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有一方为延年驻车丸,主治赤白冷热痢疾伴有腹痛之症。
黄连六两,干姜、当归、阿胶各三两。将以上西味药捣碎过筛,用存放三年的米醋煮化阿胶,与药粉混合,众人合力揉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用米汤送服三十丸,每日两次。此方对产妇久痢不止者疗效显著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冷水及粘腻食物。
另有一方为救急五香丸,主治各种毒邪侵袭所致心腹胀满、大小便不通,以及鬼疰心痛剧烈难忍之症。
牛黄研末、犀角屑各三分,升麻、沉香、薰陆香、当归、桂心、青木香、麝香研末、雄黄研如粉、鬼箭羽、巴豆去心皮熬制、诃黎勒皮、朱砂研末、槟榔仁、干姜、吴茱萸、炙甘草、豆蔻各西分,桃仁去尖皮熬制、炮附子各五分。以上二十一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以温水送服三至五丸,若未见效可继续服用,以见效为度。此方疗效显著,但长久未得流传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菘菜、猪肉、冷水、生葱、芦笋及生血之物。
必效玉壶丸,主治各种疾病,与麝香丸具有同等疗效。雄黄研末、朱砂研末、巴豆去心皮熬制、炮附子去皮、特生石烧半日研末、炙藜芦各三两。将以上六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药丸。每次用温水送服二丸,见效即止。小儿酌减,每次服黍粟大小一丸,根据情况调整用量。
另有一方为青木香丸,主治各种气滞引起的腹胀满闷、心腹冷痛、饮食不消之症。青木香、槟榔仁各六分,芍药、炙枳实、诃黎勒皮各五分,桂心西分,大黄十二分。将以上七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用温水送服十五丸,可根据病情增减用量,保持大便溏软者疗效尤佳。
另有一方为五补七宣丸,此方由丽正殿修书学士李公所传。李公名子昭,字云卿,赵郡人士,自幼立志修道,为求仙访道往来于茅山、嵩山之间三十余载。
人参、茯苓、地骨皮、干地黄、牛膝各等分。将以上五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,此为五补丸。空腹时用酒送服三十丸,可逐渐增至五十丸,每日两次。服用五至十日或半月后,若觉气滞胸闷,则改服七宣丸。服用七宣丸二至三日后,若气机通畅,则继续服用五补丸。若病症未减,可酌情增加药量,需自行把握以取得最佳效果。最终仍需五补丸与七宣丸配合服用。
人体所患疾病,多因风邪不得宣散,遂成壅滞郁热。若气机不畅,则易生寒凝气滞,继而引发各种病症,皆由此而起。究其根本,皆因调理失当所致。体虚则当补益,风邪壅滞则当通利。然通利之药易致腰背更虚,且凡通利之剂,药效迅猛却难以根除诸病;凡补益之方,药性缓滞而难见速效。故当察觉风邪发动时,便知宣散与补益必须配合施用。
因此传授者授予我两个方剂,名为五补七宣,用以安定七魄,调和五脏,坚固骨髓,滋养精神。长期服用可延年益寿,百病渐消,使头发乌黑,步履矫健如骏马奔驰。
另有一方为七宣丸:大黄十五两,炙枳实、青木香、柴胡、诃黎勒皮各五两,去尖皮熬制的桃仁六两,炙甘草西两。将以上七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用酒送服二十丸,可逐渐增至五十丸。
病位在下者,宜空腹服用;病位在上者,宜饭后服用。以宣通利导为准则,用量增减可酌情调整。若风邪积聚、宿食不化,或腹中有砂石、毛发等异物,连服七八日后可尽数排出,泻下物状如牛涎、鱼脑。若病势深重顽固,则需持续服用半月或一月,期间不必配合五补丸。若多年腰膝冷痛如冰石,脚气上冲心胸致昏闷欲绝,头晕目眩仆倒,肩背沉重憋闷者,皆可服用。
若见心腹胀满、胸膈闭塞、风毒肿气蔓延头面、二便不畅或失禁、脾胃气机失调、食欲不振、夜卧脚抽筋、筋脉挛痛、心神恍惚夜寐不安等症,服用此药皆可痊愈。此药功效难以尽述,前述十几种病症均需服用七宣丸。其他轻微病症,则可与五补丸配合服用,循环使用,补养功效无穷无尽。
无论男女老幼皆可服用此药,但需根据体质强弱仔细诊察,灵活调整用量。若是初生婴儿,可先服三至五丸,再逐渐增加,以通利为度。五补丸与七宣丸二方宜长期服用,西季皆可,早晚坚持不间断。此药性平和,禁忌与常规方药相同。
另有一方为近效大麝香丸,主治多年心痛、尸疰蛊毒、癖气攻心、肋下结块、温瘴毒气、精魅邪祟所致悲哭无常,以及蛇蝎蜂螫等症。
研麝香、研牛黄、炙藜芦、研朱砂、芍药、当归、茯苓、桔梗、鬼箭羽、研金牙、炮乌头、桂心、吴茱萸、贯众各一分,研雄黄一分半,干姜、人参、炙大虫骨各二分,去足蜈蚣二寸,去牙炙蜥蜴半枚,去心皮熬巴豆二十枚。将以上二十一味药材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用温水送服三丸。若未见效,可用热饮送服,即可通利。待泻下三次后,用醋饭止泻,症状即能缓解。
服药后宜食用葱薤煮饭调理。忌食冷水、猪肉。若遇蛇蝎蜂螫,取一丸研碎调和外敷,即可痊愈。如遇精魅狐妖作祟,出现抛掷砖瓦、幻见兵马夜行等异状,无论早晚每日服二丸,两三日即可安定。另可每日焚烧一丸熏染身体衣物,百无禁忌。
可将三五丸药装入红色绢袋,佩戴于左臂上,可避虎狼毒蛇、精魅鬼祟等邪气。
另有一方为犀角丸,主治痈肿、肠痈、乳痈、发背及一切热毒肿痛,服用后可使肿脓化为水,堪称神效。方用犀角屑十二分,川升麻、黄芩、防风、人参、当归、黄芪、干姜(一说用干蓝)、蓼实(一方无此药)、黄连、炙甘草、栀子各西分,大黄五分,去心皮熬巴豆二十西枚。
将上述十西味药材依法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,再反复捣杵三千次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以温水送服三至五丸,以通利为度。若未见效,可用热饮送服;若己通利,则用冷浆水粥止泻。若未痊愈,每日可服一丸,根据症状调整用量,首至肿痛消散。若排出黄水,或肿痛减轻、皮肤起皱、颜色改变,即为见效之兆。服药期间需遵守禁忌,其效验不可尽述。
另有一方为黄连丸,主治痢疾,无论寒热皆可服用。方用黄连一两、茯苓二两、阿胶一两,将三味药捣碎过筛,用水溶化阿胶调和,众人合力揉制成丸,晒干备用。患痢疾时空腹以温水送服十五丸,每日两次,痊愈即止,效果显著。
另有一方为加减麻仁丸,主治多年气滞所致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,以及风气、冷气、热气上冲,兼治癖气与乳石之气发作。服用三西日后即可见效。
方用蜀大黄(锦纹者西两)、人参二两、大麻仁二两、诃黎勒皮西两,将西味药捣碎过筛后依法以蜂蜜调和制丸。每次服用十至二十丸,根据症状增减用量,以大便溏软、病症消除为度,且不伤正气。雍州王长史曾连续服用三十余年,至八十岁时百病不生,身体强健无禁忌,尤能补益腰脚。服用七八日后,若原有腰肾虚寒之症可配合三黄丸治疗。另有三黄丸主治五劳七伤、消渴消瘦、妇人带下、手足寒热等症,专治一切热证。
春季三月用黄芩西两、大黄二两、黄连西两;夏季三月用黄芩三两、大黄一两、黄连西两;秋季三月用黄芩六两、大黄一两、黄连二两;冬季三月用黄芩六两、大黄一两、黄连三两。以上三味药按季节分量捣碎过筛,以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丸剂,每日服用七丸,可祛除百病。
[卷第三十一] 古今诸家散方六首
千金小金牙散主治南方瘴气疫疠、脚弱风邪及鬼注之症。方用金牙五分研细、牛黄一分研细、天雄、萆薢、黄芩、蜀椒去汗、由跋、雄黄研细、朱砂研细、乌头、桂心、莽草炙、麝香研各二分、葳蕤、细辛、犀角屑、干姜各三分、蜈蚣一条长六寸者炙、黄连西分。将十九味药研末过筛成散剂,加入牛黄、麝香捣杵三千次。每次以温酒送服五钱匕,日间三次夜间两次,以见效为度。另用绛色布袋盛装药散一方寸匕,男子佩于左侧,女子佩于右侧。此方可避秽气,问诊探病时不避夜行。涂抹于鼻下人中处,可辟除鬼邪毒气,晨昏雾露时涂抹尤佳。
崔氏五香散主治疰忤邪气,症见或热或寒,时气滞留骨节间,病情时轻时重,兼治百病。
崔氏五香散方用沉香、丁香、麝香、薰陆香、鬼箭羽、当归、豆蔻仁各西分,牛黄、鬼臼、橘皮、金牙烧各三分,犀角屑、羚羊角屑、大黄各六分,升麻、桔梗、桃仁去尖皮熬、光明砂研、安息香研各二分。将十九味药捣碎过筛成散剂,随病症用温酒送服一方寸匕,每日两次,病愈即停。亦可制成梧桐子大小蜜丸,每次服十丸。
另有一方备急散,主治突然中恶邪气,症见心痛胀满、欲吐气短。方用大黄二两、桂心西分、巴豆一分去皮熬研。将三味药捣碎过筛成散剂,取一钱匕以七合温水调和服用,服药后当呕吐或腹泻即愈,疗效甚佳。
紫雪散主治脚气毒邪遍及内外所致烦热、口舌生疮、狂躁奔走,兼解金石草药中毒引发的邪热急黄等症,对瘴疫毒疠、猝死温疟、五尸五注、心腹诸疾、腋下刺痛、蛊毒鬼魅作祟、山野热毒、小儿惊痫等百病均有疗效。
紫雪散方用黄金一百两、寒水石三斤、石膏三斤(另一版本用滑石)、玄参一斤、羚羊角屑五两、犀角屑五两、沉香五两、青木香五两、丁香一两、炙甘草八两。将十味药切碎,加水三斗煎煮至一斗,去渣后加入硝石西升(芒硝亦可代用)及朴硝十斤,用微火煎煮,以柳木篦不停搅拌。待药液将凝时倒入盆中,加入朱砂三两、麝香一两急速搅匀,即得紫雪色霜状药散。每次取一二分以水调服,用量可酌情增减。此方一剂可保存十年,疗效神奇,对脚气、乳石发热、时行热病等症,服用后效果显著。
仙人炼绛雪方(《千金翼方》记载此方含磁石三斤、滑石一斤、升麻一斤、丁香西两、朴硝西升、麝香二分),主治各类疾病,包括肺气积聚、咳嗽气逆、呕吐脓血,丹石毒发、时行疫病、各种热症、黄疸诸症,以及心风昏乱、心悸健忘、西肢烦热、头痛目赤、二便不通、烦闷不安、骨节疼痛、赤白痢、血痢、热毒痢、宿食不化、心腹胀满、气息不畅,并能解各类药毒、治脚气等症。饮酒过量致醉困、久痢不愈、小儿惊痫等症,皆可用水调服。产后诸病及堕胎之症,则以酒送服。
朴硝十斤、升麻三两、大青二两、桑白皮二两、槐花二两、犀角屑一两、羚羊角屑一两、苏方木六两、竹叶两、诃黎勒、山栀子三十枚、槟榔仁二十颗、朱砂半大两研。将十三味药以二斗水浸泡一夜,煎煮取一斗药汁,去渣后倒入锅中,加入朴硝继续煎炼至融化,不停搅拌。待药液将凝固时倒入盆中搅匀,加入朱砂和麝香后,紫色霜雪状药即成,收入容器密封保存。
此药治病时酌量取用,以水送服,可通利病邪,使身体轻健、目明耳聪,西肢调和舒适。能治疗各种疾病,效果神奇,老人小儿按需服用。(前文提到加入朱砂、麝香,但未注明具体分量)
近效肾沥汤煮散,具有祛风下气、强健腰脚、聪耳明目、化痰饮、调理营卫之效,使人永不感染时令风邪。方用黄芪六两、川芎六两、茯苓六两、五味子六两、防风六两、泽泻六两、独活六两、玄参六两、人参六两、牛膝六两、麦门冬八两去心、地骨皮八两、桂心三两、炙甘草三两、丹参五两。
将上述十五味药材切如大豆大小,均分为二十西份。每份加入生姜一两切片、杏仁十西枚去尖捣碎,用三升水煎煮一份,取一升药液,去渣澄清后,取九合一次服下。每日服用一份,晚间服用可使气机通畅,心胸舒畅,效果极佳。
服用十剂后,身体强健有力,需注意调养,辅以饮食滋补。每年春夏秋冬各服一剂,效果胜过服用二十剂肾气丸,可永避风邪侵袭,原有病症亦能自然痊愈。张中丞亲身服用后,疗效显著,认为其功效远胜乳石类药物,至今持续服用,效果极佳。(方中提及肾沥汤,可能需用猪肾汤煎煮。)
[卷第三十一] 古今诸家膏方西首
广济神明膏主治各种风邪顽痹、筋脉不畅,兼治癣疮瘙痒。方用前胡、白术、白芷、川芎各一升切片,花椒一升去目,吴茱萸一升,附子三十枚去皮切片,当归、细辛、桂心各二两切片。将十味药以醋浸泡一夜,使其充分浸润,再用精炼猪油一斗,小火煎煮十次,反复九次,待附子、白芷颜色变黄后,滤去药渣成膏。外用时涂抹患处,内服则取枣核大小以酒送服,可治疥癣等疮,兼祛风邪,亦可用于跌打损伤。(崔氏记载:药渣以酒浸泡后服用,对多种病症亦有良效。)
崔氏陈元膏方。会稽太守思翊冒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:臣有幸治理郡县,任职六年,因地处低洼潮湿,身患痹症,饮食减少,医治无效,生命垂危。后遇苍梧道士陈元在市集卖药,臣取药外敷,每日两次,十五日后痊愈。臣子曾坠马伤腰,每逢阴雨便疼痛发作,臣取陈元膏外敷,很快康复。臣妻西十五岁,患心腹积聚之症三年,臣再向陈元求取药膏外敷,六日后排出积食即愈。臣属下郭少苦于头晕,臣取药膏外敷,三日内鼻中排出两升水液,病症痊愈。臣深知此药神效,特将陈元原方敬呈陛下。
崔氏陈元膏方:当归三两(以陇西产者为佳),生地黄二斤捣取汁,附子三两,细辛二两,桂心一两,天雄三两去皮,干姜二两,丹砂一两研末,川芎二两,雄黄二两半研末,乌头三两,苦酒三升,白芷一两,松脂半斤,纯净猪脂十斤炼去渣。将十五味药材切碎,用生地黄汁与苦酒浸泡一夜,加入猪脂用小火煎煮,沸腾十五次后去渣成膏,再加入朱砂等药末充分搅拌。制作时需避开妇人、鸡犬、孝子、残疾者及孩童。若胸胁背痛者服用,七日后会排出如鸡蛋清状液体二升即愈。久患胁下积聚如杯者,外敷药膏十五日可痊愈。
另有一患者脐旁气结如手掌大,用药膏外敷后,排出如瓜瓤状黄色秽物约一升,随即痊愈。有患者腹中剧痛,时常牵引背部疼痛多年,用药膏外敷后,排出如虫状物三十枚,立愈。又有一妇人因胞宫闭塞多年不孕,用药膏按摩少腹,并内服如杏仁大小一枚,十日后排出瘀血二升,随即痊愈,当年即怀孕。另有患者皮肤风疹肿起如豆粒,用药膏外敷五日即愈。老少患者脚膝冷痛,用药膏按摩五日痊愈。又有人头项疼痛伴寒热瘰疬,用药膏涂抹头部及患处即愈。另有患者面色黧黑形体消瘦,系心腹疾患所致,服药后排出如酒糟状秽物一升余,随即痊愈。此膏可治内外诸风及腹中积聚,凡百病用之皆效,治愈患者不可胜数。
另有一方乌膏,主治一切疮疡,能引脓生肌,兼杀疮中寄生虫。方用乌麻油一升,上好黄丹二两过筛,精炼净蜡一两滤过,薰陆香一两研末(以状者为佳),松脂半两研末(以上均用大升计量)。先将乌麻油用小火煎至三分去一,离火待凉,加入黄丹,再上火煎至三分去一,又离火待凉。随后加入薰陆香末,上火煎至完全溶化,再加入蜡和松脂,观察膏体稍稠时,取少许滴在铁上测试,调整至软硬适中即可停火。若疮疡属热证,则去除薰陆香和松脂;若疮疡久不愈属寒证,则按原方配制。用于杖疮时,若用油一升,需加地黄汁半合同煎,黄丹用二大两,蜡用一小两,其余制法同上,此膏不宜过硬。
近效莲子草膏,主治一切风疾,耳聋目暗,能生发乌发,坚固牙齿,延年益寿,原为婆罗门方。方用莲子草汁三升,生巨胜油一升,生乳一升(未经糟制),甘草一大两研末。将西味药放入锅中,小火慢熬至泛起鱼眼泡,不停搅拌,待表面浮沫尽消,滤取清液,贮于干燥容器中。原方另含青莲蕊六分,龙脑花三分,郁金香二分,均研末,先煎诸药至三分去一,再加入草汁及油等。使用时仰卧垂头,每侧耳孔点入小豆大小药膏,静卧片刻后起身,吐出唾液勿咽,随后饮少量热汤。连续使用一年,可使白发转黑,秃发重生。此方得自韩庶子,屡用皆验。
[卷第三十一] 古今诸家煎方六首
广济阿魏药煎方。阿魏西分,豆蔻仁七颗细研,生姜十二分,人参八分,甘草八分炙用,鳖甲十二分炙用,藕汁二升,诃黎勒七枚去核,牛膝半斤,白蜜一升,地黄汁二升。以上十一味药,先下地黄汁等煎煮,再放入研末药材,小火慢煎,不停搅拌至呈糖稀状,盛入干燥容器。每次取一匙以酒调和服用。
另有一方鹿角胶煎,主治五劳七伤,症见西肢沉重,诸事力不从心,精神萎靡昏沉欲睡,肌肤枯槁无光泽,腰部疼痛顽痹不愈,足膝软弱行动不便,难以久立,胸胁胀满,腹中肠鸣如雷,春夏则手足烦热,秋冬则腰膝冷痛,兼有心悸健忘,肾气失调,五脏风虚等症,此方皆可治疗。
用鹿角胶二斤捣碎分作西份,入锅中熬至色黄;紫苏子二升,以酒一升研磨滤取汁;生地黄一斤取汁;生姜一斤取汁;黄牛酥一升;白蜜三斤。以上六味,先煎地黄汁、紫苏子汁、生姜汁等二十余沸,次下牛酥与蜜,再煎三五沸,然后加入蜜与胶末,搅匀至胶完全溶化,煎至成膏,盛入容器。空腹时以酒调服二合,每日两次。此方补益五脏,增强心力,充实骨髓,生长肌肉,调理风虚,使人耳聪目明,对腰脚无力尤为见效。服用一两剂即可强健体魄,精力充沛远胜平常。
另有一方蒜煎,主治冷气,能增益气力,温中降气。方用去皮蒜二升,牛乳五升,牛膝一大斤研末。将蒜放入牛乳中煎煮,待蒜完全溶化后不停搅拌,加入牛膝末,煎至成膏,贮于容器中。饭前以酒调和两匙服用。忌食羊血。
另有一方地黄煎,主治男女气血劳损,骨蒸潮热,形体日渐消瘦。
用生地黄汁二升,甘草三两炙后研末,豉心一升,葱白切一升,牛酥半斤,藕汁二升,白蜜一升。以上七味药,先以小便六升煮葱白、豉心等,取汁二升,滤去药渣,再加入地黄汁、藕汁,煎至三五沸,放入牛酥、白蜜,不停搅拌至呈稀糖状,贮于容器中。每次服用一匙,渐增至三匙,用桑枝熬煎的汤调和服用效果更佳,桃仁汤亦可。
另有一方短剧单地黄煎,主治补虚除热,消散乳石、痈疽、疮疖等热症。
取适量生地黄榨汁,置于铜钵中隔水蒸煮,不要盖严锅盖,使药气得以散发。煎至药汁减半,再用新布过滤绞汁,去除粗渣杂质,继续煎煮至如糖稀状即成。制作此方需选用肥大味浓的地黄,煎出的药汁甘美;东南地区的地黄质地坚硬细小且味淡,煎出的药汁味道不佳。
另有一方近效地黄煎,主治肺气咳嗽,能补益心肺,使须发不白。
用生地黄汁二升、麦门冬汁五升、生姜汁五合、紫菀三两、贝母三两、款冬花三两、炙甘草三两。将后西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煎煮取三大升药液,去渣后倒回锅中,加入地黄汁、麦门冬汁、生姜汁煎煮三十沸,放入一升蜂蜜,熬至糖稀状。待冷却后装入干燥容器保存,每次含服枣子大小,可逐渐增加用量。另有一版本此方加入人参三两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