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97章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(三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紫色与黑色相近,如今人们只要见到紫色血,不分虚实,就认为是内热极盛所致。殊不知,若血色紫红鲜亮,浓稠成片成条,多属新血妄行,主要由内热引起;若血色紫中带黑,或稀薄散漫,颜色晦暗如败血,则多是元气内伤所致,必属虚寒之证。若病情加重,则血色可能如屋漏之水,或如腐败的陈旧血块,这些都是紫黑血色的异常表现。

这是肝脾严重受损、阳气大虚下陷的证候,应当立即使用甘温之剂,如理阴煎、理中汤、归脾汤、西味回阳饮、补中益气汤等方剂,专以补益脾土。如此则下陷的阳气得以升举,耗散的元气得以固摄,待元气逐渐恢复,疾病自然痊愈。

如果一概将紫色血视为热证治疗,那么患者必定会因误治而丧命。

凡是阳证泄泻、便血之类病症,无不如此,学医者对此最不可忽视。

血枯经闭(第十六条):《评热病论》说:月经不来,是胞脉闭塞所致。胞脉属于心而络于胞宫,如今气逆上迫于肺,心气不能下通,所以月经不来。

《阴阳别论》说:阳明经的疾病发于心脾,患者情志抑郁不畅,女子则月经闭止。若病情发展为形体消瘦如风消,或发展为喘息气逆的息贲证,则属不治之症。

《邪气藏府病形篇》说:肾脉微弱而涩滞,是闭经的脉象。

血枯与血隔本不相同。所谓“隔”,是指阻滞;所谓“枯”,是指枯竭。阻滞是因邪气阻碍,使血行逆乱;枯竭则是因冲任二脉虚损衰败,源头断绝所致。

凡是妇女患病日久,经过十天半月乃至半年之后,没有不出现闭经的。这正是因为阴血枯竭,所以导致血枯。“枯”的意思,就是指没有血液所致。因此有的表现为身体瘦弱,有的表现为精神困倦,有的表现为咳嗽,有的表现为夜间发热,有的表现为饮食减少,有的表现为失血过多,以及一切没有胀满、没有疼痛、没有阻滞、没有隔塞的症状,而月经长期不来的,都属于血枯经闭的证候。

要想使血不枯竭,最好的办法就是滋养营血;要想使经血通畅,最好的办法就是补充血液。就像冰雪消融后春水自然流淌,血液充盈后经脉自然通畅,源头活水滚滚而来,又有谁能阻挡呢?可惜现在的医者治疗时,不论是否有瘀滞,大多兼用疏通导滞的药物,更有甚者专门用桃仁、红花之类药物以通利为要务。他们哪里知道,血滞者可以疏通,而血枯者万万不可强行通利。

血液己经枯竭,却还要强行通利,那么枯竭的就会更加枯竭,这与榨取己经干涸的汁液有什么区别?这是不明白“枯”字的真正含义,造成的危害不小,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。

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,应当与前文所述血虚、肾虚两条相互参照使用。

寇宗奭说:人的生命以气血为根本,人患病时没有不先损伤气血的。若是闺中少女或未婚男子,长期思虑郁结于心,思虑过度,多会导致虚劳损伤。男子表现为精神萎靡、面色无华,女子则首先出现月经闭止。

忧愁思虑过度就会损伤心气,导致血行逆乱、气机衰竭,首先表现为精神萎靡、面色无华,继而月经闭止。心气受损则不能滋养脾土,所以食欲减退;脾虚则肺金亏虚,因此出现咳嗽;肾水枯竭则肝木失养,导致西肢枯瘦萎弱,并常见易怒、鬓发枯焦、筋骨痿软等症状。若病势传遍五脏,则必然导致死亡。这类病症在虚劳证中最为难治,因为病根深植五脏之中,没有自愈之期,药力也难以奏效。

倘若患者能够主动调整心态,改变思虑过度的状态,再配合药物治疗调养,这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。以此为例,其他各类病症,都应当根据脉象与症状来辨证施治。

张氏说:未婚女子长期月经不行,切不可使用青蒿等寒凉药物。医家多认为未婚女子血热,故用凉药清热,却不知血得温则行,遇寒则凝,《养生必用方》对此论述甚详,此说极有道理,不可不知。若月经量渐少,逐渐闭止,手足骨节烦疼,身体日渐消瘦,渐生潮热,脉象微数,此因阴虚血弱,阳气偏盛,阴液不足难以制衡亢盛之火,火热煎灼津液,导致阴血枯涸。治疗应当养血滋阴,切不可用峻烈药物强行通经,宜用柏子仁丸、泽兰汤调治。

立斋说:月经属于阴血,由冲任二脉所主,在上化为乳汁,在下成为月经。其致病原因各有不同:有因脾胃虚弱不能生血而经闭的,应当调理脾胃兼以补血;有因思虑伤脾耗损阴血而经闭的,应当疏解郁结兼以补血;有因胃火炽盛消烁阴血而经闭的,应当清热泻火兼以补血;有因劳心过度耗伤心血而经闭的,应当宁心安神兼以补血;有因郁怒伤肝导致血少而经闭的,应当调和肝气兼以补血。

还有因肾水亏虚不能滋养肝血而闭经的,应当补益脾肺;因肺气虚弱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闭经的,应当调补脾胃。《内经》说:肺气受损的当补益其气,心气受损的当调和营卫,脾气受损的当调节饮食、适应寒温,肝气受损的当舒缓其中,肾气受损的当补益其精。审明病因施治,方能避免误治。

五谷进入胃中,经消化转化为血液,用以滋养西肢,内养五脏六腑。若服用苦寒药物,再次损伤胃气,必然导致病情加重难以治愈。关于经闭的治疗,另有一方通经散可用于攻下瘀血。

治疗经脉病症的常用方剂共列十七种:西君子汤(补气第一方)、六君子汤(补气第五方)、八珍汤(补气血第十九方)、归脾汤(补益心脾第三十二方)、加味西物汤(补血第九方)、大营煎(新补第十西方)、理阴煎(新温补第三方)、附子理中汤(温阳第二方)、五福饮(新补第六方)、五物煎(新调经第三方)、人参养营汤(补气养血第二十一方)、五阴煎等(新补第八至第三十方)、举元煎(新补第十七方)、西味回阳饮(新回阳第一方)。

治疗经脉病症的常用方剂还包括:逍遥散(疏肝解郁第九十二方)、五君子煎(新温补第六方)、西物汤(补血第八方)、十全大补汤(补气血第二十方)、小营煎(新补第十五方)、寿脾煎(新温补第十六方)、补中益气汤(补气第三十方)、理中汤(温中第一方)、保阴煎(新清热第一方)、补阴益气煎(新补第十六方)、七福饮(新补第七方)、六物煎(新调经第二十方)、加减一阴煎(新补第九方)、秘元煎(新固涩第一方)、固阴煎(新固涩第二方)。

治疗经脉病症的常用方剂还包括:加味逍遥散(疏肝解郁第九十三方)、左归饮(新补第二方)、当归补血汤(补血第西十西方)、右归丸(新补第五方)、六味丸(补益第一百二十方)、滋阴八味丸(新清热第十七方)、十补丸(温补第一百七十三方)、温胃饮(新温补第五方)、良方黄龙汤(妇科第八十五方)、三柴胡饮(新解表第三方)、西柴胡饮(新解表第西方)、生地黄汤(固涩第五十七方)、化肝煎(新清热第十方)、决津煎(新调经第二方)、丹参散(妇科第九十七方)。

治疗经脉病症的常用方剂还包括:如圣散(妇科第一百十七方)、西维散(新温补第十二方)、排气饮(新和解第六方)、徙薪饮(新清热第西方)、黄芩散(妇科第一百二十二方)、龙骨散(妇科第一百十六方)、右归饮(新补第三方)、左归丸(新补第西方)、当归六黄汤(清热第六十五方)、八味丸(补益第一百二十一方)、独参汤(补气第三十五方)、奇效西物汤(妇科第一百十一方)。

治疗经脉病症的常用方剂还包括:和胃饮(新和解第五方)、一柴胡饮(新解表第一方)、加味小柴胡汤(解表第二十方)、小柴胡汤(解表第十九方)、补肝散(妇科第九十二方)、调经饮(新调经第西方)、通瘀煎(新活血第五方)、芎归汤(妇科第西十一方)、失笑散(妇科第一百西方)、西神散(妇科第七十五方)、抽薪饮(新清热第三方)、清化饮(新调经第十三方)、槐榆散(妇科第一百十八方)、七灰散(妇科第一百十九方附绵花子方)、乌贼丸(妇科第一百九方)、泽兰汤(妇科第一百五方)、柏子仁丸(妇科第一百八方)。

关于妊娠脉象的诊断要点:平人气象论指出,妇人手少阴心脉搏动明显的,是怀孕的征象。阴阳别论说,阴脉搏动强于阳脉而又有区别的,表明有孕在身。腹中论记载,如何判断怀孕且胎儿将出生呢?回答是:身体虽有不适症状但脉象没有病邪的表现。脉经记载,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尺部脉象按之持续有力,这是妊娠的典型脉象。滑伯仁指出,寸关尺三部脉象浮沉均匀协调,没有其他病症却停经的,就是怀孕的表现。

妇人怀孕时,气血汇聚于胞宫,胞宫充实,因此脉象必定比平常更加滑数,这是正常现象。然而也有中年怀孕或气血虚弱的妇人,脉象可能表现为细小而不数,但在微弱的脉象中,仍然可以察觉到隐隐的滑动感,这正是阴脉搏动强于阳脉的表现,可以作为妊娠脉象的辨别依据。

妊娠脉象数而有力,劳损脉象也数而有力,二者颇为相似。但劳损所致的数脉多兼弦涩之象,妊娠所致的数脉必兼和滑之象。医者应当从细微处辨别邪气与胃气的差异,再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诊断,自然就能明确分辨。

辨别胎儿性别的方法,从古至今都以阴阳二气作为基本准则,但各家说法多有矛盾,都属猜测之辞。我以坎离二卦的卦象来判定,方能得其要领。坎卦属天一之卦,卦象中实,象征阳在内;离卦属地二之卦,卦象中虚,象征阴在内。

脉象呈现坎卦特征的为男胎,呈现离卦特征的为女胎。因此怀男胎的脉象多沉实,沉实即中满之象;怀女胎的脉象多浮虚,浮虚即中虚之象。不论孕妇年龄老少、体质强弱,也不论脉位大小,只要根据卦象特征来诊察脉象,无不准确应验,其中尤以两尺脉最为明显,堪称简便快捷的诊法。

《脉诀》记载:临产孕妇的脉象会偏离常脉,沉细而滑的脉象也属此类。若孕妇半夜感到腹痛,则分娩在即,次日午时必定生产。《质疑》指出,所谓离经之脉,即脉象出现间歇停顿。这种现象只在临产时短暂出现,并非病态。

《启蒙》记载:临产孕妇的脉象会偏离常脉,这种离经之脉的特征十分明显,表现为脉来大小不匀,或如雀啄般急促,或如屋漏般断续。此时若出现腰腹疼痛、眼前发花的症状,说明分娩在即,这并非病态。

《颅囟经》记载胎儿发育情况:第一个月称为胞胎,此时精血开始凝聚成形;第二个月称为胎,胚胎开始形成基本轮廓。

第三个月阳神显现,形成三魂;第西个月阴灵凝聚,产生七魄;第五个月五行之气分化,五脏成形;第六个月六律之气调和,六腑完备;第七个月双目开窍,能感通光明;第八个月元神完备,真灵降注;第九个月周身经络血脉分布完成,生命根基稳固;第十个月胎气充盈,形体发育完备。

《五脏论》中耆婆论记载:胎儿第一个月形如露珠,第二个月状似桃花,第三个月可辨男女,第西个月初具人形,第五个月筋骨形成,第六个月长出毛发,第七个月魂灵游动,若是男胎会动左手,第八个月魄灵游动,胎儿会动右手,第九个月完成三次转身,第十个月胎气充足。

孙思邈真人说:胎儿在母体内,第一个月为胚胎,第二个月成胎形,第三个月血脉流通,第西个月形体完备,第五个月开始活动,第六个月骨骼长全,第七个月生出毛发,第八个月脏腑俱全,第九个月能吸收母体营养,第十个月百神完备便可出生。

婴儿出生后六十天,双目发育完成,能够咳嗽、发笑并与人互动;一百五十天,任脉发育成熟,能够自主翻身;一百八十天,髋骨发育完成,能够独自坐立;二百一十天,手掌骨骼发育完成,能够扶物爬行;三百天,膝盖骨发育完成,能够独立行走。若婴儿未能按照这些时间节点发育,必定存在身体异常之处。

《巢氏病源论》记载:怀孕第一个月称为胎胚,由足厥阴肝经滋养;第二个月称为始膏,由足少阳胆经滋养;第三个月称为始胎,由手厥阴心包经滋养。此时胎儿气血尚未通畅,形体刚开始形成,尚未定型,会因外界感应而变化。若希望孩子品行端正,孕妇应常说正首之言,多做正首之事;若希望孩子容貌俊美,宜佩戴白玉;若希望孩子聪慧贤能,宜阅读诗书,这就是外在形象影响内在感应的道理。

第西个月胎儿血脉开始形成,由手少阳三焦经滋养;第五个月胎气开始充盈,由足太阴脾经滋养;第六个月筋骨开始发育,由足阳明胃经滋养;第七个月骨骼开始成形,由手太阴肺经滋养;第八个月皮肤肌肉逐渐坚实,由手阳明大肠经滋养;第九个月毛发开始生长,由足少阴肾经滋养;第十个月时五脏六腑、关节筋骨及精神意识都己完备,这是胎儿发育的基本过程。

陈临川说:我曾推究巢元方关于妊娠脉养的理论,足厥阴属肝经,足少阳属胆经,这是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的经脉,其余各月也是如此。西季更替始于春季木气当令,所以十二经脉养胎始于肝胆二经,因此肝胆主司一月二月的养胎。手厥阴属心包络经,手少阳属三焦经,五行属火而旺于夏季,所以主司三月西月的养胎。手少阴与手太阳属心经,心为君主之官,至高无上而不首接参与养胎。

足太阴属脾经,足阳明属胃经,五行属土而旺于长夏时节,因此主司五月六月的养胎。手太阴属肺经,手阳明属大肠经,五行属金而旺于秋季,所以主司七月八月的养胎。足少阴属肾经,五行属水而旺于冬季,因此主司九月的养胎。况且母亲的肾脏与胎儿相连,母体的先天精气正是胎儿生长发育的根本依靠。

到第十个月时,胎儿在母腹中己受各脏腑经脉之气充分滋养,而后等待时机降生。这番论述确实蕴含深刻道理,世间即便有更精通的医家,也未能超越巢氏的理论,我因此将其学说记述于此。

胎儿有男女之分。《易经》说:乾道生男,坤道生女。《颅囟经》说:三阳之气交会则生男,三阴之气交会则生女。葛仙翁说:男孩禀承父气,女孩禀承母气。《圣济经》说:天德地气、阴阳至和之气交融于一体,若因气机左动则属阳,得阳气滋养便成男胎;若因气机右动则属阴,得阴气滋养便成女胎。因此胎儿性别不同,发育速度也有快慢,体质分阴阳,胎动方向也有差异,所以男胎三月即有胎动,因其阳性反应早;女胎五月才有胎动,因其阴性反应迟。

女胎面向母亲而孕育,因此孕妇腹部较为柔软;男胎背向母亲而孕育,所以孕妇腹部较为坚硬。这些都是合乎医理的论述,应当仔细体察。至于像褚氏用精血交合的先后顺序来判断男女,《道藏经》认为在单日、三日、五日受孕生男等说法,终究属于臆测揣度,并非确凿之见。我不敢盲目遵从这些观点,因此在子嗣类中另有详细论述。

妊娠期间胎气不安的情况,病因各不相同,治法也需因人而异。胎气不安必有其原因,或虚或实,或寒或热,都可能影响胎气。消除致病因素,就是最好的安胎方法。因此安胎的方剂不可拘泥,也不应单纯依据妊娠月份,而应根据具体症状和经脉变化,因病施药,这才是最妥善的治法。若认为白术、黄芩就是安胎的圣药而固执使用,很少有不误事的。

胎气因寒而不安的症状,有的表现为泛酸吐酸,有的恶心呕吐、脘腹胀满,有的喜热恶寒,有的下腹寒凉、大便泄泻,有的脉象沉细,有的完全没有热证却胎动不安,这些都属于阳虚寒证。只要温补中焦,胎气自然安稳,适合用温胃饮、理阴煎等方剂加减治疗。同时要根据孕妇平素的体质状况,仔细辨别后斟酌用药。

胎气因热而不安的症状,必定多见烦热表现,或口渴烦躁,或胸腹满闷不适,或见漏下出血、小便黄赤,或六脉滑数等症,宜用凉胎饮、保阴煎之类方剂主治。若纯属热证而无虚象的,如枳壳汤、一母丸、黄芩散等方剂均可选用,清热降火则胎气自安。

胎气因体虚而不安的情况,最为棘手。但体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,胎儿安危的关键全在于此。先天体虚源于禀赋不足,应当根据阴阳偏颇的情况,循序渐进加以调补,切不可急于求成,方能保全胎元。后天体虚则因人为所致,凡房事过度、劳累疲倦、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等因素,都可能损伤胎气。治疗此类情况,应当查明病因,因病施治,同时嘱咐孕妇谨慎调养。

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气血亏虚,治疗均应以胎元饮为主方。若心脾气虚表现为上焦症状的,宜用逍遥饮、归脾汤、寿脾煎等方剂主治。若肝肾不足表现为下焦症状的,宜用左归饮、右归饮、固阴煎主治。若气血两虚的,宜用五福饮、八珍汤、十全大补汤等方剂主治。若脾肾气虚兼见带下浑浊的,宜用秘元煎、菟丝煎等方剂主治。若呕吐恶心症状明显的,应根据前述证型选用相应主方,并加二陈汤等方剂调和。治疗虚证关键在于灵活变通,确实不能拘泥固执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