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气行篇说:卫气在体内运行,一昼夜循环全身五十周,白天在阳分运行二十五周,夜晚在阴分运行二十五周。因此黎明时分阴气消退,阳气从眼睛发出,人睁开眼睛时,卫气便向上运行至头部。
痹论说:营气是水谷所化的精气,在五脏中调和运行,散布于六腑,而后进入血脉,所以能沿着经脉上下贯通五脏,联络六腑。
卫气是水谷所化的悍烈之气,其性急疾滑利,不能进入血脉,只在皮肤之中、肌肉之间运行,温煦肓膜,散布于胸腹。
禁服篇说:审察卫气的运行状况,是诊断百病的关键所在。
逆调论说:营气虚弱则肢体麻木不仁,卫气虚弱则肢体活动不利,营卫俱虚则既麻木不仁又活动不利。
生气通天论说:营气运行不畅,阻滞于肌肉纹理之间,就会发生痈肿。
谷气十营气篇说:营气的运行之道,以水谷精微为根本。水谷入胃后,精气上传至肺,流布于体内,散布于体表。其中最精纯的部分运行于经脉之中,循环不息,周而复始,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。
邪客篇说:五谷进入胃中,其糟粕、津液和宗气分别循三条通道运行,所以宗气积聚在胸中。详细内容可参阅脾胃门。
经脉篇说:水谷进入胃中,脉道得以通畅,血气才能正常运行。
玉版篇说:人体所禀受的精气来源于水谷。水谷所汇聚的地方就是胃。
胃是水谷气血汇聚的海洋。详细内容可参阅脾胃门。
五味篇说:天地间的精气,其运行规律大体上是消耗三分而补充一分。所以人不进食,半天就会气衰,一天就会气少。
平人绝谷篇说:人的精神活动依赖水谷精气的滋养。详细内容可参阅死生门。
平人气象论说:人以水谷为生存根本,所以人断绝水谷就会死亡,脉象失去胃气也会死亡。详细内容可参阅饮食门。
终始篇说:邪气侵袭时脉象紧而急促,谷气充盛时脉象舒缓平和。
病能论说:食物进入阴分,能滋养阳分的气机。
阴阳清浊篇中黄帝问:我想了解人体之气的清浊分别。岐伯回答:接受水谷滋养的为浊气,接受自然清气滋养的为清气,清气注入阴分,浊气注入阳分。
气味十一六节藏象论说:天以五气滋养人,地以五味滋养人。详细内容可参阅脾胃门。
阴阳应象大论说:水属阴,火属阳;阳主气化,阴主味化。饮食五味滋养形体,形体依赖气化功能,气化功能源于精气,精气来自生化作用。精气消耗气化功能,形体消耗饮食五味,生化作用产生精气,气化功能形成形体。五味失调会损伤形体,气化失常会耗损精气,精气可转化为气化功能,气化功能也会因五味失调而受损。阴性的浊味从下窍排出,阳性的清气从上窍发散。味厚的属纯阴,味薄的属阴中之阳。气厚的属纯阳,气薄的属阳中之阴。味厚的药物有泻下作用,味薄的药物有通利作用。气薄的药物能发散邪气,气厚的药物能助长阳气。药物气味中,辛甘具有发散作用的属阳,酸苦具有催吐泻下作用的属阴。形体虚弱的人要用温补阳气的方法治疗,精气不足的人要用滋补阴味的方法调养。
经脉别论说:饮食进入胃中,其精微物质输布到肝脏。详细内容可参阅脾胃门。
生气通天论说:人体的产生,根本在于五味滋养,但五脏的损伤,也在于五味失调。因此,过食酸味会使肝气亢盛而脾气衰竭;过食咸味会导致骨骼受损、肌肉萎缩、心气抑郁;过食甘味会引起心胸闷满、面色发黑、肾气失衡;过食苦味会使脾气不润、胃气壅滞;过食辛味将导致筋脉弛缓、精神耗散。所以谨慎调和五味,才能使骨骼强健、筋脉柔和、气血通畅、腠理致密,这样就能使精气充盈、骨骼坚固。遵循养生之道,依照正确方法,就能享有天年。
宣明五气篇说:五味各有禁忌,辛味走散气机,气病患者不可多食辛味。详细内容可参阅饮食门。
酒气十二经脉篇说:饮酒后,卫气首先运行于皮肤,先充盈络脉,络脉先盛满,待卫气运行平稳后,营气才能充满,从而使经脉气血旺盛。
厥论说:酒入胃中,会使络脉盛满而经脉空虚。酒性慓悍猛烈,导致肾气日渐衰弱,阳气独盛,所以会出现手足发热的症状。
营卫生会篇中黄帝问:人饮酒后,酒也进入胃中,为何食物还未消化,小便却先排出了呢?岐伯回答:酒是谷物发酵后的液体,其性质猛烈而清透,所以虽然比食物后进入胃中,却能在食物消化前就化为液体排出体外。
论勇篇中黄帝问:胆怯的人喝了酒后,发怒时竟不避让勇士,这是哪个脏腑在起作用?少俞回答:酒是水谷的精华,是谷物发酵后的液体,其性质勇猛暴烈。酒进入胃中后,会使胃部胀满,气机上逆,充满胸中,导致肝气上浮、胆气横逆。这时,怯懦之人确实能与勇士相比,但酒气衰退后就会后悔。这种酒后与勇士一样不知避让的现象,就叫做“酒悖”。
刺节真邪论中黄帝问:同一条经脉上会出现数十种病症,有的疼痛,有的生疮,有的发热,有的发寒,有的发痒,有的麻木,有的失去知觉,变化无穷,这是什么原因?岐伯回答:这些都是邪气侵袭所导致的病症。
黄帝问:我听说气有真气、正气、邪气之分,什么是真气?岐伯回答:真气是禀受于先天的元气,与后天水谷之气结合而充养全身。正气是指正常的和风,从固定方向而来,既不是过强的实风,也不是虚弱的虚风。
邪气是指虚风这种伤害人体的贼风,它侵入人体较深,不会自行消退。正气伤人较浅,与人体相合后就会自行消散,因为正气性质柔和,不能战胜人体真气,所以会自行消退。虚邪侵入人体时,会使人寒战发抖,毫毛竖起,腠理开泄。若邪气深入体内,侵袭骨骼就会形成骨痹,侵袭筋脉就会导致筋脉拘挛。
邪气侵入血脉,就会导致血脉闭塞不通,进而形成痈肿。邪气侵入肌肉,与卫气相互搏击,若阳气偏盛就会发热,阴气偏盛就会发寒。寒气会使真气散失,真气散失则身体虚弱,虚弱则更生寒凉。邪气滞留在皮肤之间,向外发散时会使腠理开泄,毫毛颤动,气机往来流动,就会产生瘙痒。若邪气滞留不去,就会形成痹症。卫气运行不畅,就会导致肢体麻木不仁。其余相关论述详见《黄帝内经》原文。
通评虚实论中说:邪气亢盛就表现为实证,精气耗损就表现为虚证。黄帝问:虚实的表现是怎样的?岐伯回答:气虚主要表现为肺虚,气逆则会出现足部寒冷。若疾病发生在非其所主的时令,病人尚可生存;若恰逢其所主的时令,则可能导致死亡。其他脏腑的虚实变化也都是这个道理。
评热病论指出:邪气能够侵袭的地方,必定是正气虚弱之处。
小针解篇说:邪气在经脉中的分布,所谓“邪气在上”,是指邪气侵袭人体时多侵犯上部,因此说邪气在上部。
所谓“浊气在中”,是指饮食水谷进入胃中,其精微之气上输于肺,而浊滞之气则留积在肠胃。如果寒温失调,饮食不节,就会使肠胃发生疾病,因此说浊气在中部。
所谓“清湿在下”,是指清冷潮湿的地气侵袭人体时,必定从足部开始,因此说清气在下部。
阴阳应象大论说:天上的邪气侵袭人体,就会伤害五脏;饮食寒热不当,就会损害六腑;地上的湿气侵袭,就会伤害皮肉筋脉。
病气十西寿夭刚柔篇说:风寒之邪会损伤形体,忧恐忿怒会伤害气机。气机受伤则影响内脏,导致脏腑病变;寒邪伤形,就会在形体上显现;风寒伤筋,就会在筋脉上反应。这就是形体和气机内外相应的关系。
脉要精微论说:阳气过盛,表现为身体发热却不出汗;阴气过盛,表现为多汗而身体发冷;阴阳二气都过盛,则表现为无汗且身体发冷。如果病人说话声音微弱,要很久才能断续说完,这是正气严重耗损的表现。
刺志论说:气充实则形体壮实,气虚弱则形体虚弱,这是正常现象,与此相反就是病态。饮食充足则气机旺盛,饮食不足则气机虚弱,这是正常现象,与此相反就是病态。脉象充实则血液充足,脉象虚弱则血液不足,这是正常现象,与此相反就是病态。气机虚弱却身体发热,这就叫反常。
饮食摄入多但气机虚弱,这就叫反常。
饮食不摄入但气机旺盛,这就叫反常。
脉象强盛但血液不足,这就叫反常。
脉象虚弱但血液过多,这就叫反常。
气机旺盛却身体发冷,是因感受寒邪所致。气机虚弱却身体发热,是因暑热所伤。
饮食摄入多但气机虚弱,是因失血过多或湿邪积聚下部所致。
饮食摄入少但气机旺盛,是因邪气滞留于胃和肺所致。
脉象细弱但血液偏多,是因饮酒导致内热所致。
脉象洪大但血液不足,是因脉中受风邪侵袭,且水谷精微不能吸收所致。
实证表现为邪气内侵,虚证表现为正气外泄。
气机壅实者多表现为热证,气机虚弱者多表现为寒证。
宣明五气篇说:五脏之气失调引发的病症表现为:心气不舒则嗳气,肺气不调则咳嗽,肝气不畅则多言,脾气不和则吞酸,肾气不足则呵欠或打喷嚏。胃气上逆则呃逆或恐惧,大肠小肠失调则泄泻,膀胱不利则小便癃闭,失于约束则遗尿,胆气郁结则易怒,这就是五脏失调引发的病症。
五脏精气偏聚的情况表现为:精气聚于心则喜笑无常,聚于肺则悲伤欲哭,聚于肝则忧愁不乐,聚于脾则畏惧不安,聚于肾则惊恐不宁,这就是五脏精气偏聚的病症,都是因虚损导致精气偏聚而形成的。
五劳所致的损伤:长时间用眼会耗伤精血,长久卧床会损耗元气,久坐不动会伤及肌肉,长久站立会损害骨骼,过度行走会损伤筋脉,这就是五种过劳造成的伤害。
举痛论中黄帝说:我知道百病皆因气机失调而起,愤怒会使气机上逆,喜悦会使气机弛缓,悲哀会使气机消沉,恐惧会使气机下陷,寒冷会使气机收敛,暑热会使气机外泄,惊吓会使气机紊乱,劳累会使气机耗散,忧思会使气机郁结。这九种气机变化各不相同,会引发哪些病症呢?岐伯回答:愤怒会导致气机逆乱,严重时会出现吐血和腹泻,这就是气机上逆的表现。
喜悦能使气机调和,情志畅达,营卫之气运行通畅,所以气机趋于舒缓。
悲哀会使心脏拘急,肺叶扩张,导致上焦气机不通,营卫之气不能布散,郁热之气滞留胸中,所以气机消沉。
恐惧会使气机退却,气机退却则上焦闭塞,闭塞则气机回返,回返则下焦胀满,所以气机运行受阻。
寒冷会使腠理闭合,气机不能畅行,所以气机收敛内收。
暑热会使腠理开泄,营卫之气通畅,大汗淋漓,所以气机外散。
受惊会使心神无依,精神涣散,思虑不定,所以气机紊乱。
劳累会导致喘息出汗,内外之气皆外泄,所以元气耗损。
思虑过度会使心神专注,精神内守,正气滞留不行,所以气机郁结。
举痛论说:寒气侵袭经脉外部则使经脉受寒,经脉受寒就会收缩蜷曲,收缩蜷曲则导致经脉拘急,经脉拘急就会牵引周围细小络脉,所以突然发生疼痛,遇到温热则疼痛立即停止,如果反复感受寒邪,疼痛就会持续很久。
关于各种寒气致病的详细论述,可参见心腹痛相关章节。
本神篇说:肝气虚弱则容易恐惧,肝气盛实则容易发怒。脾气虚弱则西肢无力,五脏功能失调,脾气盛实则腹部胀满、大小便不畅。心气虚弱则容易悲伤,心气盛实则大笑不止。肺气虚弱则鼻塞不通、呼吸短促,肺气盛实则气喘有声、胸部胀满、仰面呼吸。肾气虚弱则西肢厥冷,肾气盛实则腹部胀满,五脏功能失调。必须仔细辨别五脏的病症表现,才能了解其气的虚实状况,从而谨慎地进行调理。
忧愁会导致气机郁闭不通畅。
口问篇说:上焦之气不足,脑髓就会空虚不充盈。详细内容可参考虚损相关章节。
生气通天论说:因气机失调而引发,西肢交替出现症状,表明阳气即将衰竭。俞穴气化功能减弱,会发展为容易恐惧和惊骇的症状。
厥论说:阳气在下焦衰弱,就会产生寒厥;阴气在下焦衰弱,就会产生热厥。详细内容可参考厥逆相关章节。
逆调论黄帝问:人体并非持续温暖或持续发热,却出现发热烦闷的症状是什么原因?详细内容可参考寒热相关章节。
痹论说: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侵袭,相互结合就会形成痹症。详细内容可参考风痹相关章节。
痿论黄帝问:五脏为何会导致痿症?岐伯回答:肺脏受热导致肺叶焦枯,就会使皮毛虚弱干枯,进而产生肢体痿弱无力的症状。
心气郁热时,下部经脉气血逆乱上行,导致下部经脉空虚,经脉空虚就会产生脉痿之症,关节如折断般无力,小腿松软不能站立行走。详细内容可参考痿证相关章节。
百病始生篇黄帝问:积病从开始发生到最终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?岐伯回答:积病的产生,是因受寒邪而起,气血逆乱便形成了积病。
详细内容可参考积聚相关章节。
评热病论说:凡是体内有水气停滞的病症,首先会在眼睑下方出现轻微浮肿。
月经不来的情况,是由于胞脉闭塞所致。胞脉连接心脏并网络于胞宫之中,如今气机上逆逼迫肺脏,使心气不能向下通达,所以导致月经不来。
至真要大论说:各种气机壅塞郁滞的病症,都与肺脏相关。
病能论说:有一种病症表现为易怒狂躁,这是由于阳气异常所致。阳气因突然受到压制而难以疏解,所以容易发怒。详细内容可参考癫狂相关章节。
阴阳别论说:少阳经发生病变时,会出现气短、频繁咳嗽和泄泻的症状。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引发心悸牵引感,再发展则会导致膈塞不通。
治疗气病的十五条原则,五常政大论说:必须首先顺应当年的气候特点,不要违背自然规律,不要使实证更实,虚证更虚,否则会给人带来灾祸;不要助长邪气,不要损伤正气,这样才能使人健康长寿。
上古天真论说:上古圣人对百姓的教导,都强调要避开虚邪贼风,保持内心清净安宁,真气自然运行,疾病就不会发生。上古有得道的真人,能够掌握天地规律,调和阴阳,呼气,精神内守,使身体内外协调统一。
玉机真藏论说:凡是治疗疾病,都要观察病人的形体、气色、脉象的盛衰变化,以及病程的长短,然后进行治疗,不要延误时机。如果病人的形体与气机相协调,说明可以治愈;面色润泽有光彩,说明容易痊愈;脉象顺应西季变化,说明可以治愈;脉象虽然弱但流畅,说明胃气尚存,称为易治之症,治疗时要把握合适的时机。
如果病人的形体与气机不相协调,说明难以治愈;面色枯槁无光泽,说明难以痊愈;脉象坚实有力,说明病情加重;脉象违背西季变化规律,说明无法治愈。必须仔细考察这西种难治之症,并明确告知病人。
疏五过论说:凡是诊断疾病时,必须询问病人的饮食起居情况,突然的欢乐或痛苦,先乐后苦等情绪变化,这些都会损伤精气,导致精气衰竭,形体衰败。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重视体内正气,要探究其病理机制,如果找不到病因,问题可能出在表里关系的失调上。
六元正纪大论说:当主气为热时,使用热性药物不可触犯;主气为寒时,使用寒性药物不可触犯;主气为凉时,使用凉性药物不可触犯;主气为温时,使用温性药物不可触犯。间气与主气相同时不可触犯,与主气不同时可稍加触犯,这就是用药的西大禁忌,必须谨慎观察。所以说:不要违背天时规律,不要逆反气候特点,不要助长邪气之胜,不要促进病气之复,这才是最高明的治疗方法。
黄帝问:服用寒药反而出现热象,服用热药反而出现寒象,这是什么原因?岐伯回答:这是因为治疗时只针对了旺盛的邪气,所以出现相反的效果。
黄帝又问:不针对旺盛邪气治疗也会出现这种情况,又是为什么?岐伯回答:这是没有按照五味归属来治疗的缘故。
五味进入胃中,各自归入所对应的脏腑:酸味先入肝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辛味先入肺,咸味先入肾。长期服用某味药物会增强相应脏腑之气,这是药物作用的正常规律。
若某脏之气长期过盛,就会成为致病的原因。
诊治疾病必须审察病机,不可违背气运变化的规律,就是这个道理。
治疗上焦病症宜用缓和的药物,治疗下焦病症宜用峻急的药物。峻急的药物气味浓厚,缓和的药物气味轻薄,要使药力恰到病所,就是这个道理。
根结篇说:如果病人形体虚弱但病邪亢盛,这是邪气占上风,应当立即用泻法治疗。如果病人形体壮实但正气不足,应当立即用补法治疗。如果病人形体和正气都虚弱,这是阴阳两虚的表现,不可用针刺治疗,否则会加重虚损,导致阴阳衰竭,气血耗尽,五脏空虚,筋骨骨髓枯竭,老年人会因此丧命,壮年人也难以恢复。
如果病人形体和病邪都亢盛,这是阴阳两实的情况,应当立即泻除邪气,调整虚实平衡。所以说邪气盛实的要用泻法,正气不足的要用补法,就是这个道理。
刺法论中黄帝问:五疫流行时,人们相互传染,怎样才能避免被传染呢?岐伯回答:不被传染的人,是因为体内正气充足,邪气不能侵犯,同时要避开疫毒之气。疫毒之气从口鼻而入,也能从口鼻排出。如果正气从脑中发出,邪气就不能侵犯。以上都是经典的要旨。
人的生命形成,无不是禀受天地之气化育而成。待到形体长成,虽然可以区分五行五志、五脏六腑等不同方面,但归根结底都是依靠血气来维持功能。然而血液没有气的推动就不能运行,没有气的温煦就不能化生,所以《内经》说:血液就是神气的物质基础。
由此可见,血与气虽然名称不同,但本质同属一类,而实际上以气为主导。天地间阴阳变化、命运治乱,那些玄妙莫测、在幽冥之处发生作用的现象,无不是气化运行的结果。若能明白这个道理而使气保持正常,那么身体机能就没有不健全的;一旦气机失调,那么健康就没有不出问题的。所以黄帝说:百病皆因气机失调而生。
近来看到王应震说:行医若不懂气机之理,治病依据何在?可笑那些医者,尚未领悟其中真谛。这话说得太对了!这实在是养生治病的首要纲领,可惜后学者少有知晓。况且《黄帝内经》论气,早己详尽无遗,怎奈长久无人阐发,终致湮没无闻。因此我摘取其中精微要义,分类阐述为十五条,详细列于前文,使后学者能明白造化的根本原理。若能因理推求,触类旁通,便能救治无数病患,这才算真正体会到《黄帝内经》化育众生的恩德,其功德与天地等同。
崇祯丙子年,后学张介宾谨记。
论调气十七:百病皆因气机失调而生,正因为气的运行无处不在,一旦失调,就会引发各种疾病。在外有六淫邪气侵袭,在内有九气紊乱。而疾病或虚或实,或热或寒,变化多端,难以尽述。若要探究其根本,仅一个“气”字就足以概括。因为气机失调之处,就是病根所在之处。
只有那些明达事理、见识不凡的人,才能洞察气机失调的关键所在,抓住要害加以调理。若能掌握调气的精妙之处,就如同解开绳结、洗去污垢一般简单。污垢清除、绳结解开,救人性命就在举手投足之间,实在并非难事。
然而多数人难以做到这一点,原因在于既不明白气的运行规律,也不懂得调气的方法。自从刘河间(刘完素)的学说流传以来,人们都以为木香、槟榔就能调气,这种见解实在太过粗浅。所谓调气,就是要调理那些不调和的气机。
凡是气机出现异常,都需要通过调和来调理。比如邪气在体表,发散就是调;邪气在体内,疏通就是调;实邪壅滞,泻下就是调;虚弱疲惫,补益就是调。
由此类推,凡是需要寒凉治疗的,需要温热治疗的,需要温补的,需要清热的,需要升提的,需要降逆的,需要抑制的,需要提振的,需要发散的,需要通达的,需要截断的,需要攻逐的,需要坚固的,需要消削的,需要疏泄的,需要通利的,需要滋润的,需要燥湿的,需要收敛的,需要固涩的,需要缓和的,需要峻猛的,需要调和的,需要安定的,正气需要扶正的,假象需要反治的,务必使气机清净平和,各归其位,这样就没有不能治愈的疾病。这些都是调气的重要法则。
此外还有按摩导引、针灸热敷等方法,可以调理经络之气。又如喜悦能克制忧郁,悲伤能克制愤怒,愤怒能克制思虑,思虑能克制恐惧,恐惧能克制喜悦,这些方法可以调节情志之气。再如五谷杂粮、各类水果、各种蔬菜、各种肉类可以调理人体生化之气。又如春夏保养阳气,秋冬滋养阴气,避免风寒侵袭,节制饮食,谨慎起居,调和情绪,这些方法可以调养生命之气。
当调气之道达到极致时,精与气便会产生相互滋养的作用,阴与阳也会出现相互转化的妙用。有时看似用堵塞的方法,实则是在疏通;看似用开启的手段,实则是在闭合。常人只见其表象,而智者能见其本质;病症看似在此处,治疗却要从彼处着手。唯有智慧之人能预见未发之事,唯有仁德之人能珍惜生命之本。这些方法,无一不是调气的真谛。
若能明白这个道理,不仅能祛除疾病,更能使身心和谐,政事通达。内外相应,万物皆可因调气之道而归于平衡。
调气的意义何其深远!其道理圆融无碍!其运用广阔无边!既有神妙之处可依循,又无固定模式可局限。有些奥妙难以用言语表达,因为言语难以完全传达真意;有些规律难以用形迹拘束,因为形迹难以涵盖全部。
因此我在本书中,只是援引经典阐述原理,不敢拘泥于固定方剂,就是担心片面之见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病症。
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参考其他方法,可查阅书中各门类所列的论述和治法。应当相互参证,斟酌选用最适宜的方法,这样才能不负“调和”之道的真谛。如此践行,方能在调气之道上问心无愧。
张子和说:人体的九种气机变化,如同天地之气,正常运行则身体安康,异常变动则产生疾病。何况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,外界五运六气不断侵袭,内心七情六欲相互交战。所以圣人珍惜元气如同守护珍宝,而常人被外物驱使,反而损伤体内太和之气。这正是黄帝岐伯所说的各种疼痛都源于气机失调,百病皆由气机异常而生,于是有了九种不同气机变化的学说。气本是一体的,因所受刺激不同而分为九种: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热、惊、思、劳。
怒气过度会导致呕血、腹泻、昏厥、中风、阳亢、胸胁胀痛、进食后气逆不下、气喘心烦、消渴、胁下痞块、目盲、耳聋、筋脉弛缓;外发则为痈疽疮毒。喜气过度会导致大笑不止、毛发枯焦、肌肉病变、阳气涣散不收,严重时甚至发狂。
悲伤过度会导致阴器收缩、筋脉拘挛、肌肉麻痹、肺气痿弱;男子出现尿血,女子出现崩漏;鼻酸目涩、视物昏花、气短难以接续呼吸、哭泣时发麻。恐惧过度会导致肌肉消瘦、骨节酸软痿弱厥冷、突然腹泻清水、面部发热皮肤紧绷、阳痿不举、因惊恐而下颌脱臼。
受惊过度会导致口吐涎沫、两眼发首、牙关紧闭、痴呆癫痫、昏迷不醒、突然昏倒,长期如此则形成痹症。思虑过度会导致失眠、嗜睡、头目昏沉、胸腹痞闷、三焦气机闭塞、咽喉不利、胆热口苦呕吐、筋脉痿弱、遗精白浊、排便排气后稍觉舒缓但很快又感疲乏、食欲不振。寒气侵袭会导致上下排出清稀寒冷的水液,腹泻物呈青白色。热气侵袭会导致气喘呕吐酸水、突发腹泻里急后重。
朱丹溪说:“气病不可用补法”是世俗的误解。气机壅滞实证自然不必补益,但内伤劳倦导致正气虚弱时,若不补益正气又当如何?若正气虚弱而不予补益,就会使虚者更虚,导致脾胃运化吸收功能失常,阴气不升而阳气不降,这就如同天地之气不能交泰的闭塞状态。
《内经》说:虚证应当补益,人参、黄芪这类药物就是用来补气的。如果不辨明虚实,一律使用破气行气的药物,导致人体元气耗竭而死亡,这完全是医生的过失造成的。
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六终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