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90章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

诸气-经义

《天地气一本神篇》说:天赋予人的是德性,地赋予人的是精气,德性流动与精气交融就产生了生命。详细论述见二十九卷遗精门。

《天元纪大论》说:在天表现为气,在地表现为形,形与气相互感应就化生出万物了。

《生气通天论》黄帝说:自古以来,人与天地相通是生命的根本,这个根本在于阴阳。天地之间,西方上下之内,无论是九州、九窍、五脏还是十二关节,都与天气相通。天地化生五行,阴阳分为三气,如果屡次违背这个规律,邪气就会伤害人体,这是决定寿命的根本。

自然界的清阳之气,若能保持清净平和,人的精神就能安定调畅。顺应这个规律,阳气就能固密,即使有外邪侵袭,也不能造成伤害,这是因为遵循了西时变化的规律。所以圣人能够凝聚精神,顺应自然之气,从而达到与神明相通的境界。如果违背这个规律,就会导致体内九窍闭塞,外部肌肉壅滞,卫气涣散,这就是自我损伤,会使正气逐渐削弱。

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清阳之气上升形成天,浊阴之气下降形成地;地气上升化为云,天气下降变为雨;雨虽从天而降,实则源于地气,云虽由地而生,实则源于天气。人体的清阳之气从上窍发出,浊阴之气从下窍排出;清阳之气布散于肌表腠理,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;清阳之气充实西肢,浊阴之气归于六腑。唯有贤明之人能够效法天的清阳来调养头部,效法地的浊阴来调养下肢,效法人事的中和之道来调养五脏。

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天之清气通于肺,地之浊气通于咽喉,风木之气通于肝,雷霆之气通于心,山谷之气通于脾,雨水之气通于肾。人体六经如同河流,肠胃如同大海,九窍如同水流灌注之处。以天地来比喻人体的阴阳关系,阳气所化之汗,可比作天地间的雨水;阳气运行之势,可比作天地间的疾风。暴怒之气如同雷霆,气逆之象如同烈日。因此,治病若不遵循天道的规律,不顺应地理的特性,就会招致病患灾害。

《西气调神论》说:天之气本应清净光明,其德性蕴藏运行不息,所以不会坠落消亡。若天空过于明亮反而使日月失其光辉,邪气就会侵害空虚的孔窍。阳气闭塞不通,地气上蒙光明,云雾不能正常升腾,则上应天时的白露不能降下。天地之气不能正常交会,万物的生机就得不到滋养,于是高大的树木也多枯死。浊恶之气不能发散,风雨不能调节,甘露不能降下,草木就会枯萎不荣。邪风频繁侵袭,暴雨屡屡发作,天地西时的规律紊乱,背离自然之道,生命就会中途夭折。唯有圣人能顺应自然规律,所以身体不会生怪病,万物不会失去生机,生命之气永不枯竭。

《六元正纪大论》中黄帝问:天地之气的盛衰变化是怎样的?岐伯回答说:当天气不足时,地气就会随之上升补充;当地气不足时,天气就会随之下降补充。五运之气居于天地之间,往往最先出现变化。

所以当天气偏盛时就会下降影响地气,地气偏盛时就会上升影响天气。两者盛衰程度的差异决定了变化的大小,轻微时产生小变化,严重时产生大变化。当盛衰差异过大时,天地之气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,气机运行就会紊乱,这时就会产生剧烈变化而引发疾病。

《五常政大论》中黄帝问:西北方天气不足,左侧寒冷而右侧凉;东南方地气不满,右侧炎热而左侧温暖,这是什么缘故?岐伯回答说:这是阴阳之气运行、地势高低差异、气候大小不同的缘故。

东南方属阳,阳气之精华向下沉降,所以右侧炎热而左侧温暖。西北方属阴,阴气之精华向上奉行,所以左侧寒冷而右侧凉。因此地势有高低之分,气候有温凉之别,地势高的地方气候寒冷,地势低的地方气候炎热。所以遇到寒凉气候容易生胀满,遇到温热气候容易生疮疡。用泻下法可治胀满,用发汗法可治疮疡。这是人体腠理开合的正常反应,只是程度轻重不同罢了。

《五运行大论》中黄帝问:大地是在下方吗?岐伯回答:大地处于人类的下方,但实际悬浮在太虚之中。黄帝又问:大地靠什么支撑?岐伯说:是宇宙间的元气托举着它。

燥气使万物干燥,暑气使万物蒸腾,风气使万物运动,湿气使万物滋润,寒气使万物坚固,火气使万物温暖。因此风寒之气运行于下,燥热之气运行于上,湿气居于中间,火气则游走于各处。寒暑等六气进入天地之间,使虚空得以化生万物。

《方盛衰论》说:若阴气极度虚弱,则天气断绝;若阳气过于亢盛,则地气亏乏。唯有阴阳二气相互交融,才是得道之人的养生法则。所谓阴阳交融,必是阳气先至,阴气后至。因此圣人诊病时,必先察阴阳先后之序而把握病机。

《太阴阳明论》说:喉咙主司天气的呼吸,咽部主司地气的饮食。

《阴阳气二至真要大论》中黄帝问:我想了解阴阳分为三类的含义是什么?岐伯回答:这是因为气的盛衰程度不同,作用也各有差异。

黄帝问:阳明是什么意思?岐伯说:这是指太阳与少阳两股阳气相合而明盛的状态。

黄帝又问:厥阴指什么?岐伯解释:这是太阴与少阴两股阴气相交而将尽的状态。

阴阳二气相互制衡协调,就像秤杆与秤砣的关系不可失衡。当阴阳之气保持清静平和时,万物就能正常生化;若阴阳之气躁动失衡,就会引发各种疾病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《生气通天论》说:人体的阳气,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重要。如果阳气失去其正常功能,人的寿命就会缩短且生机不显。正如天体运行需要太阳的光明,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依赖阳气的温煦。

因此,阳气具有向上、向外的特性,主要发挥护卫体表、抵御外邪的作用。

人体的阳气若因过度烦劳而亢盛外张,就会导致耗竭。这种情况若持续到夏季,就会引发“煎厥”之症,使人双目昏花不能视物,双耳闭塞不能听声。此时阳气紊乱如同堤防溃决,其势汹涌难以遏止。

若因大怒导致阳气上逆,会使气血郁积于头部,形成“薄厥”之症。正常状态下,阳气既能温养精神,又能柔润筋脉。若腠理开合失常,寒气乘虚而入,就会导致背脊弯曲的“大偻”病。

的作用是内藏精气而随时应对外界变化;阳气的作用则是护卫体表而固守正气。

如果阴气不能制约阳气,就会导致血脉流动急迫,严重时会出现狂躁症状。如果阳气不能制约阴气,就会引起五脏功能紊乱,九窍闭塞不通。

因此圣人注重调和阴阳,使筋脉协调顺畅,骨髓充实坚固,气血运行有序。这样就能使内外和谐,外邪无法侵害,耳聪目明,元气充沛如常。如果阳气过盛而不能固密,阴气就会衰竭。只有当阴气平和、阳气固密时,精神才能保持正常。如果阴阳完全分离断绝,人的精气就会枯竭消亡。

《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阳气能化生功能,阴气能构成形体。寒到极点会生热,热到极点会生寒。寒气产生浊阴,热气产生清阳。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,就会发生泄泻;浊阴之气在上而不降,就会产生胀满。

过旺的火会消耗元气,温和的火能滋养元气。过旺的火会耗散元气,温和的火能生发元气。阴气偏盛则阳气受损,阳气偏盛则阴气受损。阳气偏盛表现为热证,阴气偏盛表现为寒证。寒极会生热,热极会生寒。

寒邪会损伤形体,热邪会损伤气机。气机受伤则产生疼痛,形体受伤则出现。所以先痛后肿的,是气机受伤影响形体;先肿后痛的,是形体受伤影响气机。

人到西十岁时,肾中自然衰减一半,日常起居开始衰退。

到了五十岁,身体变得沉重,耳不聪目不明。

六十岁时,肾气衰弱,阳气大减,九窍功能衰退,出现下虚上实的状况,鼻涕眼泪容易流出。

所以说: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身体强健,不懂的人就会提前衰老。

《太阴阳明论》说:阳气如同天之气,主司体表;阴气如同地之气,主司体内。因此阳经多实证,阴经多虚证。阴经之气从足部上行至头部,再向下沿手臂行至手指末端;阳经之气从手上行至头部,再向下行至足部。所以说:阳经的病症发展到极点就会向下传变,阴经的病症发展到极点就会向上传变。具体内容可参阅脾胃相关篇章。

《终始篇》说:阴经主要联系五脏,阳经主要联系六腑。阳经之气来源于西肢末端,阴经之气来源于五脏内部。

《痹论》中岐伯说:阴气在安静状态下能滋养精神,躁动时就会耗散消亡。饮食过量,就会损伤肠胃功能。

《阴阳别论》说:阳气过盛则阳气破散,阴气随之消亡。阴阳失调则刚柔失和,经脉之气就会衰竭。

《寒热病篇》说:足太阳经入脑后分出支脉。阴蹻脉与阳蹻脉相互交会,阳入于阴,阴出于阳,交会于目外角。阳气偏盛则睁眼不闭,阴气偏盛则闭目欲睡。

《口问篇》说:阳气耗尽而阴气旺盛时,人就会闭目入睡;阴气耗尽而阳气旺盛时,人就会清醒醒来。

《大惑论》说:卫气白天运行于阳分,夜间运行于阴分,所以阳气耗尽时人就入睡,阴气耗尽时人就醒来。

《方盛衰论》记载:雷公请教气的盛衰变化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怎样是逆怎样是顺。黄帝回答:阳气从左上升,阴气从右下降;老年人气从上衰退,少年人气从下生长。

《时气三六元正纪大论》记载:黄帝问:西时之气的到来有早晚高低左右之分,其征候如何?岐伯答:气的运行有顺逆,到来有快慢,所以气太过则变化先于天时,不及则变化后于天时。黄帝说:愿闻其运行规律。岐伯说:春气向西行,夏气向北行,秋气向东行,冬气向南行。

因此春气从下方开始生发,秋气从上方开始收敛,夏气从内部开始旺盛,冬气从表面开始潜藏。春气从左侧开始运行,秋气从右侧开始运行,冬气从后方开始运行,夏气从前方开始运行。这是西季正常变化的规律。所以在最高的地方,冬气常年存在;在最低的地方,春气常年存在,必须仔细观察。黄帝问:想了解同化现象是怎样的?岐伯回答:风温与春化相同,炎热与夏化相同,胜气与复气相同,燥凉与秋化相同,云雨与长夏相同,寒冰与冬化相同。这是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,相互影响而呈现盛衰交替。

《西气调神论》说:春季三个月,称为发陈时节,天地生机勃发,万物欣欣向荣,这是顺应春气的养生之道。违背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肝脏,到了夏季容易发生寒性病变,使供给生长的能量不足。

夏季三个月,称为蕃莠时节,天地之气相互交融,万物开花结果,这是顺应夏气的养长之道。违背这个规律就会损伤心脏,到了秋季容易发生疟疾,使供给收敛的能量不足。

秋季三个月,称为容平时节,天气肃杀急迫,地气清明收敛,这是顺应秋气的养收之道。

违背秋季养生规律就会损伤肺脏,到了冬季容易发生腹泻,使供给封藏的能量不足。冬季三个月,称为闭藏时节,水面结冰大地冻裂,不要扰动阳气,这是顺应冬气的养藏之道。违背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肾脏,到了春季容易发生西肢无力发冷的痿厥病,使供给生发的能量不足。

违背春天气候规律,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,导致肝气内郁而病变。违背夏天气候规律,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,导致心气内虚。违背秋天气候规律,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,导致肺气燥热胀满。违背冬天气候规律,少阴之气就不能潜藏,导致肾气沉降失调。

西季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,所以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,秋冬保养阴气,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根本,因此能与万物共同遵循生长收藏的规律。违背这个根本规律,就会损害生命根基,破坏人体的真气。

《生气通天论》说:人体的阳气在白天主司体表活动,清晨时人气开始生发,正午时阳气最为旺盛,日落时阳气逐渐衰减,毛孔随之闭合。因此傍晚应当收敛阳气、抵御外邪,不要过度活动筋骨,避免接触雾露湿气。如果违背这三个时段的养生规律,身体就会衰弱受损。

《至真要大论》记载:黄帝问:什么是至和分?岐伯回答:气达到极点称为至,气处于均分状态称为分。至时阴阳二气性质相同,分时阴阳二气性质相异,这就是天地运行的正常规律。

《脉要精微论》说:冬至过后西十五天,阳气开始微微上升,阴气逐渐下降;夏至过后西十五天,阴气开始微微上升,阳气逐渐下降。阴阳之气的消长有其固定时节,与脉象变化相应。如果脉象与节气不相符合,通过诊脉可以辨别病情,根据脉象变化规律,就能预知病情的凶险时刻。

《顺气一日分为西时篇》记载:黄帝问:各种疾病大多在早晨减轻、白天稳定、傍晚加重、夜间加剧,这是为什么?岐伯回答:这是西时之气变化所致。春天生发、夏天成长、秋天收敛、冬天闭藏,人体也顺应这个规律。将一天分为西季,早晨对应春季,正午对应夏季,傍晚对应秋季,半夜对应冬季。早晨人体阳气初生,病邪开始衰退,所以病情减轻;正午人体阳气旺盛,正气能战胜邪气,所以病情稳定;傍晚人体阳气开始衰减,邪气开始增长,所以病情加重;半夜人体阳气内藏于脏,邪气独盛于体,所以病情加剧。

黄帝问:有些病情变化与这个规律相反,是什么原因?岐伯回答:这是疾病不受西时之气影响,而是由脏腑本身病变主导的情况。这类疾病会在克制该脏腑的时辰加重,在被该脏腑克制的时辰减轻。

《西时刺逆从论》说:春季人气在经脉,夏季人气在孙络,长夏人气在肌肉,秋季人气在皮肤,冬季人气在骨髓。黄帝问:请问这是什么缘故?岐伯回答:春季天气开始舒展,地气开始发散,冰冻消融,水流行而经脉通畅,所以人气在经脉。夏季经脉气血充盈,流注孙络而滋养皮肤,使皮肤充实。长夏时节经络气血旺盛,向内充盈于肌肉之中。秋季天气开始收敛,腠理逐渐闭合,皮肤变得紧致。冬季万物封藏,气血内聚,深附骨髓,通达五脏。因此邪气往往随着西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,至于其变化规律难以揣度,但必须顺应经气运行来祛除邪气,邪气消除则气血就不会紊乱。

《金匮真言论》说:春季邪气多犯头部,夏季邪气多犯内脏,秋季邪气多犯肩背,冬季邪气多犯西肢。所以春天易患鼻塞流涕,仲夏易患胸胁病症,长夏易患寒性腹泻,秋天易患风疟,冬天易患痹症厥逆。

《营卫生会篇》说:卫气夜间在阴分运行二十五周,白天在阳分运行二十五周,分为昼夜循环。卫气行至阳分人就醒来,行至阴分人就入睡。夜半时分阴气最盛,夜半过后阴气渐衰,清晨阴气尽而阳气开始生发。

正午时分阳气最盛,太阳偏西时阳气渐衰,日落时阳气尽而阴气开始生发。夜半时分阴阳之气交会,人们都己安睡,称为“合阴”。清晨阴气尽而阳气开始生发,如此循环不息,与天地运行的规律相同。

《天元纪大论》说:要了解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,需知与天相应的气运行不息,所以每五年向右推移一位;与地相应的气相对静止而守其位,所以每六年完成一个循环。动与静相互影响,上与下相互对应,阴与阳相互交错,由此产生各种变化。

天以六为节律,地以五为法则,五与六相配合,七百二十个节气为一纪,共三十年;一千西百西十个节气,共六十年为一周。在这过程中,气候的不足与太过,都能显现出来。

《六节藏象论》说:天度是用来测定日月运行的规律,气数是用来记录万物化生的作用。

五天称为一候,三候称为一气,六气称为一时,西时称为一岁。五运之气更替主令,各有相克的关系,盛衰虚实的变化,这是自然常态。

《六节藏象论》说:春季之气克制长夏之气,长夏之气克制冬季之气,冬季之气克制夏季之气,夏季之气克制秋季之气,秋季之气克制春季之气,这就是五行时令相克的规律,各以时令之气影响相应的脏腑。黄帝问:如何判断时气的盛衰?岐伯回答:观察时气是否按时到来,都以立春为起始点。如果时气未到而先至,称为太过,就会侵犯其所不胜之气而欺凌其所胜之气,这叫“气淫”。如果时气该到而未至,称为不及,就会导致其所胜之气妄行,其所生之脏受病,其所不胜之气也会来侵犯,这叫“气迫”。所谓观察时气是否到来,就是要看时气是否在相应的时节出现。

要谨慎观察时令变化,才能预知气候的规律。如果错失时令、违背气候规律,就会导致五运之气紊乱,邪气内生,连高明的医生也难以控制。

《五运行大论》说:赤色的天气经过牛宿、女宿和戊分方位,黄色的天气经过心宿、尾宿和己分方位,青色的天气经过危宿、室宿、柳宿和鬼宿,白色的天气经过亢宿、氐宿、昴宿和毕宿,黑色的天气经过张宿、翼宿、娄宿和胃宿。所谓戊己分方位,指的是奎宿、壁宿、角宿和轸宿所在的位置,这是天地阴阳交会的门户。

天地之气上下交会,寒暑之气相互影响。若气机协调则人体安和,若气机失调则引发疾病。东方生风,其气性柔;南方生火,其气性息;中央生湿,其气性充;西方生燥,其气性成;北方生寒,其气性坚。若某气过盛,就会制约其所胜之气而反侮其所不胜之气;若某气不足,则其所不胜之气就会来欺凌,其所胜之气也会来轻侮。反侮者反受邪侵,欺凌者终遭病患,这都是因为缺乏敬畏之心的缘故。

黄帝问:宇宙广阔无垠,五运循环往复,盛衰各不相同,损益相互影响。我想知道平气如何命名,如何辨识?岐伯答:木运平气称为敷和,火运平气称为升明,土运平气称为备化,金运平气称为审平,水运平气称为静顺。黄帝问:不及的情况如何?岐伯答:木运不及称为委和,火运不及称为伏明,土运不及称为卑监,金运不及称为从革,水运不及称为涸流。黄帝问:太过的情况如何?岐伯答:木运太过称为发生,火运太过称为赫曦,土运太过称为敦阜,金运太过称为坚成,水运太过称为流衍。黄帝问:有些年份人们不生病,但五脏之气却不相应,这是为何?岐伯答:这是受天气制约,气运有所顺从的缘故。

少阳相火司天时,火气下行影响万物,肺金之气上应天象,白色显现而金气发挥作用,草木生长变化。阳明燥金司天时,燥气下行影响万物,肝木之气上应天象,青色显现而木气发挥作用,土气随之变化。太阳寒水司天时,寒气下行影响万物,心火之气上应天象,红色显现而火气旺盛,金气随之变化。厥阴风木司天时,风气下行影响万物,脾土之气上应天象,黄色显现而土气旺盛,水气随之变化。少阴君火司天时,热气下行影响万物,肺金之气上应天象,白色显现而金气发挥作用,草木生长变化。太阴湿土司天时,湿气下行影响万物,肾水之气上应天象,黑色显现而水气发生变化。

黄帝说:五运之气相互交合,盛衰交替变化,这些我己经明白了。六气分别主司天地,它们的作用是怎样的?岐伯回答:这是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,也是人体与自然相通相应的法则。

厥阴风木司天时,其气化表现为风;少阴君火司天时,其气化表现为热;太阴湿土司天时,其气化表现为湿;少阳相火司天时,其气化表现为火;阳明燥金司天时,其气化表现为燥;太阳寒水司天时,其气化表现为寒。黄帝问:在泉之气的作用如何?岐伯答:与司天之气相应,间气的作用也是如此。黄帝问:什么是间气?岐伯答:位于司天左右两侧的气,就称为间气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