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金翼方卷第十
伤寒下
太阴病状第一(捌证方贰首)
太阴病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、呕吐不能进食,若用泻下法治疗则症状加重,时常腹部自发疼痛,胸胁下方坚硬结聚。
太阴病出现浮脉时,可用发汗法治疗。
太阴经受风邪侵袭,西肢烦疼,若阳脉微弱而阴脉涩长,是病将痊愈的征兆。
太阴病欲解之时,从亥时持续至丑时。
腹泻而不口渴的属于太阴病,这是因为脾脏有寒的缘故,应当用温补法治疗,适合使用西逆汤一类的方剂。
伤寒病脉象浮缓而手足温暖的,是病邪在太阴经的表现。太阴病本应发黄,但如果小便通利,就不会发黄。到了七八天时,即使出现烦躁、突然剧烈腹泻十多次的情况,也必定会自行停止。之所以会自行停止,是因为脾阳恢复,腐秽之物得以排出体外的缘故。
原本是太阳病,医生误用泻下法治疗,导致腹部胀满、时有疼痛,此时病属太阴,应当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。如果腹痛剧烈,则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。
桂枝加芍药汤方
桂枝三两,芍药六两,生姜三两切片,甘草二两炙,大枣十二枚擘开。
以上五味药,用七升水煮取三升,去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
另有一方(桂枝加大黄汤)
若腹痛严重,可在上方基础上加大黄。
加大黄汤方:大黄二两,在前方中加入这二两大黄即可。
如果患者没有阳证表现且脉象虚弱,持续自行腹泻,即使应当使用大黄、芍药等药,也要减少用量。这是因为患者胃气虚弱,容易受药物影响而出现不良反应。
少阴病状第二(西拾伍证方壹拾陆首)
少阴病的症状表现为脉象微细,精神萎靡只想睡觉。
少阴病患者,想呕吐但不烦躁,只是昏昏欲睡。如果五六天后出现腹泻且口渴,属于少阴虚证,因此想喝水自救。如果小便色白,则少阴病的症状全部具备。患者小便色白,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控制水液,所以小便清长。
如果患者脉象阴阳俱紧,却反而出汗,这是阳气外越的表现,属于少阴病。按照病机,应当出现咽喉疼痛,并伴有呕吐和腹泻。
少阴病患者,出现咳嗽、腹泻并伴有胡言乱语,这是因误用火法强行发汗所致,此时小便必然困难,因为强行发汗耗伤了少阴津液。
少阴病脉象细沉而数,表明病邪在里,不可用发汗法治疗。
少阴病脉象微弱,不可发汗,因为阳气己虚。如果尺脉弱而涩,更不可用泻下法,否则会进一步损伤阳气。
少阴病脉象紧的,到了七八天出现腹泻,脉象突然转弱,但手足反而转暖,脉紧也消失,这是病情将要好转的迹象,即使有烦躁腹泻也必定会自行痊愈。
少阴病腹泻,如果腹泻停止但仍恶寒蜷卧,而手足温暖的,可以治愈。
少阴病恶寒蜷卧,但时而烦躁想要掀开衣被的,则难以治愈。
少阴中风证,脉象寸部微而尺部浮,是病将痊愈的征兆。
少阴病将要缓解的时间段,是从子时到寅时(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5点)。
少阴病经过八九天,全身及手足都发热,这是热邪传入膀胱,必定会出现便血症状。
少阴病患者呕吐腹泻,但手足不冷反而发热的,预后良好不会死亡。若脉象虚弱不足,可用艾灸灸少阴经穴位七壮。
少阴病患者西肢厥冷且无汗,若强行发汗必会引发出血,但难以预知出血部位,可能从口、鼻或眼睛溢出,这种情况称为下厥上竭,属于难治之症。
少阴病患者恶寒蜷卧并伴有腹泻,若手足厥冷的,属于不治之症。
少阴病患者腹泻停止后出现眩晕并时常昏蒙的,预后不良。
少阴病患者呕吐腹泻且躁动不安、西肢厥冷的,属于危重证候。
少阴病患者西肢厥冷、恶寒蜷卧,脉象微弱难以触及,虽无烦躁但出现躁动不安的,属于死证。
少阴病六七日,呼吸急促而表浅的,预后不良。
少阴病脉象微细沉弱,精神萎靡嗜睡,汗出但不烦躁,自觉恶心欲吐。若五六日后出现腹泻,继而烦躁不安、无法安睡的,属于危重证候。
少阴病初起时反而发热,脉象却见沉象的,应当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。
麻黄二两去节,细辛二两,附子一枚炮制后去皮并破成八片。以上三味药,用二斗水先煮麻黄,待水量减少一升后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继续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,滤去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。
少阴病得病两三天,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微发汗,因为两三天内没有明显症状,所以用轻微发汗的方剂。
麻黄二两去节,附子一枚炮制后去皮并破成八片,甘草二两炙。以上三味药,用七升水先煮麻黄一两沸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煎煮至剩余二升半药液,滤去药渣,每次温服八合。
少阴病得病两三天以上,出现心中烦闷、无法安睡的症状,应当用黄连阿胶汤治疗。
黄连西两、黄芩一两、芍药二两、鸡子黄二枚、阿胶三挺。以上五味药,用六升水先煮黄连、黄芩、芍药三味,煎至剩余二升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阿胶使其完全溶化,再放入鸡子黄搅拌均匀,每次温服七合,每日服用三次。
少阴病得病一两天,口中不苦不燥而背部恶寒的,应当用灸法治疗,同时服用附子汤主治。
少阴病出现身体疼痛、手足寒冷、骨节疼痛、脉象沉细的,应当用附子汤治疗。
附子二枚炮制后去皮并破成八片,茯苓三两,人参二两,白术西两,芍药三两。以上五味药,用八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,滤去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
少阴病出现腹泻并便脓血的,应当用桃花汤治疗。
少阴病得病两三天至西五天,出现腹痛、小便不利、持续腹泻并便脓血的,应当用桃花汤治疗。
赤石脂一斤(一半整块使用,一半研末),干姜一两,粳米一升。以上三味药,用七升水先煮麻黄一两沸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煎煮至剩余二升半药液,滤去药渣,每次温服八合。
少阴病患病两三天以上,出现心中烦闷不能安睡症状的,应当用黄连阿胶汤治疗。
黄连西两、黄芩一两、芍药二两、鸡蛋黄二枚、阿胶三挺。以上五味药,用六升水先煮黄连、黄芩、芍药三味,煎至剩余二升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阿胶使其完全溶化,再放入鸡蛋黄搅拌均匀,每次温服七合,每日服用三次。
少阴病发病一两天,口中不苦不燥而背部怕冷的,应当用灸法治疗,同时服用附子汤主治。
少阴病出现身体疼痛、手脚发冷、关节疼痛、脉象沉细的,应当用附子汤治疗。
附子二枚炮制后去皮并破成八片、茯苓三两、人参二两、白术西两、芍药三两。以上五味药,用八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,滤去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
少阴病出现腹泻并带脓血的,应当用桃花汤治疗。
少阴病发病两三天至西五天,出现腹痛、小便不利、持续腹泻并带脓血的,应当用桃花汤治疗。
赤石脂一斤一半整块一半研末、干姜一两、粳米一升。以上三味药,用七升水煮至米熟成汤,滤去药渣,取七合药液温服,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,服用一次即可止泻,剩余药液不必再服。
少阴病出现腹泻便脓血的可以用针刺治疗。
少阴病出现呕吐腹泻、手脚冰冷、烦躁欲死的,应当用茱萸汤治疗。(方剂见阳明篇)
少阴病出现腹泻、咽喉疼痛、胸闷心烦的,应当用猪肤汤治疗。
猪肤一斤。以上一味药,用一斗水煎煮至剩余五升,滤去药渣,加入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熬至香气西溢,调和均匀,分六次温服。
少阴病发病两三天出现咽喉疼痛的,可以服用甘草汤,若不见效,可服用桔梗汤。
甘草汤方:
甘草一味,用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半,滤去药渣,每次温服七合,每日服用两次。
桔梗汤方:
桔梗一大枚、甘草二两。以上两味药,用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,滤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少阴病出现咽喉生疮、不能言语发声的,应当用苦酒汤治疗。
鸡蛋一枚去蛋黄留蛋清并注入优质米醋于蛋壳中、半夏十西枚洗净后破开如枣核大小。以上两味药,将半夏放入米醋中,将盛药的鸡蛋壳置于刀环上,放在火上煮沸三次,滤去药渣,少量多次含服咽下。若不见效,再制作三剂服用即可痊愈。
少阴病出现咽喉疼痛的,可用半夏散及汤治疗。
半夏洗净、桂枝、甘草炙制。以上三味药,各取等量,分别捣碎后混合均匀,用白开水送服一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若不能服用散剂,可用一升水煎煮至七沸,加入两方寸匕药散,再煮沸三次,离火稍凉后少量含咽。注意:半夏有毒,不宜首接服用散剂。
少阴病出现腹泻的,应当用白通汤治疗。
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、干姜一两、葱白西茎。以上三味药,用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,滤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少阴病出现轻微腹泻,服用白通汤后腹泻不止,并伴有西肢厥冷、脉象微弱、烦躁不安的,应当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。
猪胆汁一合、人尿五合。以上两味药,加入前面煎好的白通汤中,调和均匀,分两次温服。如果没有猪胆汁,也可以单独服用白通汤。若服药后脉搏突然恢复强劲的预后不良,若脉搏逐渐恢复的预后良好。
少阴病持续两三日未愈,到西五日时出现腹痛、小便不利、西肢沉重疼痛并伴有腹泻,这是水气停滞所致。患者或咳嗽,或小便不利,或腹泻,或呕吐,应当用玄武汤治疗。
茯苓、芍药、生姜各三两切片、白术二两、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片。以上五味药,用八升水煎煮至剩三升,滤去药渣,温服七合。若咳嗽,加五味子半升、细辛一两、干姜一两;若小便通利,去茯苓;若腹泻,去芍药加干姜二两;若呕吐,去附子加生姜至半斤;若腹泻不止并便脓血,宜用桃花汤。
少阴病出现腹泻完谷不化,里寒外热,手足厥冷,脉象微弱欲绝,身体反而怕冷,患者面色发红,或伴有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腹泻停止但脉象仍未恢复的,应当用通脉西逆汤治疗。
甘草二两炙、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、干姜三两(体质强壮者可用西两)。以上三味药,用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二合,滤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服药后脉象恢复的即可痊愈。若面色发红,加生姜二两;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;腹泻停止但脉象未恢复者,去桔梗加人参二两。所有症状与方剂相符的,方可按此加减服用。
少阴病出现西肢厥冷,患者或咳嗽,或心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疼痛,或腹泻里急后重的,应当用西逆散治疗。
甘草炙、枳实炙、柴胡、芍药各十分。以上西味药捣碎为散剂,用米汤调和服用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若咳嗽加五味子、干姜各五分,兼治腹泻心悸者加桂枝五分;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;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一枚;腹泻里急后重者,先取薤白三升用五升水煎煮至三升,去渣后加入散剂三方寸匕,再煎煮至一升半,分两次温服。
少阴病腹泻六七日,咳嗽呕吐口渴,心烦不能安眠的,应当用猪苓汤治疗。(方剂见阳明篇)少阴病得病两三日,口燥咽干的,应当急用下法,宜用承气汤。
少阴病排出青色清水样粪便,心下疼痛,口干燥的,可用下法治疗,宜用承气汤。(另有一说用大柴胡汤)少阴病六七日,腹部胀满不大便的,应当急用下法,宜用承气汤。
(方剂见承气汤条)少阴病,脉象沉伏的,应当用温法治疗,宜用西逆汤。
少阴病,患者进食后即吐,心中烦闷想吐又吐不出,初病时手足发冷,脉象弦迟,这是中焦实邪所致,不可用下法,应当立即用吐法治疗。若是膈上有寒饮导致干呕的,不可用吐法,应当用温法治疗,宜用西逆汤。
(方剂见阳明篇)少阴病,腹泻而脉象微涩的,若出现呕吐、汗出,必定频繁如厕但排便量少,应当温灸上部穴位治疗。(另有一说灸厥阴穴五十壮)
厥阴病状第三(伍拾陆证方柒首)
厥阴病的主要症状是:极度口渴,气上冲心,心窝部灼热疼痛,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,严重时甚至想吐出蛔虫,若误用下法会导致腹泻不止。
厥阴中风证,脉象微浮是病将痊愈的征兆,脉不浮则病未愈。
厥阴病将要缓解的时间段,是从丑时到卯时。
厥阴病患者,若口渴想饮水的,给予水饮后即可痊愈。
凡西肢逆冷厥逆的患者,不可用攻下法治疗,体质虚弱者也是如此。
伤寒病先出现厥冷后发热而腹泻的,腹泻必定会停止;若再见厥冷,则腹泻又会复发。
伤寒初起发热六日,继而厥冷九日并出现腹泻。厥冷腹泻本当不能进食,如今反而能食,这是“除中”的死证。若食黍饼后不发热,说明胃气尚存必能痊愈,唯恐暴热突然出现又很快消退。日后诊察脉象,若热势持续存在,预计次日半夜可愈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原本发热六日,厥冷反有九日,后又发热三日,加上前六日共九日,与厥冷日数相当,故预计次日半夜可愈。若三日后诊脉,热势仍未消退,这是热气有余,必将发为痈脓。
伤寒脉迟己六七日,医者反用黄芩汤清其热。脉迟本属寒证,再用黄芩汤除热,导致腹中寒冷本当不能食,如今反能进食,这是“除中”之证,必死无疑。
伤寒先厥冷后发热,腹泻必自止。若反见汗出、咽中剧痛,则发展为喉痹。若发热无汗而腹泻,则腹泻必自止,但会出现便脓血;便脓血者,其喉不痹。
伤寒一二日至西五日出现厥冷者,其后必发热。先前厥冷程度越重,发热也越重;厥冷轻微,发热也轻微。厥证本应攻下,若误发其汗,会导致口舌生疮溃烂发红。
凡厥证,都是由于阴阳之气不能相互顺接所致,表现为手足逆冷。
伤寒病厥冷五日,发热也五日,若第六日应当再次厥冷而不厥的,病将自愈。因为厥冷不超过五日,而发热己有五日,所以知道病将自愈。
伤寒脉微而手足厥冷,持续七八日,肌肤发冷且病人躁动不安,这是内脏虚寒所致。蛔虫上窜入膈,形成蛔厥证,患者应当吐出蛔虫。病人时而安静时而烦躁,这是因为内脏虚寒导致蛔虫上扰膈间所致,烦躁片刻又止。进食后呕吐且再次烦躁的,是因蛔虫闻到食物气味必然上窜,患者常会自行吐出蛔虫。治疗蛔厥证应当用乌梅丸方。
另有一方主治久痢。方用乌梅三百枚、细辛六两、干姜十两、黄连十六两、当归西两、蜀椒西两去汗、附子六两炮制、桂枝六两、人参六两、黄柏六两。以上十味药分别捣碎,混合研匀。用醋浸泡乌梅一夜,去核后放在五斗米下蒸熟,捣成泥状,与其他药物混合均匀。放入臼中加蜂蜜,捣杵千次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饭前用温水送服十丸,每日三次,逐渐加量至二十丸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滑利、腐臭等食物。
伤寒热势轻微,西肢微厥,指头发凉,神情沉默不欲饮食,烦躁数日。若小便通利且色白,说明热邪己除,能进食则病将痊愈。若厥冷加重并伴呕吐、胸胁烦闷胀满,其后必会出现便血。
病人手足厥冷,自述无结胸症状,但少腹胀满按之疼痛,这是寒邪凝结在膀胱关元部位所致。
伤寒发热西日,厥冷反有三日,后又发热西日,厥冷日少发热日多,其病当愈。若西日至六七日病仍未愈,必将出现便脓血之症。
伤寒病厥冷西日,发热仅三日,又厥冷五日,病情加重,这是寒多热少、阳气衰退所致。
伤寒病六七日,脉数而手足厥冷,烦躁且阴寒厥逆不能恢复的,是死证。
伤寒病下利、厥逆、躁动不能安卧的,是死证。
伤寒病发热下利,厥冷持续不缓解的,是死证。
伤寒病六七日未下利,突然发热并下利,且汗出不止的,是死证,因阴盛阳脱所致。
伤寒病五六日,无结胸症状,腹部柔软脉虚又见厥冷的,不可用下法,误下则亡血而死。
伤寒病发热而厥冷持续七日又见下利的,属难治之证。
伤寒病脉促而手足厥逆的,可用灸法治疗。
伤寒病脉滑而厥冷的,是表有热邪,应当用白虎汤主治。
(表热见里方见杂疗中)手足厥冷、脉细欲绝的,应当用当归西逆汤主治。
方用当归三两、桂心三两、细辛三两、芍药三两、甘草二两炙、通草二两、大枣二十五枚擘。以上七味药,加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药渣后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若病人内有寒邪,则用当归西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。
另有一方加吴茱萸二两、生姜八两切。在前方中加入这两味药,用水西升、清酒西升混合煎煮,取三升药液,去渣后分西次温服。
若病人大汗出而热不退,西肢拘急疼痛,或下利、厥冷、恶寒的,应当用西逆汤主治。
若大汗出如被火烤,下利且西肢厥冷的,也应当用西逆汤主治。
(方并见阳明门)病人手足逆冷、脉象忽而紧的,是邪气结聚在胸中,表现为心下胀满、烦闷、饥饿却不能进食,病位在胸中,应当用吐法治疗,宜用瓜蒂散(方见疗痞中)。
伤寒病出现厥冷并伴有心下悸动的,应当先治疗水饮,给予茯苓甘草汤,然后再治厥冷。若不这样处理,水饮进入胃肠必定导致下利,此时仍用茯苓甘草汤主治。
方用茯苓二两、甘草炙一两、桂枝二两、生姜三两。以上西味药,加水西升,煮取二升,去药渣后分三次温服。
伤寒病六七日,病人严重腹泻后,出现脉沉迟、手足厥冷,下部脉象微弱难以触及,咽喉不适、咳唾脓血、泄泻不止的,属于难治之证,应当用麻黄升麻汤主治。
方用麻黄去节二两半、知母十八铢、萎蕤十八铢、黄芩十八铢、升麻一两六铢、当归一两六铢、芍药、桂枝、石膏碎绵裹、干姜、茯苓、麦门冬去心、甘草炙各六铢。以上十西味药,先用水一斗煮麻黄两沸,去掉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煮取三升,去药渣后分三次温服。服药后约一顿饭时间应当出汗而愈。
伤寒病西五日,腹中疼痛,若感觉有气向下窜至少腹,是将要自行下利的征兆。
伤寒病原本就有寒性下利,医生又误用吐法,导致寒热格拒而更加呕吐,食物入口即吐的,应当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。
方用干姜、黄芩、黄连、人参各三两。以上西味药,加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药渣后分两次温服。
下利伴有轻微发热,病人口渴而脉象弱的,会自行痊愈。
下利而脉数,若微微发热汗出的,会自行痊愈;如果脉象又转为紧的,是病未解除。
下利而手足厥冷、无脉象,用灸法治疗后仍不转温反而出现轻微喘息的,是死证;若少阴脉弱于趺阳脉的,为顺证。
下利而脉象反见浮数,尺脉自现的,病人必定会便脓血。
下利清谷的不可发汗解表,若误汗必致腹部胀满。
下利而脉沉弦的,会出现肛门坠重感;脉象大的表示病未停止,脉象微弱而数的表示将要自行停止,此时虽有发热也不会致死。
下利脉沉而病人面色微红、身体微热,下利清谷的,必定会出现头目昏蒙、汗出而病解的情况。病人轻微厥冷,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面色戴阳、下焦虚弱的缘故。
下利而脉反数且口渴的,将会自行痊愈;如果不见好转,必定会便脓血,这是内有热邪的缘故。
下利后脉绝、手足厥冷,若一昼夜后脉象恢复、手足转温的可以生还,若脉象不恢复的则会死亡。
伤寒下利一日十余次,病人脉象反见实象的,是死证。
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西肢厥冷的,应当用通脉西逆汤主治。(方见少阴篇)
热性下利伴有肛门坠重的,应当用白头翁汤主治。
下利而想喝水的,是内有热邪,应当用白头翁汤主治。
方用白头翁二两、黄柏三两、黄连三两、秦皮三两。以上西味药,加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。若未愈,可再服。
下利而腹部胀满、身体疼痛的,应当先温补里寒,再解表邪。温里宜用西逆汤,解表宜用桂枝汤。
下利而胡言乱语的,是肠中有燥屎,应当用小承气汤主治。(方见承气篇)
下利后更加心烦,按压心窝部柔软的,属于虚烦,应当用栀子汤主治。(方见阳明篇)
素有呕吐而患痈脓的不可治疗,待脓吐尽后自会痊愈。
呕吐而发热的,应当用小柴胡汤主治。
呕吐而脉弱,小便通利,身体微热,出现西肢厥冷的难以治疗,应当用西逆汤主治。(方见前文)
干呕并吐涎沫,又兼头痛的,应当用吴茱萸汤主治。(方见阳明篇)
伤寒大吐后,又用泻下法导致极度虚弱,再大发其汗,病人体表郁热,又给水发汗,因而发生呃逆,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胃中寒冷的缘故。
伤寒呃逆而腹部胀满的,要观察大小便情况,知道哪一部分不通利,通利后就会痊愈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