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9章 《苏晓的诗集》

小说: 1993年的夏天很长   作者:深夜于灯下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1993年的夏天很长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3VQ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周明远推开图书馆的木门时,门轴发出的“吱呀”声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。午后的阳光斜斜地切进来,在落满灰尘的书架上投下细长的光柱,无数尘埃在光里翻滚,像被遗忘的星子。

他是来找《市场营销学》的。父亲说明天就要去提货,让他帮忙算算利润率,可翻遍了书架,找到的都是《政治经济学》和《商业会计》,封面上的字迹都带着陈年的黄。

“找什么书?”

一个清脆的声音从书架后传来。周明远转过身,看见苏晓抱着一摞书站在那里,白色连衣裙的裙摆沾了点灰尘,扎着的马尾辫歪在一边,额角还沁着层薄汗。

“找本讲怎么卖东西的书。”周明远挠了挠头,目光落在她怀里的书上——《飞鸟集》《繁星》,还有本封面磨损的《朦胧诗选》。

“卖东西?”苏晓眼睛亮了亮,把书放在旁边的阅览桌上,“是你爸的服装生意吗?我听我妈说了,说你们要在院门口摆摊位。”

“嗯,明天就去提货。”周明远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书架,指尖沾了层灰,“我爸让我算算怎么定价,可我不会。”

“我知道有本书里讲过!”苏晓突然拍手,转身往里面的书架跑,白色裙摆扫过书架,带起一阵细微的尘烟。她很快抱着本红色封皮的书回来,书脊上写着“农村商品经济入门”,“我上次在这看到的,里面说定价要算成本,还要看别人卖多少钱。”

周明远接过书,纸页粗糙得像砂纸,里面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。他快速地翻着,在某一页看到用铅笔写的小字:“成本+利润=定价,但别太贪心。”字迹娟秀,和苏晓的样子很像。

“这是你写的?”他抬头问。

苏晓的脸颊有点红,点了点头:“我看书的时候喜欢记点东西,你别介意。”她转身去收拾刚才放在桌上的书,不小心碰掉了一本蓝色封皮的笔记本,纸页散开,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字迹。

周明远弯腰去捡,指尖触到纸页的瞬间顿住了。

不是课堂笔记,是诗。

“蝉鸣咬碎了午后的光/竹筐里的黄瓜还带着晨露的凉/母亲数钱的手指/比算盘珠子更响——《菜市场》”

字迹是苏晓的,娟秀里带着点倔强,有些字被反复涂改,墨团在纸页上晕开,像未干的泪痕。他记得这首诗里的场景——就是昨天,母亲在菜市场数钱时,阳光落在她手上,确实比父亲的算盘还亮。

“你……”周明远抬头,看见苏晓正慌慌张张地把笔记本往怀里抱,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西红柿。

“别看!”她的声音带着点急,怀里的笔记本抱得紧紧的,指节都泛白了。

周明远的心跳突然快了几拍。在他2025年的记忆里,苏晓是模糊的白月光。高中毕业后她去了南方,后来听说嫁了个商人,生了两个孩子,同学聚会时偶尔有人提起,说她“过得很幸福”。他从未想过,1993年的苏晓,会在笔记本里写满这样的句子。

“对不起,我不是故意的。”他赶紧移开目光,手指却还残留着纸页的温度,“我只是觉得……写得很好。”

苏晓的肩膀松了点,却还是没把笔记本拿出来。她转过身,背对着他整理桌上的书,声音闷闷的:“写得不好,就是瞎写的。”

阅览室里很静,只有窗外的蝉鸣和远处管理员翻报纸的沙沙声。周明远看着她的背影,突然想起那天在证券代办点,她眼睛亮晶晶地问“信息高速公路”是什么,想起她抄在纸条上的段落,字迹和笔记本上的一模一样。

“我能看看吗?”他轻声问,“就看一眼。”

苏晓犹豫了一会儿,慢慢转过身,把笔记本递给他。蓝色封皮上画着朵小小的牵牛花,是用钢笔描的,线条有点抖。

周明远翻开笔记本,一股淡淡的墨水味扑面而来。里面不仅有诗,还有短评,记着巷口张大爷的修鞋摊换了新的钉子,记着卖冰棍的大叔今天多进了橘子味的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1993年的夏天很长 甚至记着邮电局王建国说“互联网是天方夜谭”时的表情。

最后一页,用红笔写着一行字:“想成为记录时代的人。”

字迹用力得几乎划破纸页,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笑脸,嘴角却有点歪,像带着点倔强。

周明远的手指抚过那行字,突然觉得喉咙发紧。他一首以为自己了解苏晓——安静、腼腆,像株怯生生的含羞草。可此刻才发现,他看到的,不过是自己想象里的影子。这个1993年的夏天,在他忙着焦虑“未来”的时候,苏晓正用她的方式,认真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切。

“这是……你想做的事?”他抬头问,声音有点哑。

苏晓坐在对面的木椅上,手指绞着裙摆,点了点头:“我想考新闻系,以后当记者,写很多很多稿子,把这些都记下来。”她指了指笔记本上的句子,“我觉得现在的日子很有意思,有人摆摊,有人炒股,还有人说要搞什么互联网……这些都该被记住。”

周明远看着她眼里的光,突然想起2025年的自己。手机相册里存着上万张照片,却很少有一张是认真拍母亲炒菜的样子,拍父亲蹲在阳台抽烟的侧影。他总以为“重要的在未来”,却忘了最该记住的,其实就在眼前。

“会的。”他把笔记本递还给她,语气很肯定,“你一定会成为很好的记者。”

苏晓接过笔记本,小心地放进书包里,脸上的红晕还没退:“其实……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。我爸想让我去读师范,说女孩子当老师安稳。”

“那就去考。”周明远想起父亲为五毛钱磨两小时的固执,想起母亲把大土豆留给邻居的善良,突然明白,每个时代的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什么,“安稳很好,但心里的火苗要是灭了,就找不回来了。”

这话像是说给苏晓听,又像是说给自己。他一首想扑灭父亲心里那团“做生意”的火苗,却忘了那火苗里,藏着一个男人对家的责任。

苏晓愣住了,随即笑了,眼角弯成了月牙:“你今天跟平时不一样。”

“哪里不一样?”

“说不好。”她歪着头想了想,拿起那本《朦胧诗选》,“这个借你看?里面有句诗我很喜欢——‘你微微地笑着,不同我说什么话。而我觉得,为了这个,我己等待得很久了。’”

周明远接过书,指尖触到她的指尖,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。书里夹着片新鲜的梧桐叶,叶脉清晰,还带着点绿意。

“明天我们摊位试摆,你来看看吗?”他突然说,心脏在胸腔里跳得飞快。

“好啊。”苏晓眼睛亮了亮,“我带相机去,给你们拍张照。我爸刚给我买了台傻瓜相机,正想试试。”

夕阳把阅览室的影子拉得很长,书架上的书脊在光里泛着温暖的光。周明远抱着那本《农村商品经济入门》,苏晓背着装着诗集的书包,一起走出图书馆。

巷口的老槐树下,几个小孩还在弹玻璃球,笑声清脆得像风铃。卖冰棍的大叔推着车往回走,泡沫箱里的冰棍所剩无几。邮电局的王建国下班了,正骑着自行车往家赶,车铃叮铃铃地响。

“我家快到了。”苏晓在岔路口停下脚步,“明天我一早就去。”

“嗯。”周明远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巷口,手里的书突然变得很轻。他低头翻开《朦胧诗选》,那片梧桐叶掉了出来,背面用铅笔写着行小字:“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诗意,别总盯着未来。”

周明远把树叶夹回书里,抬头看了看天。1993年的晚霞红得像火,把云朵染成了金红色。他突然觉得,或许不用急着去改变什么。父亲的服装生意也好,苏晓的记者梦也罢,甚至是他自己的“未来记忆”,都只是这个夏天的一部分。

重要的不是改写,是看见。

他加快脚步往家走,怀里的书硌着胸口,像揣着颗温热的星子。院门口己经能看见母亲的身影,她正把蓝格子布往竹竿上搭,风一吹,像片跳动的海。

明天,或许会是个好日子。周明远想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3VQ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1993年的夏天很长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3VQ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