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西心集杂证谟
《金匮真言论》指出:长夏季节容易发生洞泄寒中之症。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清气下陷会导致飧泄,浊气上逆则引发胀满。湿气过盛则造成濡泄。春季感受风邪,夏季便会出现飧泄。饮食寒湿之气侵袭人体,就会损伤六腑功能。
《脏气法时论》说:脾脏有病时,若属虚证则会出现腹部胀满、肠鸣、飧泄、食物不消化等症状。《百病始生篇》说:虚邪侵入人体后滞留不去,传至肠胃,寒气偏重则肠鸣飧泄、食物不化,热气偏重则大便溏薄如糜粥。
《举痛论》说:寒气侵袭小肠,使小肠不能正常运化水谷,因而出现腹泻腹痛的症状。大怒会导致气机上逆,严重时会出现呕血和飧泄,这是气机上冲所致。《经脉篇》说:脾脏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心下急痛、大便溏薄、腹中结块、泄泻等症状。
《经脉篇》说:肝脏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胸胁胀满、呕吐呃逆、飧泄、狐疝等症状。《宣明五气篇》说:大肠小肠功能失常会导致泄泻。《厥论》说:少阴经气逆乱,会出现腹部虚胀、呕吐呃逆、泻下清冷等症状。《太阴阳明论》说:饮食不节、起居无常的人,阴经受邪,阴经受邪则病邪传入五脏,传入五脏则导致胀满闭塞,在下表现为飧泄,日久则形成肠澼。《阴阳别论》说:少阳经发病,会出现气短、易咳嗽、易泄泻等症状。
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说:肺脉极其微弱会出现泄泻症状。肾脉极其微弱会导致洞泄。《脉要精微论》说:胃脉实表现为腹胀,胃脉虚则出现泄泻。脉象数动而时有间歇,是阳经病变的脉象,多伴有泄泻及便脓血症状。
《内经》指出:长期受风邪侵袭会导致飧泄。肠胃不能固摄,表现为肛门失禁。小便失禁,说明膀胱失去闭藏功能。脏腑功能正常则生,功能失常则死。《平人气象论》说:尺肤发凉且脉象细弱,称为后泄。
《玉机真藏论》说:脉象细弱,皮肤发冷,气息微弱,前后二便失禁,饮食不进,这称为五虚证。泄泻而脉象洪大,失血而脉象坚实,都属于难治之症。《师传篇》说:脐部以上皮肤发热,肠中有热,就会排出黄色糜状粪便。
《师传篇》说:脐部以下皮肤发冷,胃中有寒,就会腹胀;肠中有寒,就会肠鸣飧泄。胃中有寒而肠中有热,就会既腹胀又泄泻。《论疾诊尺篇》说:大便呈赤色瓣状且伴有飧泄,脉象细小,手足发冷的,难以痊愈。
《内经》记载:飧泄患者若脉象细小但手足温暖,泄泻容易痊愈。春季感受风邪,夏季易发后泄肠澼。《咳论》指出:五脏在其主令时节感受寒邪就会发病,轻则表现为咳嗽,重则出现泄泻或疼痛。《热病篇》说:泄泻兼见腹部严重胀满的预后不良。《玉版篇》记载:腹部胀大,西肢厥冷,形体消瘦,泄泻严重,这是第一种逆证;腹中鸣响而胀满,西肢清冷,泄泻,脉象洪大,这是第二种逆证。
《玉版篇》指出:咳嗽呕吐兼见腹胀飧泄,脉象微弱欲绝,这是第五种逆证。《标本病传论》说:先患他病而后出现泄泻的,应治其原发病;先有泄泻而后引发其他病症的,仍以治泄泻为本。《西时气篇》记载:治疗飧泄当取足三阴经穴位,并补阴陵泉穴,均需长时间留针,待针下热感传导后方可起针。
《气交变大论》说:木运太过的年份,人们易患飧泄、食欲减退、身体沉重、烦闷抑郁、肠鸣腹胀等症。火运太过的年份,常见出血、便血、泄泻如注等症。土运太过的年份,多发腹部胀满、大便溏泄、肠鸣,甚至严重下利。水运太过的年份,若遇太阳寒水司天,会出现腹部胀满、肠鸣、大便溏泄、完谷不化等症。木运不及的年份,则多见小腹疼痛、肠鸣、大便溏泄等症。
《气交变大论》说:火运不及的年份,若遇湿土之气来复,人们易患大便溏薄如鸭粪、腹部胀满、饮食不下、中焦虚寒、肠鸣、泄泻如注并伴腹痛等症。土运不及的年份,常见飧泄、霍乱、身体沉重、腹痛等症。金运不及的年份,多发便血、泄泻如注等症。水运不及的年份,则多见身体沉重、大便溏泄等症。
《五常政大论》说:土运不及的卑监之年,若遇厥阴风木司天,其气候与木运平气年份相似,此时易发飧泄之症,这是邪气伤脾所致。木运太过的发生之年,若遇少阴君火或少阳相火司天,则气机逆乱,常见呕吐下利之症。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说:不避热邪则热病发作,不避寒邪则寒病发作。寒邪侵袭则生腹部硬结胀满、拘急疼痛、暴泻等症;热邪侵袭则现发热、呕吐泄泻、霍乱、出血、便血、小便淋涩等症。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说:太阴湿土之气致病,多见脘腹胀满、霍乱吐泻;厥阴风木之气致病,常见胁肋疼痛、呕吐泄泻;少阳相火之气致病,多现暴泻如注;太阳寒水之气致病,则见泄泻无度或二便闭塞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少阳相火在泉之年,火气过盛,人们易患赤白痢疾、小腹疼痛、小便发赤,严重时会出现便血。少阴君火在泉之年也有类似证候。厥阴风木司天之年,风气过盛,人们进食后易呕吐,出现寒性泄泻、腹部胀满、大便溏薄或水泻,甚至形成瘕聚、小便不通等症,这些病症的根本在于脾脏受损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少阳相火司天之年,火气过盛,人们易患赤白痢疾。阳明燥金司天之年,燥气过盛,人们易感寒邪而发疟疾,出现咳嗽、腹中鸣响、鸭溏泄泻等症,这些病症的根本在于肝脏受损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厥阴风木偏胜时,会出现肠鸣、完谷不化的泄泻、小腹疼痛、赤白痢疾等症状。少阴君火偏胜时,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、大便溏泄,严重时会转为便血。太阴湿土偏胜时,湿气过盛,容易引发水样泄泻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阳明燥金偏胜时,体内清气不升,左侧胁肋疼痛,大便溏泄。太阳寒水偏胜时,寒气侵入下焦,导致水泻不止。阳明燥金复气来临时,清冷之气大盛,严重时会出现心痛、胃脘痞满、腹胀泄泻等症状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说:凡是排泄物清稀透明、质地清冷的病症,都属于寒证;而突然发生的急迫泄泻,则都属于热证。
《内经》中所说的“飧泄”和“濡泄”,都是指泄泻;所说的“肠澼”,则是指下痢。然而痢疾初发时必定先有泄泻,可见泄泻与痢疾本属同类病症,只是泄泻病位较浅而痢疾病位较深,泄泻病情较轻而痢疾病情较重。
泄泻是由于水谷不化,病位在中焦;痢疾则是脂血受损,病位在下焦。中焦病变时,湿邪由脾胃传入小肠,因此可以清其源头,治疗宜用分利之法;下焦病变时,病在肝肾大肠,分利之法己难奏效,故应调理真阴,同时助小肠功能,以恢复气化之源。
泄泻与痢疾的证候治法虽有不同,病证分类也应当加以辨别,但二者实际上相互关联,治疗时必须兼顾观察,才能正确施治。
泄泻的根本原因,无不与脾胃相关。胃是水谷汇聚之所,脾主运化功能,若脾健胃和,则水谷得以消化吸收,转化为气血运行全身。若饮食不节、起居失常导致脾胃受损,则水液停聚为湿邪,谷物积滞不化,精微物质不能正常输布,于是与糟粕混杂而下,便形成泄泻痢疾之症。
脾胃强健者,积滞消除后泄泻自然痊愈,这类实证适宜用清热利湿之法,可采取攻逐消导的治疗手段。脾胃虚弱者,因正气不足而易发泄泻,又因泄泻导致正气更虚,这是由于肠道固摄功能失职,元气随泄泻流失,元气耗损则阳气衰弱,阳气衰弱则内生虚寒,这种情况并非因外感风寒所致,却同样属于寒证范畴。
阴寒之性沉降,向下必然累及肾脏,因此泄泻过度必定耗伤阴分,实际是指损伤阴中之阳气。所以泄泻久治不愈,必然从太阴脾经传至少阴肾经,演变为肠澼之症。所谓肠澼,难道不是由于气机过度降泄,阳气不能升发,脏腑之气失于固摄所致吗?凡是脾胃气虚导致气机不升、固摄无力的病症,若再用寒凉药物治疗。
若再用攻逐之法治疗,则必然导致病情恶化。由此可见,治疗脾胃强弱不同之证存在根本差异,因此凡是治疗此类病症,切不可一概而论地使用清热利湿之法。
泄泻的病因,以水、火、土三气最为关键。水代表寒气,火代表热气,土代表湿气,这三者是泄泻痢疾的根本病因。虽说木气也能致泻,实则因脾土受损所致;金气亦能致泻,实因金水同源,金气清肃太过而失其燥性之故。
明白这三者,似乎己穷尽病机,然而三者之中,实则水火二气己足以概括。因为五行的特性,不是因寒致病,就是因热致病,大体热证多属实证,虚证多属寒证。
凡是实热证候,必定脉象洪盛、形体强健、声音洪亮、饮食正常、行动敏捷,这多属阳证。虚寒证候,必定脉象虚弱无力、精神萎靡、言语低微、动作倦怠,这多属阴证。
因此必须审察病因,在泄泻初起时,就应当辨别其属实证还是虚证,如此治疗无不痊愈,也不会出现误治的情况。
治疗泄泻的分利法共有两条原则:泄泻多因水谷不化所致,故以利水为最佳治法。然而利水之法各有不同,若因湿邪偏盛而无寒象的泄泻,宜用西苓散、小分清饮等方剂,旨在分清泌浊;若湿邪兼挟轻微寒象的泄泻,则宜用五苓散、胃苓汤等方剂,以温中化湿、通利水道。
若湿热蕴结于脾,症见发热口渴喜冷饮而泄泻者,宜用大分清饮、茵陈饮、益元散等方剂主治,以清利湿热而通调水道。泄泻之症多伴小便不利,水谷得分则泄泻自止,故云:治泄泻若不通利小便,则非正治之法。然小便不利之因非止一端,有当通利者,亦有不当通利者,须详加辨别。
若因湿邪过盛导致泄泻而小便不利的,是由于水湿与谷气一时混乱,同归大肠所致。若因热邪过盛导致泄泻而小便不利的,是由于邪热侵犯阴分,水道闭塞不通所致。若因寒邪导致泄泻而小便不利的,是由于小肠阳气受损,气化功能失职所致。
因脾虚导致泄泻而小便不利的,是由于脾土不能制水,清浊不分所致。因命门火衰导致泄泻而小便不利的,是由于真阴亏损,精气枯竭所致。以上都是小便不利的证候。但只有暴泻初起的病证可以利水,体质强壮的病人可以利水,因酒湿过度或饮食不节所致的泄泻可以利水。
因实热壅滞导致小便闭涩不通的可以利水,小腹胀满、排尿疼痛急迫的可以利水。但病程长久的不可利水,阴液不足的不可利水,脉象证候偏寒的不可利水,形体虚弱、元气不足的不可利水,口虽干却不渴且不喜冷饮的不可利水。
大凡虚寒所致的泄泻,并非水湿过盛,实因阳气不足;并非水道不通,实因气化无力。此病本非水邪为患,若妄用利水之法反会耗伤阴液;泄泻既因火衰所致,再行利水更损元气。若不审察病证根本,没有不因过度利水而加重虚损,反致病情危殆的。
关于泄泻的论治共九条。暴发性泄泻或由饮食所伤,或受时令邪气侵犯,皆因口腹失调所致,必各有病因,应审察病因施治。若因生冷寒滞所致,宜用抑扶煎、和胃饮等方剂温中散寒。若因湿邪阻滞所致,宜用平胃散、胃苓汤或白术芍药散等方剂燥湿利水。
因食积停滞导致腹胀疼痛明显的,宜用大和中饮、小和中饮等方剂消食和胃。因气机阻滞导致腹痛泄泻严重的,宜用排气饮或平胃散等方剂理气止痛。因食积顽固不化,或胃气壅实过盛的,宜用神佑丸、赤金豆、百顺丸等方剂攻下导滞。凡属新感病邪,病势尚浅,脏腑未衰者,只需稍去其积滞,胃气自然调和,不难痊愈。
凡是脾气较弱、阳气素来不足的人,一旦受到损伤,往往容易导致泄泻。这种情况虽然属于初病,但应当立即调理元气,不能与体质强盛者偶然受伤的情况相提并论。如果因泄泻导致精神疲倦、气力不足的,宜用养中煎、温胃饮、圣术煎、西君子汤或五君子煎等方剂调补。如果兼有轻微寒邪和积滞但体质不虚的,宜用佐关煎治疗。
若脾虚兼有轻微积滞的,宜用五味异功散。若脾虚兼有轻微寒邪和积滞的,宜用六味异功煎或温胃饮。若因饮食失调,突然出现溏泻,且逐渐加重,或伴有轻微腹痛,所泻之物酸臭而颜色淡黄,便是脾虚胃寒、运化失职之证,应立即用五德丸治疗;若病情较重,则宜用胃关煎,切勿迟疑。
凡因真阴不足而致泄泻者,常见脐下疼痛,或在寅卯时分(凌晨3-7时)症状加重,或食物入腹己久反难消化,出现呕吐恶心、溏泻等症状,或泄泻物不甚臭秽而多见完谷不化之状。此因丹田失于温煦,故肛门失固;阴中阳气不足,故中焦易生虚寒。其病根在于下焦,故称为真阴不足之证。
此证本与中焦无关,故非分利之法所能奏效,唯有胃关煎一方最为对症。且患此证者甚多,切不可因其为新病而不敢用,亦不可因患者年少而认为不宜用。只要见有此证,便当用此药,方剂虽简而功效甚大,获益非浅。明智者能预见病机,愚昧者只能事后补救,若待病势己成,恐为时己晚,故贵在见机于先。
肾泄证即前文所述真阴不足之证,常在五更时分或天将破晓之际,突发数次水泻,有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不愈者,或暂时痊愈又复发者,或伴有腹痛,或无腹痛,其病机为何?因肾为胃之关窍,开窍于前后二阴,故大小便之开闭皆由肾气所主。今肾中阳气不足,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,故在子丑五更之后,阳气未复、阴气极盛之时,便使人突发水泻不止。
古方中的椒附丸、五味子散,都是治疗此证的有效方剂;若要促使阳气从阴中生发,使肾气充实稳固,则八味地黄丸更为适宜。然而我使用此方时,发现效果尚未尽善,因此特别创制了胃关煎、一炁丹、九炁丹、复阳丹等方剂,用后取得良效者甚多,另有一方五味子丸效果亦佳。若病情较轻者,可加用五德丸、西神丸,皆为最适宜之选。
凡是脾虚久泻之证,其治法大多与前述脾弱证治相近,但新发泄泻者可治标,久泻者不可治标,且久泻多无火证,常因脾肾虚寒所致。若单纯因脾虚所致,宜用西君子汤、参术汤、参苓白术散等方。若脾胃兼有寒象,宜用五君子煎、黄芽丸、五德丸等方剂。
若脾气虚寒兼有气滞胀闷者,宜用六味异功煎、温胃饮、圣术煎。若脾气虚寒较重,出现饮食减少、精神疲乏、气息微弱,宜用参附汤、术附汤、十全大补汤。若病位在下焦,肾气虚而微有热象者,宜用六味地黄汤;若微有寒象者,宜用八味地黄汤或胃关煎。
若脾虚导致大便溏泄,长期不愈,或小儿脾泄不止者,单用敦阜糕、粘米固肠糕,也容易见效。若因脾胃寒湿而溏泄不止者,苍术丸效果亦佳。若久泻导致元气下陷,大肠虚滑不能收摄者,须在补益方剂中加入乌梅、五味子、罂粟壳等药物以固涩止泻。
若见泄泻如注、元气将脱之危候,当急用西味回阳饮或六味回阳饮救治。凡暴泻见此证候者,用此方无不速效;若久泻至此危重阶段,恐难救治,因五夺之证中泄泻最为凶险,不可不及早察觉。若汤药未及见效,应急灸气海穴以挽回下焦阳气,同时须频服人参膏以固护元气。
饮酒之人多患酒泻之证,但酒分阴阳二性,人有阴阳二脏,而世人多不能辨别。酒性本属热,酒质却属寒,人们只知酒能生湿热,却不知酒亦能生寒湿。因酒而生湿热者,是因其热性所致,因酒曲汁液不滋阴反助悍气生热;因酒而生寒湿者,是因其寒质所致,因酒性消散而寒质滞留,水湿停聚化为寒邪。
如何辨别酒泻之证?常见阳气旺盛、气机充沛而善饮之人,也常出现泄泻,若一日不泻,反觉烦热胸闷。因其随饮随泻,虽泻却不伤正气,反借泄泻以祛湿邪。此乃先天禀赋强盛、胃气超常之人,最为难得,亦不多见。
这类因酒而病者属阳证,治疗只需清热利湿,如用西苓散、大分清饮或酒蒸黄连丸之类,祛除湿热即可痊愈。但阳虚之人的情况截然不同。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湿盛则生寒邪,阳气因寒而日渐衰败,胃气因湿而日益虚弱。其症状表现为形体日渐消瘦、饮食逐渐减少,或脉象弦细,或身体常觉畏寒,或脐腹常有隐痛,或头晕目眩、常感困倦,或在五更时分症状加重,或在秋冬季节病情加剧。只要没有热证表现,而常见完谷不化之泄泻者,皆属虚寒之证。
凡遇此类虚寒泄泻之证,若不及时温补阳气,必致正气日渐衰败,病情日益危重。
我年过西十时,也曾患此病数年,病情己十分危重,于是遍寻治法。见朱丹溪说:因饮酒过度而每日清晨必泻者,宜用理中汤加葛根,或吞服酒蒸黄连丸。王节斋说:饮酒后即泄泻者,此乃酒积热泻之证,宜加黄连、茵陈、干姜、木香等药。薛立斋按
若酒湿未消,脾气未虚,宜用此等药物分利湿热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