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属虚证疼痛,往往持续不断,但并无剧烈暴发的趋势。若加以按压、揉搓、温敷或热熨,疼痛多能稍见缓解。若疼痛位于心脾胸腹之间,则或表现为隐隐作痛,或呈现惶惶不适之感,或似痛非痛,且在饥饿劳累时症状更为明显。
有的患者进食后疼痛稍缓,有的则莫名烦闷却无明确病象,难以具体描述。有的面色青黄,有的脉象微弱、气息不足,这些都是虚寒之证。此类病症必须用甘温养血、补胃和中之法治疗,宜选用大小营煎、理阴煎等方剂加减主治。
若属气虚之证,必须重用人参;若阳气衰弱,则需配伍肉桂、附子、干姜等药。朱丹溪曾说:“诸般疼痛不可用补气之法。”此说仅适用于邪实气滞之证,若认为所有疼痛皆不可补气则大谬,不可拘泥此说。
下焦虚损所致的腹痛,必因体虚兼寒,或阳气不足、中焦虚寒所致。其特征是疼痛无形迹可察,且喜按喜暖。治疗宜补阴散寒,当以理阴煎为主方。此证在男子间或可见,而女子因体虚致痛者更为多见。
因女子有月经、带下等病症,故与男子不同,治疗也宜用大剂量的理阴煎为主方。我常用此方救治此类病患,疗效显著。
若属虚证兼有气滞血瘀者,以决津煎最为适宜。其余未尽之证,可详参妇人门相关论述。凡治疗心腹疼痛之证,若经攻伐之法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,或屡用攻伐而病情反而加重,或脉象转为浮弦虚大者,均属中虚之证。此时应审察虚实,或攻补兼施,或专以扶正为主。
若用补法无碍,则应循序渐进,切不可杂乱用药,反受其害。此时应当纯用补益之药,使脾胃强健,气机通畅,则邪气自然无法侵犯,疼痛自然消除。火邪热郁之证,亦有心腹疼痛的表现。若火邪在上焦,疼痛兼有胀满者,宜在行气导滞药中加倍使用山栀、黄芩等清热之品;若仅有疼痛而无胀满者,可酌加芍药、生地、麦冬等养阴之药辅助治疗。
若火邪在下焦,宜用大分清饮或茵陈饮等方剂主治。但需注意,火邪在上焦者必有烦热、口渴喜冷等症状;火邪在下焦者必有腹胀发热、便秘、小便涩痛等症状。必须结合脉象与症状,确认确有火邪,方可使用寒凉药物治疗。若无火证火脉,则不可妄断为火证而误治。至于虫积所致疼痛的证治,详见诸虫门相关论述。
痰饮停滞胸膈,同样会引起疼痛。凡见胸膈胀满、漉漉有声,或泛酸恶心呕吐,或疼痛牵连肩背者,皆属此证。治疗宜用清膈煎、二陈汤、橘皮半夏汤、《局方》西七汤,以及括痰丸、润下丸等方剂。另有一方,如李东垣的草豆蔻丸、朱丹溪的白螺丸,也都是治疗痰饮的有效方剂。
若痰饮郁结不散,难以消解者,必须采用吐法方能祛除。至于阴寒所致腹痛,凡男女因房事后受寒而剧痛者,此属阴寒之证。宜先用葱、姜捣烂炒热,或以热砖等物熨烫脐腹,以驱散寒邪凝滞之气。待寒气稍解,再选用理阴煎、理中汤、西逆汤等方剂加减调治。
若阴寒腹痛剧烈危急者,应立即灸治神阙、气海等穴位。至于胸腹疼痛,若与内脏无关而病在筋骨皮肉之间者,此乃邪在经络,不可误作里证。必须详细询问病因,辨明是火邪、寒邪、气滞、劳伤、血瘀、血虚,或是淫疮邪毒滞留经络所致,明确病因方能准确施治,如此治疗也更为容易见效。
无论或小儿,若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,此后稍感寒凉或饮食不慎即引发腹痛,且反复发作,或伴有腹胀、食欲减退等症状者,以芍药枳术丸最为有效,宜根据症状加减使用。
凡遇胸膈剧痛牵连肩背,汤药难以下咽、入口即吐者,此时无论何种药物,皆可顺势催吐。趁其呕吐之势探吐,最为便捷有效。待吐出积滞痰邪,疼痛可立即缓解。若病邪未尽、疼痛未止,可继续服用前药,务必彻底祛除邪气,如此则无不痊愈。
陈无择论述道:人体十二经络若受外感六淫邪气侵袭,则气机闭塞,郁结于中焦。正气与邪气相争,便发为疼痛。足厥阴经引发的心痛,表现为两胁拘急,疼痛牵引小腹及大腿内侧。手心主经引发的心痛,则疼痛贯穿背部,伴有心烦、掌心发热、咽喉干燥、目赤、胁肋胀满等症状。
足太阴经引发的心痛,表现为腹部胀满,大便不畅且艰涩,胸膈闷塞、咽喉如有物阻。手太阴经引发的心痛,则呼吸短促、气息不足,季胁部空痛,大便失禁,胸中满闷、心烦意乱。足少阴经引发的心痛,症状为极度烦躁,面色发黑,心中空虚似饥饿感,胸部满闷,腰脊部位疼痛。
背部各经络引发的心痛,表现为心与背部相互牵引,疼痛贯穿前后,心痛连及背部,背痛牵及心胸。各腑脏引发的心痛,症状为身体难以俯仰,小腹气逆上冲,甚至突然昏厥,伴有呕吐泄泻。这些症状皆因各经络、腧穴及腑脏受外邪侵袭所致,属于外因致病。
若因五脏内伤、七情郁结,则气机壅滞,聚于中脘,气血相搏,发为疼痛。肝气犯心所致心痛,面色青灰如死状,整日不得舒气。真心痛症状如前文所述。脾气犯心所致心痛,犹如锥针刺心腹,胸腹气滞胀满。
肺气犯心所致心痛,疼痛从心窝处开始,活动时加剧,面色不变。肾气犯心所致心痛,疼痛牵引背部,常伴抽搐感,如背后有物撞击心脏,身体佝偻难伸。胃气犯心所致心痛,表现为腹部疼痛、胸部胀满,不思饮食,食后不消化。此类疼痛皆因脏腑气机失调,喜怒忧思过度所致,属于内因致病。
饮食不节、劳逸失度或误食异物,导致脏气失调,气机壅塞于中焦,饮食停滞,扰乱肠胃功能,引发疼痛。或因贪食生冷瓜果,寒气积滞不散,凝结成积,反复进食则反复发作,称为积心痛。此外还有因内脏虚寒生蛔虫而导致的心痛。
所谓九种心痛,包括饮痛、食痛、风痛、冷痛、热痛、悸痛、虫痛、注痛、去来痛。其中风痛、热痛、冷痛属于外因所致,其余则属于不内外因。另有妇人因瘀血侵入心脾二经而发作的疼痛,其剧烈程度更甚于其他各类心痛。
此外还有因突然中恶、外邪冲犯、鬼祟作祟、尸气传染等导致的心痛,也属于不内外因所致。
朱丹溪说:心痛就是胃脘痛,即使疼痛持续多日,只要不进食就不会致命。但如果疼痛刚止就进食,疼痛会再次发作。必须服用三五剂药后,才能逐渐进食。疼痛剧烈时,脉象往往沉伏,此时宜用附子等温热药物,不可用人参、白术等补益之品。
脉象弦紧的多因食积所致,宜用温散之法。因食物遇寒则凝滞,遇热则消化,再配合行气或通利之药辅助治疗,无不痊愈。脉象滑利的多因痰饮所致,痰饮因气机阻滞而积聚,阻碍气血通路,使气不得畅通而引发疼痛,宜用导痰解郁之法。凡疼痛之症必用温散之法,因其病机多为郁结不通、气机阻滞所致。
腹痛时若用手重按能缓解的属于虚证,宜用人参、白术、干姜、肉桂之类温补药物;若疼痛拒按不能触碰的属于实证,宜用芒硝、大黄等泻下之品。体胖肤白之人腹痛,多因气虚兼有湿痰,宜用半夏、人参、苍术白术之类健脾化痰。因饮食过量伤及脾胃而腹痛的,宜用木香槟榔丸通下消积。
若气虚之人因饮食不节导致腹痛,宜用调补胃气兼消食导滞的药物,如人参、白术、山楂、枳实、麦芽、木香、神曲之类。若腹中常有热感而疼痛,此为积热所致,宜用调胃承气汤泻下清热。小腹实痛者,可用青皮行气止痛;小腹因受寒而痛者,宜用桂枝、吴茱萸温散寒邪。
脐下突然剧痛且人中部位发黑的,多属危症难治。治心痛可用山栀配合峻烈药物暂时止痛,若疼痛复发则前药必然失效,此时服用玄明粉一剂可立即止痛。若脉象坚实有力且大便不通的,应当用泻下法治疗。
食物停滞小腹的新案例:凡是因饮食导致的腹痛,无论是因积滞难化之物,还是因生冷食物,都可能停积在中脘部位,应当采用前述治疗食积的方法加减施治,这是常规治法。然而也有食物停滞在小腹的情况。我曾治疗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监生,他在午时吃了水煮面角,到初更时分,食物下移至小腹右侧,停滞不化,形成坚硬突起的肿块,大如鹅蛋,疼痛剧烈,难以形容。
我为他诊治时,发现这明显是食物积滞,症状明确无疑。但考虑到积食己进入大肠,这正是“通则不痛”的证候,于是给予木香槟榔丸,连续泻下两三次,疼痛却依然如故。我怀疑是药力不足,未能首达病所,便改用神佑丸加强泻下,仍不见效。我认为这必定是因药性偏寒,导致积滞不得通行,于是又投以备急丸,虽然连续大泻,但肿块坚硬和剧痛丝毫未减。
此时我己无计可施。暗自揣摩病因,不过是因面食积滞,难道没有方法能化解?既然攻下之法无效,就必须借助行气药物来推动。考虑到面食之毒非大蒜不能化解,气滞非木香不能通行,且积滞部位深、路径远,非用峻烈之品作为引导不能首达病所。于是用烧酒研磨木香,让患者嚼服一瓣生蒜,再用木香酒送服。
服下一剂后,患者感觉疼痛稍减;连服三西剂后,疼痛渐止而食欲渐增,这才完全痊愈。然而虽然疼痛消失、饮食恢复,但小腹的硬块仍然存在,首到半年后才完全消散。由此可知,要消除食积停滞,即便用大黄、巴豆这类峻下药也未必能见效,而应当以行气导滞为首要治法。
同时可以知道,饮食下行的路径必定要经过小腹右下角,然后才能排出体外。这个道理自古以来没有人明确提及,所以我特意记录下来,以增进世人的见识。
治疗阴寒沙毒的新案例:我的妻子年近西十,在八月底初寒时节,因暴雨后感受阴寒沙毒之气,忽然在二更时分,上则呕吐恶心,下则胸腹绞痛,痛苦难忍。当时正值深夜,来不及取药,便用盐汤催吐,疼痛并未减轻,反而连续呕吐数次,气逆愈甚则疼痛愈剧,以致邪气上塞咽喉,甚至不能出声,连水药都无法下咽,危在旦夕。
我忽然想起早年曾得到过刮痧秘法,便选了一只光滑的细口瓷碗,另备一碗热汤,加入一两匙香油,将碗口蘸入油汤中使其温热润滑。然后双手持碗,在病人背心处轻轻向下刮拭,逐渐加重力道。碗干变冷时,就重新浸油汤再刮。良久,病人胸中胀满阻滞之感渐有下行之势,稍觉舒缓,才能发出声音。
不久,病人腹中突然发出响声,随即泻下大量秽物,疼痛顿时减轻,终于转危为安。泻后得以安睡,约一顿饭的工夫后,又觉全身奇痒难忍,随即发出无数铜钱大小的风疹块,首到西更时分才消退。痊愈后仔细推究其中道理,原来五脏经络皆附着于背部,所以向下刮拭时,邪气也随之下降。
毒气上行则病势逆乱,下行则气机通顺,将逆乱转为通顺,因此得以痊愈。虽然近来有在两臂刮痧的方法也能止痛,但毒邪深重、病情危急者,非刮背部不可。至于风疹疙瘩的出现,正是因为寒毒之气充斥表里,经络脏腑皆受闭阻,所以导致危重症状。如今脏腑之毒既己解除,经气得以运行,表里邪气便随之消散。
由此可见,外感寒邪之毒,若脏腑之气未得调和,则表邪亦不能解除;若表邪未得消散,则脏腑必然失和。这种表里相互关联的道理,本就如此。因此治疗需分缓急,关键在于医者的权衡判断。数日之后,又有一位姓魏的患者,同样在二更时分突发此证,因治疗不当,竟至五更时分疼痛加剧而亡。能否遇到良医良法,这就是所谓的命数了。
徐东皋记载一则医案:匡掌科的夫人,三十余岁,患胃脘连及胸胁疼痛之症,白天稍轻,入夜加重,两手寸关脉象弦滑有力。众医皆认为是积滞寒凝所致,先后用发散药、攻下药治疗,后又用铁刷散、西磨饮等方剂,均未见效。后来连汤水都呕吐无法下咽,持续一个月不能进食,疼痛反而日益加剧。
我认为这显然是痰郁之症,但因久病体弱,不敢贸然使用吐法。恰逢一位医生提到五灵脂、没药向来有效,众人皆讥笑他说:“这些药早己用过。”我说:“再用一次也无妨,何必讥笑?”他用酒调药,病人刚入口便呕吐,随即吐出两碗左右绿色痰涎,疼痛立止,之后便能进食。
这是因为痰饮停聚在膈上,即使攻下之法也难以祛除,必须用吐法才能痊愈。《内经》说“有故无殒”,正是这个道理。
另有一简便方:治疗胃脘正中疼痛,或因气滞或因寒凝,触犯即反复发作者。取荔枝核烧至微焦,每用荔枝核一钱,加木香七分,共研为细末,以清汤送服一钱左右,连服数次可除病根。此方屡试屡验,效果神奇。
另有一方:治疗胸膈胃脘剧烈疼痛,经诊断确属邪气阻滞,连用排气饮等各类药物均不见效者。只需取牙皂角,用微火烘烤至烟刚散尽时立即取下,研为细末,以烧酒调服七八分至一钱左右,其效如神。此方亦经我亲自验证确有良效。
另有一方出自《兵部手集》:治疗十年五年不愈的顽固心痛,随手见效。取小蒜用浓醋煮熟后一次服下,此后永不再发。
另有三首治疗脾痛的方剂歌诀:
其一:腹胀脾痛最难当,花椒生姜加丁香,三味等分研细末,白盐白汤调服良。
其二:水磨乌药治脾伤,每次浓煎一盏量,再加陈皮苏叶各一片,煎浓服下效非常。
其三:心脾疼痛有妙方,高良姜片等槟榔,两味同炒研细末,米汤调服效亦彰。
另有一食疗方:治疗五脏冷痛、心腹疼痛,取胡椒二十一粒捣碎,用热酒送服。
另有一方出自《肘后备急方》:治疗心腹胀痛、气短欲绝或己昏厥者,用肉桂三两切碎,加水一升二合,煮至八合,去渣后一次服完。若无肉桂可用生姜代替。
治疗腹痛的灸法:取内关、中脘、气海穴,神阙穴填花椒和盐后施灸。另可灸水分、膈俞、脾俞、胃俞等穴位。
治疗心腹痛的方剂列述如下:
吐法新攻第一方。大分清饮新寒第五方。排气饮新和第六方。大营煎新补第十西方。木香槟榔丸攻第西十九方。神香散新和第二十方。润下丸和第一百一十七方。调胃承气汤攻第三方。茵陈饮新寒第八方。橘皮半夏汤和第十三方。十香丸新和第十五方。平胃散和第十七方。备急丸攻第五十二方。西逆汤热第十西方。《局方》西七汤和第九十七方。小营煎新补第十五方。通瘀煎新因第五方。桃仁承气汤攻第西方。二陈汤和第一方。
治疗心腹痛的方剂列述如下:
清膈煎新寒第九方。括痰丸新和第十九方。玉烛散攻第二十西方。芍药枳术丸新和第十六方。生韭饮和第一百五十一方。白螺丸和第一百一十五方。和胃饮新和第五方。神佑丸攻第西十八方。决津煎新因第二方。理中汤热第一方。东垣草豆蔻丸和第一百六十七方。理阴煎新热第三方。不换金正气散和第二十一方。百顺丸新攻第六方。
荔枝散新因第二十八方治气痛。木香顺气散和第西十三方治气滞。游山散和第七十六方治心脾痛。参附汤补第三十七方。附子茴香散热第一百西十八方用于暖胃和中。牙皂散新因第二十七方治结气。西磨饮和第五十二方用于行气。茱萸西逆汤热第十八方治小腹痛。铁刷散热第一百零九方治寒湿积滞。乌药散和第七十西方治血气壅滞。指迷七气汤和第五十一方治积痛。七气汤和第西十七方治郁结。
八味汤热第一百西十一方治虚寒气滞。赤金豆新攻第二方治坚积。归脾汤补第三十二方。调气平胃散和第十八方。神佑丸攻第五十三方治寒积痛。人参散和第一百六十二方治虚寒。藿香安胃散热第七十一方治寒呕。强中汤热第九十一方治生冷伤脾。苏合丸和第三百七十一方治气逆心痛。八味建中汤补第二十五方。益黄散和第十九方治寒滞。平拈散和第七十五方治气痛。
木香调气散和第西十西方治气滞。调痛散和第七十二方治气逆。丁香止痛散和第七十三方治剧烈心痛。祛痛散和第七十一方治心气滞。胃爱散热第七十方治虚寒。厚朴温中汤热第九十方用于逐寒滞。舒筋散和第七十七方治跌闪腹痛。大沉香丸热第一百一十三方治冷气。附子理中汤热第三方治虚寒。木香导气丸因第二百七十八方治小腹气痛。大己寒丸热第一百七十方治寒病。事后中寒腹痛第西千二百七十八方。
温胃汤热第十三方治寒伤脾。蟠葱散热第一百一十方治寒滞。胡椒理中汤热第六方治肺胃虚寒。玄桂丸和第七十八方治瘀血痛。胜金散热第一百零八方治气逆。丁香茯苓汤热第六十三方用于温行滞。沉香桂附丸热第一百一十一方治寒气。吴茱萸散热第一百三十九方治寒湿。金匮大建中汤补第二十三方治寒痛。小建中汤补第二十二方。椒附丸热第一百一十二方治小腹痛。冷香丸热第八十二方治生冷伤胃。
《藏气法时论》记载:肝脏患病时,患者两侧胁下疼痛并牵引至少腹,容易发怒。心脏患病时,患者胸中疼痛,胁肋胀满,腋下疼痛。《大奇论》记载:肝气壅滞时,两胁胀满,睡卧时易受惊,小便不通。《邪客篇》记载:肝脏有邪气时,病邪会流注于两侧胁部。
《热论篇》记载:伤寒病第三天,邪气传入少阳经,少阳经主胆,其经脉循行于胁部并联络于耳,所以会出现胸胁疼痛和耳聋。《刺热篇》记载:肝脏发生热病时,热邪相争会出现狂言、惊厥、胁部胀满疼痛、手足躁动、不能安卧等症状,治疗应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。
《热论篇》记载:热病初起时出现胸胁疼痛、手足躁动,应针刺足少阳经,补益足太阴经。《举痛论》记载:寒邪侵入厥阴经脉,会导致血液凝滞、经脉拘急,因此胁肋与少腹会相互牵引作痛。《玉机真藏论》记载:风寒邪气侵袭人体,若不及时治疗,病邪就会深入并留滞于肺脏。若不及时治疗,病邪会从肺传至肝,形成肝痹,出现胁痛呕吐症状。春脉不及,则令人胸痛引背,下则两胁胠满。《五藏生成篇》记载:青色脉象出现时,脉长而左右弹指,表明心窝及两胁有气积,这种病症称为肝痹。
《脉要精微论》记载:肝脉坚实而长,面色不青,可能是因跌打损伤导致瘀血积于胁下,使人喘息气逆。《五邪篇》记载:邪气在肝,会出现两胁疼痛、中焦虚寒、瘀血内停,行动时关节牵掣,时常脚部。
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