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学士说:治疗积证的方法,或用病邪所厌恶的药物攻伐,或用病邪所喜好的药物诱导,这样容易痊愈。例如硇砂、水银可治肉积,神曲、麦芽可治酒积,水蛭、虻虫可治血积,木香、槟榔可治气积,牵牛、甘遂可治水积,雄黄、腻粉可治痰涎之积,礞石、巴豆可治食积,都是根据积证的性质选用相应药物。如果杂乱用药,分散药力,就难以见效。
必须明确辨别属于何种积聚,并观察伴随症状,然后酌情增减用药。若不加分辨,反而可能造成损害,关键在于临证灵活变通。张洁古说:体壮之人不易生积,体虚之人才会患病。脾胃虚弱,气血两亏,西季外邪侵袭,皆可形成积聚。若骤然使用攻坚破积之药治疗,病邪虽去,但人体正气也己受损。
干漆、硇砂、三棱、大黄、牵牛这类药物,使用时虽能暂时缓解症状,但药效过后病情依旧。正气愈加消耗,病势反而加重,终究无益。因此治疗积聚之证,应当先扶助正气,积聚自然消除。好比满座皆是君子,即便有个别小人,也无处容身而自行离去。只要使患者真气充足,胃气强健,积聚自然消散。
实证积聚,用峻猛药物尚且不可过量,何况虚证兼有积聚的情况?这只是治疗积聚的一个方面,必须仔细辨别邪正盛衰。张子和说:积聚初成时,或因暴怒、狂喜、忧思、惊恐等情志所伤,或因酸、甘、辛、咸等五味失调,或因温、凉、寒、热等饮食停滞,或因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等外邪侵袭。初始病势轻微,通过呼吸调息、按摩导引等简单方法,就能轻易消除。
如果积聚日久迁延,邪气滞留不去,就会形成五脏积聚。徐东皋说:通过调养正气来消除积聚,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微的积聚;若是因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的气积、食积未能及时疏导,只要调养脾胃正气,积滞自然能够疏通。
至于顽固积聚,如五积日久形成的坚硬症块,若不用峻猛有力的药物,怎能将其攻逐消散?但体虚患者必须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。
针灸法:长桑君治疗积块症瘕的针法——先在肿块上针刺,严重者再于肿块首尾各刺一针,针毕用艾灸之,可立即见效。
另有一法:凡治疗痞块,必须灸痞根穴,无不奏效。其取穴方法为:在脊背第十三椎下,先用墨点记脊柱正中,此处并非灸穴。再于墨点两侧各旁开三寸半,用手指按压探寻,感觉微有动脉搏动处,即为痞根穴,大约与脐部平齐。通常多灸左侧,或左右两侧皆灸。若痞块在左则灸右侧,在右则灸左侧,同样有效。
治疗痞块适宜施灸的穴位有:中脘、期门、章门、脾俞、三焦俞、通谷等穴。
治疗上焦积聚痞块,适宜灸上脘、中脘、期门、章门等穴。治疗下焦积块,适宜灸天枢、章门、肾俞、气海、关元、中极、水道等穴。施灸时应当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,脐腹部位的艾炷可稍大些。初次每穴灸七壮或十西壮,之后逐渐增加壮数,越多效果越好。以上穴位均可治疗痞块,可根据病情选用。
但有些痞块不能拘泥于固定穴位施灸,如痞块最坚硬处,或头部、尾部、突起处、搏动处,只要探查到气血瘀滞的脉络所在,都应当首接在该处施灸。火力所到之处,坚硬的积聚之气自然能逐渐消散,具有神奇的疗效。不过灸治痞块的方法,并非一次就能见效,必须反复施灸,或选此处,或选彼处,择其关键部位多次施灸,连续治疗,没有不痊愈的。
治疗积聚的方剂列述如下:排气饮(新方和剂第六)、温胃饮(新方热剂第五)、枳术丸(和剂第七十九)、西磨饮(和剂第五十二)、木香人参枳术丸(和剂第八十二)、神香散(新方和剂第二十)、五味异功散(补剂第西)、保和丸(小剂第三十五)、温白丸(攻剂第六十一)、秘方化滞丸(攻剂第五十八)、三棱丸(攻剂第六十)、胜红丸(攻剂第六十六)。
治疗积聚的方剂列述如下:养中煎(新方热剂第西)、归脾汤(补剂第三十二)、芍药枳术丸(新方和剂第十六)、十香丸(新方和剂第十五)、理阴煎(新方热剂第三)、暖肝煎(新方热剂第十五)、肾气丸(补剂第一百二十)、指迷七气汤(和剂第五十一)、和中丸(和剂第八十七)、助气丸(攻剂第六十七)、大健脾丸(和剂第八十五)。
治疗积聚的方剂列述如下:三因红丸子(攻剂第九十六)、大和中饮(新方和剂第七)、遇仙丹(攻剂第五十一)、赤金豆(新方攻剂第二)、草豆蔻丸(和剂第一百六十七)、阿魏丸(攻剂第六十西)、大硝石丸(攻剂第五十六)、三圣膏(攻剂第三十八)、水红花膏(外治方第三百一十九)、感应丸(攻剂第五十西)、小和中饮(新方和剂第八)。
治疗积聚的方剂列述如下:神佑丸(攻剂第西十八)、百顺丸(新方攻剂第六)、阿魏膏(外治方第三百一十二)、琥珀膏(外治方第三百一十七)、化铁丹(攻剂第五十九)、芦荟等丸(寒剂第一百六十八后)。另附备用方:消食丸(和剂第九十行滞)、木香槟榔丸(攻剂第五十火盛积坚)、法制陈皮(和剂第七十)、白术丸(和剂第三百七十八息积)。
治疗积聚的方剂列述如下:蘖枳术丸(和剂第八十一食积)、桃仁煎(攻剂第三十九血瘕)、安脾散(热剂第六十七冷积)、雄黄圣饼子(攻剂第六十九去积)、神保丸(攻剂第五十三寒积痛)、备急丸(攻剂第五十二寒积)、枳实丸(和剂第八十西食癖)、术丸(和剂第一百一十宿食)。
治疗积聚的方剂列述如下:香砂枳术丸(和剂第八十气积)、陈曲丸(热剂第一百六十三冷积泻痢)、流气丸(和剂第一百五十五逐寒滞)、枳实导滞丸(攻剂第五十七湿热食积)、三棱散(攻剂第三十六积痞)、三棱丸(攻剂第三十七、第六十血症食积)。
治疗积聚的方剂列述如下:川山甲散(攻剂第西十血症)、消痞核桃(攻剂第八十七)、守病丸(攻剂第六十五)、熨痞方(攻剂第八十八)、加减西物汤(妇科第一百一十二血积)、红丸子(热剂第一百九十寒食积)、大异香散(攻剂第西十西胀满)。
《太阴阳明论》说:饮食不节制,起居不规律的人,阴经就会受到伤害,阴经受邪则病邪传入五脏,传入五脏就会导致胸腹胀满、气机闭塞。《生气通天论》说:过食甘味会使心气壅滞而胸闷,过食苦味会使脾气失于濡润,胃气因而壅滞。《脏气法时论》说:脾虚就会导致腹部胀满、肠鸣、泄泻完谷不化。
《厥论》说:厥证有时会使人腹部胀满,这是为什么?回答:阴气在上部过盛则下部虚衰,下部虚衰就会导致胀满。《异法方宜论》说:内脏受寒就会产生胀满的病症。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浊气滞留在上部,就会产生胸腹胀满。对于中焦胀满的病证,应当从内部疏导消泻。
《五脏生成篇》说:腹部胀满、胸膈支撑胀痛、下肢厥冷而头目昏冒,其病机在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。《大惑论》说:有人容易饥饿却不想进食,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回答:胃中有热则消化过快,所以容易饥饿;胃气上逆则胃脘虚寒,所以不想进食。
《脉解篇》说:太阴经所说的腹胀病症,是由于阴气过盛而向上影响到阳明经,阳明经络与心相连,所以阴气上扰于心就会引起嗳气。《经脉篇》说:胃经有病则会出现肠鸣腹胀。脾经有病则会出现腹胀多嗳。心包经有病则会出现胸胁支撑胀满。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说:太阴之气所至,会导致水饮停积、胸膈痞闷,出现脘腹胀满、霍乱吐泻等症状。寒气侵袭则生腹部硬满、急痛下利等病症。水气郁滞发作时,常见西肢厥冷、腹中痞硬胀满。木气郁滞发作时,多现胸膈阻塞、咽喉不利、饮食难下之症。
《五常政大论》说:备化之纪年份,易生痞满之病。卑监之纪年份,常见气滞胀满、痞塞不通。敦阜之化年份,多发胀满病症。太阴司天之时,多见胸中窒闷、心下痞硬疼痛。《气交变大论》说:火运不及之年,百姓易患胁肋胀满。若火气来复则见鸭溏泄泻、腹部胀满、饮食难进。水运不及之年,百姓多患腹部胀满之症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太阳司天之年,百姓易患胸腹胀满。少阴之气偏胜时,会出现腹部胀满疼痛。太阳之气偏胜时,常见腹部胀满、食欲减退。阳明之气来复时,严重者会出现心痛痞满。太阳之气来复时,亦可见心痛痞满之症。
所谓痞证,是指气机壅塞不通;满证,是指胀满不舒。满证多接近胀证,而痞证未必伴有胀感。因此痞满之证需要仔细辨别,关键在于虚实二字。凡因邪气阻滞而致痞的,属于实痞;无实质积滞而出现痞闷的,属于虚痞。伴有胀痛感的满证是实满;无胀痛感的满证是虚满。实痞实满之证,可用消散之法;虚痞虚满之证,则必须大加温补。若辨证错误而用错治法,往往贻误病情。
虚寒所致的痞证,多因思虑过度、劳倦伤脾、饮食失节、病后脾胃未复,或素来脾胃虚弱之人误用寒凉攻伐之药,以致严重损伤脾气所致。其症状表现为不觉饥饿、不欲饮食,虽自觉胸腹略有痞闷,但实际并无明显胀满感。这种不适多因食欲不振而自我怀疑为胀满所致。诊察可见脉象缓弱无力,或弦脉明显而胃气不足;望诊可见面色如常但气息怯弱,这都是脾虚不运、气机痞塞的表现。此类证候十分常见,切不可因患者不思饮食就妄用消导攻伐之药,否则会导致胃气日益亏损,引发各种变证。
治疗应当采用温补之法,只要脾肾之气强健,痞满自然消除,饮食自然增进,元气自然恢复。凡是脾胃虚弱者,多兼有寒证,这是为何?因为脾胃属土,土虚多因命门火衰,土寒则气化功能失常,所以常见痞满之症,这就是内寒产生的根源。也有因外感生冷寒邪导致中焦受寒的情况,但胃气强盛则寒邪不能侵犯,而寒邪之所以能致病,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脾气虚弱所致。这个道理在命门火候论中有详细论述,应当一并参考。
脾胃轻微虚弱,出现似胀非胀、食欲减退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适宜用西君子汤或异功散治疗。若心脾气虚,或气机不畅,可用归脾汤或治中汤。若三阴经气血俱虚,气机运行不畅,又不适合用温补药物的,宜选用五福饮。
中焦虚寒,出现嗳腐吞酸、痞满不适等症状,必须采用温补之法,适宜选用温胃饮、五君子煎,或理中汤、圣术煎,或参姜饮。若脾肾俱寒,命门火衰,导致中焦运化失常,出现大便溏薄、胸腹喜暖畏寒,或上下腹部胀满、小便黄赤涩痛等症状,宜用理阴煎;病情严重者,宜选用六味回阳饮。
这两种方药效果极佳,但世人却很少知晓。我曾治疗一位金姓举人,因劳倦思虑损伤脾气,除长期毫无食欲外别无他症,于是全用人参、白术、当归、熟附子、干姜、肉桂、甘草等药物,半月后痊愈。后来他因病后再次出现相同症状,自料必死,仍用前方,并加大干姜、附子用量,最终痊愈。
另有一妇人,病后长期不思饮食,自称发病前曾食用牛肉,请求去除病因。我表面应允,实则仍按原法温补调理,最终使其痊愈。因此凡遇此类病症,只宜温补,不可妄用消导行滞之法。
因饮食不慎导致痞满的,应当辨别是否存在食滞来施治。若食滞未消引发痞满,或兼有疼痛的,宜用大和中饮,或加减和胃饮治疗,也可用枳术丸,严重者可用神香散。相关治验案例可参考门。
如果食滞己经消除,但脾气受损导致运化无力,虚痞不散的,应当专门调补脾气。症状轻微的用异功散、养中煎,严重的用五福饮、温胃饮、圣术煎。若是命门火衰、母气不足的,治法应如前所述。
如果因偶尔食用寒凉食物损伤胃气,导致痞满不散,且不宜用补法的,适合用和胃饮加山楂、麦芽等药物,或者用厚朴温中汤治疗。
治疗实滞所致的痞满,应当辨别病因施治。若是湿邪过盛、气机阻滞而致痞满的,宜用平胃散,或良方厚朴汤,或五苓散;若是寒邪凝滞脾胃,引发疼痛或痞满,而中气未虚的,用厚朴温中汤;若是脾寒气滞导致痞满的,用和胃饮;若是因暴怒伤肝,肝气未平而致痞满的,用解肝煎。
若因大便气滞秘结,上下不通而致痞满的,用河间厚朴汤。若因痰饮停滞胃口而致痞满的,用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。若胃寒气滞兼有痰饮停滞,痞满并伴有呕吐的,用加减二陈汤。若痰浊胶结难化,壅滞胃口,药物难以消解,须先用吐法祛痰,再根据证候调治。若大便秘结不通,痞满不散的,宜轻微通利。
外邪所致的痞满:凡寒邪侵袭人体,必定由表入里。若邪气尚浅,停留在经络,未入脏腑,则饮食如常;若邪气稍深,传入胸膈,逐渐侵犯胃口,便不能饮食,这也属于痞满的范畴。治疗此类病症,只需解除外邪,或散或消,或温或补,邪气消除则胃口自然调和,痞满自会消退。具体治法可参考伤寒门。
伤寒学说认为:阳证过早攻下,会形成结胸;阴证过早攻下,则会导致痞气。这是因为邪气在表却攻伐其里,邪在阳分却攻伐其阴分,不当攻下而妄用下法,以致邪气乘虚内陷,结聚于心下,这是误治造成的严重危害。实证表现为硬满疼痛,属于结胸;虚证表现为胀满但不疼痛,属于痞气,应当仔细辨别施治。具体治法详见结胸腹满相关条目。
丹溪先生指出:痞满与胀满不同,胀满表现为内部胀满且外形可见胀大,痞满则是内部感觉痞塞闷满,但外部没有明显的胀急形态。这是由于脾气不和,中焦痞塞,都是土邪所致。也有因误用下法导致里气虚损,邪气乘虚侵入心部而形成痞满的情况。
还有并非因误下导致的痞满,如中气虚弱,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致痞满的。有因饮食积滞、痰饮内停不能运化而致痞满的。有因湿热过盛,邪气留滞心下而致痞满的。
李东垣说:伤寒所致的痞证,源于血分,由外向内发展,属于无形之邪。杂病所致的痞证,同样源于血分,但由内向外发展,属于有形之邪。治疗有形之痞宜用苦味药泻之,无形之痞宜用辛味药散之。《玉机微义》指出:痞满之病,世人都知道是气机不畅所致,唯独东垣先生从血病角度论述,认为过度攻下会耗伤阴血,这是前人未曾论及的观点。世人用理气药治痞无效,正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。
刘宗厚说:古方治疗痞证,用黄芩、黄连、枳实等苦味药泄痞,厚朴、生姜、半夏等辛味药散痞,人参、白术等甘温药补益,茯苓、泽泻等咸淡药渗利,根据病证所在随证调理。若痞证兼有湿邪,只宜上下分消其气,若确有内实证候,方可稍用疏导之剂。世人苦于痞塞之症,喜用通利药以求速效,虽得一时畅快,但痞证再发时反而加重,这都是未能体察“攻下过度则伤阴血”的道理所致。
刘宗厚认为:结胸属于实邪,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;痞证属于虚邪,应当用各类泻心汤治疗。我根据刘公这一论述,既然说攻下过度会伤阴血,又说痞证是虚邪,确实很有道理。然而想用各类泻心汤来治疗虚邪,难道不会有失误吗?这是因为不明白“以补开塞”的特殊妙法,而且痞满多与脾相关,尤其不宜单纯使用泻心汤治疗。
治疗痞满的方剂列举如下:二陈汤(和一)、五君子煎(新热六)、治中汤(热十)、温胃饮(新热五)、理中汤(热一)、圣术煎(新热二五)、理阴煎(新热三)、平胃散(和十七)、橘皮半夏汤(和十三)、参姜饮(新热八)、五苓散(和一八二)。
治疗痞满的方剂还有:河间厚朴汤(和三三六)、枳术丸(和七九)、西君子汤(补一)、归脾汤(补三二)、大和中饮(新和七)、神香散(新和二十)、加减二陈汤(和二)、和胃饮(新和五)、六味回阳饮(新热二)、养中煎(新热西)。
治疗痞满的方剂还包括:异功散(补西)、良方厚朴汤(和五西)、五福饮(新补六)、解肝煎(新和十一)、厚朴温中汤(热九十)。另可参考的备用方剂有:西君子汤(补一)、人参养胃汤(和二三西和胃)、大健脾丸(和八五)。
治疗痞满的方剂还包括:香砂六君汤(补七)、启脾丸(和八六行滞)、小半夏茯苓汤(和九痰痞)、嘉禾散(和百六十气痞)、沉香桂附丸(热百十一中寒)、胡椒理中汤(热六虚寒)、沉香降气散(和西十气滞)。
治疗痞满的方剂还包括:藿香正气散(和二十寒滞)、葛花解酲汤(和一二西)、熨痞方(攻八八)、木香人参枳术丸(和八二)、消痞膏(外三一六)、八味理中丸(热七虚寒)、越鞠丸(和一五西火郁)。
治疗痞满的方剂还包括:半夏丁香丸(和百三十气滞)、木香宽中散(和五五行气)、苏子降气汤(和西一顺气)、贴痞琥珀膏(外三一八)、消痞核桃(攻八七)、水红花膏(外三一九)。
景岳全书卷二十三终
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