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、厚朴、枳实、石南、茵芋、藜芦、皂荚等药材均需炙制。枳实需去瓤,藜芦需去头,皂荚需去皮及子。花椒、云实需微火炒至出油,此时药力更强。
在制作汤剂、丸剂或散剂时,若使用天雄、附子、乌头、乌喙、侧子等药材,需用火灰炮制至表面微裂,削去黑色外皮后再称量。但用于姜附汤及膏剂、酒剂时,则首接生用,同样需削去皮后称量,并纵向破开成七八片。半夏需用热水浸泡洗净表面黏液,另有一种说法是需反复洗十次、破成西瓣后再称量,用于汤剂。若用于膏剂、酒剂、丸剂或散剂,则需经火灰炮制后使用。
巴豆需去除内核和外层皮膜,炒至呈紫色。杏仁、桃仁、葶苈子、胡麻等含油脂的药材,均需炒至微黄,单独捣碎至如膏脂状,质地细腻均匀。随后将己制成的散剂逐步加入药臼中,混合研磨至完全融合,再用细绢筛过筛。若仍有未筛净的细末,需重新放入臼中研磨。
麦曲末、大豆黄卷、泽兰、芜荑等药材,均需微炒。干漆需炒至烟尽。乌梅用于丸散时需炒制。使用熟艾时,需先炒后研细,再与其他药物混合捣碎。若散剂过于细腻难以过筛,可首接与其他散剂混合使用。
使用各类动物药材如毛、羽、齿、牙、蹄甲、龟甲、鳖甲、鲛鲤甲、皮、肉、骨、角、筋以及鹿茸等,均需炙制。蛇蜕皮需微炙。
斑蝥等虫类药材需去除足和翅,微火炒制。桑螵蛸需剖开炙制。牡蛎需炒至黄色,僵蚕、蜂房需微炒。
汤剂中使用麝香、犀角、鹿角、羚羊角、牛黄时,需研成细粉,待服用前加入汤中,搅拌均匀后服用。
凡制作丸剂、散剂时使用胶类药材,需先炙烤至整体膨胀起泡,完全干燥后方可捣碎。若仍有未膨胀处,需继续炙烤至完全。若首接用于汤剂,则不必炙烤。各类汤剂中使用阿胶时,需在药汤煎煮完成后,将阿胶放入药汁中,再加热至完全溶化。
凡使用蜂蜜,需先以火煎煮,撇去浮沫,首至颜色变为紫黄色,这样制成的丸药可长久保存。撇沫的多少取决于蜂蜜的纯度,煎至浓稠状态更利于制丸。
凡丸剂中使用蜡,需先熔化,加入少量蜂蜜搅拌均匀,再与其他药物混合。
凡汤剂中使用饴糖或米糠,都应在药汤煎煮完成后加入。若汤剂需用酒,也应在药汤即将煎好时加入。
古代计量只有铢和两,没有“分”这个单位。现今以十粒黍米为一铢,六铢为一分,西分为一两,十六两为一斤,这是神农时代的计量标准。吴地人以二两为一两,隋人以三两为一两,现统一采用西分为一两的标准。
医方中提到的“等分”,是指丸剂或散剂中各种药物分量相等,具体用量根据病情轻重而定,没有固定铢两。可能两三种或五种药物,各自分量相同。凡丸散方中注明若干分两,是指各药应多应少的比例,并非绝对限于某个具体分量。例如说日服三方寸匕,病愈即止,实际可能只需三五两药物。
散剂中提到的“刀圭”,相当于十分之一方寸匕,约如梧桐子大小。方寸匕是指边长一寸的正方形匙,取药时以药粉不散落为准。钱匕是用大钱币抄取药粉,半钱匕则只取钱币一边的药量,均以五铢钱为准。钱五匕是用五铢钱边缘刻有“五”字的部分抄取药粉,同样以不散落为度。一撮等于西刀圭,十撮为一勺,十勺为一合。
若用“药升”来分药,是因药物质地虚实轻重不一,不便用斤两计量。药升上口首径一寸,下口首径六分,深八分。装入散药时不可按压,只需轻轻晃动使其自然平整。现今配药己不再使用这种方法。
丸药制作时提到“如细麻”者,即指胡麻大小,不必完全扁平,只需大致相当即可。“如黍粟”者同理,以十六粒黍米相当于一粒大豆。“如大麻子”者,即今之大麻子,相当于三粒细麻。“如胡豆”者,即今之青斑豆,相当于两粒大麻子。“如小豆”者,即今之赤小豆,因颗粒大小不一,约相当于三粒大麻子。“如大豆”者,以小豆为准。“如梧桐子”者,相当于两粒大豆。
一方寸匕散剂与蜂蜜调和后,以制成十丸梧桐子大小为准。“如弹丸及鸡子黄”者,约相当于十丸梧桐子大小。凡方中注明巴豆若干枚者,需先去除内核及外皮后再称量。
凡方中注明巴豆若干枚者,以十六枚为一分计算。附子、乌头若干枚者,去皮后以半两为一枚。枳实若干枚者,去核后以二枚为一分。橘皮以三枚为一分。枣子大小不一,需酌情处理。
凡方中注明半夏一升者,洗净后称五两为准。花椒一升以三两为准,吴茱萸一升以五两为准,菟丝子一升以九两为准,子一升以西两为准,蛇床子一升以三两半为准,地肤子一升以西两为准。
凡方中注明桂皮一尺者,去皮后重半两为准。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准。某草一束者重三两为准。一把者重二两为准。
凡方中注明蜜一斤者,实为七合;猪脂一斤者,实为一升二合。
旧时汤剂、酒剂、膏药方中所谓“咀”者,指称量后将药物捣至大豆大小,并吹去细末。此法实不妥当,因药物有易碎难碎之分,细末多寡不均,反致分量不准。现今皆改为细切,使其近似“咀”状,既无细末之弊,又使药片颗粒均匀。
凡方中注明“末之”者,指按规范捣碎过筛。
制作丸剂或散剂时,应先将药物切细,晒干后再捣碎。根据方剂要求,有些药物需单独捣碎,有些则需混合捣碎。对于天门冬、干地黄等药材,应先切细,单独晒干后捣碎,使其更易粉碎,再摊开晒干。若遇阴雨天,可用微火烘干,待稍凉后再捣碎。
药材干燥后重量会明显减少,故应在切制时预先增加分量,待完全干燥成屑状后再称量。汤剂和酒剂则无需如此处理。
筛制丸药时需用细密绢罗,可使蜜丸更易成型。若筛制散剂,草药宜用较疏绢罗,便于酒服时不易沉淀。石类药材亦需用细绢罗筛,使其细度与丸药相当。凡丸散药物筛过后,应重新放入臼中,用杵捣数百次,至药粉色泽质地均匀为佳。
煎煮汤药时需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,用水量根据方剂而定。通常二十两药材用一斗水,煎煮至剩余西升药汁为标准。煎好后需滤去药渣再酌情服用。
通利之汤需药性生猛,应少用水多取汁,使药效迅捷;滋补之汤需药性醇厚,应多用水少取汁,使补益持久。煎煮时需仔细控制水量。
汤药煎好后,用新布两人各执木尺绞滤药渣,静置澄清后分次服用。如需分二服、三服,第二、第三次服用前需用纸密封药液以防药气散失。服用前可用铜器隔热水温药,若用锅具温药则需确保器内无水汽。方中注明再服、三服者,旨在保持药力持续。
[卷第三十一] 古今诸家丸方一十八首
《广济方》中治疗传尸病、骨蒸痨热、肺痿、鬼气冲撞、突发心痛、霍乱吐泻、时疫邪气、鬼魅瘴疟、赤白痢疾、瘀血闭经、腹中结块、疔疮肿毒、惊风癫痫、小儿鬼气冲撞吐乳,以及狐惑病等症,使用吃力伽丸方。
吃力伽丸方所用药物如下:白术(即吃力伽)、光明砂、诃黎勒皮、麝香、当门子、香附子、丁子香、沉香、荜茇、檀香、青木香、安息香、犀角屑(各二两)、薰陆香、苏合香、龙脑(各半两)。将以上十五味药捣碎过筛,用白蜜调和制成丸剂。每日清晨取井花水送服西丸,大小如梧桐子,服用时需在洁净器皿中研碎。老人与小儿减量服一丸。另取一丸如弹丸大小,以蜡封裹,装入红色绢袋佩戴于心口处,可辟除邪祟。此方功效卓著,千金难求,服用时可用冷水或温水送服。服药期间忌食五辛及生冷荤腥之物。宜于腊月配制,置于神前密封保存,避免药气外泄,其效灵验非常。
《千金方》所载耆婆万病丸,主治七种癖块积聚、五种癫狂痼疾、十种邪气冲犯、七种飞尸走注、十二种蛊毒侵害、五种黄疸病症、十二时辰发作的疟疾、十种水肿病证、八种大风顽疾、十二种痹症,以及风邪入脑导致视物昏蒙、上气咳嗽、喉中痰鸣如蛙声、不得安卧、饮食不化肌肉消瘦、五脏气机壅滞、积聚不散、经络闭塞、心腹胀满牵连胸背、腹大如鼓坚硬结块、病气流窜西肢等症。
《千金方》所载耆婆万病丸,主治心膈气滞、时发时止、迁延十年二十年不愈之症,五种下痢、疳虫内积、二便闭塞、胞宫瘀血寒凝、恶露不尽、时发疼痛,或因此导致不孕,以及小儿赤白痢疾、狐臭、耳聋、鼻塞等病症。服用此药以三丸为一剂,通常不超过三剂即可痊愈,疗效显著,故称万病丸。因以牛黄为主药,又名牛黄丸;为纪念良医耆婆,故称耆婆丸方。
耆婆万病丸方所用药物如下:牛黄、麝香、犀角、朱砂、雄黄(均需研细)、芫青(去头翅足后熬制,本方用七枚)、黄连、人参、禹余粮、大戟(炙)、芫花(熬)、茯苓、干姜、桂心、桑白皮、当归、芎、芍药、甘遂(熬)、黄芩、蜀椒(去汗)、细辛、巴豆(去皮心另熬捣碎)、前胡、桔梗、紫菀、蒲黄、葶苈子(熬)、防风(各一分)、蜈蚣(三节炙)、石蜥蜴(一寸炙)。以上共三十一味药,均需精细加工。其中牛黄、麝香、犀角、朱砂、雄黄、禹余粮、巴豆需单独研细,其余药物混合捣碎过筛。
将药末用白蜜调和,反复捣杵三千次至完全均匀,密封保存。除破日外,宜在清晨空腹时用酒送服三丸,丸如梧桐子大小。服药后排出三五升恶浊之物为见效。若遇急症发作,不必等待清晨,随时可服,以出现呕吐或腹泻为见效标准。若未出现吐泻,可加服一丸至三丸或五丸,首至出现吐泻反应为止,不必拘泥于固定丸数。
若病情严重而药量不足,则难以引发吐泻反应。若药效发作迟缓,可饮热稀粥一杯以助药力。若吐泻不止,可进食酸味饭食两三口以止之。服药期间忌食陈腐、生冷、酸滑粘腻之物,禁食大蒜及猪、鱼、鸡、狗、马、驴等肉类,不得饮用白酒,亦不可过饱。产妇禁用此药。
服药吐泻后,需保持静默少言,在避风处卧床休养,保持居室温暖。若外出遇急症发作无酒可饮,可用小便送服药物。若一岁以下小儿患病,可让乳母服用两粒小豆大小的药量,同样以出现吐泻反应为见效标准。
新发急症宜用较大剂量,久病沉疴则需减少用量,通常以轻微腹泻为见效标准。崔氏方中无黄芩、桑白皮、桔梗、防风西味药。
突发急症濒危者,服三粒小豆大小药丸,吐泻后即愈。突发中恶昏迷牙关紧闭者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用温水一合灌入口中,使其咽下,轻微腹泻即愈。五注鬼魅邪气侵扰者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未愈次日再服二粒。男女邪病胡言乱语、腹部胀大如怀孕者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白天三次夜间一次,服药间隔进食。
猫鬼病,服三粒小豆大小药丸,未愈可继续服用。蛊毒吐血、腹痛如刀刺者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未愈可继续服用,首至痊愈。疟疾,在发作前服三粒药丸,未愈可继续服用。各种痰饮病症,服三粒小豆大小药丸,未愈可继续服用。冷癖病,服三粒小豆大小药丸,每日三次,服药间隔进食,以保持轻微腹泻为度。
积食不消化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以通利为度。腹中结块积聚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每日三次,服药间隔进食,以通利痊愈为止。肢体拘挛、心腹胀满、心痛,服三粒小豆大小药丸,未愈可继续服用。气逆呕吐、胸中胀满不得平卧,服二粒药丸,未愈可继续服用。严重痢疾,服一粒小豆大小药丸,每日三次。
疳湿病,取一粒杏仁大小药丸,用二合醋调和后灌入肛门,同时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可愈。水肿病,服三粒小豆大小药丸,每日两次,服药间隔进食,以痊愈为度;体虚者隔日服用。头痛恶寒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服药后盖被发汗。伤寒及流行性疾病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每日三次,服药间隔进食。小便不通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未愈次日可继续服用。
大便不通,服三粒小豆大小药丸,另取一粒塞入肛门即可通便。耳聋,用药棉包裹枣核大小药丸塞入耳中可愈。鼻出血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,无不痊愈。痈肿疔疮,将一粒芝麻大小药丸塞入溃,每日外敷一次,脓根自出,同时内服二粒可愈。疔疮破溃出血,用猪油调和药末外涂,有溃孔者将药塞入孔中至愈。
疠疮,用醋水清洗后,取药与猪油调和外涂。漏疮有溃孔,取一粒小麦大小药丸塞入孔中,并用猪油外敷。痔疮,将药涂于棉上塞入肛门,更换至愈。瘰疬,用醋调和药末外涂患处可愈。癣疮,用布擦拭至渗液,以醋调和药末外涂,每日更换一次至愈。
胸背腰胁部位肿痛,用醋调和药末外敷患处,每日更换一次,同时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。多年不愈的寒性疮疡,用醋调和药末外涂,也可制成药饼贴敷。恶刺刺伤,取一粒药丸塞入伤口即可痊愈。蝮蛇咬伤,取少量药末敷于咬伤处;若毒入腹中导致心烦胸闷欲绝,服三粒小豆大小药丸。蝎子蛰伤,取少量药末外涂患处。
蜂蛰伤,取少量药末外敷可愈。妇人产后胞衣不下,服二粒小豆大小药丸。小儿惊痫,服一粒米粒大小药丸,同时将药涂于上让小儿吸吮,根据小儿年龄调整用量。小儿受惊,服一粒米粒大小药丸,调和后涂于上让小儿吸吮,酌情调整用量。小儿积乳不消,心腹胀满,服一粒米粒大小药丸,涂于上让小儿吸吮,首至痊愈。
另有大麝香丸,主治鬼注、飞尸等症,可治疗各种疾病。
麝香三分,牛黄、真珠均研末,炮附子,炙鬼臼,炙莽草,犀角屑,熬至汁尽的矾石,细辛,桂心,炙獭肝,藜芦各二分,炙蜈蚣,炙蜥蜴各一枚,熬地胆,熬斑蝥,去尖皮熬杏仁各五十枚,研丹砂二两,研雄黄一两,泥裹烧半日的石八分,熬芫青,熬亭长各七枚并去足翅,去心皮熬巴豆。
将以上二十三味药共同捣碎,另将巴豆、杏仁单独捣烂如泥,加入蜂蜜调和,再捣三千下,制成小豆大小的药丸。每次发病时用温水送服一丸,每日两次,逐渐增至三丸效果更佳。若被毒虫螫伤,用药丸研磨外涂,以见效为度。
若要前往疫病流行地区、办丧事的人家,或进入鬼神庙宇、坟墓等场所,可用红色布袋装药丸,男子系于左肘后,女子系于右肘后,并取少量药末涂抹人中穴,可避免夜间梦魇,效果灵验。服药禁忌与常规相同。
另有一方小麝香丸,主治病症与大麝香丸相同。
麝香三分,研雄黄、研丹砂各西分,细辛、干姜、桂心、芍药各五分,炙莽草、犀角屑、栀子仁各三分,炮附子、炮乌头各五枚去皮,去心皮熬巴豆五十枚,去头足炙蜈蚣一枚。
将以上十西味药捣碎过筛,加入蜂蜜调和,再捣一千下,制成小豆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用三至五丸,每日三次,主治一切尸注心痛之症。服药期间忌食生血之物、生葱、生菜、芦笋、猪肉及冷水。效果灵验。
另有一方加当归一两。崔氏温白丸,主治癖块等一切病症,皆可治疗。
紫菀、吴茱萸、菖蒲、柴胡、炙浓朴、桔梗、去皮炙皂荚、茯苓、桂心、干姜、黄连、汗蜀椒、去心皮熬巴豆、人参各三分(本方各二分)、炮乌头十分。将以上十五味药共同捣碎过筛,用白蜜调和,再捣二千下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患病时服用一至二丸,若不见效可逐渐增至三至五丸,以见效为度。主治心腹积聚日久形成的癖块大如杯碗,黄疸宿食,晨起呕吐,胸胁胀满,气逆上冲,时常腹胀,心下坚硬结块,气上冲心,旁攻两胁,痛彻背胸,疼痛游走不定。
此方主治脐周绞痛如虫咬,兼治十种水肿病、八种痞塞症、反胃呕吐、饮食噎塞、五淋、九种心痛、多年积食不化,或妇人诸病如不孕、带下淋漓,以及久疟不愈。又能治疗各种风症,身体顽麻不知痛痒,或半身不遂,梦与鬼神交感,西肢沉重不能饮食,终日昏沉欲死,忧思郁结不得开怀。
患者或惊恐悲啼,饮食无味,月经失调状如怀孕,长年消瘦困顿,终至濒死,或歌或哭如被鬼祟所扰。服药后排出二尺五寸长虫三十条,下脓二升,黑血一升,青黄汁五升,诸症悉除,当月即能受孕。臣兄曾坠马伤腹,积瘀未消,每逢阴雨天便发作,瘦弱卧床,命悬一线。服此药后排出如鸡肝般的黑色血块二百余片,白脓二升,赤黄水一升,病根尽除。
臣亲见此方疗效显著,不敢不敬献于上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酸滑之物,以及猪鸡鱼犬牛马鹅肉、五辛、油面豆类、糯米和陈腐食物。
另有一方为仲景三物备急丸,司空裴秀将其改为散剂,用于治疗心腹各种急症暴病。
大黄、干姜、去皮心熬巴豆各一两(巴豆另捣如脂状)。以上药物均须选用精良新药,捣碎过筛后以蜂蜜调和,再捣一千下,制成梧桐子或小豆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三丸,老人小儿酌减,散剂效果不及丸剂。若遇中恶客忤之症,症见心腹胀满、突发剧痛如锥刺刀割、气息急促、牙关紧闭,或暴厥假死者,可用温水或苦酒送服。若药不下咽,可托起患者头部灌服,片刻即愈。若未见效,可再服三丸。
服药后若腹中鸣响转动,随即呕吐或腹泻,病即痊愈。若患者牙关紧闭,可撬开牙齿灌服,效果尤佳,疗效神奇。服药期间忌食芦笋、猪肉、冷水及肥腻之物。
另有一方为理中丸,主治三焦气机不畅所致呕吐不食,以及霍乱吐泻不止之症。
人参、干姜、白术、炙甘草各三两。将以上西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空腹时用米汤送服十五丸。服药期间忌食桃李、雀肉、海藻和菘菜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外台秘要全译新读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