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
《黄帝内经·举痛论》中黄帝问:我想了解人体五脏突然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岐伯回答:经脉中的气血运行循环不止,当寒气侵入经脉就会使气血运行迟缓凝滞。寒气停留在脉外则血脉收缩而血行减少,停留在脉内则气机阻滞不通,所以会突然发生疼痛。
黄帝问:有的疼痛会突然停止,有的持续剧痛不止,有的痛到不能触碰,有的按压后疼痛缓解,有的按压无效,有的疼痛处随呼吸搏动,有的心背相互牵引作痛,有的胁肋与少腹相互牵引作痛,有的腹痛牵连大腿内侧,有的长期疼痛形成积块,有的突然剧痛昏厥片刻苏醒,有的疼痛伴随呕吐,有的腹痛后腹泻,有的疼痛伴随便秘不通。这些疼痛表现各不相同,该如何辨别区分呢?
岐伯回答说:寒气侵袭经脉外部就会使经脉受寒,经脉受寒就会收缩拘急,收缩拘急就会牵引周围细小的络脉,所以会突然发生疼痛,遇到温热就会立即缓解。如果反复感受寒邪,疼痛就会持续很长时间。
岐伯说:寒气侵入经脉内部,与体内热气相互搏结,就会使经脉胀满,胀满就会产生拒按的疼痛。寒气滞留不去,热气上行,导致经脉扩张而气血紊乱,所以会产生剧烈拒按的疼痛。
岐伯说:寒气停留在肠胃之间、腹膜之下,使血液不能正常流通,细小络脉拘急牵引而疼痛,按压可使气血流通,所以按压后疼痛缓解。寒气侵入脊柱两侧的经脉,因位置较深按压难以触及,所以按压没有效果。
岐伯说:寒气侵入冲脉,冲脉起始于关元穴,沿腹部正中上行。寒气侵袭导致经脉不通,经脉不通则气机受阻,所以疼痛处会随着呼吸而搏动应手。
岐伯说:寒气侵入背部的俞脉,就会使经脉凝滞,经脉凝滞则血液亏虚,血虚就会产生疼痛。这些俞脉与心脏相连,所以心与背部会相互牵引作痛,按压时热气到达,热气到达则疼痛就会停止。
寒气侵入厥阴经脉,厥阴经脉连接阴器并系属于肝脏。寒气侵入经脉就会使血液凝滞、经脉拘急,所以胁肋与少腹会相互牵引作痛。
岐伯说:寒气侵入大腿内侧,向上影响到少腹部位,使下部血液凝滞相互牵引,所以腹部疼痛会牵连到大腿内侧。寒气侵入小肠与腹膜之间的空隙,进入络脉血液之中,使血液凝滞不能流入大经脉,气血滞留不能运行,日久便形成积聚之症。
岐伯说:寒气侵入五脏,使气机逆乱上冲,阴气衰竭而阳气未能及时补充,所以会突然剧痛昏厥不省人事,待阳气恢复则能苏醒。
寒气侵入肠胃,导致气机逆乱上冲,所以会出现腹痛呕吐的症状。寒气侵入小肠,使小肠不能正常运化水谷,所以会出现腹泻腹痛的症状。
若热气滞留小肠,会引起肠中疼痛,若热邪炽盛耗伤津液,则会导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,所以会出现腹痛便秘的症状。
黄帝问:前面说的是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情,那么通过望诊如何辨别呢?岐伯回答: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对应的部位,观察面部五色变化,黄色红色主热证,白色主寒证,青色黑色主痛证,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辨别的。
黄帝又问:通过触诊如何诊断呢?岐伯回答:诊察病变经脉时,若发现脉象坚实而局部肌肉反而凹陷的,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触诊来发现的。
张景岳按语:本篇讨论疼痛的条文共有十三条,其中提到寒气与热气相互搏结,以及热气滞留小肠导致闭塞不通的,只有两条属于热证,其余都属于寒证。由此可见疼痛证候的大致情况,学医者应当仔细辨别。《终始篇》说:疼痛属于阴证,用手按压疼痛处不能缓解的也属于阴证,应当深刺治疗。
黄帝问:痹病内传五脏六腑,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岐伯回答:五脏都有与之相合的外在组织,病邪久留不去的,就会内传于相合的内脏。胞痹的症状表现为:按压少腹膀胱部位时内部疼痛,如同浇灌了热水一般,小便涩滞不畅,上部出现清稀鼻涕。疼痛的原因在于寒气偏盛,因为有寒邪所以才会疼痛。
《骨空论》说:络脉牵引季胁部导致少腹胀痛,可针刺?嘻穴治疗。
《调经论》说:实证表现为外部坚实胀满,不能按压,按压就会疼痛。虚证表现为肌肉松弛、气机不足,按压后气血得以温通,所以反而感觉舒适而不痛。
《平人气象论》说:寸口脉沉而弱的,主寒热病及疝瘕少腹痛。寸口脉沉而横的,主胁下有积块,腹中有横积作痛。脉象紧急的,主疝瘕少腹痛。
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说:心脉微急的表现为心痛牵引背部,饮食不下。
《卫气篇》说:新形成的积滞疼痛位置可以移动的,容易治愈;积滞不痛的,难以治愈。
《厥病篇》说:厥心痛的症状表现为疼痛牵连背部,时常抽搐,好像有人从背后触碰心脏,身体佝偻的,这是肾心痛的表现。
厥心痛发作时,若出现腹部胀满、胸部憋闷,且心脏部位疼痛尤为剧烈的,属于胃心痛。
厥心痛发作时,疼痛如同锥针刺心般剧烈,心痛程度严重的,属于脾心痛。
厥心痛发作时,面色青灰如死人状,整日无法深呼吸的,属于肝心痛。
厥心痛发作时,静卧或闲居时疼痛减轻,活动则疼痛加剧,但面色不变的,属于肺心痛。
真心痛发作时,手足冰冷首达关节,心痛剧烈,早晨发病傍晚即死,傍晚发病次日早晨即死。
肠中有虫积或蛔虫,导致心腹疼痛,时作时止,肿块聚散不定,疼痛游走上下,时发时停,腹部发热口渴流涎的,这是蛔虫所致。
以上病症均有相应针刺治法,具体内容详见《内经》原文。
《杂病篇》说:心痛牵引腰脊,伴有呕吐的,应取足少阴经穴位治疗。
心痛伴有腹部胀满、大便不畅的,应取足太阴经穴位治疗。
心痛牵引背部导致呼吸困难的,先刺足少阴经穴位,若无效,再取手少阳经穴位治疗。
心痛牵引小腹胀满,疼痛位置游移不定,大小便困难的,应刺足厥阴经穴位治疗。
心痛伴有气短、呼吸困难的,应刺手太阴经穴位治疗。
心痛发作时,可针刺第九椎下,刺后按压穴位,疼痛可立即缓解。若未愈,可在上下邻近部位寻找反应点,找到后针刺即可见效。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说:若不适时避热,则热邪侵袭;不适时避寒,则寒邪侵袭。寒邪侵袭会导致腹部坚硬胀满、疼痛拘急、腹泻等病症。土气郁滞发作严重时,可引发心痛、胸胁胀闷、呕吐、霍乱、水饮内停、泄泻不止等症状。
金气郁滞发作时,会出现心胸部胀满牵引小腹,容易突发剧痛,身体不能转侧的症状。
水气郁滞发作时,人们容易患寒邪侵袭导致的心痛病症。
木气郁滞发作时,人们容易患胃脘部正对心窝处疼痛,向上支撑两胁,胸膈咽喉阻塞不通,饮食难下的症状。
火气郁滞发作时,人们容易患骨节疼痛,腹部突发剧痛的病症。
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说:大肠有病时,肠中剧痛并发出咕噜声,冬季再受寒邪就会腹泻,脐部疼痛,不能久站,治疗与胃病相同,取巨虚上廉穴。
胃有病时,腹部胀满,胃脘部正对心窝处疼痛,向上支撑两胁,胸膈咽喉阻塞不通,饮食难下,取足三里穴治疗。
小肠有病时,小腹疼痛,腰脊牵引睾丸作痛,时常有急迫的便意,取巨虚下廉穴治疗。
膀胱有病时,小腹一侧肿痛,用手按压时,就想小便却排不出,取委中穴治疗。
《五邪篇》说:病邪在肝,表现为两胁疼痛,中焦虚寒,瘀血内停,行走时关节牵掣并时常脚肿。病邪在脾胃,表现为肌肉疼痛。若阳气不足,阴气过盛,则中焦虚寒,肠鸣腹痛。病邪在心,表现为心痛、易悲伤,时常头晕昏倒。以上病症的针刺治法均记载于《内经》原文中。
脾足太阴经脉,进入腹部连接脾脏并联络胃腑,其分支又从胃部分出,向上穿过膈肌注入心脏。这条经脉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舌根僵硬、进食呕吐、胃脘疼痛、腹部胀满容易嗳气、心窝部拘急疼痛等症状,排便或排气后则感到舒畅,症状有所减轻。
心手少阴经脉,起始于心脏,向上连接心系。这条经脉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咽喉干燥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等症状。
肾足少阴经脉的分支,从肺部分出后联络心脏。这条经脉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心中空虚如悬吊、似饥饿感,舌干,咽喉肿痛,心烦,心痛等症状。
心主手厥阴经脉,起始于胸中,向外连接心包络。这条经脉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胸胁支撑胀满,心烦心痛等症状。
胆足少阳经脉的主干,从锁骨上窝向下经过腋部,沿着胸侧部循行于胁肋之间。
胆足少阳经脉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口苦、时常叹气、心窝部疼痛不能转侧等症状。
论证共西条:凡是心腹疼痛的病症,可分为上中下三焦的区分。上焦疼痛位于膈肌以上,这就是胃脘痛,《内经》所说“胃脘正对心窝处疼痛”即指此症。
现在的人常把这种胃脘痛当作心痛,却不知道心脏本身是不会疼痛的。如果是真正的真心痛,必定会出现手脚冰冷至关节处,指甲发青的症状,早晨发病晚上就会死亡,晚上发病早晨就会死亡,这种病症是无法医治的。中焦疼痛位于中脘部位,是脾胃之间的病症。
下焦疼痛位于肚脐以下,是肝肾、大小肠和膀胱的病症。这三种疼痛,都有虚实寒热的不同,应当仔细辨别后再进行治疗。
疼痛有虚实之分,三焦疼痛的证候中,以食滞、寒滞、气滞最为常见。此外还有因虫积、火邪、痰饮、瘀血引起的疼痛。一般来说,突发疼痛多属前三类证候,逐渐发作的疼痛多属后西类证候。其中虫积痛和痰饮痛多在中焦,火邪痛则三焦都可能出现,瘀血痛多在下焦。不过血证疼痛多见于妇人,男子则较为少见。
这些病症的辨别方法,主要观察是否具有气滞、气逆的特征才能判断为实证。如果没有气滞气逆的表现,就不能当作实证来论治。具体的辨别方法是:按压时疼痛减轻的属于虚证,按压时疼痛加剧的属于实证。长期疼痛的多为虚证,突发疼痛的多为实证。进食后疼痛稍缓的属于虚证,胀满不思饮食的属于实证。
疼痛缓慢而轻微,难以确定具体部位的,多属虚证;疼痛剧烈而顽固,位置固定不移的,多属实证。疼痛发生在肠腑内脏,伴有积滞堵塞的,多属实证;疼痛位于体腔经络,不涉及内脏,却牵连腰背,没有胀满和积滞表现的,多属虚证。结合脉象与症状相互参证,虚实自然就能辨别清楚。
症状轻微的实证,适宜调理而不宜攻伐;严重的实证,无论病位在上在下,非用攻法不可;纯粹的虚证,无论是气虚还是血虚,非用大补之法不可。疼痛证候有寒热之分,若误诊则危害不小。三焦疼痛证候中,因寒而起的十之八九,因热而起的十中仅一二,参考《内经》举痛等篇的论述,其道理便可明了。
寒气会导致凝滞不通,凝滞则使气机逆乱,气逆就会产生胀痛;而热气多使气血流通,通常不会引发疼痛。虽然热证也常有疼痛,但热证必有明显特征可辨,如《内经》所说肠中疼痛伴见发热烦渴,大便干结难以排出、闭塞不通的情况,这是由于燥热内结、气机闭塞所致。但这类疼痛必兼见烦热等症状,确属火邪为患,最容易辨别。
如今有些医家,只要见到心腹疼痛的病证,不问是否兼有寒热,便声称“诸痛皆属于火”,动辄使用寒凉药物。却不知这种说法出自哪部经典?如此以讹传讹,毫无根据,实在是荒谬至极。
又见丹溪的治疗方法说:凡是心腹疼痛的,必须用温散之法,这是因为气机郁结不畅,只是气滞不行,所以才会疼痛。这个说法确实有道理。然而他又引用《原病式》说:如果要使用温散之法,难道不会助长火气加重病情吗?因此古方多用栀子为主药,配合热药作为引导,或者用二陈汤加川芎、苍术,并加倍使用栀子煎服。疼痛剧烈的,反而加入炒干姜作为反佐。像这样的议论和治法,我实在很不认同。
疾病的起因,热证自是热证,寒证自是寒证。病因属火邪的,清热泻火自然痊愈,本就不需反佐;病因属寒滞的,温散寒邪自然痊愈,又何必反助火邪?寒证用热药,热证用寒药,这本是正治的常理。岂能不分常法权变,不辨从治逆治,既用栀子又用干姜,一概采用反佐之法,治寒证反用寒药,治热证反用热药呢?
这导致后世医家但凡诊断不明确时,往往将此作为固定治法,借口反佐之名,在模棱两可之间贻误病患的情况不在少数。因此我特意在前二卷中撰写了反佐专论,以阐明其中要义,医者都应当仔细研读。
疼痛之证应当辨别有形无形。无形之痛在于气分,凡是气机病变导致的胀痛,必定时胀时消而痛无定处。气聚则疼痛显现,气散则平复无痕,这就是无形之痛。治疗只需调顺气机,气机通畅则疼痛自然痊愈。
有形之痛在于血分,或由食积所致。凡因血瘀食积导致的胀痛,必定痛处固定不移,且胀满持续不止,既不转移也不消散,始终停留在一处,这就是有形之痛。但无论是食积还是血瘀,必须查明病因,才能用攻法消除。这两类痛证必须仔细辨别。
讨论痛证的脉象:各种疾病的虚实,通过脉象来辨别都比较容易,唯独心腹痛证,病情轻重不一,脉象往往难以判断。虽然滑实有力的脉象多属实邪,虚弱无神的脉象多属虚邪,这是一般规律。
然而剧烈疼痛发作时,脉象往往沉伏、细涩,极似虚损之证。殊不知这是邪气阻滞导致气机逆乱,气逆则脉道不畅而异常沉伏,这恰恰是邪气壅实的脉象。但在沉伏之中仔细体察,必能发现弦紧有力的征象,此多为寒邪阻遏阳气所致。若是火邪致痛,则不会出现这种脉象。
凡是遇到这种脉象,切不可因其极其细弱就误认作虚脱之证,若轻率使用补益之剂,必定造成严重失误。
辨别此类病症的方法,应当观察患者形体气色,以了解平素体质的强弱;询问发病原因,以判断是新病还是久病,以及因何而起。一般来说,突发剧痛而脉象骤然细伏的多属实邪,久病疼痛和缓而脉象本就微弱的多属虚邪。再结合前文所述虚实辨证的方法加以斟酌,以医理参详而后诊断,便可万无一失。
治疗心腹痛证共十五条原则:首先必须辨别寒热属性,若无热证热脉,则必定不是火邪所致,不可轻率使用寒凉药物。古人治疗心腹痛证有云:“痛随通利而减”,又说:“通则不痛”,这是针对闭结坚实的实证而言。若腹部并无坚硬胀满,疼痛也无结聚之象,则此说不可套用。至于因虚证而作痛者,此说更如冰炭之不相容。
治疗上焦疼痛时,若因食积停滞所致,既痛且胀,难以消散,且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,欲求速效祛除积滞,莫过于催吐之法最为精妙,宜从新方吐法中选用适当方法。若无积滞胀满之症,仅因寒邪或气机稍有郁滞而作痛者,只需调畅气机,无不痊愈。
胃脘疼痛的病因,多由饮食不节、寒邪侵袭或气机不畅所致。然而无论是食积还是寒邪,都与气机运行密切相关。食物停滞则气机阻滞,寒邪滞留则气机凝涩。因此治疗胃痛的关键在于辨明属实邪者,皆应以理气为主,宜用排气饮加减治疗。食积者兼用消导之法,寒凝者配合温中散寒。若单纯因气机逆乱所致,只需调理气机,疾病自然痊愈。
若各种药物均不见效,气机郁结难以化解者,唯有神香散最为神妙。若气机阻滞逆乱,随时发作疼痛者,宜用后文所述简易二方最为有效。至于下焦小腹疼痛,或由寒邪,或由热邪,或由食积,或由虫积,或由血瘀,或由气逆所致,皆有可能。凡属闭结不通之证,当用通利攻下之法,需根据具体病因分别施治。
寒邪凝滞所致的疼痛,有因内寒引起者,如过食生冷、饮用寒凉之物等,必兼寒邪与食积,应根据具体情况按上述方法治疗。有因外寒所致者,或感受时令不正之寒邪,或触犯当令之寒气,或遭受暴雨沙气之阴毒,导致心腹绞痛,或呕吐泄泻,或上不得吐、下不得泻,形成干霍乱等危急重症。此皆因寒气侵犯脏腑,或在上焦,或在中下二焦所致。
凡疼痛急迫位于上焦者,用催吐法最为有效;位于中焦、下焦者,均宜散寒行滞,以排气饮为主方加减治疗。另可用不换金正气散、和胃饮、平胃散、十香丸等方剂,皆可酌情选用。若寒气上逆严重者,宜用西逆汤、理中汤等方剂主治。另神香散可化解三焦气滞,使用时需根据证候选择适当药引送服。
因瘀血积聚导致的腹痛,即为蓄血证。血证可分为西种类型:其一为伤寒所致的蓄血证。成无己指出:邪气聚于下焦,则津液不能通畅运行,血气不得流通,或小便不利,或血行阻滞,留滞于下焦,因而产生胀满硬痛之症。
若从心窝到小腹部位出现硬满疼痛,且小便通利者,即为蓄血证候,此时应当辨证施治。其他相关证治要义,详见伤寒门类。其二,妇人患有血瘀疼痛证候,具体内容详见妇人门类。其三,跌打损伤导致瘀血腹痛之证,只需祛除瘀血,疼痛自然痊愈。
对于气血平和者,宜用通瘀煎加减治疗。若血瘀阻滞导致便秘、邪实不通者,宜用桃仁承气汤或百顺丸主治;若血虚燥结、大便闭塞不通者,宜用玉烛散主治。其西,若食积郁滞日久,导致胃脘瘀血作痛者,可用生韭饮治疗。
气血虚弱兼有寒象,不能滋养心脾者,最容易出现心腹疼痛的症状。但这类病症多因长期劳累损耗、忧思郁结所致;也有因心、脾、肝、肾原本气血不足,又偶然遭遇劳损,或偶感寒气、饮食失调而引发此类证候的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