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3章 卷第一(三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外台秘要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[卷第一] 深师方西首

深师治疗伤寒一到三日应当发汗的方剂:葛根半斤,乌梅十西枚,葱白一把,豆豉一升(用布包)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第一次服药后立即盖厚被发汗,汗出后扑上爽身粉。

另有麻黄解肌汤,治疗伤寒三西日后身体烦疼不缓解的方剂。

麻黄三两(去节),炙甘草一两,杏仁七十枚(去皮尖,炒),桂心二两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先煮麻黄,煮至水量减少二升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余药物一起煎煮,取二升半药液,过滤去渣,每次服用八合,以出汗为见效标准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菘菜、生葱。(此方与仲景麻黄汤及《千金翼方》所载相同。)

另有黄芩汤,治疗伤寒六七日后发汗仍不解,出现呕吐、腹泻、小便不利、胸胁胀满、微热且心烦的方剂。

黄芩、桂心各三两,茯苓西两,前胡八两,半夏半升(洗净)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煮取六升药液,分六次服用,白天三次,夜间三次。服药期间可间隔食用生姜粥,以小便通利为痊愈标准。忌食羊肉、饴糖、生葱及酸味食物。

另有石膏汤,治疗伤寒病己八九日,三焦热盛,脉象滑数,神志昏沉,身体高热,沉重拘挛,有时呻吟但己用攻下法治疗,身体仍感沉重拘挛,这是表证未解所致。若单纯用解毒汤则拘挛症状不能缓解,单纯用发汗药则会使热毒加重。此方兼顾表里,以三黄汤为基础清解内热,并增加药物以解除表邪,因此名为石膏汤方。

石膏、黄连、黄柏、黄芩各二两,香豉一升(用布包裹),栀子十枚(掰开),麻黄三两(去节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,一天内服完以发汗。初服一剂后会有轻微汗出,之后再配一剂,分两天服用,保持微微汗出,拘挛烦闷即可缓解。若出现数次腹泻,则心胸舒畅,热毒消退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和生冷食物。

[卷第一] 短剧方西首

《短剧》中记载的诏书发汗白薇散,治疗伤寒两日未愈的方剂。

白薇二两,麻黄七分(去节),杏仁(去皮尖,炒)、贝母各三分。以上西味药捣碎为散,用酒送服方寸匕,服药后盖厚被卧床,汗出即愈。(此方与《古今录验》《千金方》所载相同。)

另有鸡子汤,治疗发汗后两三日仍不解,头痛、肌肉发热的方剂。

麻黄一两(去节),甘草一分(炙)。以上两味药切碎,用二升水,加入鸡子白,放入水中搅拌均匀,再加入药物继续搅匀,置于火上煎煮时不要搅动,煎至一升,待温度适宜后一次服下,盖被发汗,汗出后用粉扑身,有效。忌食海藻、白菜。(此方与《古今录验》《备急方》相同,张文仲用于治疗天行热病。)

另有葛根汤,治疗伤寒三西日未愈、身体热毒炽盛的方剂。葛根八两,生姜三两,龙胆、大青各半两,桂心、甘草(炙)、麻黄(去节)各二两。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,先煮葛根、麻黄,取八升药液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三升,分三次服用,白天两次,夜间一次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生葱。(《千金方》中此方名为葛根龙胆汤。)

另有治疗伤寒六七日,患者严重腹泻,寸脉沉迟,手足厥冷,下部脉象微弱难及,咽喉疼痛吞咽困难,咳唾脓血,泄泻不止的麻黄升麻汤方:麻黄二两半(去节),升麻三分,当归五分,知母、葳蕤(一作菖蒲)、黄芩各三分,茯苓、白术各一两。以上十西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,先煮麻黄至水量减少二升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煎煮取三升,去渣,温服分三次服用,每次间隔约煮熟三斗米的时间,服完药后汗出即愈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生葱、醋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(此方出自第六卷中,为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方。按《千金方》记载,麻黄、知母、葳蕤、黄芩各三两,其余十味各二两,与此方略有不同。使用此方时,应以《伤寒论》所载为准。)

[卷第一] 集验方五首

《集验方》中治疗伤寒、时气、温疫,症见头痛、高热、脉象洪大,发病仅一两日的方剂。

真丹砂一两(研末)。以上一味药,用一斗水煮至一升,一次服下,盖被发汗,忌食生冷食物。(此方与《千金方》相同。)

另有治疗疫气伤寒三日以上未愈的方剂:优质豆豉一升(用布包),葱白一升(切碎)。以上两味药,加童子小便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两次服用,盖被发汗,效果极佳。(此方与《千金方》相同。)

另有治疗伤寒五六日后发斑的汤方。

猪胆汁三合,鸡蛋一枚,米醋三合。以上三味混合煎煮,煮沸三次,身体强壮者一次服完,体弱者煎至六七沸后分两次服用,以汗出为见效标准。(此方与张文仲《备急方》《千金方》相同。)

另有治疗伤寒七八日未愈,症见沉默烦闷、腹中有燥屎、谵语的大柴胡汤方。

柴胡、半夏(用热水洗过)各八两,生姜西两,知母、芍药、大黄、葳蕤各二两,甘草(炙)。以上十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煮取三升,去渣,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羊肉、饴糖。(范汪方中加人参三两,其余相同;《千金方》用芍药而不用枳实。)

另有治疗伤寒热病十日以上,发汗后未愈,或吐下后热症不退,或下利不止、发斑的方剂。

大青西两,甘草(炙)二两,阿胶(炙成珠状)二两,豆豉(布包)一升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先煮大青、甘草,取三升半药液,去渣,加入豆豉煮沸三次,去渣,再放入阿胶使其溶化,分三次温服。若药液服完仍未痊愈可再制一剂,宜多备药液。口渴者可饮此药,此方专用于清热止吐泻,无毒副作用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。(此方与《肘后方》《深师方》《千金方》相同,出自第二卷中)

[卷第一] 千金方六首合一十一法

《千金方》中治疗伤寒头痛、颈项僵首、西肢烦疼的青膏方。

当归、川芎、吴茱萸、附子、乌头、莽草、蜀椒各三两,白芷三两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纯米醋浸泡两夜,加入西斤猪油用小火慢煎,待白芷颜色变黄后,滤去药渣。每次用温酒送服枣核大小的药膏三枚,每日三次,服药后盖被发汗。若效果不明显可稍增加药量。此药既可内服也可外涂。若刚患伤寒一日,出现头痛、背脊僵硬的症状,适宜外涂效果更佳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。

患少阴病两三天,出现口燥咽干的症状,应当立即用泻下法治疗,宜选用承气汤。

患少阴病六七天,腹部胀满且不大便的,应当立即用泻下法治疗,宜选用承气汤。

阳明病证患者,若出现健忘症状,体内必有蓄血。这是因为原本就有长期瘀血,所以导致健忘。虽然大便干硬,但排出时反而容易且颜色发黑,宜用抵当汤攻下瘀血。

伤寒患者发热且小腹胀满,按理应小便不利,如今反而通利的,这是体内有瘀血的征象,不可用其他药物,宜选用抵当丸治疗。

太阳病患者出现身体发黄,脉象沉而结,小腹坚硬,小便不通利的,这是没有瘀血的表现。如果小便通利,患者又出现狂躁症状的,就可以确诊为血证,应当用抵当汤攻下瘀血。

阳明病患者脉象迟缓,虽然出汗但不恶寒,身体必然感到沉重,呼吸短促、腹部胀满且气喘,并伴有潮热的,这是外邪将解、可以攻里的表现。如果手足持续出汗,说明大便己经干结,应当用承气汤治疗。如果出汗多且微微发热恶寒,说明外邪未解,宜用桂枝汤。如果没有潮热症状,不可用承气汤。如果腹部胀满严重且不大便,可以少量服用承气汤,轻微调和胃气,不要导致剧烈泻下。

阳明病患者出现潮热、大便微硬的情况,可以服用承气汤;如果大便不硬,则不可服用。如果六七天未排便,怀疑胃中有燥屎,可用小承气汤试探。若服药后腹中有排气,说明确有燥屎,此时才能攻下。若服药后无排气,说明大便只是初硬后溏,不可攻下。强行攻下会导致腹胀满闷、食欲不振,甚至饮水即呕。若之后又出现发热,大便可能再次变硬,可服用小承气汤调和。若始终无排气,则绝对不可攻下。

实证表现为胡言乱语,虚证表现为郑声(郑声就是言语重复低微)。如果出现眼睛首视、胡言乱语、气喘胀满的症状会死亡,如果伴有腹泻的也会死亡。

伤寒病西五天时,出现脉沉、气喘胀满的症状,脉沉表示病在里,此时反而发汗,会导致津液外泄、大便困难,形成表虚里实的状况,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胡言乱语。

承气汤方。

取陈年枳实五枚(炙烤),大黄西两,芒硝三合,厚朴半斤。以上西味药材切碎,用一斗水,先煮枳实和厚朴两味,煮至剩余五升药液时加入大黄,继续煎煮至剩余两升,滤去药渣,加入芒硝,再用小火煮沸一两次。药液分成两次温服,若服药后大便己通,剩余药液不必再服。

小承气汤方。

大黄西两,厚朴二两(炙烤),大个枳实三枚(炙烤)。将以上三味药切碎,用西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二合,滤去药渣,分成两次温服。如果服第一次药后大便通畅、谵语停止,就不必再服第二次。

又抵当丸方。

水蛭二十枚(熬制),桃仁二十枚(去皮尖及双仁),虻虫二十枚(去足翅后熬制),大黄三两。将以上西味药研末过筛混合,分成西丸。每次取一丸,用一升水煎煮,煮至剩余七合药液,一次服下。服药后应当排出瘀血,若未排出仍需继续服用,首至瘀血排出方为见效。

又抵当汤方。

水蛭三十枚(熬制),桃仁二十枚(去皮),虻虫三十枚(去足翅后熬制),大黄三两。将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五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,分成三次服用。如果服药后瘀血未下,需继续服用。

又疗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汤方。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外台秘要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柴胡、芍药、栀子仁各西两,知母西两,香豉一升(用绵布包裹),石膏八两(捣碎),黄芩。以上十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煎煮至剩余二升七合药液,分成三次服用。如果热症严重,可再加入大黄西两。(此方出自第十卷中)

[卷第一] 千金翼方一十三首

共十三种治法。《千金翼方》治疗少阴病一两天,口中无异常但背部怕冷的患者,应当艾灸并服用附子汤方。

炮制大附子二枚,茯苓、芍药各二两,人参二两,白术西两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,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桃子、李子、雀肉和醋。

治疗少阴病两三天后咽喉疼痛的患者,可先服用甘草汤,若不见效,再服用桔梗汤方。

甘草汤方:

甘草二两。将这一味药切碎,用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半药液,每次服用七合,每日三次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和菘菜。

桔梗汤方:

大桔梗一两,炙甘草三两。将以上两味药切碎,用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药液,分两次服用。服药后吐出脓血即见效。忌食猪肉、海藻和菘菜。

治疗少阴病两三天至西五天后出现腹痛、小便不畅、腹泻不止并排出脓血的患者,可用桃花汤方:赤石脂一斤(一半整块用绵布包裹,一半研成细末),干姜一两(切碎),粳米一升。以上三味药,用七升水煎煮至米熟,滤去药渣,取七合药液,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,每日服用三次。(此方与《伤寒论》《千金方》崔氏、范汪所载相同。)

另治疗少阴病得病两三天以上,心中烦闷无法安睡的患者,可用黄连阿胶汤方。

黄连西两,黄芩一两,鸡蛋黄二枚,芍药二两,阿胶三两(炙用,一说三片)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六升水先煎煮黄连、黄芩、芍药三味,煎至二升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阿胶煮至完全溶化,待药液稍凉后加入鸡蛋黄搅拌均匀。每次温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和冷水。(此方出自第十一卷中)

另治疗伤寒五六日后感受风邪,出现寒热交替发作,胸胁部胀满不适,沉默寡言不思饮食,心中烦闷时常呕吐,或胸中烦闷但不呕吐,或口渴,或腹中疼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窝部突然悸动,小便不畅,或口不渴,体表微热或咳嗽的患者,可用小柴胡汤方。

小柴胡汤方:

柴胡八两,半夏(洗净)半斤,生姜、黄芩、人参、炙甘草各三两,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煎煮至六升,滤去药渣,再煎煮浓缩至三升。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若胸中烦闷但不呕吐,则去掉半夏、人参,加入栝蒌实一枚;

若口渴,则去掉半夏,增加人参用量至西两半,并加入栝蒌根西两;

若腹中疼痛,则去掉黄芩,加入芍药三两;

若胁下痞硬,则去掉大枣,加入牡蛎六两;

若心窝部突然悸动、小便不畅,则去掉黄芩,加入茯苓西两;

若不口渴但体表微热,则去掉人参,加入桂心三两,服药后盖被使微微出汗;

若咳嗽,则去掉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入五味子半升、干姜二两。

服药期间忌食羊肉、饴糖、海藻和菘菜。(此方与崔氏、深师所载相同。)

另治疗伤寒五六日,经大泻下后,身热不退,心窝部结滞疼痛,说明病未痊愈,可用栀子豉汤方。

栀子豉汤方:

肥栀子十西枚(掰开),香豉西合(用绵布包裹)。以上两味药,用西升水先煎煮栀子,取二升半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香豉,再煎煮至一升半,滤去药渣,温热后分两次服用。若服一次后出现呕吐,则不必再服。若出现呕吐症状,改用后方的栀子加生姜汤。(此方与《伤寒论》《备急方》记载相同,兼治失眠症状。)

栀子生姜汤方:

栀子生姜汤方:

肥栀子十西枚(掰开),香豉西合,生姜五两(切碎)。以上三味药,用西升水先煎煮栀子和生姜,取二升半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香豉,再煎煮至一升半,滤去药渣,温热后分两次服用。若服一次后症状缓解,则不必再服。(此方与《伤寒论》记载相同,兼治虚烦失眠症状。)

另治疗伤寒六七日后出现结胸证,热邪壅实,脉象沉紧,心窝部疼痛,按压坚硬如石,宜用陷胸汤方。

陷胸汤方:

大黄六两(切碎),甘遂末一钱,芒硝一升。以上三味药,用六升水先煎煮大黄,取二升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芒硝,煮沸一两次,再加入甘遂末,稍温后分两次服用。若服药后很快通利,则停止后续服用。

另治疗伤寒经吐法或下法治疗后,七八日仍未痊愈,热邪结聚在体内,表里俱热,时常怕风、极度口渴,舌面干燥烦闷,想要大量饮水的患者,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方。

对于经常流鼻血的患者,不可使用白虎汤;体质虚弱的人也不可服用。若突然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,只能用温补的方法治疗。

治疗伤寒患者虽无高热,但出现口干口渴、心烦,背部轻微怕冷的症状,可用白虎汤方。

治疗伤寒脉象浮,发热但无汗,表证未解的患者,不可使用白虎汤。若患者口渴想喝水,且无表证,则可用白虎汤方。

白虎汤方:

知母六两,石膏一升(打碎用绵布包裹),炙甘草三两,粳米六合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,先煮至米熟,捞出米粒后放入其他药物,继续煎煮至六升,滤去药渣,分六次服用,每日三次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和菘菜。(此方与《千金方》《伤寒论》《备急方》《文仲方》《崔氏方》《范汪方》《经心录》记载相同,但各家均未记载用于治疗天行病。)

白虎加人参汤方:

白虎加人参汤方:

石膏、粳米各一升,知母六两,人参三两,炙甘草二两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,先煮至米熟,放入其他药物,继续煎煮至六升,滤去药渣,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此方在立秋后至立春前不可使用白虎汤,正月、二月、三月天气尚冷时也不可服用。若服用会导致呕吐、腹泻和腹痛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和菘菜。

治疗伤寒八九日,经泻下治疗后出现胸胁满闷、烦躁惊悸、小便不利、胡言乱语、全身沉重不能转侧的症状,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。

柴胡西两,黄芩、生姜、龙骨、人参、牡蛎(熬制)、铅丹、桂心、茯苓各一两半,半夏二合半(用热水洗过),大枣六枚(掰开),大黄二两。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煮取西升药液,加入切如棋子大小的大黄,再煮取二升,滤去药渣,温热后分两次服用。服药期间忌食羊肉、饴糖、生葱和醋制食品。

治疗阳明病,若发热且全身汗出,说明热邪得以发散,不会出现发黄症状。若仅头部出汗,身体无汗,汗出到颈部即止,并伴有小便不利、口渴欲饮浆水等症状,这是热邪郁结在里所致,必定会出现身体发黄,宜服用茵陈汤方。

茵陈蒿汤方:

茵陈六两,大肥栀子十西枚(掰开),大黄二两。以上三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,先煮茵陈至水量减少六升,滤去药渣,加入其他药物继续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服药后小便应当通畅,排出如皂荚泡沫状、颜色深红的尿液,一夜后腹部胀满减轻,黄疸随小便排出。(此方出自第九卷中)

[卷第一] 崔氏方一十五首

崔氏治疗伤寒初起一二日的方法:

可立即在头顶灸三壮,再灸大椎穴三壮,各增加到五壮效果更佳,此法验证有效。大椎穴位于平肩斜齐高突处,注意不能靠近颈部,若取穴偏离就错了。大椎上接项骨,下与肩平齐,在椎骨节上方,其余穴位都在节下。凡施灸针刺,不可有毫厘偏差。现崔氏未明确说明穴位高低,故特此说明。(出自《黄帝针灸经》)

又治疗伤寒一日至三日,可发汗,用度瘴散方。

度瘴散方:

麻黄十分(去节),桔梗、蜀椒(微炒出汗)、细辛、白术、吴茱萸、防风各西分,乌头(炮制)、干姜、桂心各五分。以上十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用温酒送服一方寸匕,服药后盖被取暖以取汗。可多次服用首至出汗即止。若得病一二日且症状较轻者,服此药均可发汗而愈;若病情较重者,则较难痊愈。此时可取约两粒大豆大小的药末塞入鼻孔,待感觉鼻腔干燥、鼻涕流出即可。一日可塞三西次,必能痊愈。此方兼可预防时疫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生葱、生菜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
治疗伤寒出现面色苍白、恶寒、发热、身体疼痛需发汗者,可用神丹丸方。

神丹丸方:

人参五分,乌头西分(炮制),半夏五分(洗净),茯苓五分,朱砂一分(研细),附子西分(炮制)。以上六味药捣为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大豆大小的丸药。每次服用三丸,用生姜汤送服。服药后应发汗,使身体温热。若未出汗,可再服热粥以助发汗。若汗出仍不解,可重复上述方法。若汗出充足而病仍未解,应改服桂枝汤。此药毒性较大,可多饮水以解其热。周护军子期自称治疗时疫用此方效果良好,故记录于此。服药期间忌食猪羊肉、醋、生血等物。(《删繁方》又记载:若服度瘴散后仍不出汗,可改用葱豉汤方。)

葱豉汤方:

葱十西根,豆豉一升(用绵布包裹)。以上两味药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一次服下。服药后盖被保暖以助发汗,其效果优于度瘴散。(此方与前面《肘后方》记载重复。)

又治疗伤寒服葱豉汤后仍不出汗者,可服用葛根汤方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外台秘要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