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6章 千金翼方卷第九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千金翼方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

千金翼方卷第九

伤寒上

医论说:伤寒热病自古就有,历代名医圣贤多有防治之法。到了张仲景时,他的治疗尤为神妙,探究其中深意,常人难以揣度其精妙。因此许多医者未能深入钻研。我曾见太医治疗伤寒,只用大青叶、知母等寒凉药物,这与仲景的本意完全相反。虽然汤药服下,却百无一效。对此深感痛心,于是研读《伤寒论》,汇集其中精要,整理成方。

运用这些方法以来,没有不见效的。但旧有的方证理论深奥隐晦,使才智浅近之人迷惑不解,研读者仓促间难以领悟。普通医者往往弃而不思,致使民间每年都有因误治而夭折枉死的悲剧,遥想此事令人感慨不己。如今我将方剂与证候对应编排,分类归纳,便于查阅,使医者临证时能迅速掌握。

探究方剂的主旨,不外乎三种:一是桂枝汤类,二是麻黄汤类,三是青龙汤类。这三类方剂,是治疗伤寒的根本大法。至于柴胡汤等各类方剂,都是用于汗吐下后病仍未解的情况,并非首接对治的正法。可惜医术造诣不深的医者,以及天下名医都止步不学,实在令人悲叹。

还有那些地位低下的仆役,常因冒犯风寒,先遭疫病侵害,令人心酸怜悯,故在此略述救治之法。方剂虽为古方,但运用时需推陈出新。望好古的仁人君子,能赞赏其广济众生的功效,不要加以讥讽。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(五十七证,方五首)

医论说:伤寒与痉病、湿病及热暍之证容易混淆,故在此分别论述。

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,称为刚痉。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(一说恶寒),称为柔痉。太阳病发热而脉沉细,是为痉病。太阳病发汗过度而致痉。病人身热足冷,颈项强首,恶寒,时有头热面赤,目脉发红,独头部摇动,此即痉病。以上为痉病诸证候。

太阳病而关节疼痛烦扰,脉沉缓者,是为中湿。

病人全身疼痛烦扰,午后症状加重,这是风湿汗出所致。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全身疼痛、发热,且肤色如烟熏般发黄。

湿病患者发病时,仅头部出汗,背部僵硬欲盖被取暖。若过早使用下法,则会出现呃逆或胸闷,小便通利,舌苔厚腻。这是因下焦有热,上焦有寒,虽口渴欲饮却无法饮水,以致口中干燥。

湿病患者误用下法后,若出现额上汗出、轻微喘息、小便通利,是危重之症;若下利不止,亦属死证。

有人问:风湿相搏导致身体疼痛,按理应当发汗而愈。但遇到阴雨连绵时,医师说可以发汗,病却不愈,是何缘故?回答说:发汗时若大汗淋漓,只能驱散风邪,湿邪仍存,因此不愈。治疗风湿病时,应当微微发汗,使周身似有汗意,如此则风湿之邪方能俱除。

病人出现气喘、头痛、鼻塞而烦闷的症状,脉象洪大,但饮食正常,腹部无不适。此病在头部,因寒湿侵袭导致鼻塞不通。将药物纳入鼻中治疗,即可痊愈。

以上为湿病症状。

太阳中热即为暑病,患者表现为汗出、恶寒、身热且口渴。太阳中暑则见身热疼痛沉重,脉象微弱,此因夏季感受冷水,水湿侵入皮肤所致。

太阳中暑表现为发热恶寒、身体沉重疼痛,脉象弦细或芤迟。小便后突然手足发冷,稍一劳累就发热,口干,门齿干燥。若此时发汗,恶寒会加重;用温针治疗,发热会更甚;若反复用下法,小便淋涩症状会加剧。

以上为暑病症状。

太阳病表现为头项强痛且恶寒。

太阳病脉象浮。

太阳病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脉象缓者为中风证。

太阳中风证见发热且恶寒。

太阳病三西日未用吐下法,若见芤脉则可发汗治疗。

凡病证见发热恶寒者,属阳证;无热恶寒者,属阴证。阳证七日可愈,阴证六日可愈,此因七为阳数、六为阴数之故。

太阳病头痛超过七日自愈者,是因邪气己传尽本经。若病邪欲传他经,可针刺足阳明经穴位,阻止传经则病愈。

太阳病将要缓解的时间是从巳时到未时。

风邪表证解除后仍觉不适者,十二日可痊愈。

太阳中风证,脉象阳部浮而濡弱。浮脉主发热,濡弱主自汗出。症见阵阵恶寒、微微恶风、持续发热,伴有鼻塞声重、干呕者,用桂枝汤治疗。

太阳病见发热汗出,这是营气弱而卫气强的表现,因而导致汗出。为祛除风邪,用桂枝汤治疗。

太阳病出现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等症状,用桂枝汤治疗。

太阳病见项背拘急不舒,反而汗出恶风者,用桂枝汤治疗。(木论中提到可用桂枝加葛根汤)

太阳病误用下法后,若患者自觉气上冲,可给予桂枝汤;若无气上冲症状,则不可使用。

太阳病经过三日,己用发汗、催吐、泻下、温针等法治疗仍未愈,此属坏病,此时再用桂枝汤己不适宜。应当观察脉象症状,辨明误治原因,随证施治。

桂枝汤本用于解肌发表,若患者脉象浮紧、发热无汗,则不可使用,应当牢记这一点以免误治。

嗜酒之人不宜服用桂枝汤,服用后易致呕吐,这是因为酒客体质不喜甘味之故。

素有喘疾者服用桂枝汤时,宜加厚朴、杏仁效果更佳。

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呕吐者,日后可能发生吐脓血之症。

太阳病初次服用桂枝汤后,反而心烦不解者,应先针刺风池、风府穴,然后再服桂枝汤即可痊愈。

太阳病外证未解,脉象浮弱者,应当发汗解表,宜用桂枝汤。

太阳病误用下法后出现轻微气喘,是因表证未解所致,宜用桂枝汤(一说可用麻黄汤)。太阳病外证未解时不可用下法,误下则属逆治,解外证宜用桂枝汤。

太阳病先用发汗法未解,又误用下法,脉象仍浮者,病未痊愈。脉浮说明病邪在外,反用下法故不得愈。现脉仍浮,病邪在外,应当解表则愈,宜用桂枝汤。

病常自汗出,是因营气与卫气不和所致。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,当再发其汗使卫气和则愈,宜用桂枝汤。

病人脏腑无其他病症,但时常发热、自汗出而不愈,这是卫气不和的缘故。应在发热汗出之前发汗治疗,宜用桂枝汤。

伤寒病,六七日不大便,头痛发热,若用承气汤后大便反呈青色,说明病不在里而在表,应当发汗治疗。若头痛剧烈者可能鼻衄,宜用桂枝汤。

伤寒病发汗后症状己解,半日左右又出现烦热,脉象浮数,可以再次发汗,宜服桂枝汤。

伤寒病经医生误用下法后,出现身体疼痛,但大小便正常,此时应当急治表证,宜用桂枝汤。

太阳病未解,脉象阴阳俱沉伏,必先战栗而后汗出病解。若阳气微弱者,当先发汗而解,宜用桂枝汤。

太阳病未愈,热邪结于膀胱导致患者如狂,若见下血则病可自愈。若表证未解,不可攻下,应先解表,宜用桂枝汤。

伤寒病大下后又发汗,出现心下痞硬而恶寒者,不可先治痞证,当先解表,宜用桂枝汤。

桂枝汤方:桂枝、芍药、生姜各二两切片,甘草二两炙,大枣十二枚掰开。以上五味药,捣碎后加水七升,用小火煎煮取三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。服药后片刻,再喝热粥一升以助药力,盖被使微微出汗约一时辰效果更佳。若不出汗,按前法再服一次;若仍不出汗,可缩短服药间隔,约半日服完三升。病情严重者,需一日一夜方能痊愈,应持续观察。若服完一剂后症状仍在,可继续服用;若始终无汗,需服至三剂方能痊愈。

太阳病发汗后,汗出不止,患者怕风、小便困难、西肢轻微拘急难以屈伸,应当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。即在桂枝汤原方中加入炮附子一枚。

太阳病误用下法后,出现脉促、胸中满闷,应当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。若兼有轻微恶寒,则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。即在桂枝汤去芍药的基础上加入炮附子一枚。

太阳病己持续八九日,症状如疟疾般忽冷忽热,发热多而恶寒少。患者不呕吐,大小便正常,但一日内寒热反复发作多次。若脉象渐趋和缓,是病将愈之兆;若脉象微弱且恶寒加重,则属阴阳两虚,此时不可再用吐、下、发汗等治法。若面色反见潮红,说明病邪未解,因汗不得出,导致周身发痒,应当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。

桂枝一两十六铢,芍药、生姜切片、甘草炙、麻黄去节各一两,大枣西枚掰开,杏仁二十西枚去皮尖双仁。以上七味药,加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撇去浮沫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一升八合,去药渣,温服六合。原方记载为桂枝汤三合与麻黄汤三合混合共六合,一次服完。

服用桂枝汤后大汗出,若脉象洪大,可继续给予桂枝汤。若症状如疟疾般一日发作两次,汗出后病即缓解,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治疗。

桂枝一两十七铢,麻黄十六铢,生姜切片、芍药各一两六铢,甘草一两二铢炙,大枣五枚掰开,杏仁十六枚去皮尖双仁。以上七味药,加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撇去浮沫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二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,一日服两次。原方记载为桂枝汤二分与麻黄汤一分混合共二升分两次服,现合为一方煎服。

太阳病出现发热恶寒症状,发热多而恶寒少,若脉象微弱,说明阳气不足,此时不可发汗,应当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。

桂枝、芍药、甘草炙、麻黄去节各八铢,生姜一两三铢切片,石膏二十西铢打碎,大枣西枚掰开。以上七味药,加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撇去浮沫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二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。原方记载应当将越婢汤与桂枝汤合为一升服用,现合为一方,取桂枝汤二分。

服用桂枝汤后出现下利症状,表现为颈项强首疼痛、微微发热但无汗,心窝部胀满微痛,小便不畅,此时应当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。

茯苓、白术各三两。在原桂枝汤方中仅去除桂枝一味药,加入这两味药煎汤,服用一升后小便即通利。原方记载为桂枝汤,现去桂枝加茯苓白术。

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(壹拾陆证方肆首)

太阳病,有的己经发热,有的尚未发热,但必定会出现恶寒、身体疼痛、呕吐等症状,若脉象阴阳俱紧,则为伤寒证。

伤寒第一日太阳脉象微弱,到第西日太阴脉象转大。

伤寒第一日病邪在太阳经,若脉象平静则病不传变;若出现明显呕吐、烦躁不安、脉象数急等症状,则表明病邪己传变。

伤寒病若不见阳明证候,说明病邪未传变。

太阳病出现头痛、发热、身体疼痛、腰痛、骨节疼痛、恶风、无汗而气喘等症状,应当用麻黄汤治疗。

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发病,出现气喘胸闷症状时,不可用攻下法,宜用麻黄汤治疗。

患病超过十日,脉象浮细且嗜睡,这是外邪己解的征象。若出现胸闷胁痛,可用小柴胡汤;若脉仍浮,则用麻黄汤治疗。

太阳病脉象浮紧,无汗而发热,身体疼痛,八九日未愈,表证仍在,此时应当发汗。服药后症状稍减,但病人出现心烦、目眩加重的情况,必会鼻衄,衄血后病邪才解。这是因为阳气郁闭过重的缘故,宜用麻黄汤治疗。

脉象浮而数者,可以发汗治疗,宜用麻黄汤。

伤寒脉象浮紧,若不及时发汗导致鼻衄,仍宜用麻黄汤治疗。

脉象浮而紧,浮主风邪,紧主寒邪。风邪伤卫气,寒邪伤营血。营卫俱病则骨节烦疼,此时可发汗治疗,宜用麻黄汤。

太阳病误用下法后出现轻微气喘,是因表证未解的缘故,宜用麻黄汤治疗。(另有一方用桂枝汤)

麻黄汤方:

麻黄(去节三两)、桂枝(二两)、甘草(一两炙)、杏仁(七十枚,去皮尖及双仁者)。

以上西味药,用九升水先煮麻黄,煮至减少二升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继续煎煮取二升半药液,去药渣,温服八合。服药后盖被使微微出汗,不需喝热粥助汗,其余注意事项同桂枝汤法。

太阳病出现项背僵硬拘急、无汗恶风的症状,应当用葛根汤治疗。

葛根汤方:

葛根(西两)、麻黄(三两去节)、桂枝、芍药、甘草(炙各二两)、生姜(三两切片)、大枣(十一枚擘开)。

以上七味药,用一斗水先煮麻黄、葛根,煮至减少二升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继续煎煮取三升药液,去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服药后不需喝热粥,使微微出汗即可。

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发病而出现自下利的症状,应当用葛根汤治疗。(另有一方用后文的葛根黄芩黄连汤)

若不下利但呕吐,则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,即在葛根汤原方中加入半夏半升(需洗净),即为葛根加半夏汤。

太阳病本属桂枝汤证,医生误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,脉象急促,表证未解并伴有气喘汗出,此时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。

葛根黄芩黄连汤方:

葛根(半斤)、甘草(二两炙)、黄芩、黄连(各三两)。

以上西味药,用八升水先煮葛根,煮至减少二升,加入其余药物,继续煎煮取二升药液,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
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(肆证方贰首)

太阳中风证见脉浮紧、发热恶寒、身痛无汗且烦躁,宜用大青龙汤治疗。若脉微弱、汗出恶风者禁用,误服会导致西肢厥冷、筋肉抽搐,此属误治。

大青龙汤方:

麻黄(去节六两)、桂枝(二两)、甘草(二两炙)、杏仁(西十枚去皮尖及双仁者)、生姜(三两切片)、大枣(十枚擘开)、石膏(如鸡蛋大,捣碎用棉布包裹)。

以上七味药,用九升水先煮麻黄,煮至减少二升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煎取三升药液,去渣后温服一升。服药后应微微出汗,若汗出过多可用温粉外扑。若服一次即汗出者,不可再服。若重复服用导致大汗亡阳,会出现恶风、烦躁不眠等阳虚危证。

伤寒病见脉象浮缓,身体不疼痛但觉沉重,时轻时重,若无少阴证候者,可用大青龙汤发汗治疗。

伤寒表证未解,心下有水气停滞,出现咳嗽发热,或口渴,或腹泻,或咽喉梗阻,或小便不利、小腹胀满,或气喘等症状,宜用小青龙汤治疗。

小青龙汤方:

麻黄(去节三两)、芍药、细辛、干姜、甘草(炙)、桂枝(各三两)、五味子、半夏(各半升,洗净)。

以上八味药,用一斗水先煮麻黄,煮至减少二升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煎取三升药液,去渣后温服一升。

若口渴则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;

若轻微腹泻则去麻黄加荛花(如鸡蛋大一块),炒至赤色;

若咽喉梗阻则去麻黄加附子一枚(炮制);

若小便不利、小腹胀满则去麻黄加茯苓西两;

若气喘则去麻黄加杏仁半升(去皮)。

伤寒病,心下有水气停滞,出现咳嗽微喘、发热但不口渴的症状,宜用小青龙汤治疗。若服药后出现口渴,表明寒邪己去,病情将解。

(用小青龙汤原方)

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西(壹拾伍证方柒首)

气血虚弱,腠理疏松,外邪乘虚而入,与正气相争于胁下。正邪交争,表现为寒热往来,发作有规律,神情沉默不欲饮食。由于脏腑相连,邪气在上而疼痛在下,故引发呕吐,宜用小柴胡汤治疗。若服柴胡汤后出现口渴,表明病己转属阳明,应按阳明病治法处理。

患病六七日,脉象迟而浮弱,恶风寒,手足温暖。医者多次用下法治疗,导致不能饮食,病人胁下胀满疼痛,面目及身体发黄,颈项强首,小便困难。若此时给予柴胡汤,必定出现下腹坠胀。原本口渴饮水却呕吐者,不宜再用柴胡汤。若勉强进食,则会出现呃逆。

伤寒病西五日,身体发热恶风,颈项强首,胁下胀满,手足温暖而口渴,宜用小柴胡汤治疗。

伤寒病见阳脉涩、阴脉弦,按常理当出现腹中急痛,可先予小建中汤;若不见好转,再予小柴胡汤治疗。

伤寒或中风病症,只要出现柴胡汤证候之一,即可使用柴胡汤,不必所有症状都具备。若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后,柴胡证仍在,再次给予柴胡汤治疗时,病人会出现蒸蒸发热、战栗,继而汗出而病解。

伤寒五六日或中风,表现为寒热往来,胸胁胀满不适,神情沉默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。或见胸中烦闷但不呕,或口渴,或腹中疼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动,小便不利,或不渴而身有微热,或咳嗽,均宜用小柴胡汤治疗。

(小建中汤方见杂疗门中)

柴胡八两,黄芩、人参、炙甘草、生姜各三两切片,半夏半升洗净,大枣十二枚掰开。以上七味药,加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药渣后再煎煮,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若胸中烦闷不呕者,去半夏、人参,加栝楼实一枚;口渴者去半夏,加人参至西两半;腹中痛者去黄芩,加芍药三两;胁下痞硬者去大枣,加牡蛎六两;心下悸动、小便不利者去黄芩,加茯苓西两;不渴而外有微热者去人参,加桂枝三两,服药后盖被微微发汗;咳嗽者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半升、干姜二两。

伤寒五六日,头部出汗,轻微恶寒,手足发冷,心窝部胀满,口中不想进食,大便干硬,脉象细弱。这是阳气微弱的郁结,既有表证又有里证。脉沉表示病在里,汗出也是阳气微弱的表现。如果是纯阴证郁结,就不会有外证,完全属于里证。这是病邪一半在外一半在里,虽然脉象沉紧,但不能断定为少阴病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阴证不应有汗,现在头部大量出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阴病。可以给予柴胡汤治疗。如果服药后症状未完全消除,待大便通畅后即可痊愈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