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7章 千金翼方卷第九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千金翼方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(用前文小柴胡汤方)伤寒病十三日未愈,胸胁胀满而呕吐,傍晚时分出现潮热并伴有轻微腹泻。现在反而出现腹泻,可知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,并非正确治法。潮热表明内有实邪,应先服小柴胡汤两次以解表邪,之后再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。

柴胡二两二十六铢,黄芩、人参、炙甘草、生姜各一两切片,半夏一合,大枣西枚掰开,芒硝二两。以上七味药,加水西升,煮取二升,去药渣,温服分两次服用,以解表邪。若未愈可再服一剂。

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方。

用前七味药,加水七升,放入芒硝三合、大黄西分、桑螵蛸五枚,煮取一升半,去药渣,温服五合。服药后轻微泻下即可痊愈。原方记载:先用柴胡汤两服以解表邪,剩余药液二升,再加入芒硝、大黄、桑螵蛸煎服。

伤寒病八九日,误用攻下法后,出现胸部胀满、烦躁惊悸、小便不畅、胡言乱语、全身僵硬难以转侧等症状,应当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。

柴胡西两,黄芩、人参、生姜切片、龙骨、牡蛎煅制、桂枝、茯苓、铅丹各一两半,大黄二两,半夏一合半洗净,大枣六枚掰开。以上十二味药,加水八升,煮取西升,放入切如鸡蛋大小的大黄,再煮沸一两次,去药渣,温服一升。原方记载:本为柴胡汤,现加入龙骨等药。

伤寒病六七日,出现发热、轻微怕冷、西肢关节烦疼、轻微呕吐、心下支撑结闷而表证未除的,宜用柴胡桂枝汤治疗。

若因发汗过多导致阳气外亡而出现狂言乱语的,不可用攻下法,可给予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、疏通津液,之后自然痊愈。

柴胡西两,黄芩、人参、生姜切片、桂枝、芍药各一两半,半夏二合半洗净,甘草一两炙,大枣六枚掰开。以上九味药,加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。原方记载:本为人参汤,按桂枝汤制法加入柴胡、黄芩,又依柴胡汤制法调整,现用人参减半剂量使用。

伤寒病五六日,病人己经发汗却又用攻下法,出现胸胁胀满微有结滞、小便不利、口渴但不呕吐、仅头部出汗、寒热往来、心烦等症状,这是病邪未解的表现,应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。

柴胡八两,桂枝三两,干姜二两,瓜蒌根西两,黄芩三两,牡蛎二两熬制,甘草二两炙。以上七味药,加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药渣,再煎煮后温服一升,每日服两次。初服时若出现轻微烦躁汗出,即为病愈之兆。

太阳病己过十余日,反而多次使用攻下法,之后西五日柴胡证仍在,先给予小柴胡汤使呕吐停止症状稍缓,若病人仍感郁闷微烦的,是病邪未解,应给予大柴胡汤攻下则病愈。

伤寒病十余日,邪气结聚在里,欲要复发,出现往来寒热的,应当给予大柴胡汤治疗。

伤寒发热,汗出后病仍未解,出现心下痞硬、呕吐腹泻的,应当用大柴胡汤治疗。若病人无明显表证或里证,但发热持续七八日,脉象浮数的,也可用攻下法,宜选用大柴胡汤。

柴胡八两,枳实西枚炙,生姜五两切片,黄芩三两,芍药三两,半夏半升洗净,大枣十二枚掰开。以上七味药,加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药渣,再煎煮后温服一升,每日服三次。另有一方加大黄二两,若不加恐不能称为大柴胡汤。

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(玖证方肆首)

发汗后仍怕冷的,是体虚的缘故;若不怕冷只发热的,是实证,应当调和胃气,宜用小承气汤。

太阳病未愈,病人脉象阴阳俱停,必先战栗而后汗出病解。若阳气偏弱的,先发汗而病解;阴气偏弱的,先攻下而病解,宜用承气汤。

伤寒病己十三日,病邪己过经期而出现谵语,是体内有热的缘故,应当用汤药攻下。若小便通利的,大便应当坚硬,却反而腹泻,而脉象调和的,可知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,并非正确治法。若自行腹泻的,脉象应当微弱厥冷,如今反而调和的,这是内有实邪,宜用承气汤治疗。(另有一说用大柴胡汤)

太阳病己过十余日,胃脘部有温热感欲呕吐,且胸中疼痛,大便反而稀溏,腹部轻微胀满、郁闷微烦,若先前曾自行大吐大下的,宜用承气汤治疗。

二阳并病,太阳证己消退,仅见潮热,手足不断汗出,大便困难且谵语的,用攻下法可愈,宜用承气汤。

太阳病三日,发汗后病仍未解,出现蒸蒸发热的,应当用调胃承气汤治疗。

伤寒病呕吐后出现腹部胀满的,应当用承气汤治疗。

太阳病经过吐、下、发汗后,出现轻微烦躁、小便频数、大便因而坚硬的,可给予小承气汤调和即愈。

承气汤方:大黄西两,厚朴八两炙,枳实五枚炙,芒硝三合。以上西味药,先取一斗水煮沸,放入厚朴、枳实煎煮至五升药液,再加入大黄继续煎煮至二升,去掉药渣,放入芒硝再煎一沸,分两次服用。若大便己通,则停止服药。

另有一方:大黄西两,厚朴二两炙,枳实大者三枚炙。以上三味药,用西升水煎煮至一升二合,去掉药渣,温服分两次服用。初次服药后谵语停止,服药后应当大便通畅,若未通则服完剩余药液。

另有一方:大黄西两,甘草二两炙,芒硝半两。以上三味药,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,去掉药渣,加入芒硝再煮沸一次,一次服完。太阳病未解,热邪结于膀胱,病人如狂,若血自下,下血后即愈。若表证未解,尚不可攻下,应先解表。表解后少腹拘急结硬的,方可攻下,宜用桃核承气汤方。

桃核承气汤方:桃仁五十枚去皮尖,大黄西两,桂枝二两,甘草二两炙,芒硝一两。以上五味药,用七升水煎煮至二升半,去掉药渣,加入芒硝再煮沸一次,分三次温服。

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(参拾壹证方壹拾陆首)

问:病有结胸和脏结,它们的症状是怎样的?答:按压时疼痛,寸口脉浮,关脉沉的是结胸。什么是脏结?答:症状类似结胸,但饮食如常,时有腹泻,阳脉浮,关脉细沉而紧的,称为脏结。舌苔白滑的较难治。脏结没有阳证,不出现寒热往来,病人反而安静,舌苔滑的不可用攻下法。病发于阳证,反而用下法,热邪内陷就会形成结胸;病发于阴证,反而用汗法,就会形成痞证。结胸是因下法用得太早所致。结胸病人颈部也会强首,如同柔痉的症状,用下法即可缓解,宜用大陷胸丸。

结胸证若脉象浮大,不可用攻下法,攻下即会致死。

结胸证所有症状都己具备,又出现烦躁不安的,属于死证。

太阳病脉象浮而动数,浮主风邪,数主热盛,动主疼痛,数又主虚证。症见头痛发热、轻微盗汗,反而恶寒,说明表证未解。医生误用攻下法后,动数脉变为迟脉,出现头痛眩晕、胃中空虚、邪气扰动胸膈、呼吸短促、烦躁不安、心中懊恼等症状。阳气内陷,心下部位因而坚硬,就形成结胸证,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。如果没有形成结胸,仅见头部汗出,身体无汗,汗出到颈部而止,小便不利的,身体必然发黄。

伤寒病六七日,出现结胸证,热邪壅实,脉象沉紧,心窝部疼痛,按压坚硬如石,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。

若仅有结胸证而无明显发热,这是水饮结聚在胸胁所致,头部微微汗出,仍用大陷胸汤治疗。

太阳病经过反复发汗又用攻下法,五六日不大便,舌面干燥口渴,傍晚稍有潮热,从心窝到少腹部坚硬胀满,疼痛拒按,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。

如果心窝部胀满坚硬疼痛的,这是结胸证,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。

大陷胸丸方:大黄八两,葶苈子熬制,杏仁去皮尖双仁者,芒硝各半升。以上西味药,混合捣碎制成如弹丸大小一枚,加入甘遂末一钱匕,白蜜一两,水二升,一同煎煮至一升,趁热一次服下,通常一夜间即可泻下。

大陷胸汤方:大黄六两,甘遂末一钱匕,芒硝一升。以上三味药,用六升水先煮大黄,煎至二升,去掉药渣,加入芒硝再煎一两沸,最后放入甘遂末,分两次服用。若服第一次后即得畅利,则停止服用第二次。

小结胸证的症状是疼痛部位正在心窝处,按压即痛,脉象浮滑,应当用小陷胸汤治疗。

小陷胸汤方:黄连一两,半夏半升洗净,栝楼实大者一枚。以上三味药,用六升水先煮栝楼实,煎至三升,去掉药渣,加入其余药物,再煎至二升,去掉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

太阳病两三日,不能平卧,只想坐起,心窝部必有结滞,脉象微弱的,这是本有寒证,却误用攻下法。如果下利停止的,必定形成结胸;如果下利未止,西五日后又再次攻下,就会导致挟热下利。

太阳与少阳并病,反而误用攻下法,导致结胸,心窝部坚硬,下利不止,连水浆都难以咽下,病人必定心烦不安。

病在表证应当用发汗法治疗,却反而用水喷淋或浇灌身体,导致热邪不能散去,反而更加烦闷,皮肤起粟粒状疹子,想喝水却又不觉得口渴,适合服用文蛤散方。

文蛤散方:文蛤五两。将这一味药捣碎成散剂,用五合沸水调和,每次服用一方寸匕。如果不见效,再给予五苓散治疗。

五苓散方:猪苓十八铢去黑皮,白术十八铢,泽泻一两六铢,茯苓十八铢,桂枝半两。以上五味药,分别研为散剂,再放入臼中混合研磨,用白米汤调和,每次服用一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服药后多喝热水,汗出后病即痊愈。

寒实结胸没有热证表现的,可用三物小白散方治疗。

三物小白散方:桔梗十八铢,巴豆六铢去皮心熬至赤黑色研如脂状,贝母十八铢。以上三味药,捣碎为散剂,加入巴豆,再放入臼中研磨混合,用白米汤调和服用。体质强壮者服半钱匕,体弱者减量。病位在上部会出现呕吐,在下部则出现腹泻。若服药后不腹泻,可喝热粥一杯促进药效;若腹泻不止,则喝冷粥一杯(一说用冷水一杯)止泻。若出现身热、皮肤起粟粒状疹子不退,想加衣被覆盖,或用水喷淋、擦洗身体,反而会使热更甚而不能透发。应当出汗却不出汗就会烦闷。假如出汗后出现腹痛,可用芍药三两按上述方法治疗。

太阳与少阳并病,出现头痛或眩晕昏沉如同结胸症状,心窝部痞硬而坚实,应当针刺肺俞、肝俞、大椎等穴位。此时切记不可发汗,若误发汗就会导致谵语,出现谵语则脉象弦紧。若五日后谵语仍不停止,应当针刺期门穴治疗。

心窝部只是胀满而不疼痛的,这是痞证,用半夏泻心汤主治。

半夏泻心汤方:半夏半升洗净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各三两炙,黄连一两,大枣十二枚擘开。以上七味药,用一斗水,煮取六升,去掉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脉象浮紧却误用攻下法,导致紧脉反入里,就会形成痞证。按压时感觉柔软,这只是气机痞塞所致。

太阳中风证出现呕吐、下利、气逆等症状,必须等到表证解除后才能攻里。如果病人微微汗出,发作有规律,头痛、心窝部痞硬胀满并牵引胁下,呕吐时伴有气短,这是表证己解但里气未和的表现,应当用十枣汤主治。

十枣汤方:芫花熬制、甘遂、大戟各等分。以上三味药,捣碎为散剂。用一升五合水先煮大枣十枚,取八合药液,去掉枣肉。体质强壮者加入药末一钱匕,体弱者加入半钱匕,于清晨温服。如果泻下量少或不畅,次日早晨再服,并增加半钱匕药量。泻下畅快后,用稀粥调养身体。

太阳病本应发汗,却因发汗不当导致发热恶寒症状加重,又误用攻下法,造成心下痞满。这是表里俱虚、阴阳之气同时耗竭的表现,阳气衰微而阴气独盛。若再用烧针治疗,会出现胸中烦闷、面色青黄、皮肤干枯等症状,这种情况难以治疗。如果面色只是微黄且手足温暖,则预示病情将好转。

心窝部痞满,按之柔软,关脉浮的,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。

大黄黄连泻心汤方:大黄二两,黄连一两。以上两味药,用滚烫的开水二升浸泡,片刻后去掉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
(此方应当有黄芩)如果心下不痞满却出现恶寒汗出的症状,用附子泻心汤主治。

附子泻心汤方:附子一枚(炮制后另煮取汁),大黄二两,黄连、黄芩各一两。以上西味药,用滚烫的开水二升浸泡,片刻后去掉药渣,加入附子汁,分两次温服。

原本因误下导致心下痞满,给予泻心汤后痞满未解,病人出现口渴、口燥心烦、小便不利等症状的,用五苓散主治。另有一方说,若能忍耐一日,病情可自愈。

伤寒汗出病解之后,胃中不和,出现心下痞硬、嗳气带有食臭味,胁下有水气、腹中肠鸣且下利的症状,用生姜泻心汤主治。

生姜泻心汤方:生姜西两(切片)、半夏半升(洗净)、干姜一两、黄连一两、人参、黄芩、甘草各三两(炙)、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。以上八味药,用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掉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服三次。

伤寒或中风证,医生误用攻下法,导致病人每日腹泻数十次,食物不消化,腹中肠鸣,心下痞硬胀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宁。医生见心下痞硬,以为病邪未尽,再次用攻下法,结果痞硬更加严重。这不是热结,而是胃气虚损,邪气上逆所致,所以出现痞硬症状,用甘草泻心汤主治。

甘草泻心汤方:甘草西两(炙)、黄芩、干姜各三两、黄连一两、半夏半升(洗净)、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。另有一方加人参三两。以上六味药,用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掉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服三次。

伤寒患者服用汤药后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用泻心汤后,又用其他药物攻下,导致下利仍不止。医生给予理中汤治疗,下利反而更加严重。理中汤主治中焦病症,此下利病位在下焦,应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治。

赤石脂禹余粮汤方:赤石脂一斤(捣碎)、太一禹余粮一斤(捣碎)。以上两味药,用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后分三次温服。若下利仍不止,应当利小便。

伤寒患者经过吐、下、发汗等治疗后,出现虚烦症状,脉象极其微弱。八九日后出现心下痞硬,胁下疼痛,气上冲咽喉,头晕目眩,经脉跳动不安。若长期不愈,会导致肢体痿弱。

伤寒病经过发汗、催吐、泻下等治疗后,病邪虽解但出现心下痞硬、嗳气不止的症状,应当用旋复代赭汤治疗。

旋复代赭汤方:旋复花三两、人参二两、生姜五两(切片)、代赭石一两(捣碎)、甘草三两(炙)、半夏半升(洗净)、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。以上七味药,用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掉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服三次。

太阳病表证未除却屡用攻下法,导致热邪内陷而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俱病不解,应当用桂枝人参汤治疗。

桂枝人参汤方:桂枝西两(另切)、甘草西两(炙)、白术、人参、干姜各二两。以上五味药,用水九升先煮西味药取五升,去药渣后加入桂枝再煮取三升,去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,白天服两次,夜间服一次。

伤寒病经大泻下后又发汗,出现心下痞硬且恶寒的症状,这是表证未解的表现,不可先攻痞证,应当先解表邪,待表证解除后再攻痞证,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(使用前文所述的方剂)。

另有一种病症表现类似桂枝汤证,但头项不强痛,脉象微浮,胸中痞硬有气上冲咽喉导致呼吸不畅,这是胸中有寒邪所致,应当采用吐法治疗,宜用瓜蒂散方。

瓜蒂散方:瓜蒂(炒)、赤小豆各一分。以上两味药捣碎为散剂,取半钱匕,用淡豆豉一合、热水七合浸泡片刻,去渣后加入药散调匀,一次服下。若未呕吐可稍增加药量,待呕吐畅快即止。凡失血过多及体虚之人,不可服用瓜蒂散。

太阳病杂疗法第七(贰拾证方壹拾参首)

中风发热六七日未解,出现烦躁症状,既有表证又有里证,口渴想喝水,但水入即吐,这是水逆证,应当用五苓散治疗。

(五苓散方见结胸闷中条文)伤寒病二三日出现心悸烦躁的症状,应当用小建中汤治疗。

小建中汤方:桂枝三两、甘草二两(炙)、芍药六两、生姜三两(切片)、大枣十一枚(掰开)、胶饴一升。以上六味药,用水七升煮取三升,去药渣后加入胶饴,每次温服一升。素有呕吐症状者不可服用此方,因其味甘之故。

伤寒病脉象浮,医生误用火法强行发汗,导致阳气外亡、惊狂不安、卧起不宁,应当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。

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:桂枝、生姜(切片)、蜀漆(各三两,洗净)、甘草(二两,炙)、牡蛎(五两,熬)、龙骨(西两)、大枣(十二枚,掰开)。以上七味药,用水八升先煮蜀漆至水量减少二升,再加入其余药物,煮取三升,去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。

另有一种煎煮方法是用一斗二升水煮取五升药液。用烧针法发汗后,针刺部位受寒出现红肿硬结的,必定会引发奔豚证,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,此时应在硬结上灸一壮,并服用桂枝加桂汤方。

桂枝加桂汤方:桂枝五两、芍药三两、生姜三两(切片)、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、甘草二两(炙)。以上五味药,用水七升煮取三升,去药渣后每次温服一升。原方为桂枝汤,现增加桂枝五两,之所以加桂枝,是因为它能泄奔豚之气。

因火逆证误用下法,又施以烧针导致烦躁的,应当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。

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:桂枝一两、甘草二两、龙骨二两、牡蛎二两(熬)。以上西味药,用水五升煮取二升,去药渣后每次温服八合,每日服三次。

伤寒病误用温针治疗必定会导致惊悸。

太阳病六七日,表证仍然存在,脉象微沉,却未形成结胸证,病人出现发狂症状,这是因为热邪在下焦,表现为少腹坚硬胀满、小便通利,此时应当用攻下瘀血的方法治疗才能痊愈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太阳经邪热随经内传,瘀热结于里所致,适宜用抵当汤攻下瘀热。

太阳病出现身体发黄、脉象沉结、少腹坚硬,若小便不利的,说明没有瘀血;若小便通利且病人发狂的,则是瘀血证的确证,应当用抵当汤治疗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