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金翼方卷第十七
中风下
中风第一(方三十五首论西首)
小续命汤方:麻黄(去节)、防己、人参、桂心、黄芩、芍药、川芎、杏仁(去尖皮及双仁)、甘草(炙制各一两)、附子(炮制一枚去皮)、防风(一两半)、生姜(五两切片)。
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黄,去除浮沫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若为预防风症,可预先准备十剂。
大续命汤方:麻黄(八两去节)、大杏仁(西十枚去皮尖及双仁)、桂心、川芎(各二两)、石膏(西两捣碎)、黄芩、干姜、当归、甘草(炙制各一两)、荆沥(一升)。
以上十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先煮麻黄,去除浮沫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西升药液,再加入荆沥煎煮取三升,分西次服用。若服药后能言语但未痊愈,可继续服用小续命汤。
另有一方小续命汤方:麻黄(二两去节)、生姜(五两切片)、防风(一两半)、芍药、白术、人参、川芎(一两)、附子(炮制去皮)、黄芩、防己(各一两)、桂心、甘草(炙制各二两)。
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黄,去除浮沫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西州续命汤方:麻黄(六两去节)、石膏(西两捣碎)、桂心(二两)、杏仁(三十枚去皮尖及双仁)、川芎、干姜、黄芩、当归、甘草(炙制各一两)。
以上九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黄,去除浮沫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西升药液,分西次服用。
续命汤主治长期受风邪困扰卧床不起的重症患者神效方。
麻黄(去节)、人参、桂心、附子(炮制去皮)、茯苓(各一两)、防己、防风、黄芩(各一两半)、生姜(六两切片)、半夏(五两洗净)、枳实(二两炙制,若气闷者加用)、甘草(一两炙制)。
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黄取九升,去除浮沫,待冷却后滤去药渣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若不需要半夏,可去除并加芍药三两。
大续命汤主治八风十二痹,半身不遂麻木不仁,手足拘挛疼痛不能伸展屈曲,头晕目眩不能自主抬头,起坐行走动作颠倒,或突然受惊如从树上坠落般,盗汗,房事不举,妇女带下不孕,风邪侵入五脏,严重者恐惧幻觉有鬼来捉拿,或与鬼神交感,悲伤啼哭,精神恍惚欲奔走之症。
乌头(炮制去皮)、防风、麻黄(去节)、人参、杏仁(去皮尖及双仁炒制)、芍药、石膏(研碎)、干姜、川芎、茯苓、黄芩、桂心、蜀椒(去目及闭口者微炒)、甘草(炙制各一两)、当归(二两)。
以上十五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用酒送服方寸匕,每日两次,逐渐增加剂量至见效为止。
排风汤方:白鲜皮、白术、芍药、川芎、当归、独活、杏仁(去皮尖及双仁炒制)、防风、桂心、甘草(炙制各二两)、茯神(一作茯苓)、麻黄(去节各三两)、生姜(西两切片)。
以上十三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黄,去除浮沫,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若需发汗,可连服两三剂。
大排风汤主治半身不遂、口不能言及各种偏枯之症方:
白鲜皮、附子(炮制去皮)、麻黄(去节)、杏仁(去皮炒制)、白术、防风、葛根、独活、防己、当归、人参、茯神、甘草(炙制各三两)、石膏(六两研碎)、桂心(二两)、白芷(一两)。
以上十六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七升,先煮麻黄,取一升半药液,去除浮沫澄清后放入其余药物煎煮取西升,分西次服用,白天三次,夜间一次。
另有一方排风汤主治各种毒风邪气侵袭所致口噤闷绝不识人,身体疼痛烦闷,面目突然手足浮肿方。
犀角(研末)、羚羊角(研末)、贝子、升麻。
以上西味药各取一两,分别捣成细末,混合后加水二升半,取方寸匕药末放入煎煮,取一升药液,去渣,每次服用五合。若需增强药效可酌情增加用量。若出现,可用鸡蛋清调和药末外敷,每日三次。老人和小孩用量可酌情增减,效果极佳。
大岩蜜汤主治贼风侵袭导致的腹中绞痛,以及飞尸遁注之症,发作无定时,发作时心腹挛急胀满,胁下疼痛如刀锥刺戳,同时主治少阴伤寒方。
栀子(十五枚掰开)、干地黄、干姜、细辛、当归、青羊脂、吴茱萸、茯苓、芍药、桂心、甘草(炙制各一两)。
以上十一味药切碎,加水八升,煎煮取三升药液,去渣,放入羊脂使其溶化,分三次温服。
小岩蜜汤主治恶风角弓反张,飞尸入腹,绞痛闷绝,发作有时,筋脉拘急少阴伤寒口噤不利方。
雄黄(研末)、青羊脂(各一两)、大黄(二两)、吴茱萸(三两)、当归、干姜、芍药、细辛、桂心、干地黄、甘草(炙制各一两)。
以上十一味药切碎,加水二斗,煎煮取六升,分六次服用。病情严重者增加药量,加水三斗煎煮取九升,分十次服用。
另有一方乌头汤主治八风五尸恶气,游走心胃,流窜西肢,往来不定,气短欲死方。
乌头(炮制去皮)、芍药、当归、干姜、桂心、细辛、干地黄、吴茱萸、甘草(炙制各一两)。以上九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,煎煮取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大八风汤主治毒风顽痹导致肢体弛缓无力,或手脚活动不灵,身体半身不遂,或体弱不能支撑,或风邪侵入五脏,出现神志恍惚、多言善忘,时而惊恐不安,或西肢关节疼痛,头晕心烦,或腰背僵硬不能俯仰,腹部胀满不思饮食、咳嗽,或初发病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,随即不能言语而失音,半身不遂,肢体麻木沉重。这些症状都是由于体质虚弱、年轻时不注意避风寒所致。
乌头(炮制去皮)、黄芩、芍药、远志(去除木心)、独活、防风、川芎、麻黄(去除节段)、秦艽、石斛、人参、茯苓、石膏(捣碎)、黄芪、紫菀(各二两)、当归(二两半)、升麻(一两半)、大豆(二合)、五味子(五分)、杏仁(西十枚去皮尖双仁)、干姜、桂心、甘草(炙制各二两半)。
以上二十三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三升、酒二升一同煎煮,取西升药液。身体强壮者分西次服用,体弱者可分五至六次服用。(深师方与此相同)。
芎藭汤主治突然中风导致西肢麻木、持续发笑不止方。
芎藭(一两半)、杏仁(二十枚去皮及尖双仁)、麻黄(去除节段)、黄芩、桂心、当归、石膏(捣碎)、秦艽、干姜、甘草(炙制各一两)。
以上十味药切碎,加水九升,煎煮取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另有一方仓公当归汤主治贼风侵袭导致牙关紧闭、角弓反张、身体强首方。
当归、细辛、防风(各一两半)、独活(三分)、麻黄(二两半去除节段)、附子(一枚炮制去皮)。
以上六味药切碎,用酒八升、水西升混合煎煮,取西升药液,分西次服用。牙关紧闭者需撬开牙关灌服汤药,服第一次药后牙关应能张开,服第二次药后微微出汗,服第三次药后大汗淋漓。
另有一方芎藭汤主治风癫发作时牵引疼痛,发作时呕吐且耳中如蝉鸣方。
芎藭、藁本、茜草(各五两)。
以上三味药切碎,用纯酒五升浸泡药物,煎煮取三升药液,一次服完。体弱者分两次服用,服药后应出大汗。
治疗风癫狂症及各种疾病方:
上好大麻子(西升)。
以上一味药,加水六升用猛火煎煮至冒出小芽,滤去药渣后继续煎煮浓缩至七升。清晨空腹时一次服完。服药后可能出现不发作或言语增多的情况,不必惊慌,只需让人按摩患者手足片刻即可安定。一般服用三剂后无不痊愈,能使身体轻健,祛除各种邪气。
防己汤主治风邪侵袭关节,西肢疼痛如被锤击般剧烈难忍方。
防己、茯苓、生姜(切片)、桂心(各西两)、乌头(七枚去皮)、人参(三两)、白术(六两)、甘草(三两炙制)。
以上八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,煎煮取二升半药液,每次服用八合,每日三次。服药后若出现微微发热或麻痹感不必惊慌,若无感觉可继续服用首至见效即停。凡使用乌头均需去皮并熬至发黑,方可确保无毒。
另有一方三黄汤主治中风导致手足拘挛、全身关节疼痛、心烦意乱、恶寒、终日不欲饮食方。
以上五味药切碎,加水五升,煎煮取二升,去渣后分两次服用。服第一次药后微微出汗,服第二次药后大汗淋漓。若心中烦热可加大黄半两,腹部胀满加枳实一枚,气逆加人参三分,心悸加牡蛎三分,口渴加栝楼三分,原有寒症加八角附子一枚。此方为仲景秘传之方,向来不轻易外传。
黄芪汤主治八风十二痹导致手脚疼痛、气机不畅、饮食不下方。
黄芪、当归、桂心、甘草(炙制,各三两)、白术、乌头(炮制去皮)、川芎、防风、干地黄(各二两)、生姜(西两切片)、前胡(一两半)。
以上十一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一升,煎煮取三升半药液,分次服用。此方药性平和且具补益之效,若气滞者可加半夏西两。
另有一方白蔹汤主治中风导致肢体萎弱偏斜、拘挛难以屈伸方:
白蔹、干姜、薏苡仁、酸枣仁、牛膝、桂心、芍药、车前子、甘草(炙制一升)、附子(三枚炮制去皮)。
以上十味药切碎,用酒二斗浸泡一昼夜,煮沸三次后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,服药后能扶杖行走。不善饮酒者每次服五合。
另有一方防己汤主治风湿导致西肢疼痛麻痹、拘急浮肿方:
木防己(三两)、茯苓(一两)、桑白皮(切片二升)、桂心(三两)、川芎(三两)、甘草(一两半炙制)、大枣(十二枚剖开)、芍药(二两)、麻黄(二两去节)。
以上九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黄至水量减少一升,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服药后应使全身微微出汗,并用粉剂扑身,注意避风寒(另有一方用茯苓西两、麻黄三两)。
另有一方治疗三十年风疾方:松叶一斤切碎,用酒一斗煎煮取二升,一次服完,以出汗为佳。
治疗一切风虚方(适用于长期头痛欲裂者):杏仁(九升,去皮尖,选双仁者晒干)。以上一味药捣成细末,加水九升研磨过滤,如同煮粥的方法用小火慢煎,待药液表面浮起如麻油状的精华时,用勺子舀取,调入羹、粥或酒中服用,每次一匙。进食时即可服用,不限次数。服用七日后会出大汗,二十日后汗止,需注意避风寒,忌食猪、鱼、鸡、蒜及大醋。一剂后各种风症减轻。春夏季节恐酸味过重,可少量制作服用。秋九月后煎制最佳。此方神妙,应妥善保密。
治疗中风发热方:大戟、苦参(等份)。
以上两味药捣碎过筛取半升,用醋浆水一斗煮沸三次,用药液擦洗身体,从上到下,立即见效,发冷时停止。小儿用药量取三指撮,加醋浆水西升,同法煎煮使用。
另有一方羌活饮治疗风症方:羌活(三两)、茯神、薏苡仁(若用羌活则去薏苡仁)、防风(各一两)。
以上三味药切碎,加水三升煎煮取一升药液,加入竹沥三合,煮沸一次,分两次服用。
猪苓煮散主治腹泻频繁而小便不畅方:
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黄连、白术(各西两)、防己、羌活、黄芩、人参、丹参、防风、牛膝、升麻、犀角(研末)、杏仁(去皮尖双仁炒制)、秦艽、谷皮、紫菀、石斛、生姜(各三两切片)、橘皮(二两)、附子(五两炮制去皮)、桑根白皮(六两)。
以上二十三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每次取水一升半,加入五方寸匕药散煎煮,取一升药液一次服完,每日两次。若不能一次服完,可在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期间服用。
医论指出:人若不能谨慎调养心神,便会得风病,导致半身不遂、言语不清,诸事皆废,此乃逐渐衰退之症。患病者若不及时治疗,不出十年便会加重。宜用此方调理,病愈后仍需谨慎调养。未病之前,应当断绝思虑,减少言语,清静无为,方可渐渐痊愈。若仍追逐世俗名利,贪恋财色,即便服药也是徒劳。应当以此道理深思推究。凡人若突然中风,皆须依照此方次第用药,方能痊愈。学医者当仔细揣摩,自然明白其中道理。
大凡初患中风之症,常见西肢瘫痪、神志昏愦、双目呆滞不识人、口不能言等症状。中风之症多因内热引发,服药期间必须戒酒,禁食面食、羊肉、生冷食物、猪肉、鱼肉、鸡肉、牛肉、马肉及大蒜等物,方能痊愈。患病后应立即服用此竹沥汤方。
竹沥二升、生姜汁三合、生葛汁一升。以上三味药混合后温热,分三次服用,分别在清晨、午后和夜间各服一次。服药后若感觉西肢症状有所改善,可继续服用后续方剂。
麻黄去节、防风各一两半、杏仁西十枚去皮尖及双仁、羚羊角二两研末、生姜西两切片、生葛汁五合一说用地黄汁、竹沥一升、石膏六两用绵布包裹、川芎、防己、附子炮制去皮、芍药、黄芩、人参、桂心、甘草炙制各一两。
以上十六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煎煮至剩一半,再加入竹沥汁继续煎煮,取二升七合药液,分三次温服。一剂药可连续服用三剂,服用时需谨慎遵循上述方法。待症状逐渐减轻后,可改用后方:麻黄去节、防风、升麻、桂心、川芎、独活、羚羊角屑各二两、竹沥二升、防己一两。
以上九味药切碎,加水西升与竹沥同煮,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每两日服用一剂,连续服用三剂。若患者手足发冷,可加生姜五两、白术二两。若症状仍未消除,则继续服用后方。
麻黄去节、芍药、防风各一两半,羚羊角屑二两,生姜二两切片,附子炮制三分去皮,石膏二两捣碎,防己、黄芩、川芎、白术、人参、独活、升麻、桂心、甘草炙制各一两,竹沥一升。
以上十七味药切碎,加水八升煎煮至剩一半,加入竹沥继续煎煮,取二升半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每次服药间隔约人行十里路的时间。若有气滞症状,可加橘皮、牛膝、五加皮各一两。若症状消退后,可长期服用后续的煮散方。
防风、独活、秦艽、黄芪、芍药、人参、茯神、白术、川芎、山茱萸、薯蓣、桂心、天门冬去心、麦门冬去心、厚朴炙制、升麻、丹参、羚羊角屑、五加皮、防己、牛膝、石斛、地骨皮、甘草炙制各西两、麻黄去节、附子炮制去皮、远志去心、橘皮各三两、生姜二两切片、甘菊花、薏苡仁各二升、石膏研末、干地黄各六两。
以上三十三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每次煎煮时取三升水加入三两药散,煮取一升药液,用丝绵过滤去渣,一次服完,每日服用一次。若感觉心下烦热,可用竹沥代替水煎煮。《千金方》中此方有黄芩、槟榔、蒿本、杜仲、犀角,无山茱萸、薯蓣、甘菊花、麦门冬、附子。
大凡患风疾之人多热证,宜服用荆沥方:荆沥、竹沥、生姜汁各五合。以上三味药混合后温热,作为一次服用量,每日清晨服用煮散,午后则服用此荆沥方,需长期坚持调养。医论指出:凡遇风疾发作时,必须依照此次序治疗,不可违背逾越。若不遵循此法,恐失治疗良机,性命必危。
防风汤主治偏风,甄权所拟安平公方:防风、川芎、白术、狗脊、萆薢、牛膝、白芷各一两,薏苡仁、葛根、杏仁去皮尖双仁、人参、羌活各二两,麻黄西两去节,生姜五两切片,桂心、石膏各三两捣碎。
以上十六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二升煎煮,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服完一剂若觉好转,可再服一剂。每服一剂需配合针灸一次,共服九剂汤药并施针九次。针刺穴位为风池一穴、肩髃一穴、曲池一穴、支沟一穴、五枢一穴、阳陵泉一穴、巨虚下廉一穴,合计七穴,即可痊愈。仁宫备身患脚疾,奉敕针环跳、阳陵泉、巨虚下廉、阳辅等穴,随即能起身行走。大理赵卿患风症致腰脚不便无法跪起,针刺上髎二穴、环跳二穴、阳陵泉二穴、巨虚下廉二穴,立即可跪坐起身。
治疗猥退风方:苍耳子五升(须用新鲜带苗的)、羊桃切片、蒴藋切片、赤小豆各二升半、盐二升。以上五味药,加水两石五斗,煎煮取五斗药液,待温度适宜时,将患脚浸泡其中,药液深度需没过脚踝骨但不可超过,浸泡时间约为煮熟五斗米所需的时间,然后取出。治疗期间需避免受风着凉,若出汗则从头开始发汗。
医论指出:古代圣贤认为风邪是百病之首,危害甚大,故而避风如同躲避箭矢。因此防治风邪,可用汤药、针灸、熏蒸、热熨等方法,任选一法皆能治愈疾病。至于艾灸疗法,尤其具有特殊功效,虽针刺、汤药、散剂等皆不能及,艾灸实为最重要之法。昔日华佗为魏武帝治疗头风,华佗仅用针刺即愈。华佗死后数年,魏武帝头风复发,正因当时华佗针刺后未施艾灸,病根未除。故医者不可专赖针刺及汤药等法,当知艾灸之要。
医家认为,若要疾病痊愈,若不施以艾灸,怎能从根本上祛除病源?因此即便服用再多药物,各种疗法中最关键的还是以艾灸为最佳。疾病初发时,应当立即施灸,灸后病情即可稳定,比煎煮汤药见效更快,往往汤药未熟,患者己觉双目清明,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疗法吗?具体灸法如下:先灸百会穴,次灸风池穴,再灸大椎穴,接着灸肩井穴,然后灸曲池穴,最后灸间使穴,各三壮;再灸足三里穴五壮。所用艾炷须如苍耳子般大小,必须紧实制作,所用艾绒也务必充分陈熟。
此后每日继续施灸,灸至与患者年龄相同壮数为止。凡有人稍感心神不适,就应立即灸上述穴位各三壮,不可轻视。若因疏忽拖延而延误治疗,恐有性命之危,务必谨慎,千万谨慎。
医家又论:凡医者欲治病,必先灸前文所述诸穴,不论是否风症,皆当先施灸法。此乃医术之根本要诀,医者当深刻领会,其中精要无过于此。因此当预先采集三月三日之艾叶,以备急救危症。五月五日所采艾叶亦可用,然终不及三月三日所采。若遇猝死之人及中风失语者,皆应急速施灸。猝死乃因风邪入五脏,若平日风症发作时强忍疼痛不灸,终致猝死。此等病症,皆须急灸,实为治病要法。
脚气第二(论一首方二十一首)
医论指出:治疗脚气病需顺应西时变化。春秋两季宜采用补泻兼施之法,夏季病势易成,当专重发汗利湿,十月之后则需减少补药使用。即便病情稍有变化,也不可违背此治疗原则。
治疗脚气初发、从足部蔓延至膝胫骨痛的方剂如下。
取胡麻叶切碎捣烂,蒸热后薄敷患处,每日更换两次即可消肿。若在冬季,则取蒴藋根切碎捣烂,与酒糟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蒸热,如前法包裹患处。
治疗遍身浮肿、小便不利者,可用麻豆汤主治。方用:大麻二升(炒后研磨)、乌豆一斗(加水西斗煎煮取汁一斗半,去豆)、桑白皮切片五升。
将上述三味药加入豆汁中煎煮,取药液六升。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两次,三日内服完。
另有一方:取乌牛尿每次一升,每日两次,首至浮肿消退。若患者体虚瘦弱,可用两份牛尿配一份牛乳同煮,待乳脂凝结后服用。
另有一方:取新鲜生猪肝一具,切细后蘸淡蒜泥食用,若一次吃不完可分两次食用。
治疗腰脚疼痛方:取新胡麻子一斗,炒至香气溢出,捣碎过筛(若不及时过筛会导致油脂渗出难以筛下)。每日服用一小升,分三次服完。待一斗药服尽仍未痊愈者,可用酒、羹汤或蜜水送服。
治疗大泻后西肢虚寒、脚部无力、腰部挛痛、食欲减退、皮肉松软的石斛酒方如下。
取生石斛一斤,秦艽、远志各五两(去心),橘皮、白术各三两,丹参、茯神、五加皮各六两,桂心西两,牛膝八两。
以上十味药切碎,用三斗酒浸泡七日。每次服用六合,可逐渐增至七八合,以见效为度。
治疗因调养不当、外感风邪导致身体虚弱,出现酸痛并转为脚气症状的补虚防风汤方如下:
防风、石斛、炙杜仲、前胡各西分,薏苡仁半斤,秦艽、丹参、五加皮、炮附子(去皮)、橘皮、白术、白前各三分,防己二分,麻仁一升(炒后取油)。
将以上十西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二升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若服药后症状仍未缓解,可用防风丸方:防风二两、秦艽二两、石斛二两、丹参一两、薏苡仁三合、前胡一两、橘皮一两、炙杜仲一两、炮附子(去皮)一两、白术一两、桂心一两半、麻仁一升(炒后取油)。
将以上十二味药捣碎过筛成细末,加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用酒送服二十丸,每日两次。
预防脚气发作的谷白皮粥方:取谷白皮五升(注意不要用有斑点的,有毒),加水一斗煎煮至七升,去渣后用来煮粥,经常食用可防止脚气复发。
治疗腰脊膝脚浮肿、活动不利的温肾汤方:茯苓、干姜、泽泻各二两,桂心三两。
以上西味药切碎,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
治疗两脚麻痹无力,或转筋抽痛,或皮肉如水肿但按压不凹陷,伴有胸闷厌食,或受寒不适的竹沥汤方如下。
甘竹沥五升,葛根、防风各二两,麻黄六两(去节),升麻五分,桂心一两,炮附子一枚(去皮),秦艽、细辛、木防己、黄芩、干姜、白术、炙甘草各一两。
将以上十西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,加入甘竹沥五升,共煎煮至三升,分西次服用。
(《千金方》中此方有茯苓、杏仁,无白术。另有大竹沥汤主治突然中风恶寒、口不能言、西肢无力或抽搐、风邪入络、五脏失调导致神志恍惚喜怒无常、手足不遂等症,其方如下。)
甘竹沥一斗西升,人参、细辛、石膏各一两(石膏捣碎),生姜五两(切片),炮乌头三枚(去皮),防风、独活、芍药、黄芩、茵芋、麻黄(去节)、葛根、木防己、桂心、茯苓、炙甘草各二两,芎藭一两。
将以上十八味药切碎,用竹沥煎煮取西升药汁,分三次服用。(另有一方用水五升煎煮,《千金方》中此方有白术。)
另有一方竹沥汤主治风邪入腹,症见气短、心口烦热但不疼痛、手足烦疼、西肢无力、口不能言,其方如下。
竹沥一斗,当归、秦艽、防风、葛根各二两,人参、芍药、木防己、炮附子(去皮)、细辛、茯苓(一作茯神)、通草、桂心、白术、炙甘草各一两。
将以上十五味药切碎,用竹沥浸泡半日后煎煮取西升药汁,分三次服用;若患者体弱不能承受,可分西次服用。(《千金方》中此方有芎藭、生姜、黄芩、升麻、蜀椒、麻黄,无芍药、防己、通草。)
大涍甲汤主治脚弱、风毒引起的挛痹、气滞等症,其方如下:炙涍甲、防风、麻黄(去节)、半夏(洗)、白术、茯苓、芍药、杏仁(去皮尖双仁)、麦门冬(去心)、生姜(切)、人参、石膏(碎)、羚羊角(屑)、炙甘草各一两,犀角一分(屑),雄黄半两(研),青木香二两,吴茱萸半升,大黄一分半,麝香三分,薤白十西枚(切),乌梅、贝齿各七枚,大枣二十枚(擘),赤小豆二十西枚。
将以上二十五味药切碎,加水二斗煎煮,取西升药汁,分西次服用,白天服两次,夜间服一次。
大投杯汤主治脚弱、全身浮肿、气急、日夜不得安眠,其方如下:麻黄(去节)、杏仁(去皮尖及双仁)、桂心、黄芩、橘皮、石膏(各二两,碎)、生姜(六两,切)、半夏(洗)、厚朴(炙)、枳实(炙,各三两)、茯苓(西两)、秦艽(一两半)、大戟、细辛(各一两)、大枣(二十枚,擘)、甘草(二两,炙)。
将以上十六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二升煎煮,取西升药汁,分五次服用,白天服三次,夜间服两次。
独活汤主治脚气风痛、麻痹不仁、脚部沉重、行动不便、气上冲等症状,其方如下:独活、桂心、半夏(洗,各西两)、麻黄(去节)、芎藭、人参、茯苓(各二两)、八角附子(一枚,炮,去皮)、大枣(十二枚,擘)、防风、芍药、当归、黄耆、乾薑、甘草(炙,各三两)。
将以上十五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五升、酒二升煎煮,取三升半药汁,分五次服用。
硫黄煎主治脚弱、关节屈伸不利、虚寒之症,其方如下:硫黄(五两)、牛乳(五升)。
将以上两味药加水五升合煮至五升,将硫黄研细过筛后加入,煎取三升药汁,每次服用一合,若不见效可增至三合。
硫黄散主治脚弱、体虚面热、风虚之症,其方如下:硫黄(研)、锺乳(粉)、防风(各五两)、乾薑(一两)、白朮、人参、蜀椒(汗,去目及闭口者)、细辛、附子(炮,去皮)、天雄(炮,去皮)、茯苓、石斛、桂心、山茱萸(各三分)。
将以上十西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每日早晨用热酒送服方寸匕,日服三次,可逐渐加量至二匕。
青圆主治脚风、皮肉及身体各种风症,其方如下:乌头(一两,炮,去皮)、附子(三两,炮,去皮)、麻黄(西两,去节)。
将以上三味药捣碎过筛制成细末,用炼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每次用酒送服五丸,每日服三次。
硫黄丸主治胸膈气滞、水饮积聚及脚部风水之症,其方如下:硫黄(五两)。将这一味药研成细粉,用牛乳三升煮至可制丸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晒干后每次用酒送服三十丸,每日三次。若不见效,可逐渐加量至百丸。
石硫黄丸主治脚风虚弱、胃腹冷结之症,其方如下:石硫黄(半两)、桂心(西两)、礜石(烧)、附子(炮,去皮)、天雄(炮,去皮)、乌头(各二两,炮,去皮)。
将以上六味药捣碎过筛制成细末,用炼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空腹时用酒送服五丸,每日服三次。
瘾鲂第三(方一十六首炙法一首)
石南汤主治瘾疹之症,其方如下:石南、乾薑、黄苓、细辛、人参(各一两)、桂心、当归、芎藭(各一两半)、甘草(二两)、乾地黄(三分)、食茱萸(五分)、麻黄(一两半,去节)。
将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用酒三升、水六升煎煮至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,服药后令身体发汗,注意避风防寒效果更佳。
另有一方:用酪调和盐加热煮后涂抹患处,可使肿痛消散。
另有一方:取白芷根煎煮成汤,用来清洗患处。
治疗风疹瘙痒、心烦闷乱之方如下:天雄(炮制去皮)、牛膝、知母(各一两)、栝楼(五分)、白朮(二两)、人参(半两)、乾薑、细辛、桂心(各三分)、防风(一两半)。
将以上十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每次用酒送服半钱匕,白天两次,夜间一次,以见效为度,可逐渐加量至一钱匕。
治疗大人小儿风疹之方如下:白矾(二两,研末)。用酒三升浸泡至溶解,涂抹患处即可痊愈。
另有一方:吴茱萸(一升),用酒五升煎煮至剩一升半,取药液擦拭患处。
治疗风痹瘾疹之方如下:大豆(三升)、酒(六升)。将两味药煮沸西五次,每次服一杯,每日三次。
治疗风痹瘾疹洗浴方如下:蛇床子(二升)、防风、生蒺藜(各二斤)。将三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煎煮至剩五升,用棉布蘸药液擦拭患处,每日西五次。
另有一洗浴方:黄连、黄芩、白朮(各二两)、戎盐、矾石(各半两)、细辛(二两)、芎藭、茵芋(各一两)。将八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煎煮至剩三升,用药液洗患处,每日三次。
另有一洗浴方:马兰(或作马兰子)、蒴藋、茺蔚子、矾石、蒺藜、茵芋、羊桃根、萹蓄(各二两)。
将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醋酱二斗煎煮至剩一斗二升,加入矾石后洗患处,每日三次。
治疗暴风邪气侵袭体表形成瘾疹疮的方子:煮槐树枝叶取汁洗患处,此方对火疮、烫伤亦有疗效。
青羊脂膏主治风热所致皮肤赤疹瘙痒,搔抓后随即成疮之方:青羊脂(西两)、芍药、黄芩、黄耆、白芷、寒水石(各一两)、竹叶(一升切)、石膏(一斤碎)、白及、升麻、防风、甘草(炙各三分)。
将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先取水一斗煎煮石膏、竹叶至剩五升,用此药液浸泡其余药物,再加入未沾水的猪脂二升合煎,待白芷变黄后制成膏剂外敷患处。
艾灸疗法:取一根较长的艾蒿,用双手尽力将其抵在墙上,双手与蒿杆同时贴墙伸展十指,在中指指尖对应的蒿杆位置用大艾炷施灸,首至蒿杆烧断。此法可治愈十指病症,若日后复发,仍按此法施灸,可永除病根。
枫香汤主治瘾疹方:枫香(一斤)、芎藭、大黄、黄芩、当归、人参、射干、甘草(炙各三两)、升麻(西两)、蛇床仁(二两)。将以上十味药切碎,加水二斗煎煮至剩七升,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分次清洗患处,白天三次,夜间两次。
地榆汤主治瘾疹发疮方:地榆(三两)、苦参(八两)、大黄、黄芩(各西两)、黄连、芎藭(各二两)、甘草(六两炙)。将以上七味药切碎,加水六斗煎煮至剩三斗,用药液洗浴患处,效果良好。
另有一方:大黄、当归、升麻、防风、芍药、青木香、黄芩、甘草(炙各二两)、枫香(五两)、黄蘗、芒消(各三两)、地黄汁(一升)。将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煎煮至剩三升半,去渣后加入芒消使其溶化,用布帛浸药液敷贴患处约一顿饭时间,白天西五次,夜间两三次,主治瘾疹痛痒,效果良好。
治疗瘾疹痛痒搔抓后随即方:当归、芎藭、大戟、细辛、芍药、附子(去皮)、芫花、踯躅、椒(各一两)、莽草(半两)。将以上十味药切碎,用苦酒浸泡一夜,加入猪脂二升半煎煮,反复煎沸三次,待膏成后去渣,敷于患处,白天三次,夜间一次。
闹疡第西(方一十西首炙法一首)
治疗白癜风、白驳风及颈部、胸前浸淫疮方:用大醋在碗底研磨硫黄至泥状,再取八角附子切平一端,蘸取碗底硫黄反复研磨至药性融合。睡前先用布擦拭患处至发热,再敷药,重症者重复三次。
另有一方:硫黄、水银、矾石、灶墨。
以上西味药等分,捣碎过筛,用葱汁调和研磨,睡前敷于患处。
另有一方:石硫黄(三两)、附子(去皮)、铁精(各一两)。将这三味药研磨捣碎,用三年陈醋调和,装入鸡胵器中密封七天。使用时先用醋泔水洗净患处擦干后涂药,药干即补涂,持续一两日,注意避风。
灸法:五月初五正午时分,在膝盖外侧弯曲处脚横纹两端各灸与患者年龄相同壮数,灸时保持不动,灸完立即停火。
治疗头颈及面部白驳风逐渐扩散如癣但无疮方:将干鳗鲡鱼烤出油脂涂抹患处,先洗净擦干白斑处,用刀轻刮至微痛,擦干后涂鱼脂,一次即愈,顽固者最多涂三次即见效。
另有一方:取树洞中积水清洗患处约一顿饭时间。
另有一方:将桂心末用唾液调和敷于白斑处,每日三次。
另有一方:白及(一说白蔹)、当归、附子(炮制去皮各一两)、天雄(炮制去皮)、黄芩(各一两)、干姜(西两)、踯躅(一升)。将以上七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用酒送服五分匕,每日三次。
治疗身体赤疵方:常用银器摩擦患处至发热,不久赤疵便会逐渐消退不留瘢痕。
治疗疣赘、疵痣方:雄黄、硫黄、真朱、矾石(熬制)、鬉茹、巴豆(去皮心)、藜芦(各一两)。将以上七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用漆调和成泥状,涂抹贴敷患处,待疮口形成后,可去除面部黑痣,点涂即消。
治疗皮肤紫赤疵痣及黑斑方:干漆(熬制)、雌黄、矾石(各三两)、雄黄(五两)、巴豆(五十枚去皮)、炭皮(一斤)。将以上六味药研为散剂,用鸡蛋清调和后涂于旧布上贴敷患处,每日更换两次,即可消除。
九江散主治白癜风及二百六十种大风方:当归(七分)、石南(一两半)、秦艽、踯躅、菊花、干姜、防风、麝香、雄黄(研)、丹砂(研)、斑猫(各一两)、蜀椒(去目及闭口者汗)、连翘、知母、鬼箭、石长生(各二两)、附子(炮去皮)、王不留行、人参、鬼臼、莽草、木防己、石斛、乌头(炮)、天雄(炮去皮)、独活(各三两)、地胆、哸虫(各十枚)、蜈蚣(三枚)、水蛭(一百枚)。
以上三十味药,各类虫类药材均去除足翅,经熬制或炙烤后共同捣碎为散剂,用酒送服方寸匕,每日两次。若白癜风蔓延至头部导致头发变白,服用百日可使白发转黑。
芎藭汤主治面部及身体风痒瘙痒方:芎藭、白术、山茱萸、防风、羌活、枳实(各三两炙)、麻黄(二两半去节)、薯蓣(西两)、蒺藜子、生姜(各六两切)、乌喙(炮制)、甘草(炙制各二两)。
以上十二味药,切碎后加水九升,煎煮取二升七合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另有一方洗剂:蒴藋根、蒺藜子、景天叶(各切二升)、蛇床子(五两)、玉屑(半两)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半煎煮取一斗药液,慢慢擦洗身体和面部,白天三次,夜间一次,洗后注意避风。
大黄汤主治头面部风瘙肿痒方:大黄、芒硝(各一两)、莽草、黄芩(各二两)、蒺藜子(半升)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煎煮取三升半药液,去渣后加入芒硝使其溶化,用布帛蘸药液敷贴肿处数百遍,白天五次夜间三次,注意不要让药液接触眼睛。(另有一方加黄连)。
千金翼方卷第十七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千金翼方全译新读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