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广的五月,暑气裹着湿雾漫进山林。
宋谦站在汴京垂拱殿的地图前,指尖沿着南岭山脉划了又划——
那里的瑶寨像散落的星子,此刻正飘着战火。
昨日户部送来的急报上写着:
“梧州府瑶民聚众千余,焚毁税所,杀贪吏三人。”
“陛下,苏大人到了。”
贴身太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
宋谦转身时,正看见苏小妹掀开竹帘走进来。
她穿着月白粗布衫,裤脚沾着泥点,发间插着支瑶族银簪——
那是昨日在驿站,瑶民阿婆硬塞给她的。
“陛下。”
苏小妹行礼,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,却仍清亮:
“臣妾到了梧州。”
宋谦接过她递来的竹匣,打开来是半块染血的木牌,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“冤”字。
“这是瑶民首领盘阿公的孙儿给的。”
苏小妹说:
“盘阿公说,他们不是反,是活不下去了。”
梧州的深山里,竹楼鳞次栉比。
苏小妹跟着瑶民阿水走进寨子时,孩子们正蹲在晒谷场玩“跳房子”,见她过来,便扔了石子喊:
“汉家婆!汉家婆!”
“阿水兄弟。”
苏小妹蹲下来,摸出块糖塞给最前头的小娃:
“这是大宋的桂花糖,甜得很。”
小娃攥着糖,歪头打量她的银簪:
“阿婆说,汉家婆的簪子是月亮变的。”
阿水是个三十来岁的瑶族汉子,背着竹篓,篓里装着刚采的草药。他见苏小妹会说瑶话,眼睛亮了:“你是官府派来的?”
“是。”苏小妹点头,“我是大宋皇帝的特使,姓苏。”
阿水的脸色立刻沉了:“又是来收税的?”
“不是。”苏小妹从怀里掏出张纸,上面用瑶文写着“免税三年”,“皇帝说了,瑶民的赋税,免三年。”
寨子里突然安静了。
晒谷场的孩子们停下游戏,阿婆们放下手中的竹筛,连狗都耷拉着耳朵。
阿水捏着纸角,指腹蹭了蹭上面的墨迹:“你……你会瑶文?”
“会一点。”苏小妹笑了笑:
“我在潭州读过瑶族的《盘王歌》,能认些字。”
她指了指远处的山:
“我阿爹是瑶医,从小教我认草药、听山歌。阿水兄弟,你听——”
她突然哼起一段瑶调:
“瑶家本是盘王种,山高水长守祖宗……”
阿水的手一抖,竹篓“哐当”落地。那调子他太熟了——
是盘王节的祭祀歌,只有寨子里最老的歌师才会唱。
“你……你是哪个寨子的?”阿水声音发颤。
“我阿娘是瑶人,生我时难产,阿爹用瑶药救了她。”
苏小妹望着寨子里的吊脚楼:
“我从小在瑶寨长大,后来入了大宋户籍,跟着先生读书;
可我总觉得,瑶家的山歌、瑶家的药,不该只藏在深山里。”
阿水突然跪下来,额头磕在青石板上:
“苏大人,您是好人!我们瑶家受够了——县太爷要收‘山税’‘林税’‘过路税’,连挖个野菜都要交税;
上个月,王二家的娃饿得首哭,去山上挖葛根,被差役打断了腿……”
“阿水兄弟。”苏小妹扶起他:
“我这次来,就是要告诉你们——皇帝知道你们的苦;
从今日起,两广的瑶寨免三年赋税,每寨设一间‘瑶学’,教娃娃们读书、学医、种草药。”
她指了指晒谷场边的空地:
“就在这儿,我让人砍些竹子,搭个学堂。阿水兄弟,你愿不愿意当先生?”
阿水愣住了,抬头时眼里泛着泪:“我……我大字不识……”
“我教你。”苏小妹从怀里掏出本《千字文》:
“我阿爹教过我,我能教你。等娃娃们识了字,就能看医书、算账目,再也不怕被差役欺负。”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Z4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