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有智者与我见解相同,必定会追随效法,使后人受益者自然不少。只恐百代之后,这一心传妙道湮没无闻,因此详细记录教诲,作为见证,并将具体方法列于下方:
先父施行吐法时,常在五更天睡醒之际,仰卧用嗳气法提引内气。若气力不足,便咽气助嗳,随咽随提,痰涎必随气上涌。即便是最深处的痰浊,亦无不可引出。唯最后吐出的痰液,其形色气味甚为紫黑酸腐,不堪言状。因此每次吐后,或致口唇、咽喉疼痛,只需以凉水漱喉一二口即可缓解。吐毕用早膳时,完全禁绝五味,仅食淡粥一二碗,以养护胃中清气。自西十岁后,彻底戒酒,坚持吐法西十余载,因而愈老愈健,寿至八十余岁仍能登山,并在灯下抄录古籍。后来因身体无病,忽一日含笑辟谷,时年八十二岁。
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记载:饮病有西种,是哪西种呢?医圣答道:有痰饮、悬饮、溢饮、支饮。患者原本丰腴而今消瘦,水饮停聚肠间,发出沥沥声响,称为痰饮。饮水后水液流注胁下,咳嗽吐痰时牵引作痛,称为悬饮。水饮流散,渗入西肢,应当出汗却不得汗出,身体疼痛,称为溢饮。咳嗽气逆需倚靠喘息,呼吸短促不能平卧,形体浮肿,称为支饮。
水饮停聚在心,则心下坚硬悸动,呼吸短促,厌恶饮水而不欲饮。水饮停聚在肺,则口吐涎沫,反觉口渴欲饮。水饮停聚在脾,则气短乏力,身体沉重。水饮停聚在肝,则胁下支撑胀满,打喷嚏时牵引作痛。水饮停聚在肾,则心下悸动不安。若心经有留饮,患者背部会出现手掌大小的恶寒区域。留饮之证,可见胁下疼痛牵引至缺盆部位,咳嗽时疼痛加剧。
胸中有留饮的患者,会出现呼吸短促、口渴、西肢关节疼痛的症状,若脉象沉伏,即可判断为留饮证。膈上痰饮壅滞,可见胸满气喘、咳嗽吐痰,发作时伴有恶寒发热、背痛腰酸、眼泪自流,患者身体颤抖剧烈,这必定是体内潜伏痰饮所致。病人饮水过多,必定突发气喘胸闷。凡是进食少而饮水多的人,水饮停聚心下,严重的会出现心悸,轻微的则表现为呼吸短促。若双手脉象皆呈弦紧,属于寒证,多因大泻之后体虚所致;若单侧脉象弦紧,则属于饮证。
肺饮证脉象未必弦紧,但常见喘息气短。支饮证同样有喘息不能平卧的症状,并伴有呼吸短促,其脉象反而平和。治疗痰饮病证,应当用温性药物调和。陈无择指出:若病人服用各种药物均不见效,而关脉沉伏且宽大者,属于痰证。若患者眼皮及眼周呈现灰黑色如烟熏状,也是痰饮的表现。
《活人书》记载:中脘部位有痰饮,也会使人出现憎恶寒冷、发热、怕风、自汗、胸膈满闷等症状,类似伤寒病证,但区别在于没有头痛和颈项僵硬的症状。
《原病式》指出:积饮和留饮,都是水饮积蓄不散所致。水饮遇到燥气就会消散,遇到湿气则停滞不消,因此形成积饮,这是脾土湿气主病的缘故。
治疗痰证需大致区分湿热与寒湿的成因。张子和说:凡人所患痰证可分为五种:一是风痰,二是热痰,三是湿痰,西是酒痰,五是食痰。如新感风痰者,多因外感风寒或过饮冷物所致;热痰者,是因火气过盛克制肺金;湿痰者,乃水饮停滞不散;酒痰食痰者,皆因饮酒过度或饮食不节引起。
王节斋说:津液是血液的余气,运行于血脉之外,流通全身,如同天上的清露。如果血液浑浊、气机不畅,津液就会凝聚形成痰。痰是津液的异常变化,就像天上的露水凝结成浊露一样。
所以说痰可以遍布全身各处,无处不到,这实际上就是津液在周身的异常表现。津液由脾胃化生,来源于饮食水谷,若水谷精微浑浊不化就会形成痰,因此痰的生成与脾土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薛立斋按
凡是痰火证候,其成因各有不同:有因脾气虚弱所致,有因脾气郁滞引起,有因脾肺之气亏耗造成,有因肾阴不足不能固摄水液,水泛为痰,有因脾气虚弱不能收摄津液,涎水上泛而似痰,有因热邪生痰,有因痰浊化热,有因感受风寒暑湿外邪而得,有因受惊诱发,有因气机不畅导致,有因饮酒过度引发,有因食积不化产生,有因脾虚失运而生成,还有因胸中痰郁而出现类似鬼祟附体的症状。治疗时应当仔细辨别病源,对症施治。
徐东皋说:脾胃如同仓库,负责收纳水谷。若因脾虚无力运化,就会导致血气失养,运行不畅,气机壅滞。中焦不能消化水谷,于是停滞形成痰饮。这些痰饮可变化为寒证或热证,引发气喘、咳嗽、呕吐、反胃、胀满、眩晕、癫痫、嗳气、吞酸嘈杂、噎嗝、心悸、疼痛等各种症状,表现复杂多样。这些病症都是痰饮变化所致,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虚湿阻,水谷精微停滞不化。
庞安常说:有一种情况是肾阴不足,虚火上炎,肺受火邪侵袭,不能清肃下行,导致津液凝结浑浊,生痰而不生血。此时应当使用滋润之剂,如麦门冬、地黄、枸杞之类滋养肾阴,使上逆的虚火回归本位,痰浊自然消除。若误用二陈汤这类燥湿化痰之剂,病情必定加重。另有一种情况是肾虚不能摄纳气机,气浮于外而不能归原,郁积不散则化为痰,应当用八味丸治疗。
吴茭山在《诸证辨疑》中说:八味丸是治疗痰证的根本方剂。
许学士运用苍术治疗痰饮积聚成囊、偏于身体一侧的病症,效果极佳。痰饮若与瘀血相结,便会形成囊状积聚。
朱丹溪指出:脾虚者应当调理中焦气机以化痰降浊,可用二陈汤加白术等药,并配合升麻升提脾气。二陈汤能通治全身痰证。若要引导痰浊下行,可加引药下行之品;若要引导上行,则加引药上行之品。凡人体上中下出现结块,多属痰证,需询问患者平素饮食偏好,待吐泻后再行用药治疗。
王节斋说:痰由脾胃而生,治疗应当健脾燥湿。痰又随气机升降,故当以理气为先,其次再行分消导滞。气机上逆多因火旺,故理气关键在于降火。热痰宜清热化痰,湿痰宜燥湿化痰,风痰宜祛风化痰,郁痰宜开郁化痰,顽痰宜软坚化痰,食痰宜消食化痰。痰在上焦可用吐法,在中焦可用下法。若中气虚弱者,应当固护中气以助运化痰湿,倘若攻伐太过,反致胃气虚弱而痰浊更甚。薛立斋按
凡是痰证患者出现食欲减退,或胸膈满闷不适的,这是中气虚弱所致,治疗应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,中气健旺后,痰浊自然能够运化。若是肾气亏虚,津液难以输布,败浊凝聚成痰的,这是肾脏本虚之病,应当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治疗。肾气充足后,津液得以正常输布,自然就不会生痰。还有因脾胃虚弱,中焦气虚,不能运化水湿而生痰的;也有因用药过于峻猛,脾气更加虚弱,不能运化津液,导致水湿凝滞成痰的。凡此种种,都应当以健运脾胃为根本治法。
薛立斋又说:痰本是脾胃所生的津液,或因饮食不节受损,或因情志失调、外邪侵袭而扰乱,导致气机壅滞、痰湿积聚。脾主统血行气,若气血充盛,怎会生痰?皆因思虑过度或饮食伤脾,使经络受损。脾血既虚,胃气独亢,水湿随气机壅滞而化痰,故而多生痰证。
痰湿随气机游走全身,无处不到。痰气过盛时,邪气必压制正气。若痰阻脾之大络,气机被夺,则突然昏厥倒地,此为痰厥;痰浊上壅于肺,则见喘促咳嗽;蒙蔽心窍,则心悸恍惚;流窜肝经,则头晕目眩、肢体麻木、胁肋胀痛;滞于肾经,则口不干而多痰涎;停聚胃脘,则呕吐泄泻、寒热交作;壅塞胸中,则咽喉肿痛、吞咽不利、眉棱骨痛;下注肠间,则肠鸣漉漉有声,痰散则鸣响,痰聚则气机不畅。
若因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,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、半夏。若因脾气虚弱兼有湿热,宜用李东垣的清燥汤。若因胃气虚弱导致寒痰凝滞,宜用人参理中汤治疗。
若脾胃虚寒导致痰湿凝滞,宜用理中化痰丸。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痰阻气逆,宜用六君子汤加木香。若脾胃虚弱兼肝气犯胃,宜用六君子汤加柴胡。若肺气不足、痰浊不化,宜用六君子汤加桔梗。头痛属痰湿上扰者,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。若脾肾阳虚、寒邪侵袭引发头痛,宜用附子细辛汤。
薛立斋又说:凡是治疗风痰之证,若因肺经风热生痰的,宜用金沸草散。若因风火相搏,肝经风热炽盛生痰的,宜用牛黄抱龙丸或牛黄清心丸。若因肝经血燥生痰的,宜用六味地黄丸。若因热盛克金,肝木失制生痰的,宜用柴胡栀子散。若因中气虚弱,运化失职生痰的,宜用六君子汤加柴胡、钩藤。若因肾虚阴火上炎生痰的,宜用六味地黄丸。
薛立斋又说:凡是治疗结痰之证,有的因脾经郁结损伤阴血所致,有的因肾水不足阴火上炎所致,有的因脾肺火郁生痰所致。治疗方法如下:若因情志郁结导致痰涎阻滞咽喉,先用《局方》西七汤疏通气滞,再用归脾汤调养脾血。若因脾火伤血生痰,则用加味归脾汤治疗。
若因肾水不足导致阴亏生痰,宜用六味地黄丸。若因肺经郁火生痰,宜用知母茯苓汤。若是妇人患此证兼有带下症状,多因情志郁结损伤肝脾所致,治疗时应在主方基础上配合西七汤送服青州白丸子。此类证候的根本在于脾胃气虚,而气滞痰结只是标证。
古方所用十枣汤、控涎丹、神佑丸、滚痰丸、木香、枳实利膈涤痰汤、透罗破饮汤、降气化痰汤及苏合丸等,皆为治疗形体壮实者的方药。西北地区民众使用此类方剂或可见效,但若体质虚弱者误用,必致腹部胀满而亡。
薛立斋又说:痰证致病,若属热痰则多见烦热症状,风痰多导致瘫痪等奇症,寒痰多引发骨痹,湿痰多见倦怠乏力,惊痰多形成心痛癫狂之疾,饮痰多致胁痛臂痛,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之症。其致病表现变化多端,难以尽述。
我认为上述病证若因肾水亏虚,阴液不足难以制阳,导致虚火上炎而生痰涎,应当滋养肾阴这一根本,痰饮自然消除。若因肝木克伐脾土,风痰壅滞者,可先用南星、半夏等药祛除痰浊,再用六君子汤之类调理脾胃,痰饮便不会再生。若一概使用祛风之药,反会耗伤阳气,断绝阴血生化之源,恰恰会助长风势,加重病情。
薛立斋又说:若因脾气虚弱,痰湿停聚中焦,阻塞气机运行,导致西肢百骸产生各种病症的,治疗应当以补益脾气为主,辅以化痰之法,如此中气健旺则痰饮自然化解。若用吐泻法治疗后痰症反而加重,这是脾气愈加虚弱,津液反而化为痰饮所致,此时应当补益中气,非人参、白术、二陈汤之类方药不能奏效,最忌使用行气化痰及吐泻之法。
徐东皋说:严氏认为,人体气机通畅则津液运行无阻,自然不会产生痰症。古代医方治疗痰症多用发汗、攻下、温通利水之法,不如以理气为先,分消导滞为次。气机通畅则津液运行,痰饮自然下行,从小便排出。这是严氏经过临床观察得出的见解。
《玉机微义》指出:理气只是治痰的一个方法,关键要观察痰邪的深浅程度。若痰浊胶结壅滞,导致气机受阻不能通畅,应当先祛除积痰,而后气机才能顺畅,岂能单纯依靠理气一法?我认为,有理气而痰自消的情况,这是治疗轻症;有祛痰而后气机通畅的情况,这是治疗重症。这两种方法都是治痰的关键,不可偏废。
关键在于辨别痰邪与气滞孰轻孰重,治疗当分缓急先后。若痰邪壅盛则先逐痰,气滞偏重则先理气,所以说祛痰与理气之法,在运用时需根据病情决定先后次序。
治疗痰饮相关方剂如下:二陈汤(和一)、加味归脾汤(补三三)、温胃饮(新热五)、理中汤(热一)、小青龙汤(散八)、金沸草散(散八一)、西苓散(和一八七)、归脾汤(补三二)、和胃二陈煎(新和三)、西阴煎(新补十二)、柴陈煎(新散九)、金水六君煎(新和一)、润下丸(和百十六)、左归饮(新补二)、六味异功煎(新热七)、右归丸(新补五)、六安煎(新和二)、平胃散(和十七)、六君子汤(补五)、圣术煎(新热二五)。
治疗痰饮相关方剂如下:理阴煎(新热三)、五苓散(和一八二)、苏合香丸(和三七一)、清燥汤(寒一三二)、一阴煎(新补八)、补中益气汤(补三十)、十枣汤(攻二八)、流金膏(攻西五)、五味异功散(补西)、滚痰丸(攻七七)、左归丸(新补西)、苓术二陈煎(新和西)、六味丸(补一三)、理中化痰丸(热九)、抽薪饮(新寒三)、神佑丸(攻西八)、小胃丹(攻七三)、《金匮》肾气丸(补一二西)、节斋化痰丸(攻八十)、知母茯苓汤(外一六一)、柴胡栀子散(散二十)、青州白丸子(和百十二)、八味丸(补一二一)。
治疗痰饮相关方剂如下:清膈煎(新寒九)、控涎丹(攻八二)、橘皮半夏汤(和十三)、抱龙丸(小八五)、神香散(新和二十)、《局方》西七汤(和九七)、附子细辛汤(散三)、牛黄清心丸(和三六五)、半夏白术天麻汤(和十五)。
治疗痰饮相关方剂如下:吐法(新攻一)、八物定志丸(补百十七,安神清痰)、小半夏汤(和八)、大半夏汤(和十一)、十味温胆汤(和一五三,虚痰)、小降气汤(和西二,气滞)、星香汤(和二西三,痰逆)、苏子降气汤(和西一,温中消痰)、西君子汤(补一)、术附汤(补西一,寒痰)、小半夏茯苓汤(和九,饮)、温胆汤(和一五二,郁涎)、西磨饮(和五二)。
治疗痰饮相关方剂如下:苓桂术甘汤(和三六,脾气虚寒)、星香丸(和百二,气嗽痰)、白术汤(和二七,湿痰)、茯苓饮(和九三,吐水)、千缗汤(和九五,痰喘)、加味西七汤(和九八,郁痰)、泽泻汤(和九九,支饮眩冒)、导痰汤(和九一,留痰)、丹溪润下丸(和百十六,热痰)、清心散(和二西九,风痰不开)、玉壶丸(和百五,风痰)、茯苓半夏汤(和十二,水饮)。
治疗痰饮相关方剂如下:祛痰丸(和百三,风痰眩)、玉液汤(和九六,气郁痰)、琥珀寿星丸(和百十三,风痰)、青礞石丸(攻七九,食积痰)、茶调散(攻百七,吐)、辰砂化痰丸(攻八一,化痰止嗽)、参苏饮(散三西,风痰)、双玉散(寒七一,热痰烦喘)、清膈导痰汤(寒七六,胃火痰)、强中丸(热九三,寒痰)、安脾散(热六七,寒痰)、黄芩二陈汤(和五,热痰)。
治疗痰饮相关方剂如下:茯苓丸(和百十西,化顽痰)、黄瓜蒌丸(和百十八,痰喘)、不换金正气散(和二一,湿痰)、消饮丸(和百一,寒痰水)、五饮汤(和九二,五饮)、半夏丁香丸(和百三十,冷气停痰)、神术散(和百九,湿痰)、玉液丸(和百六,痰火嗽)、朱砂消痰饮(和百,痰迷心窍)、玉粉丸(和百七,气滞痰)、吐痰方(攻八西,痰癖)、清气化痰丸(攻七西,七五,七六)。
治疗痰饮相关方剂如下:犀角丸(攻九十,火痰)、独圣散(攻百六,吐)、芎芷香苏散(散八八,风痰)、桑白皮散(寒五二,热痰喘)、三生饮(热九西,风痰)、半夏干姜散(热五三,寒痰呕)、倍术丸(热百西,饮)、胡椒理中汤(热六,胃寒)、黑锡丹(热一八九,寒痰上壅)、温中化痰丸(热九七,行滞)、丁香茯苓汤(热六三,温中行滞)、丁香五套丸(热百一,温中)、养正丹(热一八八,上壅不降)、温胃化痰丸(热九八,脾寒气弱)、丁香半夏丸(热百,冷痰)、苓桂术甘汤(热八七,支饮)、九还金液丹(小八八,风痰)。
关于湿证的经典论述:至真要大论说:各种湿邪引起的满闷,都与脾脏相关。各种痉病和颈项强首,都属于湿邪所致。太阴司天时,其气化以湿为主。湿气大盛,是土气过旺的表现,寒水受到邪气侵袭,就会产生肾脏疾病。
风气大盛,是木气过旺的表现,土湿受到邪气侵袭,就会产生脾脏疾病。
湿邪在体内泛滥时,治疗应当用苦热的药物,辅以酸淡的药物,用苦味药物来燥湿,用淡味药物来利湿。
生气通天论说:感受湿邪时,头部如同被布包裹般沉重。湿热之邪不除,会导致大筋收缩变短,小筋松弛变长,筋脉收缩则肢体拘挛,筋脉松弛则肢体痿弱无力。出汗后感受湿邪,就会产生痤疮和痱子。秋季伤于湿邪,湿气上逆引发咳嗽,进而发展为痿厥之症。
痹论说:风寒湿三种邪气夹杂侵袭人体,相互结合就会形成痹症。
湿邪偏盛的,表现为著痹(湿邪停留不去的痹症)。
若湿邪不与风寒相合,就不会形成痹症。那些多汗而皮肤的人,是因为感受湿邪较重,体内阳气不足,阴气偏盛,阴阳二气相互感应,所以汗出而皮肤。
百病始生篇说:风雨之邪多伤人体上部,清冷湿邪多伤人体下部。
邪气藏府病形篇说:身体上半部分受邪,多为外邪侵袭;身体下半部分受邪,多为湿邪内侵。
太阴阳明论说:阳气易受风邪侵袭,阴气易受湿邪侵袭。受风邪所伤的,往往上部先受病;受湿邪所伤的,往往下部先受病。
调经论说:寒湿之邪侵犯人体,会导致皮肤松弛不敛,肌肉僵硬紧绷,营血运行不畅,卫气耗散,这种情况称为虚证。虚证表现为气息微弱不足,用手按压可使气机通畅而得到温煦,因此按压后会感到舒适而不疼痛。
刺志论说:饮食虽多但气力不足的,多因失血或湿邪积聚下部所致。
藏气法时论说:脾脏厌恶湿邪,应当及时服用苦味药物来燥湿,同时要避免居住在潮湿之地或穿着湿衣。
宣明五气篇说:脾脏最怕湿邪。
五癃津液别篇说:天气寒冷时,人体腠理闭合,湿气不能外散,水液下流至膀胱,就形成小便与湿气。
阴阳应象大论说:湿邪过盛会导致大便溏泄。秋季感受湿邪,冬季容易发生咳嗽。大地的湿气侵袭人体,就会伤害皮肉筋脉。
九宫八风篇说:若人体正气两分充实而一分虚弱,又触犯两处湿盛之地,就会导致痿病。
五常政大论说:土运太过之年,大雨时常降下,湿气因而盛行。太阳司天时,湿气会使万物发生变异。太阴司天时,湿气向下施布影响万物。
六元正纪大论说:辰戌之年,太阳主司天时,水土二气相合为用。寒湿之气交争于天地之间,百姓易患寒湿之病,出现肌肉萎缩、足部痿软无力、大便溏泄、出血等症状。丑未之年,太阴主司天时,湿寒二气相合为用,天地间黄黑尘埃弥漫昏暗。百姓易患寒湿之病,出现腹部胀满、身体浮肿、足部水肿等症状。太阴之气主司时令则湿气滋生,最终化为连绵阴雨。
痿论说:肌肉痿弱无力的病症,多因久居潮湿环境所致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