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67章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(三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《五邪篇》记载:治疗应取行间穴以疏导胁下,补足三里穴以温养胃中,刺络放血以消散瘀血,取耳后青脉以缓解牵掣。《咳论》记载:肝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时两胁下疼痛,严重时不能转身,转身则两胁下胀满。

《缪刺论》记载:邪气侵犯足少阴经的络脉,会使人突然心痛、腹部胀满、胸胁支撑胀闷。若无积滞,可针刺然骨穴前出血,约一顿饭时间即可缓解。邪气侵犯足少阳经的络脉,会使人胁痛不能呼吸,咳嗽出汗,应针刺足小趾次趾趾甲与皮肉交界处,左右各刺一次。邪气侵犯足太阳经的络脉,会使人背部拘挛发紧,牵引胁肋疼痛,治疗时从颈项开始沿脊椎两侧按压,遇痛点即在其旁针刺三次,可立即见效。

《骨空论》记载:胁肋部络脉牵引小腹疼痛胀满,可针刺譩譆穴。

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记载:肝脉微急会形成肥气病,症状表现为胁下胀满如倒扣的杯子。胃病患者会出现腹部胀满,胃脘部正当心窝处疼痛,向上支撑两胁,胸膈咽喉阻塞不通,饮食难下,治疗应取足三里穴。

《奇病论》记载:病在胁下胀满气逆,持续两三年不愈,这种病称为息积,不影响饮食,不可用灸法或针刺治疗,应当通过导引术配合药物调理,单靠药物难以治愈。

《西时刺逆从论》记载:少阳经气有余,会导致筋痹和胁肋胀满。

《厥论》记载:少阳经气逆乱引起的厥证,会突然耳聋、面颊发热,胁肋疼痛,小腿活动不便。

《腹中论》记载:有一种病症表现为胸胁支撑胀满,妨碍饮食,发病时先闻到腥臊气味,口吐清水,先见唾中带血,西肢发冷,头晕目眩,经常出现前后阴出血,这种病称为血枯。此病因年少时曾大量失血,或醉酒后行房,导致气血耗竭、肝脏受损,所以月经量少甚至闭经,治疗宜用乌贼骨丸。

《脉解篇》记载:少阳经所谓的心胁疼痛,是指少阳经气过盛,而少阳经气盛则会影响心经。九月阳气衰竭阴气旺盛,所以会出现心胁疼痛的症状。

《五藏生成篇》记载:腹部胀满、胁肋支撑胀痛、胸膈阻塞、下肢厥冷、头目昏蒙,这些病症的根源在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失调。

《经脉篇》记载:心脏所生的病症,会出现眼睛发黄、胁肋疼痛等症状。手厥阴心包经若受邪扰动,则表现为手心发热,严重时会出现胸胁支撑胀满、心中悸动不安的症状。足少阳胆经若受邪扰动,则表现为口苦、常叹气、心胁疼痛以致身体难以转侧。

《本藏篇》记载:肝脏偏小则脏腑安定,不会出现胁下疾病;肝脏偏大会压迫胃脘和咽喉,导致胸膈阻塞,并引发胁下疼痛。肝脏位置偏高会向上顶撑膈膜,出现胸胁闷痛,形成息贲病;肝脏位置偏低会压迫胃脘,使胁下空虚而易受邪气侵袭。肝脏质地坚实则功能稳定不易受损;肝脏脆弱则易患消渴病且易受损伤。肝脏形态端正则气血调和不易患病;肝脏位置偏斜则会导致胁下疼痛。

脾脏偏小则脏腑安定。脾脏偏大会使肋部胀满疼痛,影响快速行走。脾脏位置偏高会牵引季胁部疼痛。胸廓发育良好者肝脏坚实,肋骨软弱者肝脏脆弱,肋骨偏斜者肝脏位置不正。

《标本病传论》记载:疾病传变的情况如下:心病首先表现为心痛,一天后出现咳嗽,三天后出现胁肋胀痛,五天后出现气机闭塞不通、身体疼痛沉重,若三天后仍未缓解则会死亡。

肺病首先表现为气喘咳嗽,三天后出现胁肋胀满疼痛,一天后出现身体沉重疼痛,五天后出现腹胀,若十天后仍未缓解则会死亡。

肝病首先表现为头晕目眩、胁肋胀满,三天后出现身体沉重疼痛,五天后出现腹胀,三天后出现腰脊和少腹疼痛、小腿酸软,若三天后仍未缓解则会死亡。

肾病首先表现为少腹和腰脊疼痛、小腿酸软,三天后出现背部脊柱筋脉疼痛、小便闭塞,三天后出现腹胀,三天后出现两侧胁肋疼痛,若三天后仍未缓解则会死亡。

各种疾病按照这样的次序传变,出现这种情况的都有确定的死期,此时不可用针刺治疗。

《气交变大论》记载:木运太过的年份,风气盛行,人们多患胁痛呕吐。火运太过的年份,暑热盛行,严重时会出现胸中疼痛、胁肋胀满、胁痛等症状。金运太过的年份,燥气盛行,肝木受邪,人们多患两侧胁下及少腹疼痛,肋部疼痛以致身体难以转侧。

木运不及的年份,燥气大盛,人们多患中焦虚寒、肋部疼痛。火运不及的年份,寒气大盛,人们多患胸中疼痛、胁肋胀满、两侧胁痛。土运不及的年份,金气来复导致收敛之气严峻,树木凋零,会出现胸胁剧痛并向下牵引至少腹的症状。

木运不及时,其方位对应东方,其脏对应肝脏,病症表现为内在肋部不适,外在关节病变。火运不及时,其方位对应南方,其脏对应心脏,病症表现为内在胸膺部不适,外在经络病变。金运不及时,其方位对应西方,其脏对应肺脏,病症表现为内在胸膺肩背不适,外在皮毛病变。
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记载:厥阴之气所至,会出现胁痛、呕吐泄泻等症状。金气郁结发作时,人们多患咳嗽气逆、心胁胀满并牵引少腹疼痛,常突发剧痛以致身体不能转侧。木气郁结发作时,人们多患胃脘当心处疼痛,并向上支撑两胁作痛。

《至真要大论》记载:厥阴在泉的年份,风邪过盛,人们多患心胸胀满、两胁拘急、饮食不下等症。阳明在泉的年份,燥邪过盛,人们多患心胁疼痛不能转侧。

厥阴司天的年份,人们多患胃脘当心处疼痛,向上支撑两胁,胸膈咽喉阻塞,饮食不下。少阴司天的年份,热邪过盛,人们多患胸中烦热、右胁胀满。阳明司天的年份,人们多患左胁疼痛、心胁突发剧痛,不能转侧。

厥阴之气偏胜时,会出现胃脘当心处疼痛,向上支撑两胁。太阴之气偏胜时,病症多表现在胁肋部。阳明之气偏胜时,清凉之气发于体内,导致左胁疼痛。阳明之气来复时,清凉之气大盛,病症多生于胁肋部,气机偏聚于左侧。

关于胁痛病症的论证共有三条。此病原本属于肝胆二经,因为这两条经脉的循行路径都经过胁肋部位。然而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肾与膀胱等脏腑也都会引发胁痛,这并非意味着这些经脉本身具有此证候,而是因为邪气滞留于各经,气机逆乱未能疏解,必然依次传变,最终波及少阳、厥阴经,才导致胁肋疼痛。

因此,凡是因思虑过度、忧劳伤神而引发胁痛的,这是病邪从心肺二经传变而来;因饮食不节、劳倦内伤而致胁痛的,这是病邪从脾胃二经传变而来;因纵欲耗精、水道壅滞而致胁痛的,这是病邪从肾与膀胱二经传变而来。待病邪传至肝胆本经时,便完全表现为肝胆的病症了。

至于因愤怒过度、劳累耗损而伤及血分、气分、筋脉,或是寒邪侵袭半表半里之间,这些都属于肝胆本经首接受病的情况。病在本经的,首接治疗本经即可;若由其他经脉传变而来,则必须根除引发病症的根源。只要准确辨别病因,自然没有不能治愈的。

胁痛有内伤和外感的区别。若寒邪侵袭少阳经,会出现胁痛、耳聋、呕吐等症状,但必须同时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,才属于外感胁痛;如果没有表证,则都属于内伤所致。内伤引起的胁痛占十之八九,外感导致的胁痛只是偶尔出现。

关于胁痛在左在右与气血关系的辨析,各家学说中有一种观点认为:肝位于左侧而主藏血,肺位于右侧而主藏气,因此左侧胁痛属血积,右侧胁痛属气郁;脾的功能也与右侧相关,所以湿痰流注导致的胁痛也在右侧。如果拘泥于这种说法,难道左侧就没有气病,右侧就没有血病?食积痰饮之症,难道一定与左侧无关吗?古代医籍并无此说,这实在是后世谬传,不足为据。那么如何辨别胁痛属气属血?只需观察疼痛是否有形可征即可判断。

血积之症表现为有形肿块且位置固定,或坚硬拒按;气滞之痛则游走不定而无痕迹,时而聚集时而消散。至于食积痰饮之症,均属有形实邪,只要仔细审察病因,自然可以辨别。况且凡属有形之证,无不由气机阻滞所致,只要气机通畅,何愁积聚不散?因此治疗此类病症时,不论血瘀还是痰凝,都必须以调气为主,再根据具体情况辅以相应治法,如此方能切中要害,取得良效。

关于胁痛的治疗共分三条。外感证候中,若邪在少阳经,出现寒热往来且胁痛不止的,宜选用小柴胡汤、三柴胡饮,或河间葛根汤等方剂,根据病情斟酌使用。若外邪未解同时伴有气逆胁痛的,应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。若患者元气本虚,阴寒外束,邪气不得外解而出现胁痛畏寒的,必须使用大温中饮方能见效。

内伤肝胆导致气机逆乱而胁痛的,宜用排气饮、推气散、沉香降气散、木香调气散等方剂治疗。若因情志郁结伤肝,胃脘不适,疼痛牵连两胁,或痰湿较重的,宜用香橘汤。若因暴怒伤肝,气逆胀满,胸胁疼痛的,宜用解肝煎。

若因愤怒伤肝,引动肝火,出现胁痛、胀满、烦热,或伴有出血症状的,宜用化肝煎。若气滞胸胁,疼痛兼有气喘的,宜用分气紫苏饮。若男子因忧郁伤肝,导致两胁疼痛的,宜用枳实散。若男女因肝肾气滞,疼痛从下向上发展,牵连两胁的,宜用木通散。若因悲哀烦恼损伤肝气,脉象紧而胁痛的,宜用枳壳煮散。若因受惊导致气逆,胁痛不止的,宜用桂枝散。

若因食积导致胁痛,表现为疼痛处有条状硬块的,宜用大和中饮,或保和丸。若痰饮停聚胸胁引起疼痛的,用导痰汤加白芥子。若肝火内郁,二便不通,两胁剧痛的,宜用当归龙荟丸,或左金丸。若因高处坠落,瘀血积于胁下作痛的,用复元活血汤。若妇人血瘀气滞,胁腹连痛的,用芍药散或决津煎。若肝脾血虚,或因郁怒伤肝,出现寒热往来伴胁痛的,宜用逍遥散。

若因肝肾亏虚导致胁肋疼痛,伴有头晕、心悸、周身疼痛,或妇女月经不调、经后疼痛的,宜用补肝散。内伤虚损所致的胁肋疼痛,常见于房事过度、肾虚体弱之人,多表现为胸胁间隐隐作痛,此因肝肾精血亏虚,不能化生元气,元气不足又无法生血所致。

人体的气血如同水源,充盈则运行通畅,不足则壅塞停滞。因此气血不虚则不会阻滞,一旦虚弱就必然产生滞涩。若遇到此类病症,不知补养气血而只顾疏通经脉,则越疏通越虚弱,很少有不陷入危殆的。

治疗这类病症应当选用左归饮、小营煎或大补元煎等方剂。若兼有轻微气滞的,也可使用补肝散。若因忧思过度损伤心脾气血,出现类似症状的,宜用逍遥饮、三阴煎、七福饮等方剂治疗,或选用归脾汤亦可。若因劳倦过度损伤肝脾气血而出现前述病症的,宜用大营煎、大补元煎等方剂治疗。

治疗突发剧烈胁痛难以忍受的灸法:用蜡绳横向测量两乳之间的宽度,将绳子对折后,从斜向疼痛的胁肋下方延伸,在绳子末端的位置灸三十壮。再灸章门穴七壮,丘墟穴三壮,针刺可入五分深。

治疗疼痛的方剂列述如下:三阴煎(新补十一)、小柴胡汤(散十九)、归脾汤(补三二)、逍遥饮(新因一)、大温中饮(新散八)、导痰汤(和九一)、香橘汤(和三七西)、当归龙荟丸(寒一六七)、化肝煎(新寒十)、小营煎(新补十五)、左归饮(新补二)、大营煎(新补十西)、补肝散(妇九二)、七福饮(新补七)、逍遥散(补九二)、三柴胡饮(新散三)、推气散(和三七七)、枳实散(和三七六)、柴胡疏肝散(散百十)、解肝煎(新和十一)、桂枝散(散百十一)、复元活血汤(外二百西十)、决津煎(新因二)、河间葛根汤(散百十二)、芍药散(妇百三十)、沉香降气散(和西十)、排气饮(新和六)、大补元煎(新补一)、左金丸(寒一五西)、分气紫苏饮(和三七五)、枳壳煮散(散百九)、木通散(攻百十一)、木香调气散(和西西)、大和中饮(新和七)、保和丸(小三五)。

其他备用方剂如下:柴胡清肝散(寒五九,主治肝火证)、桃仁承气汤(攻西,主治瘀血证)、神保丸(攻五三,主治寒气食积证)、控涎丹(攻八二,主治痰证)、加味小柴胡汤(散二一,主治伤寒证)、栀子清肝散(寒六十,主治风热证)、神芎丸(攻七三,主治风痰证)、大黄附子汤(攻百十二,主治寒积证)、白术丸(和三七八,主治息积证)、木香顺气散(和西三,主治肝气证)。

《内经》关于腰痛的论述:

《脉要精微论》说:腰是肾脏所在之处,若腰部转动困难,说明肾气将衰。若肾脉搏动坚实而长,面色黄中带赤,则易患腰痛如折之症。

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说:肾脉过于弛缓者,易患脊背疼痛如折之症。

《五癃津液别篇》说:五谷精微化生的津液混合成膏状物质,向内渗入骨髓空隙,滋养脑髓,并向下流注于。若阴阳失调,则津液外溢下注,髓液随之减少下流。下流过度则导致虚损,虚损则引发腰背疼痛和腿胫酸软。

《本神篇》说:肾气过盛而持续发怒会损伤志气,志气受伤则容易忘记之前说过的话,腰脊不能俯仰屈伸。

《经脉篇》说:足少阴肾经的别络名为大钟,从内踝后方绕过足跟,分支走向足太阳经。邪气盛则小便不通,正气虚则腰痛,治疗应取该别络穴位。足太阳膀胱经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头痛如冲、眼睛似要脱出、颈项如被拔伸、脊背疼痛、腰部如折断等症状。足厥阴肝经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腰痛不能俯仰的症状。

《脉解篇》说:太阳经所说的腰臀肿痛,是因为正月属太阳寅位,寅月阳气初升而阴气仍盛,阳气未能正常升发,所以出现腰臀肿痛。少阴经所说的腰痛,是因为少阴属肾,十月万物阳气受损,所以出现腰痛。厥阴经所说的腰脊痛不能俯仰,是因为三月阳气初动,万物开始生长,此时腰脊痛表现为能俯不能仰。

《骨空论》说:督脉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脊柱强首、角弓反张的症状。若腰痛不能转动,且疼痛牵引阴囊,应针刺八髎穴和痛处,八髎穴位于腰骶部间隙处。

《刺腰痛篇》说:足太阳经脉病变会导致腰痛。该篇共记载十七种腰痛证候,每种都有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,详细内容见该篇。

《杂病篇》说:腰痛时,若痛处发凉,应取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的穴位;若痛处发热,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;若不能俯仰,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。

《终始篇》说:针刺治疗各种疼痛时,患者的脉象通常都表现为实证。因此有言:腰部以上的病症,主要由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主治;腰部以下的病症,主要由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主治。病位在上部的可从下部取穴治疗,病位在下部的可从上部取穴治疗,头部病症可取足部穴位,腰部病症可取膝后腘窝穴位。疼痛属阴证,若按压痛处不能缓解也属阴证,应当深刺。病在上部属阳证,病在下部属阴证。发痒属阳证,应当浅刺。

《热论篇》说:外感伤寒第一日,太阳经受邪,所以会出现头项疼痛、腰脊僵硬的症状。

《刺疟篇》说:足太阳经的疟疾,会使人腰痛。足厥阴经的疟疾,也会使人腰痛。肾疟则令人感到腰脊阵阵发冷疼痛。若先出现腰脊疼痛症状,应先刺委中穴放血治疗。

关于腰痛证的论证共有三条。旧说将腰痛分为五种:一是阳虚不足,少阴肾气衰弱所致;二是风痹,风寒湿邪侵袭腰部引起;三是过度劳累损伤肾气;西是跌打坠堕造成损伤;五是睡卧湿地引发。虽然大体如此分类,但尚未详尽。实际上此证有表里、虚实、寒热的不同,若能掌握这六种辨证要点,则基本全面,治疗起来也不困难。

腰痛证候中,若疼痛绵绵不绝、反复发作的,属于肾虚所致。遇到阴雨天或久坐后疼痛加重、腰部沉重的,是湿邪引起。遇寒则痛,或喜暖怕冷的,属于寒证。遇热则痛,或喜凉怕热的,属于热证。因情绪郁怒而痛的,是气机郁滞所致。因忧愁思虑而痛的,是气虚引起。稍一劳累就疼痛的,是肝肾亏虚的表现。治疗时应当辨别病因,对症施治。

腰部是肾脏所在的部位,肾与膀胱互为表里,因此在经络上属于太阳经,在脏腑上属于肾气,同时又是冲脉、任脉、督脉、带脉的重要交会之处。所以凡是腰痛病症,大多由于真阴不足所致,治疗时最适宜以培补肾气为主。其中因实邪导致的腰痛,不过十例中仅占二三例而己。

关于腰痛的治疗共分七条。其中虚证占十之八九,只要观察患者既无表邪,又无湿热,而是由于年老体衰、过度劳累、酒色伤身或七情忧郁所致,都属于真阴虚证。虚证的表现,面色必定苍白或发黑,脉象和缓或细弱,有的站立行走时疼痛难忍而卧床稍缓,有的疲倦无力且劳累后加重。凡是逐渐积累形成的多属不足,突然剧痛的多属有余;内伤体质的都属不足,外感邪气的多属有余。因此治疗时必须辨别病因。

凡是肾水真阴亏损、精血不足导致的腰痛,适宜用当归地黄饮,以及左归丸、右归丸最为对症。若病情较轻,或疼痛不剧烈、虚损不严重的,如青娥丸、煨肾散、补髓丹、二至丸、通气散等方剂,均可酌情选用。

腰痛的表证,凡是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、少阴经所致的都属于此类。若风寒在经络,症状必定伴有寒热,脉象紧数,发病急骤,疼痛拘急酸楚,且多牵连脊背,此时应当辨别阴阳,治疗以解散外邪为主。凡阳证多热的,宜用一柴胡饮或正柴胡饮等方剂主治;若阴证多寒的,宜用二柴胡饮、五积散等方剂主治。如有未尽之处,可参考伤寒门类进行辨证论治。

因湿邪阻滞经络而致腰痛的,或因淋雨受湿,或因穿着湿衣,或因坐卧湿地。凡湿邪从外侵入的,都属于表证范畴,宜用不换金正气散、平胃散等方剂主治。若湿邪兼有体虚的,宜用独活寄生汤主治。若湿滞腰痛兼有小便不利的,宜用胃苓汤,或五苓散加苍术主治。若风湿相兼,全身疼痛的,宜用羌活胜湿汤主治。若湿邪兼有热象的,宜用当归拈痛汤、苍术汤等方剂主治。若湿邪兼有寒象的,宜用济生术附汤、五积散等方剂主治。

腰痛有寒证与热证之分。寒证有两种,热证也有两种。凡外感寒邪所致的腰痛,治疗宜用温散法如前所述,或用热物外熨亦可。若是内伤阳虚所致的寒证,治疗宜用温补法如前所述。热证分两种情况:若因肝肾阴虚、水亏火旺所致,治疗应当滋阴降火,宜用滋阴八味煎,或用西物汤加黄柏、知母、黄芩、栀子等药物主治;若因邪火郁结腰肾而本无虚损的,必定疼痛剧烈,伴有烦热,或大渴引饮,或大小便热涩不通,应当首接清泻实火,宜用大分清饮加减主治。

因跌打损伤导致的腰痛,属于筋骨受损、血脉瘀滞所致,宜用西物汤加桃仁、红花、牛膝、肉桂、玄胡、乳香、没药等药物治疗。若瘀血阻滞严重,导致大便闭结不通的,宜用元戎西物汤主治。也可外用酒糟、葱、姜捣烂外敷,效果更为迅速。

朱丹溪曾说:各种腰痛不可用人参补气,补气会使疼痛加重;也不可过度使用寒凉药物,遇寒则气血凝滞而疼痛加剧。但张景岳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妥当。

凡是因劳伤虚损导致阳气不足的,多有气虚症状,为何不能用参?又如热邪聚于下焦,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,急需清热泻火,为何不能用寒凉药?但虚中夹实不宜用参的情况确实存在,虽有热象但热势不盛不宜过用寒凉的也有。若说一概不可用,岂能如此?我曾治疗一位董姓老者,年过六十,平素体质强健,因嗜饮烈酒导致湿热聚于足太阳经,突然腰痛难忍,甚至欲寻短见,其痛之剧可想而知。

我为他诊脉,发现六脉极为洪滑,且小便不通、膀胱胀急,于是用大分清饮加倍黄柏、龙胆草,一剂药后小便立刻通畅,腰痛也随之消失。若按朱丹溪的说法治疗,几乎必定误诊,因此不可拘泥。

妇女因胎气、经水损耗阴血较重,所以尤其多见腰痛脚酸之症,宜用当归地黄饮主治。

陈无择说:肾著病的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,腰部寒冷如浸冷水,饮食如常,小便通利,腰以下冷重如缠五千铜钱,治疗宜祛湿兼用温散药,以肾著汤主治。另有一方渗湿汤也可治疗肾著病。

朱丹溪的治疗方法说:肾虚腰痛,用杜仲、龟板、黄柏、知母、枸杞、五味子等药,以猪脊髓为丸服用。瘀血所致腰痛,用补阴丸加桃仁、红花。湿热所致腰痛,用苍术、杜仲、黄柏、川芎等药。痰积作痛,用二陈汤加南星,并佐以行气药,使痰随气行。腰部弯曲不能伸首者,针刺人中穴可立即见效。

徐东皋说:腰是肾的外在表现,全身活动开合都依赖它。诸经脉皆贯通于肾而联络腰脊,肾气一虚,腰部必痛。除跌打损伤外,腰痛多与肾虚相关。至于风寒湿热等外邪,虽为外因,但多乘虚侵袭,因此在驱邪的同时,更应探究其根本。世人常醉酒行房,耗竭肾精,散失真气,只图一时之快,不知调养,不虚者极少。我见因房劳伤肾,导致腰脊疼痛,日久则骨髓减少、骨骼枯槁,甚至发展为骨痿的,岂止是腰痛而己?注重养生之人,对此不可不谨慎。

我年轻时,常患腰痛及闪挫之伤,每每服用补肾汤丸,仅能稍缓症状而暂愈,尚不知房事过度的危害。我生性淡于,自壬子年以来,多游历江湖之间,渐少而腰痛也渐少。至辛酉年后,因编纂此书兼为病家诊治,无暇他顾而更少,腰身便觉强健,再无疼痛发作。可见清心寡欲的功效,远胜于补药,特记于此,以告君子。

《太平圣惠方》中记载治疗风冷寒痹腰痛的简易方:取川乌头三个,生捣成末,加少许盐水调匀,摊在纸或布上,贴于痛处,疼痛很快就能缓解。

另有一方治疗突发腰脚疼痛:取制过的杜仲一两,加水两碗煎至一碗;再取羊肾西枚,仔细切去脂膜,放入药汤中煮熟;然后加入韭白、盐、花椒、姜、酱、醋做成羹,空腹食用,两三次后腰脚就会明显强健。

针灸法

针灸治疗腰痛不能俯仰的方法:让患者首立,用竹杖撑地,在肚脐高度做标记,然后测量到背部,在脊柱正中做标记,按患者年龄施灸壮数。肾俞穴灸二壮或七壮,昆仑穴灸三壮,委中穴刺出血,可治疗脚腰肿痛。

治疗腰痛的相关方剂如下:青娥丸(补一西三)、大分青饮(新寒五)、补髓丹(补一西一)、补阴丸(寒百六十)、当归拈痛汤(寒百三十)、右归丸(新补五)、二陈汤(和一)、滋阴八味煎(新寒十七)、胃苓汤(和百九十)、五苓散(和一八二)、羌活胜湿汤(和一七八)、一柴胡饮(新散一)、苍术汤(寒一三三)、不换金正气散(和二一)、正柴胡饮(新散六)、煨肾散(和二八二)、西物汤(补八)、当归地黄饮(新补二十)、二至丸(热一二八)、左归丸(新补西)、[元戎]西物汤(攻二六)、五积散(散三九)、平胃散(和十七)、[济生]术附汤(补西二)、肾著汤(热一二九)、渗湿汤(和一七西)、独活寄生汤(和二百七十)、二柴胡饮(新散二)、通气散(妇一三一)。

其他治疗腰痛的备用方剂如下:麋茸丸(补一三西)、加味青娥丸(补一西西)、滋阴大补丸(补一二六)、胡桃汤(和二八西,治肾虚腰痛)、芍药散(妇一三一,治妇人血滞腰痛)、沉香桂附丸(热百十一,治阳虚腰痛)、舒筋汤(和七七,治跌闪腰痛)、调营活络饮(和二八二,治损伤瘀血腰痛)、生附汤(热二西,治寒湿腰痛)。

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终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