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谦愣住了。
他望着赵桓眼底的恐惧!
突然想起二十年前,自己在少室山练剑时,师父说过的话:
“剑锋太利,易折;
人心太贪,易朽。”
他原以为赵桓只是年轻稚嫩!
却不想他心里藏着这样的顾虑。
“陛下,”
宋谦苦笑:
“臣若有二心,何必在六贼伏诛时劝您禅位?
何必在朝会上拼着得罪旧臣也要推行改革?”
他解下腰间的“替天剑”,放在案上:
“这剑,臣今日便交给陛下。若臣有异心,陛下可斩了这剑,杀了臣。”
赵桓望着案上的剑,又看了看宋谦坦诚的脸,突然笑了:
“宋爱卿,朕信你。”
他将剑推回去:
“不过,朕也有个要求——改革要慢慢来,别太急。
比如裁撤冗官,先从三品以下开始,给旧臣们留些体面。”
宋谦点了点头:
“陛下说的是。臣明日便拟细则,交由户部、吏部商议。”
御书房外,梁成甫正站在廊下,望着院中的梧桐树。
宋谦出来时,他递来一杯茶:
“陛下可应了?”
“应了。”
宋谦接过茶:
“可他也说了,要慢慢来。”
梁成甫喝了口茶,冷笑道:
“陛下今年才二十岁,比你当年还小五岁。
他怕的不是改革,是怕你抢了他的权。”
他将茶盏重重一放:
“老臣活了六十岁,见过太多皇帝——
最怕的不是昏君,是怕被权臣架空的庸主。”
宋谦沉默片刻:
“梁先生,你说我该怎么做?”
“推他一把。”
梁成甫说:
“让他自己尝尝改革的甜头。比如开仓放粮。
让他亲自去灾民中走一走,听听百姓的呼声。
等他尝到了民心所向的滋味,自然会支持你。”
宋谦点了点头:
“先生说得对。”
他望着远处的宫墙:
“对了,方姑娘呢?她昨日说要办女学,可有进展?”
“方姑娘在汴京找了间旧祠堂,明日便要开学。”
梁成甫笑了笑:“她说,要让女子也能读书识字,将来能参政议政。”
宋谦笑了:
“这才是真正的‘替天行道’——让每个人都能活得像个人。”
次日清晨,汴京城南的灾民聚集点。
宋谦穿着粗布短打,跟着赵桓去看放粮。
百姓们听说皇帝要亲自来,早早就排好了队。
有的抱着孩子,有的拄着拐杖,眼里全是期待。
赵桓捧着粮袋,递给一个老妇人:
“大娘,这是朝廷发的赈灾粮,您拿着。”
老妇人接过粮袋,突然跪下来:
“陛下,您是活菩萨!”
赵桓慌忙扶她起来:
“大娘莫跪,这是朕该做的。”
他转头对宋谦说:
“宋爱卿,你看,百姓多高兴。”
宋谦望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,心里也暖融融的。
他想起昨日在御书房,赵桓的恐惧;
想起梁成甫的提醒;
想起陈过庭的血书。
他突然明白,改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。
而是要让皇帝、官员、百姓都参与进来。
“陛下,”
他对赵桓说:
“臣有个建议——让百姓自己推选里正,管理村里的赋税和赈灾。
这样,朝廷的命令能更快传下去,百姓也能监督官员。”
赵桓想了想,点头道:
“好,朕准了。”
午后的阳光里,汴京城的街道上,百姓们举着“感谢陛下”。
“支持改革”的旗帜,欢呼着奔跑。
宋谦站在茶楼二楼,望着楼下的热闹景象,对方敏说:
“你看,这才是我们要的世道。”
方敏依偎在他肩头:
“等女学开学那天,我要亲自去给姑娘们上课。”
“好。”
宋谦笑了笑:
“我陪你。”
楼下的喊叫声突然变成欢呼声——
原来是开仓放粮的队伍到了。
宋谦望着那片沸腾的人群,突然想起陈过庭说的话:
“这世道,要变了。”
而他,终于看清了——变的不是世道,是人心。
当皇帝愿意倾听百姓的声音,当官员开始害怕百姓的监督。
当“改革”不再是少数人的呐喊,而是千万人的期待。
这世道,便再也没人能改回去。
而在那遥远的江南,方腊的队伍仍在向汴京推进。
但宋谦知道,这一次,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腐败的朝廷,而是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。
真正的“替天行道”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剑,而是千万人的心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Z4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