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60章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

岐伯说:风雨寒热等外邪,若未遇到人体正气虚弱,是不能单独伤害人体的。有人突然遭遇狂风暴雨却不生病,正是因为正气不虚,所以邪气不能单独伤人。疾病的发生必定是由于虚邪之风与人体正气虚弱相结合,两者相互作用,邪气才能侵入人体。因此,虚邪侵袭人体后,若滞留不去,就会逐渐深入,传至肠胃之外、膜原之间,附着于经脉之中,停留而不消散,最终形成积滞之症。

邪气可能附着于细小脉络,或附着于络脉,或附着于经脉,或附着于输脉,或附着于伏冲之脉,或附着于脊柱旁的筋肉,或附着于肠胃之间的膜原,甚至向上蔓延至松软的筋脉。邪气扩散泛滥的情形,难以一一详述。若邪气附着于细小脉络而形成积滞,这种积滞会在手臂等处的细小脉络间上下移动。由于这些脉络浮浅而松弛,无法约束积滞使其固定,所以积滞会在肠胃之间游走。水液随之渗入积聚,发出咕噜声响。若兼有寒邪,则会出现腹部胀满、肠鸣如雷的症状,并时常引发剧烈疼痛。

当邪气附着于阳明经时,积滞会围绕脐部形成,饱食时增大,饥饿时缩小。若邪气附着于松软的筋脉,形成的积滞类似阳明经的积滞,饱食时疼痛,饥饿时缓解。当邪气附着于肠胃之间的膜原时,疼痛会向外牵连至松软的筋脉,饱食时缓解,饥饿时疼痛加剧。若邪气附着于伏冲之脉,用手按压可感觉到脉动,抬手时会有热气向下流至两腿,如同热水浇注的感觉。

当邪气附着于脊柱后方的肠部筋肉时,饥饿时积滞显现,饱食时积滞消失,用手按压也摸不到。若邪气附着于输脉,会导致脉道闭塞不通,津液不能输布,孔窍干燥壅塞。黄帝问:积滞从开始形成到最终成形,是怎样的过程?岐伯回答:积滞最初因感受寒邪而产生,寒气上逆,最终形成积滞。

黄帝问:积滞是如何形成的?岐伯回答:寒气上逆会导致足部麻木,足部麻木引发小腿寒冷,小腿寒冷使血脉凝滞不畅,血脉凝滞又使寒气上侵肠胃。寒气侵入肠胃就会引起腹部胀满,胀满迫使肠外的津液聚结不散,日久便形成积滞。如果突然暴饮暴食导致肠道胀满,加上起居不规律或用力过度,就会损伤肠部络脉。若阳络受损,血液就会向外溢出,表现为吐血;若阴络受损,血液就会向内渗漏,表现为便血。

当肠胃的络脉受伤时,血液就会溢出到肠外。如果肠外有寒性的津液与溢出的血液相互搏结,就会凝聚不散,最终形成积滞。如果突然外感寒邪,或者内伤于忧怒等情志因素,就会导致气机上逆。气机上逆会使六经的输注功能受阻,阳气不能正常运行,血液凝结在体内不能消散,津液运行涩滞,留著不去,这样各种积滞就都形成了。

黄帝问:病人胁下胀满、气机上逆,持续两三年不愈,这是什么病?岐伯回答:这种病名叫息积,它不影响饮食,不可用艾灸或针刺治疗。治疗积滞应当采用导引术配合药物,单靠药物是无法治愈的。

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说:心脉略微缓滞的,会形成伏梁病,积块位于心窝下方。肝脉略微急促的,会形成肥气病,积块在胁下,形状像倒扣的杯子。肾脉略微急促的,会形成奔豚病。

《五藏生成论》说:若诊得红色脉象,脉来急促而坚实,可判断为有积气郁结在胸中,时常妨碍饮食,称为心痹。此病多因外感邪气,加上思虑过度导致心气虚弱,所以邪气乘虚而入。若诊得白色脉象,脉来急促而浮,上虚下实,伴有惊悸,是胸中有积气,表现为气喘虚弱,称为肺痹,症状可见恶寒发热。此病多因醉酒后行房所致。

《五藏生成论》说:若诊得青色脉象,脉来长而左右弹指,是积气郁结在心下及胁肋部位,称为肝痹。此病因寒湿侵袭所致,与疝气的病机相同。若诊得黄色脉象,脉来大而空虚,是腹中有积气,伴有气逆上冲,称为厥疝,女子发病机理相同。此病因过度劳累西肢后,汗出受风所致。

《五藏生成论》说:若诊得黑色脉象,脉来上部坚实而粗大,是积气郁结在小腹及,称为肾痹。此病因用冷水沐浴后立即就寝所致。《平人气象论》说:寸口脉沉而横,表明胁下有积滞,腹中有横积作痛。胃的大络脉名为虚里,贯穿膈肌联络肺脏,从左乳下穿出,其搏动可外应衣襟,这是脉中宗气所在。若脉来结滞而横,说明体内己有积滞形成。

《大奇论》说:肾脉细小急促,肝脉细小急促,心脉细小急促,若脉象不鼓指,皆为瘕病。三阳经脉急促亦主瘕病。

《刺热篇》说:面颊下方至颧骨部位发红,预示将生大瘕病。

《气厥论》说:小肠邪热传于大肠,会形成虙瘕病。

《骨空论》说:任脉发生病变,在女子表现为带下及瘕聚之症。

《卫气篇》说:新形成的积滞,疼痛部位可以移动的,容易治愈;积滞不痛的,难以治愈。

《腹中论》黄帝问:有一种病表现为小腹隆起,上下左右都有根蒂,这是什么病?能否治疗?岐伯回答:这种病名叫伏梁,里面包裹着大量脓血,位于肠胃之外,不能轻易治疗。如果勉强用手按压治疗,往往会导致死亡。

黄帝问:为什么会这样?岐伯回答:这个病位向下连接,必定会排出脓血;向上则压迫胃脘,形成膈塞,并在胃脘两侧产生内痈。这是久病,难以治疗。如果病位在肚脐上方为逆证,在肚脐下方为顺证,不可轻易扰动,应当慢慢消除病邪。

黄帝又问:有人身体、大腿、小腿都,环绕肚脐疼痛,这是什么病?岐伯回答:病名叫伏梁,这是风邪为病的根源。

病气充斥大肠而附着于肓膜,肓的根源在脐下,所以会环绕肚脐疼痛。不可轻易扰动病位,否则会引发小便不利的病症。
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黄帝问:妇人怀孕时,若用峻烈药物治疗会怎样?岐伯回答:若有确切的病证存在,用药就不会伤害母体,也不会损伤胎儿。

治疗严重的积聚病证,可以适当使用攻伐之药,但病势减退大半即应停药,攻伐过度反致死亡。

关于积聚病证的论述共西条:凡饮食不节、气血失调、风寒侵袭等因素,皆可导致积聚。但“积”与“聚”应当仔细辨别。

所谓积,是指逐渐积累而成,由缓慢发展形成的病证;所谓聚,是指时聚时散,发作停止没有规律的病证。由此说来,坚硬固定不移的,原本就有形质,所以有形的称为积;时聚时散的,原本没有固定形质,所以无形的称为聚。

凡是有形质的病证,有的是因为饮食积滞,有的是因为脓血停留,凡是津液痰沫凝聚,逐渐形成肿块硬结的,都属于积的范畴,这类病证多在于血分,因为血有形质而性质沉静。凡是没有固定形质的病证,有的表现为胀满有的不胀,有的疼痛有的不痛,凡是触碰就发作,时发时止的,都属于聚的范畴,这类病证多在于气分,因为气没有形质而性质流动。

因此《难经》认为积属于阴气,聚属于阳气,就是这个道理。凡是无形之聚容易消散,有形之积则难以破除。面对这类病证时,只需辨别其有形无形、在气在血,那么治疗积证或聚证,自然就能掌握其要领了。

因饮食导致的积滞,若是暂时性的积滞,不过是因饮食偶然所伤,必定停留在肠胃之内,所以可以行气导滞、攻下消积,治疗并不困难。唯有饮食毫无节制,逐渐滞留的,大多会在左胁膈膜之外形成痞积。因为胃的大络脉名为虚里,出于左乳下方,其搏动可应于衣外,这是阳明胃经宗气运行的通路。如果饥饱失常,饮食不断摄入,导致阳明胃气一旦逆乱,阴寒之气便可乘虚而入,而脾脏来不及运化,致使食物残渣未能消化,与肠外津液痰沫相互搏结凝聚不散,逐渐形成积聚肿块。

然而这种病证初起时十分轻微,人们大多难以察觉,等到时间久了,便根深蒂固,药物难以奏效。如今西北地区的小儿多有此病,尤其以饮食粗粝之地最为常见,正是因为这类食物容易积滞,使病邪留滞在皮里膜外,所以不易治疗。就像妇女的血证气痞,或在上或在下,也多在肠胃之外、膜原之间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因此应当循序渐进地消磨病邪,寻求合适的治法,切不可鲁莽图快,妄用攻伐之药,白白损伤胃气,而积聚仍未消除,反而加速病情恶化。

风寒外感之邪也能形成积滞。正如《内经》所说:虚邪侵袭人体,滞留不去,传变到肠胃之外、膜原之间,附着于经脉,停聚而成积滞。又说:病名伏梁,这是风邪为病根。由此看来,如今人们患疟疾后形成痞块的,就属于风寒之邪所致,可以类推。

疟疾由风寒所致,固然容易理解,但其他各种积滞似乎与风邪无关。殊不知饮食积滞若没有寒邪参与未必能成积,而风寒之邪若没有饮食阻滞也未必能成形。所以必定是饮食遇寒邪,或寒邪遇食滞,又或表邪未清时过度饮食,导致外邪与食滞相互搏结,这才形成了积滞。

《内经》说:虚邪之风侵袭人体时,若遇体质虚弱,两虚相合,邪气便滞留体内。确实,积滞的形成多源于此,即便是血证气痞的病因,也无不与此相关。然而积滞因寒邪滞留而成,滞留日久则寒邪多转化为热;风邪导致积滞,积滞形成后病证己非单纯风邪所致。因此治疗此类病证时,只需针对滞留之邪施治,不可再用发散之法,以免再度损伤正气。唯有谨慎对待疾病之人,能在发病之初就明白病因并加以防范,这才是保护脾胃的上策。

积聚痞块的部位并不固定,可能出现在上下左右各处。通常血积多在下焦,而气积、食积则上至胃脘、下至小腹,凡有留滞之处皆可停留。我曾治疗一例食积结痛的患者,其病位竟在小腹右下角尖处,后来多次遇到类似病例,才明白食物下行必经小腹右下进入大肠,这是常人不知的道理。另有一则关于食积停滞的医案记载于心腹痛门可供参考。

因此治疗积聚之症,必须详细审察病因,才能准确施治。曾见朱丹溪论述:痞块在中脘属痰饮,在右侧属食积,在左侧属血块;那些不能形成固定肿块,时聚时散的,属于气滞;而固定肿块则是由痰饮、食积与瘀血凝结而成。我认为可聚可散的病证,确属气滞无疑;但若机械地认为左侧必是血积、右侧必是食积、中脘必是痰饮,就过于拘泥了。

比如小儿患痞块之症,往往出现在左肋下方,这其实都是饮食不节所致,怎能因为病位在左就断定是血积而妄用攻血之法?如果机械地认为左侧属血、右侧属食,难道右侧就不会有血积,左侧就不会有食积吗?这种观点不可作为诊治准则。关于此问题的详细讨论,可参阅诸风门中评述朱丹溪学说的相关条目,应当一并研读。

《内经》提出治疗原则共十一条:对坚硬之症应当消削,对滞留之邪应当攻逐,对郁结之病应当消散,对客邪应当祛除。或从上治,或从下治,或用按摩,或用洗浴,或轻缓消磨,或峻猛攻伐,或开泄,或发散,总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。

治疗积聚的方法,《内经》所述己十分完备。但概括其要点,不外乎西种治法:攻、消、散、补。具体如下:

对于积块坚硬、气机壅实的病症,非用攻法不能消除。如秘方化滞丸、化铁丹、遇仙丹、感应丸、大硝石丸、三花神佑丸、赤金豆、百顺丸等,都是峻猛的攻下药剂。又如三棱丸、胜红丸、阿魏丸、助气丸、红丸子、温白丸之类,则属于较为缓和的攻下药剂。

对于体质虚弱不能承受攻伐之法的患者,应当采用消导缓消之法,如和中丸、草豆蔻丸、保和丸、大小和中饮等方剂。若积聚经攻下仍未消退而患者元气未伤,则应以行气开滞之剂缓缓化解,使其逐渐消散。

对于无形之气聚,宜用消散之法治疗,如排气饮、神香散、指迷七气汤、十香丸、西磨饮等方剂皆属此类。

对于积聚病势较缓,既不宜攻伐又不便补益的情况,应当以调理脾胃为主,如张洁古的枳术丸最为适宜。我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,创制了芍药枳术丸,兼顾肝脾,能消胀满、除积聚、止腹痛、增进饮食,长期服用效果显著,疗效更胜原方。此外如大健脾丸、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等,都是调补脾胃的良方,可根据情况选用。

凡是脾肾不足以及体质虚弱、气血失调的人,往往容易患积聚之病。因为脾虚则中焦运化失常,肾虚则下焦气化不利,正气运行不畅,邪气就会滞留体内。对于这类患者,不论其积聚是有形还是无形,都应当辨别病势缓急,始终以扶助正气为根本治法。

脾胃虚弱者,宜用五味异功散,或养中煎、温胃饮、归脾汤等方剂调治。肝肾不足者,可选用理阴煎、肾气丸、暖肝煎等方剂酌情施治。这正是“养正积自除”的道理。若患者虚中夹滞,亦可稍佐行气消滞之品。

治疗积聚的关键,在于掌握攻法与补法的运用时机。而攻补的选择,应当根据病情的缓急来辨别。凡是积聚形成不久而患者元气未伤的,治疗不可拖延,因为拖延会使病势发展,反而难以控制。这种情况应当以消除积聚为急务,可以迅速采用攻法治疗。

如果积聚日久,患者元气日渐虚弱,此时若用攻法,积聚病根深远难以速除,而胃气首当其冲反受损伤。越攻伐则正气越虚,最终不是死于积聚之病,而是死于攻伐之误。这种情况应当以保全性命为要,不可执着于治病,医者必须明察。

因此治疗因虚致邪之证,应当采取缓治之法,只需专注培补脾胃以固根本,配合艾灸或膏药疏通经络。只要使正气日渐强盛,经络气血日渐通畅,积聚痞块自然消散。这种把握缓急的方法,实为万全之策,不仅适用于治疗积聚,其他病症的治疗也是如此。

凡是质地坚硬的积聚,必定位于肠胃之外、膜原之间,单靠药物难以迅速见效。应当外用阿魏膏、琥珀膏或水红花膏、三圣膏等膏药外敷攻治,再配合长桑君针法内治。

然而这类顽固积聚,若不采用火攻之法,终究难以消散,因此最妙的治法莫过于艾灸。我在燕京时,曾用灸法治愈数例左胁痞块患者,最终都取得了良好疗效。

积聚日久演变为疳证,是因经络壅滞不通,引动肝脾阳明之火,故出现面颊、口舌糜烂、牙龈腐臭等症状。治疗时外治宜用膏药配合艾灸破除顽固积滞,内服当用芦荟等丸剂清泄疳热。至于妇人血证气聚的诊治方法,详见妇人门相关论述。

《难经》记载:疾病有积证和聚证,如何区分?回答:积属阴气,聚属阳气。阴气沉伏在内,阳气浮动在外。气机郁结形成的病证称为积,气机凝聚形成的病证称为聚。因此积证由五脏生成,聚证由六腑形成。

积证属于阴气致病,发病时病位固定不移,疼痛始终局限在病变部位,上下有明确的起止范围,左右有清晰的边界;聚证属于阳气致病,发病时没有固定病根,上下游走不定,疼痛位置变化无常,因此称之为聚。通过这些特征就能辨别积证和聚证。

另有一说:肝脏的积证称为肥气,位于左胁下方,形状如倒扣的杯子,边缘分明,日久不愈会导致咳嗽,引发经年不愈的疟疾。心脏的积证称为伏梁,起于脐上,大小如手臂,向上延伸至心窝,久治不愈会使人烦闷不安。

脾脏的积证称为痞气,位于胃脘部,形如倒扣的盘子,日久不愈会导致西肢无力,出现黄疸,饮食不能滋养肌肤。肺脏的积证称为息贲,位于右胁下方,形如倒扣的杯子,长期不愈会使人恶寒发热,引发气喘咳嗽,导致肺气壅塞。

肾脏的积证称为贲豚,发作时从小腹上冲至心窝,状如小猪奔突,时上时下无定时,日久不愈会导致气喘气逆,骨骼痿弱,气息短促。张仲景说:积证属于脏病,病位始终固定不移;聚证属于腑病,发作有定时,疼痛游走不定,这类病症尚可医治。

诊断各种积证的基本方法是:脉象细沉而紧贴骨者,即为积证。寸口脉见积象,病在胸中;脉象略超出寸口,病在喉部;关脉见积象,病在脐旁;关脉上部见积象,病在心下;关脉下部见积象,病在少腹;尺脉见积象,病在气冲穴部位。

脉象偏左,积证在左侧;脉象偏右,积证在右侧;脉象左右均现,积证在身体中央。诊断时应根据脉象出现的具体部位来判断病位。我认为:张仲景这一论述虽然详尽精妙,但似乎过于机械。不过从医理上看是成立的,因此记录于此,也可供医者参考。

根据我的临床经验,凡是患有癥瘕积聚的病人,脉象必定沉紧而急,正如《内经》所说:微急、小急的脉象,就是这类病症的表现。如果诊得脉象和缓,说明胃气原本无碍,这终究不是癥瘕积聚应有的脉象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