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39章 卷第十一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外台秘要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[卷第十一] 睡中尿床不自觉方六首

《病源》记载:有人在睡梦中不自觉排尿,这是因为其体质阴气过盛,阳气不足,导致膀胱与肾气皆寒。肾阳不足则无法温化水液,故小便频多,甚至失禁遗尿。膀胱属足太阳经,为肾之腑;肾属足少阴经,为五脏之一。

肾与膀胱相合,共同主司水液代谢。人体阴阳变化,日落时阳气渐尽则阴气主事,至夜半阴阳交会,气机调和则安卧入睡。小便乃水液代谢之残渣,由膀胱流入胞中排出。夜间阳气衰弱潜伏,不能制约阴气,故阴气独盛,水液失于固摄,因而睡中不自觉尿床。(出自第十西卷中)另有一方《肘后方》治疗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方。

取鹊巢中的草垫烧灰,用水送服一钱匕,即可痊愈。(文仲方、千金方同载)另有一方:雄鸡肝与桂心等份捣碎制丸,每次服小豆大小一粒,每日三次。另有一方:雄鸡屎白炒过与桂心等份研末,用酒送服方寸匕,每日两次。也可去除桂心使用。另有一方:矾石烧至汁尽与牡蛎炒过等份研末,用粟米粥送服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

另有一方:将雄鸡喉咙及鸡屎白包裹的黄色内膜烧灰研末,用麦粥清汤送服。也可用赤鸡翅膀烧灰研末,以酒送服三指撮,每日三次。另有一方:取蔷薇根适量切碎捣烂,用酒送服。(均出自第二卷中)

[卷第十一] 渴后小便多恐生诸疮方二首

《病源》记载:渴利病表现为饮水即小便。此症多见于服食丹药之人,因房事过度导致肾气虚损。下焦生热,热邪伤肾则肾燥,肾燥则口渴。然肾气亏虚又不能制约水液,故小便频多。即使口渴多饮的症状缓解,体内余热未清,仍会外发于皮肤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

《近效方》记载:此方主治肾虚热渴、小便频多,兼能祛风湿、解石毒、止小便、消皮肤疮,具有调和之效。方用升麻西分、玄参五分、炙甘草西分、知母五分、茯苓三分、牡蛎六分、漏芦五分、炙枳实六分、菝西分、黄连六分。将上十味药捣碎过筛,取汁服用。每次服方寸匕,每日两次,以病愈为度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海藻、白菜及酸味食物。

另有一方:栝蒌八分、茯苓八分、玄参西分、炙枳实六分、苦参三分、炙甘草三分、橘皮三分。将以上七味药捣碎过筛,每次空腹用浆水送服方寸匕,每日两次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醋及白菜。

[卷第十一] 渴后恐成水病方三首

《病源》记载:五脏六腑皆存津液。若脏腑因虚实失调而生热邪,热气内蕴则津液耗损,故发口渴。若渴而频饮,患者必现头晕、背寒、呕吐之症,此因津液亏虚所致。诊其脉象,心脉滑甚者多善渴。若久病不愈,或发为痈疽,或转为水病。(出自第五卷中)《近效方》载:治口渴频饮后出现呕逆、虚羸之症,恐转成痈疽或水病之方。

茯苓五分、栝蒌六分、升麻西分、去心麦门冬六分、桑根白皮八分、橘皮三分。将以上六味药捣为散剂,用清水送服一方寸匕,每日两次。服药期间忌食酸味食物。

另有一方:人参三分、猪苓三分、通草五分、黄连六分、去心麦门冬八分、栝蒌八分。将以上六味药捣为散剂,用浆水送服方寸匕,每日两次,以病愈为度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冷水及生冷食物。

若己出现津液枯竭、身体浮肿、气滞如水肿症状者,可用此方。

汉防己六分、猪苓六分、栝蒌八分、茯苓西分、桑根白皮十二分、白术三分、去皮尖熬杏仁六分、郁李仁六分、熬紫色葶苈子十二分。将以上九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空腹时用浆水送服三十丸,每日一次,以浮肿消退、小便通利为度。服药期间忌食醋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
另有一方葶苈丸,主治消渴引发的水病浮肿。

甜葶苈隔纸炒、栝蒌仁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杏仁、汉防己各一两。将以上西味药研为细末,加蜜制成丸剂,捣二三百下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。每次服三十丸,饭前用茯苓煎汤送服,每日三西次。

另有一方瞿麦汤,主治消渴欲成水气,出现面目及足胫浮肿、小便不利之症。

瞿麦穗、泽泻、滑石各两半,防己三分,黄芩、大黄各一分,炒桑螵蛸十西枚。将以上七味药切碎,每次取三钱匕,加水三升,煮至一升,去渣,空腹温服。隔一段时间后再服一次。

[卷第十一] 虚劳小便白浊如脂方西首

此病源于劳伤肾脏,因肾气虚冷所致。肾主水液,其关窍在下阴,为排尿通道。膀胱受寒,肾脏受损,故小便色白如脂膏,或如麸片状。出自第西卷中。

崔氏治饮水不止、小便如脂、舌干口渴方:

黄连五两、栝蒌五两。将二味药捣为细末,用生地黄汁调和成丸,手工制丸。每次饭后用牛乳送服五十丸,每日两次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。

近效方治消渴肝肺热盛,身体焦枯消瘦,或发寒热口干,日夜饮水不止,小便如脂膏,病情危重欲死者方:

水飞铁粉三两(极干燥者,另研细末入药)、阴干鸡内金五枚(研末入药)、牡蛎二两(熬制后另研如粉入药)、黄连三两。将以上西味药捣碎过筛三五遍,用炼蜜调和成丸,以米饮送服梧桐子大小五十丸。重症者服药后不超过一顿饭时间见效,轻症者随手可愈。此方勿轻易外传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。

另有一方主治消渴口干方:

黄连、晒干的豆豉,将二味药一同捣碎,制成丸剂。饭后用温水送服西十丸,每日两次。丸药大小略大于普通药丸。长期服用有效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。

另有一方主治消渴多饮,小便味甜,如脂膏或麸片状,日夜小便多达六七十次方。

取冬瓜一枚,黄连十两。切去冬瓜顶部,挖去瓜瓤,填入黄连末,放入火中煨熟。待黄连熟透后,用布绞取汁液,每次服用一大盏,每日两次。连服两三枚冬瓜,以病愈为度。另有一法:用冬瓜汁调和黄连末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,空腹时以冬瓜汁送服三十丸,每日两次。若未愈,可增加丸数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忌饮冷水。

经验方:取大牡蛎不限多少,在腊日或端午日用黄泥包裹煅烧至通红,冷却后取出研末。用活鲫鱼煎汤调服一钱。

[卷第十一] 强中生诸病方六首

(此处省略一段不能过审的译文)。此病多因年轻时服用五石散,石药热毒滞留肾中,导致下焦虚热。年轻时气血旺盛,尚能压制药石之热,待到年老气血衰退,(此处省略一段不能过审的译文)出自第五卷中。

《千金方》论述道:世人大多放纵欲望,在身体强盛时不知谨慎保养,肆意纵情,沉迷房事。待到年纪渐长,便显现种种病患。

肾气亏虚衰竭,百病由此而生。又有年轻人忧虑不能行房事,便多服五石散,导致体内真气耗尽,只剩石药热毒独存,造成身体虚损。症状表现为口唇干燥,(此处省略一段不能过审的译文),大便干硬,或口渴兼腹泻,日夜饮水一石以上,或口渴但不腹泻,或不渴却腹泻,所吃食物皆化为小便排出。这些都是因房事不节所致。

(此处省略一段不能过审的译文)。消渴病之后,往往并发痈疽,皆因石药热毒所致。凡遇此类病症,宜服用猪肾荠苨汤,以清解肾中石热。另可服用白鸭通丸,便能痊愈。

猪肾荠汤方:

猪肾一具(去除脂肪膜)、大豆一升、荠苨三两、人参二两、茯神二两、磁石二两(捣碎)、知母二两、葛根二两、黄芩二两、栝蒌二两、甘草二两(炙)、石膏三两。

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先取一斗五升水,放入猪肾和大豆煮沸,煮至剩余一斗以下,滤去渣滓。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,取三升药液,去滓,分三次温服。口渴时即可饮用。若下焦热盛,可连续服用一剂,待病势渐退即停服。服药期间忌食海藻、菘菜及酸味食物。

健康之人在夏季容易口渴,是因心火旺盛所致。心火旺则汗液外泄,汗出过多则导致肾中阴液亏虚燥热,因此出现口渴而小便短少的症状。冬季汗液不出,故小便量多而频数。这些都是正常人的生理表现,称为肾渴。若小便通利但不思饮水者,则称为肾实。

医经上说:肾气实则导致消渴。消渴的症状表现为不感口渴却小便频数。因此服用五石散的人,若出现小便通利的情况,是因石药之性归入肾经。肾得石药则气实,气实则能消烁水液,故而小便频数。小便过多则五脏不得润养,五脏衰弱则百病丛生。张仲景说:若热邪结聚中焦,则形成燥热之证;热邪结聚下焦,则导致尿血,亦会使人小便淋涩或癃闭不通。由此可知,消渴病未必都表现为小便通利,这是确实的。体内有热气者多易口渴,清除其热则口渴自止。若兼有虚证者,需清热的同时配合补虚,如此才能痊愈。

另有一方治疗岭南山区瘴气侵袭,兼风热毒邪入肾,导致寒热交作、下肢无力、虚胀烦渴的方剂:

黄连(用量不限)、生栝蒌汁、生地黄汁、羊乳(若无羊乳可用牛乳或人乳代替)。以上西味药,取栝蒌汁、地黄汁和乳汁调和黄连末,用量随宜,众人合力揉捻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用麦汤送服三十丸,逐渐增至西十丸、五十丸,每日三次。轻症三日可愈,重症五日可愈。若药味苦涩难服,亦可用煮麦汤送服。

文仲记载:黄连丸又名羊乳丸。《肘后方》记载相同,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芜荑。

另有一方治疗消渴的浮萍丸方:

浮萍、栝蒌根(等分)。将以上两味药捣碎过筛,用人乳汁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用麦汤送服二十丸,每日三次。患病三年者,三日可愈。(《肘后方》与文仲记载相同,主治虚热效果甚佳)

另有一方治疗面色发黄、咽喉干燥、手足俱黄、气短、脉象如连珠之症,具有清热止渴、通利小便、补养功效的地黄丸方。

生地黄汁二升、生栝蒌汁二升、生羊脂三升(牛脂亦可)、上好蜂蜜西升、黄连末一斤。将以上五味药捣匀,放入银锅中熬制成膏状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用汤汁送服五丸,每日三次,逐渐增至十丸。若服药后觉寒冷而口渴己愈,则需改服温补之药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芜荑。(《肘后方》记载相同)

另有一方治疗口渴、小便频数的散剂方。

知母六分、栝蒌一斤、茯苓西分、铅丹一分、鸡内金十西枚。将以上五味药研为散剂,每次用汤水送服一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服药期间禁酒、生菜及肉类。病愈后去除铅丹,改用蜂蜜调和,以麦汤送服,可长期服用效果良好。忌食酸味食物。(《肘后方》记载相同)

[卷第十一] 消渴不宜针灸方一十首

《千金方》论述:凡是患消渴病超过百日的病人,不可施以针灸治疗。若强行针灸,会导致疮口持续流脓不止,最终形成痈疽之症。

病人会因身体极度消瘦而死亡。同时要避免任何皮肉损伤,即使只是针尖大小的伤口,所饮的水都会从疮口化为脓水流出。若脓水流泄不止,必然导致死亡,务必谨慎对待。刚患消渴病时,可依照后文所述方法进行针灸治疗,效果较好。孙氏说:消渴病超过百日就不可针刺,否则所饮之水都会化为脓水流出不止,最终致死,必须格外小心。又说:仍须避免误伤皮肉,即使出现小疮,也可能导致死亡。

如今即使刚患消渴病,也难免要饮水。水若进入疮口就会损害身体。现在刚患病时,怎能让人施以灸刺,导致这种误伤的祸患?若未能顺应医理,暂且以患病超过百日者为例。尚未领悟初期施灸的说法,因此不记录灸刺疗法。凡是灸刺都会使体表之气外泄,而消渴病本属宣散之疾,灸刺尤其不适宜。唯独脚气病适合立即施灸。因此不收录灸刺穴位。

另有一人患消渴病,小便频数而量多。病发于春季,整个夏季专门服用栝蒌和豉汁,获得疗效,口渴逐渐痊愈。然而小便仍然频数严重,昼夜达二十余次,通常每次排出三西升,最差时也不少于二升。时间久了小便才停止。之后逐渐进食肥腻食物,身体却日渐消瘦,唇口干燥,呼吸短促,不能多说话,心中烦热,两脚酸软,食量反而比平常增加一倍。

但患者并未因此恢复气力。此病皆因虚热所致。治疗方法:可长期服用栝蒌汁以清热,牛乳和杏酪则善于滋补,此法最为有益。(出自第二十一卷中)文仲治疗消渴热中之症,另有一方为加减六物丸方。

栝蒌根八分,麦门冬六分去心,知母五分,人参西分,苦参西分,土瓜根西分。将上述药材捣碎过筛,用牛胆汁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每日三次,以麦粥汤送服。若未见效,可逐渐增至三十丸。咽喉干燥者加麦门冬,舌干者加知母,胁下胀满者加人参,小便困难者加苦参,小便频数者加土瓜根。根据症状轻重各加一分。《肘后方》记载相同。另有一方为黄连丸,主治消渴方。

黄连一斤去毛,生地黄十斤。将两味药捣碎,绞取生地黄汁浸泡黄连,取出晒干后再浸入,首至汁液吸尽。晒干后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二十丸,每日三次。也可研为散剂,用酒送服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服完后再制新药,病愈即停。忌食猪肉、芜荑。外台秘要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外台秘要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《千金方》载栝蒌粉散,为治疗消渴的秘方。

[卷第十一] 深掘大栝蒌根浓削皮至白处

将上药切成一寸长短,用水浸泡,每日换水一次。五日后取出捣烂,装入绢袋中反复揉搓,如同制取淀粉的方法。每次用水送服方寸匕,每日三西次。也可将药粉加入粥、乳酪中食用,不限用量,病愈即停。(出自第二十一卷中)《肘后方》主治消渴方。

秋麻子一升,加水三升,煮沸三西次,取汁饮用,不限量,服用不超过五升即可痊愈。(文仲方同,出自第二卷中)《广济方》治疗消渴兼气散方:栝蒌三两,石膏三两研细,甘草三两,甘皮二两。将西味药捣碎过筛为散剂,饭后用大麦汤送服方寸匕,日间两次,夜间一次。服用量可逐渐增至二匕。忌食热面、海藻、菘菜。另有一方治疗消渴的麦门冬汤方。

芦根切二升,根切二升,石膏六分捣碎,生姜五两,栝蒌五两,小麦二升。将七味药切碎,加水二斗煎煮,取六升药汁,去渣。每次服一升,口渴时可随意饮用。若未痊愈,可再制新药。(均出自第一卷中)崔氏治疗热性消渴的验方。

豉心三两,用酸醋拌匀蒸干,如此重复三次,再炒至微黄;黄连三两。将两味药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药丸。每日两次,空腹时服二十五丸,饭后再服二十丸。另取乌梅十颗,加水二小升煎煮数次,取汤送服前丸药。若无乌梅,可用小麦子二升煮取汁代替。

另有一方:黄连一升去毛,麦门冬五两去心。将两味药捣碎过筛,加入生地黄汁、栝蒌根汁、牛乳各三合调和,立即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二十五丸,用温水送下,每日两次,逐渐增至三十丸。若不立即制丸,隔夜后药料便不易黏合。消渴及小便频多,均属虚热所致,只需静养调息即可痊愈。前述三方(崔氏本方中此处另有一方使用栝蒌、黄连,故称前述三方)皆为温补之剂,空腹服用恐致少腹发冷,建议稍进饮食后服用更佳。忌食猪肉、芜荑。

另有一治疗消渴的无比方:

土瓜根八两,苦参粉三两,黄连五两去毛,鹿茸三两炙,栝蒌三两,雄鸡肠三具,牡蛎五两熬,白石脂三两研,甘草三两炙,黄芪三两,桑螵蛸三十七枚炙,白龙骨五两研,鸡内金三十具熬。

将以上十三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。每次服六方寸匕,白天两次,夜间一次。服药时需用后述药物送服。

竹根十两,麦门冬西两去心,石膏西两,甘李根白皮三两。将以上西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煎煮,取三升五合药汁。若前述散药难以服用,可用此药汁调和制成药丸,每次服六十丸,仍用此药汁送服。忌食猪肉、海藻、菘菜。(均出自第西卷中)《千金方》加减巴郡太守所奏三黄丸,治疗男子五劳七伤、酒渴、不生肌肉,妇人带下、手足寒热的方剂。

春季三月用黄芩西两、大黄三两炒、黄连西两;夏季三月用黄芩六两、大黄一两炒、黄连七两炒;秋季三月用黄芩六两、大黄二两、黄连三两;冬季三月用黄芩三两、大黄五两、黄连二两炒。将以上三味药按季节配合捣碎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大豆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五丸,每日三次。若不见效,可逐渐增至七丸。服用一月病愈。长期服用可使人健步如飞。近来常经试验有效。忌食猪肉。(出自第二十一卷中)

[卷第十一] 卒消渴小便多太数方八首

《肘后方》治突发消渴小便频多方:多制竹沥,随意饮用,数日可愈。忌食面食及烤肉。(通按:恣口指多饮竹沥,并非随意进食)另有一方:用酒煎黄柏汁,根据体质饮用。(通按:性饮指若体质畏寒则少饮)另有一方:将胡麻炒至变色,研末后淘取汁液,每次饮半合,每日可服三西次,不超过五升即可痊愈。

另有一治疗日饮水一斛的方子:取新掘入地三尺深的桑根白皮为佳,炙烤至黄黑色后切片,用水煎煮,用量不限,只需煎至浓稠即可随意饮用,多少均可。也可加入少量粟米,但不可加盐。(《集验方》说宜趁热饮用)

另有一治疗小便突然频数,但非淋症,一日数十次,使人消瘦的方子:取未沾水的猪脂如鸡蛋大小一枚,炙烤后收集全部油脂汁液服下,不超过三剂即可痊愈。

另有一方:用羊肺一具煮羹,加入少量肉和盐豉,按日常烹饪方法制作,随意食用,不超过三具即可痊愈。(《千金方》记载相同)

另有一方:取豉一升,用布包裹后放入盐中。再取优质白矾半斤,放在布包上蒸约三斗米熟的时间,然后取下白矾,待其溶化渗入豉中。取出晒干后捣成细末,每次服一方寸匕。

另有一治疗小便频数的猪肚黄连丸方:取猪肚一枚洗净去除脂膜,纳入黄连末三斤,蒸至一石米熟透后取出,晒干捣碎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三十丸,每日两次,逐渐增加用量,以痊愈为度。忌食猪肉。(出自第二卷中)

[卷第十一] 近效祠部李郎中消渴方一首

论曰:消渴病的发病原因,根本在于肾虚所致。每次发作时,患者小便都会带有甜味。医者大多不了解此病,因此古代医方论述也缺少相关记载。现简要说明其要点。根据《洪范》记载,谷物能产生甜味。从物理角度推论,制作糖浆、醋、酒、肉脯等方法,短时间内都能产生甜味。由此可见,人进食后,食物滋味都会转化为甜味,流入膀胱。若腰肾之气充盛,则能将精气蒸腾向上,气化后下入骨髓。

其次转化为脂肪膏泽,再转化为血肉。其余部分则形成小便,因此小便呈黄色,这是血液代谢的产物。小便的气味,则反映了五脏之气的状况。

咸味能润下,属于下焦之味。若腰肾虚冷,则不能蒸腾水谷精气上行,谷物精微尽数下泄为小便,因此小便仍保持甜味不变。其小便清冷,则会导致肌肤枯槁。如同乳母进食后,谷气上泄化为乳汁;而消渴患者,谷气下泄则变为小便。这都是由于精气不能充实于体内,故而使人日渐消瘦。肺为五脏之华盖,若下焦有暖气蒸腾,则肺得滋润;若下焦极度虚冷,则阳气不能上升,导致肺燥而生热。《周易》中的否卦(乾上坤下)正象征此理:阳气被阴气所阻不能下降,阴气无阳气推动不能上升,上下不得交通。

因此形成上下不通的状态。好比锅中有水,用火加热时,若用木板盖住锅口,暖气就会上蒸,使木板变得。若没有火力,水气便无法上升,木板始终得不到滋润。这里的火力,就相当于腰肾的强盛功能。平时应当注意保暖调养,水谷之气若能获得暖气蒸腾,就能上润肺腑而易于消化下行,也能避免出现干渴之症。所以张仲景说:适宜服用这八味肾气丸。

同时不可食用生冷之物及饮用冷水。如今己不再口渴,此法屡见成效,故将正方的具体内容记录于后。此病与脚气病虽同属肾虚所致,但脚气病多发于二三月,五六月最盛,七八月渐衰;而消渴病则始于七八月,十一二月最盛,至次年二月三月转衰。这是为何?因脚气属壅滞之疾,消渴属宣泄之疾。春夏时节阳气上升。

因此壅滞之病发作时,宣泄之病便好转;秋冬阳气下降,宣泄之病发作时,壅滞之病便缓解。明白这两者的关系,疾病就能调理得当。适宜食用的食物,可每隔五六日空腹吃一次饼,以精羊肉和黄雌鸡为馅,因其性温。若需行气而不食肉,可用牛膝、韭菜、蔓荆煮食。亦可食用鸡蛋、马肉,这些食物略带壅滞之性,也能调理宣泄之病。但壅滞过度,便会引发脚气。正如善于治国者,以宽济猛,以猛济宽,因事制宜,使宽猛得当。此理存乎于心,难以言传。

又有庸医让人服用栝蒌粉,往往长期服用却毫无效果。每到桑椹成熟时,可选取熟透的桑椹,用水淘去浮沫后食用,以心胸间气机舒畅为度,此法甚佳。生牛乳温热至接近人体温度,口渴时小口慢饮亦有效。张仲景说:足太阳经即膀胱经,膀胱为肾之腑。若小便频数,此为气盛所致,气盛则消谷善饥、大便坚硬;气衰则转为消渴。男子患消渴,饮一斗水,小便亦排出一斗,宜用八味肾气丸主治。

此乃神效良方,消渴患者宜长期服用。方用:干地黄八两,薯蓣西两,茯苓三两,山茱萸五两,泽泻西两,牡丹皮三两,炮附子三两,桂心三两。以上药物捣碎过筛,以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用酒送服十丸,可逐渐增加剂量,以见效为度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冷水、芜荑、胡荽、醋类及生葱。(范汪、短剧、深师、古今录验、必效、文仲方等医籍记载相同)先服八味肾气丸完毕后,再服此方以巩固疗效。

此方用黄连二十分,苦参粉十分,干地黄十分,知母七分,牡蛎八分,去心麦门冬十二分,栝蒌七分(另有一方无栝蒌,其余相同)。将以上七味药捣碎过筛,用牛乳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。用手搓成丸后晒干,用油纸袋盛装保存。以浆水或牛乳送服,每日两次,每次二十丸。另有一方每次服十五丸。病情严重者,待口渴症状消除后,需继续服用一年左右。此病尤其要慎食獐肉、鹿肉,必须戒酒、烤肉、咸味食物。可每五日吃一次素饼,配以细切的无脂精羊肉,饱食羊肉时需佐以桑根白皮。另有一方记载:病愈后需继续服用此丸药一年以上,方能彻底根治。此病特别禁忌房事、热面食、干肉脯、一切热性肉类、粳米饭、李子等。若觉燥热口渴,可增至每次二十五丸,待症状稳定后再恢复原剂量。此方效果神验无比,其余注意事项同前方。服药期间忌食猪肉、芜荑。

[卷第十一] 将息禁忌论一首

人们虽然常服食药饵,但若不懂养性之法,也难以长生。养性之道在于不可饱食后立即躺卧,也不宜终日久坐,这些都会折损寿命。人应当适当活动,但不可过度劳累,更不可勉强承受力所不及之事。人不可每夜进食,用餐后必须散步,待气息稍畅再坐卧。若食物未消化便感受风寒或醉卧,易导致积滞成疾,或引发霍乱,使人突然呕吐。

也不要在身体燥热时饮酒,饮酒过量时,最好立即催吐。不可迎风而卧,也不可用扇子首吹身体,这些都会导致疾病。能力不足却强求思考会伤身,过度悲伤憔悴会伤身,勉强举起力不能及的重物也会伤身。大凡冬季不可过度追求温暖,夏季不可过分贪图凉快。

也不要在雾露或星月之下躺卧。遇到极寒、极热或大风天气,都不可首接接触。饮食五味入口不可偏嗜,偏嗜则会损伤五脏。所以说:酸味过多伤脾,苦味过多伤肺,辛味过多伤肝,咸味过多伤心,甘味过多伤肾。这是五行相克的自然规律。初时不觉其害,日久便会折损寿命。食用生肉,必须在午时之前为宜,其中生鱼片尤其腥冷。午后阴阳交替,人体腹中也顺应天时,此时食用生冷易致积滞,也可能引发霍乱。人在酉时、戌时之后,不宜进食。

若不洗手洗脸及漱口,会导致五脏干枯、津液不足。冬夏两季不可枕冷物,石枕、铁枕尤其伤人,木枕也会损害身体。即便不立即显现损伤,到年老时也会导致视力昏花。(此条虽附于消渴病后,但不仅针对消渴患者,无论患病与否都应遵循。后文关于鱼肉、菜蔬、米豆等饮食禁忌亦同此理)

[卷第十一] 叙鱼肉等一十五件

羊肉极能补虚,但患风疾及脚气者不宜食用。若偶尔食用,须与生姜同煮。猪肉、兔肉、鹌鹑肉、牛肉、驴肉、马肉、大鲤鱼、河豚等皆应禁食。鹿肉性微寒,宜少食。獐肉性温,不可烤食,否则易致消渴。长期食用烤肉,会导致气血不畅。野鸡在春季后不宜食用。鲫鱼长至六七寸以上者有益健康,但不可生食。生干肉脯不可食用,难以消化易生寄生虫。

[卷第十一] 叙菜等二十二件

冬瓜食用可降气,唯独适合脚气病患者,但会使人内寒,不可多食。多食会削弱多年积累的药效,严重损害身体,长期服用更会虚损筋骨。莴苣使人内寒,久食会导致骨节生寒水,并使人须发早白。兰香、胡荽、芸苔这三种食物,对人体无益。甘菊、枸杞菜会引发丹石之毒,少量食用性温,多食则性寒。紫苏、薄荷、荏叶、水苏能温补脾胃,有益健康。苜蓿、白蒿、牛蒡、地黄苗对人体大有裨益。长期食用苜蓿虽微寒,但有益健康,适合久服。所有蔬菜都应煮熟食用,生吃会损害身体。薤虽属荤菜,但不同于五辛,能温补筋骨,可以食用。葱能调和身体,少量食用无妨,多食则使人虚寒。

韭菜从二月后逐渐转青变长,煮熟食用有滋补之效,但到西月上旬后便不可再食。七月二十日后,韭菜又逐渐适宜食用,九月后因天气转冷且带有土气,不宜食用。萝卜能消食化痰,对人体有益,生熟皆可食用。斜蒿对人体既无大益也无明显损害。蔓菁可腌制成黄色后食用。芥菜性热,易引发风症并损伤筋骨。大蒜伤血损药效,不宜食用。葵菜性滑利,夏季不宜食用,冬季晒干后煮熟食用最佳。萝卜腌制后食用,可通利大小肠。醋和盐过量会损伤筋骨,尤须节制,不可放纵食用。

白米对人体十分有益。小豆、绿豆、白豆都会引发气滞,且损耗津液,可少量随意食用。大豆能降气,有益健康,但久服会使人身体沉重。荞麦不宜食用。小麦面食易引发内热,不可频繁食用。大麦面性微寒,对人体有益,但可能引发癖气。(此段论述米豆等九种食物,茶酒相关附后。所谓“少吃任意”即指可少量随意食用)

粳米性寒。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潮湿,茶叶不可多饮,可用热煮的桑叶代替。酒性热有毒,若用生地黄、丹参或大豆浸泡后饮用则无妨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外台秘要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FH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