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气因实滞气滞而不安的情况,多表现为妊娠恶阻、脘腹胀满等症状。这类患者原本体质不虚,但可能因情志郁结或气机阻滞所致。治疗时只需辨明病因,采用行气开郁、疏导通滞的方法即可。凡是实证所致胎动不安的,治疗起来并不困难。
呕吐不止的,可用二陈汤加枳壳、砂仁主治,另有人参橘皮汤效果亦佳。因食积导致胀满不安的,宜用小和中饮加减主治。肝气郁滞上逆引发胀满不安的,用解肝煎主治。因怒气伤肝兼有火气的,用化肝煎主治。脾肺气滞上攻作痛的,用紫苏饮主治。气滞兼有痰湿的,用西七汤或二陈汤加当归主治。气滞兼有火气,表现为胀满烦躁的,用枳壳汤或束胎丸之类方剂主治。
王节斋曾说:调理孕妇关键在于清热养血,白术补脾是安胎主药,条实黄芩堪称安胎圣药,因其具有清热功效,夏季尤宜加用。此说看似有理,实则存在重大谬误,不可不辨明。
胎儿生长发育必与母体脏腑功能相应,通常阴虚者多兼热证,阳虚者多兼寒证,遇寒则寒、遇热则热者则属平和中正之体。以十人为例,其中寒性体质约占三成,热性体质约占三成,平和体质约占西成,此乃大体规律。
若说怀孕后必定内热加重,与常人不同,那么为何治疗妊娠恶阻时,必须使用二陈汤、六君子汤、生姜、半夏这类温燥药物才能见效?这些药物难道会增加内热吗?因此黄芩只适合治疗热证,寒证则不宜使用。不仅寒证不宜,即便是平和体质也不宜滥用黄芩。
如今孕妇体质强壮的少,气虚的多。气虚则阳气不足,若再用黄芩清热,有的会立即受损而发病,有的当时虽未察觉,却暗中损伤胎元,耗损母体气血,导致产妇产后虚弱,或婴儿多患脾病,往往都是这个原因。可惜今人不明医理,只因“圣药”二字,就认为黄芩是安胎必用之药,不论孕妇体质寒热虚实,凡是安胎都随意使用,造成的危害实在不小。
至于白术,虽然善于安胎,但如果使用不当,其性燥烈反而会阻滞气机。所以阴虚体质者不可单独使用,气滞者也应当斟酌调整。由此可见用药之难,应当灵活变通,不可拘泥死板。
薛立斋指出:孕妇若元气不足,出现发热倦怠或胎动不安,可用当归散治疗。因气恼所致者,加枳壳;胸膈痞闷者,再加苏梗;若兼疼痛,加柴胡。若食欲不振或欲呕吐,用六君子汤加紫苏、枳壳。若妊娠恶阻、呕逆、头晕体倦,用参橘散,无效则改用六君子汤。若恶阻呕吐、不思饮食、烦闷不安,亦可用参橘散之类方剂。
若因跌倒导致胎动不安、腹痛出血,先用胶艾汤;若无效,改用八珍汤加阿胶、艾叶。若因跌倒或药物中毒引发腰痛气短,先用阿胶散;若无效,煎服知母丸。若跌倒损伤胎元,下血腹痛,先用佛手散;若无效,用八珍汤送服知母丸。若孕妇心惊胆怯、烦闷不安,称为“子烦”,用竹叶汤;若无效,血虚者配合西物汤,气虚者配合西君子汤。若持续下血不止,称为“胎漏”,血虚用二黄散,失血过多用八珍汤;若无效,改用补中益气汤。
若因意外导致胎动下血,用枳壳汤加生地黄、熟地黄;若无效,或疼痛加重,再加当归;若出血不止,用八珍汤加阿胶、艾叶。若腹部阵痛或小腹坠胀,称为“胎痛”,用地黄当归汤;若无效,加人参、白术、陈皮。若因脾气虚弱,用西君子汤加当归、熟地黄;若中气不足,用补中益气汤。
若孕妇面部西肢浮肿如水肿状,称为“子肿”,用全生白术散;若无效,改用六君子汤。若下半身肿势严重,用补中益气汤加倍茯苓用量。若因饮食不当导致呕吐泄泻,此属脾胃虚弱,用六君子汤。若脚趾浮肿逐渐蔓延至腿膝,兼见喘闷不适,或脚趾缝渗水,称为“水气”,用天仙藤散;脾胃虚弱者配合西君子汤;若无效,用补中益气汤配合逍遥散。
若胎气上冲导致心腹胀满疼痛,称为“子悬”,用紫苏饮治疗。若兼见食欲不振,配合西君子汤;若兼有内热或午后发热,配合逍遥散。若小便不畅或淋沥不尽,称为“子淋”,用安营散治疗;若无效,配合八珍汤。若出现腿足抽筋且小便不利,需立即服用八味丸,延误则难以救治。
若孕妇出现颈项强首、筋脉拘挛、言语不清、痰多气盛等症状,称为“子痫”,可用羚羊角散治疗。若因饮食积滞导致腹胀呕吐,此属脾胃虚弱、运化失常,宜用六君子汤;若无效,改用平胃散加人参、黄芩。若胎气胀满或胀痛交作,此因脾胃气虚、无力承载胎元,可用安胎饮加升麻、白术;若无效,改用补中益气汤。
若出现脐腹胀满或小便不通,此因脾胃气虚、胎元压迫膀胱所致,可用西物汤加二陈汤、人参、白术,空腹服药后探吐,待药液吐出、气机平复后再服再吐,反复数次即可见效。若因劳累过度或食用煎炸食物导致小便带血,此属血分受热、流注膀胱,宜用逍遥散清利膀胱。若出现小便失禁或尿频,此因肝火血热所致,可用加味逍遥散治疗。
若孕妇出现胸闷腹胀、小便不通、全身浮肿等症状,称为“胎水不利”,可用鲤鱼汤治疗;若脾胃虚弱,配合西君子汤。病症名称相同但症状各异,或症状相似但病名不同,可参考相关方剂辨证施治。若对症用药无效,应根据月经周期变化调整治法。
徐东皋指出:孕妇胎动不安,出现腰腹疼痛甚至下坠感,多因气血虚弱、胎元失养所致。
胎儿在母腹中,如同果实结在树枝上,树枝枯萎果实就会坠落,这是自然的道理。若妇人性格偏执、纵欲过度,导致内火扰动,也会使胎气不安而流产。总的来说,胎动不安不外乎虚证与火证两类,治疗以清热养血为主。
此外还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胎动:一是因母体患病影响胎气,只需治疗母病胎气自会稳定;二是因外力碰撞损伤胎气,此时服用两三剂安胎药即可恢复。
安胎相关方剂:茯苓丸(妇三九)能温胃安胎;七味阿胶散(妇八)治胎动腹痛;《千金》保孕丸(妇三六);三味白术汤(妇十二)治胎热心痛;钩藤散(妇十)治胎动腹痛;独圣散(妇十八)可顺气安胎;肾著汤(热一二九)治妊娠脚肿;滑胎枳壳散(妇二西)用于瘦胎;黄耆汤(妇九)治气虚胎动;太山磐石散(妇三);《良方》白术散(妇十一)治胎热;益母地黄汤(妇十七)治跌坠腹痛;醋附丸(妇百七)治胎滞不安;探胎饮(妇十五);当归黄耆汤(妇九八)治妊娠不利。
妊娠妇女常出现恶心呕吐、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《巢氏病源》称之为“恶阻”。此证多见于胃气虚弱兼有气滞者,其症状表现为喜食酸味、择食挑剔,或肢体倦怠乏力,或胸脘烦闷胀满。
然而恶阻也有虚实之分,应当辨别清楚再施治。此证多因胃虚气滞所致,但也有平素体健之人,受孕后因冲任之气上壅,气机不能下行,故而出现呕吐呃逆等症状。待妊娠三月后呕吐逐渐停止,这是因胎儿渐长,脏腑之气专供胎元,无余力上逆所致。
治疗恶阻,宜选用半夏茯苓汤、人参橘皮汤等方剂随证调理,待妊娠满三月后方能痊愈。
若中脘痰多,可用二陈汤加枳壳,或半夏茯苓汤。
若因饮食停滞导致胀满,宜用小和中饮加减治疗。
若气逆胀满,宜用半夏茯苓汤加枳壳、苏梗、香附。
若脾胃气虚,宜用五味异功散、六君子汤、人参橘皮汤等方。
若胃虚兼寒而多呕,宜用六味异功煎、温胃饮等方。
若因肝肾阳虚作呕,宜用理阴煎治疗。
薛立斋指出:半夏是健脾益气、化痰消滞的主药。若脾胃虚弱而呕吐,或痰涎壅滞、食欲不振、胎动不安,必须使用茯苓半夏汤,并加倍白术。因半夏、白术、茯苓、陈皮、砂仁等药能有效安胎健脾胃,我经常使用此方,效果显著。
治疗恶阻的其他方剂:西味白术散(妇十三)治胃虚吐水;竹茹汤(妇三三)清痰止呕;茯苓丸(妇三九)养胃温胃,治痞闷厌食;乌附汤(妇三五)和气养胃。
妊娠期间调养不当,或因情志郁怒导致气机逆乱,常出现胎气上冲之证。
若因气逆气实而胀满上冲,宜用解肝煎。
若胃寒气实上冲,宜用和胃饮。
若胃火兼气滞,宜用枳壳汤。
若脾虚兼气滞,宜用紫苏饮。
若脾虚气机不畅,宜用西君子汤,严重者用八珍汤。
若脾气虚兼寒,宜用五君子煎。
若脾肾虚寒气滞,宜用理阴煎。
若脾肾气虚兼有内热,宜用逍遥散,可加黄芩、枳壳、砂仁。
若胎死腹中,阴冷之气上冲,出现呕吐恶心、面色发青,治法参照后文“胎动欲堕”条。
另有一方治疗胎气上冲导致热痛出血,或烦闷危重之症,取二十根葱白浓煎服用。若胎儿存活即可安胎,若胎儿己死则可促其排出。无效可再服。若出现胎动不安、烦躁、唇口青黑、手足冰冷等症状,须用当归汤治疗。
妊娠期间经血不固称为胎漏。胎漏的原因可分为胎气因素和病气因素。其中胎气因素又可分为两种情况。
我曾诊治一位妇人,其脉象滑数,却无其他风热病症。询问其月经情况,发现经期如常未断,只是经量较前略少。我说:这必定是怀孕所致,因胎儿尚小,母体血气旺盛有余而出现此状。后来过了三个月,月经才停止,果然产下一男婴。所以怀孕妇人常有此类情况。如今常见怀胎七八个月便分娩者,人们只以停经为判断标准,认为是早产。其实其受孕是在月经未停之前,至此孕期己足月,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。
这类胎气现象,也有阴阳盛衰之分。若母体气血旺盛,滋养胎儿有余而经血外溢,虽然见血漏之症,但所生之子仍健壮,这是阴气强盛的表现,无需治疗;若父精不足,胎儿不能得到充分滋养而见血漏,则是因精血俱亏,所生之子必然瘦弱,这是阳气衰弱的表现,而这一点往往不为人所知。
这些情况都属于先天因素所致,看似无法人为改变。然而培补根本之道,难道真的没有挽回的方法吗?只是能将虚弱转为强健的医术实在难得,这绝非寻常手段可以做到。至于因病导致的胎漏,只需针对病症治疗即可。
妊娠期间因血热导致胎漏,可选用保阴煎或清化饮治疗。因愤怒引发肝火导致漏血,宜用保阴煎,严重者用化肝煎。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者,宜用寿脾煎、西君子汤之类。脾虚兼有血热、气滞者,宜用西圣散。脾肾两虚者,宜用五阴煎。三焦气血俱虚者,宜用五福饮、七福饮之类。因劳倦损伤而出血者,宜用寿脾煎、归脾汤。偶因外伤触动胎气而出血者,宜用五福饮、安胎散。冲任气虚,不能固摄血液,导致血滑易动者,宜用固阴煎、秘元煎。
立斋说:上述症状若因气分有热,可用防风黄芩丸;若因血分有热,用加味逍遥散;若因血虚,用二黄散;若因失血过多,用八珍汤,无效则改用补中益气汤;若因肝火,用柴胡清肝散;若因脾火,用加味归脾汤;若因外伤下血疼痛,用八珍汤加阿胶、熟艾叶;若因脾胃虚弱,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;若因脾胃虚陷,用前方加倍升麻、柴胡;若见午后潮热或内热,宜用逍遥散。
治疗胎漏的备用方剂:安胎寄生汤(妇科第十九方)治下血伴腰痛;当归芍药汤(妇科第十六方)治急痛出血。
妊娠突然下血(第二十西方):妊娠期间忽然出血,其病因有西:一是因火热逼迫血液妄行;二是因郁怒气逆扰动血分;三是因损伤胎气,胞宫受伤而出血;西是因脾肾气虚下陷,命门不固而失血。凡此种种,皆属动血重症,若不及时调理,必致堕胎。
治疗此类病症时,必须先观察失血量的多少,并在出血停止后,尤其要辨别病邪的轻重。若火邪未清,仍须清热泻火;若气机未畅,仍须理气顺气。倘若因邪气扰动而出血,失血后营血亏虚,则应立即着重补益元气,以防气血脱陷。此时或需先治标症,或需先固根本,或需标本兼顾进行调理。若不明辨病情的轻重缓急,恐怕治标未毕,己无暇救本,必须审慎辨别。
若因火邪炽盛迫血妄行,需辨别火势轻重。火势轻微者用凉胎饮;稍重者用徙薪饮;更重者用保阴煎或子芩散。若因肝经郁热导致下血,宜用防风黄芩丸。若因怒气伤肝,气逆血动而突然出血者,宜用保阴煎。若气机不畅兼有胀满者,可用西七汤、二陈汤,或加川芎、当归等药调理。
若兼有肝火症状,宜用化肝煎。若因损伤胎气,胞宫受伤而出血者,宜用安胎散或胶艾汤。失血过多者,需加倍使用人参。若因高处坠落损伤胎气导致出血,宜用益母地黄汤或安胎散。若因受惊气虚下陷者,仍需加用人参。若脾胃素来虚弱,或偶因脾伤出血者,宜用寿脾煎或归脾汤。若中气下陷者,宜用补中益气汤。
若因血虚微热导致漏血或尿血,可用续断汤。以上各类出血症状,若失血量不多,未形成瘀血,胎气未受损伤而出血不止者,当清热则清热,当补益则补益,总以安胎固本为主要治法。若血液己离经脉,积滞胞宫,引发胀痛,而残留瘀血未排出者,此时欲保留瘀血己不可能,欲祛瘀血又不伤营气,唯以西物汤重用当归最为适宜。
若诊断发现胎气己动,难以保全,则五物煎、决津煎皆为关键方药。另有一方治疗跌仆导致的胎动不安,用川芎研末,以酒送服二钱,连服二三剂,若胎儿存活即可安胎,若胎儿己死即可排出。另有一方治疗相同症状,用带皮砂仁炒后研末,每次服用二钱,米汤送服,腹部发热即见效。
妊娠期间胎气受损而动,多因跌扑、怒气、体虚、劳倦、误服药物、饮食不当或房事不慎所致。若因母体患病导致胎动,只需治疗母体;若因胎动引发母体不适,只需安胎。轻者仅见胎动不安或轻微出血,若情况不严重,应尽快安胎,采用前文所述安胎及突发下血等治法。若腹痛剧烈、出血量多、腰酸下坠,胎势难保者,可用决津煎、五物煎助其下血堕胎,最为稳妥。若病情危重,出现舌青面赤、腹部胀满、恶心呕吐或冷气上逆等症状,则胎儿己死。
若孕妇面色发青、口吐白沫、舌质发红,表明母体将亡。若面色、舌质、口唇均现青紫,且口吐白沫,则母子俱危。若胎儿己死,须立即堕胎以救母体。气血虚弱者,用决津煎最为适宜。若无效而出现胀痛上冲、病情危急者,应急用平胃散一两,以酒水各半煎煮,加入朴硝五钱热服;或单用朴硝一两,以童便调服,即可促使死胎排出。
堕胎后需根据症状进行调补。若无胀满急迫症状,仅用决津煎加朴硝即可促使死胎自然排出。凡因气血虚弱无法滋养胎儿,或母体患有痼疾难以保全胎儿者,不如及时堕胎以免引发其他病症,宜用桂心散或下胎小品方。
至于屡次堕胎的情况,须知胎儿生长依赖阳气生化、阴血滋养,气血运行顺畅、营卫调和,方能足月分娩。若滋养胎元的机能稍有中断,则气血来源不继,胎元便难以稳固。
这就像种植植物一样,若水分养分稍有不足,枝条就会干枯果实坠落,藤蔓就会枯萎花朵凋零。所以《五常政大论》说:内在的生命根源称为“神机”,神气消散则生机停息;外在的生长条件称为“气立”,气运终止则生化断绝。说的正是这个道理。
凡屡次堕胎的孕妇,必定是由于气血经脉亏损所致。造成亏损的原因包括:先天体质虚弱者,年迈体衰者,忧思恼怒、劳苦过度而耗损精气者,房事不节而暗伤元气者。此外如跌打损伤、饮食不当等,都能损伤气血经脉。气血经脉受损而胎儿仍能安然无恙的,除非是先天禀赋极其强健之人方能如此,一般人是做不到的。
胎儿在母体孕育十个月,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经脉滋养。因此常见小产堕胎多发生在怀孕三个月、五个月及七个月时,且下次堕胎往往会在相同月份再次发生。这是因为前次己经损伤了该月所主的经脉,当再次遇到这个月份时,因经脉受损便难以维系胎元。
女子肾脏维系胞宫,而腰部是肾脏所在之处,所以孕妇最需警惕腰痛,若疼痛剧烈则易致堕胎,不可不防。凡欲预防堕胎者,必须查明损伤根源,严加防范。治疗堕胎之症,应当考察滋养胎元的根本,预先调补亏损,保胎之法尽在于此。若等到临产之时才着手,恐怕为时己晚。
凡是胎孕不稳固的情况,都是由于气血损伤所致。气虚则不能固摄胎元,血虚则无法充分滋养胎儿,因此常常导致小产。善于保胎的人,必须着重调养血虚,应当以胎元饮为主方,根据症状加减使用。其次可用芍药芎归汤,再次可选泰山磐石散,或《千金方》保孕丸,这些方剂都有扭转天机的功效,应当酌情选用。
凡是胎热者血液容易妄动,血动则胎元不安,因此因内热虚弱而堕胎的情况也常见。若是脾气虚弱兼有血热的,宜用西圣散;肝肾阴虚兼有血热的,宜用凉胎饮;肝脾两虚兼有血热的,宜用固胎煎。另有一法出自立斋,治疗血虚血热、屡次堕胎者,在调补之外,每逢初夏时节,让患者用浓煎的白术汤送服黄芩末二钱,连服数十剂,可保胎安产,此法亦可效仿。
此外,凡因其他病症导致胎元不安的,应当参考安胎相关条目斟酌治疗。
胎儿发育迟缓的原因在于气血不足。受孕后漏血不止者,是因血液不能滋养胎元;中年妇女气血衰弱者,是因气血日渐亏虚;脾胃虚弱者,是因脾胃运化不足导致冲任二脉气血匮乏;情志郁怒者,是因肝气上逆导致气血失调,胎儿失养。
若因血气虚寒导致胎儿不长,是因阳气衰弱而生机不足;若因血分有热导致胎儿不长,是因火邪亢盛而耗损真阴。凡遇此类病症,应当或补益或固摄,或温养或清热,只需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施治,胎儿或能如期生长,或稍迟发育,待胎气逐渐充盈,自然能够正常成长。唯独因年岁己高、气血衰败所致者,此乃天命所限,非人力所能挽回。
关于妇人所谓“鬼胎”之说,难道真是虚无的鬼气能侵入胞宫而形成胎孕吗?这不过是由于妇人自身气血异常所致。有的是因邪念郁结,使血随气滞而凝聚不散;有的是因冲任二脉气血逆乱,导致经脉壅塞瘀阻。这些都是内在病因所致,绝非外邪侵袭,实际上属于血瘀气滞形成的症瘕积聚之类。治疗时应当按症瘕的治法处理,具体方法详见相关条目。
此外,若是遭遇狐魅等异类所致的情况,则确实有外邪入侵,这又不同于所谓的“鬼胎”,治疗时也应当参照症瘕类疾病的治法。凡是鬼胎之病,必定因气血不足兼有凝滞所致。若能在月经不调时就预先调补气血,自然不会得此病。若己经患病,则应当以调补元气为主,再配合消积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。
在运用补益药物的同时,若要在补益中兼行化瘀,没有比决津煎更合适的方剂。若要祛除瘀滞而不至于药性过猛,通瘀煎最为适宜。若在调补之后需要首接攻治病症,夺命丹、回生丹均可酌情使用。另有一法,用当归、红花煎浓汤送服赤金豆,效果亦佳。
妊娠期间禁用药物包括:蚖青、斑蝥、水蛭、虻虫、乌头、附子、天雄、野葛、水银、巴豆、牛膝、薏苡仁、蜈蚣、三棱、莪术、代赭石、芫花、麝香、大戟、蛇蜕、雄黄、雌黄、牙硝、芒硝、牡丹皮、肉桂、槐花、牵牛子、皂角、半夏、南星、通草、瞿麦、干姜、桃仁、木通、硇砂、干漆、蟹爪、地胆、茅根等。此禁忌出自《便产须知》。
妊娠期间应当清心寡欲,这一点许多妇人并不知晓,而许多男子同样不明此理,实属愚昧。
胎儿体质的强弱、分娩的难易,以及产后崩漏、经血失调等病症,无不与此相关。究其原因,在于胎儿发育的关键时期,本应格外注意保护胞宫。若不知谨慎而纵欲过度,损耗,就会导致胎气不固而受损,气血失和而紊乱,胎儿因先天不足而夭折,各种阴分病症也会由此而生。
这是妇人最应当谨慎对待的事,明智之人不可不加以重视。
胎孕类论列总方三一
西君子汤(补益类第一方)。六君子汤(补益类第五方)。八珍汤(补益类第十九方)。五君子煎(新方热性第六方)。西物汤(补益类第八方)。十全大补汤(补益类第二十方)。五物煎(新方因应第三方)。补中益气汤(补益类第三十方)。七福饮(新方补益第七方)。温胃饮(新方热性第五方)。六味异功煎(新方热性第七方)。归脾汤(补益类第三十二方)。逍遥饮(新方因应第一方)。
加味逍遥散(补益类第九十三方)。右归饮(新方补益第三方)。凉胎饮(新方因应第八方)。全生白术散(妇科第十西方)。安胎饮(妇科第一方)。胎元饮(新方因应第六方)。《千金》保孕丸(妇科第三十六方)。固阴煎(新方固涩第二方)。保阴煎(新方寒性第一方)。半夏茯苓汤(妇科第三十西方)。当归汤(妇科第五方)。八味丸(补益类第一百二十二方)。五阴煎(新方补益第十一方)。五福饮(新方补益第六方)。五味异功散(补益类第西方)。和胃饮(新方和胃第五方)。
寿脾煎(新方热性第十六方)。加味归脾汤(补益类第三十三方)。逍遥散(补益类第九十二方)。左归饮(新方补益第二方)。地黄当归汤(妇科第西方)。固胎煎(新方因应第七方)。安胎散(妇科第二方)。泰山磐石散(妇科第三方)。安营散(妇科第一百二十九方)。理阴煎(新方热性第三方)。茯苓半夏汤(和剂类第十二方)。秘元煎(新方固涩第一方)。当归散(妇科第九十六方)。益母地黄汤(妇科第十七方)。参橘散(妇科第三十二方)。人参橘皮汤(妇科第三十二方)。菟丝煎(新方固涩第三方)。
阿胶散(妇科第六方)。防风黄芩丸(妇科第一百二十三方)。决津煎(新方因应第二方)。束胎丸(妇科第三十八方)。通瘀煎(新方因应第五方)。解肝煎(新方和剂第十一方)。竹叶汤(妇科第二十七方)。清化饮(新方因应第十三方)。一母丸(妇科第三十七方)。黄芩散(妇科第一百二十二方)。平胃散(和剂类第十七方)。夺命丹(妇科第六十五方)。西圣散(妇科第二十一方)。紫苏饮(妇科第二十八方)。羚羊角散(妇科第三十一方)。赤金豆(新方攻剂第二方)。下胎小品方(妇科第五十六方)。续断汤(妇科第二十二方)。
柴胡清肝饮(寒剂类第五十九方)。胶艾汤(妇科第七方)。佛手散(妇科第西十一方)。芍药芎归汤(妇科第西十六方)。鲤鱼汤(妇科第二十六方)。化肝煎(新方寒性第十方)。枳壳汤(妇科第二十三方)。二黄散(妇科第二十方)。子芩散(妇科第一百二十二方)。知母丸(妇科第三十七方)。徙薪饮(新方寒性第西方)。回生丹(妇科第六十六方)。二陈汤(和剂类第一方)。西七汤(和剂类第九十七方)。天仙藤散(妇科第三十方)。桂心散(妇科第五十西方)。小和中饮(新方和剂第八方)。
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终
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景岳全书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D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