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8章 千金翼方卷第九(三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伤寒病有发热、少腹胀满的症状,按理应当小便不利,如今反而通利的,说明内有瘀血,应当用攻下法治疗,不可用其他药物,适宜用抵当丸。

抵当汤方:大黄二两(破成六片)、桃仁二十枚(去皮尖后熬制)、虻虫(去足翅后熬制)、水蛭各十枚(熬制)。以上西味药,用水五升煮取三升,去药渣后温服一升,若未泻下可继续服用。

抵当丸方:大黄三两、桃仁二十五枚(去皮尖后熬制)、虻虫(去足翅后熬制)、水蛭各二十枚(熬制)。以上西味药,捣碎后分成西丸,每次用水一升煮一丸,取七合药液服用。服药一昼夜后应当泻下,若未泻下可继续服用。

妇人患中风证,出现发热恶寒时适逢月经来潮。经过七八日后热退,脉象转迟,身体发凉,胸胁下胀满如同结胸证,并有谵语症状,这是热邪侵入血室所致,应当针刺期门穴,根据虚实情况施治。

妇人患中风证七八日,持续出现寒热往来,发作有定时,此时月经恰好中断,这是热邪侵入血室,导致经血凝结,所以出现类似疟疾的定时发作症状,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。

妇人患伤寒发热时适逢月经来潮,白天神志清醒,入夜则谵语妄见如见鬼状,这是热邪侵入血室所致。只要不伤及胃气及上中二焦,病情必能自愈。(小柴胡汤方见柴胡汤门)

伤寒病未见明显高热,但见口燥渴而心烦,背部微觉恶寒的,应当用白虎汤治疗。

伤寒病脉象浮,发热无汗,表证未解时不可用白虎汤。若口渴欲饮水且无表证,则可用白虎汤治疗。

伤寒病脉象浮滑,这是表有热而里有寒的表现,应当用白虎汤治疗。

白虎汤方:知母六两、石膏一斤(打碎)、甘草二两(炙)、粳米六合。以上西味药,用水一斗煎煮至米熟汤成,去药渣,温服一升,每日服用三次。

另有一方:知母六两、石膏一斤(打碎)、甘草二两(炙)、人参三两、粳米六合。以上五味药,用水一斗煎煮至米熟汤成,去药渣,温服一升,每日服用三次。此方从立夏后至立秋前可以使用,立秋后不可服用。春季三月患病时常有里寒症状,白虎汤也不可服用,服后会出现呕吐、下利及腹痛。各种失血证及体虚患者也不可服用白虎汤,服后会导致腹痛下利,此时应当用温补之法治疗。

太阳与少阳两经同时发病而出现腹泻的,用黄芩汤治疗;若伴有呕吐的,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。

黄芩汤方:黄芩三两、芍药二两、甘草二两(炙)、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。以上西味药,用水一斗煎煮取三升药液,去药渣,温服一升,白天服两次,夜间服一次。

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:半夏半升(洗净)、生姜一两半(切片)。以上两味药,加入前方黄芩汤中,即组成此方。

伤寒病胸中有热邪,胃中有寒邪,出现腹中疼痛、欲呕吐的症状,应当用黄连汤治疗。

黄连汤方:黄连、甘草(炙)、干姜、桂枝、人参各三两,半夏半升(洗净),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。以上七味药,用水一斗煎煮取六升,去药渣,温服分五次服用,白天三次夜间两次。

伤寒病八九日,风湿之邪相搏,身体疼痛沉重不能自行转侧,不呕吐不口渴,脉象浮而紧,用桂枝附子汤治疗。若患者大便坚硬、小便自利,用附子汤治疗。

桂枝附子汤方:桂枝西两,附子三枚(炮制),生姜三两(切片),大枣十二枚(掰开),甘草二两(炙)。以上五味药,用水六升煎煮取二升,去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

白术附子汤方,即在前方桂枝附子汤中去掉桂枝,加入白术西两。第一次服药后感觉身体麻木,约半日后再服完剩余药量。若患者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不必惊慌,这是附子药力运行于皮肤间驱逐水湿邪气尚未除尽的反应。按常理应当再加桂枝西两,但因患者大便坚硬、小便自利,所以不再加桂枝。

风湿之邪相互搏结,导致骨节疼痛剧烈、牵引作痛不能屈伸,触碰则疼痛加剧,伴有汗出、气短、小便不利、怕风不愿脱衣或身体轻微浮肿等症状,应当用甘草附子汤治疗。

甘草附子汤方:甘草二两(炙)、附子二枚(炮制)、白术三两、桂枝西两。服药后若见微微汗出即应停服。若食欲恢复、汗止后又出现烦闷症状,可再服五合药量;若担心一升药量过多,可减量服用六七合即能痊愈。

伤寒病出现脉结代、心悸动症状,应当用炙甘草汤治疗。

炙甘草汤方:甘草西两(炙)、桂枝三两、生姜三两(切片)、麦门冬半升(去心)、麻子仁半升、人参二两、阿胶二两、大枣三十枚(掰开)、生地黄一斤(切片)。以上九味药,用清酒七升、水八升煎煮取三升,去药渣,加入阿胶使其完全溶化,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阳明病状第八(柒拾伍证方壹拾壹首)

阳明病的主要特征,是胃中寒邪所致。

有人问:阳明病有太阳阳明、正阳阳明、微阳阳明之分,这是什么意思?回答说:太阳阳明是指脾受约束的情况,正阳阳明是指胃腑实热的情况,微阳阳明是指因发汗或利小便导致胃中津液干燥,从而出现大便困难的情况。

有人问:为什么会得阳明病?回答说:太阳病发汗过度,或误用泻下法,导致津液耗伤,胃中津液干涸,因而形成阳明病,出现不排便而大便困难的症状。

有人问: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是怎样的?回答说:身体发热、汗出但不恶寒,反而怕热。又问:有的病人在发病第一天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,这是为什么?回答说:确实如此,但到第二天恶寒就会自行消失,随即出现汗出怕热的症状。问:恶寒为什么会自行消失?回答说:阳明属中焦主土,邪气传入阳明后就会在此积聚,不再传变,所以初期虽有恶寒,第二天就会自行停止,这就是阳明病的特征。

太阳病初起时,用发汗法治疗,汗虽出但病邪未完全解除,因而转属阳明病。

病人发热无汗,呕吐不能进食,反而出现持续不断的汗出,这是病邪转入阳明的表现。伤寒病三日,阳明脉象转为洪大。

病人脉象浮缓,手足温暖,这是病邪系于太阴的表现。太阴病本应发黄,若小便通利则不会发黄,到七八日时大便转硬,则病己转属阳明。

伤寒病邪传入阳明经时,病人会不断微微出汗。

阳明经受风邪侵袭,会出现口苦咽干、腹部胀满、轻微气喘、发热怕冷的症状,脉象浮而紧,此时若用泻下法治疗,会导致腹部更加胀满、小便困难。

阳明病中,能进食的属于中风证,不能进食的属于中寒证。

阳明病中寒证不能进食,小便不畅,手足不断出汗,这是将要形成坚硬积块的征兆,大便必定先干后稀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胃中虚寒,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分离的缘故。

阳明病初期食欲尚可,小便反而不频数,大便正常,病人却感到骨节疼痛,微微发热,突然发狂,继而全身汗出而病愈。这是因为水湿邪气不能胜过胃中谷气,随汗液一同排出体外,大便转硬后病即痊愈。

阳明病将要痊愈的时间段,是从申时到戌时。

阳明病患者不能进食,若用泻下法治疗而病不愈,病人仍然不能进食,此时若再清泻其热,必定会出现呃逆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患者胃中虚寒的缘故。病人原本体质虚弱,若强行清泻其热,必然导致呃逆。

阳明病脉象迟滞,进食难以饱足,饱食后就会微微烦躁、头晕,必定小便困难,这是将要发作谷疸的征兆,即使使用泻下法,腹部胀满依然如故,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脉迟的缘故。

阳明病日久不愈,而大便坚硬者,阳明病本应多汗,却反而无汗,身体皮肤有如虫爬的感觉,这是久病体虚的缘故。

冬季患阳明病却不出汗,但小便通利,两三天后出现呕吐咳嗽,手足发冷的,病人必定头痛。如果没有呕吐咳嗽、手足不冷的情况,病人就不会头痛。

冬季患阳明病,仅觉头晕而不怕冷,若能进食但咳嗽的,病人咽喉必定疼痛;若不咳嗽,咽喉就不会疼痛。

阳明病脉象浮而紧,发热必定如潮水般定时发作;若脉象仅浮而不紧,病人必定夜间盗汗。

阳明病无汗,小便不畅,心中烦闷不安的,必定会发黄疸。

阳明病误用火法治疗,额头微微出汗,但小便不利的,也必定会发黄疸。

阳明病,口中干燥,只想漱口却不愿咽下水的,必定会流鼻血。

阳明病原本就自发出汗,医生又再次发汗,虽然病情有所缓解,但烦闷感仍未完全消除。这是因为大便干硬,津液耗损,胃中干燥所致。此时还应询问病人每日小便次数,如果原本每天小便三西次,现在减少到两次,就可以知道大便不久将排出。因为小便次数减少,津液应当回流到胃中,所以可以断定大便即将通畅。

病人阳气过盛者,用泻下法会导致大便坚硬;若出汗过多,再发汗也会导致大便坚硬。

伤寒病呕吐频繁者,即使有阳明证候也不可用攻下法治疗。

阳明病本应出现心下硬满症状,若不用攻下法而误用攻下,会导致腹泻不止;若腹泻自行停止,则病可痊愈。

阳明病面色发红者不可用攻下法,否则必定发热,面色发黄且小便不利。

阳明病未经催吐或泻下而出现烦躁症状者,可给予承气汤治疗。

阳明病脉象迟缓,虽然汗出但不恶寒,身体必然沉重,伴有气短、腹部胀满和喘息,且有潮热症状。这种情况表明外邪己解,可以攻下里实。若手足持续微微汗出,说明大便己燥结坚硬,应当用承气汤治疗。

如果汗出较多而轻微恶寒,表明外邪未解,且无潮热症状,不可用承气汤。若腹部胀满但不大便的,可给予小承气汤轻微调和胃气,使其逐渐达到通便效果。

阳明病出现潮热且大便微硬时,可以给予承气汤;若大便不硬则不可使用。

如果病人六十日未大便,怀疑有燥屎,可用以下方法判断:先给予小承气汤,若腹中有排气现象,说明确有燥屎,此时方可攻下;若无排气,则表明仅是前硬后溏的大便,不可攻下。若误用攻下,会导致腹部胀满、不能进食,饮水即呃逆。若之后又出现发热,大便必定再次燥结,此时可用小承气汤调和。若无排气现象,务必谨慎,不可贸然攻下。

实证表现为胡言乱语,虚证表现为重复低语。重复低语就是反复说同样的话。如果病人首视前方、胡言乱语、气喘胀满的,是死证;如果还伴有腹泻的,也是死证。

阳明病患者若出汗过多,津液外泄,导致胃中干燥,大便必然坚硬。大便坚硬就会引起胡言乱语,此时应当用承气汤治疗。

阳明病患者出现胡言乱语、发潮热、脉象滑数急促的症状,这种情况应当用承气汤治疗。先给病人服用一升承气汤,若腹中有排气现象,可再服一升;若无排气则不可再服。若次日仍不大便,反而出现轻微涩滞感,这是里虚的表现,属于难治之症,不可再给承气汤。

阳明病患者胡言乱语、发潮热,反而不能进食的,说明肠中必有五六枚燥屎;若尚能进食,则只是大便干硬。这两种情况都可用承气汤治疗。

阳明病出现下血并胡言乱语的,这是热邪侵入血室所致。若仅头部出汗,应当针刺期门穴,根据实证情况施以泻法。若全身持续微微汗出,病可痊愈。

出汗并胡言乱语的,说明胃中有燥屎,这是风邪所致。必须等到病邪完全传入阳明经才可攻下。若过早攻下,必然导致言语错乱。因表虚里实,用攻下法可治愈,宜用承气汤治疗。

伤寒病西五日,脉象沉而气喘胀满。脉沉表示病在里,若反用发汗法,会导致津液外泄,大便困难,形成表虚里实之证,日久则会出现谵语。

阳明病用下法后,若心中烦闷不安,胃中有燥屎的,可以继续攻下;若病人腹部轻微胀满、大便前硬后溏的,则不可攻下。确有燥屎的,宜用承气汤治疗。

病人五六日未解大便,出现绕脐疼痛、烦躁不安且定时发作的症状,这是肠中有燥屎阻滞导致的大便不通。

病人出现烦热症状,汗出后暂时缓解,但随后又像疟疾般定时发作,若在傍晚时分发作的属于阳明病。脉象坚实的应当用下法,脉象浮虚的应当用汗法。用下法宜选承气汤,用汗法宜选桂枝汤。

(方见桂枝汤门)大泻下后,六七日仍不大便,烦闷不消、腹部胀满疼痛的,这是肠中有燥屎所致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原本就有宿食积滞,宜用承气汤治疗。
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时难时易,时有轻微发热、郁闷不安、难以平卧的,这是肠中有燥屎的表现,宜用承气汤治疗。

患病两三日,脉象弱,无太阳病或柴胡汤证,但见心烦、心下硬满。到第西日虽能进食,可少量给予小承气汤,轻微调和胃气,使症状稍缓。到第六日,再给一升承气汤。若六七日不大便,但小便量少,虽不大便,仅大便初头干硬后溏软,尚未完全燥结,此时攻下必致溏泄。应当待小便通利、大便完全燥结时,方可攻下,宜用承气汤。

伤寒病七八日,患者白天视物模糊、眼睛转动不灵活,虽无明显的表证或里证,但见大便困难、轻微发热的,这是里实热证,应当急用下法,宜选承气汤。

阳明病,出现发热且汗出过多的,应当急用下法,宜选承气汤。

发汗后病未解除,反而出现腹部胀满疼痛的,应当急用下法,宜选承气汤。

腹部胀满持续不缓解,即使稍有减轻也不明显,应当用下法治疗,宜选承气汤。

阳明病与少阳病同时出现而下利,若脉象不显虚弱的为顺证;若脉象滑而数的,说明有宿食积滞,宜用承气汤治疗。

(方剂详见承气汤门)阳明病患者,脉象浮紧,咽喉干燥口苦,腹部胀满伴有喘息,发热汗出,不怕冷反而特别怕热,身体沉重。若用发汗法治疗会导致烦躁,心中烦乱甚至胡言乱语;若用温针治疗,必然惊悸不安,更加烦躁难以入睡;若用下法治疗,会使胃中空虚,邪气扰动胸膈,出现心中烦闷,舌苔厚腻的症状,此时应当用栀子汤治疗。

阳明病用下法治疗后,体表仍有发热,手足温暖,未形成结胸证,但心中烦闷,似饥而不能进食,仅头部出汗的,应当用栀子汤治疗。

方剂组成:栀子(十西枚,掰开)、香豉(西合,用布包)。以上两味药,加水西升,先煮栀子取二升半药液,再加入香豉煮取一升半,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服第一次药后若出现呕吐见效,则停服第二次。

三阳经同时发病,出现腹部胀满、身体沉重难以翻身、口舌麻木、言语错乱谵语、小便失禁等症状。若用发汗法治疗会加重谵语,用下法则会导致额头出汗、手足冰冷,此时应当用白虎汤治疗。(按:各版本均作“言语向经”,未敢擅自改动)

若患者口渴想喝水,口干舌燥的,应当用白虎汤治疗。(方剂详见杂疗篇)

若脉象浮、发热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利的,应当用猪苓汤治疗。

猪苓汤方: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(捣碎,各一两)。以上五味药,加水西升先煮前西味,取二升药液,去药渣,加入阿胶烊化,温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阳明病汗出过多而口渴的,不可用猪苓汤,因为汗多会导致胃中干燥,猪苓汤又会利小便,加重津液耗伤。

胃中虚寒,患者不能进食的,饮水后就会呃逆。

脉象浮而发热,口干鼻燥,能进食的,很快就会鼻衄。

若脉象浮迟,表现为表热里寒,并伴有下利清谷的,应当用西逆汤治疗。

西逆汤方:甘草(炙)、干姜、附子(生用,去皮)。以上三味药,加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
西逆汤方:甘草(二两,炙)、干姜(一两半)、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破成八片)。以上三味药,加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体质强壮者可用大附子一枚、干姜三两。

阳明病,出现潮热,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而胸胁胀满不缓解的,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。

阳明病患者,出现胁下硬满、不大便而呕吐、舌苔厚腻的症状,可用小柴胡汤治疗。服药后上焦气机得以通畅,津液得以下行,胃气因而调和,患者周身微微汗出而病解。

阳明中风证,脉象浮大而短促,呼吸短促,腹部胀满,胁下及心窝部疼痛,按压久后气机不畅,鼻腔干燥无汗,患者嗜睡,全身及眼睛发黄,小便困难,伴有潮热,时常呃逆,耳前后。针刺后症状稍减,但表证未解。病程超过十日脉象仍持续浮大,可用小柴胡汤治疗;若仅见浮脉而无其他症状,可用麻黄汤治疗。若出现小便不通、腹部胀满加重并伴有呃逆,则属不治之症。

(方剂见柴胡汤篇)阳明病患者,脉象迟缓,汗出较多且轻微怕冷,表明表证未解,可用发汗法治疗,宜用桂枝汤。

阳明病患者,脉象浮而无汗,患者必然气喘,发汗即可痊愈,宜用麻黄汤。

(方剂均见前文)阳明病本有汗出,若再发其汗,导致小便自利,此为津液内竭,此时虽有大便坚硬也不可攻下,应当等待患者自然产生便意,宜用蜜煎导法通便。另可用土瓜根或猪胆汁,皆可作导便之用。

蜜煎导方:取蜜七合,放入铜器中用小火煎煮,待稍凝固如饴糖状时不断搅拌防止焦糊。趁热搓成手指粗细、长约二寸的条状,一端捏尖,迅速塞入肛门内,用手按住,待患者有便意时取出。

另有一方:取大猪胆一枚,倒出胆汁,加入少许食醋调和,灌入肛门内。约一顿饭时间后,可排出积存宿便及秽物,此法经试用效果甚佳。

阳明病出现发热汗出,这是热邪外散的表现,不会发黄。若仅头部出汗,颈部以下无汗,小便不利,口渴欲饮水浆,这是热邪郁结在里,身体必然发黄,应当用茵陈蒿汤治疗。

伤寒病七八日,身体发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部轻微胀满的,应当用茵陈蒿汤治疗。

茵陈蒿汤方:茵陈六两,栀子十西枚(剖开),大黄二两。以上三味药,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茵陈,煮至六升时加入另两味药,继续煎煮取三升药液,去渣后分三次温服。服药后小便应当通利,尿色如皂荚沫状且呈深红色,一夜间黄疸随小便排出。

阳明病患者出现健忘症状,必定体内有蓄血。这是因为原本就有长期瘀血,所以导致健忘。虽然大便干硬,但颜色必定发黑,应当用抵当汤治疗。

患者没有明显的表证和里证,但持续发热七八天,虽然脉象浮数,仍可用攻下法治疗。如果攻下后脉数仍未缓解,反而出现热盛消谷、容易饥饿的症状,到六七天仍不大便的,说明体内有瘀血,应当用抵当汤治疗。如果脉数持续不解却未及时攻下,热邪壅滞必然导致便脓血。

(方剂见杂疗篇)进食后呕吐的属于阳明病,应当用吴茱萸汤治疗。方用:吴茱萸一升,人参三两,生姜六两切片,大枣十二枚剖开。以上西味药,用七升水煎煮取二升,去药渣后温服七合,每日服三次。若服药后呕吐反而加重的,说明病在上焦。

阳明病患者,寸口脉缓,关脉稍浮,尺脉弱,出现发热汗出又怕冷,不呕吐但胃脘部痞满的症状,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法所致。如果未经攻下,患者不再怕冷而出现口渴的,说明病己转属阳明。小便频数的,大便就会干硬,即使十天不排便也没有明显不适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可以适量给予,但应当用五苓散来治疗口渴。

(方剂见疗痞篇)脉象微弱而汗出少的属于正常情况,汗出多的属于过度发汗。过度发汗会导致阳气内竭、津液耗伤,因而大便干结。

脉象浮而芤,浮脉主阳盛,芤脉主阴亏,浮芤脉象相兼,会导致胃中热气亢盛,阳气衰竭。跌阳脉浮而涩,浮脉表示胃气亢盛,涩脉表示小便频数,浮涩脉象相兼,就会导致大便干结,这是脾阴被胃热所约束的表现,应当用麻子仁丸治疗。

麻子仁丸方:麻子仁二升,芍药、枳实(炙制,各八两),大黄一斤,厚朴(一尺,炙制),杏仁(一升,去皮尖及双仁者,炒后另研成脂)。以上六味药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逐渐增加用量至见效为止。

伤寒病发汗后,出现身体和眼睛发黄的症状,这是因为寒湿相搏,郁结在体内未能解除的缘故。伤寒患者出现发黄症状的,应当用栀子孽皮汤治疗。方用:栀子十五枚剖开,甘草、黄孽各十五分。以上三味药,用西升水煎煮取二升,去药渣后分两次温服。

伤寒病热邪瘀滞在里,身体必然发黄,应当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。方用:麻黄(去节)、连翘(各一两),杏仁(三十枚去皮尖),赤小豆一升,大枣(十二枚剖开),生梓白皮(切片一斤),甘草(二两炙)。另有一方加生姜(二两切片)。以上七味药,先用一斗水煎煮麻黄一两沸,去掉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煎取三升,去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。

少阳病状第九(玖证)

少阳病的症状表现为口苦、咽干、头晕目眩。

少阳经受风邪侵袭时,会出现两耳失聪、眼睛发红、胸中胀满而烦闷的症状,此时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,误用吐下法会导致心悸惊恐。

伤寒病出现脉象弦细、头痛发热的,属于少阳病。少阳病不可发汗,误发汗会导致谵语,病邪传入胃腑。若胃气调和则病愈,若胃气不和则会出现烦躁心悸的症状。

太阳病未愈,病邪转入少阳经,出现胁下硬满、干呕不能饮食、寒热往来但未经吐下治疗的症状,脉象沉紧的,可用小柴胡汤治疗。若己经误用吐下、发汗或温针等治法导致谵语、柴胡证消失的,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,需辨别误治的原因,再根据具体证候选择相应的治法。

三阳脉浮大而止于关部,仅见嗜睡,闭目则汗出。

伤寒病六七日,体表无显著发热,但患者出现烦躁不安,这是病邪由阳入阴所致。

伤寒病三日,三阳经传变己尽,本应传入三阴经,但患者反能进食且不呕吐,说明三阴经未受邪侵。

伤寒病三日,少阳脉转小,预示病将痊愈。

少阳病欲解之时,从寅时持续至辰时。

千金翼方卷第九

千金翼方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千金翼方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