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三十一
[卷第三十一] 采药时节一首
《千金翼方》论述道:采集药物若不按时节,不知阴干或晒干的方法,即便有药名,终究没有药效。因此不按时节采集的药物,与朽木无异,白白耗费人力,最终毫无益处。这些方法虽记载在本草经中,但学者查阅时往往难以立即找到,故在此加以辨别说明:葳蕤(立春后采集,阴干)、本(晒干三十个月)、通草(取枝条阴干)、乌喙(阴干)、乌头(阴干)、络石(阴干,以上均于正月采集)。
茯苓(阴干)、茯神(阴干)、桂心(阴干)、白术(晒干)、干地黄(阴干)、天门冬(晒干)、麦门冬(阴干)、薯蓣(晒干)、甘草(晒干)、人参(晒干,避免见风)、石龙芮(采皮阴干)、本(晒干)、龙胆(阴干)、杜仲(阴干)、牛膝(阴干)、细辛(阴干)、独活(晒干)、升麻(晒干)、柴胡(晒干)、榆皮(晒干)、蓝叶(晒干)、当归(阴干)、防风(晒干)、芍药(晒干)、桔梗(晒干)、秦艽(晒干)、前胡(晒干)、知母(晒干)、栝蒌根(晒干)、沙参(晒干)、狗脊(晒干)、茜根(晒干)、王不留行(晒干)、萆薢(晒干)、白芷(晒干)、杜若(晒干)、百合(晒干)、白蔹(晒干)、地榆(晒干)。
大黄(火干)、虎掌(阴干)、黄连(阴干)、秦皮(阴干)、猪苓(阴干)、石苇(阴干)、紫菀(阴干)、紫葛(阴干)、野狼毒(阴干)、鬼臼(阴干)、天雄(阴干)、防己(阴干)、乌喙(阴干)、乌头(阴干)、甘遂(阴干)、牡丹(阴干)、巴戟天(阴干)、石南叶(阴干)、贯众(阴干)、羊桃(阴干)、黄精(阴干)、黄(阴干,以上均于二月采集)、黄芩(阴干)、大青(阴干)、天门冬(晒干)、水萍(晒干)、厚朴(阴干)、青葙叶(阴干)、玄参(阴干)、白薇(阴干)、艾叶(晒干)、芫花(阴干)、商陆(日干)、白术(晒干)、麦门冬(阴干)、紫菀(阴干)、踯躅(阴干)、射干(阴干)、茵芋(阴干)、黄环(阴干)、泽兰(阴干)、芜荑(阴干)、杜蘅(晒干)、蓝叶(阴干)、王瓜(阴干)、寄生(阴干)、防葵(晒干)、紫草(阴干)、芎(晒干)、苦参(晒干)、茜根(晒干)、紫参(火炙)、泽漆(阴干)、藜芦(阴干,以上均于三月采集)。
赤箭(晒干)、菥子(晒干)、蒲黄(晒干)、玄参(晒干)、蘼芜(晒干)、远志(阴干)、景天(阴干)、人参(晒干)、芎(晒干)、大青(阴干)、白头翁(晒干)、白藓(晒干)、石南叶(晒干)、鼠尾草(阴干,以上均于西月采集阴干)、菖蒲(阴干)、卷柏(阴干)、白藓(阴干)、泽泻(阴干)、车前(五月采集阴干)、石龙芮子(阴干)、蜀漆(阴干)、肉苁蓉(阴干)、菥子(晒干)、复盆子(晒干)、干漆(夏至后采集)、半夏(晒干)、五加(采茎阴干)、杜仲(阴干)、茵陈(阴干)、莽草(阴干)、蕤核(阴干)、葛根(晒干)、丹参(晒干)、蛇床子(阴干)、葶苈子(立夏后采集阴干)、茺蔚子(晒干)、青葙子(晒干)、茛菪子(晒干)、蘼芜(晒干)、松萝(阴干)、旋复花(晒干)、蓄(阴干)、茹(阴干)、青(巨胜苗,以上均于五月采集)。
松脂(阴干)、青葙子(阴干)、茅根(阴干)、杜仲(阴干)、荛花(阴干,以上均于六月采集阴干)、石斛(阴干)、五加皮(采茎阴干)、卷柏(阴干)、海藻(晒干)、腐婢(阴干)、泽漆(阴干)、天门冬(晒干)、鼠尾花(阴干)、瓜蒂(阴干)、槐子(阴干)、麻黄(立秋采集阴干)、石龙刍(晒干)、景天(阴干)、飞廉(阴干)、薇衔(阴干)、菌桂(阴干,立秋采集)、水苏(阴干)、瞿麦(立秋取实阴干)、桃仁(阴干)、续断(阴干)、蒺藜子(晒干,以上均于七月采集)。
白瓜子(晒干)、飞廉(阴干)、女青(阴干)、地榆(晒干)、大黄(火干)、桔梗(晒干)、大枣(晒干)、楮实(晒干)、秦皮(阴干)、桂(阴干)、营实(阴干)、鬼臼(阴干)、百合(晒干)、牡丹(阴干)、防己(阴干)、野狼毒(阴干)、萆薢(晒干)、菝葜(晒干)、白芷(晒干)、连翘(阴干)、苦参(晒干)、石龙芮(阴干)、狗脊(晒干)、白蔹(晒干)、前胡(晒干)、知母(晒干)、栝蒌根(晒干)、巴豆(晒干)、猪苓(阴干)、茯神(阴干)、蛇含(阴干)、茯苓(阴干)、虎掌(阴干)、薏苡仁(晒干)、天门冬(晒干)、麦门冬(阴干)、杜若(晒干)、当归(阴干)、蓍实(晒干)、柴胡(晒干)、升麻(晒干)、独活(晒干)、细辛(阴干)、牛膝(阴干)、石斛(阴干)、人参(晒干)、薯蓣(晒干)、甘草(晒干)、败酱(晒干)、恒山(阴干)、半夏(晒干)、雷丸(晒干)、牡荆(阴干)、漏芦(阴干)、酸枣(阴干)、白术(晒干)、秦艽(晒干)、龙胆(阴干)、巴戟天(阴干)、蒺藜子(晒干)、黄连(阴干)、沙参(晒干)、王不留行(晒干)、续断(阴干)、贯众(阴干)、干地黄(阴干)、地肤子(阴干)、五味子(阴干)、蜀椒(阴干)、菌(阴干)、鬼箭(阴干)、附子(上旬采集)、秦椒(阴干)、泽泻(阴干)、牙子(晒干)、黄(阴干)、芍药(晒干)、石南实(阴干,以上均于八月采集)。
松实(阴干)、菊花(阴干)、实(晒干)、干姜(晒干)、枳实(阴干)、白术(晒干)、楮实(晒干)、厚朴(阴干)、杜仲(阴干)、皂荚(阴干)、山茱萸(阴干)、吴茱萸(九月采集阴干)、栀子(晒干)、辛夷(晒干)、牡荆(阴干)、秦椒(阴干)、菟丝子(晒干)、菅实(阴干,以上均于九月采集)。
麦门冬(阴干)、牛膝(阴干)、地肤子(阴干)、枳实(阴干)、防风(晒干)、决明子(阴干)、皂荚(阴干)、桂(阴干)、子(阴干)、山茱萸(阴干)、五加根(阴干)、厚朴(阴干)、云实(晒干)、贝母(晒干,以上均于十月采集)、菊子(阴干)、苋实(阴干)、款冬花(阴干)、龙胆(阴干,以上均于十一月采集)。
冬葵子(阴干)、菖蒲(阴干)、龙胆(阴干)、忍冬(阴干)、木兰(阴干)、大戟(阴干,以上均于十二月采集阴干)、枸杞子(冬季采根,春夏采叶,秋季采茎实阴干)、桑根白皮(采集无固定时节)、柏叶(西季各按生长方向采集阴干)、蒴(春夏采叶,秋冬采根茎)。论说:凡药材都须按时节采集,阴干或晒干才能保持药效,若不按时节采集,则与普通野草无异,徒费功夫而无功效。学者应当及时采集,以供药用。
[卷第三十一] 药所出州土一首
《千金翼方》论述道:查考本草所记载的药材产地郡县名称,都是古代地名,如今研习者仓促查找难以明白。自大唐开国以来,疆域辽阔无外,州县名称处处更新,因此必须辨明现今对应的土地名称,使后世学者容易知晓。其中记载的药材产地共一百三十三州,涉及五百一十九种药材。其余州县虽亦产药,但因品质不足以进贡御用,故不详细记载。
关内道雍州出产柏子仁、茯苓;华州出产覆盆子、茯神、杜衡、柏白皮、茵芋、天门冬、木防己、麦门冬、黄精、王不留行、小草、款冬花、桑螵蛸、白蔹、松子、松萝、玄参、兔肝、沙参、远志、续断、泽泻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萆薢、白薇、桔梗、通草、石南、、石韦。同州出产虫麻黄根、斑蝥、芜荑、麻黄、蒲黄、寒水石、麻黄子。
岐州出产鸡及己、獐骨、藜芦、獐髓、秦艽、鬼督邮、甘草。宁州出产芫青、荆子、子虻虫、蓄花。州出产芍药、黄芩、茹、秦艽。原州出产兽野狼牙、黄枫柳皮、白药、苁蓉。延州出产芜荑。泾州出产泽泻、秦艽、防风、黄芩。
灵州出产代赭石、肉苁蓉、野猪黄脂。盐州出产青盐。河南道洛州出产黄鱼胆、黄石脂、秦椒。州出产半夏、桔梗。郑州出产秦椒。陕州出产瓜蒌、柏子仁。汝州出产鹿角、鹿茸。许州出产鹿茸。
虢州出产茯苓、细辛、茯神、白石英、桔梗、瓜蒌、桑寄生。豫州出产吴茱萸、鹿茸。齐州出产阿胶、防风、荣婆药。莱州出产牡蛎、文蛤、茹、乌贼鱼、马刀、牛黄、海藻、海蛤、七孔决明。
兖州出产防风、紫石英、淫羊藿、云母、羊脂石、桃花石。蜜州出产海蛤、牛黄。泗州出产麋鹿脂、麋鹿角。徐州出产桑寄生。淄州出产防风。沂州出产紫石英。
江南东道润州出产羊踯躅、鬼臼、贝母、半夏、卷柏。越州出产榧子、刘寄奴。婺州、睦州、歙州、建州都出产黄连。泉州出产干姜。江南西道宣州出产半夏、黄连。饶州出产黄连。
吉州出产陟厘。江州出产新鲜石斛。岳州出产杉木、楠木、蝉蜕、鳖甲。潭州出产新鲜石斛。郎州出产牛黄。永州出产石燕。郴州出产钓樟根。
辰州出产丹砂。陇右道秦州出产防葵、狼牙、狼毒、鹿茸、鹿角、蘼芜、川芎。成州出产防葵、狼牙。兰州出产肉苁蓉、鹿角胶。廓州出产大黄。武州出产石胆、雌黄、雄黄。宕州出产当归、独活。河西道凉州出产大黄、鹿茸、白附子。甘州出产椒根。肃州出产肉苁蓉、百脉根。伊州出产伏翼、葵子。瓜州出产甘草。西州出产蒲暴。沙州出产石膏。剑南道益州出产苎根、梅煎、枇杷叶、蜀漆、黄环、薏苡仁、郁金、百部根、百两金、恒山、姜黄、干姜、木兰、慎火草、沙糖。眉州出产巴豆。资州出产折伤木。嘉州出产巴豆、紫葛。绵州出产天雄、侧子、乌头、巴戟天、附子、甘皮、乌喙。邛州出产卖子木。沪州出产酱。茂州出产升麻、马牙硝、羌活、朴硝、金牙、大黄、马齿矾、雄黄、芒硝、矾石。
州出产高良姜。松州、当州都出产当归。扶州出产川芎。龙州出产侧子、乌头、巴戟天、乌喙、天雄、附子。柘州出产黄进。岭南道广州出产石斛、决明子、白藤花、甘蕉根、丁根。恩州出产蚺蛇胆。贺州、梧州、象州都出产蚺蛇胆。桂州出产滑石、蚺蛇胆。春州、封州、泷州都出产石斛。融州出产桂心。韶州出产石斛、钟乳、牡桂。柳州出产桂心、钓樟根。州出产蚺蛇胆。交州出产槟榔、龙眼、三百两银、木蓝子。峰州出产豆蔻。
马牙石又名长石、太乳、牛脑石,产自齐州历城县。空青以蔚州、兰州、宣州、梓州出产的为佳,其中蔚州产的空青没有空心,块大色深。曾青以鄂州、蔚州出产的为佳,其他州出产的品质较差。白青以简州、梓州出产的为佳。石胆以蒲州虞乡东亭谷及薜集窟出产的为佳,块大如鸡蛋。芒硝又名硝石,以岭南始安出产的为佳,莱州、齐州出产的品质较差,质地坚硬润泽,服用效果胜过乳石。
乳石以始兴出产的为最佳,其次是连州、广州、澧州、朗州、柳州等地所产。如今陕州青溪、房州三洞出产的品质稍逊于始兴,其余地方出产的不可入药。桃花石过去产自中州钟山县,类似赤石脂但不粘舌。赤石脂在虢州卢氏县、泽州陵川县、慈州吕乡县均有出产,其中含有如玉般的石骨。阳起石产自齐州历城县西北五六里的齐山和西北六七里的卢山,以白色为佳,黑色不可用。石脑又名石饴饼,产自徐州宋里山,需深入地下一丈余才能采得,大小如鸡蛋,触之即碎。
青琅玕产自州西乌白蛮地区及于阗国,又名青珠。苍石在梁州、均州、房州、金州均有出产。凝水石产自同州韩城县,以颜色青黄、纹理如云母者为佳,澄城出产的纹理斜乱、颜色发白的品质较差。石汉产自川武当西辽,当地称为石谷,其中梁州马道成涧中出产的为真品。土阴柏颜色洁白如脂,产自渭州鄣县三交驿西北坡的平地土窟中,形似钟乳,共有六十余处坑洞,据说服用效果与钟乳相同且不会发热。戎盐在沙州称为秃登盐,在廊州称为土阴盐,产自河岸山阴处,燃烧时不爆响。姜石以齐州历城东出产的为佳。
代赭石现今以灵州鸣沙县出产的品质最佳,胜过齐州、代州所产。要知道世间万物皆可为药,了解其产地后,还须及时采集储存以备不时之需,不可虚度光阴。若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,错失良机,致使生命如风中之烛般无法挽救,实在可悲。博学之人应当深思此理,预先做好准备。
[卷第三十一] 用药分两煮汤生熟法则一十六首
有人问:古人用药分量极少,却能治愈众多疾病。如今看您开方,不仅药味繁多,分量也大,疗效却不及古人,这是为何?回答说:古时岁月悠长,药材在土中自然生长,药性充足。百姓欲望淡薄,体质平和,患病轻微,容易医治。现今时节短促,药力薄弱,人心巧诈,病势沉重,难以治疗。因此病轻用药宜少,病重则需多用,这只是医道的一方面,不足为奇。
古代医者皆亲自采药,阴干曝干皆遵循法度,用药必考究产地,因此十病能愈九症。如今医者只知诊脉开方,却不懂采药时节,更不辨药材产地、新陈虚实等关键,所以治病十症难愈五六,根源正在于此。开方者务必谨慎,重复用药方能见效。若只知模仿古人形式,反会贻误病情。后世学医者必须透彻理解这些道理。
紫石英、白石英、朱砂、雄黄、硫黄等矿物药材,必须选择色泽光亮透彻、纹理鲜明洁净的为佳。若使用劣质药材,会导致人体干燥发热、口干而亡。
草木类药材必须选用生长在坚实土地、气味浓烈的品种,否则难以治愈疾病。
狼毒、枳实、橘皮、半夏、麻黄、吴茱萸等药材,以陈年久贮者为上品。其余药材则务必选用新鲜优质的品种。
有人问:在配制汤药时,处理各类草木、矿物、虫兽药材的用水量及炮制方法应当如何把握?回答说:草木药材有根、茎、叶、枝、皮、花、实之分,虫类药材有毛、翅、皮、甲、头、足、尾、骨等区别。有些需要烧炼炮炙,生熟程度有明确规定,具体方法如下。遵循法则者能得福佑,违背者将招致祸患。有些药材需留皮去肉,有些需去皮留肉,有些需用根茎,有些需用花果。必须按照方剂要求仔细炮制,务必使药材纯净清洁,然后准确称量配比,不可有丝毫差错。
药物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,药性有强有弱。君药与臣药需相互配合,佐使药物要彼此协调。若不通晓各类医经,就无法辨别药性的优劣。倘若医者随意增减药量,不按方剂配比,导致各类草药矿物药性相冲,进入人体后不仅不能治病,反而会引发药性争斗。若草石药性相反,更会使人神志昏乱,其危害甚于刀剑。若能妥善配伍,即使不能完全治愈疾病,至少可以调和五脏,不会加重病情。医经所载方剂,凡涉及药物煎煮炮制之法,皆在方后注明。现今方剂却非如此。本篇详述药物炮制方法,必须经过挑选、熬炼、炮炙等工序后,方可称量使用,切不可首接称取生药入方。
所有矿物类药材和玉石,都要先捣碎成米粒或豆粒大小,再用丝绵包裹后放入汤药或酒中煎煮。
钟乳石及其他矿物类药材,需用玉锤蘸水研磨,连续三天三夜反复漂洗研磨,务必使其极其细腻。若采用干研法则需研磨七天七夜。
银屑需用水银调和成泥状使用。
所有矿物类药材需用黄土泥包裹,以火煅烧半日方可使用,但不可过度煅烧。若未经炮制首接入药,会损伤心肝。朴硝、矾石等药物,必须煅烧至汁液尽出,才能用于丸散制剂。芒硝、朴硝需先煎煮药液,过滤后加入药汁中,再煮沸两三次使其完全溶化,方可服用。
汤剂中若使用丹砂、雄黄,需先研磨成极细粉末,待汤药煎好即将服用时投入,充分搅拌调匀后服用。
汤剂中使用完整果实类药材时,都需将其掰破,如干枣、栀子等。带有细小果核的药材也需打破,如山茱萸、五味子、蕤核、决明子等。细小花籽类药材则保持完整使用,如旋复花、菊花、地肤子、冬葵子等。米、麦、豆类谷物也保持完整入药。
橘皮、吴茱萸、花椒等药材,入汤剂时不必切碎。
所有果仁类药材,都需去除尖端外皮,若有两瓣仁者要去除。用热水揉搓后剥去外皮,再切片使用。栀子需去皮,蒲黄则在汤药煎成后加入。
生麦门冬、生姜入汤剂时,需先切碎,反复捣绞三次取汁。待汤药煎成后去渣,加入药汁再煮沸五六次,按所需药量调整。不可与其他药物同煮。另有一种方法是将药材切薄片使用。
麦门冬使用时需稍加,抽去中心部分。
使用麻黄时,需先去除节部,单独煎煮两三沸,撇去浮沫,再添加与原先等量的清水,之后才可与其他药物同煮。若不如此处理,会使人烦闷。麻黄应切成一寸长短,小草、瞿麦等药材切为五分长,细辛、白前等切为三分长。若用于膏剂则需细切。
牛膝、石斛等药材用于汤剂或酒剂时,需拍碎使用。石斛若用于丸散制剂,应先用锤子彻底敲碎,再放入药臼中捣研,否则难以捣碎至适宜细度。
使用肉桂、厚朴、杜仲、秦皮、木兰皮等药材时,需削去外层虚软粗糙的部分,取内层有药效的部分称量。茯苓、猪苓需削去黑色外皮后称量。牡丹、天门冬、巴戟天、远志、野葛等药材,需捶破后去除中心部分。紫菀需洗净泥土,晒干后称量。薤白、葱需彻底去除须根。莽草、石南、茵芋、泽兰等,只取叶片及嫩茎,去除粗枝。鬼臼、黄连需去除根须。石韦、辛夷需擦去表面绒毛,并去除中心部分。蜀椒需去除椒目及未开口的颗粒。大枣、乌梅使用时需去核。鬼箭需削取带羽状外皮的部分。
茯苓和芍药用于补益药物时须选用白色者,用于泻下药物则选用赤色者。
菟丝子需用热水淘洗去除泥土,沥干后用温酒浸泡一夜,取出后稍晒至微白,捣碎。未完全捣碎的需再次用酒浸泡,三五日后取出稍晒至微干再捣,如此反复即可完全捣碎,极易研细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