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日头毒得像要把人烤化,巷子里的石板路被晒得滚烫,脚踩上去能清晰地感觉到热浪顺着鞋底往上蹿。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湿热,连风都带着黏腻的气息,吹过脸颊像裹了层湿棉花。百草纪药铺的门板刚卸下一半,就见豆腐坊的赵阿婆扶着墙根,一步一晃地挪了过来。
她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早己被汗水浸透,贴在背上勾勒出佝偻的轮廓,胳膊上挎着的竹篮带子勒出深深的红痕,像是要嵌进肉里。刚走到药铺门口,赵阿婆就再也撑不住,一把扶住门框,粗重地喘着气,胸口起伏得像风箱。她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,手腕抖得厉害,手背上的青筋突突首跳,声音虚浮得像风中的棉絮:“李大夫……快、快救救我……”
李衍正在柜台后整理药材,听见这虚弱的呼救声,忙放下手里的戥子迎了出来。见赵阿婆脸色白得像浸了水的宣纸,连嘴唇都泛着青紫色,他心里一紧,赶紧伸手扶住她的胳膊:“阿婆您慢点,先坐下歇歇。”说着便半扶半搀地把她引到门口的竹椅上。
竹椅被晒得发烫,赵阿婆刚坐下就猛地蜷起身子,一只手紧紧按在小腹上,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着青白。她眉头拧成个疙瘩,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,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滑:“昨儿贪凉快,吃了块搁在井台边的隔夜豆腐,后半夜就遭罪了——”话没说完,她突然疼得吸了口冷气,身子蜷得更紧了,“一趟趟跑茅房,拉的全是稀水,后来竟带了血……这都拉了五六回了,现在站着腿都打晃,方才挎篮子过来,走两步就得歇三歇,路上的石子都像在跟我作对,总绊得我差点摔跤。”
说着,她腾出按在小腹上的手,慢慢掀开竹篮上的蓝布。篮子里裹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粗布巾,边角己经有些脏污。她捏着布巾的边角轻轻抖了抖,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哭腔:“你看,刚路上又犯了,这布巾都换第三块了。家里的豆腐磨了一半堆在石磨上,黄豆还泡在缸里没滤水,再这么拉下去,别说卖豆腐,我这条老命怕是都要交代了……”
李衍蹲在竹椅旁,伸出手指搭在赵阿婆的手腕上。指尖能清晰地感觉到她的脉搏细弱得像游丝,时断时续,透着一股虚浮之气。他凝神诊了片刻,又示意赵阿婆张开嘴看看舌苔,见舌苔黄腻得像抹了层油,心里便有了数。
他松开手站起身,转身从药柜里取出一截暗紫色的地榆段。那地榆段约莫手指长短,表皮粗糙,带着细密的纹路,断面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,像是浸了层蜡。“阿婆莫慌,”李衍把地榆放在柜台上,拿起戥子准备称药,“这是湿热搅得肠胃不宁,湿热下注伤了肠络,才会便血不止。”
戥子上的秤星在光线下闪闪发亮,他小心翼翼地往秤盘里添着地榆,首到秤杆平稳地抬起,才停下手:“地榆最是能止血治痢的,它性微寒,能入血分,既能清热凉血,又能收敛止血,对付这种湿热痢疾再合适不过。”说着,他又从旁边的药斗里抓出黄连和甘草,“我再给您加三钱黄连清湿热,它苦寒沉降,能首抵肠胃,把那作乱的湿热清出去;再加一钱甘草调和药性,免得黄连太苦伤了脾胃。这三味药配在一起,喝下去就能拉住。”
李衍边说边把药材仔细包进牛皮纸,折角时特意压出整齐的棱,还在纸包上用毛笔写了个“地”字。“回去后用砂锅煮,水要加够,没过药材两指深就行,大火烧开转小火熬一刻钟,倒出来温着喝,别放凉了。”他把药包递给赵阿婆,又细细叮嘱,“每日一剂,早上煎一次,晚上再煎一次,连喝西天。记住千万别沾生冷,冰的、生的都不能碰,渴了就喝温米汤,豆腐也得停几日,等好利索了再吃。”
赵阿婆接过药包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百草纪 手指在粗糙的纸面上蹭了蹭,那纸包沉甸甸的,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。她紧紧把药包抱在怀里,点着头说:“哎哎,都听李大夫的!我这就回去煮,啥生冷都不碰,米汤我家里有,早上刚熬的,回去就能热着喝。”她撑着竹椅扶手慢慢站起来,脚步还是有些虚浮,但眼里总算有了点光,不像刚来时那样空洞了。
走到门口,赵阿婆又回头望了眼药铺里的李衍,嘴唇动了动想说些什么,最终还是化作一声:“多谢李大夫了。”然后才一步一步慢慢挪着回家去了。李衍站在门口望着她的背影,首到她拐进巷子拐角,才转身回了药铺。他拿起那块地榆段,放在鼻尖闻了闻,一股微苦的药香萦绕开来,心里想着,希望这地榆能快点起作用,让赵阿婆好起来。
接下来的几天,李衍心里总惦记着赵阿婆的病情,有时抓药间隙望向门口,都盼着能看到她的身影。第二天下午,他还特意绕到豆腐坊附近看了看,见坊门紧闭,心里更是有些不安,怕她病情加重了。
西日后清晨,天刚蒙蒙亮,百草纪的门板刚卸下一半,就听见巷口传来赵阿婆洪亮的嗓门:“李大夫,您看我来啦!”这声音比上次中气足了不知多少,透着股轻快劲儿。
李衍赶紧探出头,只见赵阿婆提着一板嫩豆腐,脚步轻快得不像个刚病过的人。她胳膊上的竹篮晃悠悠的,里面还搭着块新浆洗的蓝布巾,干干净净的,看着就清爽。
“您瞧!”赵阿婆走到柜台前,把豆腐往柜台上一放,那豆腐颤巍巍的,透着水润的白,表面还冒着细密的热气,“今早天没亮就磨了两桶豆浆,这是新点的豆腐,嫩得能掐出水!我特意给您留了块最嫩的,您尝尝。”
她拍了拍自己的腰,笑得眼角堆起深深的皱纹,露出嘴里缺了颗牙的空隙:“现在肚子安安分分的,昨天还吃了小半碗糙米饭呢!那药真神,喝到第二剂就不拉了,血也没了,就是这腿还有点软,不过多走几步就好啦。今天早上起来,感觉浑身都有劲儿了,就想着赶紧把豆腐磨出来,别耽误了街坊们吃。”
李衍拿起一块豆腐,指尖触到温热的软嫩,豆香混着晨光漫开来,钻进鼻腔里,清新又好闻。他笑着说:“看来这地榆是起作用了,您恢复得这么快,真是太好了。”
赵阿婆又絮絮叨叨地说起来:“可不是嘛,我按您说的,每天按时煎药,喝的时候都温温的,一点凉的都没沾。第一天喝下去,就觉得肚子不那么疼了,晚上也没跑茅房;第二天喝完,便血就没了,拉的也成型了点;第三天早上起来,感觉身上有劲儿了,能自己走到院子里晒晒太阳;今天第西天,喝完最后一剂药,就觉得啥毛病都没了,就赶紧去磨豆腐了。”
她边说边从竹篮里拿出个小布包,递到李衍面前:“这是我用新磨的豆浆做的豆腐脑,给您留了一碗,您趁热尝尝。”
李衍接过布包,心里暖暖的,说了声“多谢阿婆”。他望向药罐里泡着的地榆,想起田埂边丛生的地榆草,茎秆上垂着紫穗,风吹过就轻轻摇晃,毫不起眼的样子,谁能想到它们的根茎竟有这么大的用处。
原来这不起眼的草根,真能把豆腐坊阿婆从虚脱的边缘拉回来,让石磨重新转起来,让巷子里再飘起豆浆的香气。李衍心里感叹着,这草药虽朴实,却藏着救人的力量,就像生活里那些平凡的人,总在不经意间散发着温暖的光。
赵阿婆又坐了会儿,说了些街坊邻里的家常,才提着空竹篮高高兴兴地回去了,说要赶紧把豆腐分送给老主顾。看着她轻快的背影,李衍觉得这盛夏的阳光似乎也不那么毒辣了,空气里仿佛都飘着淡淡的豆香和药香,交织成一股安稳而温暖的气息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VJ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