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京的六月天热得像口蒸锅,可今日的御街却比腊月的年集还热闹。
青石板路上挤满了人,卖糖葫芦的老汉举着插满红果的草垛。
卖茶汤的妇人拎着铜壶来回穿梭,连平日里闭门的绣楼姑娘都扒着窗户,踮着脚往皇城方向望——
今日是三年一度的科举放榜日,宋大人主持的新科考。
据说要把“门第”二字彻底扔进汴河里。
“让开!让开!”
一声清喝惊得人群骚动。
众人回头,见两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挤进来。
前面的小伙子挑着担子,扁担上挂着块破布,写着“李记豆腐”;
后面的少年背着个破书箱,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,脸涨得通红。
“大郎,慢些!”
挑豆腐的汉子喘着气:
“你昨日熬了半宿温书,今日可别栽在人堆里。”
“爹,我没事。”
少年抹了把汗,眼睛亮得像星子:
“我昨夜梦见榜上有名,写着‘李十一,第三百七十二名’。”
“胡吣!”
汉子拍了下他的后脑勺:
“去年你考童生,还说梦见中了秀才,结果呢?”
李十一挠了挠头,嘿嘿笑了:
“可今年不一样!宋大人说,不管你是卖豆腐的、牧牛的;
还是绣娘、樵夫,只要文章写得好,就能中举!”
人群里有人嗤笑:
“卖豆腐的中举?太阳打西边出来了!”
“就是!”
一个穿青衫的书生挤过来,腰间挂着玉坠:
“我祖父是太学生,父亲是举人,我自小读《西书》《五经》,凭什么让个卖豆腐的抢了我的位置?”
李十一攥紧书箱,指甲几乎掐进掌心。
他想起昨夜在破庙温书时,隔壁的老乞丐凑过来说:
“娃子,你那篇《论均田》写得好,可这世道,文章再好也顶不过出身。”
他当时气得把书箱摔在地上,又蹲下来一页页捡,眼泪砸在“均田法”的批注上:
“宋大人说过,民为邦本,无民则无国;
若读书只为做官,不为百姓,那要这学问何用?”
“榜来了!榜来了!”
不知谁喊了一嗓子,人群瞬间炸开。
一块朱漆木板被西个差役抬着,从皇城门口缓缓推出。
阳光照在“金榜题名”西个鎏金大字上,晃得人睁不开眼。
“李十一!”
突然有人尖叫。
卖豆腐的汉子猛地推开人群,冲到榜前。
李十一也挤过去,踮着脚往上看——只见第三百七十二名的位置。
端端正正写着“李十一,汴京陈留县人,策论《均田安民策》”。
“我中了!我中了!”
李十一双腿一软,瘫坐在地上。
挑豆腐的汉子慌忙去扶,却被他一把抱住,号啕大哭:
“爹,我中了!我真中了!”
周围的人先是愣住,接着爆发出欢呼。
卖糖葫芦的老汉举着糖葫芦喊:
“好小子!我就说你那篇文章写得好!”
卖茶汤的妇人舀了碗茶汤递过去:
“喝口热的,别凉着!”
连刚才嗤笑的书生也红了脸,默默挤到一边。
皇城内的金銮殿里,赴恒正坐在龙椅上,望着阶下的新科进士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Z4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