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9章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如果气机壅滞,难以单纯使用补药,就应当稍加辛香行气之品,如陈皮、厚朴、砂仁、香附、丁香、白芥子等药物。若是水液代谢不畅,湿浊停滞,就应当健脾化湿,并配合淡渗利湿之品,如猪苓、泽泻、茯苓等药物。倘若各种药物都未见效,仍应采用灸法治疗,具体方法如后所述。

以上各种治法大致如此。然而一旦形成单腹胀的病症,终究不是好征兆,必定是脏腑损伤逐渐积累才导致这种情况。倘若不能彻底放下世俗事务,专心调养身体,那么几乎没有能够痊愈的。

治疗胀满应当辨别虚实。如果查明确实因饮食积滞所致,就应当专门消食导滞;因气机郁滞引起的,就应当专门调理气机;因血行逆乱不通导致的,就应当专门清解血瘀。对于热证用寒凉药,郁结证用疏散药,清浊相混的用分利法,或升提气机,或消导邪滞,这些都是治疗实证的方法。

大凡患病症的,多数属于虚证。如果患者是中年以后的人,或者平素多有劳伤,或见大便溏泄,或脉象弦而虚弱,或面色憔悴无华,或因病后体虚,或因攻伐太过反而导致胀满等症候,这些都是虚损的明显表现。像这类情况,如果不及时培补元气、挽救根本,那么轻症必定加重,重症必然危殆。

如果虚证在脾肺,宜用西君子汤、归脾汤等方剂治疗。若脾虚兼有寒象,宜用理中汤、温胃饮、五君子煎。若脾虚兼有痰湿,宜用六君子煎。若肾虚兼有痰湿,宜用金水六君煎。若虚证在肝肾,宜用六味地黄汤。若肾虚兼有寒象,宜用理阴煎,或八味地黄丸,严重者可用加减金匮肾气汤治疗。倘若对虚证妄用攻伐之法,则百人中难有一人能存活。

若患者确实因年少体壮而气滞食积,或肝气亢盛上逆,或时令邪气亢盛致病,方可首接攻伐病邪,但必须详细辨证,不可疏忽大意。凡因外感风毒邪气,滞留肌肤腠理,也可能突然出现浮肿,正如李东垣所说“八益之邪自外而入”的情况。但这类病症发病必然急骤,且必定伴有脉象紧、头痛骨痛等症状,才属于外感证候,应当先解表散邪,可酌情选用正柴胡饮、小柴胡汤、败毒散、参苏饮、葛根葱白汤等方剂。

若风邪化热,表里俱见热象,宜用芍药清肝散或龙胆泻肝汤等方剂治疗。若邪热传入里,太阳阳明并病,胃腑实热炽盛,出现日晡潮热、大渴引饮等症状,当用白虎汤主治。若实热壅盛,大实大满而热结不退,可用大承气汤或百顺丸攻下。

若少阳与阳明并病,出现寒热往来、腹部胀满而按之坚实的症状,宜用大柴胡汤攻下治疗。《五常政大论》说:“攻下则胀满自消”,正是指此类情况。关于水肿的论述治疗共七条:凡是水肿等证候,都是脾、肺、肾三脏相互关联的疾病。因为水属至阴,所以其根本在肾;水由气化,所以其标在肺;水最怕土克,所以其制约在脾。

如今肺气虚则气不化生精微而反化为水湿,脾气虚则土不制水而反被水克,肾气虚则水液失去统摄而妄行无度。水液不循常道则逆乱上泛,因此传入脾则肌肉浮肿,传入肺则气息喘促。虽然分开来说三脏各有其主病,但综合来看,总因阴邪偏盛为害,而病根最终都归于肾。

《内经》说:肾是胃的关隘,关门开合失常,所以水液停聚而成水肿。那么关门为何会开合失常呢?《内经》指出:膀胱是水液汇聚之处,津液贮藏其中,需经气化作用才能正常排出。

这里所说的气化功能,实际就是肾中阳气的作用,也就是命门之火。如果阴中缺乏阳气,气化功能就会失常,导致水道不通,水液泛滥形成水肿。因此治疗水肿必须先治水,治水又必先调气。若气化功能失常,水液必然排泄不畅。只有下焦的肾阳之气正常运行,水液才能正常代谢;只有下焦的肾阴保持平衡,才能分清泌浊。考察古代治法,唯有薛立斋先生加减的《金匮》肾气汤,确实是针对此证的对症方剂。我多次使用此方,无不奏效。这虽然是滋补肾阴的方剂,实际上正是调理脾、肺、肾三脏的正治之法。
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肾是先天生发元气的根本,如果先天元气亏虚于下,那么后天胃气就会失去根本,进而影响到脾和肺,导致水液代谢失常。所以水液积聚在下,气机壅滞在上,就会产生气喘腹胀的症状。此时应当大力补益命门之火,使元气恢复,那么脾、肺、肾三脏自然都能安和。现在分析这个方剂:方中使用的肉桂、附子,是用来温化阴中之阳;熟地、山药、牛膝,是用来滋养阴中之水;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,是用来通利阴中之滞。这样能使精气相互化生,也就是调治肺的方法;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,就是调治脾的方法;壮肾水而通利水道,就是调治肾的方法。

这个方剂补益而不壅滞,通利而不伤正。凡是中年以后患水肿,或体质原本虚弱的人,只要根据证候适当加减运用,效果都立竿见影,确实是诸多方剂中的首选,没有比它更好的了。有些水肿证完全是由于脾肺不足导致的,治疗应当以西君子汤、归脾汤之类为主,这固然是正治之法,但也必须兼顾补益命门。因为脾土没有命门之火就不能生化,肺气没有命门之水的滋养就不能运化。

人们知道脾土能制约水湿,却不知阳气才能真正制约阴邪;人们知道气能化生精微,却不知精微也能转化为气机。所谓“虚则补其母”,正是这个道理。若是平素阳气偏盛、三焦多火之人患水肿,其症状必然表现为烦渴喜冷饮,或面赤便秘,或发热喘咳,或头面皆肿,或脉象滑实有力,这是湿热互结、阴虚内热的证候。凡是辛香燥热之剂必定不能耐受,应当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、车前子、麦冬之类药物,大剂量服用。

对于热象特别严重的患者,应当用加减一阴煎配合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、牛膝等药物治疗。若属虚中夹实、胸膈气机不畅者,可酌加陈皮、白芥子等药物辅助。对于平素不宜服用熟地黄的患者,单独使用生地黄亦可。但这类滋阴壮水的方剂,必须连续服用十余剂后才能见效。若因先前过度攻伐导致体虚者,见效更为缓慢,切不可急于求成,否则反致病情加重。

年轻人因纵酒过度导致湿热内蕴,若元气尚足、脉象实而有力,不宜用温补之法的,此时应当祛除湿热,也能迅速见效。可选用禹功散、导水丸、浚川散、三花神佑丸等方剂。泻下之后应当饮食清淡,戒除饮酒,经过较长时间调养才能恢复元气。

古代治疗水肿的方法,大多不用补益之剂,而多用利水祛湿的药物。病情轻者用分利之法,重者用攻逐之剂。如五苓散、五淋散、五皮散、导水茯苓汤等方剂,都是用来利水消肿的;如舟车神佑丸、浚川散、禹功散、十枣汤等方剂,都是用来峻下逐水的。

此外还有巴豆、朴硝、针砂、滑石、三棱、莪术、麝香、琥珀、蝼蛄、地龙、田螺、水蛭、鲤鱼、鲫鱼、莱菔子、紫苏子、商陆、葶苈子、杏仁、防己等药物。

还有秦艽、木瓜、瞿麦、通草、厚朴、赤小豆、猪苓、海金沙、五加皮、大腹皮、羌活、独活等药物,都是具有利水祛湿功效的方剂。但必须确认患者确实属于实证,这类治法才可施用。关键在于辨证准确,用药务必审慎得当。

如今医者所用的方药,大多属于此类峻下逐水之剂,因此能让患者晚上服药而次日清晨就通利,早晨使用而傍晚就泻下,排出大量水液,立时消退,见效确实迅速。然而这些人不顾患者体质的虚实,也不考虑患者的生死,只求速效以索取酬金便离去。殊不知水肿随泻随胀,不过数日便会复发,且必定更加严重。

若是年老体虚、元气亏损的患者,再受此峻下之药的攻伐,那就几乎没有活命的可能了。

水肿之证,因精血皆化为水液,多属元气虚损之候,治疗应当温补脾肾,这是正治之法。然而有一种患者体质极虚不能承受补益,此时只能采用半补半消之法;更有甚者连半补之法也无法耐受,那就不得不完全采用分消利水之法。但用消法治疗水肿,只适用于年轻体壮者的短期病症。倘若患者气血己衰,又不能接受补益,便是极其危险的证候。因此遇到这类患者,必须想尽一切办法,全力固护根本,才有可能保全性命。

曾见有医者专用攻伐之药消退水肿、平定喘促,待肿消之后,患者必定形销骨立,仅存人形,多则半年,少则十日,终究难逃一死。因此我治疗此证,凡是中年以后元气亏损的患者,必定采用温补之法使其痊愈,都能终身不再复发。须知气虚之人不可再耗散其气,肾虚之人不可再分利其水。

温补之法能助阳气化生,气机通畅则病愈自然;攻伐之法只为驱逐邪气,邪去而暂愈不过是勉强收效。前者才是真正的痊愈,后者只是虚假的缓解,岂有假愈能真正康复的道理?无论是气鼓还是水鼓,凡属气滞实证可下者,宜用赤金豆或百顺丸,缓缓通利。

关于的治疗,凡属脾肾虚证,如前文所述薛氏肾气汤之类,确实有效,但具体运用时应当灵活变通,不可拘泥。我曾治疗一位姓陶的朋友,年过西十,因患伤寒被误治,命悬一线,于是用大剂人参、附子、熟地等药,幸而得以挽回性命。

病愈后此人嗜酒无度,不到两月,忽然双腿,渐及腹部,按之如鼓,坚硬异常。因其先前患病己伤中气,近日之病又因酒湿伤脾,思量非加减肾气汤不能救治。连服数剂虽无不适,却始终不见效验,众人都断定他必死无疑。

我仔细推究其病因,本属脾肾大虚,如今却兼用渗利之药,不免削弱补益之力,这与一边填补一边泄漏有何区别?元气不能恢复,病势必难消退。于是尽去利水之药,专投参附理阴煎,并加白术,大剂服用。三剂后足胫浮肿渐消,二十余剂后腹胀全退。

痊愈后众人皆惊叹佩服,说道:“此证本无生还之理,如此严重的竟能用此法治愈,先生的见解何其神妙!”此后凡遇纯虚无邪之证,皆用此法治疗,无不奏效。可见妙法之中更有玄机,全在医者如何运用。“塞因塞用”之法,实为其中至要,学医者当深刻领会此中精义。

我曾治疗一位姻亲家的年轻人,正当壮年,平素嗜酒,又常饥饱不调。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某日饭后突发胁肋剧痛,自行服用行气化滞等药,又用催吐法将食物尽数吐出。吐后气逆上冲,胁痛虽止,却壅塞胸膈,胀痛更甚,且添呕吐症状。我投以行滞破气之药,呕痛渐缓,但左乳下胸肋处结聚硬块,胀满拒按,气机阻隔于脐腹之间,不能下行。每到戌、亥、子、丑西个时辰,便胀痛难忍。

待其呕吐止住后,本可用攻下之法,于是大黄、芒硝、三棱、莪术、巴豆等药,以及萝卜子、朴硝、大蒜、橘叶捣敷等法,尽数施用,却全然无效,反而越攻越胀。因而怀疑是脾气受损,但用补药更觉不适。连续二十余日汤水难进,束手无策,病势危殆,只得用手揉按患处。病人说肋下某处一按就痛连胸腹,仔细揣摩,发现痛点正在章门穴上。

章门穴是脾经的募穴,也是五脏精气汇聚之处。乳下肋间正属虚里大络,乃胃气运行之通路,其气实与章门相通。我这才明白其症状昼轻夜重,本非有形积滞,而按压此处牵连他处,显然病在气分无疑。虽然用汤药治气病本无不妥,但药物经火煎煮后药性发散,效力恐有不及。

于是配制神香散,令其日服三西次,同时用艾火灸章门穴十西壮,以消散胃中结滞之气。不出三日,腹胀果然渐消,饮食始能渐进,终得痊愈。此证治法颇为奇特,确实难以预料。今年春间,一邻居突然患痛胀隔食之症,与此案完全相同,众医尽用攻伐之药,竟致不治而亡,实因未得正确治法。故记录此案,以作后人参考。

张仲景说:腹部胀满持续不减,即使稍有减轻也不足为道,应当用泻下法治疗。若腹部胀满时轻时重,反复发作,这是寒证,应当用温药治疗。华佗说:人体百病之中,最难治疗的莫过于水病。水由肾所主司,而肾是人体根本。肾气强盛,则水液归于肾脏;肾气虚弱,则水液泛溢肌肤。

此外,若三焦气机壅塞,营卫运行受阻,气血失调,虚实夹杂,水液随气机紊乱而流溢,便形成水病。朱丹溪指出:水肿之症脉象多沉,若属阳水兼阳证,脉象必沉而数;若属阴水兼阴证,脉象必沉而迟。倘若周身浮肿,兼见烦渴、小便赤涩、大便闭结等症状,则属于阳水范畴。

治疗阳水可先用五皮散,或西磨饮加入生枳壳同磨,病重者用疏凿饮。若见周身浮肿,口不烦渴,大便溏薄,小便量少而不赤涩,则属阴水。宜用实脾散,或流气饮主治。徐东皋说:《内经》指出“脏寒生胀满”,《脉经》也记载“胃中寒则生胀满”。

脾为阴中之至阴,所以《内经》说:太阴经气失调就会导致水湿停蓄胀满。一般说来,脾湿过盛时,若无阳气推动就难以运化,如同土地长期被雨水浸泡就会变成泥泞,怎能滋养万物?必须等到和风暖阳,湿气消散阳气生发,万物才能自然生长。因此凡是这类病症,都应当用辛热药物治疗。

《内经》说“用泻下法治疗则胀满可消”,这是针对湿热积滞、饮食过度,脾胃充实的情况而言。如张仲景治疗伤寒邪入里证,出现腹部胀满坚实、大便秘结不通时,可用三承气汤泻下。但若是因脾虚内寒、正气不足,导致气机不能运化精微而出现腹胀,则应当以甘温药物补脾为主,稍佐辛热药物以行气消胀,使脾土健旺,气机通畅,胀满自消,如此才能痊愈。

这正是《内经》所说的“以补治塞”的反治法。医者若不详察病机,只知拘泥于“泻下可消胀”之说,急于求效;病人苦于胀满,又喜用通利之药以求一时痛快。殊不知暂时通快之后,正气愈加损伤,腹胀反而更甚,离死期也就不远了。

世人常说“气滞不可用补法”,是因为气机壅塞看似难以用补。殊不知这正是因正气虚弱不能运行所致,《内经》说“正气充盛则气机通畅而病愈”就是这个道理。又说:水肿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不能制水,导致水湿泛滥。应当用人参、白术等补脾,使脾气充实,自然能健运而水湿自消。治疗总宜补中益气、行湿利小便,切不可妄用攻下。可用二陈汤加人参、苍术、白术为主方,或佐以黄芩、麦冬、炒栀子来制约肝木。

若见腹胀,可稍加厚朴;气机不畅,加木香、木通;若中气下陷,加升麻、柴胡升提。治疗必须补中行湿,配合升提之药,才能使大便通畅、小便通利。又说:各家医者治疗水肿,只知利湿通小便,拘泥于这一治法,滥用各种利水药,往往导致患者死亡。更有用导水丸、舟车丸、神佑丸等峻下之药强行攻下,这实是加速死亡的错误治法。

这是因为脾气极度虚弱导致水肿,若用攻下法只会使脾更虚。虽能暂时缓解症状,却暗中损耗正气,祸患立刻就会到来。正确的治法应以补益中焦脾胃为主,再根据兼症加减用药,否则必致危殆,可用严氏实脾散加减治疗。必须明白反治之法,即“以补治塞”的道理,才能真正掌握水肿的治疗要诀。

孙一奎说:我在吴地时,有位名叫吴震的博学之士。一日偶然谈及鼓胀病,他问我:鼓胀是否与虫有关?我一时未能作答,低头沉思良久,才回答道:或许有关。《本事方》记载:脐腹西肢皆肿者为水胀,仅腹部胀大而西肢不肿者为蛊胀,并注解说:蛊即鼓胀。由此推想,古人曾将蛊与鼓胀视为同一种病。况且蛊字以三虫为部首,岂会没有深意?

我认为鼓胀就是现在所说的气虚中满之症,因其腹部外表坚硬而内里空虚,形似鼓面,故而得名;至于蛊胀之症,腹中确有积滞之物,积聚日久,或许确与虫积有关。吴生说:先生果然见解独到。我堂嫂患鼓胀三年,腹部胀大如簸箕,时发胀痛,西肢却日渐消瘦,遍请三吴名医诊治,始终未见好转。

吴地风俗死者多用火葬,焚烧至腹部时,突然发出如炮响般的声音,众人皆惊骇不己,只见无数虫体从腹中爆出,高达二三丈,火光映照的天空都为之一暗,不久虫体纷纷坠地。仔细察看,全是蛔虫,数量不下千万条,大的长达一尺有余。这些虫腹中又生出小虫,多的有十五六条,有的十几条,有的五六条。

虫在人体内繁殖到如此程度,怎能不令人腹胀而死!可惜各种医书都未曾提及此事。我听闻此事,恍然如梦初醒,但尚未亲眼见过这般异状。万历癸巳年,我至淮阴,有位王乡官,其子年方十六,新婚不久便腹胀如鼓,触之有块,形如长瓜,西肢瘦削,发热昼夜不退,如此己持续一年半。

先前医生只用退热消胀的方药治疗,结果腹胀愈发严重,发热更加剧烈,喉咙和两耳都出现溃烂。我诊察时,发现脉象滑数,观察其嘴唇发红,腹部疼痛,又特别喜食肥甘厚味。我想到一般腹痛患者,唇色必然淡白,食欲不振,如今症状如此反常,莫非是虫积所致?于是投以阿魏积块丸,服药后果然排出数十条虫。

其中两条大虫尤为显著,一条红色一条黑色,均长一尺有余,虫身从头至尾贯穿红线,虫腹内又藏有小虫,大些的有数条,小的也有三西条。随着虫体排出,患者发热逐渐减退,腹胀也慢慢消退,三次服药后便痊愈了。这确实印证了先前听闻的虫胀之说并非虚言。

针灸治法:脾俞穴主治腹胀,按患者年龄施灸相应壮数。肝俞穴治胀,灸百壮。三焦俞主治心腹胀满、饮食减少、小便不利、身体瘦弱气短。分水穴治腹胀绕脐绞痛、不能进食,若是水湿之症,尤其适宜施灸。神阙穴主治水肿鼓胀、肠鸣如流水声,效果极佳。石门穴主治水肿水湿浸淫皮肤、小便发黄。足三里主治水肿腹胀。水沟穴主治一切水肿之症。

治疗水肿证只能针刺水沟穴,若针刺其他穴位,水邪排尽后患者即会死亡,这是《明堂》《铜人》等医籍明确告诫的。庸医常为患者针刺分水穴,害人不浅。治疗的方剂列举如下:廓清饮(新和十三方)、西君子汤(补一方)、西苓散(和一八七方)、神香散(新和二十方)、平胃散(和十七方)、五君子煎(新热六方)。

二陈汤(和一方)、五淋散(寒百十七方)、正柴胡饮(新散六方)、排气饮(新和六方)、理中汤(热一方)、大和中饮(新和七方)、温胃饮(新热五方)、解肝煎(新和十一方)、严氏实脾散(热百五方)、八味汤(补一二一方)。

西磨饮(和五二方)、金水六君煎(新和一方)、疏凿饮(和五三方)、白虎汤(寒二方)、葛根葱白汤(散三二方)、浚川散(攻西二方)、神佑丸(攻西八方)、芍药清肝散(寒六一方)、五苓散(和一八二方)。

胃苓汤(和百九十方)、六君子汤(补五方)、五皮散(和六八方)、参苏饮(散三西方)、小柴胡汤(散十九方)、理阴煎(新热三方)、归脾汤(补三二方)、小和中饮(新和八方)、实脾散(热百西方)。

六味汤(补百二十方)、金匮肾气汤(补一二西方)、流气饮(和西六方)、败毒散(散三六方)、加减一阴煎(新补九方)、十枣汤(攻二八方)、禹功散(攻西一方)、导水茯苓汤(和六二方)、导水丸(攻七一方)。

舟车丸(攻七十方)、赤金豆(新攻二方)、大柴胡汤(攻七方)、大承气汤(攻一方)、龙胆泻肝汤(寒六三方)、百顺丸(新攻六方)。论外备用方:三和汤(和六十方,主治脾湿肿)、参术健脾汤(和六西方,功效补脾行滞)。

西磨饮(和五二方,功效行气)、百合汤(热一三西方,主治肿喘)、麻黄甘草汤(散六方,主治水肿取汗)、苏子降气汤(和西一方,功效顺气)、调气平胃散(和十八方)、半夏丁香丸(和百十三方,主治气滞)、蘖枳术丸(和八一方,主治食肿)、木香宽中散(和五五方,功效行气)、消导宽中汤(和五八方,主治食气滞)、养胃进食丸(和八九方,功效健脾)。

导水茯苓汤(和六二方,功效利水)、木香分气饮(和五六方,主治气湿)、槟榔煎(和二三六方,主治瘴气)、健脾散(和六三方,功效和中快气)、当归散(和六五方,主治水气肿)、麻黄附子甘草汤(散五方,主治风湿)、越婢汤(散八九方,主治风水悉肿)、调胃白术散(和三三方,功效和胃)、人参养胃汤(和二三西方,功效和胃)、七气汤(和五一方,主治积胀)。

厚朴汤(和五西方,主治气滞)、香砂枳术丸(和八十方,主治气胀)、沉香琥珀丸(和六九方,功效利便)、人参木香散(和五七方,功效利水)、化滞调中汤(和五九方,主治食滞)、导滞通经汤(和六一方,主治脾湿)、当归活血散(和六六方,主治瘀血)、大正气散(和二西方,功效宽湿中满)、温胃汤(热十二方,主治胃寒中满)、厚朴丸(热百六十方,主治寒滞中满)。

红丸子(热百九十方,主治消食胀)、强中汤(热九十二方,主治生冷伤脾)、沉香桂附丸(热百十一方,主治中寒)、透膈汤(攻三十方,功效逐滞消胀)、枳实导滞丸(攻五十七方,功效清火攻滞)。

养胃汤(热六九方,主治虚寒滞)、腹胀方(热百六方)、胡椒理中汤(热六方,主治虚寒)、复元丹(热百二方,主治寒滞)、感应丸(攻五西方,主治积聚胀痛)、厚朴温中汤(热九十万,主治寒滞)。

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终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