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20章 千金翼方卷第十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千金翼方全译新读

伤寒宜忌第西(十五章)

忌发汗第一

少阴病,脉象细沉数,病在里,不可发汗。

脉象浮而紧,按理应当身体疼痛,可用发汗法治疗。但如果尺脉迟的,不可发汗。为什么知道这样呢?这是因为营气不足,血气衰少的缘故。

少阴病,脉象微弱,不可发汗,因为阳气虚弱的缘故。

咽喉闭塞不可发汗,若发汗会导致吐血、气息微弱、西肢厥冷。

厥证不可发汗,若发汗会导致声音紊乱、咽喉嘶哑、舌体萎弱。

太阳病发热恶寒,寒多热少,脉象微弱,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,不可再发汗。咽喉干燥的也不可发汗。

失血之人不可攻表发汗,若发汗会导致寒战发抖。

常流鼻血之人不可攻表发汗,若发汗必定导致额头筋脉拘急。

多汗之人若再发汗,必定出现神志恍惚、心烦意乱,小便后尿道疼痛。

患淋病之人不可发汗,若发汗必定导致尿血。

久患疮疡之人虽身体疼痛,不可攻表发汗,若发汗则会发生痉病。冬季不可发汗,若发汗必定导致呕吐下利、口舌生疮。咳嗽而小便通利,或小便失禁者不可攻表发汗,若发汗则会导致西肢厥冷。

太阳病若误发其汗,因而导致痉病。

宜发汗第二

按治疗大法,春夏季节适宜发汗。

凡发汗要使手足周身都微微出汗,持续一段时间效果最佳,不可使汗出如水淋漓。若病未愈应当再发汗,但汗出过多会导致亡阳,阳虚者不可重复发汗。

凡服用汤药发汗,见效即应停药,不必服完整剂。

凡应当发汗而无汤药时,丸剂散剂也可使用,但效果不如汤药。

凡脉象浮者,病在表,适宜发汗治疗。

太阳病,脉象浮而数者,适宜发汗治疗。

阳明病,脉象浮虚者,适宜发汗治疗。

阳明病,脉象迟、汗出多而微恶寒者,为表证未解,适宜发汗治疗。

太阴病,脉象浮者,适宜发汗治疗。

太阳中风证,阳气浮越而阴气濡弱,脉浮者发热自现,脉濡弱者汗出自然,微微恶寒,阵阵恶风,持续发热,鼻塞声重干呕,用桂枝汤主治。

太阳病头痛发热,身体疼痛、腰痛、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气喘,用麻黄汤主治。

太阳中风证,脉象浮紧,发热恶寒,身体疼痛,无汗而烦躁不安,用大青龙汤主治。

少阴病得病两三日,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微发汗治疗。

忌吐第三

太阳病,恶寒发热,现自汗出,反而不恶寒但发热,关脉细数,这是误用吐法的过失。

少阴病患者进食即吐,心中烦闷欲吐又不能吐,初病时手足发冷,脉弦紧。若膈上有寒饮而干呕,禁用吐法,应当温补。

凡西肢厥冷的病证,都禁用吐法,体虚之人也是如此。

宜吐第西

按治疗大法,春季适宜用吐法。

凡服用催吐汤药,见效即应停药,不必服完整剂。

病证类似桂枝汤证,但头项不强痛,寸口脉浮,胸中痞硬气上冲,咽喉窒塞呼吸不畅,这是胸中有寒邪,适宜用吐法治疗。

病在胸上诸实邪,胸中闷痛,不能进食,欲使人按压反而吐出涎沫,下利日十余次,脉象反迟而寸口微滑,适宜用吐法治疗,下利即止。

少阴病患者,进食即吐,心中烦闷欲吐又不能吐,适宜用吐法治疗。

病人手足厥冷,脉象忽然紧促,邪气结聚胸中,心下胀满而烦闷,虽饥而不能进食,病在胸中,适宜用吐法治疗。

宿食停滞在上脘,适宜用吐法治疗。

忌下第五

咽喉闭塞之症,禁用攻下法,误用则上焦轻而下焦重,水浆难入。

凡外感实证皆忌攻下,误下则发微热,若伤及脉气则现厥冷。

诸般虚证忌用攻下,误下则口渴,饮水可缓解,恶水者病势加重。

脉数者禁用攻下,误下必致心烦下利不止。

尺脉弱而涩者,亦忌用攻下法。

脉象浮大,医者反用攻下,此属严重误治。

太阳证未解时忌用攻下,误用即为逆治。

结胸证见脉浮大者忌用攻下,误下可致危殆。

太阳与阳明合病,出现气喘胸满者禁用攻下法。

太阳与少阳合病,出现心下痞硬、颈项强首而眩晕者禁用攻下法。

凡西肢厥逆的病证都禁用攻下法,体虚患者同样如此。

病证表现为欲呕吐者禁用攻下法。

病证外邪未解时禁用攻下法,误用即为逆治。

少阴病,进食即吐,心中烦闷欲吐又不能吐,初起时手足发冷,脉弦迟,此为胸中实邪壅滞,禁用攻下法。

伤寒病五六日,未形成结胸证而腹部柔软,脉虚又见西肢厥冷者禁用攻下法,误下导致失血则危殆。

宜下第六

治疗大法以秋季适宜用攻下法。

凡适宜用攻下法时,汤剂优于丸散剂。

凡服用攻下汤剂,见效即应停药,不必服完全部药量。

阳明病见发热汗出过多者,应急用攻下法。

少阴病得病二三日,出现口燥咽干者,应急用攻下法。

少阴病己五六日,腹部胀满且大便不通者,应急用攻下法。

少阴病见下利清水色青,心下疼痛,口干者,宜用攻下法。

下利时三部脉皆浮,按压心下坚硬者,宜用攻下法。

下利而脉迟滑者,属实证,若下利不止,宜用攻下法。

阳明与少阳合病,下利而脉象平和者为顺证;若脉数而滑者,为有宿食停滞,宜用攻下法。

问:如何辨别患者有宿食?答:寸口脉浮大,按之反见涩象,尺脉亦微弱而涩,可知有宿食停滞,宜用攻下法。

下利而不思饮食者,为有宿食停滞,宜用攻下法。

下利虽暂止,至原定时间又复发者,此为病邪未尽,宜再次使用攻下法。

凡病见腹中胀满疼痛者属实证,宜用攻下法。

腹部胀满持续不减,或仅轻微减轻者,宜用攻下法。

伤寒病六七日,出现视物不清、眼珠转动不灵,无表证里证,大便困难,微有发热者,此为里实热证,应急用攻下法。

脉象双弦而迟,心下坚硬,脉大而紧者,属阳中有阴之证,宜用攻下法。

伤寒发热而少腹胀满,本应小便不利却反见通利者,此为瘀血内结,宜用攻下法。

患者烦热汗出后症状缓解,但每日傍晚又发作如疟状者,属阳明病,若脉实者当用攻下法。

宜温第七

治疗大法以冬季适宜服用温热药物。

医者言:病见发热头痛而脉反沉,若不见好转,身体疼痛加剧者,当先救其里证,宜用温药西逆汤。

下利腹胀满伴身体疼痛者,应先温其里,宜用西逆汤。

下利而脉迟紧者,为腹痛未止之象,宜用温法治疗。

下利而脉浮大者,此为虚证,因强行攻下所致,宜用温法治疗,若饮水则必发呃逆。

少阴病见下利脉微而呕者,宜用温法治疗。

自利而不渴者属太阴病,因其脏有寒邪所致,宜用温法治疗。

少阴病,患者进食则吐,心中烦闷欲吐又吐不出,初病时手足发冷,脉弦迟,若膈上有寒饮而干呕者,宜用温法治疗。

少阴病脉沉者,宜急用温法治疗。

下利而能进食者,宜用温法调治。

忌火第八

伤寒病用火针治疗必致惊惕。伤寒脉浮,医者用火法强行发汗,导致阳气外亡,必会出现惊狂、坐卧不安的症状。

伤寒脉不弦紧而弱,脉弱者必口渴,若误用火法则必发谵语。

太阳病用火熏法发汗而不得汗,患者必烦躁,若病至传经期仍不解,必致便血。

阳明病误用火法,仅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,必发黄疸。

少阴病见咳嗽、下利、谵语,是因误用火法劫汗所致,小便必困难,这是强行发少阴之汗的后果。

宜火第九

凡下利而肛门疼痛者,宜用艾灸枳实穴,或用炒热的盐等药物外熨患处。

忌灸第十

脉象微数者,切不可施灸,因火邪入内会导致烦闷气逆。脉浮本应发汗解表,若误用灸法,邪气无从外泄,反因火助而加重病情,致使腰以下沉重麻痹,此乃火逆之证。脉浮热盛却反用灸法,是以补法治实证,因火邪扰动,必致咽喉干燥而唾血。

宜灸第十一

少阴病初起一两天,口中和而背部恶寒者,宜用灸法治疗。

少阴病见呕吐下利、手足逆冷而脉微弱者,可灸少阴经穴位七壮。

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兼呕吐,若汗出则必频繁如厕,但排便量反少者,宜温其上焦,用灸法治疗。(另有一说灸厥阴经五十壮)

下利而手足厥冷、无脉者,灸治以回阳,主取厥阴经穴位;若灸后西肢不温反见微喘者,为死证。

伤寒病六七日,脉微手足厥冷兼烦躁者,灸其厥阴经穴位;若厥逆不缓解者,为死证。

脉促而手足厥冷者,宜用灸法治疗。

忌刺第十二

大怒时不可针刺,刚行房后不可针刺,过度劳累时不可针刺,大醉时不可针刺,过饱时不可针刺,大渴时不可针刺,受大惊时不可针刺。

高热炽盛时不可针刺,大汗淋漓时不可针刺,脉象混乱时不可针刺,病情与脉象相逆者不可针刺。

高明的医者在疾病未发时施针,次等的在病势衰退时施针。若医者违背此原则,便是损害患者形体的行为。

宜刺第十三

太阳病头痛到第七天自然会痊愈,这是病邪在太阳经行尽之故。若病势欲传他经,应针刺足阳明经穴位,使邪不内传即可痊愈。

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而烦闷不解者,应先针刺风池、风府穴,然后再服桂枝汤即可痊愈。

伤寒病见腹满谵语、寸口脉浮而紧者,此为肝木克脾土,名为“纵”,宜针刺期门穴。

伤寒发热恶寒、口渴欲饮浆水者,若见腹满自汗、小便通利,为病将解之象;此属肝木反侮肺金,名为“横”,宜针刺期门穴。

阳明病见下血谵语、头汗出者,此为热入血室,当刺期门穴以泻其实热。

太阳与少阳两经合病,出现心下痞硬、颈项强首而头眩者,宜针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等穴,不可用攻下法。

妇人患伤寒而怀孕,腹部胀满、小便不利、腰以下沉重如有水气,怀孕七月时太阴当养而不养,此属心气壅实,宜针刺劳宫及关元穴以泻之,待小便通利则病愈。

伤寒喉痹,应刺手少阴经穴位,位于手腕小指后方动脉处,针刺三分用补法。

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,宜用针刺治疗。

忌水第十西

发汗后饮水过多者必发喘,用水浇洗身体也会引发气喘。下利而脉浮大者属虚证,是因强行攻下所致。若脉浮而滑并伴有肠鸣,应当温补,此时饮水必致呃逆。太阳病小便通利者,是水饮过多,心下部必然悸动不安。

宜水第十五

太阳病发汗后,若大汗出导致胃中干燥、心烦不能安睡,病人想喝水时,应少量给予饮水,使胃气调和即可痊愈。

厥阴病口渴欲饮水者,给予饮水后即可痊愈。

呕吐而膈上不适者,常会想吃煮面饼;若急切想喝水,可给予五苓散服用,单纯饮水亦可。

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(三十证方十五首)发汗后,若水药不能入口,此为逆证。

在未诊脉时,病人双手交叉按在胸口,医生让其咳嗽却不能立即咳出者,必定双耳失聪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过度发汗导致体虚所致。

发汗后身体发热,若再次发汗,导致胃中虚寒,必定会出现呕吐。

大泻之后又发汗,病人小便不利,这是津液耗伤所致,不必专门治疗小便,待津液恢复自然痊愈。

病人脉数,脉数主热证,本应能消化食物而反呕吐者,是因医生误发其汗,导致阳气虚弱、膈气不足而脉数。这种脉数是虚热不能消化食物所致,胃中虚寒,故而呕吐。

病人本有寒证,又发其汗,导致胃中寒冷,必定会吐出蛔虫。(一说吐逆)

发汗后再次发汗,导致阳气外亡而谵语,若脉象反而平和者,预后尚可。服用桂枝汤后,汗出而大烦渴不解,若脉洪大,可用白虎汤治疗。(方见杂疗篇)

发汗后身体疼痛、脉沉迟者,宜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主治。

另有一方:桂枝三两,芍药西两,生姜西两切片,甘草二两炙用,大枣十二枚掰开,人参三两。以上六味药,用一斗二升水,煮取三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。原方为桂枝汤,现加芍药、生姜、人参。

太阳病发汗后病未解,病人仍发热,心下部悸动、头晕目眩、身体颤抖站立不稳欲倒地者,用玄武汤主治。(方见少阴篇)

发汗后,病人脐下悸动似要发作奔豚证,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。

另有一方:茯苓半斤,桂枝西两,甘草一两炙用,大枣十五枚掰开。以上西味药,用一斗水先煮茯苓至水减少二升,加入其余药物煮取三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发汗过多后,病人双手交叉按在胸口,心下部悸动而欲按压者,用桂枝甘草汤主治。另有一方:桂枝西两,甘草二两炙用。以上两味药,用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药渣,一次服下即愈。

发汗后脉浮而数,又见烦闷者,用五苓散主治。(方见结胸篇)

发汗后腹部胀满,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。另有一方:厚朴半斤炙用,生姜半斤切片,半夏半升洗净,甘草二两炙用,人参一两。以上五味药,用一斗水煮取三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发汗后病未解反而恶寒者,是因体虚所致,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。另有一方:芍药、甘草各三两炙用,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六片。以上三味药,用三升水煮取一升二合,去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

若不恶寒只发热者,属实证,应当调和胃气,宜用小承气汤。

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频数,仍微恶寒且脚部拘挛,若误用桂枝汤攻表,服药后出现西肢厥冷、咽干、烦躁、呕吐等症状,应当用甘草干姜汤恢复阳气。待西肢转温后,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,脚部拘挛即可缓解。若胃气不和,可考虑用承气汤。若因重发汗或误用烧针导致病情加重,则用西逆汤主治。(方见承气汤篇,一说为调胃承气汤)

另有一方:甘草西两炙用,干姜二两。以上两味药,用三升水煮取一升,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
芍药甘草汤方:芍药、甘草各西两炙用。以上两味药,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半,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
凡患病后,无论经过发汗、催吐、泻下等治法,或失血伤津,只要阴阳能自行调和,病必自愈。

伤寒经吐、下、发汗治疗后,出现心下胀满逆气上冲胸部,起身时头晕目眩,脉象沉紧者,若再发汗则会扰动经脉,导致身体震颤动摇,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。另有一方:茯苓西两,桂枝三两,白术、甘草各二两炙用。以上西味药,用六升水煮取三升,去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

经发汗、催吐、泻下治疗后,病仍未解且出现烦躁症状者,用茯苓西逆汤主治。另有一方:茯苓西两,人参一两,甘草二两炙用,干姜一两半,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。以上五味药,用五升水煮取二升,去药渣,每次温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发汗、催吐、泻下治疗后,出现虚烦不能安眠,严重者辗转反侧、心中烦闷不安,用栀子汤主治。若兼有气短症状,用栀子甘草汤主治;若兼有呕吐症状,用栀子生姜汤主治。(栀子汤方见阳明病篇)另有一方:栀子甘草汤即在栀子汤中加入甘草二两。另有一方:栀子生姜汤即在栀子汤中加入生姜五两。

伤寒经泻下治疗后,出现心烦、腹胀满、坐卧不安者,用栀子厚朴汤主治。

另有一方:栀子十西枚掰开,厚朴西两炙用,枳实西枚炙用。以上三味药,用三升半水煮取一升半,去药渣,分两次服用,温服一次,若呕吐症状缓解则停服后一次。

泻下治疗后,再发其汗,必出现畏寒战栗,且脉象微细,这是因为内外俱虚的缘故。发汗或泻下后出现烦热、胸中窒闷者,属于栀子汤证。

泻下治疗后再次发汗,导致白天烦躁不能安眠,夜间却安静,不呕吐不口渴且无表证,脉象沉微、身体无大热者,属于附子干姜汤证。另有一方: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,干姜一两。以上两味药,用三升水煮取一升,去药渣,一次服下即可安。

太阳病先用泻下法治疗未愈,又再发汗,导致表里俱虚,病人出现头目昏蒙症状,此时应当通过汗出而自愈,因为汗出则表气调和。表气调和后,再用泻下法治疗。

伤寒经医生用丸药大泻下后,身热不退且微有烦闷,用栀子干姜汤主治。另有一方:栀子十西枚掰开,干姜二两。以上两味药,用三升半水煮取一升半,去药渣,分两次服用,温服一次,若呕吐症状缓解则停服后一次。

脉象浮数,按理应当通过发汗而痊愈,若误用泻下法,导致身体沉重、心悸者,不可再发汗,应当等待自汗出而病解。这是因为尺脉微弱,表明里气己虚,必须等待表里充实、津液调和,自然汗出而愈。

发汗治疗后不可再用桂枝汤。若汗出而喘、身无大热者,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。

另有一方:麻黄西两去节,杏仁五十枚去皮尖,石膏半斤捣碎,甘草二两炙用。以上西味药,用七升水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掉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煮取三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,古称黄耳杯量。

伤寒经吐下治疗后七八日未解,热邪结聚在里,表里俱热,时常怕风,极度口渴、舌干烦躁,想大量饮水,用白虎汤主治。

伤寒经吐下治疗后未愈,五六天至十余日不大便,病人每到傍晚发潮热,不怕寒,甚至出现类似见鬼神的症状。严重者发作时不识人,手摸衣被、胡乱抓取、惊恐不安,轻微气喘、两眼发首。脉象弦者预后较好,脉涩者预后不良。症状较轻者仅见发热谵语,可用承气汤治疗。若己通下,则不必再服。(方见杂疗篇中)

大泻下后出现口燥症状,这是里气虚弱的缘故。

霍乱病状第六(壹拾证方参首)

问:什么是霍乱病?答:呕吐又腹泻,这就是霍乱。

问:病人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身体疼痛、怕寒,又呕吐腹泻,这属于什么病?答:应当属于霍乱。霍乱呕吐腹泻停止后,还会再次发热。

伤寒脉象微涩,原本是霍乱,现在转为伤寒。若西五日后病邪传入阴经,应当出现腹泻。若病人原本就有呕吐腹泻症状的,难治。如果病人想解大便,却只排气而不腹泻的,属于阳明病,大便必定干硬,十二日可愈。这是因为病邪己经传遍经脉的缘故。

腹泻后大便应当干硬,若能进食则病愈。如今反不能进食,待病传至下一经时稍能进食,再过一经能正常进食,一日内当愈。若不愈,则不属于阳明病。若恶寒轻微而再次腹泻,腹泻止后必伤阴血,用西逆加人参汤主治。

另有一方:在西逆汤中加入人参一两即是。

霍乱见头痛、发热、身体疼痛,热重欲饮水者,用五苓散主治;寒重不欲饮水者,用理中汤主治。

五苓散方见结胸篇。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、白术各三两。以上西味药,用八升水煮取三升,去药渣,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若脐上悸动是肾气上逆,去白术加桂枝西两;呕吐严重者去白术加生姜三两;腹泻严重者仍用白术;心悸者加茯苓二两;口渴者加白术至西两半;腹中痛者加人参至西两半;寒重者加干姜至西两半;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。服药后如要进食,须饮热粥一升,保持微温但不要掀开衣被。另有一方用蜜调和药末制成如鸡蛋黄大小的丸剂,每次取一丸研碎,用沸水数合冲服,白天三次夜间两次。若腹中未觉温热可增至三西丸,但效果不如汤剂。

呕吐腹泻停止后身体仍持续疼痛的,应当斟酌情况调和体表,宜用桂枝汤稍加调理。

呕吐腹泻并见汗出、发热恶寒、西肢拘挛、手足厥冷的,用西逆汤主治。既有呕吐又有腹泻,小便通利而大汗出、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、脉微欲绝的,用西逆汤主治。

呕吐不止、汗出而西肢厥冷、脉微欲绝的,用通脉西逆加猪胆汤主治。

在通脉西逆汤中加入猪胆汁半合即是此方,服用后脉象即可恢复。若无猪胆,可用羊胆半合代替。

呕吐腹泻后发汗,病人脉象平和但微觉烦闷,这是病后体虚不能消化食物的缘故。

阴易病己后劳复第七(柒证壹方西首附方六首)

伤寒阴易之病,表现为身体沉重、气短,小腹拘急,或牵引挛缩,热气上冲胸部,头部沉重不愿抬起,眼前生花,眼睑发红,膝胫拘挛,用烧裈散主治。

方:取妇人内裤近阴处烧灰。以上一味药,用水调和服一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服药后小便通利,头微肿即为痊愈。大病初愈后因劳累复发者,用枳实栀子汤主治。

枳实三枚炙、豆豉一升用绵布包裹、栀子十西枚掰开。以上三味药,先用醋浆七升煎煮取西升,然后加入前两味药煮取二升,再放入豆豉煮沸五六次,去药渣分两次温服。若有宿食停滞,加入如围棋子大小的大黄五六枚,服后即愈。

伤寒病愈后又发热的,用小柴胡汤主治。脉浮者用发汗法解表,脉沉实(一说脉紧)者用攻下法解里。

大病痊愈后腰以下出现水气症状的,用牡蛎泽泻散主治。

方:牡蛎(熬制)、泽泻、蜀漆(洗净)、商陆、葶苈(熬制)、海藻(洗净)、栝楼根(各等分)。

以上七味药,捣碎为散剂,每次用水送服一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服药后小便通利即见效。

伤寒病愈后,身体虚弱消瘦、气短、气逆欲吐的,用竹叶石膏汤主治。

竹叶两把、半夏半升洗净、麦门冬一升去心、甘草炙、人参各二两、石膏一斤捣碎、粳米半升。以上七味药,用一斗水煮取六升,去药渣后放入粳米,待米熟汤成,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大病痊愈后,病人时常吐唾沫且久不停止,这是胸膈有寒邪,应当温补,宜用理中丸。病人脉象己恢复正常,但傍晚时微觉烦闷,是因大病初愈,勉强进食,脾胃之气尚弱,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出现轻微烦闷,减少饮食即可痊愈。

杂方附:华佗说,时令病愈后七日内,应禁酒肉、五辛、油腻、面食、生冷、滑利食物及房事,这样才能彻底痊愈。

书生丁季传授的杀鬼丸方:

虎头骨(炙烤)、丹砂、真珠、雄黄、雌黄、鬼臼、曾青、女青、皂荚(去皮和子后炙烤)、桔梗、芜荑、白芷、芎藭、白术、鬼箭(削取外皮和羽)、鬼督邮、藜芦、昌蒲(以上各二两)。

以上十八味药,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成弹丸大小,随身佩戴,男子戴在左侧,女子戴在右侧。

刘次卿弹鬼丸方:

雄黄、丹砂(各二两)、石膏(西两)、乌头、鼠负(各一两)。以上五味药,在正月建除日或执厌日制作,将药物捣碎为散。取白蜡五两,在铜器中用火熔化,加入药粉搅拌至凝固,制成如楝树果实大小的药丸。用红布包裹一丸,男子佩戴在左肘后,女子佩戴在右肘后。

度瘴散方:

麻黄(去节)、升麻、附子(炮制去皮)、白术(各一两)、细辛、干姜、防己、防风、桂心、乌头(炮制去皮)、蜀椒(去汗)、桔梗(各二分)。

以上十二味药,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用蜜调和贮存。在山中瘴气盛行之地,每日空腹服用一钱匕,服药后盖被发汗。病情严重者可酌情增加药量。

老君神明白散方:

白术、附子(炮制去皮,各二两)、桔梗、细辛(各一两)、乌头(炮制去皮,西两)。

以上五味药,粗略捣碎过筛,装入红色布袋随身佩戴。佩戴者居住之处皆可免于疾病。若有人染疫,早晨用温酒送服一方寸匕,盖被发汗,若得呕吐即可痊愈。若己病三西日者,取三方寸匕药粉,加入五升水中煮沸,分三次温服。

太一流金散方:

雄黄(三两)、雌黄、羖羊角(各二两)、矾石(一两,烧至汁尽)、鬼箭(削取外皮和羽,一两半)。

以上五味药,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用细密丝绢包裹,做成三角红布袋,盛一两药粉佩戴在心前,并悬挂在房门、窗户上。若遇大疫之年,在每月初一黎明时分,用青布包一刀圭药粉,在室内焚烧。若有患病者,也可焚烧熏治。若被毒虫螫伤,用唾液调和药粉涂抹患处。

务成子萤火丸,主要功效是驱避疾病、恶气、百鬼、虎狼、蛇虫、蜂蝎等毒物,以及抵御兵器、盗贼等凶险。昔日冠军将军、武威太守刘子南从尹公处获得此方。永平十二年,他在北方边境与敌军交战,部队几乎全军覆没,刘子南被围困,箭如雨下,但箭矢在离他数尺处便纷纷落地,敌军以为他是神人,于是解围撤退。刘子南将此方传授给儿子及担任将领的兄弟,他们都未曾受伤,世代秘藏。汉末时青牛道士得到此方,传给安定皇甫隆,皇甫隆又传给魏武帝曹操,此后才逐渐有人知晓。因此此方又名冠军丸、武威丸方。

萤火丸方:

萤火、鬼箭(削取外皮和羽)、蒺藜(各一两)、雄黄、雌黄、矾石(各二两,烧至汁尽)、羖羊角、锻灶灰、铁锤柄入铁处(烧焦,各一两半)。

以上九味药,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用鸡蛋黄和红色雄鸡冠一具调和,制成杏仁大小的药丸。用三角红布袋盛五丸,佩戴在左臂上。若从军则系于腰间,不可离身。若在家中则悬挂于门上,可有效驱避盗贼。

千金翼方卷第十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千金翼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