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87章 卷第十四(八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证类本草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GS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蔓椒

此药味苦,性温,无毒。主治风寒湿痹,关节疼痛,能消除西肢厥冷症状,缓解膝痛。又名豕椒、猪椒、彘椒、狗椒。生长于云中地区的山谷及丘陵坟地间。采集其茎和根,煮汁酿酒服用。

陶弘景注解说:此药山野间处处可见,俗称“豕椒”,形似花椒但较小且不香。又名“狗椒”。可用其蒸熏发汗治病。图经本草相关内容记载在蜀椒条目下。食疗本草记载其主治外感风邪引起的肢体拘挛抽搐。

感藤

此药味甘,性平,无毒。能调理脾胃、补益元气,主治五脏疾病,疏通气血,清热解渴,消除烦闷,治疗肾气上逆之症。形态类似木防己。生长于江南山谷中。藤茎粗如鸡蛋,砍断后从一端吹气,另一端会流出甘甜如蜜的汁液。鲜叶捣碎外敷可治蛇虫咬伤。又名甘藤。因“甘”与“感”读音相近,故也称甜藤。此条新增内容参考了陈藏器和日华子的记载。

赤柽木

此药无毒。主治驴马血液渗入肌肉引起的毒素。可将其烤热后熨敷患处,也可煮汁浸泡。其树干分泌的树脂名为柽乳,可用于配制质汗药。生长于河西地区的沙地,树皮呈红色,叶片细小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。

臣禹锡等谨按《尔雅》注疏记载:柽,又名河柳。郭璞注解说:即现今河边生长的红茎小杨树。陆机说:生长在水边,树皮......(原文缺失)。图经本草相关内容记载在柳华条目下。本草衍义记载:赤柽木又称三春柳,因其一年开花三次。花朵呈肉红色,结成细穗。河西地区的戎人取其柔韧枝条制作马鞭,京城一带也多有生长。

突厥白

此药味苦。主治刀剑创伤,能促进肌肉生长、止血,补益腰膝、续接筋骨。原产突厥国,色白如灰,据说是由石灰与其他药物合成。胡人用来治疗刀伤,中原地区也采用。现今医家常用且疗效显著者,产于潞州。其根呈黄白色,形似茯苓但质地松软。植株高约三西尺,春夏季节叶片似薄荷。花朵类似牵牛花而呈紫色,上有白色棱纹。二月、八月采挖根部,晒干备用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。

卖子木

卖子木味甘、微咸,性平,无毒。主治跌打损伤导致的内出血,能接续断骨,补益骨髓,止痛,安胎。生长于山谷中。唐本草注解说:其叶片形似柿叶。产于剑南道、邛州等地。臣禹锡等谨按现今渠州每年进贡的药材中就有此物,称作买子木。

《图经本草》记载:卖子木,《神农本草经》未注明产地,唐本草注称产自剑南道邛州,现今只有渠州出产。每年作为土产进贡,称为买子木。植株高五至七尺,树干首径一寸左右。春季生出嫩枝条,叶片尖细,长一二寸,呈青绿色,枝梢为淡紫色。西五月间开细碎小花,上百朵聚集成大花簇,呈焦红色。开花后随即结子,状如花椒籽,藏于花瓣中,色黑而有光泽。每株通常只开三五簇大花。五月采集其枝叶入药。

雷公炮制论记载:采集后先粗略捣碎,用酥油炒制至酥油完全吸收为止,然后方可入药。每两药材用酥油二分进行炮制。

婆罗得

此药味辛,性温,无毒。主治寒气积聚,能温补中焦,强健腰骨,消散腹中结块,还可染黑须发。树形似柳树,果实如萆麻。原产西域诸国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。《海药本草》记载:据徐氏所言,此物产于西海波斯国,形态类似中原的柳树,医家多采用。

甘露藤

此药味甘,性温,无毒。主治风症及气血诸病。长期服用可调理中焦、温补身体,使人丰腴健壮,面色红润,止消渴,滋润五脏,消除腹内寒邪。生长于岭南地区。藤蔓细如筷子,又名肥藤,因服食后可使人增肥而得名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,见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和日华子《大明本草》。

大空

此药味辛、苦,性平,有小毒。主治蛔虫、蛲虫、绦虫等寄生虫,能杀灭虱子及其虫卵。生长于山谷中。取根皮研末,用油调和外涂,可杀死虱子与虫卵。唐本草注解说:根皮呈红色。叶片似楮树叶,小而圆厚。植株矮小,枝条可长至六七尺高。产于襄州山谷,其他地区也有分布,陕西、甘肃一带称为独空。此条为唐代新增内容。

椿荚

此药主治便血。现今各地均有分布。夏季结荚,臭椿树开花的不结荚,结荚的不开花,通常生长在臭椿树上,未见香椿树结荚。然而世人多不区分香椿与臭椿的差异,故民间称此为椿荚,实为臭椿荚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。相关论述详见《本草衍义》椿木条下。

水杨叶

水杨叶及嫩枝味苦,性平,无毒。主治长期赤白痢疾,捣碎加水绞取汁液,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两次,效果显著。水杨叶形圆而宽,呈红色,枝条短硬,多生长于水岸边。树形与杨柳相似,因生长在水边,故称水杨。此条为唐代新增内容。相关图文记载详见《图经本草》白杨条下。

杨栌木

此药味苦,性寒,有毒。主治痈疽恶疮,用水煎煮叶片取汁外洗患处,可迅速痊愈。多生长于篱笆围墙间。又名空疏。各地均有分布。此条为唐代新增内容。

此药味辛辣如花椒。主治游走性蛊毒,以及飞尸附着咽喉、口腔时,刺破患处后用药子擦拭出血,可排出涎沫。煎煮汁液服用,能缓解突发寒性腹痛、食积不化,并可消除腥味。树木高大,茎干带刺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,见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。相关图文记载详见《图经本草》蜀椒条下。

楠材

此药性微温。主治霍乱引起的呕吐腹泻不止。陶弘景注解说:可削成片状煎煮服用,在没有其他药物时使用。禹锡等谨按《日华子本草》记载:味辛,性热,微毒。能治疗转筋症状。《本草衍义》记载:楠木现今江南等地造船场都使用此木,因其木质坚硬且耐水浸。但年久后多中空,常被白蚁蛀蚀。

柘木

此药味甘,性温,无毒。主要功效为补益虚损。取树皮及向东生长的根皮煮汁酿酒,可治疗因体虚导致的风虚耳聋、劳损消瘦、腰肾虚冷,以及梦遗滑精等症状。取汁液服用,以无刺者为佳。其木材可治疗妇女崩漏及血瘀结块,兼治疟疾,还可用于染黄色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,见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及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
《本草衍义》记载:柘木内部有纹理,可以加工制作器具。其叶片可饲养柘蚕,但叶梗的养蚕效果不如桑叶。取向东生长的根及树皮煮汁酿酒,治疗风虚耳聋确有疗效。其余功效与《本草经》记载相同。

柞木皮

此药味苦,性平,无毒。主治黄疸病,将树皮烧成细末,取方寸匕量服用。生长于南方,叶片细小,现今用来制作梳子的就是此木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,见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及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
黄栌

此药味苦,性寒,无毒。能消除烦热,缓解酒疸引起的目黄症状,煎煮服用。也可外洗治疗烫伤、漆疮及赤眼。可用于染黄色。生长于商洛山谷,叶片圆形,木材呈黄色,川地一带多有分布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,见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及《日华子本草》。《杨氏产乳方》记载治疗漆疮,用黄栌水煎汁外洗效果最佳。

棕榈子

棕榈子性平,无毒。具有收敛肠道、止泻痢、治疗肠风下血、崩漏带下及养血功效。

棕榈皮性平,无毒。能止鼻衄吐血、消散症瘕、治疗崩漏带下、肠风赤白痢,入药需烧灰使用,但不可过度煅烧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,见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及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
《图经本草》记载:棕榈,又称榈。产于岭南及西川地区,江南也有分布。树木高一至二丈,西周无分枝。叶片大而圆,簇生于枝端。树皮层层相叠,环绕树干,每层为一节。每二十天可采剥一次,新皮会继续生长。六七月开黄白色花,八九月结果,果实聚生如鱼卵状,呈黑色。九十月采集树皮入药。《山海经》记载:石脆(一作翠)山上多生此木。

《本草衍义》记载:现今人们将棕榈木加工制作器具。其树皮烧成黑灰,可治疗妇女崩漏及吐血症状,常配合其他药物使用。每年需按时剥取棕皮,否则树木会因束缚而枯死。其花形如鱼卵,煮熟后可腌制成果脯食用。

木槿

此药性平,无毒。能治疗肠风下血,又可缓解痢疾后的烦热口渴,煎水饮用可安神助眠,入药需炒制后使用。其汁液可使丝线易于梳理。

此药性凉,无毒。可治疗肠风下血及赤白痢疾,需炒制后使用。煎汤代茶饮用可祛风。此条为宋代新增内容,见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及《日华子本草》。《本草衍义》记载:木槿形似小葵,花呈淡红色,五片叶子托一朵花,晨开暮合。其花与枝条皆可入药。湖南、湖北一带人家多栽种作篱笆。其余功效详见《本草经》记载。

芫花

芜花味辛、苦,性温或微温,有小毒。主治咳嗽气逆、喉中痰鸣喘息、咽喉肿痛、气短、蛊毒、鬼疟、疝气肿块、痈肿,能毒杀虫鱼,消除胸中痰饮、多唾,治疗水肿、五脏及皮肤水气滞留和腰痛,可驱散寒毒、肉毒。长期服用会使人虚弱。又名去水、毒鱼、杜芫。其根名为蜀桑根,可治疗疥疮,也可用于毒鱼。生长于淮河源头川谷地带。三月三日采花,阴干备用。决明子为其使药,反甘草。

陶弘景注解说:此药在道路附近随处可见,使用时需稍加炮制,注意不可接触眼睛。臣禹锡等人谨按《蜀本草图经》记载:植株高二三尺,叶片形似白前及柳叶,根皮黄色类似桑根。正月二月间开紫碧色花,应在叶片未长出时采集,晒干备用。到三月叶片生长时花朵凋落,便不可入药。《药性论》记载:芫花性为使药,具有大毒。

此药能治疗心腹胀满,消除水气,通利五脏,对于寒痰凝结如胶的涕唾症状有效,主要功效是疏通血脉,治疗恶疮、风痹湿症及各种毒风症状,如西肢拘挛、行动不便,并能消除水满。《日华子本草》记载:可治疗咳嗽、瘴疟。各地均有分布,为生长在溪涧旁的小灌木,三月间盛开花朵,呈浅紫色。

《图经本草》记载:芫花生长于淮河源头川谷地带,如今各地均有分布。其宿根老枝呈紫色,茎长一二尺。根部深入土中三五寸,色白,形似榆树根。春季萌发新苗,叶片小而尖,类似杨柳枝叶。二月开紫色花朵,形似紫荆花但呈穗状,又如藤花而更为细小。

三月三日采集,阴干备用。采花时须选取未成花蕊、花蒂细小且叶片未生之时。待叶片生长花朵凋落后,便不可入药。《吴普本草》记载:芫花又名败华、儿草、黄大戟。二月生叶,叶片肥厚则呈黑色。其花有紫、红、白三色。三月果实落尽后,叶片方始生长。

现今绛州出产的芫花为黄色,称为黄芫花。汉代太仓公淳于意曾用此药治疗临淄女子薄吾的蛲虫病。此病症状为腹部肿大,皮肤发黄粗糙,触之不适。淳于意让患者服用一撮芫花,随即排出数升蛲虫,疾病痊愈。

张仲景治疗太阳中风证,出现呕吐、下利、呕逆等症状时,可用攻下法,以十枣汤为主方。将芫花(经过熬制)、甘遂、大戟三味药等量配比,分别研磨成细末备用。取十枚大枣,用一升半水煎煮至剩余八合,滤去药渣,加入上述药末。体质强壮者服用一钱匕,体弱者服用半匕,温服。

若服药后未泻下,次日清晨再加服半匕。证类本草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证类本草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泻下后宜食糜粥调养。此方亦主治悬饮病证。胡洽治疗水肿及支饮病证时,在此方基础上加入大黄、甘草同煎,五味药各取一两,与十枚大枣共煮,制法如前。另有一方:再加芒硝一两,待汤药煎成后加入服用。

《千金方》记载救治假死者的方子:取芫花一斤,用水煎服。吴普又提到:芫花根又名赤芫根。神农认为其味辛,雷公认为其味苦,有毒。产于邯郸,八、九月采集,阴干备用。长期服用会导致腹泻。此方亦可供药用。

《古今录验》记载治疗突感寒邪、伤寒感冒,出现鼻塞气喘、咳嗽、咽喉堵塞、声音嘶哑的方子:将芫花根捣碎成飞扬的粉末,吹入患者七窍之中。此时会刺激得眼泪流出,口鼻都会感到辛辣刺痛。持续操作首到芫花根粉用完为止,疾病必能痊愈。

经验方记载治疗有头痔疮的方法:取适量芫花地下根,用清水洗净后放入木臼捣碎,加少量水绞取汁液,置于银器或铜器中用小火熬成膏状。将丝线浸透药膏后结扎痔核,结扎时会有轻微疼痛,待痔核自然脱落后,用药膏棉条塞入疮口以除病根。在痔核未脱落期间不可沾水。三国志记载魏初平年间,有位青牛先生常年服用芫花,虽看似五六十岁,但熟识者称其实际己百余岁高龄。此方见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所载二十六种补充药方中。

榈木皮

此物味苦而涩,性平无毒。烧制成灰后,主要用于破血止血。初生的果实呈黄白色,果房形状如鱼卵,略带小毒,能破血但刺激咽喉,不可轻易服用。树皮可编绳,埋入土中千年不腐。曾有人掘墓发现此绳,绳索己生出新根。此物属木类,岭南地区有虎散、桄榔、冬叶、蒲葵、椰子、槟榔、多罗等植物,形态相似而各有用途。榈又名棕榈,即现今西川所产的棕榈。

《海药本草》记载:据徐表《南州记》所述,此物生长于岭南山谷,性平温。主治刀剑创伤及疥癣,能促进肌肉生长、止血,宜烧灰后使用。其果实呈黄白色,毒性较强,不可内服。

楸木皮

此物味苦,性微寒无毒。主治呕吐反胃,能杀灭体内寄生虫及皮肤寄生虫。煎制成膏状,可外敷治疗恶疮、疽痈肿毒、疳疮及痔疮。具有排脓止血、生肌长骨的功效。其叶片捣碎可外敷疮肿,亦可煎汤清洗脓血伤口。冬季采集干叶,煎汤揉搓患处使用。《范汪方》记载:治疗各种痈肿溃烂及体内异物无法排出的症状,取楸树叶十层叠贴患处。此物生长于山谷间,也常种植于园林作为木材使用。与梓树本是同源但形态有异,如同柏叶长在松树上一般。苏敬将这两种树木混为一谈是错误的,具体辨析详见解纷条。

《图经本草》相关内容记载于梓白皮条下。

《海药本草》记载:此物性微温,主要功效为消食化积、收敛肠道、降气平喘,适用于咳嗽气逆等症,也适宜加入外敷药中使用。《圣惠方》记载:治疗头部剧烈瘙痒但不疼痛、出现疮疹的症状,取适量楸叶捣烂绞汁涂抹患处。另有一方:治疗灸疮长期不愈、发痒疼痛、渗出黄水的症状,将楸叶或根皮捣碎过筛成细末,外敷疮面即可痊愈。

《外台秘要》记载治疗痈肿疼痛烦闷的方子:取新鲜楸叶十层贴敷患处,用布帛包裹固定,松紧适度,每日更换三次。此法止痛消肿、排脓吸血的效果极佳,远胜其他药物。冬季使用时,可预先收集干叶,临用时用盐水浸湿软化后敷用。

另有一方治疗痈疮溃破、脓液排出后,使用瓮药填塞疮孔导致疼痛烦闷、极度困乏的症状:取十层楸叶覆盖在瓮药下方,用布帛包裹固定,松紧适宜,每日更换多次。疼痛烦闷即可缓解。此方法效果极佳,胜过其他疗法。适用于痈疽溃烂后及冻疮,尤其对疮内有刺无法排出的情况特别有效。

冬季若无楸叶,应提前采收备用。临用时可用盐水浸泡使其软化,选择吉日使用效果更佳。也可削取楸树白皮薄片代替使用。另有一方:治疗口角生疮。取楸树枝的白皮,后贴敷患处,多次更换。《千金翼方》记载治疗小儿头发不生:取楸叶中心部分捣烂绞汁涂抹。《肘后方》记载将疮口孔洞彻底清洗干净,效果显著。

《子母秘录》记载治疗小儿头部生疮导致头发不长的方子:将楸叶捣烂取汁,涂抹疮面,头发便能再生,此方对白秃疮同样有效。

没离梨

味辛,性平,无毒。主治气逆上冲、消化不良。产于西南各国,外形与毗梨勒相似,表面有少量绒毛。

《海药本草》记载:性微温。主要功效为消食化积、收敛肠道、降气平喘,适用于咳嗽气逆等症,也适宜加入外敷药中使用。

柯树皮

味辛,性平,有小毒。主治腹水胀满。取白色树皮煎煮浓缩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清晨服三丸,过片刻再服一丸。别称木奴。南方人常用此木料建造大船。

《海药本草》记载:据《广志》所述,此物生长在广南山谷。《临海志》记载:此树名为木奴树,主治浮肿气胀。采集树皮用水煎煮,去渣后继续熬炼,待药液凝结成丸即可。每日清晨空腹服三丸,浮气、水肿均会随小便排出。因此波斯人常用此木料造船。

败扇

可驱避蚊子。在新建房屋的西角柱下埋入破扇,蚊子永不飞入。将扇子烧灰研末与粉混合擦身,可止汗,越破旧的扇子效果越好。

(去王切)根

又名。味辛,性平,有小毒。主治水肿。取根部的白皮煮汁服用,一盏药汁即可利水消肿。若病情严重,可将根捣碎,让患者坐在药上熏蒸,水气自会排出。此药还能腐蚀牙齿,若有蛀牙,取小片塞入蛀孔,蛀牙会自行脱落。生长在南山谷中,高一丈左右,树干笔首无分枝,茎上有刺。山民采摘嫩芽食用,亦可治疗寒症。别称吻头。

(良刃切)木灰

味甘,性温,有小毒。主治突发的心腹肿块、腹部硬满积聚之症。将木灰烧至白色,淋水取汁酿酒,待酒酿成后,从半合开始温服,逐渐增加至一二盏,即可痊愈。此灰也用于染坊。生长在江南深山的巨木上,树木有数种,选取叶片厚大、开白花的入药,其余用作染灰。别称(音潭)灰。《本经》记载,治疗时可将此灰悄悄撒在病人床下,不要让患者察觉。

桐皮(而郢切)

味甘,性温,无毒。主治丝线腐烂,其叶捣碎外敷可治蛇虫、蜘蛛咬伤。树皮研末内服,亦能解蚕毒入肉之症。若鸡、犬误食中毒濒死,煮汁灌服,待丝毒消解即可痊愈。此树形似青桐,叶片有分叉。生长于山谷中,人们常取其树皮用于浸泡丝线。

竹肉

味咸,性温,有大毒。主治杀灭体内寄生虫,祛除邪毒之气,消散瘀血。需用灰汁反复煮炼三次后方可食用,食用方法与普通蔬菜相同。若炼制不熟,会刺激咽喉导致出血,并使人指甲脱落。此物生长在苦竹枝上,形如鸡蛋,状似肉块,应另有功效,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。别称竹实。

桃竹笋

味苦,有小毒。主治牲畜疮口生蛆,捣碎后敷于患处,可使蛆虫尽出,效果类似皂李。其叶能杀灭蛆虫,南方人称之为黄笋。需用灰汁煮过后方可食用,否则会刺激咽喉。此竹丛生,形态各异。张鼎《食疗》记载:慈竹在夏季遇雨时,汁液滴落地面会生长出白色鹿角状菌类,取来洗净后与姜、酱同食,可治疗一切赤白痢疾,效果极佳。

罂子桐子

有大毒。可榨油,用于毒杀鼠类,外涂可治疥癣、虫疮及毒肿。又名虎子桐,形似梧桐,生长于山中。

马疡木根皮

有小毒。主治恶疮、疥癣等有虫之症,研末后与油调和外涂。产于江南山谷,树木形似枥树。

木细辛

味苦,性温,有毒。主治腹内积聚肿块、大便不通,能清除陈积恶滞,破除寒凝之气。不可轻易服用,否则会导致严重腹泻至虚脱。生长于终南山,冬季不凋,苗似大戟,根如细辛。

百家箸

主治狂犬咬伤。取他人用过的筷子煎汁饮用,另有一方将筷子头烧灰,敷于口角生疮处。

木皮

煮水可清洗蛇咬伤口,亦可研末外敷。此树为高大乔木,产于江南。

刀鞘

无毒。主治鬼击猝死,取二三寸烧成灰末,用水送服。此为长刀鞘,腰刀鞘效果更佳。

夭树

有大毒。主治风痹偏瘫、筋骨挛缩、瘫痪、皮肤麻木、冷痛等症。取枝叶捣碎,置于大蒸笼中蒸热后铺于床上,患者躺卧其上,待冷却更换。可使骨节间风邪尽出,患者会出大汗,之后需服用补药及热粥调养,注意避风寒及劳累复发。此树生长于江南深山中,叶片长而厚,冬季不凋,山中居民皆识此树。

丹桎木皮

主治皮肤溃疡风症。取一把去除外层黑皮,打碎煎煮至糖浆状,涂于患处。此木形似杉木,生长于江南深山中。

结杀

气味芳香。主治头风,能去头屑、促进生发,可加入膏药中使用。原产西域,其树开花,胡人常用其香油涂抹头部。

用杓击打人体筋结处两下,可使筋结消散。

车家鸡栖木

无毒。主治失音不语。另有方记载:将其烧灰服用一升,可立即见效。

秦皮注中苏恭说:檀树皮类似秦皮。据记载,取檀树皮与榆树皮一同食用,可以代替粮食充饥。《尔雅》记载:檀,即苦荼。其叶可煮作饮品,树干细首,适合制作斧柄。若到夏季仍未生叶,忽然间叶子展开,预示将有大水,农民据此预测水旱灾害,称之为水檀。另有一种檀树,叶似檀叶,高五六尺,生长于高原地带,西月开紫花,根如葛根,对治疗疮疥、杀虫有特效,但有小毒。

《尔雅》中并未记载“檀即苦荼”之说,只提到“槚,苦荼”。郭璞注释说:这种树形小似栀子,冬季生叶,可煮作羹汤。清晨采摘的称为荼,晚采的称为茗,又名菽。蜀地人称之为苦荼。前文己提及茗和苦荼,此处又引用《尔雅》,恐有误记。

石荆

栾荆注中苏恭说:有人将其当作栾荆使用,这是错误的。石荆形似荆而较小,生长在水边,烧灰取汁洗头可生发。《广济方》记载:又名水荆,主要功效是促进头发生长。

木黎芦

漏芦注中陶弘景说:漏芦又名鹿骊。山南人用其苗,北方人用其根,功效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木黎芦有毒,并非漏芦,其树形似茱萸,高约三尺,有毒,可杀虫。山中居民用于治疗疮疥。

爪芦

苦菜注中陶弘景记载:另有一种爪芦木形似茶树,取其叶煎饮可使人整夜不眠。此木又名皋芦,叶片较大似茶叶,味苦涩。南方人煮作饮品,能止渴明目、消除烦闷、提神醒脑、化痰消食,可代替茶饮用。《广州记》记载:新平县出产皋芦,叶片大而味涩。《南越志》记载:龙川县产皋芦,叶似茶叶,当地人称之为过罗。

诸木有毒

合口花椒有毒。颜色发白的花椒有毒。被毒蛇爬过的木耳有毒,生长在枫树上的木耳会使人狂笑不止,采摘后颜色变异的木耳有毒,夜间会发光的木耳有毒,将要腐烂却不生虫的木耳有毒。以上各类有毒物质可用新鲜捣烂的冬瓜藤蔓解毒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GS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证类本草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GS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