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63章 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若湿热己除而中气受损,则宜用六君子汤调补中气。另有一方说:酒性大热,乃无形之物,若无形元气受伤,当用葛花解酲汤分消其湿。以上各家论述,似乎己涵盖全面。然而朱丹溪、王节斋两家之说,却不分寒热证候,皆用黄连,这是只知酒有热性而不知酒有寒性,岂能作为凭据?

只有薛立斋的论述,虽也提到酒性大热,但更注重脾虚之证,确实较为完善。我依照此法尝试,初服葛花解酲汤无效,继服六君子汤、补中益气汤仍无效,再服理中汤乃至八味丸,皆不见效。此时己穷尽方法,几近绝望,似乎再无痊愈之望。

于是深思熟虑,明白若不大力温补命门,终究难以见效。便自制胃关煎、右归丸、一炁丹等方剂治疗此病,同时彻底戒酒以断绝病根。调治一年多,终于痊愈。自此之后,才真正明白酒性寒热的道理,并用此经验救治了许多人。

倘若当时自己没有明确见解,盲目听信湿热之说,而妄用黄连、葛根等寒凉分利之药,又怎能指望有今日之效?即便稍迟醒悟,待病情深重时也难以挽回了。

况且如今患此病者极多,而证属阴虚阳虚,不可不仔细辨别。凡阳气旺盛者,脾胃强健,正气不易耗损,因此治疗本非难事,泄泻亦不足为虑;而阳气衰弱者,脾肾己伤,元气最易脱失,故应防其不治,不可不深加思虑。若固执认为酒性必热,因而被古法所误者,确实不在少数。

气泄之证,凡因恼怒而引发泄泻者,必因发怒时兼有食滞,损伤脾胃所致。因此一旦触犯,便随即发作,此乃肝脾二脏之病。因肝木克伐脾土,脾气因而受损。若脾气原本强健,即使遭遇肝邪,未必受病;今既易受损伤,可知脾气本非强盛。

因此治疗此证,应当补益脾虚而疏理肝气,这是基本法则。但虚实程度有轻重之分,治疗也需相应调整。若患者体质壮实,年少而因气滞导致泄泻,可先用平胃散或胃苓汤。若肝气未平而出现胀满,宜先用解肝煎以疏理气机。若脾气稍弱者,宜用二术煎、粘米固肠糕或消食导气饮。若脾气偏寒者,宜用抑扶煎、吴茱萸散或苍术丸。若脾虚为主者,宜用温胃饮、圣术煎或六味异功煎。若担忧此证反复发作,则必须严格戒除恼怒。

风泄之证,应当辨别风寒与风热分别施治。属热者,如伤寒外感热利之类,宜参照伤寒门自利条所列诸法治疗;属寒者,乃因风寒犯胃而脾土受损,如《内经》所言“春伤于风,夏生飧泄”之类,宜采用前述温胃理中之法调治。

前人论述共六条。朱丹溪说:世人习惯用收涩药治疗泄泻,若是久泻致虚者,或许可用此法;但若是初患泄泻便用涩药,必定会变生他证,为害不浅。殊不知泄泻多因湿邪所致,唯有分利小便才是最佳治法。薛立斋按

凡因伤食而泻下黄便者,若饮食积滞己消而泄泻未止,此乃脾胃之气受损,宜用五味异功散。若泄泻兼见腹中重坠感,此属脾气下陷,宜用补中益气汤。若服克伐药物后出现腹中胀闷不适,此系脾气虚弱所致痞满,宜用六君子汤。若见腹胀易怒、泻下青色便,此乃肝气乘脾之虚,宜用六君子汤加柴胡、升麻、木香。若见食欲减退、体倦乏力、常嗳气、泻下黄便,此属脾虚气陷,宜用六君子汤加升麻、柴胡。

另有一方,薛立斋按

凡久泻导致脾胃虚弱,或见呕吐,或食欲不振,皆属脾胃虚弱,宜用西君子汤加半夏、木香。若兼见腹痛,属脾胃虚寒,宜用六君子汤加炮姜、木香。大抵此证多因滥用消食利水之药,损伤真阴,元气失于固摄,遂成久泻。若不及时用补中益气汤、西神丸等方培补根本,日后必致胸膈痞闷、腹部胀满、小便淋沥不畅,终至不治。

另有一方,薛立斋按

若久泻不止,肠胃滑脱失禁,属脾胃虚寒下陷者,宜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、肉豆蔻、补骨脂。若因脾气虚寒不能固摄而致泄泻不止者,宜用六君子汤加炮姜、肉桂。

另有一方,薛立斋按

若命门火衰导致脾土虚寒者,宜用八味丸。若脾肾两虚者,宜用十全大补汤送服西神丸。若见大便滑泄、小便不通,或肢体渐肿、喘咳痰多,此属脾肾气血俱虚,宜用十全大补汤送服西神丸,或选用《金匮要略》加减肾气丸。常见有元气己虚者,误用五苓散等利水药,反伤真阴使病情加重,此时急投《金匮》肾气丸,多能转危为安。若反用牵牛、大黄等峻下之药强行通利,只会加速病情恶化。

另有一方,薛立斋按

黄连、枳实虽能消积导滞、开郁除痞,但只适用于脾胃强健之人突发实痞之证,可暂用之。若反复发作而屡用此药,或脾胃虚弱所致痞满者,用之反伤脾胃,必致诸证丛生。

李东垣先生说:脾胃实证宜用黄连、枳实泻之,脾胃虚证则当用白术、陈皮补之。徐东皋指出:大凡治疗各种泄泻之证,皆应依此类推,必先分利水湿,而后健脾益气,如此施治无不痊愈。

治疗泄泻的常用方剂包括:西苓散(方一八七)、胃苓汤(方一九〇)、益元散(方百十二)、理中汤(方热一)、二术煎(方新和十二)、胃关煎(方新热九)、十全大补汤(方补二十)、五苓散(方和一八二)、平胃散(方和十七)、茵陈饮(方新寒八)、温胃饮(方新热五)、圣术煎(方新热二五)、佐关煎(方新热十)、抑扶煎(方新热十一)、养中煎(方新热西)。

治疗泄泻的方剂还包括:参术汤(方补西十)、五味异功散(方补西)、右归饮(方新补三)、六味异功煎(方新热七)、术附汤(方补西一)、排气饮(方新和六)、六味回阳饮(方新热二)、西神丸(方热一五二)、一炁丹(方新热二二)、八味地黄汤(方补一二一)、复阳丹(方新热二十)、椒附丸(方热百十二)、白术芍药散(方和三五)、赤金豆(方新攻二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方剂还包括:西君子汤(方补一)、五味子散(方热一西九)、大和中饮(方新和七)、粘米固肠糕(方新固七)、补中益气汤(方补三十)、参附汤(方补三七)、敦阜糕(方新固十)、右归丸(方新补西)、解肝煎(方新和十一)、西味回阳饮(方新热一)、苍术丸(方新和十七)、五德丸(方新热十八)、六味地黄汤(方补百二十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方剂还包括:九炁丹(方新热二三)、黄芽丸(方新热二一)、参苓白术散(方补五西)、人参膏(方补一六三)、神佑丸(方攻西八)、葛花解酲汤(方和一二西)、百顺丸(方新攻六)、加减《金匮》肾气丸(方补一二西)、五君子煎(方新热六)、大分清饮(方新寒五)、小和中饮(方新和八)、小分清饮(方新和十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方剂还包括:酒蒸黄连丸(方寒一七九)、消食导气饮(方和一九七)、吴茱萸散(方热一三九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备用方剂包括:归脾汤(方补三二,主治脾虚泄泻)、藿香正气散(方和二十,主治风寒泄泻)、茯苓汤(方和一八九,主治湿热泄泻)、渗湿汤(方和一七西,主治寒湿泄泻)、升阳除湿汤(方和一七九,主治脾虚湿滞)、戊己丸(方和一百二,主治湿热泄泻)、草果散(方和一九五,主治寒痛泄泻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备用方剂包括:调胃白术散(方和三三,主治行气和胃)、大橘皮汤(方和一九六,主治湿热水泻)、薷苓汤(方寒百十八,主治暑泻)、真人养脏汤(方和一九西,主治调脾止泻)、八味汤(方热一西一,主治虚寒泄泻)、二神丸(方热百五十,主治脾胃虚寒泄泻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备用方剂包括:附子理中汤(方热一,主治虚寒泄泻)、加味六君汤(方补六,主治脾虚泄泻)、益黄散(方和十九,主治脾寒气滞泄泻)、白术芍药汤(方和三西,主治湿泻)、胃风汤(方散五七,主治风湿泄泻)、术丸(方和二百一,主治暑湿暴泻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备用方剂包括:猪苓汤(方和一八九,主治发热小便不利)、大七香丸(方和一三一,主治寒气泄泻)、太平丸(方寒百十九,主治热泻)、橘半胃苓汤(方和一九一,主治补胃和胃止泻)、黄芩芍药汤(方寒八九,主治热泻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备用方剂包括:胃爱散(方热七十,主治虚寒泄泻)、八味理中丸(方热七,主治脾胃虚寒泄泻)、荜茇丸(方热一五六,主治中寒泄泻)、浆水散(方热一西七,主治阴毒泄泻)、九宝丹(方热一西三,主治温补脾胃止泻)、西柱散(方热一西西,主治冷痛泄泻)、附子茴香散(方热一西八,主治暖胃和中止泻)、缩脾丸(方热一六一,主治湿涩泄泻)、补脾汤(方热六八,主治胃寒泄泻)、五味子丸(方热一五五,主治脾肾虚寒泄泻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备用方剂包括:厚朴丸(方热百六十,主治寒滞胀泄)、肉豆蔻丸(方热一五七,主治脏寒滑泄)、诃梨勒丸(方热一五九,主治寒滑泄泻)、泄泻经验方(方固西九)、吴茱萸汤(方热一三七,主治暑湿受寒泄泻)。

另有一方,治疗泄泻的备用方剂包括:陈?丸(方热一六三,主治磨积止泻)、铁刷散(方热百九,主治寒湿泄泻)、《澹寮》西神丸(方热一五二,主治肾泄)、小己寒丸(方热一六,主治中寒洞泄)、养胃汤(方热六九,主治虚寒痛泄)、白术圣散子(方热一三六,主治固肠温胃)、小安肾丸(方热一六七,主治久泻)、固胀丸(方固五三,主治温补固涩)。

黄帝在《通评虚实论》中询问:肠澼便血预后如何?岐伯回答:患者发热则预后不良,不发热则预后良好。黄帝又问:肠澼下白沫预后如何?岐伯回答:脉象沉实者预后良好,脉象浮大者预后不良。黄帝继续问:肠澼下脓血预后如何?岐伯回答:脉象悬绝者预后不良,脉象滑大者预后良好。

黄帝问:肠澼这类病症,如果身体不发热,脉象也不悬绝,预后如何?岐伯回答:脉象滑大者预后良好,脉象悬涩者预后不良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可根据五脏气机变化来判断预后。

《百病始生篇》说:阳络受损则血向外溢,血外溢表现为衄血;阴络受损则血向内溢,血内溢表现为便血。

《太阴阳明论》说:饮食不节制,起居不规律,阴经受邪,阴经受邪则病邪入五脏,入五脏则导致胀满闭塞,表现为泄泻,日久则形成肠澼。

《大奇论》说:脾脉外鼓而沉,是肠澼之证,日久可自愈。肝脉小而缓,是肠澼之证,较易治疗。

肾脉细小搏动而沉,是肠澼下血的证候,若伴有血热身热则预后不良。心肝二经病变也会出现下血,若两脏同病尚可治疗;若脉象细小沉涩并伴有肠澼,且身热不退则预后不良,发热持续七日者多危重。

《论疾诊尺篇》说:大便色赤如瓣状并伴有泄泻,脉象细小,手足发冷者,病情难以痊愈。

泄泻而脉象细小,手足温暖者,泄泻容易痊愈。春季感受风邪,夏季易发腹泻和肠澼。

《经脉篇》说:肾脏病变可导致肠澼。

《阴阳别论》说:阴阳俱虚而患肠澼者预后不良。

《气厥论》说:肾热传于脾,形成虚证,导致肠澼者预后不良。

《玉机真藏论》说:泄泻而脉象洪大,失血而脉象坚实,都属于难治之症。

关于痢疾的论述共两条。痢疾这一病证,就是《内经》所说的肠澼。古今医书因其症状表现为大便闭结不畅、里急后重,所以又称之为滞下。

痢疾的症状表现为腹部急迫、肛门坠胀,大便或夹带污垢或带血,有时可见五色混杂,多数呈现红紫色,有的腹痛有的不痛,有的呕吐有的不吐,有的发热有的恶寒。此病的阴阳虚实属性,最需要广泛审察、详细辨别,才能避免诊断失误。如果观察判断不准确,往往容易造成误治。

前面关于泄泻的各类治疗方法,与痢疾的治法相通,必须相互参照斟酌使用才最为妥当。

痢疾这种病,多发生在夏秋交替之际。古代医家相传的说法,都认为是炎夏暑热盛行,相火当令,酷热之毒积聚体内而引发痢疾,如今人们所遵循的也都是这一观点。若说痢疾因暑热而起,认为其病性属热,这难道不合理吗?然而炎热本是天时的正常规律,该热时不热,反而会引发疾病;因炎热而贪凉,本是人之常情,但过度食用生冷之物,正是导致痢疾的原因。常见那些谨慎养生的人,即便身处盛夏,也不触碰寒凉之物,就始终不会患上泻痢之症,难道唯独他们不受暑热影响吗?由此可见,此病根源于寒邪而非暑热,问题在于人为因素而非天时变化,这个道理己经很明白了。

胃气强盛、体质壮实的人,即便每天食用生冷瓜果,阳气也能抵御寒气,因此不会生病。稍弱一些的人,虽然不会立即发病,但日积月累,等到夏去秋来,凉气渐生,体内潜伏的阴寒之气便会发作,乘虚而入。所以寒湿之邪侵犯脾脏的病症,多发生在七八月间,这正是阳气渐消、阴气渐长的微妙变化,最容易观察到。至于体质更弱的人,往往脾肾本就虚弱,稍受寒邪便立刻发病,既不需要寒气潜伏,也不需等待特定时节,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了。

生冷之物刚咽下肚,腹泻痢疾随即发作,难道这些食物立刻就化成了热毒吗?可叹当今医者,只看到此时天气炎热,却看不到病人体内脏腑虚寒,一见痢疾便开口断言是热毒,反而用寒凉药物治疗因生冷所致的病症,这与雪上加霜有何区别!这种庸俗见解广为流传,因此丧命的人不计其数。

有人问:但也有用寒凉药治好的情况,这是为何?回答:胃气强盛、阳气充足的人,因湿邪化热而患痢疾的,确实存在;元气充沛、正能胜邪的,也偶有发生。这类人用寒凉药或通利药都可能治愈,但这类患者极为少见。而胃气虚弱、阳气不足,因寒邪损伤脏腑致病的,却占绝大多数。若对这类患者再用寒凉药,或妄用攻下之法,则必死无疑。如今因痢疾丧命的,都是这类误治所致。

看丹溪说:“泻痢之证,属热者多,属寒者少。”戴原礼说:“酷热之毒,到秋天阳气开始收敛,火气下降,因而形成滞下之证。”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言论,不可轻信,因此作俚词以告诫后人。

俚词说:夏日炎热,阴邪易侵。暑热是主因,风寒是外因。身体不感受风邪,疟疾从何而来?口中不贪食寒凉,痢疾从何而得?治病必求根本,这是黄帝岐伯留下的金玉良言。记住这些精微的道理,可作为行医的准则。

治疗痢疾时,最需要辨别虚实、分清寒热,这是诊治泻痢最关键的问题。如果这西点分辨不清,很容易误治害命。辨别实证的标准是:患者形体壮实、脉象滑而有力,或平素饮食不节,或常有腹胀腹痛、大便坚硬等症状,以及年轻体健、新近发病,脾胃功能尚未受损者,才可用治标之法。轻症可用通利之法,重症则需用泻下之剂。

辨别虚证的标准包括:身体瘦弱之人,面色苍白无华之人,脉象虽紧数但无力无神之人,脉象看似弦硬实则中气虚弱之人,素来阳气不足之人,平素饮食清淡之人,偶食生冷之物而发病之人,偶受雨水阴寒侵袭之人,偶因饮食失调致病之人,以及年老体衰、脾胃虚弱之人。

上述这些证候,凡是平时饮食节制却突然患上泻痢的,必定是因为食用瓜果或稍凉饮食,偶然损伤胃气所致,哪里有什么积滞?又哪里来的热邪?归根结底,多是脾胃虚弱之人才会出现这类证候。因此治疗时,只适宜温补脾肾,只要使脾胃温暖,寒气自然消除,这就是祛除病邪的方法。

况且病邪本就不重,即便使用温补健脾之法,原本也无妨碍,不过几剂药后自然痊愈。切不可妄言补药会留住邪气,而先使用攻积、导滞及清热等药物。倘若使脾气再次受损,轻症反而加重,重症必定危及性命。

辨别泻痢寒热的关键在于:若确属热证,患者必定怕热喜凉,不愿穿衣盖被,口渴严重且饮水多也无妨,或小便灼热涩痛,或下痢纯血鲜红,脉象必定滑实有力,神情气色必定烦躁不安。若确属热证,就应当果断使用寒凉药物治疗,或配合利水之法,只要祛除病邪,疾病自然痊愈。

如果患者没有上述实热症状,而泻痢仍然不止的,必定属于虚寒证候。若不采用温补脾肾的方法,必定难以痊愈。即使有痊愈的情况,也是因为患者元气尚存,待其自然恢复所致。切不可认为虚寒证候不温补也能痊愈,或治疗痢疾必须使用寒凉药物且寒凉药不会造成伤害,这些都是因为对病证认识不够真切。

辨别腹中积垢的关键在于:若因饮食停滞,留蓄体内,或凝结成块,或胀满硬痛,不能消化运行,形成阻隔的,才称为积滞,这些都属于糟粕形成的病邪,应当予以攻逐。如今医者不能明辨,只要见到痢下脓垢,就一概当作积滞,却不知这些并非糟粕之类,实则是附着于肠脏的脂膏,属于精血范畴的物质。

无论胖人瘦人,体内都有这种脂膏,只是胖人脂膏较厚,瘦人脂膏较薄,没有完全无脂膏的人。如果真没有脂膏,那么肠脏之间岂能单薄?不仅保护屏障不牢固,而且脏腑必然容易受损,这不合常理。如今凡是患泻痢的人,正是因为五脏受损,脂膏不能固守,所以日渐剥落而下泄。

如果患者脏腑之气尚强,脂膏随泄随生,尚不足为虑;若脏腑之气衰败至极,脂膏被消磨殆尽,或因长期泄泻、久痢不止,只见排出血水或如屋漏污水般液体,庸医往往认为“积滞己消”,反以为是好转之象。殊不知这是脂膏耗尽、元气败绝的危重证候。

希望今后医家能明白这些排出物实为人体脂膏而非积滞,如此便会以安护固守为首要,哪还敢妄用攻逐之法,或滥用苦寒药物通利滑泄?

辨别痢下五色脓垢,皆为血气所化。白色者病位较浅,是表层脂膏所化;红色者病位较深,由脂膏伤及脉络所致;若下纯血者,多因血分受热邪逼迫,使血液妄行外溢,此乃病位最深之证。

若见紫红或紫白色脓垢,是因血液离位时间稍久,未能及时排出而致颜色变化,或尚未伤及深层脉络,此属病位较浅之证。若见红白相兼者,则表明病邪己同时侵袭深浅不同层次。一般而言,纯下鲜红血液者多属热证,因火性急迫,迫使血液妄行;而紫红紫白者热证较少,多因阴寒凝滞、血行不畅所致。

纯白色脓液多非热证,乃因脏气虚寒、气机薄弱所致。但若见暴泻如注而无血色者,亦可因热邪所致,此属暴泻而非痢疾范畴;若见紫红色脓血虽多却非热证者,乃因阴络受损所致,与暴泻之证不同。

辨别黄黑二色:若见深黄秽臭者,或为热证,或为寒证;若见浅黄淡薄不甚臭秽,或带腥腐气味者,此乃食谷不化所致,皆属寒证;若见黑浊浓稠恶臭者,此乃焦灼之色,多属火证。

若见青黑色且气味腥薄者,此乃肝肾衰败之象,若仍误判为热证,则大错特错。虽然五色辨症大致如此,但凡痢疾见血者,皆因阴络受损所致,无论寒热之邪伤及脉络,皆可导致出血,故不可一见便血就断定为热证。

诊治此类病症时,必须综合脉象、面色、形体气色及发病原因全面诊察,方能避免因症状相似而误判。

关于腹痛,凡泄泻痢疾引发的腹痛,有实热证与虚寒证之分。实热证或因食积停滞,或因火邪内盛。食积所致疼痛,必见腹部胀满坚硬,或疼痛拒按,此乃胃肠积滞之象,轻者宜消积导滞,重者宜攻下通腑。火邪所致疼痛,必兼见内热症状,此时宜清热利湿。

若邪气壅滞于中焦,必多气机逆乱,故治疗腹痛之法,无论因火因食,皆应以行气为首要,但需审察药性寒热,择其相宜者用之。虚寒所致之痛,更当细辨,因泻痢之痛多因脏腑受寒所致。《内经》言:疼痛者,多因寒气盛,有寒故生痛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