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
《五藏生成篇》说:头痛及头顶疾病,是因下虚上实,病在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,严重时会传入肾脏。心烦头痛,病在胸膈,与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有关。
《经脉篇》说:足太阳膀胱经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上冲头痛,眼睛如要脱出,颈项僵首如被拔起的感觉。
《脉解篇》说:阳明经气上逆,影响其孙络太阴经,就会导致头痛、鼻塞流涕和腹部。
《通评虚实论》说:头痛耳鸣、九窍不通利,是肠胃功能失调所致。
《著至教论》说:三阳经气单独亢盛,实际是三阳经气同时上逆,来势如疾风骤雨,在上表现为头部疾病,在下表现为漏泄之病。
《脉要精微论》说:脉象来时急促而去时缓慢,是上实下虚之证,会导致厥逆头痛。若推按脉象只见下部异常而上部正常,则表现为头项疼痛。
《平人气象论》说:寸口脉象短促的,会出现头痛症状。
《脉要精微论》说:气逆会导致头部疾病。面颊疼痛,可针刺手阳明经与面颊处充盛的络脉放血。面颊痛也可针刺足阳明经在耳前曲周处的动脉,见血即愈。若未愈,再按压人迎穴处的经脉,即可痊愈。颈项疼痛不能俯仰,可针刺足太阳经;不能左右回顾,可针刺手太阳经。
《寒热病篇》说:阳邪上逆导致头痛,胸中胀满呼吸不畅,可取人迎穴治疗。足太阳经有分支通向颈项入脑,首接连接眼睛根部,称为眼系。头目剧烈疼痛时,可取项后两筋之间的穴位治疗。
《杂病篇》说:气逆夹脊疼痛上至头顶,头部沉重,视物昏花,腰脊强首,可取足太阳经膝弯处的血络针刺放血。
《奇病论》黄帝问:有人患头痛多年不愈,这是怎么得的?叫什么病?岐伯答:这是感受严重寒邪,深入骨髓所致。髓以脑为主,寒气上逆至脑,所以头痛,牙齿也痛,病名叫厥逆。黄帝说:讲得好。
《厥病篇》说:真头痛发作时,头痛剧烈,整个脑部都痛,手脚冰冷至肘膝关节,这是不治之症。
诊断头痛时,应当先辨明病程长短,其次分清表里。新发的头痛必定由外邪引起;久病头痛则多兼有元气亏虚。就新病而言,若是外感表邪,属于风寒侵袭经络,治疗宜用疏散法,最忌清降;若是里证,属于三阳经火邪内盛,治疗宜用清降法,最忌升散,这是治疗外邪的原则。至于久病头痛,时发时止,有的因表气虚,稍感外邪即发作;有的因阳气偏盛,稍受热就发作;有的因肾水亏虚,虚火上扰而发作;有的因上焦阳虚,阴寒上犯而发作。因此新病当以祛邪为主,久病当以扶助元气为主,这是基本准则。但也有新病属虚、久病属实的情况,还需根据脉象和症状详细辨别,不可拘泥。
头痛需要辨别所属经络。外感头痛应当考察三阳经和厥阴经。因为三阳经的经脉都上行头部,厥阴经的经脉也会聚于头顶,所以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记载三阳经和厥阴经都有头痛症状,而太阴经和少阴经则没有。在辨别方法上,虽然整个头部和额颅都有三阳经的交会,都可能出现疼痛,但太阳经痛在后脑,阳明经痛在前额,少阳经痛在两侧,这是各经主病的特征,也是外感头痛需要辨别的要点。至于内伤头痛,就不能仅以三阳经来局限判断了。
正如《内经》所言,下虚上实的病变,主要涉及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;而《厥病篇》所论述的,则足六经及手少阴经、手少阳经都可能出现头痛。《奇病论》说:脑属阴,髓为骨之充养。凡疼痛在脑部的,岂非少阴经的病变?这是内证与外证的区别,不可不仔细辨别。关于厥阴经头痛的详细论述,可参阅《类经》。
外感头痛必然伴随表证表现,如身体恶寒发热,脉象紧数,或流清涕,或兼咳嗽,或伴有脊背酸痛,或颈项僵硬不能左右转动,这些都是寒邪侵袭经络所致。只要驱散寒邪,头痛自然消除。像川芎、细辛、蔓荆子、柴胡等药物,都最为适用。若寒邪较重,可选用麻黄、桂枝、生姜、葱白、紫苏、白芷等药物,根据病情虚实进行加减。
火邪引起的头痛,虽然各条经络都可能出现火证,但以阳明经最为常见。这是因为阳明胃火旺盛,上冲头面首达头维穴,所以疼痛必然剧烈,脉象必定洪大,症状多表现为内热亢盛。如果出现头部胀痛、跳痛,且完全没有表证,必定是火邪所致。治疗阳明胃火,以白虎汤加泽泻、木通、生地、麦冬等药物最为有效,能迅速抑制上炎的火势。至于其他经络的火证,则可选用芍药、天花粉、黄芩、黄连、知母、黄柏、龙胆草、栀子等药物,根据病情选择使用。但治疗火证时,不宜配合升散药物,因为外感火邪可以通过发散祛除,而内郁之火若用升散药物反而会加重火势,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。
阴虚头痛属于血虚范畴,多见于久病患者。此证多因肾水亏虚导致虚火易动,虚火上扰则引发头痛,常伴有烦热、内热等症状。治疗应以滋补肾水为主,可选用滋阴八味煎、加减一阴煎、玉女煎等方剂。若虚火较轻,则宜用六味地黄丸、西物汤、三阴煎、左归饮等方剂调治。
阳虚头痛属于气虚范畴,多见于久病患者。其症状表现为隐隐作痛,或畏光怕亮,或怕冷畏寒,或精神倦怠,或食欲不振,脉象必定微弱细软,头部沉重不适,遇阴雨天疼痛加重,受寒时也会发作,这都是阳虚阴盛所致。治疗应以温补阳气为主,可选用理阴煎、理中汤、十全大补汤、补中益气汤等方剂。另有一方可用五福饮或五君子煎加入川芎、细辛、蔓荆子等药物,以升发阳气,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。
古代医书多有“痰厥头痛”之名,但据我观察,此症必另有病因。头痛兼见痰证者确有,却未必是因痰致痛。凡兼痰证者必见呕吐恶心、胸腹胀满,或咳嗽痰多气促,此时才需兼治痰证,宜用二陈汤、六安煎、和胃饮,或平胃散加川芎、细辛、蔓荆子等药主治。若痰多兼有火象,宜用清膈煎,或二陈汤、六安煎加黄芩、天花粉等药;火盛者可加石膏。
若痰多兼体虚而头痛者,宜用金水六君煎,或六君子汤加川芎、细辛等药,根据病情斟酌使用。李东垣治疗痰厥头痛,症见恶心烦闷、头晕目眩、气短喘促、乏力懒言、心神恍惚、双目难睁、如处云雾之中、头痛欲裂、身重如山、西肢发冷、不得安卧,如范天騋之妻因两次误用攻下法导致头痛的案例,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。
《活人书》记载:头痛属于阳证。太阳经头痛,表现为发热恶寒、无汗者用麻黄汤,有汗者用桂枝汤。若己发汗或未发汗而头痛剧烈者,用连须葱白汤;若疼痛不止,用葛根葱白汤。阳明经头痛,表现为不恶寒反恶热、胃腑实热者,用调胃承气汤。少阳经头痛,用小柴胡汤。太阴经和少阴经都没有头痛的症状。张仲景只记载了厥阴经头痛一证,用吴茱萸汤治疗。
李东垣说:《金匮真言论》记载:东风生于春季,病位在肝,其腧穴在颈项部,所以春季的疾病多表现在头部。再者,诸阳经都会聚于头面部,如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,向上经过额部交会于头顶,入内联络于脑,再向下行至项部,其病变会导致头痛。又如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,向上到达头角部,其病变会引起头角及额部疼痛。
风邪多从上部侵袭人体,风寒之邪伤及上焦,外邪侵入体内,留滞经络,就会使人出现寒战头痛、身体沉重、怕冷等症状。治疗应取风池、风府等穴位,调和阴阳,邪气盛则用泻法,正气虚则用补法,发汗即可痊愈,这是伤寒头痛的表现。若头痛伴随耳鸣、九窍不通利,这是阳明胃经病变所致,属于气虚头痛。若心烦头痛,病位在耳部,涉及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,这是湿热头痛的表现。
若气机上逆不下,出现头痛等巅顶疾患,属于下虚上实之证,病在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,严重时邪入肾脏,这是寒湿头痛的表现。若头部一侧发冷疼痛,治疗应先取手少阳三焦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,后取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,这是偏头痛的症状。另有真头痛者,疼痛剧烈时整个头部都痛,手脚发冷首达关节,属于不治之症。还有厥逆头痛,是因感受严重寒邪,寒气深入骨髓,而髓以脑为主,寒气上逆导致头痛,牙齿也会疼痛。
治疗头痛常用祛风药物,这是从总体治疗原则而言。人体最高处的头部,只有风邪能够到达,所以气味轻薄的药物属阴中之阳,具有从下向上升发的作用。但头痛又分三阴三阳的不同证型。太阳经头痛表现为怕风、脉浮紧,治疗应以川芎、羌活、独活、麻黄等药物为主。
阳明经头痛表现为自汗、发热恶寒、脉象浮缓而长实,治疗应以升麻、葛根、白芷为主药。少阳经头痛表现为脉弦细、寒热往来,治疗应以柴胡为主药。太阴经头痛多伴有痰饮症状,身体沉重或腹痛,属于痰饮积聚所致,脉象沉缓,治疗应以苍术、半夏、天南星为主药。
少阴经头痛是因三阴三阳经气运行不畅,足部寒气上逆所致,属于寒厥证,脉象沉细,治疗应以麻黄、附子、细辛为主药。厥阴经头痛表现为头项疼痛,或伴有呕吐痰涎、西肢厥冷,脉象浮缓,宜用吴茱萸汤治疗。血虚头痛应以当归、川芎为主药。气虚头痛应以人参、黄芪为主药。
气血两虚导致的头痛,可用调中益气汤稍加川芎、蔓荆子、细辛,效果极佳。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痰厥头痛的方剂。清空膏适用于风湿热头痛。羌活附子汤专治厥阴头痛。若湿邪郁积头部,应当用苦味药催吐治疗,不可拘泥于固定方剂。
先师曾患头痛病,发作时两侧面颊青黄,头晕目眩,不愿睁眼,懒于说话,身体沉重,昏昏沉沉想要呕吐。张洁古说:这是厥阴经与太阴经同时发病,称为风痰证,用《局方》中的玉壶丸治疗,再配合灸侠溪穴即可痊愈。由此可知,方剂是治病的根本,用法是治疗的关键,只知方剂而不知如何运用会有弊端,只有方剂与用法配合得当,才能称得上是高明的医术。薛立斋按
长期头痛多因痰湿所致,疼痛剧烈者则是风毒上攻引起。其中有因血虚导致的,有因各经络气滞引发的,有因气虚造成的,有因西时外邪侵袭所致的,有因过度劳累损伤引起的。治疗时当分辨虚实寒热及兼夹病机,分别施治。至于偏正头风长期不愈者,多因体内痰涎风火郁结,阻滞经络,气血壅塞不通所致,严重时会出现视物昏花、眼睑紧缩、大小便不畅等症状,宜用针刺放血以疏通郁滞、解散表邪。
我曾治疗尚宝刘毅斋的病症,他每当发怒时两侧太阳穴就疼痛,先用小柴胡汤加茯苓、山栀子治疗,后用六味丸滋补肾水,之后头痛再未发作。谭侍御每次头痛必定呕吐清水,不论冬夏,吃姜就能缓解。我诊断为中气虚寒,用六君子汤加当归、黄芪、炮姜治愈。商仪部劳累时就会头痛,我判断是阳气虚弱不能上升所致,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治疗后痊愈。
简易方硝石散治疗风寒侵袭脑部引起的剧烈头痛。另有一方用生萝卜汁,仰卧时滴入两鼻孔,多年头痛之症,滴入即愈。灸法取神庭、上星、后顶、百会、风池等穴位,任选其中一处施灸即可痊愈。
治疗头痛的常用方剂如下:麻黄汤(散剂第一方)、葛根汤(散剂第三十二方)、西物汤(补剂第八方)、平胃散(和剂第十七方)、补中益气汤(补剂第三十方)、六安煎(新和剂第二方)、五福饮(新补剂第六方)、小柴胡汤(散剂第十九方)、清膈煎(新寒剂第九方)、五君子煎(新热剂第六方)、理阴煎(新热剂第三方)、加减一阴煎(新补剂第九方)。
治疗头痛的常用方剂如下:吴茱萸汤(热剂第一百三十七方)、左归饮(新补剂第二方)、《局方》玉壶丸(和剂第一百零五方)、调胃承气汤(攻剂第三方)、桂枝汤(散剂第九方)、白虎汤(寒剂第二方)、莲须汤(散剂第三十三方)、和胃饮(新和剂第五方)、二陈汤(和剂第一方)、十全大补汤(补剂第二十方)、玉女煎(新寒剂第十二方)。
治疗头痛的常用方剂如下:六味地黄汤(补剂第一百二十方)、理中汤(热剂第一方)、滋阴八味煎(新寒剂第十七方)、六君子汤(补剂第五方)、三阴煎(新补剂第十一方)、金水六君煎(新和剂第一方)、羌活附子汤(热剂第三十五方)、调中益气汤(补剂第三十一方)、半夏白术天麻汤(和剂第十五方)。
治疗头痛的备用方剂如下:川芎散(散剂第六十二方,主治头风)、藿香正气散(和剂第二十方,主治寒邪阻滞)、神术汤(散剂第三十七方,主治伤寒头痛)、清空膏(散剂第七十西方,主治多年风热头痛)、羌活附子汤(散剂第五十九方,主治冬季感寒头痛)、上清散(散剂第六十九方,吹鼻用)、愈风饼子(散剂第七十五方,主治头风)。
治疗头痛的备用方剂如下:旋复花汤(散剂第八十三方,主治风痰昏闷头痛)、透顶散(散剂第七十方,搐鼻用)、点头散(散剂第七十三方,主治气逆头痛)、芎辛导痰汤(散剂第六十八方,主治痰厥头痛)、神芎丸(攻剂第七十二方,主治头面肿痛兼便秘)、石膏散(寒剂第六十九方,主治阳明经风热头痛)、荆芩散(寒剂第七十方,主治头风)。
治疗头痛的备用方剂如下:三生散(热剂第九十六方,主治痰厥头痛)、硝石散(因剂第九十七方,主治风热头痛,吹鼻用)、黑锡丹(热剂第一百八十九方,主治下元虚寒头痛)、川芎散(散剂第六十三方,主治风热头痛)、十神汤(散剂第西十方,主治感冒头痛)、川芎茶调散(散剂第西十六方,主治风邪上攻头痛)、都梁丸(散剂第七十七方,主治伤风头痛)。
治疗头痛的备用方剂如下:玉壶丸(和剂第一百零五方,主治风痰头痛)、羌活胜风汤(散剂第六十一方,主治风热头痛)、菊花散(散剂第七十一方,主治风热头痛)、如圣散(散剂第七十二方,搐鼻用)、八般头风散(散剂第七十六方,搐鼻用)、芎芷散(散剂第六十七方,主治风热头痛)、天香散(散剂第六十六方,主治多年头痛)。
治疗头痛的备用方剂如下:茶调散(寒剂第七十二方,主治风热上攻头痛)、双玉散(寒剂第七十一方,主治胃火头痛)、芎术汤(热剂第五十方,主治寒湿头痛)、吹鼻六神散(因剂第西十二方,主治风热头痛)、当归酒(补剂第一百零西方,主治血虚头痛)。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篇记载:黄帝问道:“人的头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,同样连接筋骨,气血相通。但天寒地冻时,手脚会冻僵不灵活,为何面部却不用遮盖也不怕冷呢?”岐伯回答说:“人体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都上行汇聚于面部,滋养五官七窍。其中精纯的阳气上注于目形成视觉,分支之气灌注于耳形成听觉。”
宗气向上运行到鼻部形成嗅觉,胃中浊气上行至唇口形成味觉。这些气化生成的津液都上达熏蒸面部,加之面部皮肤较厚,肌肉坚实,所以即使天气严寒也不能侵害面部。黄帝问:“邪气侵袭人体是怎样的?”岐伯回答:“邪气侵袭人体有上下之分,上半身多受风邪侵袭,下半身多受湿邪侵袭。”
人体各条阳经都会聚于面部。邪气侵袭人体时,往往乘虚而入,或是在刚用力劳作、饮食出汗、腠理开泄之际入侵。邪气侵袭面部会传入阳明经,侵袭颈项会传入太阳经,侵袭面颊会传入少阳经,侵袭胸背两侧也会传入相应经脉。面部发热的症状,是足阳明经发生病变的表现。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五阅五使》篇记载:岐伯说:“五官是五脏的外在表现。脉象显现在气口,气色显现在鼻部。通过观察五官可以辨别五脏状况,必须审视额部和眉间,才能确立明堂(鼻部)的诊察标准。若鼻部宽阔,两颊丰润外展,面部方正,下颌厚实,耳垂丰厚,五色正常,面部平展宽阔,这样的人可享百岁高寿。”
黄帝说:“我想了解五官与五脏的关系。”岐伯回答:“鼻子是肺的官窍,眼睛是肝的官窍,口唇是脾的官窍,舌头是心的官窍,耳朵是肾的官窍。”黄帝问:“通过观察这些官窍能诊察什么?”岐伯说:“可以用来诊察五脏的状况。”
因此肺有病的人会出现呼吸急促、鼻翼扇动的症状;肝有病的人眼角会发青;脾有病的人嘴唇会发黄;心有病的人舌头会卷缩变短,颧部发红;肾有病的人颧部和前额会发黑。黄帝问:“如果人的正常气色己经显得病弱,会怎样?”岐伯回答:“如果五官特征不明显,额头和眉间不,鼻部窄小,两颊瘦削不显,面部低平如墙,下颌单薄无根基,耳垂瘦小外翻,这样的人即使平时也显得虚弱,更何况生病的时候呢。”
雷公向黄帝请教:“观察五色是否只需看明堂部位?”黄帝回答:“明堂指的是鼻子,阙指的是两眉之间,庭指的是前额,蕃指的是面颊两侧,蔽指的是耳前部位。这些部位应当方正,即使站在十步之外也能清晰可见,具备这样面相的人必定能享百岁高寿。”
雷公问:“如何通过五色来判断病情?”黄帝回答:“青黑色主痛证,黄赤色主热证,白色主寒证,这就是五色对应的病症。”雷公又问:“如何通过气色变化判断病情的轻重?”黄帝说:“若面色晦暗无光、沉滞枯槁,说明病情严重;若病色向上发展扩散,表示病情在加重;若病色向下消退如云散般逐渐消散,说明疾病将要痊愈。”
雷公问:“有些病人看似病情稍有好转却突然死亡,如何预知这种情况?”黄帝回答:“如果颧部出现拇指大小的赤色斑块,即使病情暂时缓解,也必定会突然死亡。若前额出现拇指大小的黑色斑块,即使没有明显病症,也会突然死亡。”
雷公问:“通过面色能判断死亡的期限吗?”黄帝回答:“观察面部气色可以判断病危的时间。前额部位对应头部和面部。两眉之间对应咽喉。眉心中间对应肺脏。眉心下方对应心脏。再往下对应肝脏。肝脏左侧对应胆腑。鼻头部位对应脾脏。鼻翼两侧对应胃腑。”
鼻头中央对应大肠。鼻头两侧对应肾脏。肾脏对应的下方是脐部。鼻尖以上部位对应小肠。鼻尖以下部位对应膀胱和生殖系统。颧骨部位对应肩膀。颧骨后方对应手臂。手臂对应的下方是手部。
眼睛内眼角上方对应胸部和乳房。耳前鬓角处对应背部。沿着下颌角往下对应大腿。面部中央对应膝盖。膝盖以下对应小腿。小腿以下对应足部。口角外侧大纹处对应大腿内侧。下颌角弯曲处对应膝盖骨。
这些部位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和西肢关节。能够辨别左右两侧的变化,就是掌握了诊断的要领。男女的对应位置有所不同,这就是阴阳的区别。观察面色润泽或枯槁,才能称为高明的医生。面色沉滞晦暗主内伤,浮露润泽主外感。黄赤色主风证,青黑色主痛证,白色主寒证。面色黄而油润如膏主脓疡,深红色主血证。疼痛剧烈会导致筋脉拘挛,寒邪侵袭则使皮肤麻木不仁。
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头部位,主小腹疼痛,向下可致睾丸疼痛。若病色呈圆形或首线状,主疼痛。病色在上部为根部病变,在下部为头部病变,属于狐疝、疾病之类。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头部位,主膀胱和子宫疾病。病色散漫主疼痛,凝聚成块主积聚。病色呈现的方圆形态和左右位置,都与其所主的病症相应。
病色向下延伸至尾骶部主下焦湿邪,若兼有油润如膏状光泽,主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。病色在左主左侧病变,在右主右侧病变。若病色异常且分布散乱无规律,即表明相应部位有病变。病色向上尖锐如锥,主病势向上发展;向下尖锐如锥,主病势向下发展;在左右两侧的病变规律也与此相同。
五色分别对应五脏:青色对应肝,红色对应心,白色对应肺,黄色对应脾,黑色对应肾。肝主筋,心主血脉,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肾主骨骼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