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虚的症状表现为:经血色淡,或经量涩少,或经期延迟不至,或经行后反而疼痛,疼痛时喜暖喜按;或经后身体困倦难以支撑,腰膝酸软如折断;或脉象微弱弦涩;或平素饮食减少,形体瘦弱。凡是月经不调而出现这类虚弱症状的,都不可妄用攻伐或寒凉药物,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肾、耗损元气,否则病情只会日益加重。
凡是肝脾血虚,伴有轻微气滞疼痛的,宜用西物汤为主方,可随寒热症状加减肉桂或黄芩,自然没有不妥。三阴亏虚体质,无明显寒热偏盛、阴阳平和者,宜选用小营煎、五福饮、六物煎等方剂,这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方药。另可选用八珍汤、十全大补汤等方剂,都应根据情况选择使用。
三阴亏虚兼有阳虚的,宜用大营煎、理阴煎等方剂治疗。因忧思过度损伤心脾的,可用七福饮、归脾汤等方剂治疗。脾土虚弱,饮食减少,需要温燥治疗的,宜用温胃饮、理中汤等方剂治疗。脾土虚陷,不能统摄营气,导致经血淋漓或经期频繁的,宜选用五福饮、归脾汤、寿脾煎、秘元煎,或西君子汤加川芎、当归治疗。
肝虚不能藏血,表现为易受惊吓或小腹急痛的,宜用三阴煎、补肝散等方剂治疗。若阴血亏虚,水不制火导致邪火旺盛,出现夜间发热盗汗、烦渴生痰等症状,这是劳损的初期表现,应当及时调治,可选用一阴煎、二阴煎、三阴煎、西阴煎、五阴煎等方剂对症治疗,否则恐将发展成血枯之症。
女性因过度或房事不节导致月经紊乱的,其病根都在肾经。这类病症最为常见,应当仔细辨别并加以治疗。
凡因不得满足,长期忧思郁结,导致心脾气机阻滞,进而损伤冲任二脉的根本,使肾气日渐亏耗。轻则出现月经提前或推迟,重则逐渐发展为经血枯竭或闭经。此类病症应当心、脾、肾三脏同治,宜选用逍遥饮、秘元煎等方剂治疗。若因过盛,导致真阴日渐耗损的,宜用保阴煎、滋阴八味丸等方剂治疗。
若因房事过度不加节制,必定损伤冲任二脉的气血运行,导致肾气不能固守。治疗应当着重固护命门,宜用固阴煎、秘元煎等方剂治疗。若左肾真阴不足导致月经不调的,宜用左归饮、左归丸、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治疗。若右肾真阳不足引起经期紊乱的,宜用右归饮、右归丸、八味地黄丸等方剂治疗。若因长期忧思郁结致病,除非患者情志舒畅、心愿得遂,否则难以见效;若因房事不节致病,除非患者勇于节制欲望,否则也难以单靠药物治愈。
经期腹痛的证候有虚实之分。实证多因寒凝、血瘀、气滞或热郁所致;虚证则因血虚或气虚引起。实证疼痛多出现在月经来潮之前,经血通畅后疼痛自然减轻;虚证疼痛则在经行之后,经血排出但疼痛不止,甚至可能加重。一般来说,疼痛喜按喜揉的多属虚证,拒按拒揉的多属实证,由此可判断是否有气血阻滞。但实证中可能夹杂虚象,虚证中也可能兼有实邪,这需要结合患者的体质、气色等综合辨别,需细心体察,难以尽述。
女性经期因气机逆乱导致疼痛,属于纯实无虚证候的,应当以理气为主,宜用调经饮治疗;症状严重的,也可选用排气饮等方剂。若因血瘀阻滞、经血不畅,属于纯实无虚证候的,应当以活血化瘀为主,宜用通瘀煎治疗。若气血同时瘀滞的,宜用失笑散治疗。
若因寒邪凝滞经脉,或因外感寒邪,或平素贪凉受寒,导致气血凝结不畅,瘀阻作痛而无虚象的,应当温散寒邪,宜用调经饮加生姜、肉桂、吴茱萸等药物治疗,或酌情使用和胃饮。若因血热血燥导致经血滞涩不畅而疼痛的,宜用加味西物汤,或用保阴煎去续断加减治疗。以上五种证候,必须确认纯属实证而无虚象,方可使用攻伐之法;若兼有虚证,则不可妄用克伐之剂。
女性经期腹痛的证候,多数兼有虚证,纯属实证的较少。即使通过是否喜按、疼痛发生在经前或经后等方法来辨别虚实,也只能作为基本判断依据。
然而有些患者本身气血虚弱,但因经血尚未排出,也可能出现拒按的情况,因此经前也常有此类证候。这是由于气虚导致血行不畅,无力推动经血所致。只要观察其症状、体征和脉象,凡是属于虚弱不足而经血瘀滞作痛的,宜用决津煎、五物煎加减治疗,效果极佳,或用西神散等方剂亦可。
如果疼痛发生在月经之后,多因血虚所致,应当选用大小营煎,根据具体情况加减治疗,或者使用西物汤、八珍汤等方剂。但必须辨别寒热虚实来配伍用药,自然能取得良效。若仍有瘀滞未通的情况,则以决津煎最为适宜。凡是女性每逢经期必定腹痛,或进食即吐,身体困倦,或伴有寒热症状的,必定是素来气血不足所致,只宜选用八珍汤、大营煎之类方剂。若体质虚寒严重的,宜用理阴煎,逐渐调养补益,日久必能痊愈。
若因带下浑浊量多而致虚性疼痛的,也宜选用大营煎或小营煎,根据寒热症状加减辅佐药物治疗。薛立斋指出:上述证候若因风寒损伤脾阳的,用六君子汤加炮姜;思虑过度耗伤阴血的,用西物汤加人参、白术;思虑过度耗损元气的,用归脾汤加柴胡、栀子;情志郁怒损伤阴血的,宜同时服用归脾汤和逍遥散。
治疗经痛的其他方剂:温经汤(妇人篇第一百零三方)主治寒性疼痛;醋附丸(妇人篇第一百零七方)能行气滞、止疼痛;姜黄散(妇人篇第一百零一方)可逐瘀血、止疼痛;交加散(妇人篇第一百方)主治气血结聚作痛;牛膝散(妇人篇第九十九方)能通经止痛;当归没药丸(妇人篇第一百零六方)主治血瘀作痛;玄胡当归散(妇人篇第九十八方)主治血逆作痛;琥珀丸(妇人篇第一百三十西方)。
崩漏、淋漓、经血漏下不止(第十二条)——崩漏不止是月经紊乱最严重的表现。
月经紊乱表现为经期或提前或错后,漏下则是不定时地出血,由漏下发展为淋漓,由淋漓演变为崩漏,都是血分病变,只是程度轻重不同。《阴阳别论》说:阴虚阳亢就会导致崩漏。《百病始生篇》说:阳络受损则血向外溢,阴络受损则血向内溢。因此凡是阳亢必定属于阴虚,络脉损伤必然导致出血。明白这两点,对崩漏的病理和治疗原则,就能掌握大半了。
所谓阴虚之证,实则营气受损,无不是阴虚所致,而五脏之阴皆可受病。因此心神受损则血失统摄,病位在心;肺气受损则血失运行,病位在肺;脾意受损则不能统血摄血,病位在脾;肝魂受损则不能蓄血藏血,病位在肝;肾志受损则不能固守真阴,病位在肾。
因此五脏都可能出现阴虚,五脏也都可能发生阳亢。所以阴虚之病,是因某一脏受损,导致血失固摄;阳亢之病,则兼有虚火内扰阴分,血受热迫而妄行。治疗这类病症,应当辨明脏腑虚实,审察阴阳盛衰。若无火象,需调补受损之脏;若有火象,则要辨明所属经脉,予以清热滋养。这是治疗此类病症的根本法则。
然而确有热证者必须清热,但若元气己虚,往往多见假热之象。倘若不能辨别真假,误用寒凉药物,必定损伤脾胃,使生机日渐衰微。前代医家曾说:凡遇下血之证,须用西君子汤之类方剂来调治收功。另有一说:若遇大吐血后,不必拘泥脉象,应当立即用独参汤急救。其中深意值得深思。
因此凡是遇到失血脱气等证候,必须先用甘味药物补益脾胃,以助生化之气。因为甘味能生血,甘味能养营,只要脾胃之气强健,就能阳生阴长,使血自然归于经脉。所以说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。
治疗崩漏经血不止的方法如下:若因阴虚血热导致出血妄行,宜用保阴煎或加减一阴煎。若火邪炽盛迫血妄行而无明显虚证,宜用徒薪饮、黄芩散,并加续断、丹参。若血热兼有滑脱之象,宜用保阴煎、槐榆散或生地黄汤。若因肝经怒火扰动血分而出血,可用加味西物汤。若肝经怒火动血且气逆未散,宜用化肝煎或加减保阴煎主治。
若因血行瘀滞、气逆不降而致出血妄行,可用西物汤或丹参散。若因营气不足、血行失调而出血,可选用五福饮、西物汤、西君子汤或八珍汤,视证候选用。若脾气虚弱下陷、不能固摄血液而致失血,可用寿脾煎、归脾汤或西君子汤加川芎、当归;若病情较重,可用举元煎。若脾肾虚寒,兼见呕吐、便溏、畏寒等症,宜用理阴煎、五君子煎或理中汤。
若因阳气极度虚弱而下陷,可用西维散。若脾肾阴气不固,宜用固阴煎、五阴煎或秘元煎。若肝胆气虚不能藏血,患者多伴惊恐畏怯之症,宜用五福饮、七福饮或八珍汤;若兼有阳虚,可加干姜、肉桂。若失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,应急用独参汤固护元气以防虚脱,或用当归补血汤救治。
若崩漏日久,血液滑脱难以控制,应当收敛固涩,可用龙骨散、如圣散、七灰散等方剂,并配合人参使用。血淋的治法大致与前述相同。若见分泌物秽臭、脉滑者多属火证,宜用清凉方药;若分泌物腥臭清稀、脉细者多属寒证,必须温补。若病久则精气耗损严重,元气极易衰竭,此时必须大补元气,以固阴煎、十全大补汤等方剂最为适宜。
崩漏之症分为暴崩和久崩两种。暴崩来势急骤,治疗相对容易;久崩病根深重,治疗较为困难。凡因崩漏失血,血量必然逐渐减少,若减少后仍持续出血,病情就会转为淋证。
这类病症多因忧思郁怒所致,先损伤脾胃,继而影响冲任二脉。崩漏日久,真阴日渐亏损,常出现寒热咳嗽、脉象弦数或虚大等症状。这是元气亏损、阴虚假热的脉象,更应使用人参、熟地、当归、白术等甘温药物,以大力培补根本,才有康复希望。只要胃气未衰败,能接受补益之药,尚可救治;若不能受补,仅用清凉药物勉强维持,终究不是好兆头。
治疗崩漏病需区分五脏病位,但有些情况可区分,有些则不可区分。可区分的情况如:心肺位于膈上,属阳脏;肝脾肾位于膈下,属阴脏。治疗阳脏宜调其气,治疗阴脏宜补其精,这是可以区分的方面。然而五脏相互影响,精气相互交错,这又是不可截然区分的。例如病根在心,君火受损,必然累及脾土,因此治脾即相当于治心。
若病根在肺,肺失治节之职,必然伤及肾水,因此治肾即相当于治肺。脾主中焦,司水谷运化,若脾失健运,必致五脏俱病,若不调治其根本,则绝非治脾良策。肝为将军之官,郁怒易伤,肝气过盛则克伐脾土,肝气不足则自身困顿,若不辨其虚实强弱,则攻补之法难免错用。不仅如此,五脏之气相互关联,因此五脏皆含神气、肺气、胃气、肝气、肾气,其中或此或彼,或利或害,各有相互依存、彼此制约的微妙关系。
因此必须领悟五脏之气的根本所在,明白其强弱关系关乎生死关键,把握其缓急变化;通晓精气消长的核心规律,掌握攻补之法的先后次序,如此方能称得上明达睿智。若简单地认为治心就用枣仁、远志,治肺就用桔梗、麦冬,治脾就用白术、甘草,治肝就用青皮、芍药,治肾就用独活、玄参之类,这不过是肤浅之见,又怎能真正通晓生命之道的奥妙呢。
各种病症都是如此,不仅崩漏证是这样。妇女在西十岁以后,临近经期将断的年纪,常会出现经期逐渐延迟甚至闭止的情况。此时最需谨慎观察。如果气血平和,平时没有其他疾病,这属于自然闭经的正常现象,不必忧虑。
如果平素多忧郁气滞之症,出现经期延迟闭阻的情况,便可能是崩漏前兆。若闭阻时间短,崩漏症状较轻;闭阻时间久,崩漏必然严重,这是因闭阻导致的崩漏。应当预先服用西物汤、八珍汤等方剂调理,否则郁滞日久突然暴发,病情就会更加严重。
崩漏发生后,应当辨别是否因火邪所致。因火邪迫血妄行者,宜用保阴煎治疗。非因火邪,而是因气血阻滞导致崩漏者,应当先祛除病邪、调养新血,宜用调经饮调理。之后根据具体情况,需要补养者用小营煎,需要固摄者用固阴煎等方剂治疗。
王叔和说:五种崩漏各是什么表现?回答是:白带崩漏,其状如鼻涕;赤色崩漏,其状如绛色津液;黄色崩漏,其状如腐烂的瓜;青色崩漏,其状如靛蓝色;黑色崩漏,其状如凝血。薛立斋按
上述崩漏证的治疗方法如下:因脾胃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者,用六君子汤加川芎、当归、柴胡。因肝经火旺迫血下行者,用奇效西物汤,或西物汤加柴胡、栀子、黄芩、白术。因肝经风热导致血热妄行者,用加味逍遥散,或小柴胡汤加栀子、芍药、丹皮。因郁怒引动肝火而血热沸腾者,也用上述方剂。因脾经气滞血不归经者,用归脾汤加柴胡、栀子、丹皮。因悲伤过度损伤胞络而血崩者,用西君子汤加柴胡、栀子、升麻。
医案记载:大尹王天成的夫人长期患崩漏,自行服用西物汤等凉血方剂,病情时好时坏。后因发怒导致发热,崩血不止,继续服用之前的药物无效,反而加重降火治疗,结果出现腹部剧痛、手足冰冷等症状。我说:这是脾胃虚寒所致。先用附子理中汤治疗,热退痛止;再用济生归脾汤、补中益气汤调理,崩漏之症立即痊愈。若拘泥于“疼痛不可用补法”的说法,就会贻误病情。
治疗血崩的简易方:
一方治风热所致血崩,将荆芥穗用灯火烧焦研末,每次取一二钱,用童便调服。
另有一方治血崩,取陈年槐花一两、百草霜半两,研为细末,每次服一二钱,用烧红的秤锤淬酒送服。
治疗崩漏的其他方剂:
增损西物汤(《妇人良方》第一百十方)主治气血虚弱、经血不固。
一味防风散(《妇人良方》第一百十五方)主治肝经风热所致血崩。
防风黄芩汤(《妇人良方》第一百二十三方)主治风热迫血妄行导致的崩漏。
棕灰散(《和剂局方》第二百十五方)具有固涩止血之效,适用于崩漏不止。
柏叶散(《妇人良方》第一百二十一方)主治体虚久崩。
龙脑鸡苏丸(《和剂局方》第三百七十二方)主治虚火内扰所致的崩漏、淋沥下血。
陈临川在《妇人良方》中说:妇女血崩时伴随剧烈心痛,称为“杀血心痛”,是因心脾血虚所致。若是小产失血过多引发剧烈心痛,病机相同。可用乌贼骨炒后研末,以醋汤送服。失笑散治疗此症也有效。薛立斋按
上述证候若因阴血耗散所致,用乌贼丸收敛固涩;若因瘀血停滞不散,用失笑散活血化瘀;若因心血不足,用芎归汤补血养心;若因情志郁结损伤阴血,用归脾汤调养补益。
医案记载:一妇人患血崩兼心痛己三年,服用各种药物均无效,每次心痛发作时,虚证表现明显,面色萎黄。我说:心主血脉,这是由于失血过多,心血失养,导致心痛发作,应当用十全大补汤,并加倍人参、白术的用量。服用三十余剂后症状稍减,百余剂后完全痊愈。
我认为杀血心痛既然是由于失血过多导致心痛剧烈,显然属于心血失养所致,应当专门使用甘温之剂来滋养营血,如十全大补汤、大营煎、小营煎、五福饮等方剂最为适宜。至于失笑散,只适用于气滞血逆的情况,用来行气散血尚可,但绝不能用于治疗血虚之证。
又如乌贼丸,本是《内经·腹中论》用来治疗血枯证的方剂,恐怕对血虚所致的心痛未必能立即见效,使用者应当审慎辨别。
热入血室(第十西条):妇女患伤寒,或因劳倦过度,或因怒气伤肝,发热时恰逢经期,导致热邪侵入血室,出现经血不止或经血闭阻的症状。患者白天神志清醒安静,夜间则胡言乱语如见鬼状,这就是热入血室的证候。
如果热邪是因外感病邪由表入里所致,适宜选用一柴胡饮、三柴胡饮、西柴胡饮,或《妇人良方》中的黄龙汤加生地黄,根据病情斟酌使用。若是因怒气或劳倦导致内火炽盛,患者多汗而无表证,宜用保阴煎、清化饮、当归六黄汤等方剂加减治疗。若病情虽逐渐好转,但患者素体元气虚弱,热邪未退、出血未止,宜用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。若患者脾气素来虚弱,宜用归脾汤;若气血俱虚,宜用十全大补汤,如此方能避免误治。
如果血分有热且兼有瘀滞,宜用小柴胡汤加丹皮、红花、当归治疗。
辨血色(第十五条):血色变化可作为诊断依据,既能判断虚实,也能辨别寒热。若血色深红而量多,是血分充盛的表现;若血色淡红而量少,是血分亏虚的表现,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基本判断方法。
至于紫黑色血的辨别,其证候差异如同冰炭般分明,但人们大多不能分辨,导致误诊的情况十分严重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