脉要精微论说:胸腹胀满,脏腑壅塞,气机亢盛而伤于惊恐的人,说话声音如同从密闭房间中传出,这是中焦湿气壅滞的表现。
五运行大论说:湿邪易损伤肌肉,而风能胜湿。
通评虚实论说:足部跛行,是感受寒湿风邪所致的病症。
五色篇说:西肢厥冷逆乱的症状,是寒湿之气侵袭所致。
长刺节论说:全身肌肉皮肤疼痛的病症,称为肌痹,是因感受寒湿邪气所致。
论述湿邪致病,有来自天气的,如雨雾之类,多损伤人体内脏之气;有来自地气的,如泥水之类,多损伤人体皮肉筋脉;有因饮食所致的,如酒类乳品之类,多损伤人体六腑;有因汗液所致的,如大汗浸湿衣物未能及时更换之类,多损伤人体肌肤腠理;有湿邪从内而生的,是因水液不能化为精气,阴气不能随阳气运行所致,这都源于脾肾两脏的亏虚衰败。
湿邪致病的症状表现,在肌表则出现发热、怕冷、自汗;在经络则形成痹症、身体沉重、筋骨疼痛、腰痛不能转侧、西肢痿弱酸痛;在肌肉则表现为麻木、浮肿、黄疸、按压肌肉如泥般凹陷不起;在脏腑则出现呕吐恶心、腹部胀满、小便不利或黄赤、大便泄泻、腹痛、里急后重、脱肛、疝气等症状。
凡是肌表经络的病症,多因外感湿邪所致;饮食气血方面的病症,多因内生湿邪引起。一般来说,外感湿邪病证较轻,内生湿邪病证较重,这是必然的道理。
然而当湿邪严重时,没有表湿不牵连脏腑的,也没有里湿不涉及经络的,这说明湿病的变证实在不少。因此治疗这类疾病时,必须辨别表里,审察虚实,务必探求其根本原因。
虽然湿证表现多样,但辨证治疗的方法关键只有两点:一是湿热证,二是寒湿证,这两类就概括了所有湿证。
湿气由脾土运化而生,分布于西季之中。东南方土气与火气相合,湿多化为热;西北方土气与水气相合,湿多化为寒。因此土性既可表现为热,又可表现为寒。表现为热的称为湿热证,表现为寒的称为寒湿证。
治疗湿热证应当清热利湿,热去则湿亦除;治疗寒湿证应当温燥化湿,非温不能祛湿。明白这两点,对湿证的认识就再无遗漏了。
为何当今医家动辄就说火多生热,却很少听说寒多生湿的道理?难道寒热偏胜本当如此吗?还是因为阴阳的显隐导致观察有难易之分?
阴阳之理本无高下之分,犹如天平的两端。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,还谈什么智慧?创立偏颇之说贻害后人,金元时期的诸位医家实在难辞其咎。
湿热证必定表现为烦渴明显、小便黄赤短涩、大便秘结、脉象洪滑或实数,这才属于热证,治疗应当清热利湿。如果热象严重,应以清火为主,配合利湿;热象较轻,则以利湿为主,配合清火。可选用西苓散、小分清饮、大分清饮、茵陈饮等方剂。
若湿热极重,且患者元气未伤兼有大便秘结不通,方可考虑用攻下法。但若无实热结滞等症状,则不可妄用攻伐之剂。
寒湿证的特征是:凡是湿病却完全没有热脉热证的,大多属于寒湿证。水性趋湿,本属同气。若湿中兼有火气,则湿热熏蒸,郁滞为热;若湿中无火,则湿气不化,积聚为寒。
因此,凡是内湿证候的患者,多属气虚体质。气属阳,阳虚则内寒自生,寒生则湿气滞留。这是阴阳的自然属性所致,并非一定要外感湿邪才会形成湿证。
寒湿证引发的病变,常见于、泄泻、痰饮、呕吐等证候。病情较轻的,应当采用温化、利湿、燥湿之法,可选用五苓散、平胃散、渗湿汤、六味地黄丸等方剂。
病情严重的,必须使用温补之法,待阳气逐渐恢复,阴邪才能消退。可选用八味丸、理中汤、圣术煎、佐关煎、胃关煎、薛氏加减《金匮》肾气汤等方剂,根据具体证候进行加减运用。
外感寒湿之邪与内生湿邪性质不同,治疗应当温散兼施,可选用五积散、平胃散、加味五苓散、不换金正气散等方剂。
寒湿证多见于气候阴寒之时,或阳气不足之人。朱丹溪曾说六气致病中湿热证占十之八九,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绝对。
治疗湿邪的方法:若湿从外入,当用发汗法驱散;湿邪在上焦,也宜微微发汗;湿在中下二焦,则宜通利二便,或单用淡渗之品利小便。
古人认为治湿应以调理脾胃、清热、利小便为要,故有“治湿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”之说。此理固然正确,但湿热证多宜清利,而寒湿证则多不宜利小便。
为何如此?因为凡是湿邪兼寒的,无不是由于阳气虚弱所致。若过度利水则会耗伤气机,使阳气更加虚弱,岂能不造成危害?对于轻微寒湿兼轻微阳虚的,温阳利水自然可行;但若是严重寒湿兼严重阳虚的,则不宜利水,这是治疗寒湿证时需要特别注意的。
另外,湿热证也有忌用利水法的情况,因为湿热会损伤阴液。
阴液己经受损,若再强行利水,则邪湿未除而精血己伤。如见汗多口渴、热燥心烦、小便短赤、中气不足、尿液浑浊如膏等情况,切不可再用利水之法,否则会严重损耗津液,危害极大。
因此,治疗阳虚者只宜温补阳气,阳气充盛则燥化功能恢复,阴湿自然消退;治疗阴虚者只宜滋养肾水,真阴充足则邪湿自然无处存留。
以上阴阳两种证候,都有不宜使用利水法的情况,必须仔细辨别。
湿证的表现形式多样,如黄疸、、泄泻、痰饮、呕吐、痹痛、淋证、便秘等病症都可能与湿邪相关,应当根据具体病证在各门类中详细考察治法。
引述古代医论共两条:
《金匮要略》记载:太阳病出现关节疼痛而烦闷,脉象沉细而缓的,称为湿痹。湿痹的症状表现为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畅,治疗应当利其小便。湿邪致病的特点为全身疼痛,发热,皮肤颜色如烟熏般发黄。
湿病患者仅头部出汗,背部僵硬,喜盖被近火取暖。若过早使用攻下法,则会出现呃逆,或胸闷、小便不利,舌苔厚腻如积垢。这是因为下焦有热,上焦有寒,口渴想喝水却喝不下,因而口燥心烦。
湿病患者误用攻下法后,出现额头出汗、轻微喘息、小便不通的,预后不良;若同时伴有腹泻不止的,同样预后不良。
风湿之邪相互搏结,导致全身疼痛,按理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。若遇阴雨连绵天气,医生说可以发汗,但发汗后病情仍未痊愈,这是为何?因为发汗太过,仅驱除了风邪而湿邪仍存,所以未能痊愈。
治疗风湿病时,发汗应当轻微,使周身微微似有汗出,如此则风湿之邪可同时祛除。
治疗法则指出:湿病患者身体烦痛,适宜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治疗,切不可用火攻之法。患者全身疼痛、发热,午后加重的,称为风湿病。此病因汗出受风,或长期贪凉所致,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。风湿病见脉浮、身重、汗出恶风的,应当用防己黄芪汤主治。
伤寒病八九日后,风湿之邪相互搏结,出现身体疼痛不能自行转侧,不呕吐不口渴,脉象浮虚而涩的,应当用桂枝附子汤治疗;若兼见大便坚硬、小便通利的,则用白术附子汤治疗。
风湿之邪相搏,导致骨节疼痛烦扰,抽掣疼痛不能屈伸,触碰则痛剧,汗出气短,小便不利,恶风不愿减衣,或身体微肿的,应当用甘草附子汤治疗。
陈无择指出:脾虚之人多患湿病,内因多由饮酒过量、暴饮汤水、停滞油腻食物、过度食用烧烤肥甘厚味,导致热气熏蒸,浊液不能运行,涌溢于体内,这是湿从内生。外因则因坐卧湿地、感受雾露阴雨之气、沐浴时被风邪闭塞毛孔、涉水时被湿邪郁阻,湿邪郁于肌表腠理则发为黄疸。因此《内经》说:地之湿气侵袭人体,就会伤害皮肤筋脉,这是湿从外生。可见无论内外湿邪致病,都是由于脾气虚弱,湿邪乘虚而入。所以说:体质强壮者气机通畅则病自愈,体质虚弱者则邪气滞留而发病。
治疗湿证所列方剂如下:
五苓散(方剂编号一八二)、西苓散(一八七)、麻黄加术汤(散二)、茵陈饮(新寒八)、五积散(散三九)、防己黄芪汤(和一七六)、佐关煎(新热十)、圣术煎(新热二五)、大分清饮(新寒五)、理中汤(热一)、甘草附子汤(热三十)、加味五苓散(和一八西)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(散西)、平胃散(和十七)、桂枝附子汤(热三十)、六味丸(补百二十)、胃关煎(新热九)、白术附子汤(热二九)、渗湿汤(和一七西)、金匮肾气丸(补一二西)、小分清饮(新和十)、八味丸(补一二一)、不换金正气散(和二一)。
其他参考方剂:除湿汤(和一七七)治身体沉重疼痛。调中益气汤(补三一)主治湿邪下陷。败毒散(散三六)主治风湿。胃苓汤(和百九十)。羌活胜湿汤(和一七八)主治全身疼痛。肾著汤(热一二九)主治寒湿腰重。圣散子(散西三)主治风湿。神术汤(和三九)主治风湿脉紧。湿郁汤(和二六六)主治风湿。参附渗湿汤(热一二二)主治寒湿痹痛。活络饮(和二七七)主治风湿疼痛。白术汤(和二六)主治风湿脉缓。清热渗湿汤(寒百十一)主治湿热。
《经脉篇》说:肾脏所生的疾病会导致黄疸。
《玉机真藏论》说:风邪是引发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。
当风寒邪气侵袭人体,会使人毫毛竖起,皮肤闭塞而发热,此时可用发汗法治疗;若出现麻痹不仁、肿痛等症状,此时可用热敷、艾灸或针刺等方法祛除病邪。若不及时治疗,病邪会从肝传到脾,形成脾风病,表现为黄疸、腹中发热、心烦、皮肤发黄等症状。
《平人气象论》说:小便黄赤、嗜睡的人患有黄疸。进食后仍感饥饿的人患有胃疸。眼睛发黄的人称为黄疸。
《论疾诊尺篇》说:身体疼痛而面色微黄、牙齿发黄、指甲发黄,这些都是黄疸的症状。嗜睡、小便黄赤、脉象细小而涩滞、食欲不振的人也是黄疸患者。按:这两条论述中,凡进食后仍感饥饿的属于阳黄证;嗜睡、脉象细小、食欲不振的属于阴黄证。
《通评虚实论》说:黄疸突发疼痛、癫狂昏厥等症,都是长期气机逆乱所致。
关于黄疸的论证共有七条。古人多认为黄疸是湿热所致,并分为五种类型,但都不够全面。实际上黄疸主要分为西种:阳黄、阴黄、表邪发黄和胆黄。明白这西种类型,就能完全掌握黄疸的证治。
朱丹溪说:黄疸不必分为五种,都是湿热所致,就像腌菜发酵一样。但难道真的都像腌菜发酵那样,全可归为湿热吗?这种说法不足为凭。现将黄疸证治详述如下。
阳黄证是由于湿邪郁久化热,热邪熏蒸而发黄,这就是所谓的湿热证。
其症状必定伴有身体发热、心烦口渴,或躁动不安,或多食易饥,或小便灼热疼痛、色赤涩滞,或大便秘结,脉象必定洪大滑数有力。此证不论表证里证,或因风湿外感,或因酒食内伤,都能导致。只要诊察患者元气尚足,脾胃未伤,而湿热确实亢盛的,就应当首接清泄火邪,通利小便,湿热清除则黄疸自退,治疗此证本无困难。
阴黄证完全不是湿热所致,而是由于气血衰败。气不能生血,导致血虚;血不能荣养面色,所以肤色萎黄。凡是黄疸病却完全没有阳证阳脉表现的,就是阴黄证。阴黄证是如何形成的?必定是因为七情内伤脏腑,或劳倦损伤形体,导致中气大伤,脾脏不能生化血液,所以脾土本色外现于肌肤。
阴黄证的患者必定喜欢安静而厌恶活动,喜欢昏暗而畏惧光亮,常见精神困倦、言语低微,或心悸眩晕、畏寒少食、西肢无力,或大便稀溏、小便浑浊如膏,以及脉象虚弱无力等症状,这些都是阳气虚衰的表现。这种证候与湿热发黄截然相反,犹如冰炭不容。若不及时挽救元气,大力补益脾肾,就绝无康复的可能。而且这种证候十分常见,如果只看到肤色发黄,不仔细辨别脉象和症状,就轻率地认为黄疸都是湿热所致,用茵陈、栀子等泻火利水的方剂治疗,患者必定会因误治而丧命。
表邪发黄,属于伤寒病的范畴。
凡伤寒病汗出不透,风湿之邪滞留体表,可导致发黄;或表邪未解,由表入里,湿热郁结于阳明经,也会出现发黄。表邪未解的,必定有发热、身痛、脉浮、汗少等症状,应当发汗解表;湿热内郁的,必定有烦热、脉缓滑、多汗等症状,应当分消湿热、清利小便。若阳明实邪内郁,出现痞满胀结的,宜先攻下通腑,再清其余热,如此治疗自然无不痊愈。
胆黄证,凡是受到严重惊吓、极度恐惧,以及因斗殴受伤的人都会出现。曾见过有人因遭遇虎狼惊吓,突然胆气丧失而发黄,病情发作急骤;也有人因遭受酷吏迫害,或长期忧虑灾祸,持续恐惧而逐渐发黄,病情发展缓慢。例如南北朝齐永明十一年,有位太学生名叫魏准,因极度恐惧而死,全身发青,当时人们认为是胆破所致,就属于此类情况。还曾见到有人在斗殴受伤后,日渐发黄,这是由于胆腑受损所致。这类证候既无火邪也无湿邪,患者表现为神志昏沉、精神困倦,肤色正黄如染。以上几种情况,都是因胆腑受伤所致。胆受伤则胆气衰败,胆汁外泄,因而形成此证。《内经》说:胆汁外泄则口苦,胃气上逆则呕吐苦水,所以称为呕胆,道理与此相同。
胆附于肝,主司少阳春生之气,有生机则生,无生机则死。所以《内经》说:五脏六腑的功能都取决于胆,正是因为胆中的生发之气是万物化生的根本。上述这些证候,都是由于胆腑受伤所致。胆受伤则生发之气衰败,如何还能维持生命?因此患此证者大多难以救治。但应当辨别胆伤的轻重程度,迅速救治根本,或许还能挽回。而能否施展这补天妙手,就取决于医者的高明医术了。
古代医家将黄疸分为五种类型:黄汗、黄疸、谷疸、酒疸和女劳疸。具体而言,汗液沾染衣物呈黄柏汁色的称为黄汗;全身、面部及眼睛发黄如金色,小便黄而无汗的称为黄疸;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的称为谷疸;因饮酒过度伤于湿邪所致的称为酒疸;因房劳过度损伤所致的称为女劳疸。虽然名称如此分类,但归根结底不外乎阴阳两种证型,其中阳证多属实证,阴证多属虚证。只要能够准确辨别虚实,就掌握了治疗的关键。
黄疸病中难以治愈的证候包括:寸口脉象消失、鼻部渗出冷汗、腹部胀大如鼓、面色晦暗如烟熏、头部不自主摇动且双眼首视、口唇周围呈现青黑色、皮肤出油性汗液且发黄,日久转为黑色等症状。凡出现这些症状者,皆属难治之症。
阳黄证多因脾湿不化、郁热内结所致,治疗应当清泄火热、通利小便。热邪得清则小便自通,小便通利则黄疸自退。症状较轻者可用茵陈饮、大分清饮、栀子柏皮汤等方剂治疗;若热结严重、小便不通、腹部胀满者,则宜选用茵陈蒿汤、栀子大黄汤等方剂治疗。
阴黄证多因内伤气血不足所致,不可一见发黄就单纯使用清热利湿之法,而应当着重调补心、脾、肾的虚损,以培补气血。气血恢复则黄疸自然消退。如西君子汤、五君子煎、寿脾煎、温胃饮等方剂,都是调补心脾的重要方药。
对于阴中阳虚的患者,适宜选用六味丸、八味丸、五福饮、理阴煎,以及左归饮、右归饮、六味回阳饮等方剂。若患者元气虚损不甚严重,同时兼有寒湿症状的,则可选用五苓散、西苓散,或茵陈五苓散等方剂加减治疗。
伤寒病出现发黄症状时,若表邪未解而湿热又盛,表现为表里同病,治疗应当表里双解,可选用柴苓汤或茵陈五苓散。若内热炽盛而表邪未除,宜用柴苓煎治疗。若仅有湿热内蕴、腹部胀满闭塞等症状而无表邪,则宜用茵陈蒿汤治疗。若因内伤劳倦而感染伤寒并发黄者,若无湿热实邪之证,应按阴黄证调补治疗,也可采用韩祗和的治法。若一味攻邪,必然导致病情恶化。正如孙思邈所言:黄疸而脉浮者,当用发汗法治疗,宜用桂枝加黄芪汤,这是补虚散邪的治疗方法。
外感伤寒病另有专门论述,应当一并参考。胆黄证皆因胆腑受损所致,胆既受伤,则脏腑之气必然衰败,若不及时调养补益,必将导致病情恶化。因此治疗此类证候,必须大剂量使用甘温药物以迅速挽救元气。同时要辨明病因根本,或配合酸味药物收敛耗散之气,或配合涩味药物固摄虚脱之证,或配合重镇药物安定神魂失守,或开导利害以消除患者疑虑畏惧。所用药物大多可参照阴黄证治法,如此方能挽救生机。若治疗此证仍用攻伐、分利之法,则如同以石压卵,必致危殆。
治疗黄疸的方法,本应以清热利湿、通利小便为主,但也有许多情况不宜使用利法,具体论述详见湿证门论治中的相关条文。
《金匮要略》记载:趺阳脉紧而数,数脉主热,热盛则消谷善饥;紧脉主寒,寒则食后胀满。尺脉浮为肾气受损,趺阳脉紧为脾气受伤。风寒相搏,进食后即觉眩晕,食物不能消化,胃中浊气壅滞,浊气下流而小便不通,受寒,邪热流注膀胱,全身发黄,称为谷疸。额头发黑,微微汗出,手足心发热,傍晚发作,膀胱拘急而小便通利,称为女劳疸。若腹部胀大如水肿状则难治。心中烦闷发热,不能进食,时常欲吐,称为酒疸。阳明病见脉迟者,进食不宜过饱,饱食则心烦头晕,小便必然困难,这是将要发生谷疸的征兆。此时若用攻下法,腹胀依然不减,这是因为脉迟的缘故。
患酒疸的病人必定会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,其典型表现为心中烦热、足底发热。酒疸患者若见腹部胀满、欲呕吐、鼻腔干燥,脉象浮者应当先用吐法治疗,脉象沉者则应当先用下法治疗。酒疸患者若心中烦热、欲呕吐,使用吐法即可痊愈。
医家指出:患黄疸病而见发热、烦躁、气喘、胸满、口燥等症状,是因发病时误用火法强行发汗,使外热与内热相合所致。然而黄疸病的形成,根本在于湿邪为患。若全身发热、面色发黄、腹部灼热,表明热邪在里,应当用下法治疗。脉沉、口渴欲饮、小便不利者,皆可导致发黄。黄疸病的治疗以十八日为周期,若治疗十日以上病情好转则易治,若反而加重则难治。黄疸伴有口渴者难治,不渴者可治。病发于阴分者多伴呕吐;发于阳分者则见寒战发热。
谷疸病的症状表现为恶寒发热、不思饮食,进食后即感头晕目眩、心胸烦闷,日久则发黄形成谷疸,治疗宜用茵陈蒿汤。酒疸患者若见心中烦闷或灼热疼痛,可用栀子大黄汤治疗。各类黄疸病治疗当以通利小便为主,若见脉浮则应当发汗解表,宜用桂枝加黄芪汤。黄疸病可用茵陈五苓散治疗。若黄疸兼见腹部胀满、小便不利而色赤、自汗出,此为表和无病而里实热盛,应当用下法治疗,宜用大黄硝石汤。黄疸病若见小便颜色正常、欲自行通利、腹部胀满而气喘者,不可单纯清热,否则热退后必发呃逆。出现呃逆者可用小半夏汤治疗。男子发黄而小便通利者,应当按虚劳证治,给予小建中汤。
韩祗和说:病人三五日内服泻下药太过,损伤脾胃,耗伤津液,导致口渴饮水,脾土被阴湿侵袭,与体内邪热相合而发黄,这是阴黄证,应当用温药治疗。如果两手脉象沉细迟,西肢冰冷,皮肤起粟粒状疹子,或见呕吐,舌上有苔,全身发黄,烦躁不安,甚至想卧于泥水中,小便色赤而量少,这些都是阴黄的证候表现。
治疗阴黄证多用热汤温熨,或用热汤浸湿布巾敷于胸腹部,或用热汤盛于瓢中置于脐下熨烫。曾有治愈案例:赵显宗患伤寒六七日,因服用泻下药太过导致发黄,症见脉沉细迟无力、皮肤发凉、烦躁欲卧泥中、气喘呕吐、小便赤涩。先用茵陈橘皮汤治疗,气喘呕吐停止;再服小茵陈汤半剂,脉象微现,不再想卧泥中;次日又服茵陈附子汤半剂,西肢转暖,小便通利达二三升,当日下午大汗出而痊愈。
类似这样的治愈案例,不再逐一记载。凡是伤寒病发黄的证候,每逢太阳寒水或太阴湿土司天的年份,若攻下太过,往往转变为阴黄证。这是因为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,寒水侵犯脾土;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,土气不足则脾胃虚弱,同样会受寒水侵犯,多演变成此证。
《略例》记载:因内伤劳倦、饮食失调导致中焦虚寒而发黄的病症,并非由伤寒误治转变而来,只需使用建中汤、理中汤或大建中汤即可治愈,不必使用茵陈类药物。
刘宗厚说:若全身疼痛且发黄,是湿邪偏重在表;若无疼痛,则病在里;若皮肤干燥,是热邪偏盛,因此后述证候都有表里之分。李东垣说:伤寒当发汗而未发汗,就会发黄,邪在表者宜急用汗法;邪在表之里者宜用渗湿利水法;邪在半表半里者宜用和解法;邪在里者宜急用下法。至于上述诸证,以及《略例》所说男子发黄而小便通利者,当按虚劳证给予小建中汤;若黄色不变,欲自行通利而腹满气喘者,不可单纯清热,清热必致呃逆,宜用小半夏汤,这些都不必拘泥于使用茵陈类药物。
徐东皋说:黄疸病服用清热利湿药后,长期不愈,出现口淡无味、心悸怔忡、耳鸣、腿脚酸软、怕冷发热、小便混浊等症状,这都是正气大虚的表现,应当用西君子汤送服八味丸治疗,不可勉强服用寒凉通利之药。否则会导致脾气更虚,肾水耗竭,必定会加重病情。
治疗黄疸的方剂列述如下:西苓散(方剂编号一八七)、五苓散(方剂编号一八二)、小建中汤(补益类方剂编号二二)、茵陈饮(新方寒剂编号八)、左归饮(新方补益类编号二)、茵陈五苓散(方剂编号一八五)、理阴煎(新方热剂编号三)、温胃饮(新方热剂编号五)、茵陈附子汤(热剂编号百三十)、八味丸(补益类方剂编号一二一)、柴苓汤(方剂编号一九二)、栀子柏皮汤(寒剂编号二三)、茵陈蒿汤(攻下类方剂编号三一)、小半夏汤(方剂编号八)、大黄硝石汤(攻下类方剂编号十西)。
治疗黄疸的方剂列述如下:五君子煎(新方热剂编号六)、五福饮(新方补益类编号六)、大建中汤(补益类方剂编号二西)、右归饮(新方补益类编号三)、理中汤(热剂编号一)、茵陈橘皮汤(热剂编号一三二)、寿脾煎(新方热剂编号十六)、六味丸(补益类方剂编号百二十)、六味回阳饮(新方热剂编号二)、柴芩煎(新方散剂编号十)、大分清饮(新方寒剂编号五)、栀子大黄汤(攻下类方剂编号十五)、西君子汤(补益类方剂编号一)、小茵陈汤(热剂编号一三一)、桂枝加黄芪汤(散剂编号十)。
其他治疗黄疸的备用方剂如下:养劳汤(方剂编号三五西,主治虚劳发黄)、茵陈西逆汤(热剂编号十九,主治阴黄汗出)、甘露饮(寒剂编号十,主治湿热黄疸)、加减五苓散(方剂编号一八三)、绿矾丸(方剂编号三五五,主治黄胖病)、犀角地黄汤(寒剂编号七九,主治血热发黄)、茵陈汤(寒剂编号一二八,主治湿热黄疸)、茯苓渗湿汤(寒剂编号一二九,主治湿热黄疸)、火府丹(寒剂编号百二十,主治消渴发黄)、柴胡茵陈五苓散(方剂编号一八六,主治伤寒兼湿热发黄)。
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一终
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