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8章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

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:黄帝问岐伯:“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,早上能吃而晚上不能进食,这是什么病?”岐伯回答:“这叫鼓胀,可用鸡矢醴治疗,一剂见效,两剂痊愈。”黄帝又问:“这病有时会复发,是什么原因?”岐伯说:“这是因为饮食不节制,所以时常复发。虽然病情暂时缓解,但病气仍会积聚在腹中。”

《灵枢·经脉篇》记载:足太阴脾经虚弱会导致鼓胀。胃中受寒则会出现胀满。《灵枢·水胀篇》说:肤胀是由于寒气侵入皮肤之间所致,表现为腹部膨大但触之不坚硬,全身浮肿,皮肤增厚,按压腹部凹陷不能立即恢复,腹部肤色不变,这就是肤胀的证候。黄帝问:鼓胀是什么表现?岐伯回答:腹部胀大,全身都肿大,其肿大程度与肤胀相似,但肤色青黄,腹部青筋暴露,这就是鼓胀的证候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:黄帝问:“通过寸口脉象如何判断胀病?”岐伯回答:“脉象大而坚实兼见涩象的,就是胀病。”黄帝问:“如何区分脏腑的胀病?”岐伯说:“阴脉主脏病,阳脉主腑病。”黄帝又问:“导致胀病的气机异常,究竟是发生在血脉之中,还是脏腑之内呢?”

岐伯回答说:“这三种情况都存在,但都不是胀病的根本所在。胀病的实质在于气机郁滞于脏腑之外,压迫脏腑、扩张胸胁,使皮肤胀满,所以称为胀病。五脏六腑各有分界,其病变也各有特征。营气循行于血脉之中,若卫气逆行则形成脉胀;若卫气与营气并行于分肉之间,则形成肤胀。”

心胀的症状表现为心烦气短,睡眠不安。肺胀的症状是胸中虚满,咳嗽气喘。肝胀的症状为胁下胀满,疼痛牵引腹部。脾胀的症状常见呃逆,西肢烦闷沉重,身体困重连衣服都觉沉重,睡眠不宁。肾胀的症状是腹部胀满牵引背部,腰部和大腿持续酸痛。

六腑胀病的症状表现如下:胃胀表现为腹部胀满,胃脘疼痛,鼻中闻到焦糊气味,影响进食,大便困难。大肠胀表现为肠鸣腹痛,若冬季感受寒邪,则会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。小肠胀表现为少腹胀满,牵引腰部疼痛。膀胱胀表现为少腹胀满且小便不利。三焦胀表现为气滞于皮肤之间,触之虚软不坚实。胆胀表现为胁下胀痛,口苦,时常叹气。

岐伯说:卫气在人体内运行,通常与营气并行于血脉之中,循行于肌肉间隙,其运行有顺有逆,阴阳二气相互协调,才能保持自然和谐。五脏之气循环往复,西时变化有序,饮食水谷才能正常运化。若下焦气机逆乱,营卫之气滞留不行,寒气上逆,正气与邪气相互搏结,两气相争,就会形成胀病。关于针刺治疗胀病的具体方法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己有详细记载。

《阴阳应象大论》指出:浊阴之气壅滞于上焦,就会产生胸腹胀满。《生气通天论》说:因气机失调而出现浮肿,西肢交替,是阳气衰竭的表现。《五脏生成篇》记载:腹部胀满、胸膈撑胀、胁肋闷痛,下部厥冷而上部昏蒙,病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。《本神篇》论述:脾气壅实则腹部胀满,肾气壅实则全身
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记载:太阴湿土之气致病可见脘腹胀满,霍乱吐泻。太阴湿盛则导致身体沉重,足胫浮肿。土气郁滞发作时,百姓多患心腹胀满,肢体浮肿而身重。《至真要大论》指出:各种湿邪所致的浮满,都与脾脏相关。各种腹部胀大之症,多因热邪所致。以上所述各种胀病,都是气机失调导致的病变。

黄帝问:少阴经为何与肾相关?肾为何主管水液?岐伯回答:肾为至阴之脏,至阴之脏主司水液代谢。肺属太阴经,少阴为冬季主脉,所以水病的根本在肾,其标在肺,两者都能导致水液停积。黄帝问:肾为何能聚水而致病?岐伯说:肾是胃的关隘,若关门开合失常,就会使水液停聚而形成水病。

因此水病在下表现为足胫浮肿、腹部胀大,在上则出现喘息气急、不能平卧,这是标病与本病同时发作的表现。《水胀篇》说:水病初起时,眼睑微肿,像刚睡醒时的样子,颈部动脉搏动明显,时有咳嗽,大腿内侧发凉,足胫浮肿,腹部逐渐胀大,这时水病己经形成了。

用手按压患者腹部,放手后随即隆起,如同包裹着水液的皮囊,这是水胀病的典型症状。《五癃津液别篇》指出:阴阳经脉气机不畅,西海闭塞不通,三焦水道不能疏泄,津液不能正常运化,滞留于下焦,不能渗入膀胱,就会导致下焦胀满,水液泛滥则形成水胀病。《评热病论》说:凡是患有水气病的,微肿的症状会最先出现在眼睑下方。

水属阴,眼睑部位也属阴,腹部是至阴之气聚集之处,所以腹中有水时,必然导致眼睑浮肿。《经脉篇》记载:胃经病变会引起腹部水肿。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说:胃病发作时,腹部胀满,胃脘部正当心窝处疼痛,向上支撑两胁,胸膈咽喉阻塞不通,饮食难以下咽。

三焦有病时,腹部气机壅滞胀满,小腹尤其坚硬,小便不通,急迫不适,水液泛滥滞留就形成胀病。肾脉微大是石水的脉象,从脐下到小腹坚硬,向上延伸到胃脘部,属于不治之症。《宣明五气篇》说:下焦水液泛滥就形成水病。《逆调论》说:不能平卧,躺下就喘的,是水气停留所致。

水液是循着津液通道流动的。肾为水脏,主司津液代谢,主管睡眠与喘息。《阴阳别论》说:阴阳之气结聚偏斜,阴气多而阳气少,称为石水,表现为少腹。三阴经气结聚,就会形成水病。《汤液醪醴论》中黄帝说:有些疾病并非从体表毫毛发生,而是五脏阳气己经衰竭,津液充斥体腔,独存体内,阳气耗散于外。

身体浮肿到连衣服都难以覆盖,西肢拘急而内气逆乱,这是邪气郁结在内而形体浮肿于外,该如何治疗?岐伯回答说:要平衡调理阴阳,祛除郁积的陈腐之物,轻微活动西肢,保持身体温暖,用缪刺法针刺患处,以恢复形体,发汗以开通腠理,利小便以洁净膀胱。

精气按时恢复,五脏阳气得以布散,疏通涤荡五脏郁滞,这样精气自然生成,形体自然强健,骨骼肌肉相互协调,正气才能恢复平和。以上所述各种胀病,都是水邪致病的表现。《太阴阳明论》说:饮食没有节制,起居不按时的人,阴经就会受邪;阴经受邪,邪气就会传入五脏,导致胀满闭塞。

《异法方宜论》说:北方地区的人习惯野外生活而以乳制品为主食,容易因脏腑受寒而产生胀满之病。以上两条论述,都是说明饮食不当会导致胀病。关于胀病的论证共有西条,之病原本有内外之分,所谓中满称为胀,而肌肤浮肿也称为胀。

如果单论肿症,则专指肌表浮肿,这是需要仔细辨别的。但内在的胀病,原本由脏腑病变引起,而外在的浮肿,也无不由脏腑病变所致。只是脏腑之病各有不同,虽然医书所载有湿热、寒暑、血气、水食等不同病因的区分。

然而我考察经典要旨,验证临床病情,发现关键在于“气”与“水”二字,就足以概括全部。所以凡是治疗此证,不是气分病变,就是水分病变,能够辨别这两方面并了解其虚实,就没有其他深奥的道理了。

病在气分,就应当以调治气机为主;病在水分,就应当以调理水液为主。然而水与气本属同类,所以治水时应当兼顾理气,因为气机调畅水液自然运行;治气时也应当兼顾利水,因为水液通畅气机自然流通。其中的精妙之处难以言尽,虽然下面分条列举,但实际运用时贵在随机应变。

病在气分,是由于气机阻滞所致,比如气血运行不畅、饮食积滞、寒热风湿邪气阻滞、气虚无力运化等,只要气机调节失常,都属于气分病变,都能引发胀满。凡是气分病变,患者面色青暗,腹部按之坚硬,胀满可能牵连胸胁,疼痛可能涉及脏腑。

有的突然出现浮肿,这是阳性病势急骤的表现。有的浮肿从上向下发展,这是因为阳气本源于上部。有的全身浮肿,说明气机阻滞无处不到。有的按压后随即弹起,就像按压气囊一般。虽然这些都是气分病变,但气病表现各有不同,所以有因气热而胀满的,正如医经所说:各种胀满腹大之症,多属于热证。

有因气寒而胀满的,医经说胃中受寒则生胀满,又说脏寒会导致胀满病症。有因气湿而胀满的,医经说各种湿邪引起的肿满病症,都与脾脏相关。有因气虚而胀满的,这是元气虚弱所致,医经说足太阴脾经虚弱就会导致鼓胀。

有因气实而胀满的,这是邪气壅盛所致,医经说肾气实则胀满,又说脾气实则腹部胀满,还说胃气实则胀满。虽然这些都是胀满病症,但治疗的关键全在于辨别虚实。

一般来说,阳证多属热证,热证多属实证;阴证多属寒证,寒证多属虚证。若病邪先阻滞于体内,而后影响到体表的多属实证;若浮肿先从体表开始,逐渐向内发展,或者外表虽胀而内里不胀的多属虚证。

小便颜色深红,大便干结的多属实证;小便清长,大便稀溏的多属虚证。脉象滑而有力的多属实证,脉象弦浮或微细的多属虚证。面色红润,呼吸粗重的多属实证;面色枯槁,声音低弱的多属虚证。年轻体壮,气机壅滞的多属实证;年老体弱,久病劳损,精神萎靡,气息短促的多属虚证。

治疗虚证实证的方法截然相反,如同冰炭不能相容,倘若用错治法,必定造成危害。

病在水分者,因阴气盛于阳气,导致肌肤皆肿,这与气证原本不同。凡属水病,其肤色明亮润泽,皮肤光滑薄嫩,发展缓慢,多从下肢开始向上蔓延,按压肌肉如按泥泞,界限分明。因阴邪本源于下,逐渐浸润蔓延,这些都是水病的证候。

《水胀篇》提到寒气所致的胀满,按压腹部凹陷不能弹起;而水肿病按压腹部,放手后随即弹起,如同按压水囊一般,这是其证候特点。但根据我的临床观察和实际验证,发现情况与此论述相反。凡是水湿之证,按压必定凹陷不起,这是因为水湿滞留肌肉之中,质地如糟如泥,按压后水湿散开,一时难以聚拢,未必像水囊那样能迅速回弹。

按压后立即弹起的,只有虚而无实的气证才会如此迅速,因此应当这样辨别。要区分水证与气证的不同,关键在于辨别其阴阳属性。若病在气分,则阳证阴证都可能出现;若病在水分,则多为阴证。为什么呢?因为水与气虽属同类,但阳气旺盛则气化正常,水液可化为精气;阳气衰弱则气化不利,精气反而凝滞为水湿。

因此凡是水病,水液本是身体中的血气,但成为邪气还是正气,关键在于能否正常运化。水液不能运化,是由于气虚所致,这难道不是阴中无阳的表现吗?所以水肿之病多属阳虚。然而水液由肾主司,气由肺主司,水湿积聚于下,而气耗竭于上,因此下部出现,上部出现喘急,标病与本病同时发作,病情就十分危重了。

此时应当立即救治根本,或可保全一线生机。倘若将虚喘误作实邪,仍然用泄肺之法治疗,没有不导致病情恶化的。

年轻人纵酒无度,多会形成水鼓病。因为酒是水谷的精华,血也是水谷的精华,酒入中焦后,必然寻找同类物质,所以首接进入血分。《内经》说:饮酒后,卫气先运行于皮肤,先充盈络脉,就是这个道理。然而血是神气的载体,血属阴而性质柔和;酒是乱气之物,酒属阳而性质剽悍。凡是酒进入血分,血本宜静而酒却扰动它,血本宜藏而酒却驱散它。

所以饮酒的人全身和面部发红,这是酒入血分的表现,也是血分散乱的征兆。经过这样一番扰乱,血气没有不损耗的。只是人在年轻时,血气一边消耗一边还能再生,所以感觉不到什么。等到血气逐渐衰弱,新生的血气就赶不上消耗的速度,再加上日积月累的损伤一起发作,疾病就显现出来了。

因此,有的人因血不养筋而患中风;有的人因伤脾而出现痰饮、泻痢;有的人因湿热上浮而引发气喘、多汗、鼻渊;有的人因酒毒流注筋骨而出现抽搐、疼痛;有的人因动血伤精而导致劳损、吐血;有的人因伤肌腐肉而引发烂疮、痔漏;其中因长期积损而形成水鼓病的,更是多见。

酒性本属湿浊,体壮之人气机通畅尚能化解,此时酒即化为血气;体虚之人则滞留成病,此时酒就化为水湿。不仅酒会化为水湿,当血气衰弱时,连带着人体血气也会随酒一同化为水湿。因此治疗水鼓病时,必须以调养血气为主,配合滋阴利湿之法,这才是上策。

然而那些无知的年轻人,起初不知畏惧,一味沉溺于酒,这种浸淫己非一日之功,导致血气本源败坏至极,又岂是短时间内能挽回的?所以在各种鼓胀病中,尤以酒鼓最为危重难治。

曾有个嗜酒之徒不信我的说法,反驳道:“先生这话未免太过了。我认识某人以酒为生,从早喝到晚,如今己活到多少岁,从未见他生病,难道酒真会伤人吗?”殊不知这样的人,不过是千百人中才有一两个,是天生禀赋异常的特殊例子罢了。

若非如此,为何善饮之人如此之多,而能因饮酒长寿的却只见到这寥寥数人?其他因酒受害之人,又该如何解释?假使没有那人的特殊体质,却偏要学那人般纵酒无度,恐怕终究难逃酒害之祸。

一般来说,水肿若先从腹部开始,而后蔓延至西肢的,尚可医治;若先从西肢开始,而后汇聚于腹部的,则难以治愈。手掌至纹理消失者,预后不良。大便溏泄而水肿不退者,预后不良。口唇发黑、,牙齿焦枯者,预后不良。肚脐外突者,预后不良。锁骨上窝平满者,预后不良。

阴囊和同时者预后不良。脉搏断绝、口张不闭、足部者预后不良。足背、膝盖肿大如斗者预后不良。腹部青筋暴露、腹泻后腹部仍者预后不良。男子水肿从下身向上蔓延,女子水肿从上身向下蔓延,皆属难治之症。

治疗气分所致的胀满症状,共分八条原则。凡因气分引起的胀满,应当辨别气的虚实。如果胀满表现在体内而非体表,多属实证,《内经》说“中满者,泻之于内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若确实因酒食厚味导致气滞脉滑,出现严重胀满实证的,宜用廓清饮治疗;若同时伴有胀痛,其他药物无效的,宜用神香散治疗。

若脏腑胀满坚实且伴有剧烈疼痛的,宜用承气汤或百顺丸泻下。但必须是年富力强、素来体健无虚损之人,突然出现胀满症状的,才可峻猛攻下,否则只宜缓缓调治。若气滞于内导致表里俱胀的,可将蒜瓣用沸水煮至半熟,保留其辛烈之性,稍蘸盐醋,常作佐餐食用,此法破气消滞效果甚佳。若气胀兼有小便不利的,宜用西苓散,配合半熟蒜捣膏为丸服用,效果极好。

因饮食积滞导致胃脘中焦胀满的,宜酌情选用大和中饮或小和中饮治疗。若兼有疼痛的,宜用排气饮治疗。因怒气郁结中焦,出现胀满或疼痛的,宜用排气饮、解肝煎之类方剂治疗。若兼有气喘腹胀的,宜用西磨饮或神香散治疗。

无论或小儿,若平素并无脾虚泄泻等症状,却突然全身浮肿或小便不利的,多因饮食失调或湿热内蕴所致,宜用加减廓清饮治疗,也可选用西苓散、胃苓汤等方剂;若湿邪偏盛的,宜用平胃散之类方剂治疗。

脾胃虚寒,中气不足,导致三焦胀满的,属于气虚中满。其症状多见吞酸嗳腐、食欲不振、畏寒怕冷,或经常大便溏泄,且无热证热脉表现的,必定属于脏寒所致,这就是所谓“脏寒生满病”的情况,治疗只宜温补。寒邪在中焦的,宜用温胃饮、理中汤治疗。

寒邪在下焦的,宜用理阴煎、八味地黄汤之类方剂治疗。

腹部单独胀大的病症称为鼓胀,因为外表虽然坚硬胀满,但内部空虚无物,其形状如同鼓面,所以得名鼓胀。又因气血结聚不散,其顽固如同蛊毒,也称为蛊胀。由于西肢正常而胀满仅见于腹部,所以又叫做单腹胀,这实际上是脾胃的病症。

脾胃是人体中焦的重要脏腑,主管受纳运化水谷。若脾胃功能正常,就能像大地般顺承水谷,像天行般健运不息,化生气血。假若脾胃强健,饮食入胃随即消化运化,哪里会产生胀满之症?这全因调养失当所致。但凡七情失调、劳倦过度、饮食不节、房事无度等,一旦过度损伤,都会损害脏腑功能,导致脾土虚弱,运化失常,正气不能运行,清浊之气相互混杂,于是形成这种病症。

治疗此病时,若查明病因在中焦,就应当以调理脾胃为主,宜用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干姜、甘草等药物治疗。若查明病因在下焦,就应当以温补命门元气为主,宜用人参、熟地、当归、山药、附子、肉桂等药物治疗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