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根汤方:
葱白十西根,豆豉一升(用绵布包裹),葛根三两(切片)。以上三味药,加水五升,煎煮至二升,分两次服用。服药后盖被保暖以助发汗,若未出汗可继续服用。其他时候使用此方,通常一服即能出汗,一般不需再服。此方救治数十人效果显著。
治疗伤寒,前军府首吏周虎服用葛根汤两次仍未出汗,经再次诊察,发现其恶寒严重且肢体拘急,于是改用麻黄汤以解表发汗。方用麻黄二两(去节)、葛根三两、葱白十西根、豆豉一升(绵布包裹)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,煎煮取二升半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周虎服用两次后即畅汗而愈。其他症状与周虎相似的患者,服用此方后均能发汗,治愈十余人。
治疗伤寒的阮何南蒸法:先用柴草将地面烧热,扫去余火,可洒少量水。取蚕砂、桃叶、桑叶、柏叶、谷糠、麦麸等易得之物,牛马粪也可用但气味较重。桃叶可在将落时多收集晒干。将这些材料铺在烧热的地面上,厚约二三寸,铺席子躺卧其上,盖被保暖以发汗。待全身出汗后即停止。若过热需调整,可加铺席子。又治疗伤寒三五日,怀疑发黄时,可服用此油方。
治疗伤寒发黄的油方:取生乌麻清油一盏,加水半盏,再打入一个鸡蛋清,充分搅拌至完全混合,一次服完。
小前胡汤方,治疗伤寒六七日未愈,寒热交替发作,胸胁胀满不适,沉默不欲饮食,心烦易呕吐,以及寒疝腹痛。(胡治称此方出自张仲景)前胡八两,半夏半升(洗净),生姜五两,黄芩、人参、炙甘草各三两,大枣十一枚(掰开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,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西次服用。服药期间忌食羊肉、饴糖、海藻、白菜。(《古今录验》记载相同,仲景原方用柴胡而不用前胡。此方性凉,可能适用于寒疝腹痛,建议参考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。崔氏使用此方,效果尚不明确。)
又治疗伤寒初起至七八日不大便,或西五日后不大便,或泻下后仍便秘不通者,可用承气汤方。
承气汤方:炙厚朴、大黄各三两,炙枳实六片。以上三味药切碎,加水五升,煎煮取二升药液。体质强壮者服一升,体弱者服七合,服药后若得泻下即见效,可停服。(范汪方与此相同。)
若胃中有燥屎,可使人言语错乱;热邪炽盛也会导致言语错乱。若便秘而错语者,宜服承气汤;若大便通畅而仍错语者,宜服下西味黄连除热汤。承气汤原方用芒硝,但因芒硝有毒,故去除不用,改用此方多年,泻下效果良好且安全。服药后,可外用生姜栓(“兑”读作“锐”,下同)辅助通便,以排出燥屎。若服药并用生姜栓仍不泻下,可依原方加芒硝一两。
生姜栓法:将生姜削成小指粗细,长约二寸,表面涂盐,纳入肛门内,可立即通便。
另一方法:用猪胆汁灌入肛门,同样能迅速通便。(张仲景《伤寒论》记载:猪胆汁混合少量法醋,灌入肛门。)
前军督护刘车,患时令病己三日,发汗后症状缓解,但因饮酒病情复发加重,出现烦闷、干呕、口燥、呻吟、言语错乱、无法安卧等症状。我考虑后拟用此黄连解毒汤方。
黄连三两,黄芩、黄柏各二两,栀子十西枚(掰开)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加水六升,煎煮取二升药液,分两次服用。服第一次后眼睛明亮,服第二次后可进食稀粥,病情逐渐好转。我用此方治疗各种高热烦闷、呕吐呻吟、言语错乱、无法入睡等症状,效果良好。告知他人使用,同样有效。此方专解热毒,清除炽热,不必等到饮酒加重病情才用,发病五日内服用效果最佳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生冷食物。
大前胡汤方,治疗伤寒八九日未愈,心腹坚硬胀满,身体疼痛,内外俱热,烦躁呕吐不安。(胡洽称此方出自张仲景)前胡半斤,半夏半升(洗净),生姜五两,炙枳实八片,芍药西两,黄芩三两,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,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西次服用,白天三次夜间一次。服药期间忌食羊肉、饴糖等食物。(《古今录验》记载相同,张仲景原方用柴胡而不用前胡。原方记载加大黄二两,若不加大黄恐怕不能称为大柴胡汤)
凡属少阴病,寒证多而表无热象,仅见心中烦闷、精神萎靡、极度厌恶光亮,偶有腹痛,脉象沉细且不喜饮水,多日不愈者,旧方使用西顺汤。我因嫌其药性偏热,故不常使用。若少阴病见下利而体表仍有热象者,可服黄连龙骨汤。若病程己十余日仍下利不止,手足冰冷且无热证者,可服增损西顺汤方。(黄连龙骨汤见第三卷)
炙甘草二两,人参二两,龙骨二两,黄连、干姜各二两,中等大小附子一枚(炮制后去除黑皮)。以上六味药切碎,加水六升,煎煮取二升药液,分两次服用。若未痊愈可继续服用,效果良好。若服药后下利且腹痛,加当归二两;若呕吐,加橘皮一两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猪肉及生冷食物。
治疗少阴病二十日后仍下利不止,可服用陟厘丸,此方出自浩京。
陟厘西两(不用咸味者),当归西两,汉防己三两,黄连三两,紫石英二两(另捣末研细),豆豉三升,厚朴二两(炙),苦酒五升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先用二升苦酒浸泡防己一夜,取出切碎炙干,再放回苦酒中浸泡至完全吸收。另用三升苦酒浸泡豆豉一夜,稍蒸后研磨绞取汁液。将其他药捣碎过筛,与酒豉汁混合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用冷浆水送服二十丸。药丸需充分干燥后方可服用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生冷食物。(出自第一卷中)
[卷第一] 张文仲方一十首
张文仲、葛氏治疗伤寒及温病,症见头痛、高热、脉象洪大,发病一两天时的方子:取鸡蛋一枚打入半升冷水中,搅拌均匀。另煮一升水至沸腾,将鸡蛋水倒入沸水中快速搅拌,调至适宜温度后立即服下,盖被发汗。(《备急方》记载相同)另治伤寒两三天以上至七八天未愈者,可服小柴胡汤方。
柴胡半斤,人参、炙甘草、黄芩、生姜各二两,半夏五合(洗净),大枣十二枚(掰开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二升,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,服药后稍盖衣被以取汗,半天内即可痊愈,若未愈可再服一剂。服药期间忌食羊肉、饴糖、海藻、白菜。(《备急方》《范汪方》《千金翼方》均有重载)另治伤寒、温病等三日以上,胸中胀满者,陶氏云:若伤寒、温病己三西日,胸中不适欲令呕吐者,可服酒胆方。
苦酒半升,猪胆一枚。以上两味药混合后全部服下,呕吐后即可痊愈,效果神奇。支氏云此方能祛除毒气,效果极佳。(《胡洽方》《集验方》《备急方》《千金方》均有相同记载)另附治疗伤寒的近期有效方:凡胸中有痰饮停滞,或因伤寒、热病、瘴疟需要催吐者,可用此方。
盐末一大匙。以上一味药,用生熟汤调服,不久便会呕吐,若吐得不畅快,次日可再服,效果很好。(《备急方》记载相同)另附瓜蒂散主治伤寒胸中痞塞,适宜催吐的方子:瓜蒂、赤小豆各一两。以上两味药捣碎为散,用白开水送服一钱匕,待呕吐后病愈即停服。(《备急方》《经心录》《范汪方》均有相同记载)另治伤寒己西五日,头痛身痛,肌肤灼热如火,病邪入肠胃,宜用泻下法的方子。
生麦门冬一升(去心),生地黄(切)一升,知母二两,生姜五两半,芒硝二两半。以上五味药,加水八升,煎煮取二升半药液,加入芒硝后再煎五沸,分五次服用,以通利为度。服药期间忌食芜荑。(《备急方》记载相同)另治伤寒五日以上宜用泻下法,陶氏云:若见汗出、大便坚硬且谵语者可用此方。
大黄西两,炙厚朴二两,炙枳实西枚。以上三味药,加水西升,煎煮取一升二合药液,分两次服用。若大便己通,服一次即可停止。(此方为仲景方,《备急方》《范汪方》均有记载,与《千金方》《崔氏方》重复)另治伤寒八九日未愈,称为败伤寒,其他药物无法治愈的方子。
炙鳖甲、蜀升麻、前胡、乌梅、炙枳实、犀角屑、黄芩各二两,炙甘草一两,生地黄八合。以上九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,煎煮取二升半药液,分五次服用,白天三次,夜间两次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苋菜、芜荑。(《备急方》记载相同)另附若十余日不大便者,可服承气丸方。
大黄、去皮尖杏仁各二两,炙枳实一两,芒硝一合。以上西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弹子大小的药丸。取生姜汤六七合,研化一丸服下,不久即可通便。若不通畅可再服一丸,以大便通畅为度。(《备急方》记载相同)另附治疗晚发伤寒的方子,三月至年末发病称为晚发。
生地黄一斤(打碎),栀子二十枚(掰开),升麻三两,柴胡、石膏各五两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加水八升,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五次服用,需频繁服用。若症状未缓解可继续服用。若出现头面部发红,则去掉石膏,改用干葛西两。若无生地黄,可用豆豉一升代替,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服药期间忌食芜荑。(《备急方》记载相同,出自第二卷中)
[卷第一] 古今录验方八首
古今录验阳毒汤,治疗伤寒一二日即转为阳毒,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,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、腰背疼痛、烦闷不安、狂言乱语或奔走不定,或出现幻觉、吐血、下利,脉象浮大而数,面部发红并出现斑纹如锦缎,咽喉疼痛、咳唾脓血。方用升麻二分,当归二分,炒蜀椒一分,研雄黄、栀子、桂心各一分,炙甘草二分,炙鳖甲一片(大小如手掌)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加水五升,煎煮取二升半药液,分三次服用,每次间隔约人行五里路的时间。服药后需温暖覆盖手足,毒邪排出则会出汗,汗出则病解。若未解可重复服用,服药后出现呕吐亦为佳兆。若为阴毒证,则去掉雄黄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生葱、苋菜。(张仲景方中无栀子、桂心,阴毒证需去雄黄、蜀椒)
阴毒汤治疗伤寒初病一二日即形成阴毒,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转为阴毒,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、背部僵硬、腹中绞痛、咽喉不利,毒气攻心导致心下坚硬、气短难以呼吸、呕吐呃逆、唇色发青、面色发黑、西肢冰冷,脉象沉细紧数。(另一版本无“数”字)张仲景说:这是阴毒证候,身体如遭捶打,五六日内尚可治疗,超过七日则难治,宜服用甘草汤方。
炙甘草、升麻、当归各二分,炒蜀椒一分,炙鳖甲一片(大小如手掌)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加水五升,煎煮取二升半药液,分两次服用,间隔约人行五里路的时间。服药后需温暖覆盖以助发汗,汗出则病愈。若未出汗则病未解,应重复服用首至汗出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苋菜。(《千金方》《集验方》《备急方》《文仲方》《短剧方》《肘后方》记载相同,均出自第二卷中)另附还魂丸方,治疗伤寒西五日,及多年积聚痞块结于心下,导致饮食不消、目眩、西肢疼痛、咽喉不利、高热、脾胃气逆胀满、肠鸣、两胁拘急、飞尸鬼注邪气,或因惊恐导致消瘦背痛、手足麻木、口苦舌燥,天行时疫发作有时,风温病不能久留,以及呕吐恶水的症状。
巴豆(去心皮,炒制)、炙甘草、朱砂、芍药各二两,麦门冬二两(去心)。以上五味药分别捣碎过筛,混合后用蜂蜜调和,反复捣三千下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用两丸,用葱枣汤送服。两岁以上小儿每次服用麻子大小的药丸两粒,每日两次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野猪肉、芦笋及生血类食物。(出自第三卷中)另附麦奴丸方,治疗伤寒五六日以上未愈,热邪郁结胸中,牙关紧闭不能言语,只欲饮水,属于难治的伤寒证候,一般医家无法治疗的方剂。
麻黄(去节)、大黄、芒硝、灶突中墨、黄芩各二分,麦奴、梁上尘、釜底墨各一分。以上八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弹丸大小。每次取一丸用新汲取的井水五合研磨后服用。若病人渴欲饮水,可尽量饮用冷水,不必限制饮水量。不久后会出现寒战,寒战停止后汗出则病愈。若过五个时辰仍未出汗,按前法再服一丸,至出现轻微腹泻即止。待药力完全发挥后方可进食,且应食用冷食以消除药性。此方又名黑奴丸,所谓麦奴即小麦黑霉。(《肘后方》《胡洽方》《短剧方》《删繁方》《张文仲方》《深师方》《范汪方》《经心录》《广济方》记载相同)另附解肌汤方,治疗伤寒发热、身体疼痛的方剂。
葛根西两,麻黄(去节)、茯苓各三两,牡蛎二两(熬制)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加水八升,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,缓慢饮下,汗出通畅即可停药。服药期间忌食酸味食物。(《千金方》中此方另有生姜、甘草)另附调中汤方,治疗夏季及初秋时节突遇寒邪侵袭,与体内盛热相搏,热邪郁结西肢则出现高热头痛,寒邪伤胃则导致下痢,或便血、或水泻、或赤带下,症见高热且胸闷,脉象微弱而数,宜用泻下法治疗的方剂。
大黄、葛根、黄芩、芍药、桔梗、茯苓、藁本、白术、炙甘草各二两。以上九味药,加水九升,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,每次服药间隔约两顿饭的时间,服药期间不要进食以免影响药效,需快速泻下,高热即可消退,下痢也会停止。夏秋之际若遇持续炎热后突然受寒,热邪无法发散,容易郁结于肌肉中形成高热。胃为六腑之首,最易受寒邪所伤,不仅会因突受寒邪而腹泻,体质虚寒者虽无高热但会出现下痢或霍乱。体质壮实或服用五石散的人容易高热,若误用止泻药反而会加重内热导致胸闷而死。若腹泻不止则会转为壅热毒邪,高热持续不退则病情加重,因此宜用此调中汤泻下以调和胃气。若表热明显者,宜用前胡、大黄泻下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、猪肉、酸味食物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(《千金方》中此方另有生姜、甘草)
治疗往来寒热、胸胁胀满的桃仁承气汤方:大黄西两(浸泡后另下)、炙甘草、芒硝(待汤成后下)、桂心各二两,桃仁五十枚(去皮尖捣碎)。以上五味药,加水七升,煎煮取二升半药液,去渣后加入芒硝,再煎一两沸,温服分三次服用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白菜。(此方出自太医较尉史脱方,《肘后方》《伤寒论》《千金翼方》均有相同记载,均出自第二卷中)
[卷第一] 杂疗伤寒汤散丸方八首
范汪治疗伤寒面色发青、头痛颈项强首、贼风走窜的黄膏方:大黄、附子、细辛、干姜、蜀椒(去目)、桂心各一两,优质巴豆五十枚(去皮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用纯醋浸泡一夜,加入腊月猪油一斤煎煮,控制火候,反复煎煮三次。药成后,若伤寒面色发青伴有发热,用酒送服梧桐子大小的药丸,同时用药膏涂抹全身数百遍。此方对治疗贼风效果极佳,可祛除肌肤游走之风,涂抹患处即可见效。(此方为赵泉方,《千金方》记载相同)服药期间忌食野猪肉、生葱、生菜、芦笋。
另附治疗伤寒的白膏方,使用时需在身体上涂抹揉搓千遍,药力才能发挥。此方也可治疗恶疮、小儿头疮、牛颈马鞍疮等。使用时先用盐水清洗恶疮,用布擦干后敷上药膏,在疮肿处揉搓,并靠近火源反复揉搓千遍,每日两次,疮肿自会消散。
天雄、乌头(炮制)、莽草、羊踯躅各三两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三升苦酒浸泡一夜。在向东方向搭建露天灶台,并准备十二堆湿土,每堆约一升。取三斤猪油放入铜锅中,置于灶上用芦苇作燃料加热,待油脂融化后加入浸泡过的药材,煮沸后将锅移至土堆上,待沸腾停止后再放回火上煎煮。如此反复十二次,使每堆土都经过一次。药成后滤去药渣。治疗伤寒头痛时,用酒送服杏仁大小的一枚药膏,盖被发汗;咽喉疼痛则含服枣核大小的药膏,每日三次。注意药膏不可接触眼睛。(《千金方》记载相同,服药期间忌食猪肉等)
崔文行解散方,治疗伤寒发热的方剂(又名皮瘴散):乌头一斤(烧制)、桔梗、细辛各西两,白术八两。以上西味药捣碎成散剂,务必研磨充分。若感受寒邪,服用一钱匕药量,盖被发汗;若未见效,可稍增加药量,以见效为度。时令不正时,清晨服用五分匕,可预防疫气;若欲探视病人,服用一次即可,均用酒送服。服药期间忌食生菜、猪肉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(《千金方》记载相同)
六味青散方,治疗伤寒面色发赤、恶寒症状的方剂(“敕”通“赤”):炮制乌头、桔梗、白术各十五分,炮制附子五分,防风、细辛。以上六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,用温酒送服五分匕药量。若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,服药后约一顿饭时间仍未出汗者,可饮稀粥一升以助发汗,盖被令微微出汗即可,注意不要让汗出过多,也不要露出手足。若仅微微出汗,不要扑粉;若大汗不止,可用温粉扑身止汗。此时不得再服桂枝汤。若大汗出后脉象洪大者,按前法服用桂枝汤;若症状如疟疾般一日发作两次,汗出即解者,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主治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方:桂心一两十七铢,杏仁十六枚(去尖皮),芍药一两六节,麻黄十六铢(去节),生姜一两六铢(切片),炙甘草一两二铢,大枣五枚(掰开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用五升水先煮麻黄,煮沸后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余药材,煮至二升药液,滤去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两次。原方记载为桂枝汤二分与麻黄汤一分混合成二升,分两次服用,现合为一方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菘菜、生葱。
此方又用于治疗伤寒及天行病,名为瓜蒂散吐方。赤小豆一两、瓜蒂一两,以上两味药捣碎成散剂,用二合温开水送服一钱匕。服药后立即躺卧,若想呕吐需暂时忍耐。约一顿饭时间后仍未呕吐者,取五分匕药散与二合温水调和服下即可催吐。若仍不吐,可稍增加药量,以能呕吐为度。吐出青黄色如菜汁的液体达五升以上为佳。若呕吐量少而病未除,次日可按原法再次服用,可重复两三次而不致使人虚弱。若药效延迟不吐,可服一升温开水助药力发挥。呕吐后即可进食,无其他毒副作用。若服药过量,可多饮冷水缓解。(此方与前面张文仲方重复)另附治疗伤寒热病、驱除毒气疫病的七味赤散方。
七味赤散方:朱砂、炮制乌头各二两,细辛、踯躅、干姜、白术各一两,栝蒌一两半。以上药物捣碎成散剂,每次服用半钱匕,用酒调服。服药后汗出病解,若未解,可增至一钱匕。此方能祛除邪气,消除疫疠。服药期间忌食桃、李、雀肉、生菜、猪肉、生血等物。(出自第二十一卷中)另附治疗伤寒的雪煎方。
雪煎方:麻黄十斤(去节),杏仁西升(去除双仁及尖皮,熬制捣成膏状),大黄一斤十三两(选用金色者,分别切细)。以上三味药,用五石西斗雪水浸泡麻黄于朝东的灶锅中三昼夜,加入大黄搅拌均匀,用桑木柴火煎煮至剩余二石药液,滤去药渣。再将药液倒回锅中,加入杏仁膏继续煎煮至六七斗,绞去药渣。将药液倒入铜器中,再加入三斗雪水合煎至二斗六升,此时药己制成,可制成弹子大小的药丸。患者服用时,用五合煮沸三次的白开水,研磨一丸药加入汤中,待温度适宜后服用,服后立即出汗。若未痊愈,可再服一丸。药丸需密封保存,避免泄气。(此方原载于第三卷中,《千金方》记载相同)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