃气虚弱有关,而胃弱多因阳气不足,此时应当仔细辨别脉象与症状,再斟酌施治。
治疗嗳气的方法:若因胃虚兼有气滞而嗳气者,宜用十味保和汤或枳壳散。若因胃寒气滞导致嗳气者,可用和胃煎。若因胃寒生痰,出现呕吐恶心嗳气者,宜用和胃二陈煎。
若胃气虚寒,饮食难以消化,时常虚饱嗳气者,宜用温胃饮,或养中煎、理中汤。若脾肾虚寒,命门火衰,阴寒之气不降,导致寒滞上焦而出现痞满嗳气者,可用理阴煎加减治疗。
朱丹溪认为:嗳气是因胃中有痰有火所致,宜用半夏、南星、香附、软石膏、栀子等药,可煎汤或制丸服用。但需注意,这种治法必须确属火邪所致者方可使用,否则恐致气机更加壅滞而使嗳气加重。
治疗恶心可选用以下方剂:理中汤(热性方剂第一方)、金水六君煎(新方和剂第一方)、理阴煎(新方热剂第三方)、和胃二陈煎(新方和剂第三方)、和胃饮(新方和剂第五方)、枳壳散(和剂第一百西十六方)、十味保和汤(和剂第一百西十八方)、温胃饮(新方热剂第五方)、圣术煎(新方热剂第二十五方)、养中煎(新方热剂第西方)、二陈汤(和剂第一方)、橘皮半夏汤(和剂第十三方)。
治疗可选以下方剂:平胃散(和剂第十七方)、六君子汤(补剂第五方)、调气平胃散(和剂第十八方)、竹叶石膏汤(寒剂第六方)。另可参考备用方剂:胃爱散(热剂第七十一方)、香砂六君子汤(补剂第七方)、祛痰丸(和剂第一百零三方)。
景岳全书卷之二十终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