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名进士跪成一排,最前头的是个穿粗布衫的姑娘。
梳着双丫髻,手里攥着块帕子——正是苏小妹。
她昨日在考场上写《论女学》,笔锋犀利:
“女子读书,非为妆点门楣,实乃‘家有贤妻,国有良母’。
若天下女子皆能识文断字,算粮理账,何愁家不富、国不强?”
“苏小妹。”
宋谦开口,声音温和说道:
“你可知,你这篇文章,是今年策论里得分最高的?”
苏小妹抬头,眼睛亮得像泉水:
“民女知道。”
她顿了顿,声音发颤:
“民女……民女想回乡办女学。”
殿内霎时安静。
几个老臣皱起眉头,户部侍郎李棁小声嘀咕:
“回乡?放着京官不做?”
“苏小妹,你可想清楚了?”
宋谦盯着她:
“女学之事虽然支持,但各地官府未必配合。
你一个弱女子,如何撑得起?”
苏小妹跪首身子,帕子被攥得皱成一团:
“民女在陈留县长大,见过太多姐妹不认字,被丈夫打骂、被婆婆欺负。
去年,邻村的王阿婆病了,她儿子去药铺抓药,认不得‘黄芪’二字。
被药铺掌柜多要了三文钱。阿婆气得首哭,说‘要是能识几个字,也不至于被人欺负’。”
她抬头,眼里有泪:
“民女想建座女学,教姐妹们读书、算术、看药方;
不为做官,只为……只为她们能活得像个人。”
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
赵芸捧着个红布包进来,发间的玉簪闪着光:
“苏姑娘说的陈留县,民妇去过。”
她打开布包,里面是几本皱巴巴的账册:
“这是陈留县十户人家的账本,全是苏姑娘帮着看的;
您瞧,这张是卖炭的钱,这张是买粮的账;
苏姑娘用红笔标了‘多要’和‘少算’,还写了‘如何与商贩讲价’。”
宋谦接过账册,翻到最后一页,见上面用炭笔写着:
“阿菊婶子,明日去集上买布,记得砍价。布三文一尺,最多给三文半。”
他抬头,望着苏小妹:
“你可知,这些账册,让人抄了三份,一份送户部,一份送工部,一份送太医院?”
苏小妹愣住了。
“昨日与梁先生商议,要在全国设‘女学司’,由你任‘司谕’。”
宋谦的声音里带着笑意:
“梁先生说,‘女子能管账,能看病,能教娃,为何不能管地方?’
你说得对——女子读书,不是为了依附男子,是为了与男子并肩。”
苏小妹的眼泪砸在青石板上,溅起小小的水花。
她跪下来,重重叩首:
“谢大人!”
宋谦与赵芸出了殿门。
赵芸捧着账册,轻声道:
“宋大人,苏姑娘的事,您真打算支持?”
“为何不?”
宋谦望着远处的宫墙:
“想当年在终南山,见过一个老秀才教童生读书;
说‘读书不是为了做官,是为了明事理’。
苏小妹比他走得更远——
她要让女子也明事理,也让天下人都明白,读书不是男子的专利。”
赵芸笑了:
“您呀,总爱说‘民为邦本’。可您知道吗?
昨日放榜时,汴京的百姓把皇城围得水泄不通,有个卖菜的老妇人说:
‘宋大人这科举改得好,我家二妞要是能中举,我死也闭眼了。’”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6Z4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