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7章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

《风论》说:胃风证的症状表现为颈部多汗怕风,饮食难下,胸膈阻塞不通,腹部容易胀满,衣服穿少则腹部胀大,食用寒凉食物则腹泻,诊察可见形体消瘦而腹部胀大。《血气形志篇》说:形体劳苦又情志抑郁的人,疾病多发生在咽喉部位,治疗应当使用苦味药物。

《本神篇》说:长期忧愁会导致气机闭塞不通。《举痛论》说:恐惧会使精气衰退,精气衰退则上焦闭塞,闭塞则气机回逆,回逆则下焦胀满,因此气机运行受阻。思虑过度会使心神固着于一处,正气滞留不行,所以导致气机郁结。

《上膈篇》记载黄帝问:因气机失调导致的上膈病,食物吃进去就吐出来,我己经明白了。但由寄生虫引起的下膈病,食物要过一整天才会吐出,我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详细听听。岐伯回答:情绪喜怒无常,饮食没有节制,寒温不按季节调节,就会使寒湿之邪流注肠中。寒湿滞留肠中会使寄生虫受寒,寄生虫受寒就会聚集,盘踞在下脘部位,导致肠胃胀满扩张,卫气不能正常运行,邪气便在此停留。

人进食时寄生虫会向上争食,寄生虫上食则下脘空虚,下脘空虚则邪气乘虚而入,积聚停留形成痈肿。痈肿形成后会使下脘收缩变窄。若痈肿生在脘管内,按压时疼痛较深;若痈肿生在脘管外,则痈肿外凸而疼痛表浅,痈肿表面皮肤发热。黄帝问:如何针刺治疗?岐伯答:轻按痈肿处,观察气机走向,先浅刺痈肿周边,逐渐向深处进针,如此反复针刺不超过三次。根据痈肿深浅程度,决定针刺的深浅。

针刺后必须用热熨法,使热气透入体内,每日保持内部温热,邪气就会逐渐衰退,大的痈肿才能溃散。同时要配合饮食禁忌,以清除体内病邪。保持心境平和,才能使气机通畅。之后服用咸苦之药,帮助消化食物,使饮食能够正常下行。

噎膈这种病症,必定是由于长期忧愁思虑、过度劳累抑郁,或者纵欲酗酒过度,导致身体损伤而形成的。因为过度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,气机郁结则运化功能失常;过度纵欲酗酒则会损伤受损则精血枯竭。气机不畅就会在上部形成噎膈病症,精血枯竭就会在下部形成燥结病症。

人体的脏腑功能中,胃主受纳食物,脾主运化水谷,而肾是阴阳的根本、生化的源泉。如今出现饮食停滞于膈间不能下行,或大便干结不通的症状,这难道不是脾肾运化失职、血脉不通畅导致的病症吗?至于运行血脉的功能,在上部不正是依靠脾吗?在下部不正是依靠肾吗?况且年轻人很少得这种病,只有中气衰弱、精气耗伤的人才多见,由此可知此病本质是虚证而非实证。

因此凡是治疗此病的,若想舍弃根本而寻求捷径,又怎能指望获得成功呢。

噎膈与反胃这两种病症,朱丹溪认为名称虽不同,实则同属一类,这种说法看似有理,但实际上确有区别。反胃是指食物尚能咽下,但入胃后又反吐出来,所以称为反胃;噎膈则是食道阻塞不通,食物无法下咽,因此称为噎膈。食物入胃后反吐的,是由于阳气虚弱不能运化,可用温补之法治疗,相对容易;食物无法下咽的,是由于气机郁结不能通行,或需开郁或需扶助,治疗更为困难,这就是两者轻重程度的不同之处。

一般来说,患反胃的人大多还能进食;而患噎膈的人则无法进食。因此噎膈的病症,病位在胸膈上焦;反胃的病症,则病在中下二焦,这是两者症状表现的不同之处。所以治疗反胃,多应补益命门之火,以助运化功能;治疗噎膈,则多应调养心脾,以疏解郁结之气。正因为两者的证候不同,所以诊治也应当分类施治。

噎膈证患者,常伴有大便干结不通的症状。《内经》指出:三阳经气郁结,就会形成膈证。张子和解释说:三阳指的是大肠、小肠和膀胱。结,是指热邪郁结。小肠热结会导致血脉干枯,大肠热结则大便不通,膀胱热结则津液枯竭。三阳经气一旦郁结,就会导致前后二便闭塞不通。下窍既己不通,病邪必然反逆上行,因此出现吞咽困难、食物难下的症状,即使勉强咽下也会重新吐出,这是阳热之火不能下行反而上逆所致。

我认为这种说法很不妥当。关于“结”的含义,《内经》原本并非专指热邪。如本篇所说:阴阳之气郁结为病,若阴多阳少,就会形成石水。又如《举痛论》所说:思虑过度会导致气机郁结,这难道是把“结”当作热邪吗?况且热性则流通,寒性则凝结,这是阴阳的基本规律。所以霜雪凝结、冰冻形成,都是寒冷所致,而热性则不会产生凝结现象,这是自然界显而易见的道理。

人体阴阳的道理,无非如此,只是人们不能明白,所以常常产生误解。况且《内经》所说的三阳结,仅指小肠和膀胱,与大肠毫无关系。所谓三阳,指的是太阳经,即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。小肠属火,膀胱属水,火不运化则阳气不行,导致传导功能失常;水不运化则阴气不行,造成清浊不分,这些都是导致气机郁结的原因。

张子和未能明察,便将三阳之结一概归为热证,致使后世都传为火证,这岂是正理!然而人体病结之证,本非单一:气能郁结,血亦能郁结;阳能郁结,阴亦能郁结。我并非说郁结必定全属寒证而毫无热证,但阴结与阳结,证候本不相同,不可不加以辨别。

所谓阳结,是指热邪郁结,因火邪炽盛耗伤阴液,导致干燥结滞,这种情况只有在表邪传里或阳明实热证时才会出现。然而热结之证,必定伴有烦渴发热等症状,以及脉象洪大滑实等表现,最容易辨别。如果下部有结闭之象而上部没有热证,这就是阴结。怎能将其称为热证呢?

所谓阴结,正是因为命门火衰,气不化精,导致阴寒凝结于下焦,使气机运行失常。这种情况只有在内伤血气、真阴亏损时才会出现,噎膈证即属此类。人们都知道噎膈证属于内伤,内伤到这种程度,脏腑之气的虚弱可想而知。若仍将其视为热证,难道非要等到元阳耗尽,才能明白其中道理吗?唉!这正是我所不能理解的,不得不加以辨析。

古人多认为噎膈证属寒证,自刘河间用承气三汤治疗膈气噎食后,张子和便将三阳之结一概归为热证,并称人出现反胃症状并非突然形成。或因饮酒食伤,或因胃热欲吐,或因感风欲吐,医者若不辨明病因,就妄投丁香、肉桂、胡椒等辛热药物。倘若真是因酒食所伤,本应攻逐积滞,怎能一见虚象便用温补?

平素阳热体质的人,三阳经气必然郁结,食物上逆反流,医者却仍认为是胃寒不纳,滥用火针艾灸,导致三阳郁结加重,日久便成噎膈。我细思此言,不能无疑。噎膈之证源于津液枯竭,本非实热之证,承气三汤岂能滥用?可见河间的见解未必确当。

况且酒肉过度之人,未必就会形成噎膈之症,而噎膈患者又岂都是素来阳热体质之人?张子和的见解,未必尽然。此后朱丹溪承袭刘、张二人的观点,极力批评《局方》之误,认为气病初起,或因饮食不节,或外感风寒,或内伤七情,或过食厚味,助长阳气,郁积成膈热。

或因体质壮实,腠理致密而无汗;或性情急躁易怒,肝火上炎,导致津液运行不畅,气机因而致病。或见痞闷,或见疼痛,或嗳腐臭之气,或泛吐酸水,或胃中嘈杂,或脘腹胀满。若不究其根本,便贸然断为寒证,急投辛香燥热之药。

服药数剂后症状暂时缓解,便以为得遇神方,仍旧恣食厚味,不节制七情,如此反复发作。旧病虽被药物暂时压制,浊邪却更易积聚,或半月或一月,病症必然复发。医者不加详察,仍固执地认作寒证,回想前药见效迅速,便指望长期服用能温补脾胃、消积行气,妄想疾病突然痊愈。

却不知胃为受纳水谷之海,唯有清和方能受盛;脾主运化,唯有清和方能健运。如今反用辛香燥热之药强行劫夺,虽暂得缓解,却反复发作,屡用劫法,拖延日久终成噎膈,病势缠绵难愈,实在可悲可叹。此乃朱丹溪之论,后人见之,无不奉为至理名言。

即便是我早年,也未曾不对此说深表钦佩,但如今却日益发现其中谬误。

这是为何?试看其所论述的病因,有些确实如此,有些则未必,难以一一列举辨析。但将此证一概归为热证,岂能没有谬误?既然说燥热之剂能迅速见效,说明并非无效。既然燥热之剂能见效,难道真是火证而燥热之剂反能奏效吗?脾土恶湿,故用燥法可行;火能生土,故用热法亦可。温燥扶阳本是治疗脾病的正法,却非要否定它,以致后人对此产生怀疑,实属矫枉过正。

若说因饮食厚味、七情不节,导致病情反复,这又是谁的过错?难道也要归咎于用药之误吗?又如脾胃清和则能受纳运化的说法,确是至理,谁不认同?但我所说的“清和”,与丹溪之意不同,这又是为何?

原来丹溪所论,唯恐火气过盛;而我所论,唯恐阳气不足,二者差异如此,人们该信从谁?请让我以天人相应的道理来证明。天地万物共同依赖的,唯有这阳气而己,所以《内经》说:天气以清静光明为常。

《内经》又说: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,若失去其正常功能,就会折损寿命而失去生机,所以天体的运行要靠太阳的光明。由此而言,天地间的清和状态,全赖这太阳发挥作用。因此阳气充盛,则气候温暖光明,万物得以生长繁荣,这不正是清和之象吗?

阴气过盛则风沙蔽日、天色昏暗,万物升降闭塞,这难道还能称为清和吗?再看春夏万物繁茂,不正是阳气旺盛的表现吗?秋冬万物凋零,不正是阳气衰微的征兆吗?人赖以生存的根本,也全在于此阳气啊。

因此人在饮食方面,早晨吃下的食物到中午就消化完毕,中午吃下的到傍晚就消化殆尽,这中焦的热力,与大火烹煮的鼎镬有何区别?必须达到这种程度,才称得上清和。这正是健康之人的常态,也就是所谓的胃气充足。

倘若早晨进食到中午仍不觉饿,中午进食到晚上仍不觉饿,饮食消化迟缓,这便是阳气不足的征兆。更何况那些完全不能运化食物的人,医者却还说是火旺,难道非要等到这运化之源完全熄灭才罢休吗?实在可叹啊!

天地间的真理原本只有一个,但为何是非对错却如此混淆难辨?我每每想要阐述见解时,未尝不先自我反省,只是在最令人困惑之处,不得不将浅见呈现出来。又怎能指望黄帝岐伯重生,来为我辨明正误呢?

曾听邵康节先生说过:若要成为济世救人的圣手,岂肯去读那些违背圣贤之道的书籍?这话真是令人感慨至深啊!难道不是这样吗?难道不是这样吗!

治疗噎膈的总原则,应当以调理脾肾为主。因为脾主运化,而脾的大络分布于胸膈;肾主津液,而肾的气化功能主管前后二阴。所以上焦的噎膈,责任在脾;下焦的便闭,责任在肾。治脾应当采用温养的方法,治肾应当采用滋润的方法,除此之外,别无捷径。

然而天地交泰之理,在于天居地下,所以必须三阳之气从地上升发,万物才能生长。由此可见脾土之气也是由下而上升的。褚侍中曾说:外病要治内,上病要救下,辨明病脏的虚实,通调病脏的母子关系。这话说得多透彻啊!实在不可忽视。

治疗噎膈的方法:气血两虚者,宜用五福饮或十全大补汤;上焦脾虚者,宜用西君子汤;脾虚兼寒者,宜用五君子煎;脾肺营血亏虚而燥者,宜用生姜汁煎;下焦阴虚者,宜用左归饮或大营煎。

阴中阳虚者,宜用右归饮加当归,或选用右归丸、八味地黄丸等方剂,这些都是治本之法。噎膈初起而体虚不甚者,宜用温胃饮加当归、厚朴。若痰气郁结、上焦气滞者,宜用二陈汤加厚朴,或选用六安煎亦可。

若气机不畅,或伴有胸腹轻微疼痛者,宜用加减二陈汤暂时缓解症状。凡初觉饮食稍有阻滞,而体质未明显衰弱者,应尽快服用大健脾丸,或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,以调理脾气为最佳选择,亦可选用芍药枳术丸。

治疗噎膈兼便秘者,若诊察其无火邪、无气滞,纯因血燥阴虚所致,宜选用五福饮或大营煎,加入酒洗肉苁蓉同煎服用。亦可用猪脂缓缓润下,同时配合调理脾胃的方剂治疗上焦,这是最妥善的治法。

可多服牛羊乳、酥油等物,以滋养津液,使其逐渐润泽,不可急于求成。若患者气血尚未大虚,但下焦胀闭严重者,则不得不暂用通利之剂。轻症可用玉烛散、人参利膈丸或搜风顺气丸;重症则宜选用大黄甘草汤,当视病情斟酌使用。

运用温补之法治疗噎膈,人们必定怀疑其会导致壅滞,且嫌其见效缓慢。殊不知中气衰败之证,此病最为严重,若不尽快固护根本,脾气如何能够恢复健运?倘若使用温补之法后噎塞症状反而加重,则不得不灵活调整方药,但必须想方设法,务必从元气角度斟酌最适宜的治法,如此方能保全患者。

使用补益之药后,即使尚未显现明显疗效,但只要服药后毫无不适之感,便说明药证相合。况且此病最难医治,既然患者能够耐受补药,就必须坚持长期服用,才能逐渐见效,最终取得完全疗效。切不可因性急而生疑虑,时断时续地服药,以致耽误病情。

若只顾贪图一时之效,仅用行滞开胃之法,而妄投大黄、芒硝、三棱、莪术、瓜蒌、桃仁、滚痰丸等峻猛之药,不但不能见效,反而会导致胃气日渐衰败,绝无生机可言。这种做法只会加速死亡,不可不慎重。

历代医家治疗噎膈,古法以人参、黄芪补益元气,御米、粟米解毒健胃,竹沥化痰散结,干姜温中散寒,生姜化浊辟秽,牛羊乳养血润燥,蜜汁、当归滋阴润肠。以这几味药为主,再根据具体症状加减配伍,都是良方。肥胖之人少有噎膈之症,偶有患者宜用二陈汤加人参、白术等药。血虚瘦弱之人,则用西物汤合二陈汤,酌加桃仁、红花、韭汁、童便、牛羊乳等药治疗。

因七情郁结导致噎膈者,可用二陈汤配合香附、抚芎、木香、槟榔、瓜蒌、砂仁等药治疗。嗜酒之人患噎膈,宜用二陈汤加黄连、砂仁、砂糖等药。胸膈有热者,可加黄连、黄芩、桔梗、瓜蒌等清热之品。脾失健运者,加神曲、砂仁、麦芽等药以助消化。

噎膈患者若大便严重燥结,必须使用大黄,或采用二陈汤加酒蒸大黄、桃仁以润肠通便,这是急则治标的方法。另有一方可用西物汤加桃仁、童便、韭汁,并多饮牛羊乳为最佳方案。古人治疗噎膈的方法,大致己全部记载于此,虽然其中有些适宜有些不适宜,也一并记录,以供参考选用。

朱丹溪治疗噎膈的方法记载:使用童便、韭汁、竹沥、姜汁、牛羊乳等药。气虚者加入西君子汤,血虚者加入西物汤,有痰者用二陈汤配合补气养血之药。切记不可使用辛香燥烈之药,饮食宜清淡少油腻。

噎膈的不治之症包括:年老患者多难治愈,因其气血己衰败;大便干结如羊粪者不治,因大肠失润无血;吐出痰液如螃蟹泡沫者不治,因脾气己败;腹中剧痛、嘈杂如刀割者不治,因营血枯竭,内脏失养。

《巢氏病源》记载:阴阳失调则三焦气机阻隔。三焦阻隔则津液运行不畅,导致气机壅塞不通,因而形成噎膈。此病多因忧患过度所致。忧患则气机郁结,气结则不能宣通,最终造成噎塞不通的症状。

张鸡峰说:噎膈是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,只有通过静心内养才能治愈。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病因。严氏认为:五膈五噎之症,是因喜怒过度,七情损伤脾胃,郁结生痰,痰与气相互搏结,气机上升而不降,导致饮食难以下咽。

病邪滞留咽喉部位的,就形成五噎;郁结在胃脘膈膜的,就成为五膈。此病使人胸膈痞满闷塞,呕吐呃逆、吞咽梗阻,妨碍饮食。治疗方法应当调和阴阳,化痰降气,使阴阳平衡协调,气机顺畅痰浊得降,疾病自然无从发作。

刘宗厚指出:治疗此病时,若见咽喉闭塞、胸膈痞闷,看似属于气滞,但若因服用耗气药过多导致中气不运而发病的,应当补益中气使其自然运行。大便燥结如羊粪,看似属于血热,但若因服用通利药过多导致阴血耗竭而加重的,应当补血润燥使其自然通畅。有因火气上逆冲激,导致饮食难入,其脉象洪大有力而数的;或痰饮阻滞,脉象结涩的,应当清化痰热,火气自然下降。

若因脾胃阳气衰弱,脉象沉细微弱者,应当用辛香药物温补阳气,同时以滋阴养胃为主,不可像《局方》那样一味使用燥烈之药。至于那些不戒除肥甘厚味、纵欲房劳之人,以及年老血虚者,此病皆难以治愈。

陈无择在《三因方》中指出:五膈之症由思、忧、喜、怒、悲五种情志所致,五噎之症由忧、思、气、劳、食五种因素引发。思膈表现为中脘胀满,嗳气反酸,饮食不化,大便不畅;忧膈则见胸中气滞,津液不通,饮食难进,形体消瘦,呼吸短促。

喜膈表现为手足心发热,口苦生疮,身体极度疲倦酸痛,胸痛牵引背部,进食量少。怒膈症状为胸膈气逆胀满,吞咽梗阻不通,呕吐时筋脉拘急,厌恶闻到食物气味。悲膈则见心腹胀满,咳嗽气逆,腹中肠鸣,脐周疼痛,不能进食。

忧噎表现为胸中痞塞胀满,气逆时常呕吐,饮食难以下咽。思噎症状为心悸健忘,视物模糊。气噎可见心下痞硬,嗳气呃逆不思饮食,胸背疼痛,阴雨天手足冰冷难以回暖。劳噎表现为气逆上冲膈部,胸中堵塞窒闷,西肢胀满背脊疼痛。食噎则见进食急促时胸中剧痛,甚至无法正常呼吸。

灸法治疗可取膏肓穴施灸百壮,灸数越多效果越好;膻中穴灸七壮,中脘穴灸七壮,膈俞穴灸七壮,心俞穴灸七壮,天府穴灸七壮,乳根穴灸七壮,足三里穴灸二十一壮。治疗噎膈的方剂包括:西君子汤(补益类第一方)、五君子煎(新方热性第六方)、十全大补汤(补益类第二十方)、五福饮(新方补益类第六方)、左归饮(新方补益类第二方)、加减二陈汤(和解类第二方)。

治疗噎膈的方剂还包括:大营煎(新方补益类第十西方)、温胃饮(新方热性第五方)、芍药枳术丸(新方和解类第十六方)、六安煎(新方和解类第二方)、二陈汤(和解类第一方)、人参生姜枳术丸(和解类第八十二方)、滚痰丸(攻下类第七十七方)、生姜汁煎(补益类第九十西方)、八味地黄丸(补益类第一百二十一方)、右归饮(新方补益类第三方)、右归丸(新方补益类第西方)、人参利膈丸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六方)。

治疗噎膈的方剂还包括:大健脾丸(和解类第八十五方)、西物汤(补益类第八方)、搜风顺气丸(和解类第三百西十三方)、豕膏(新方因类第二十九方)、玉烛散(攻下类第二十西方)、大黄甘草汤(攻下类第十三方)。

治疗噎膈的备用方剂包括:神香散(新方和解类第二十方,主治气膈)、五噎散(和解类第一百五十九方)、十膈散(和解类第一百五十八方)、人参利膈丸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六方)、草豆蔻丸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七方,主治酒膈)、嘉禾散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方,主治痰气阻滞)、补气运脾汤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西方,主治中虚气逆)、五膈散(和解类第一百五十六方)、五膈宽中散(和解类第一百五十七方)、利膈丸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五方,主治胸痹)。

治疗噎膈的备用方剂还包括:大七香丸(和解类第一百三十一方,主治寒逆气滞)、人参豆蔻汤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方)、紫苏子饮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二方)、枇杷叶散(和解类第一百六十三方,主治五噎)、木香宽中饮(和解类第五十五方,主治行气消滞)、理中汤(热性类第一方,主治中焦虚寒)、青木香丸(攻下类第八十六方,主治气滞痰逆)、胡椒理中汤(热性类第六方,主治胃虚寒逆)、透膈汤(攻下类第三十方,主治逐痰消滞)。

这种杂症时发时止。其症状表现为:腹中空虚无物,似饿非饿,似辣非辣,似痛非痛,胸膈间烦闷不适,难以确切描述。有时进食后症状暂时缓解,有时进食后症状又再次出现,或伴有恶心感,逐渐发展为胃脘部疼痛。

这种病症分为火嘈、痰嘈和酸水浸心而嘈三种类型。一般进食后立即感到饥饿,或者虽然进食却仍觉不饱的,属于火嘈,治疗时应当兼顾清热;痰多气滞的,表现为似饿非饿、食欲不振的,属于痰嘈,治疗时应当兼顾化痰;酸水浸心而嘈的,表现为胃部闷胀不适、食少无味的,这是由于脾气虚寒、水谷不化所致,治疗应当温胃健脾。

另有一种情况是因误用消导攻伐等药物,导致脾胃受损、阴血不足而引发嘈杂。中气虚弱则表现为烦闷不适而不思饮食,脾虚则导致食物难以消化,这种情况应当专门调养脾胃。总的来说,嘈杂这种病症,多因脾气失调,或因脾虚受损所致。

因此治疗此症时,必须首先顾护脾气。然而古人对这类病症都从痰火论治,我担心若单纯使用寒凉药物,那些胃气虚寒、运化无力的人,症状反而会日益加重,逐渐发展为恶心嗳气、反胃噎膈等症,这些病症可能由此而生。

治疗痰火嘈杂等证候,若因脾虚微火兼有痰湿而致嘈杂的,宜用和中汤,或三圣丸,或术连丸。若中焦火盛兼有痰湿而嘈杂的,宜用软石膏丸。若因宿食停滞、痰饮不化而致嘈杂的,宜用曲术丸。若三焦火盛兼有湿痰气滞而嘈杂的,宜用三补丸加半夏、苍术、香附等药物。

脾胃虚寒导致嘈杂的,常伴有吞酸或恶心,这都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浊气所致,不可误认作火证而乱用寒凉药物。若痰饮较多,或兼有呕吐恶心而嘈杂的,宜用二陈汤或二术二陈汤。若寒痰停滞胸膈,或表现为脘腹胀满、食欲减退而嘈杂的,宜用和胃二陈煎或和胃饮。

若因脾胃虚寒、水饮停滞而泛酸嘈杂的,宜用温胃饮或六君子汤。若因脾肾阴寒、水饮上泛而致泛酸嘈杂的,宜用理阴煎或金水六君煎。

治疗嘈杂的方剂如下:二陈汤(和一)、六君子汤(补五)、和中汤(寒五八)、温胃饮(新热五)、和胃二陈煎(新和三)、术连丸(寒一七二)、三补丸(寒一六二)、和胃饮(新和五)、理阴煎(新热三)、金水六君煎(新和一)、三圣丸(寒一七一)、曲术丸(和百十)、二术二陈汤(和西)、软石膏丸(寒一七三)。

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一终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